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文章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若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故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药药性; 临床; 优势; 多靶点

几千年来,中药在作为防治疾病保障人们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中药的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如以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与恒动理念为理论基础,多采用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法则及灵活多样的炮制方法等,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只在病理状态下显效、综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等特点,使现代医学对一些疑难杂症治疗尚处于困惑状态时,中药凭着自身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本文仅从中医药药性理

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1 中药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理论基础

1.1 中药药性与其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靶点[1]是化学药物作用机体后经吸收进入机体与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物质相结合的部位。传统中医药[2]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它的独特理论体系,中药药性理论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明确将药物分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中药的性能是中药基本性质与功能的概括。它研究药性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若简单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及辨证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主要凭借实践经验来认识药物,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多真实可行。

1.2 中药四气、五味作为其作用靶点物质基础的理论认识中药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每种药物的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相对而言。当人体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态时,就有可能选择自然界中与其病性相反的药物来调节,这也是中药起源的基础。《素问·六节藏

象论》曰:“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曰: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在具体应用中,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基本原则。《内经》将药味归纳为:辛酸甘苦咸五种,并对这五种药味于人体的影响作了细致的研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并在《素问·宣明五气》中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可见已经指出,药味与脏腑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规律[2]。后世医药学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加以补充、发展。目前药物的四气、五味已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只有一种药性,但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药味,气味相近,则功效相近,气正味相异,则功能不同。味越多,则功效也就越多。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

1.3 中药药性之升降浮沉、归经是其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势,归经是药物对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与四气、五味一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药性理论[3]。一般而言药物的作用趋势与所治疾病的病位相同,而与所治疾病的病势相反,即“同病位,逆病势”,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或使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不同的病变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而且中药的升浮沉降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

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古有“盐制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入脾等”

[4]的总结。这一点充分显示了中药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可为治疗临床疾病的复杂与多变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归经理论的认识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结合起来,才可全面准确认识理解与掌握药物的功效。如同归肺经的黄芩、干姜,黄芩性寒能清泻肺火,干姜性热能温肺化饮;同归肺经的桔梗、紫苏子,桔梗升浮可宣肺,苏子性沉降而可降肺;同归肺经的麻黄、人参、乌梅,麻黄味辛,能解表散寒,人参味甘而能补肺益气,乌梅味酸则可敛肺止咳。虽然中医的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因两者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及涵义的不同而不能完全对应,但就药物在机体作用后发生的药效反应来讲,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更具有丰富的选择性,这种药物自身固有的天然性能,也充分体现了中药本身的客观优势。

2 中药用药多靶点的物质基础及例证

2.1 中药用药多靶点的物质基础中药材多为土地所出,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育了丰富多样功效独特的药物资源。入药部位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不同的器官,又具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态与功能,在生动的药物群中,每一味中药从生长到成熟,从采收加工贮藏到炮制应用等过程,都有着自己的展现与适宜,大自然给人类赋予了最佳的天然药物资源,且具有“药食同源之效,中医药天人相应之意”。现代药物研究也证实了中药所具性能的客观物质存在。每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它所具成分的非单一性,即多成分共存的特质,是它治疗疾病可产生多靶点、多途径,甚是其副作用及毒性相对较小的根

本所在。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复方中从“七情合和”到“君臣佐使”的严密组方,从精选药物到如法炮制加工处理,中药复方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到位,群药协同作用使毒副作用尽量降低甚至消失。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即可说明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

2.2 常用中药及复方药物的具体例证中药大黄为蓼科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六十余种大黄,以我国所产的大黄品种最多,质量最好[5]。大黄始载《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凉,入脾胃、大肠、肝、心诸经,功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在临床上可用于[3]大便秘结,即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于血热出血、目赤咽痛,可治人体上部火热炽盛之证;可用于热毒疮疡,为热毒疮痈常用药;且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作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桃仁承气汤《伤寒论》、及治疗跌打损伤的复方复元活血汤等,另外归肝经可清泄湿热、消退黄疸,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疗湿热淋证可用八正散《和剂局方》。临床应用中生大黄泻下通便力强,而制大黄(酒蒸),则泻下力减弱,活血祛瘀之力增强,武火炒炭可止血[4]等。可见一味大黄在临床上具备了如此多的功效,特别是活血祛瘀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目前大黄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药理研究表明了大黄所含成分的多样性,进一步证实了其作用多途径、多靶点的科学性。又如功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归肺、膀胱经而味辛微苦性温的中药麻黄,药理研究[6]证实本品主要成分含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等,且麻黄碱、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在应用中蜜制麻黄可缓和发汗作用而增强宣肺平喘之效。临床合理使用,可发挥其不同作用。复方的使用更能体现中药合理使用的优势,如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利水消肿的五皮饮、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等,均体现了中药应用的灵活变通、随证加减性,既可合理发挥方药的药性,还可达到增效降毒、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势,以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的诊疗,更符合人体多样化及疾病的复杂性需求。

目前对中药和中药复方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新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本文仅以粗浅之见略谈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敬请同行学者继续商讨。

【参考文献】

[1] 张强. 药剂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45.

[2] 刘长林.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259.

[3] 陶忠增. 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17,132.

[4] 蔡翠芳. 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116.

[5] 郭忻.百草治百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44.

[6] 张清河. 中药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3.

中药提取罐验证方案

10

目录 1.验证目的························································2.验证范围························································3.方案说明·······················································4.验证职责·······················································5.设备概述························································6.验证步骤························································予确认 安装确认 运行确认 性能确认 7.偏差处理 8.验证方案总结····················································9.再验证周期······················································ 附录 测试仪器校验证书复印件 验证立项申批表 安装确认记录 运行确认记录 性能确认记录 验证方案培训表

一、验证目的 通过对CTG-10型中药提取器进行予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验证 设备的性能是否符合工艺要求,达到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目的,从而保证最终产品 的质量。 二、验证范围 本方案的范围提供了验证本设备的概要。本方案应表明: A.每一件已安装的设备符合工程设计和设备数据单规格。 B.本设备是根据设计说明书和生产厂家推荐意见安装的。 C.备品备件清单完备且准确,并且所有的操作、预防性维护等手册完备。 D.所有的安装测试报告完备并保存于设备历史档案中。 E.本系统符合现行的兽药GMP要求。 F.没有事先批准或有文件记录的变更管理程序不得进行任何整改。 G.所有与安全有关的内容已形成文件。 H.本设备在设计标准范围内操作。 I.本设备的操作、清洗和预防性维护SOP符合现行GMP的要求。 J.本设备操作人员以接受了相应的培训,且培训情况记录在案。 K.建立了记录册以记录设备的使用、清洗和维护情况。 L.本设备能够在接受标准范围内运行,本设备能够符合生产要求。 三、方案说明 A.尽可能详细地填写本方案中的所有表格。用墨水笔填写。完成表格的人员应签上姓名和日期。如果由一个以上的人填写,那么每一个人都应签上姓名和日期。 B.方案执行时可能会发现偏差。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应将一份异常情况报告送交验证领导小组进行处理。 C.验证小组在测试结束后应作出一份现场活动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由公司质量部经 理批准。 四、验证职责 A.验证领导小组 负责验证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负责验证数据及结果的审批。 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 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 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 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放互补及增放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根及根茎类中药各科总结

各科性状总结

单子叶植物根的共性:一般具有初生木质部。由内至外排列:表皮、皮层(通常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中柱维管束。外皮层排列整齐,皮层细胞排列疏松, 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内皮层成环;维管束辐射型,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辐射状;髓部明显。 根类中药显微鉴别

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别

紫草素:紫草 棕色核块物:玄参、熟地棕色块:天南星、甘草、何首乌木质部束放射状排列:丹参木质部束点状排列:龙胆(“筋脉点”)木质部束V型:北沙参 导管切向排列,渐至中央呈单列:丹参 大小导管相间排列:前胡 木质部导管群与木纤维束相间排列:葛根、川木香、苍术 木质部纤维束与导管或筛管相间排列:川木香

韧皮部纤维束与筛管交替排列:黄芪 中柱韧皮部束及木质部束相间排列:多为单子叶植物。百部(19-27)、天冬(31-135)、麦冬(16-22)、温郁金(40-55)、黄丝郁金(22-29)、桂郁金(42-48)、绿丝郁金(64-72)含晶细胞:赤芍、白芍、牡丹皮 乳管群与筛管群交互排列:党参断续排列的石细胞环:巴戟天、天花粉皮层外侧1-2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 皮部易剥落:茜草、巴戟天、白头翁、苦参、三七(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坚龙胆、丹参(老根) 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泽泻、川贝母金井玉栏:板蓝根、黄芪、桔梗 表皮细胞壁连珠状增厚:浙贝母(垂周壁)、泽泻(侧壁 含石细胞的药材:吴茱萸、厚朴、巴戟天、川木香、防己、防风、威灵仙,延胡索、辛夷、梔子、杞子、天花粉、升麻、黄苓、黄连、黄柏、黄芪、五味子、豆蔻、北豆根、砂仁、肉桂、苍术、白术、鸡血藤、木瓜、槲寄生、杜仲、槟榔、麦冬、党参、玄参 草酸钙针晶:龙胆、巴戟天、肉桂、商陆、半夏、苍术、白术、白附子、天麻、天南星、麦冬、山药、霍香。 草酸钙砂晶:牛膝、川牛膝、秦皮、钩藤、细辛、枸杞、地骨皮、洋金花、银柴胡。草酸钙方晶:地黄、甘草、厚朴、防己、黄柏、砂仁、商陆、山豆根、红花、苦参、补骨脂、麻黄、洋金花、大血藤、鸡血藤、石菖蒲、葛根、浙贝、北豆根、远志、苏木、降香 草酸钙簇晶:蓼大青叶、太子参、何首乌、大黄、小茴香、白芷、牡丹皮、白芍、赤芍、三七、人参、西洋参、五加皮、山楂、地榆、丁香、金银花、川芎、吴茱萸、通草、梔子。 草酸钙柱晶:射干、沉香、旋覆花 断面特点: ①断面角质样:牛膝(微呈角质样而油润)、川牛膝、太子参(烫制品)、附子、白芍、延胡索、百部、天冬、麦冬、莪术、姜黄、郁金、天麻、山慈菇、白及 ②断面纤维性:升麻、北豆根、苦参、葛根、甘草(略显纤维性、有粉性)、黄芪 (纤维性强,便显粉性)、藁本、北柴胡(片状纤维性)、石菖蒲、苏木(强纤维性)、 钩藤(皮部纤维性) ③断面粉性:狗脊、何首乌、太子参(生品)、川乌(粉质)、赤芍、防己、甘草(略显纤维性、有粉性)、黄芪(纤维性强,便显粉性)、人参、西洋参(略显粉性)、白芷、泽泻、 ④断面富粉性:粉葛、天花粉、天南星、半夏、川贝母、浙贝母、光山药 ⑤断面颗粒性:大黄、射干、 ⑥断面油润:当归、牛膝(微呈角质样而油润)

提取罐验证方案

提取罐验证方案审批表

目录 概述 验证目的 验证方法 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培训 验证实施的时间进度 验证步骤: 1.预确认 2.安装确认 3.运行确认 4.性能确认 偏差情况处理 拟定验证周期 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变更及超出允许范围的对应措施 记录

概述: 提取车间进行GMP改造。多功能式中药提取罐是XXXX、XXXX、XXXX生产的关键设备,为达到GMP要求和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多功能式中药提取罐是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和GMP要求进行验证。其工作原理如下: 本机是采用煎煮方法,物料由加料口送入,然后通过管道加提取溶剂,给罐体加热一段时间,收集提取液放出药渣。 验证目的:通过一系列验证,确认设备的安装、运行及性能符合生产需要,并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文件依据以证明提取罐能够达到质量标准。 验证方法: 主要通过调研确定设备购置的可行性;通过外观检查和核对的方法进行设备的安装确认;通过启动设备后、观察和测试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来进行设备的运行确认;通过模拟生产或实际试生产进行设备的性能确认。 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 参加验证人员及职责: 培训: 在设备验证实施之前,要先进行验证方案培训并确认岗位操作人员已进行了

岗位培训。 验证方案培训安排如下: 授课人: 培训人员: 培训时间: 培训时应填写人员培训记录及培训确认记录(表一-1-2)。 验证实施的时间进度: 验证步骤: 1.预确认 设备购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调研确定以下内容: 1.1待购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型号)适用性 1.2设备结构设计合理性 1.3供货厂家的可靠性 (表二预确认记录) 2.安装确认 2.1仪器仪表校验的确认:列出设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所使用的计量器具清单及设备附属计量器具和仪表等清单,确认是否校验及校正周期。(表三验证用仪器、仪表校验记录) 2.2技术资料的确认:确认随机带来的文件、图纸的种类及数量、使用说明书及确认保存的位置。 2.3 设备的确认:包括设备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型号规格及性能技术指标。 2.4设备安装确认:根据设备技术文件及图纸要求,检查设备的安装地点是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 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 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根及根茎类中药

中药性状鉴定常用名词、术语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基原,品种繁杂、形态各异。历代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经验,概括成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专业术语,是值得珍惜的一份宝贵财富。现汇集部分,浅释于下供同学们学习性状鉴定时参考。 一、植物部分 4.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习称“珍珠点。 5.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6.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故称“雁脖芦。 7.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8.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9.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党参等。 10.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形似“蚯蚓头。”如防风。 12.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13.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1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5.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6.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出部分,似新月形,故称“怀中抱月。”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18.马牙状:指色白炉贝,形似“马牙”者。 19.玉带腰箍:指毛慈姑(杜鹃兰)假球茎中腰部具2~3条微突起的环带,俗称“玉带腰箍。” 24.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2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间较细长光滑的茎杆,俗称“过桥”’或“过江枝。” 31.云头:指于潜术、白术根茎下部两侧膨大的部分,似“云头”状。 34.疙瘩头:指甘草加工斩下的芦头部分,习称“疙瘩头。” 35.扒耳:指附子上再生较小的附子,俗称“扒耳。” 36.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37.横环纹:指根类药材根头下着生致密的环状横纹。如西党参、奶参等 38.沙眼:指银柴胡表面呈凹陷,小点状(内含沙子),习称“沙眼。” 39.钉角:指盐附子周围突起的支根痕,俗称“钉角。” 40.铜皮铁骨狮子头:指质优的田三七。 41.虎掌:指虎掌天南星,块茎呈扁球形,由主块茎及多个附着的侧块茎组成,形似“虎掌 42.棕眼:指天南星块茎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习称“棕眼。” 43.菊花心:指药材横切面具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形似菊花,故称“菊花心。”如黄芪、甘草、防风等:

中药四性五味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教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中药四性五味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3年12月15日

中药四性五味 学生:高锋 (教育学院12级机制教育班,学号201240914111) 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 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 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

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部位。具有相同药性的中药,应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即药性是由所含化合物决定的。关于四气实质现代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①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动态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类固醇的水平,提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基本作用之一。而温热

中药提取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中药提取岗位操作的文件,规范中药提取岗位的操作。 2.范围:适用于中药提取岗位。 3.责任:中药提取岗位操作工、QA、工艺员、车间主任。 4.内容: 1. 工前准备 1.1 检查提取罐是否已清洗,有无上一品种或上一批次的清场合格证,并检查岗位上有无与本批生产无关的物品。 1.2 核对本批生产文件,从饮片库领取本批中药材及辅料,置备料区,并核对品名、规格、批号、编号、重量。 1.3 检查多功能提取罐及各阀门、仪表是否正常。 1.4 挂上生产状态标志牌。 2. 操作 2.1 关闭多功能提取罐底盖,检查是否锁紧。 2.2 按生产指令,根据该品种生产工艺规程要求,将提取的药材按处方量投入多功能提取罐内,按工艺规程要求的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温度或蒸汽压力进行操作。可将冷凝水储罐中冷凝水打入提取罐用于煮提。 2.3 根据生产工艺规程要求,如果是醇提,则从乙醇配制罐用泵将规定浓度和数量的乙醇打入多功能提取罐。醇提应控制较低的温度,工艺参数见该品种工艺规程。 2.4 按《多功能提取罐使用操作规程》,开启疏水阀和进汽阀,调节好蒸汽压力,各控制阀门,进行提取操作。

2.5 如果工艺规程要求提取过程中应上下搅动,则开启提取罐轴搅动开关,搅动次数和时间见工艺规程。 2.6 如果工艺规程要求提取挥发油,则在提取罐内加热至约60-70℃时,开启挥发油收集管路的阀门和冷却水上下水阀门,至工艺规程要求的提取挥发油时间,用另外洁净容器盛装挥发油,标签上写明挥发油名称、数量、批号、操作人及时间等。 2.7 关闭提取液储罐底阀,打开提取液储罐进料阀和排空阀。将提取液过滤。开启提取罐放料阀和提取液泵或真空泵,将提取液转入储罐,并在贮罐上贴签,注明品名、规格、批号、批量、体积、日期,静置规定时间后移至浓缩岗位。 2.8 开启空气压缩机至8公斤压力。将出渣车推至多功能提取罐罐底,对准出渣口,人员离开出渣区后,按下按钮,开启出渣底盖,中药药渣装入出渣车中,将出渣车开至卸渣地点卸渣。 3. 清场 3.1 提取结束后,换上“待清场”状态。 3.2 按《生产废弃物处理规程》清除岗位废弃物和废药渣,清洗出渣区。 3.3 按《多功能中药提取罐清洁操作规程》清洁多功能提取罐。 3.4 按《一般生产区清洁规程》清洁门窗、玻璃、墙面、操作台面、地面。 3.5工序组长检查并签名,换上“已清场”状态。 3.6 QA检查合格后发放清场合格证。 4. 重点操作的复核、复查 4. 1 复核采用两人复核制:一人操作、一人复核。 4. 2 复核批文件及饮片的品名、规格、批号、批量、数量。 4. 3 复核提取的工艺技术参数,如润湿时间、加水量、提取次数、煎煮时间、 温度或蒸汽压力。 5. 劳动保护及安全 5.1 严格按《多功能提取罐标准操作规程》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5.2 严格控制蒸汽压力,防止蒸汽压力太大,设备损坏而发生安全事故。 5.3 提取时应查看冷却循环水的压力及提取罐内压,以免因无法冷却使罐压升高。 5.4 下盖与上盖的联锁开关应严格按规定开启或关闭,以免误操作而跑料。 5.5 控制好沸腾速度及冷却水,以防剧烈沸腾或冷却困难而跑料。 5.6注意防止蒸汽、热水烫伤。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中药四性五味

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 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

多能式中药提取罐验证方案

多能式中药提取罐验证方案验证目录 验证申请表 验证方案 验证记录 验证报告 验证证书 OS SOP 621100 第1页/共8页 验证申请表

第2页/共8页 OS SOP 621100

多能式中药提取罐验证方案 OS SOP 621100 第3页/共8页

验证方案 目录 1 概述 1.1 背景 1.2 目 1.3 验证小组 1.4 机构人员职责 1.5 多能式中药提取罐验证程序 2 安装确认 2.1 目 2.2 安装确认必需文件 2.3 多能式中药提取罐运行流程 2.4 安装施工部门 2.5 确认内容及方法 3 运行确认 3.1 目 3.2 运行确认必需文件 3.3 测试仪表校正 3.4 确认内容及方法 4 性能确认 4.1 目 4.2 性能确认必需文件 4.3 确认内容与方法 5 表格 OS SOP 621100 第4页/共8页 1 概述

背景 提取车间进行GMP改造。多能式中药提取罐是抗病毒口服液、清肝利胆口服液、壮腰健肾口服液生产关键设备,为达到GMP要求和满足生产需要,对原有设备多能式中药提取罐是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和GMP要求进行验证。 目 本验证方案为对多能式中药提取罐安装、运行等准确与否及对产品工艺适应性作出评估,以证实多能式中药提取罐符合GMP和生产工艺要求。 验证小组 质量生产副总经理为验证小组总负责人,由生产技术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后勤部经理、设备科长、提取车间主任及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验证小组。 1.4 机构人员职责 1.4.1 质量生产副总经理负责验证小组管理,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批准及合格证书发放。 1.4.2 验证小组部门负责人对验证方案,验证报告进行审核会签。 1.4.3 后勤部负责多能式中药提取罐有关部件更改购置合同签订。 1.4.4 由设备科组织机修车间人员完成多能式中药提取罐安装调试。 1.4.5 设备科、生产技术部、提取车间协同完成运行调试。 1.4.6 质管部负责提取液、蒸馏液或挥发油及其乳浊液质量监控、检测。 1.4.7 提取车间人员对设备进行使用。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2)完整篇.doc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2) 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久病化痰祛瘀,扶正祛邪,临床以辩证为主。年前治疗一个慢性淋巴结炎,病史2年,常服抗生素,反复发作。我的处方是:黄芪80当归20地龙20白僵蚕20海藻30白芥子15皂角刺20乳香10没药10双花30蒲公英30连翘30蚤休20 ; 二,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G.(养殖)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G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几年前治疗一1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我个人认为不用辩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有一问题顺便提及一下,蜈蚣和枸杞开始时经过几例治疗发现,水煎的效果比吞服的好,原因至今未明,但为取效,一直就用水煎的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4) 三、中成药安全性 (5)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6)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6) 二、联合用药原则 (6)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第三部分各论 (8) 一、解表剂 (8) 二、泻下剂 (8) 三、和解剂 (8) 四、清热剂 (9) 五、祛暑剂 (9) 六、温里剂 (9) 七、表里双解剂 (10) 八、补益剂 (10) 九、安神剂 (10) 十、开窍剂 (11) 十一、固涩剂 (11) 十二、理气剂 (11) 十三、理血剂 (12) 十四、治风剂 (12) 十五、治燥剂 (12) 十六、祛湿剂 (13) 十七、祛痰剂 (13) 十八、止咳平喘剂 (13) 十九、消导化积剂 (14) 二十、杀虫剂 (1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5)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5)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关于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技术路线的讨论

焦 点论坛 关于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技术路线的讨论 王振国,王 鹏,欧阳兵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资助课题(No :20050441006) Fund project :Task supported by special fund of Doc.science station in colleges of educational dep.(No :20050441006) 作者介绍:王振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 摘要:认为进行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可按如下技术路线开展工作。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中药四性理论体系,科学界定中药四性属性)→药材基源性状研究(界定标准药材,探寻与四性属性相关的因素及其规律性)→成分系统分析(明确个药基础物质成分)→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研究(寻找基础物质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与四性属性的相关性规律)→组合药靶模型作用机制分析(以功效相近、四性属性相同的药物组成一类药组,针对主要功效选取观察靶点,制备药靶模型,研究与四性属性可能相关的基础成分作用机制)→数据处理→文献研究(分析评价药性界定依据)→模型验证(评价药性界定依据的科学性)。关键词:中药;四性;药性物质基础;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R28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9(2006)022******* Discussion on R esearch T echnology about the Material B asis of 4N atures of Chinese Drugs Wang Zhenguo ,Wang Peng ,Ouyang Bin S han don g U ni versit y of T CM ,J i ’nan (250014) Abstract :The article views that the study on the material basis of 4natures of Chinese drugs can be made with the following technological line :documentary research (systemically reorganize 42nature theoretic system of Chinese drugs ,scientifically define the individual natur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define standard of medicinal materials ,seek the elements and rules related with the 4natures )?analysis on component system (define material component of individual drug )?research on component variety ,amount and existing form (seek the relative rule between four natures and the variety ,amount and existing form of basic materi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compound drug target model (group the drugs of samiliar function ,same nature ,select and observe the target pointing to main function ,make drug target model ,study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basic compo 2nent related to 4natures )?deal with data ?documentary research (analyse and appraise drug nature foundation )?model test (appraise the science of drug nature definition base ). K ey w ords :Chinese drug ;four nat ures ,material basis ;technological line 开展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目的就是要阐明药性寒热的物质基础,找出能客观界定中药药性的方法,为合理诠释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有效扩充中药药源,正确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确立一项科研工作的技术路线,首先要明确具体研究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把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找出来,根据客观研究过程的先后顺序有次序地加以排列,然后选取相关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把这种技术性研究工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技术路线。具体到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其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试就此问题作一讨论。1 科学界定中药四性属性是进行中药四性物质基 础研究的首要环节 进行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工作的起点便是科学界定每味中药客观的四性属性,这一工作必须也只有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才能完成。归根结 底,中药的四性属性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药物各种性能及其疗效的了解与认识的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形成的,是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科学模式形成过程。要想验证经验科学所形成的结论的正确性,必须回到经验科学的原始材料中去,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对于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来说,文献研究工作涉及到研究的开始和末尾两个阶段。开始阶段是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历代本草学著作所记述的纷繁的药性理论和药性标识中,理出中医药学科学的四性理论思想体系,并确立起个药科学合理的四性标识。末尾阶段的文献研究工作同样重要。针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学科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科学化处理固然重要,但从理论研究和整体性把握层面来说,文献研究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从庞杂的科学文献入手,阐明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特别是系统阐明中药寒热药性

大型中药提取罐URS—参考

提取罐URS——参考: 一、设备规格要求、技术参数及数量如下表 设计参数 工作压力(MPa) 工作温度(℃) 设备名称 规格型 号 容积 罐内 夹套 罐内 夹套 数量 有效容积:10m3 不锈钢提取罐 10立方 全容积:11m3 常压 0.3 ≤100 145 12台 二、设备详细技术要求 URS 编号 技术指标 提取罐总体技术要求 URS001 提取物料:中药材,溶媒介质:工艺用水、 URS002 数量:共12台 URS003 不锈钢提取罐形状:直筒型; URS004 每台提取罐有效容积:10;全容积:11 m3; URS005 采用分段夹套加热的方式,整个提取罐底盖覆盖夹套,提取罐筒身夹套分为2~3段,这样,一 方面,在投料量小时,关闭筒身上段夹套,可以避免干烧,使该提取罐可以适应较小的投料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更加合理的加热方式,使提取罐加热做到节能、可控、快速。 ? 提取溶媒开始进液达到约0.3立方米时,即可打开底盖夹套加热,底盖加热在整个加热过 程中一直保持; ? 提取溶媒进液完成后,打开全部筒身夹套加热,直至提取罐内料液温升至接近沸腾的温度 (比如96℃),关闭筒身上段夹套。继续升温达到设定温度(比如98℃时),关闭筒身下 段夹套,只用底盖夹套加热至沸腾(100℃); ? 依靠底盖夹套和调节筒身下段夹套的加热功率,控制到所需要的煎煮沸腾程度。大致来说, 该提取罐底盖夹套的满载加热功率为:2.5*1000*(143.6-100)=109KW,蒸发水量为: 109*3600/2258=174KG,约相当于10000KG 物料的1.74%。如果认为此沸腾程度可以,则 只需维持底盖夹套开启即可,不需打开筒身夹套,如要求更高的沸腾程度,则开启筒身下 段夹套,并依靠调节阀调节加热功率,使得煎煮沸腾程度满足工艺要求。 ? 底盖夹套的方式确保提取罐内各处温度均匀,煎煮透彻,提取罐上、中、底部温度表显示 温度偏差范围在±1℃之内; URS006 罐体材质:优质sus304不锈钢,材质成分、厚度要求按国标标准(GB/T3280-2007);钢板生 产商为:太钢或宝钢; URS007 12台提取器采用集中自控方式,配合自控专业每台设备至少预留要求有投料(人孔)、视孔、 照明孔、排气口、回流口、强制回流口、压力表口(配合自控)、排空口、放液口(配合自控)、 直通蒸汽口、饮用水进口、CIP 接口(配合自控)、温度探头接口(配合自控)及安全泄压口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