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508首 2015年初夏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 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 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

桂 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 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 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 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 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 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 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六朝

千金方

1,续命汤及散独活寄生汤 2,犀角地黄汤十味地黄汤紫雪 3,温脾汤紫丸紫葛丸 4,孔圣枕中丹磁朱丸驻车丸苇茎汤鲤鱼汤肾热汤补养地黄丸消渴方 5,翼方万病耆婆丸

外台方

1,外台茯苓饮温胆汤神秘汤二加龙骨汤 2,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葱白七味饮

3,香丸八首八白美颜珊瑚丸松石丸

局方

1,至宝丹抱龙丸苏合香丸黑锡丹半硫丸

2,凉膈散甘露饮八正散地榆槐角丸洗肝散补肝散

3,二陈汤平胃散七气汤(参桂夏甘)藿香正气散五积散六和汤香薷饮缩脾饮4,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无比山药丸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青娥丸真人养脏5,华盖散参苏饮苏子降气汤十神汤香苏饮逍遥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 6,失笑散小活络丹香连丸戊己汤牡蛎散五皮饮(五加皮非桑皮)

钱氏药证直决陈文中

1,六味地黄丸凉惊丸泻青汤导赤散泻白汤补肺阿胶汤泻黄汤

2,七味白术散异功散益黄汤消积丸紫霜丸 3,升麻葛根汤保元汤

严氏济生方

1,牛车肾气丸实脾饮疏凿饮子小蓟饮子 2,乌药顺气汤四磨汤涤痰汤

3,归脾汤十补丸 4,蠲痹汤丁香柿蒂汤清脾汤橘核丸

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导痰汤天仙藤散缩泉丸三痹汤四生丸

三因方控涎丹加味四斤丸应梦人参散荆公妙香散四七汤十味温胆汤人参养荣汤圣散子方

百一紫金锭指迷茯苓丸杨氏马兜铃丸牵正散本事方硇砂丸白金丸

朱肱白虎加苍术汤玄参升麻汤金沸草散

河间

1,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龙荟丸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佑丸 2,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3,地黄饮子 4,清震汤石膏羌活散

戴人木香槟榔丸禹功散

易水

1,九味羌活汤大秦艽汤 2,芍药汤胃风汤黑地黄丸

东垣

1,补中益气丸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玉屏风散

2,当归补血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圣愈汤升阳举经汤复元活血汤

3,枳实消痞丸枳实导滞丸木香顺气丸厚朴温中汤

4,羌活胜湿汤当归拈痛汤龙胆泻肝汤中满分消丸及汤葛花解珵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滋肾通关丸

5,朱砂安神丸当归六黄汤清胃散通幽汤润肠丸清燥汤生脉饮清暑益气汤普济消毒饮清空膏立效散白术除湿汤滋阴地黄丸

小半夏加茯苓

罗天益三才封髓丹秦艽鳖甲散海藏神术散消暑丸桃红四物汤表实六合汤

丹溪

1,越鞠丸保和丸左金丸小胃丹 2,大补阴丸虎潜丸僵、黄治疫 3,咳血方葛氏十灰散固经丸 4,二妙丸上中下痛风方倒仓法

王节斋化痰丸虞抟九仙散王隠君礞石滚痰丸

万密斋牛黄清心丸苍附导痰丸与安时、濒湖俱黄州人聂久吾陈飞霞先醒斋资生丸慎斋更衣丸竹叶柳蒡汤陈实功消风散透脓散王肯堂代抵挡汤调营饮清骨散四神丸鸡鸣散丹栀逍遥散三层茴香丸摄生众妙方定喘汤五子衍宗丸

陶节庵再造散柴葛解肌汤黄龙汤导赤各半汤生地黄连汤

俞根初蒿芩清胆汤羚角钩藤汤柴胡陷胸汤葱豉桔梗汤加减千金葳蕤汤

玉机医统

医方考麦门冬汤麦、粳清气化痰丸集解二至丸金锁固精丸润下丸陈甘盐喻嘉言清燥救肺汤进退黄连汤

金鉴 1,五味消毒饮栀子金花汤如意金黄散海藻玉壶汤 2,枇杷清肺饮芎芷石膏汤茯苓导水汤生脉地黄汤一捻金消食健脾丸开胃进食汤

程仲龄 1,止嗽散贝瓜散月华丸启膈散安神定志丸萆薢分清饮治痢散

2,消瘰丸银甘汤

修园丹参饮百合乌药散甘草炮姜汤木防己——消水圣愈汤(桂麻辛加知母)

细干五

张锡纯来复汤

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升陷汤玉液汤硝菔通结汤寿胎丸固冲汤活络效灵丹

洪氏集验方琼玉膏还少丹水陆二仙丹

韩飞霞三子养亲汤交泰丸黄鹤丹青囊丸全鹿丸良附丸

邵应节七宝美髯丹龟鹿二仙胶龟龄集定坤丹黑松露榴莲

洪九有天王补心丹补天大造丸扶桑至宝丹斑龙丸鱼鳔丸

景岳镇阴煎本草正 1,左归丸右归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贞元饮——金水六君煎六安煎五阴煎 2,五柴胡饮玉女煎济川煎化肝煎暖肝煎柴胡疏肝散痛泻药方舟车丸

孙一奎竹沥达痰丸瓜蒌草红汤薛赵八珍逍遥士材石顽连理汤高鼓峰滋水清肝饮都气丸冯楚瞻全真一气汤

陈远公 1,引火汤蒸膝汤清肠饮四妙勇安汤滋阴止痢丹 2,老崩汤易黄汤完带汤生化汤两地汤乳痈方郑氏养阴清肺汤绮石百合固金汤王洪绪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王九峰三类中黄风汤益肾蠲痹丸填精启中汤眼科奇书熟益巴戟汤四味大发散四味破气汤八味大发散

叶吴

温热

1,轻重平三剂?升降散余氏清瘟败毒饮清营汤化斑汤凉开三宝紫金、苏合2,通下十一方宣白导赤牛黄桃核增液承气新加黄龙

3,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青蒿鳖甲汤

湿温暑温秋燥

1,五加减正气散达原饮——三仁汤连朴饮

2,白虎加苍术汤甘露消毒丹——犀角地黄汤安宫、桃红

菖蒲郁金汤加苏合?至宝丹?紫金苍、草果

3,王氏清暑益气

4,霹雳散五积散——茯苓四逆、真武

杂症麻疹痧胀白喉岭南鼠疫香附旋复花汤宣痹汤加味木防己汤二金汤

魏氏一贯煎增液汤、益胃汤

杨栗山温病十五方

升降散

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饮、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 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增损双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

王勋臣三黄通络丸

1,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阳汤癫狂梦醒汤 2,血府逐瘀汤膈下逐淤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淤汤

附论:

《读医》所录,本为闲居散记,原无一定之轨。去岁年末,乘旷赋闲,粗辑百余条以自娱。适逢《名医效方》草就,虽章法隐显,然终非浅识者所易见,故聊以旧辑增删,以时风类论,冀其羽翼《效方》,疏注惑疑。

2015-08-23 合肥

汉魏经方

1,汉魏之际,战祸频仍,谶纬之弊塞道,迨至建安诸子起,风骨大昌,质朴务实之风始盛。仲景起于乱世,力辟生克制化,广备方证、药证之机括以疗热疾,衍之以钤百病,

2,东晋以降,士族过江、衣冠南渡,李唐之初,虽强制精英徙北,然成效甚微。故而才有孙真人著《要方》时“江南诸师,密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

3,北宋嘉佑二年,专设"校正医书局",此后《伤寒》始有单行本行世,渐有韩袛和、庞安时、朱肱、许叔微、成无己、陈无择诸家伤寒之学。

4,明万历年间赵开美虽重刻宋本,惜流布不广,陶节庵、方有执、程应旄、喻嘉言、吴谦、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俞根初诸家诠解《伤寒》大多以“成注”为底本

5,清人崇尚朴学,勤于考校坟典,流风被及医域,《伤寒》之学得以复振。柯、徐废弃旧说,执简驭繁,力倡类方类证、方证相对,于方、喻“六经注我”之论外,颇多精进。而一海之隔的东洞、南涯诸古方派大佬,更在柯、徐之路上愈发远迈。

6,汤本氏解《伤寒》务求实证,摒除民族性外,更多的是深受近代西洋医学的熏陶。较之江户时代的古方家(排斥荒诞、幼稚的病理、药理推演,推崇纯粹的经验实证),其在科学理性的坦途上自然斩获愈丰。

7,余嘉锡氏考证叔和系仲景嫡传故属不经,至于《桂林古本》及《辅行诀》、《康平本》当系近人伪造无疑!

晋唐

1,晋唐之世,佛法日隆,杂老庄以成清谈,渐有调和三教之势。彼时,释、道有集方之尚,葛稚川、陶隐居、深师、孙真人皆以方显世,孙氏好为释言,

精诚一篇率皆沙门语,二书亦多录耆婆之方。然晋唐去古未远,门阀之势较

之辽宋,虽颓未败。李唐方书至开元天宝前后可谓极盛,时人著书亦多传方

证,鲜言生克,延之赵宋亦然,无金元构论之尚。

2,《外台》、《医心方》在保存中古医疗文献方面,约略《艺文类聚》、《太平御

览》之于“十通”,而《千金》《翼方》录方俱不标明出处,难窥全貌,《太

平圣惠》《圣济》皆蹈此弊,《永乐》以前,唯李朝金礼蒙氏《医方类聚》,

于宋元文献之校雠,多有裨益。

3,从七十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之类的藏成药,多少可以管窥些儿,隋唐遣方之风。单就广用金石之药,似乎又暗合了历代医家对《本经》上品诸药

的意淫。如再深究成方的普及率,多半又让人联想到《局方》遗风。故而东

汉朴医之风,看日本古方派;至于先秦、汉魏仙方、隋唐古方、北宋局方,

观一藏医足矣。( 藏医全然继承了“阿育吠陀”的衣钵,只是兔子为天朝计,刻意弱化藏印传统关

系,其实与汉医毫无瓜葛)

4,金石类药,终究还是藏医用的深广,汉医虽有“外科十三方”及仙家服食之属,然多止于疡科。

5,汉唐古方标注的”清酒”多为滤清之米酒(酿造数日),而黄酒(酿造数月)则

已是改良后的,具体产生年代失考,今人多混于清、浊酒,至于南宋才成熟

的”烧酒”(即蒸馏酒)又另当别论(玄奘取得自然是贝叶经,而译经成书的装帧也

只能是卷轴,北宋尚且使用“蝴蝶装”式的经折本,那关二爷自然是读不到明代才成熟的

“线装本”式的《春秋左氏传》)

6,倭国的药典全称为《日本药局方》,只是不晓得古方派诸大佬,眼瞅着汉方医

道全军覆没而又无力回天的伤楚

7,汉医东布,朝鲜守《东医宝鉴》,日本尊《万病回春》,越南宗《冯氏锦囊秘

录》

8,”地水火风”四大论为古希腊、古印度的原始医学所共有,跟中医的阴阳五行论,本无二质。至于”天人合一”论则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医学一样,同为远

古天文学的附赠品。不捅破这层遮羞布,怕是些狂热的医学生跟业外的半吊

子文盲,时怀”老子天下第一的陋想”

9,近代西医根源,全在“回回”的旧典里,有赖当年“十字军东征”的劫获

金元

1,残唐五代,南渡士族鱼贯逃禅,流风波及北域,太一、真大、全真诸道,举援肇基,玄教始盛,于医则刘、张、李、朱争逞家技,素灵晦千载而始晖,医经自此大造。

2,自“金元构论”后,“析论判教”这个活,还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北宋方书一改汉唐驳杂、目繁之弊,大大革除了名实之眩,故而在执简驭繁的风潮下,使得金元诸家得以腾出手来,专究各端

3,以五行生克释方、性味归经论药,皆源于赵宋肇基,而科学又尚未昌明之前,提前踏入平民社会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世界观认知建构重任的附带品

4,也就东垣这种世代土豪才有足够的精力跟财力来构筑自个那通广的学术体系5,东垣辨脉,左大于右者外感,右大于左者内伤,后世慎齋学派俱有推演,皆不脱易水家法!

6,升,柴,葛,世皆目为升脾清之定药。细审无非肺,肝,胃经之属,实难与脾有干,然降胃浊则解之甚易!或谓风剂皆升脾阳,余谓不然,东垣、寿甫补中举陷之设,独取升柴,研推之余,忽悟升、柴皆解肌之品,凉润入营,多类艽、蒿,皆久病正虚即东垣阴火之属,故而推之贼、薄,桑等皆可升阳,力较升柴略弱

7,丹溪虽深詆局方,然其杂病之治,却多阐局方精义

温补

1,在丹溪到景岳的医风转构过程中,隐含着的是理学高压下性禁锢的崩解,而阳明心学在此进程中,无疑承担着砸碎程朱理学,重释天性的宏任。

2,若读《灵》、《素》、《难经》,不于此求其实用,恐坠入张景岳一流,以阴阳二字说到《周易》,说到音律,并及仙释,毫无下手工夫(黄狗吃天,无从下口)

3,景岳八阵、鞠通条辨二书所录新方,其民间普及率,直逼局方、济生诸渊薮4,张岱《瑯寰文集》肘后方序中提到其父病危,诸名医束手无策,一老医前后以熟地百余斤活之,人皆奇之。其实老医私淑景岳,此类验案在楚瞻、晚村书中均有著录,今日医道式微,景岳之法不传久矣!

6. 远公所传,自谓得之异人,确然不缪,书以”辩证”名者,当为原貌,方证机括之大要略备。惜陈氏陋识,妄篡杂五行,奢谈生克,其《外经》、《新编》,系己伪撰无疑。倘能摒除生克,以《辩证》、《秘录》、《洞天》,参校汇辑,可窥堂奥

7,世医凡谈及士铎诸书,无不言其妄诞,讥其不善作伪。然技穷之际,却又每多以远公所传之方,力起沉疴。惜此派药法失传,士铎仅传其“方证”,间附奢谈生克之处,后之《串雅》《验方》诸书,多录其方,然每不标明出处,更有《青主男女科》整书剽窃,妄托傅山,孟英每言其文笔拙劣,玷污青主

8,每读萧京救正论,便殊觉清爽,及衍至立斋、景岳、养葵、鼓峰、晚村、石顽、楚瞻、文垣诸老,则甚慰所业( 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明;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 思接千载,神游八荒)

温病

1,传染病学不夯实好,学伤寒、温病自是漫无头绪

2,一部人类医史,古代是细菌史,现代是病毒史

3,阴病之营卫-凉血与清气-得叶氏而大彰;阳病之营卫-填精与益火-叶氏虽有“在络在奇”之辨,惜其语嫣不详,余今补之。向存门户陋见,深诋天士,年来殊觉叶氏奇伟,其道不废!

4,鞠通毕竟是淮阴人,虽宗叶氏标榜轻灵,骨子里到底多些北人习气,不吝药量(叶氏虽力诋景岳,然彼时温补宗风已大昌百余载,《指南》亦多罗列景岳方)

5,于营卫气血,全不细辨,只知界限三焦,预设路径,皆鞠通早年,不多读书,

急于求售之弊。

6,鞠通时隔6年后又于《条辨》中补了篇“秋燥胜气论”,搞得寒燥不分,力倡刚燥之药,以致中焦寒湿篇几乎无方可列,贻人口实。说到底,还是其当年入四库馆校书之时,逢京城大疫,群医束手之际,鞠通以霹雳散,活人甚众,终归是自家功德,却也着实不忍就此埋没了。

7,伏气之说,固属不经,然假名辨证,又何不可!

8,膏淋跟积粉苔在成因上具有同理性

9,又可九达膜原之论虽怪,然终究于躬践中磨来,不失为湿温家法!

10,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多少有些”腐儒炫技”的成分,不及《随园食单》、《养小录》更具“升斗吃货之情怀”

11,孟英立论多偏,惟先祖随笔及所辑魏氏医话,诚大手笔,若剔除“雄按”,

洵功医道

12,余于半痴所著诸书向无兴趣,然于其先祖的半部《重庆堂随笔》却是爱不释手,比之业外的《冷庐医话》,每多精蕴

13,观谢氏医案,知其多蹈孟河流弊,非有通天手眼。唯所著《医史源流论》,诚大手笔,久折余怀。今始知其剽窃吕氏《医籍知津》,顾此考辨精良之作,

诚非舞文弄墨之士所可望其项背,惜未有单行本

14,《医林指月》虽系胥山遗汇,到底比《吴医汇讲》远迈的多,毕竟不为钱江所宥,实开《三三医书》之先导,广彰浙医之功

15,余向嫌厌苏医,久之于姑苏亦增烦怨。究之大皆吴门医风标榜轻灵,其实理趣多止于清络浅境,流弊所及,虽孟河诸老亦难深辟。倘桂、瑭泉下有知,

怕纵有十粒安宫,终也是难逃气厥的命!

16,吴地考据派呆的跟鹅样,咋就生出这帮标榜轻灵的温病鬼胎!

明清散论

1,嘉言活脱一打酱油专业户,这边倒腾伤寒不够,那边又祸害温病,一高兴轮起杀威棒,设法树律,瞅谁敲谁。到底是天潢贵胄,封藩气焰作祟。

2,大椿虽说是装B惯犯,末了还不忘“风雅一把”,但单论成就到底还是高过”坤载”一头,毕竟没走”志聪”一帮的邪道儿

3,明清间诸医,文辞优美者,当推黄元御。坤载所著各书,虽不免偏激,且自许太过,然其中精辟之论亦多,非貌似中庸者所可及。坤载所著书,理想多

而经验少。书生爱其文词,凭此习医,往往未能恰当,盖医为实验技术,自

命中庸者,每多为乡愿!

4,勋臣制方皆以桃花四物打底,于黄芪之用颇多发明,解毒活血、急救回阳之设,皆有独得之妙。颇类景岳以归、地打底设金水六君、六味回阳;东垣以

参芪、升柴益气聪明、升阳散火。

5,其实只要看看,恕轩在《纲目拾遗》里转录的庞大草泽著述,大约即可明晓赵氏苦心孤诣,成就《串雅内外编》,为”走方铃医辈”立传的初衷(五味消毒饮即是一派草医之风,拾遗以降,杂药大建其功,草头方日隆,不输经方)

6,简侯如此重视外治之法,跟吴师机当年避长毛之乱,于泰州完成《理瀹骈文》

或有莫大因缘。

民国

1,近世谈汇通者,当以杨则民氏居首功,倘无罹蒋匪之劫,当立不世之功。( 杨跟施(今墨)都是革命党,革新精神浓厚,但是杨看不惯陆门子弟“妖魔化温病诸老”,对陆、章(巨膺)也是极尽嘲讽)

2,渊雷门下诸子,驳叶、吴甚勤,中有上虞柴君,著《热病衡正》一书,可谓先得吾心。较之钦安众劣徒,不啻霄壤,以偏纠偏之愚行,早该休矣

3,民国医风,上海最劣。吴门流弊,庸医遍地。徒逞虚名,颜失东瀛。遗害无穷,于今尤烈!

4,賀氏火针,周氏热病贵灸,董氏全息刺络,诚乃灸刺领域的华岳三峰!

5,诸如《仿寓意草》、《鲁楼医案》之类的,充斥着怪力乱神的大毒草,当聚而焚之。

6,30年代连阔如在北平《时言报》连载的《江湖丛谈》,多少可以管窥些当年“铃

医们”走街串巷时的过活

方书

1,自《医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刊行以来,已有450多年没有本像样的辑录本“类证”书了

2,集解成书虽晚,然独不取景岳诸方,满目皆金元之风。若以新旧八阵另有单行本行世,录之未免蛇足,想亦难以服众,其间有无门户纠葛,限于文献,姑且留之待考

3,考吴崑《医方考》刊于1584年,景岳《新方八阵》刊于1624年,养葵《医貫》刊于1617年。至汪氏著《集解》,法则吴《考》(刊于1628),书中亦多采赵论,独不录张方,或未见《全书》? 迨至1761年,吴仪洛辑《成方切用》始补《八阵》方

4,能吃透一部医方集解已属上手,何必奢谈内难,固执经方。

5,人闲疯的时候,随手拣本医方集解,却也能读的头头是道!( 学问可爱好者至多,吾辈当有所割弃,然后有所专精)

药证

1,寒热论药,阴阳析方,过于笼统、武断,人为界划二纲,拘泥八法,僵化方药配伍,禁锢新知开掘,始终兜不出五行生克的怪圈。

2,后世药理的同质化倾向,“气味归经”难辞其咎。(太白山上无闲草)

3,刘若金所著《本草述》于分部之辨多有深究,观其草、菜、果诸部之分,较之《纲目》殊觉清爽,实在是先获俺心啊!

4,诸如《全芳备祖》、《群芳谱》乃至《农政》、《天工》,俱当视为识药之舟楫。

5,无论是流气饮还是顺气散,开宗第一要义即是轻渍,饮子类俱是此属,可为芳香剂之定例。

6,秦巴一带尚用”白火石”淬水煲汤消暑败火,当为上古服石遗风。

7,华氏优选法——无疑是中药剂型改革的方向。(面对前沿”分子料理理论”,如果还

死守”美食王国”的噱头,时怀”老子天下第一”的陋想,无疑是自取灭亡!”(厨子”的蔑称,还得从其行业内击个粉碎)

8,想来交泰丸、左金丸、滋肾通关散、潜阳封髓丹之流多半也是巧思幸中,胸中非有定识( 诸大文明无不肇基天文历算)

9,葱白当为薄荷、荊芥一流的品物,不可泥于辛温之说

10,天麻形质颇类夏、星、白附诸天南星科属,其效亦近。

11,张氏力倡”黄芪补肝阳”之怪论,实大有深意存焉!

12,人乳、胞衣、童溺,为接命之至宝,于虚损痨怯之人,大有裨益

13,岷当归芳香辛润,绝类独活,不可以阴药目之

14,龙涎香的生成原理,当为乳香、沉香之类树脂药材作用机理的人格活化15,据传紫芝浓煎取汁,治毒蕈大效,或为蛇药中之重楼

16,百草汤(牛、羊瘪)跟金汁皆可目为“前抗生素时代”的活命灵丹

17,当年药柜僻静处的柴胡根,竟有这般机锋

18,左金丸者,取“肝生于左”并“连”色之谓。或言“佐金平木”,“实则泻其子”者,

皆为妄谈生克,穿凿附会之臆断,考古方“抑青丸”,单以一味黄连,折肝火、疗胁痛。况小檗碱类,皆有利胆消炎之确效,故而五行生克之谬论,实该批死批臭。

19,温化痰湿即壮胆之策,胆与三焦皆以疏顺为要,土疏则木茂,君火得明,而胆之决断出焉,此即孙真人温胆之设。

20,草窗痛泄方中所用防风无非解痉活血,其他如肠风下血之风药,葛根止泄等疑义皆可迎刃而解。

21,局方七气汤、济生四磨饮中人参之用,皆得仲圣心下痞硬之旨,即景岳独参摄血、修园人参补津之谓。

22,威灵仙善消骨鲠,大约松弛平滑肌,增强管腔蠕动之功,推之老人虚秘、胆肾结石梗阻,皆可应手取效。故而当年的“八宝眼药”,亦可摇身一变为,誉满天下的“马应龙痔疮膏”。读古人书,断不可死于句下,以失吾道“活泼泼”之心印。

21.胆心综合症”跟“不典型性心绞痛”都是惯好打酱油的主儿,多半也是古人心、胃不分的由头,还好修园当年力推的“丹参饮”早已被“天士力”发扬为狗血的“复方丹参滴丸”(heartburn亦指烧胃)

22,诸如消渴丸、珍菊降压片之类的怪胎,无不打着国粹的幌子大行其道。23,党参与桔梗;独活与当归;龙胆草与秦艽诸药,皆可以现代植物学种属理论趋同别异。

针弊

1,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绝不是自构体系与现代医学抗衡,其出路只能是完善与发展,近代以来确立的西方医学体系。

2,从原教旨主义到中西汇通这条暗道,咱可真没少挨板砖,所幸一路玩命倒也找着了北。( 始终还是没兜出陆渊雷圈子!)

3,学中医的三大捷径:一,精通西医、熟谙诸病转归、二,精研药证,剔除性味归经、三,本诸伤寒,参印诸家方证,摒弃五行生克。

4,脑中板滞的根结,究其根本,还是基夯不固,与智商无关。(不管搞哪一行,要紧

的是千万不要搞第二等题目)

5,凡入医门者,登堂者姑且不论,若立志入室者,如不在史馆浸它三载,撑死也只是野狐禅。

6,识得润浸者,脑尸可破。(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7,刘力红辈好为大言,汗漫无以应敌。(中医国学化只能是自取灭亡)

8,鼓吹”以易解医”的文盲,就跟中世纪的神棍,考证“上帝拉不拉屎”一样的混帐无知(现在脑残崇洋跟过去腐儒崇古,别无二致)

9,儒医不死,大盗不止!如非杀尽天下儒医,医道永无再振之日!让TM“医者

意也”之类的屁话都见鬼去吧。

10,我向来不憚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台湾的中医。( 台湾的中医多半给人一种天桥卖大力丸的印象)

11,眼下的中医压根儿一姨娘,侥幸扶正了也多半一当不了家儿的主。

12,就像汤本氏晚年慨叹自己不能钻研生化而丧失尽揭皇汉医旨的机会一样,仅仅停留在“阴阳表层的粗浅臆想”阶段是难以满足本身那极度膨胀的求知欲望的。(只是为了偿还这神迹所赐的天赋而努力)

13,中医举两千载之演进,无非是座翻来覆去的雄伟废墟。(既有四顾无人之慨,当有舍我其谁之愿)

附方:

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者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约合现代的25克),半夏半升(约合现代的65克),大枣七枚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10日,医吐下之不愈,属虚者

木防己3两,石膏12枚(鸡子大),桂枝2两,人参4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27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 水蛭30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小续命汤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芍药、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组成。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

服;不愈更合三、四剂,取汗

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中风暗哑,昏迷不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卒然暗哑,五脏偏枯贼风麻黄八两,石膏四两,桂心、干姜、川芎各二两,当归、黄芩各一两,杏仁七十枚,荆沥一升

紫葛丸紫丸代赭1两,赤石脂1两,巴豆30枚,杏仁50枚。

紫葛石膏人参丹参紫参苦参元参细辛齐盐代赭苁蓉巴豆乌头(各三分)干姜桂心独活(各五分)上十六味为末,蜜和,更捣万余杵,丸如小豆,服六丸,食前三丸,食后三丸

鲤鱼汤

白术10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青鲤鱼1条(约500克)。

肾热汤肾热耳中脓血,不闻人声者

磁石(红淬七次)白术牡蛎(各五两)甘草(一两)生地黄汁葱白(各一升)麦门冬芍药(各四两)大枣(十五枚)

神秘汤疗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中鸣音,气嗽绝方

麻黄5 杏仁4 厚朴3 陈皮2.5 甘草2 柴胡2 苏叶1.5

二加龙骨汤导火泄热,清上温下

龙骨2分,甘草(炙)2分,牡蛎3分(熬),白薇3分,附子3分(炮),芍药4分,大枣4枚(擘),生姜5分。

三黄石膏汤

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豉9克(绵裹)栀子9克(擘)麻黄9克(去节)

二十五味珊瑚丸

珊瑚、珍珠、青金石、珍珠母、诃子、木香、红花、丁香、沉香、朱砂、龙骨、炉甘石、脑石、磁石、芝麻、葫芦、紫菀花、獐牙菜、藏菖蒲、草乌、打箭菊、甘草、西红花、人工麝香。

七十味珍珠丸

珍珠、檀香、降香、甘草、天竺黄、西红花、牛黄、麝香、珊瑚、玛瑙、九眼石、坐台等70味

二十五味松石丸

松石、珍珠、珊瑚、朱砂、诃子(去核)、铁屑(诃子制)、余甘子、五灵脂膏、檀香、降香、木香马兜铃、鸭嘴花、牛黄、木香、绿绒蒿、船形乌头、肉豆蔻、丁香、伞梗虎耳草、毛诃子(去核)、天竺黄、西红花、木棉花、人工麝香、石灰华。

抱龙丸

茯苓、赤石脂、广藿香、法半夏、陈皮、厚朴、薄荷、紫苏叶、僵蚕、山药、天竺黄、檀香、

白芷、砂仁、防风、荆芥、白附子、独活、白芍、诃子、荜茇、白术、川芎、木香、朱砂、天麻、香附

甘露饮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

洗肝散补肝散夏枯草香附

当归(去芦)、薄荷(去梗)、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山栀子仁、甘草(炙)、大黄(煨)、川芎,各二两。

五积散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六和汤

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缩脾饮

缩砂仁、乌梅肉(净)、草果(煨.去皮)、甘草(炙),各四两。干葛、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无比山药丸

薯蓣60克苁蓉120克五味子180克菟丝子杜仲各90克,牛膝泽泻干地黄山茱萸茯神巴戟天赤石脂各30克

十四味建中汤

半夏、附子、肉苁蓉、麦冬、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耆、肉桂

华盖散

麻黄,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

参苏饮

人参、紫苏、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干葛、木香、甘草、桔梗、茯苓

十神汤

川芎、麻黄(去节)、干葛、紫苏、赤芍药、升麻、白芷、甘草(炙)、陈皮、香附,各一钱半

香苏饮

香附、紫苏、陈皮(去白)、甘草、生姜、大枣

青娥丸

杜仲(盐炒)480g 补骨脂(盐炒)240g 核桃仁(炒)150g 大蒜120g

益黄散

陈皮(去白一两)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

泻黄散

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凉惊丸

草龙胆防风青黛(各三钱)钩藤(二钱)黄连(五钱)牛黄麝香龙脑(各一字)

消积丸

丁香(九个)缩砂仁(二十个)乌梅肉(三个)巴豆(二个,去皮油心膜)

乌药顺气汤

乌药、橘红各二钱,川芎、白芷、枳壳、桔梗、麻黄各一钱,僵蚕(去丝嘴炒)、炮姜、炙草各五分,加姜、枣煎。

顺风匀气散白术(四钱)天麻(一钱)沉香(半钱)白芷(半钱)青皮(半钱)甘草(炙.半钱)人参(一钱)乌药(二钱)紫苏(半钱)木瓜(半钱)天仙藤散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软白者、辣者,良)各五分。为末,上每服五钱,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日三服

加味四斤丸

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木瓜干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黄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指迷茯苓丸

茯苓、枳壳、半夏、风化朴硝

马兜铃丸久喘

马兜铃2两,半夏2两(汤浸,去滑),杏仁1两半(研),巴豆20粒(去油)。

本事方硇砂丸

木香沉香巴豆肉(全者)各30克青皮60克(不去皮) 铜青15克(研) 硇砂7.5克(研)

玄参升麻汤身斑如锦纹

玄参升麻甘草(炙)各15克

清震汤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

苍术、升麻、荷叶

石膏羌活散明目

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川芎,苍朮,甘菊,密蒙花,莱菔子,火麻子,木贼,黄芩,石膏,甘草

胃风汤腹胁虚满,肠鸣疠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芍药、肉桂

黑地黄丸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舌质淡胖,脉虚弱,及血虚久痔。苍术500克(米泔浸) 熟地黄500克川姜(冬30克,夏15克,春21克)

升阳散火汤

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

升阳益胃汤

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益气聪明汤

黄耆﹑人参各五钱;葛根、蔓荆子各三钱;白芍﹑黄柏各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一钱半(4.5克),炙甘草一钱(3克)

麻黄人参芍药汤

人参、麦冬各三分(1克),桂枝五分(2克),黄芪、当归、麻黄、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各3克),五味子五粒(1克)。

升阳举经汤

黄耆、当归、白术、羌活、防风、藁本、独活、附子、甘草、人参、熟地、川芎、细辛、桃仁、红花、肉桂、芍药,姜三片、枣三枚煎。

木香顺气丸

木香、砂仁、香附(醋制)、槟榔、甘草、陈皮、厚朴(制)、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

当归拈痛汤

羌活、甘草、茵陈、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升麻、白术、黄芩、葛根、人参、苦参。

中满分消丸

党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制)、砂仁、枳实、厚朴(姜炙)、猪苓、泽泻、黄芩、黄连、知母、姜黄。

中满分消汤

川乌、干姜、生姜、荜澄茄、黄连、人参、当归、泽泻、青皮、麻黄、柴胡各0.6克,吴茱萸、草果、厚朴、黄芪、黄柏各1.5克,益智、半夏、茯苓、升麻、木香各0.9克,水煎,饭前热服

葛花解珵汤

白豆蔻仁5钱,缩砂仁5钱,葛花5钱,干生姜2钱,神曲(炒黄)2钱,泽泻2钱,白术2钱,橘皮(去白)1钱5分,猪苓(去皮)1钱5分,人参(去芦)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木香5分,莲花青皮(去穰)3分

半夏白术天麻汤

干姜、泽泻、白茯苓、天麻、黄芪、黄柏、人参、苍术、神曲、白术、麦芽、半夏、陈皮

滋肾通关丸

黄柏、知母、肉桂

通幽汤

当归身1钱、升麻1钱、桃仁研1钱、红花1钱、甘草炙1钱、生地黄5分、熟地黄5分、槟榔细末5分

润肠丸

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各15克桃仁(汤浸,去皮、尖)30克麻子仁(去皮取仁)38克

清燥汤肺金受湿热之邪,痿躄喘促,胸满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

黄耆、苍术、白术、陈皮、泽泻、人参、茯苓、升麻、当归、生地黄、麦冬、甘草、神曲、黄柏、猪苓、柴胡、黄连、五味子

清暑益气汤

黄芪、苍术、升麻各6g,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g,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黄柏2g

清空膏

羌活川芎柴胡防风黄芩黄连甘草

白术除湿汤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黄色;又治汗后发热白术1两,生地黄(炒)7钱,地骨皮7钱,泽泻7钱,知母7钱,赤茯苓5钱,人参5钱,炙甘草5钱,柴胡5钱

滋阴地黄丸视物不清

熟地,生地,柴胡,黄芩,当归,天冬,地骨皮,五味子,黄连,人参,甘草,枳壳

地芝丸目能远视而不能近视

生地,天冬,枳壳,甘菊花。

苍术丸《朱氏集验方》乌发明目用于早衰,须发黄白,耳目不聪

由苍术,茯苓组成

太无神术散山岚瘴气,憎寒壮热,一身尽痛

苍术(制)浓朴(制,各一两)陈皮(一两)石菖蒲炙甘草藿香(各一两五钱)

上中下痛风方

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

节斋化痰丸

天门冬(去心)1两,黄芩(酒炒)1两,海粉1两,橘红1两,桔梗5钱,连翘5钱,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5钱,青黛3钱,芒消(另研)3钱,瓜蒌仁(取肉另研)1两

代抵挡汤肋痛

生地黄当归尾穿山甲各9克降香4.5克肉桂(去皮)3克桃仁(去皮、尖,炒)6克大黄(去皮)9克芒消2.4克

调营饮

赤芍18克、川芎6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延胡索、槟榔、瞿麦、葶苈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参20克,大黄10克

鸡鸣散

槟榔1.3、陈皮1.3、木瓜1.3、吴茱萸0.4、紫苏0.4、桔梗0.7、生姜0.7。

五子衍宗丸

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

导赤各半汤泻心

黄连、犀角、栀子、滑石、甘草、麦冬、黄芩、人参、茯神、知母

生地黄连汤男子去血多者

川芎生地黄川归(各七钱)赤芍药栀子黄芩黄连(各三钱)防风(一两)

进退黄连汤关格

黄连(姜汁炒)1钱5分,干姜(炮)1钱5分,人参(人乳拌蒸)1钱5分,桂枝1钱,半夏(姜制)1钱5分,大枣2枚。

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钱,半饥服煎剂耳。

如意金黄散

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

枇杷清肺饮

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夏枯草、连翘各9克、银花15克、海浮石30克、甘草3克

茯苓导水汤子肿

木香木瓜槟榔大腹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桑皮砂仁苏叶陈皮各等分

胀甚者,加桔壳;腿脚肿者,加防己;湿喘者,加苦葶苈

一捻金

大黄、牵牛子(炒)、槟榔、人参、朱砂。

启膈散

沙参9克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去心)4.5克郁金1.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个杵头糠1.5克

治痢散

葛根苦参(炒) 陈皮陈松萝茶各500克赤芍(酒炒) 麦芽(炒) 山楂(炒)各360克

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克石菖蒲龙齿各15克

补天大造丸

紫河车,怀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杜仲、怀熟地黄、牛膝、当归、小茴香、川黄柏、白术、枸杞子、五味子、陈皮、干姜、侧柏叶

六安煎

陈皮4.5克半夏9克茯苓6克甘草3克杏仁3克白芥子2克

化肝煎胁痛,胀满,动血

青皮陈皮芍药各6克牡丹皮栀子(炒) 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土贝母9

暖肝煎

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木香亦可)、茯苓

引火汤

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

镇阴煎(升阳)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格阳喉痹熟地60、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3、制附子3

破格救心汤

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竹沥达痰丸

半夏(滚姜汤泡透)60克白茯苓(去皮)60克陈皮(去白)60克大黄(酒浸透)60克白术黄芩(酒炒)各90克甘草(炙)人参青礞石(捣碎,同焰消30克,煅如金色)各30克沉香15克用竹沥、姜汁和丸,如小豆大

滋水清肝饮

熟地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丹皮泽泻

全真一气汤

熟地8钱,制麦门冬3钱,鸡腿白术3钱,牛膝(去芦)由2钱加至3钱,五味子 1钱5分,制附子由1钱,人参

老崩方

固本止崩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一两,土炒焦)黄耆(三钱,生用)当归(五钱,酒洗)黑姜(二钱)人参(三钱)

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一两,酒洗)黄耆(一两,生用)三七根末(三钱)桑叶(十四片)

滋阴止痢汤泻湿不伤阴

白芍30克当归30克大黄9克车前子15克槟榔6克萝卜子9克

蒸膝汤

生黄耆8两,金钗石斛2两,薏仁2两,肉桂3钱

第一类黄风汤

大熟地(八钱)人参(三钱)云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当归身(三钱)枸杞子(三钱)山萸肉(四钱)大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甘澜水

第二类黄风汤

大熟地(六钱)人参(钱半)怀牛膝(二钱)淮山药(三钱)麦门冬(二钱)福橘皮(一钱)山萸肉(三钱)五味子(八分)炙甘草(五分)甘澜水煎服

第三类黄风汤

大熟地(四钱)云茯苓(二钱)怀山药(三钱)大沙参(三钱)大麦冬(二钱)炙龟板(三钱)野黄精(三钱)五味子(五分)甘澜水煎服

第一真黄风汤

嫩黄芪(三钱)防风根(八分)云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制半夏(钱半)福橘皮(一钱)当归身(三钱)赤芍药(钱半)豨莶(三钱)长流水煎,入竹沥三钱,姜汁五分和服

第一真黄风汤

炙黄芪(三钱)防风根(五分)云茯苓(三钱)制半夏(钱半)炙甘草(五分)福橘皮(一钱)当归身(三钱)人参(钱半)桂水炒白芍(钱半)豨莶(三钱)麸炒枳实(五分)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无名氏:《黄帝内经》 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 2.张机:《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中藏经》 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 1.王叔和:《脉经》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葛洪:《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 1.雷敩:《雷公炮灸论》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苏静:《新修本草》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银海精微》 3.孟诜:《食疗本草》 4.陈藏器:《本草拾遗》 5.王焘:《外台秘要》 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玄珠密语》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昝殷:《经效产宝》 9.无名氏:《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韩祗和:《伤寒微旨》 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脚气治法总要》 《旅舍备要方》 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1.太医院:《圣济总录》 12.寇宗奭:《本草衍义》 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普济本事方》 14.刘昉:《幼幼新书》 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郭雍:《伤寒补亡论》 17.张杲:《医说》 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21.施发:《察病指南》 22.宋慈:《洗冤录》 23.严用和:《济生方》 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 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一、春秋战国文化总体特征:文化异常繁荣。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不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思想方面: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2、其主张: (1)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道德经》包含着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 二、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 1、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其主张: 思想方面 (1)主张实行“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著作:《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实力最强,道家其次。 1、原因(背景):社会的大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不同见解;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3、儒家 (1)孟子的主张: 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荀子的主张: 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等都是自然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医生的社会地位依不同社会而有变化,它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尤其统治者对医学和医生的态度。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又对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方面来说明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并进而探讨分析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我们今天能够以史为镜,从中吸取教益。 一、夏——西周 在人类阶级社会早期,在医学发达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所限,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足,抗争手段又十分有限,因而对于各种疾患不得不主要乞求神灵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是巫医占统治地位与巫术盛行的历史阶段。但巫医并不是专职的医生,仍属于“巫”的范畴。 这一时期,巫教盛行,神秘主义的空气如迷雾般笼罩着整个社会,作为专管祈祷、祭祀的巫,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行事,通过占卜吉凶祭祀等活动影响国家大事,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上有着极其显要的地位。在长期的祈祷祭祀活动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吸取人民群众中的某些医药经验和知识,以能和鬼神相通的姿态,用迷信的方式为人治病,给医疗活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造成了医巫相混的假象,这部分巫即所谓的巫医,是早期医生的先驱。在当时没有专职医生的条件下,巫医在整个社会的医疗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虽然此期巫医主要以巫而非医生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但是他们毕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可以凭借其社会地位,凭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集中起来,予以神秘化的思考,把一些有效的医疗经验和药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后世医学能够从巫术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如具有“古之巫书”之称的《山海经》,作为上古巫师从业的依据,本是巫教中的经典[1],该书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学知识,准确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效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众所周知的甲骨文中更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如果没有巫医对医疗和药物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记载于《山海经》等有关文献中,上古的医药知识能够流传后世,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巫医这一职责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应该肯定巫医对医学发展积极影响的一方面,而不能对其一概加以否定。 二、春秋——西汉前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家。

历代名医效方全套整合(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根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篇一:古代医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

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

中国古代名医的座右铭

中国古代名医的座右铭 仁心仁术、视病犹亲、术德兼修、感同身受,成为中医人文道德观的重要表达,需要我们后学持续传承与不懈践行。 “一视同仁,贵义贱利”——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认为:“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日昌。”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提出医家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精求医理,博采众长”——魏晋褚澄在《褚氏遗书》指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要求行医者“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要术德兼修,至精至微,“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 “一心赴救,视病犹亲”——从中医药有史以来,无论是唐代的“患坊”,或是苏东坡创办的“安乐病坊”,无不充溢着仁慈博爱的人文道德。隋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指出“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 “廉洁淳良,不唯名利”——明代裴一中在《言医》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

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说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宽厚仁和,倾诚无忌”——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认为医理艰深,疾病千变万化,医生必须具有“爱人、知人”的精神。南宋肖纲在《劝医论》中指出:“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 “医乃仁术,仁善立业”——宋代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明朝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为医之道,必先正己”——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辨:“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中国古代名医

中国古代名医
姓 名 华 佗
字号 名旉, 字元 化。 字稚 川,自 号抱 朴子, 人称 “葛 仙 翁” 自号 启玄 子 初取 名静, 后改 谧,字 士安。 名熙
籍贯 东汉沛国 谯(今安 徽毫州) 人 丹阳郡 (今江苏 省)人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约公 元 2 世纪~3 世 纪初) 晋代(公元 284 年-354 年)
特长及成就 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发明“麻沸 散”,创“五禽戏”。 道教领袖,内擅丹道, 外习医术,研精道儒, 学贯百家,最早的传染 病学专家
医学著作 《中藏经》
葛 洪
《抱朴子》 肘 、 《 后救卒方》
王 冰 皇 甫 谧
不详
约唐景云至贞元 (710-804)年 间人 东汉(公元 215 年-282 年)
中唐著名医家。唐宝应 中(762—763)为太仆 令,故称为王太仆。 针灸鼻祖
《次注素问》
东汉时安 定朝那 (今甘肃 灵台) 西晋高平 (今山西 高平)人 祖籍襄城 (今河南 襄城县) 浙江钱塘
《针灸甲乙经》
王 叔 和 滑 寿
公元 201 年 —280 年 约 1304~1386 年
精通中医经典方书,于 脉学颇有研究 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 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 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 成十四经 著名儿科学家,有“儿 科之圣”,“幼科之鼻 祖”之称
《王叔和脉 诀》、《脉经》 《难经本义》、 《读素问钞》
字伯 仁,晚 号樱 宁生。 字仲 阳
钱 乙 淳 于 意 李 时
约 1032-1113 年
《小儿药证直 诀》
西汉初齐 临淄(今 山东淄博 东北人) 字东 璧,晚 明朝蕲州 (今湖北
(约前 205—?)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 十五例医案,称为“诊 籍”,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病史记录。 1518—1593 年 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 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 《本草纲目》、 《濒湖脉学》、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名言欣赏(图)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名言欣赏(图) 一、扁鹊 生平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贡献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名言 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二、华佗 生平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医院文化网紧密结合医院工作实际,从如何构建人性化医院文化以及和谐的医患关系角度出发,为医院量身制作一系列的宣传挂图,通过通过不断重复的视觉和思维冲击,使得专家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医护人员和患者内心,把医院内部的管理文化建设和针对患者的服务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目标, 通过人本教育和人本管理以及一系列优质服务工程, 促进医院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贡献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五禽,分别为虎、鹿、熊、猿、鸟,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血脉通畅,还能防病祛病。 名言 运动使人健康长寿: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三、张仲景 生平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贡献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伤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篇一】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的吗?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最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了。 【篇二】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李时珍是明朝的神医,经常免费给穷人看病赠药。老百姓都很尊敬他,许多病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一天,李时珍出诊回家,刚到家门口,就看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中年男子躺在地上,不住呻吟,旁边坐着个面容憔悴的妇女。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期末论文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期末论文 ——比较华佗和张仲景 一、两人的生平概况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我的看法:通过比较两人生平: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华佗不求仕途,精研医术,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作为中国外科的鼻祖,为后世留下了蔚为宝贵的医学财富;张仲景曾经做过太守的行政高官,此与华佗甚为不同,为官者,坐堂替人看病,开创了坐堂看病的先例,其也精通各项医术,尤其在方剂学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更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有效方剂,而其六经辨证的医学理论,更是创先地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病症,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二、两人的学医、行医的经历。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亳芍”、“亳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中年以后,华佗因中原动乱而“游学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国六,下辖六十二个城、邑,人口二百余万,首府为彭城(今江苏徐州)。民间传说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国(今江苏沛县)。其实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根据他医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读(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亳州市谯

中国历代名医大全

上古名医篇 伏羲氏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数千年来尊奉其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氏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黄帝 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传说他的发明创造很多,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 岐伯 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 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 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于世。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已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王医) 周汉晋名医篇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扁鹊是他的绰号。这是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 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他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并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传授给他。 张仲景

中国古代名医名言

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 著《中藏经》 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 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 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為陰盛,皮熱而熱者為陽盛 张介宾 (1563-1640年) 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 著有《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 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二、 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

为之资。 张介宾 (1563-1640年) 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 著有《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 物之成也,成于阴, 盖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李杲 (公元1180年---1251年) 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医学家,金元四家之一。 撰《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大全

历史人物大全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 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再添一些 中国历代组合一览 关键词:算作是文化常识吧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