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结业作业答案

美学结业作业答案

一、简述题

1.简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论”异同。

答:柏拉图认为模仿的对象是感觉世界,是理式的摹本或者影子,由于文艺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他贬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亚里士多德以模仿得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理,而且诗歌比历史更加真实。他认为过程与艺术模仿是相平行的,他的或然律和必然律成为艺术真实的两大标准。

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

2.简述休谟关于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理论。

3.试述莱辛关于诗与画的分界的学说。

4.简述狄德罗的美学观。

狄德罗的美学观点以启蒙思想为基础。他反对古典主义的原则,主张艺术要摹仿自然,提出“美”即是“描绘和事物本身的吻合”。并且他的美学思想,贯穿了唯物主义的精神。他反对“纯艺术”,坚持“美”和“真”的联系。在文艺理论中,他运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提出了艺术美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论。他主张用流利的日常语言而不用典雅的诗句来表现市民的生活和发现美!

5.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在悲剧的效果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他的观点是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

6.试述博克的"自我保存”说和“社会交往”说。

7.简述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

答:前定和谐的观点是莱布尼茨的主张。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去了,就像一个极高明的钟表匠所制造的每个钟不用调节而永远都在同一时刻报时一样。同样,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就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从而既使得每一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了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

8.简述康德的美论。

答:从质的方面来看:审美是凭借想象力与悟性联系于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从量的方面来看: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和、可传达性;从关系方面来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无目的德合目的性”;从情状方面来看:审美判断使审美主体感到美感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9.简述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答:他关于美的定义与中世纪神学观点结合,物质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I“和谐”的过程中见出美。物体美即“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关于丑的观点,他认为丑是相对的,独立的看是丑,但在整体中却由反称而烘托出整体的美。丑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在和谐的整体中,丑的部分有助于造成和谐或美。“寓杂多于整一”将数加以绝对化:现实世界是上帝根据数的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能见出和谐与整一。美的最基本要素是数。“数始于一,数以等同和类似而美,数与秩序不可分。”

10.试述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观点。

11.简述维柯关于原始民族的思维特点的观点。

12.简述黑格尔关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观点。

二、论述题

1.试析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应当承认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具有不少相似之处。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的巨大影响。

一、宗教影响艺术,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

内容。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五百强盗剜目”等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二、艺术影响宗教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从音乐来看,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例如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唐代产生了“变文”这种宗教宣传的新方式。所谓“变文”就是以说唱的方式讲述佛教故事,宣传佛教教义有散文,有韵文,可说可唱,具有艺术的普及性和通俗性特点。

艺术影响宗教更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特式教堂,从外观看,它那高耸的尖塔直刺苍穹令人敬畏,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的结构使人震惊。教堂内部狭长窄高的空间,以及一排排瘦长的柱子形成一种腾空而上的动感,使人产生超脱凡世向天国接近的幻觉,再加上玻璃窗上的基督教故事绘画,洪亮的管风琴声、唱诗班的歌声,有力的增强了神秘的宗教情感个宗教色彩,强化了宗教氛围。

2.试析康德的崇高论。

3.试析柏拉图的美论。

在柏拉图看来,美和艺术的问题,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的全部问题,在根本上相互具有很深的关系。他那美的理式、摹仿、快乐、调和等美学概念,同时也是理式辩证法的重要媒介概念。即:从视善为美、目恶为丑的普通希腊感觉,到作为政治、伦理理想的伦理美的观念和美的理式的神秘观照;又从工匠的低级“技术”到最高的技术——哲学的“认识”;柏拉图的美学、艺术理论的研究领域与他的哲学的整个领域相吻合。

(1)在日常经验中,个别事物和肉体的美,对我们来说是极其清楚的,但柏拉图认为这是美的最低级状态。即事物、肉体的美,只不过是存在于它与主观的关系中产生的感觉映象。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纯粹的最高的美,是超越感觉世界的最终的客观实在,是存在的存在——理式。因而,它可以仅仅通过纯粹知性直观来获得。但是,存在于感觉和现象世界中的事物,作为这个美的理式的朦胧反映是美的,它本身则不可能是美的。

美的理式一在现象世界中显现便成为理想的形式和典型,将整齐、匀称与调和等客观标准,给予一切具体的美。例如,几何图形中的直线、圆形和球形,可以说作为典型的美,是最适合这些标准的。但是,这些标准,不仅成为感觉性美的形式原理,而且也进而成为制度或知识的内容和精神性美的内在形式的原理。一切美,都适合并统一于这些标准,因而产生各个阶段,并一步步接近美的理想形式。这也是指美更为纯粹。柏拉图将这种美的层次的思想从他的存在论体系中引出,依次放弃自然事物—→人的容姿—→行为—→认识(精神的内活动)—→理式—→和感觉要素,从而在理性的纯化和上升的存在层,使美的层次对应。

在柏拉图看来,美都是明晰的、明白的的事物,但是,最高的存在、即理式的理式——“善的理式”,相对观照它的精神,是作为辉煌的美的极致显现的。即在认识的终极上,美的体验也是极点,于是,美的问题是在与理式辩证法的深厚的关系下展开的。从这种立场看,对美的最系统的叙述,见《会饮篇》和《斐德罗斯篇》这两篇对话集。他认为、爱,是试图享受美而在精神上的强烈激情性冲动,也可以说是一种迷狂。但是,精神在“爱”的引导下从感觉形态的美出发,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美而逐渐登上存在的阶段,在观察理式及其美的同时达到直观地认识真的实在。

这样,对柏拉图来说,美的本质或价值在于:促进精神从感觉杂物的污染中净化自己,脱离现象世界的束缚而达到同永恒存在的完全调和与根本统一。

(2)除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美的思想外,还有对伦理和心理的美的考察。早期的柏拉图认为有用的事物是美的。如果问美是什么呢?美是指事物以自身的本质为机能而充分显现,是指事物被置于能达到目的的地方。这种对美的规定具有与善的概念结合的实践性格,同时也被均衡与调和等内外形式的感觉所证实。但是,在柏拉图看来,正如善不单是伦理的善,均衡、调和不单停留于感觉形式一样,美的有用性概念以后也向形而上学的合目的性发展。

另外,美,还将快乐给予观察它的人。但是,柏拉图认为,快乐不仅是感觉或感情,而且还是在意志或理性的活动中也伴随着的心理的最一般的作用。追求适合自身本性(存在性)之物并且得到它,是快乐;反之,接受不适合之物时便成了痛苦。快乐也顺从均衡、调和的原理。柏拉图斥责将快乐视为美的尺度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又认为,限于从色、形、音等的美中产生纯粹的美,其他的快乐即使是精神性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混杂痛苦的不纯之物。但是,这种美的快乐即使是

纯粹的,因为含有感情要素,从而也是不安定的,精神必定在美的理式的观照中得到更安定的真正纯粹的快乐。这时,精神通过与绝对存在的适应和调和而净化自身,达到最高的快乐——“得意忘形”。这一终极的对美的快乐体验,可以转为创造契机,柏拉图以它作为神的迷狂、灵感、认为是艺术的根本动机。

4.试析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艺术终结论”这一概念,普遍认为最早出现在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有关于艺术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分析里,艺术终结论实则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语境之下对于艺术发展做出的判断。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黑格尔把美称为美的理念,其本意是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同时理念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和自我完善之中。艺术也按照其理念与形式的不同,以三个各相区别的状态发展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在象征艺术中自然形式和物质内容支配着精神。在古典艺术中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因素达到平衡从而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但理念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不断壮大最终打破古典型艺术理想与形式和谐共存的状态,并逐渐超越并控制创作形式成为主体。从最原始的象征型艺术来看,这也就是从形式大于理念,形式与理念达成和解,后来形式无法继续束缚理念的发展。“浪漫型艺术”便取代了“古典型艺术”。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进一步的发展必然造成作为主体的精神的超越和作为体的物形式之间的决裂。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绝对精神不断克服外在形式的阻碍而回复到自身的本性,这种主体原则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即一种情感冲动,人之性格独立占主导地位。这种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要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最后理念抛弃了形式艺术终结转化为宗教与哲学。“我们现在已不再把艺术看作体现真实的最高方式。”[2]艺术在象征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阶段都缺乏的自由,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客观形象或形式。而在浪漫型艺术阶段艺术可以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在主体意识,艺术不在拘于形式的表现而转为精神的表达,于是外在的形式也退居为精神意志向客观世界表达所需的语言和符号,艺术最后将走向自在自为的自我阐述阶段。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明确指出“我们诚然可以希望艺术还会将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可以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如此庄严完善,但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本质在于终结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作为人类的最高趣旨与绝对需要的崇高地位,是艺术作为真理最高表现形式的终结。就和他绝对精神的发展一样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前面的一个阶段就将毁灭,黑格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里的艺术发展史有着明确的层级,伴随着绝对精神的发展由低级逐渐向高级演化呈现阶梯上升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在其看来感性的事物属于最低级的,艺术并不是人的精神意志需要的最高的层面,作为哲学最底层的艺术发展演变为其他的形式也就停止了。我认为实际上艺术终结与黑格尔阶梯状的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历史的发展就是由简单和感性走向理性和复杂,为了顺应其体系的合理性艺术也不得不在人们的阐释中“被终结”。

比较其它艺术终结论观点其实都存在着各自的语境,丹托所指的艺术终结指的是艺术史的终结,即审美模式的打破。艺术史在不同时期中艺术观念的改变,传统艺术观念的终结,对传统艺术的阐释是基于传统的哲学观念,他继承黑格尔哲学化语境,批判哲学对艺术的剥离,提倡以哲学对艺术的阐释转变为艺术对自我的阐释,提出将艺术的终结当成一种特殊历史现象,以应对后历史时代艺术的激进多元化以及新的叙事模式取代旧的叙事模式。卡斯比特的艺术终结是指的艺术品的终结,即生活艺术品的界限的打破。现在艺术丧失了过去的传统,与生活相互融合,审美开始泛化,艺术品开始市场化。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是对存在者的真理的揭示。艺术永远都具有这种能力去完成它的使命,伟大的艺术之所以终结并不是因为艺术已经不能完成它的使命了,而是因为人类遗忘了存在者之存在,从而使得艺术忘记了它自身的使命。倘若继续把艺术置于强力意志的主体性原则之下,以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来演绎和规范艺术,那么必然导致艺术的终结。海德格尔重新为艺术确立了地位,指出伟大艺术是我们历史性此在的本源,从而为艺术的复兴奠立了基础。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原意并不是指的艺术的终结或者死亡,而是想用辩证法原理来表明艺术对于传达某些真理的局限性,这些真理用哲学具有的理论工具能得到更好的传达。艺术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其职能已经被哲学所剥夺不再是人类精神的最高需求,艺术的地位已经从向着最高层级的绝对精神发展的道路上退位下来归于审美与个人精神意志的表达。由此看来,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实际上是后人对其浪漫型艺术发展之后,理念上的终结,艺术完成使命上升为哲学的一种阐释。

5.试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6. 6.试析莱辛关于诗与画的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