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讲:历代名医人文精神介绍

第二讲:历代名医人文精神介绍

第二讲:历代名医人文精神介绍
第二讲:历代名医人文精神介绍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全国名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100条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医生: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医生: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市医生: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市: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名医: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医生: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医生:黄治军

桔子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志立 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市:王严明 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 用猪苦胆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 (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建林 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23、牛皮癣:市医生:朱军记 (1)用自己的尿洗7天即愈。 (2)用刀砍榆树流出的水连抹七天。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xx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名医杂志简介

《名医》杂志于2010年创刊,是一份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健康类大众读物。主要面向白领阶层、中老年人、医务人员以及所有关注健康的人群,结合社会健康热点,通过采访医学界的权威专家,既有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又有具体病案的答疑解惑,还有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用药,以及结合季节、环境的日常保健等等,给予读者提供最权威的健康指引。 名医杂志影响力 《名医》杂志2010年2月于广州创刊,每月发行,将独到、权威、专业、可读的理念贯彻整本杂志。自发行之初,名医杂志便得到了卫生主管部门、医药学术团体、各大医院、医药企业的广泛关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的中高层管理者高度认可了该刊的办刊思路,并表示将全力支持该刊编辑部,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权威健康类媒体。国内知名健康网站如39健康网、家庭医生在线等都是该刊的密切合作伙伴。 《名医》杂志立足广州,覆盖北京、上海,辐射全国。通过中国邮政进行全国订阅,并在广州、海口等多个城市及地区的报刊亭零售,已经建立了固定的读者群,深受欢迎。 名医杂志编委会 该刊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医学专家钟南山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并为该刊题写刊名,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任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殷大奎担任编委会主任,各大医院院长、专家等担任编委,共同组建一支权威、高端,具有极高影响力的编委会队伍。 名医杂志是国家级期刊吗? 名医杂志是国家级期刊,对于评中级职称的学者来说还是不错的选择。 名医杂志能评职称吗? 名医杂志是可以评职称的,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是可以查到这本期刊的,而且国内统一刊号是44-1666/R,国际标准刊号是1674-9561,是一本正规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为医务工作者评职、考 核、晋级提供重要依据。 名医杂志栏目设置: 名医杂志设有医言堂、为您导医、环球医讯、论著、综述、临床研究、护理天地、中西医药研究、卫生防控、医学综合、健康管理、经验交流等栏目。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无名氏:《黄帝内经》 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 2.张机:《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中藏经》 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 1.王叔和:《脉经》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葛洪:《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 1.雷敩:《雷公炮灸论》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苏静:《新修本草》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银海精微》 3.孟诜:《食疗本草》 4.陈藏器:《本草拾遗》 5.王焘:《外台秘要》 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玄珠密语》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昝殷:《经效产宝》 9.无名氏:《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韩祗和:《伤寒微旨》 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脚气治法总要》 《旅舍备要方》 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1.太医院:《圣济总录》 12.寇宗奭:《本草衍义》 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普济本事方》 14.刘昉:《幼幼新书》 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郭雍:《伤寒补亡论》 17.张杲:《医说》 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21.施发:《察病指南》 22.宋慈:《洗冤录》 23.严用和:《济生方》 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 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名医扁鹊

了解历史上的名医扁鹊 一.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二.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生平简介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一、春秋战国文化总体特征:文化异常繁荣。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不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思想方面: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2、其主张: (1)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道德经》包含着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 二、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 1、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其主张: 思想方面 (1)主张实行“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著作:《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实力最强,道家其次。 1、原因(背景):社会的大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不同见解;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3、儒家 (1)孟子的主张: 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荀子的主张: 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等都是自然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中华名医验方大全

中华名医验方大全 病名:霍乱 验方治疗:欧阳琦经验方—八味香薷饮 黄连6克,香薷6克,石菖蒲10克,佩兰9克,木瓜12克,陈皮6克,扁豆10克,厚朴19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行军散3克(兑) 病名:春温 验方治疗:何任经验方—复方清营汤 犀角1.5克,玄参9克,麦冬12克,鲜生地25克,丹参9克,黄连3克,竹叶心4.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紫雪丹2.5克(分冲) 病名:暑温 验方治疗:印会河经验方—清瘟避秽 大青叶30克,鲜藿香30克,鲜佩兰30克,连翘12克,黄芩9克,玉枢丹1粒(化服),青蒿12克,银花12克 病名:软脚瘟 验方治疗:赵锡武经验方—加味葛根芩连汤 生石膏18克,葛根12克,甘草9克,银花12克,白芍12克,黄连4.5克,黄芩9克,全蝎3克,蜈蚣3克 病名:时行感冒 验方治疗1:印会河经验方—清解表热 桑白皮9克,桑叶9克,菊花9克,黄芩12克,山豆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验方治疗2:刘惠民经验方—感冒退热汤 麻黄6克,防风9克,生石膏18克,炒白术9克,薄荷9克,羌活9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钩藤12克,生姜6克 病名:麻疹 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化毒清表汤 葛根10克,薄荷8克,地骨皮12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连翘10克,防风8克,黄芩8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木通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淡竹叶15克。 验方治疗2:赵绍琴经验方—升降散加减 蝉衣6克,芦根40克,钩藤12克,僵蚕6克,姜黄6克。水煎代茶饮 病名:白喉 验方治疗:李正华经验方—抗白喉合剂 竹叶15克,石膏15克,麦冬15克,山豆根15克,射干15克,牛膝15克,生地21克,白芍10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商朝太宰、冢宰、阿衡 ───────────────────────────────────────西周三公、太宰、冢宰、小宰(副宰相).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太宰或冢宰,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 ───────────────────────────────────────东周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春秋时期,上卿、左相、右相(齐国),正卿(晋国),庶长(秦国),大夫(越国),左师、右师(宋国),令尹(楚国). 战国时期,大良造、相国、左丞相、右丞相(秦国),令尹(楚国). ───────────────────────────────────────秦朝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西汉丞相、相国、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大司徒、宰衡、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副宰相)、大司空(副宰相). 汉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汉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三公为大司马(掌兵权)、大司徒(掌民政)和大司空. ───────────────────────────────────────东汉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尚书令、相国、丞相、大司空(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魏司徒、太尉、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司空(副宰相).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 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丞相.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西晋尚书令、相国、丞相、尚书左仆射(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副宰相). 太宰、太傅和太保称上公,为虚衔. 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头衔,在地方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司,也为荣誉头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权力. 以上诸公合称八公. ───────────────────────────────────────

名医治病绝招

名医治病绝招 1 萧龙友:伤食腹胀用糊米 萧氏家中经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小儿伤食饮用。成人腹胀,常用砂仁一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纸包捻碎,去纸嚼服,甚效。又疰夏不思食,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妙用非常。 2 祝谌予:当归六黄汤治甲亢 处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份,黄芪加倍,共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两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 此方为祝老在临床治疗甲亢之首选方剂。口渴、自汗、肌肉痉挛时加生牡蛎、木瓜、五味子;手颤甚加用白头翁;甲状腺肿大加橘核、荔枝核、夏枯草。 3 岳美中:四神煎治关节炎 关节炎,亦称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艰难,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药用生黄芪240克,川牛膝、远志肉各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00毫升,煎至2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150毫升,顿服。历年来,岳氏和几位同道用该方治此病,多获良效,很值得推广。 4 朱小南:芫荽(香菜)熏气治恶阻 有些严重的妊娠恶阻患者,往往药入即吐,甚至见药闻味即吐,长期厌食,以致影响营养吸收,形体消瘦。对此类患者,朱先生采用祖传熏气法:取鲜芫荽(俗名香菜)1把,加苏叶、藿香各3克,陈皮、砂仁各6克,煮沸后倒在壶内,壶嘴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因芫荽性辛温,含挥发油,有强烈的异香气,功能宽胸和胃,定逆顺气,悦脾醒胃。病人闻此芳香之气便会顿感舒适,数分钟后即可进易消化的食物,一天熏气数次,熏后可少食多餐。此法对于严重妊娠恶阻,甚至尿酮阳性,药、食难进者,亦可应用。 5 颜德馨:生半夏、水蛭粉治哮喘 生半夏化痰之力甚著,颜氏治哮喘习用之,一般用9克,加生姜2片,无副作用。水蛭粉能改善缺氧现象,每服1.5克,一日2次,其效亦著。 5 关幼波:牛皮胶升血小板 牛皮胶系民间验方,其制法如下:取新鲜牛皮(不拘量)去毛洗净,用绞肉机搅碎后,用清水煎熬成稀胶状,以无皮渣为度。功能养阴补血,效如阿胶,通过实践,对于提升血小板有一定效果。服法:成人每日服100-200毫升,小儿每日服50-100毫升,服时可加入少许香油、食盐或白糖以调其味,可以单服,亦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配合汤药同服。若有的小儿单服出现烦躁者,可另用白茅根、小蓟各30克煎水为引同服。 6 刘绍武:调心汤治疗冠心病 刘先生用调心汤治各种心脏病,尤对冠心病更宜。调心汤:柴胡15克,川椒10克,紫苏子、党参各30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黄芩15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丹参各30克,郁金15克,牡蛎30克。 此方是刘氏从医60余年悟出的,以小柴胡汤作为协其之总方,宣其表里,疏调三焦,充其津液使五脏戴泽,调其阴阳使气血衡常,该方坚持久服,其效颇彰。 7 孙重三:推天柱骨治各种呕吐 天柱骨穴,是指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7项椎。以示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800次以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曾治疗一例2岁的患儿,病儿反复呕吐,滴水不进,中西药无法投入,靠输液维持生命,加西药滴注无效。孙氏云:“本症是胃气上逆,需降逆止呕,推天柱骨一穴可止。”当即推此穴千余次,稍息10分钟,以水滴患儿口内,已不恶心,但饮之仍吐。再推千余次,休息10分钟,可饮水1小杯。二诊能进少量流汁,共推4次而愈。 8 蒲辅周:童便治诸血证 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皆有效,且不妨碍其虚。蒲氏云:“凡骨蒸劳热,内热入血诸证用之皆效。惜乎世人以秽浊视之,殊不知乃浊中之清,真良药也。产后服之,诸恙皆息,百病不生。又治跌打损伤,单服此一味即愈。”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医生的社会地位依不同社会而有变化,它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尤其统治者对医学和医生的态度。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又对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方面来说明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并进而探讨分析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我们今天能够以史为镜,从中吸取教益。 一、夏——西周 在人类阶级社会早期,在医学发达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所限,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足,抗争手段又十分有限,因而对于各种疾患不得不主要乞求神灵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是巫医占统治地位与巫术盛行的历史阶段。但巫医并不是专职的医生,仍属于“巫”的范畴。 这一时期,巫教盛行,神秘主义的空气如迷雾般笼罩着整个社会,作为专管祈祷、祭祀的巫,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行事,通过占卜吉凶祭祀等活动影响国家大事,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上有着极其显要的地位。在长期的祈祷祭祀活动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吸取人民群众中的某些医药经验和知识,以能和鬼神相通的姿态,用迷信的方式为人治病,给医疗活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造成了医巫相混的假象,这部分巫即所谓的巫医,是早期医生的先驱。在当时没有专职医生的条件下,巫医在整个社会的医疗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虽然此期巫医主要以巫而非医生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但是他们毕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可以凭借其社会地位,凭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集中起来,予以神秘化的思考,把一些有效的医疗经验和药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后世医学能够从巫术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如具有“古之巫书”之称的《山海经》,作为上古巫师从业的依据,本是巫教中的经典[1],该书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学知识,准确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效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众所周知的甲骨文中更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如果没有巫医对医疗和药物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记载于《山海经》等有关文献中,上古的医药知识能够流传后世,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巫医这一职责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应该肯定巫医对医学发展积极影响的一方面,而不能对其一概加以否定。 二、春秋——西汉前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家。

宰相监修国史

宰相监修国史历史蒙上尘埃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监修国史制度,在初创时期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行的一人独断修史事务,却使历史的真伪蒙上了尘埃。 浏览一下历代史馆监修所为,有以下几点特别令人深思: 第一,附庸风雅,假充内行。这是不称职的史馆监修的通病。史馆监修虽然不是一个肥缺,但在文人圈内却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荣誉位子。做监修的史官不一定能做宰相,但宰相有了史馆监修的头衔便会受到天下文人的认同,名声大振。所以自唐初开创宰相任史馆监修先例后,历代宰相无不以兼任史馆监修为仕途之幸事。这种官修史书制却是一场灾难,馆内正常修史秩序被打乱了: 其一,胸无点墨(指史学)的宰相可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在纷杂的历史现象面前却一筹莫展,往往是“每欲记一事、载一事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不知从何下笔。其二,即便有过一点舞文弄墨经历的宰相,挂上史馆监修的头衔后,极易忘了自己的根底。原先时政记一类的国史资料都是由一般史官编写的,中唐之后宰相戴了监修的桂冠,以为自己真的亦具备书写乾坤的本事了,独揽了此类史书的修撰。纵览封建官场,大凡以官秩博学术名声者,忠君思想固然牢固,专业知识却往往低下,所以唐以后监修编的此类国史资料的资信程度很低,要么由于不通文法,连皇帝这关都过不了;要么竭尽吹捧之能事,捧得连皇帝也不敢看。国史达到如此境界,功当首推这些帮闲监修。其三,史馆大权在握的那些假内行,虽然才识有限,但决断欲望却很强,热衷于用自己臆想出来的“条章”限制史官,乃至史馆外的高官都可以凭自己的官品盛气凌人地批评修史,指责史官。当然,如果监修们真能在修史事务中为史官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来,偶而独断一回也算不了什么,问题恰恰在于这些监修既无点墨指授修史者,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力。受害的只能是官修史书了。往往是史官尚未提笔,“一国三公”的干扰已提前到来了,从而使史馆修史主体的史官没有了自己的头脑。对史馆内外行领导内行的错位现象及其产生的后果,唐代著名史家刘知几大为不满,称其是“首白可期,而汉青无日”。 第二,忠君为上,政治取士。平心而论,唐初史馆取士还是颇具史学眼光的。这恐怕与唐太宗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胸怀有关。所以唐初要求史官不但要有政治和史学的素养,“言论慷慨,冠乎终古”,而且还要“文藻宏丽,独步当时”,具备文学家的功底。这时那些渴望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来说,史馆可谓是一座通达彼岸的桥梁。 当时精通儒术成了史官入馆的首选标准。这自然是由于精通儒术者一般个人素养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具有政治头脑,忠君思想牢固。依靠这种人修史至少可以杜绝与统治者利益离德的现象。况且,每每改朝换代,社会上便涌动着一批企图寻求自己新的位子和依附的读书人,他们到处吟唱:“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胸中经国皆远谋,献达何由达明主?”史馆藉此收罗一批专业子弟兵何乐而不为呢? 及至后代,所谓的“慎选儒臣,以任分修”几乎成了封建政治的代名词了。史馆选士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素养,而是其政治的信仰了。诸如五代那种虽才智一般,但“议论刚强”,能够在修史中以“圣朝功德”为本的读书人,或者像明朝那样“论及政事,洋洋千言”,“虽述前代之设施,大意有助于人君鉴戒”的儒生都是有希望入主史馆的。 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家世、出身也成了史馆监修们选士的必需条件。唐初的姚思廉,因其父亲是隋朝太子舍人、秘书丞,有过编书修史的经历,他遂以家学渊源初选入馆。宋元之后,家学也被人看轻了,史馆更注重的是那些有权势的官宦或贵族出身的人,比如元朝的脱脱、阿鲁图并无多少史学才能,可因其祖上是豪门世家,便被纳为史馆监修。显然,统治者需要的是有忠君思想的卫道士,而不是史家臆想中的直笔良史。

历代名医效方全套整合(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根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秦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

名医简历

名医简历 科尔沁区传统整骨——“哈日敖海大夫”的简介 包荣包文胜包旭光 “内容摘要” 整骨技术是蒙医传统医学的最早的技术之一,这门技术是蒙古民族的祖先就有的文化,是科尔沁传统整骨技术现在流传着整个蒙古民族中,该论文是介绍科尔沁大地名蒙医(注册的)传统整骨大夫——哈日敖海大夫。 “关键词”传统整骨技术;哈日敖海大夫 蒙古人自古经营畜牧业以来游牧民族中间受外伤伤及骨折较常见,因此开始了有传统整骨技术得到了发展。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使蒙古族畜牧业产业及文化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对蒙医传统整骨技术。蒙古民族通过打猎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对动物的构造(尤其是对骨骼系统)有了认识和了解;同时自己在战斗中及打猎过程中受伤,经治疗获得了很多人体构造。16世纪末期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及各族之间关系的友好蒙医传统整骨技术得到了提高,有了部分理论及文字记摘(录)。同时吸收应用兄弟民族的先进技术。 “青朝历史记摘(录)”是先进的蒙医传统整骨技术,大夫对碎骨块取出时用冰来麻醉,他们的技术很高,神奇等记

录。所以在蒙古族士兵里挑出30名战士学习整骨技术,专门给上级军部行医的记录。 在蒙古族历史记摘(录)里,和文如、久松战、朝日吉〃莫日根等著名传统整骨大夫名扬天下,他们的丰富临床经验流传在广大人民当中。 整骨技术在蒙古民族中以????的发展过程,技术高超,尤其是整骨大夫们在人民的心目中神医美称;尊敬的称佛爷大夫。在这慢长的历史发展中科尔沁大地撒满教比其它地区发展壮大以及促进文化产业的同时蒙医传统整骨技术在科尔沁草原领先发展。在广大人民中名扬。 在19世纪末期科尔沁地区有个哈日敖海整骨大夫,他的整骨技术及行医作风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哈日敖海大夫(1883-1944)不但在蒙古民族中名扬,在辽宁省、吉林省、哈尔滨等省地区的汉族同胞中广泛流传的“黑狗大夫”。哈日敖海大夫16岁开始跟随父亲松刘扎布学习传统整骨技术,成长成为名扬天下的传统整骨大夫。他把儿子朝黑收徒弟,朝黑仍然继承父业成名医。 朝黑(1919-1965)继承父亲哈日敖海大夫的整骨技术,医治广大骨伤患者。20世纪中期名扬天下,仍是哈日敖海整骨大夫名扬。朝黑努力继承和发展整骨技术。 解放以后清朝是原哲里木盟科左后旗人民医院,创建骨科,发扬整骨技术,在医院工作期间他把长子套格塔木乐收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