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萧山区云石小学沈辽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知识体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 1、相互之间的忽视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小学科学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但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

探究过程的不合理。 4、情感态度的错位从情感态度来看,小学科学塑造学生一种科学习惯,养成学生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对小学科学学科来说,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但进入初中科学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漠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从天堂掉到地狱。站在小学科学的角度来看,认识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认识到中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后,可以在策略上思考怎么衔接?怎么正确衔接?我们需要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合理衔接。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正在对中小学科学衔接展开研究,而初中科学教师还麻木的站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讲台上。一、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小学三到六年级的142个科学概念,我们都要清晰的给学生建构。什么是晶体,什么是纤维,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浮力等,不仅能让学生懂得,更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科学概念的前后联系,特别是单元的知识线索,以及各册之间的相互延续。让学生明白物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等在小学科学中的科学体系分布。1、沿着科学概念的发展,设计建构活动。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经验,学生探究等于自己的意义建构。如《昼夜交替的现象》,整个单元都是让学生慢慢建构,不需要你在单元起始课里就说明白,从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开始,到《证明地球在自转》,然后学习《谁先迎来黎明》,一系列清晰的科学线索,而我们需要理解整个小学科学概念建构的线索。有些科学认知的线索,放到了初中科学教育,比如小学阶段学了很多种类的动物,但涉及动物的清晰分类,是在在初中第一册的43页。2、根据小学科学的启蒙特点,注重“点的清晰与面的模糊”。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究竟学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深越好,或者是以探究为主,不用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呢?我们自然想到,初中的科学知识体系又是怎样的。有些知识需要在初中里涉及,有些知识却由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完善的。如六年级《放大镜下的晶体》,我们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非晶体往往是没有规则

几何外形的。而不需要让学生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这个本质区别初中里会讲,而我们小学里也很难讲清楚,即晶体的熔点是一定的,初中科学也不用讲单晶体和多重晶体、以及有机晶体等,这是学生高中里所要学的,而晶体的各向异性和非晶体的各向同性、临界分切应力等要学生到更高阶段才能学到。科学教师确切的把握本学段的知识深度,就可以了,探究越深越好、知识建构越完善越好对小学阶段来说有局限性。学生不用很清晰的明确晶体概念的建构,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对晶体和非晶体的认知模糊。小学科学阶段有“重量”一词,教师必须知道“重量”是不严谨的,“重力”、“质量”才是真正的科学概念,我觉得与其在初中阶段让科学教师骂,还不如在小学阶段区分一下,让学生明白我们说的重量,其实是“质量”,是多少克、多少公斤,三年级《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还是将学生向“质量”方向引导。到了五年级测重力、摩擦力、拉力、浮力则向力方向引导,教师可以讲解弹簧秤一边的单位是牛顿,是力的单位,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教材,教材中的弹簧秤其实一边是克、另一边就印着牛顿,教材上既然印上去,教师就讲清楚。小学阶段对“电”的认知,也限于模糊阶段,但教师必须知道“电流”、“电压”、“电阻”概念,知道电池的串联是增加电压为主,电池的并联是增加电流为主,导线的长短涉及电阻问题。小学生对“浮”的认知,往往是将物体浮在水面上才认知为浮,其实,到了初中里面,学生就会接触到“悬浮”,他们才会明白,只要物体不触及底部,都算是浮。还有“月食”,学生往往认为月食被遮住的部分是黑的,其实到初中阶段说明了,月食时候,月亮被遮住部分是古铜色的。当然,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模糊处理,模糊的界限是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如果个别学生要求清晰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后跟他交流,让他明白一些较深的理解,这样,既有阶段的让学生能掌握小学科学知识体系,又有效接轨初中科学教育。

3、注意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往往不完整,导致学生的意义建构没有条理,影响学生。教师不能讲一些绝对的话。如“能”与“不能”,“XX不能溶解”、“XX不能导电”。教师需要训练完整语言,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在四种材料比较吸水性后,教师往往会说:“木头容易吸水,纸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就漏掉了一个前提“在我们比较的四种材料里”,有些木头结构紧密,也

很不容易吸水的。教师应该完整的讲,讲清楚前提,这样,在课堂里就不会发生“油比水重”、“塑料的韧性好”、“金属的硬度好”等不完善的说法,学生也容易说得完整有条理。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明确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概念体系,并拥有相关深厚的本体知识,至少要比学生多了解一个阶段,至少要得了解初中的科学知识。二、思维的取向与延伸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小学与初中存在着同课名现象,甚至内容都差不多。如初中里有《温度的测量》、《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水的浮力》、《能量的相互转化》、《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等一类课文,跟我们小学阶段的很相似,我们研究这些课文,发现知识并不比小学阶段的多多少,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不同,五年级《证明地球在自转》与初中《地球的自转》,我们需要把握住,小学阶段是在培养学生的证据与假说,一种推理能力,一种演绎思维能力,而到了初中的《地球的自转》,则更侧重于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段的学生,他们前概念的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性不同,给我们的课的定位也不同。在小学科学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顺着小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为初中科学的思维培养做铺垫。1、“过程与结果并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在上课时,我们很喜欢学生正确的答案,往往忽视了实验现象跟实验结果的联动。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过程。《它们吸水吗》第一个环节,学生回答“纸容易吸水,木头也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我感到很满意了。但后来想,过程和结果是并重的,怎么能忽视现象呢?我们得让学生有整体的思维过程,所以,先问学生:“你们小组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将现象完整表达后,教师再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有效联系起来。教师逐步的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实验里,会更加关注现象与实质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完整了。2、从“表象—表象符号—抽象符号”,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喻伯军老师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从表象认识到事物本质,需要过渡,过渡任务就落在表象符号上,我们在一些课堂里,有效运用表象符号,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在《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当水滴在材料上面后,我们这样建:

学生就能顺着表象符号的发展,思维就深入了。其实,学生归纳造纸:也就是打散纤维再重组纤维的过程。 3、给予情境,触发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给学生观看古代造纸的视频短片,固然能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造纸的方法与过程,而且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但如果后面再放一个现代造纸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发现“人力-机械”过渡,不仅为六年级的机械单元埋下伏笔,而且学生欣赏到了现代化发展的气息。在思考现代造纸术跟古代造纸术时,学生还会发现制造方法是差不多的,是纤维的打散与重组过程。如果让我再深入挖掘,我甚至会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最先进的造纸机械是进口的,为什么呢?学生会深入思考: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现在科学技术—造纸技术严重落后,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去振兴国家。这样的情感态度熏陶,难道不需要么?4、追问学生,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学生很容易误识“容易吸水的材料好,不容易吸水的材料不好”。前几节课也一样,“硬度高的材料好,硬度低的材料不好……”,教师提问:“容易吸水的纸比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吗?”,学生回答:“是的。”教师举起纸盘或纸杯“那它们是用哪种纸做的?”学生思维顿时触墙,他们就思考:哎,还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很多人就扭转过来,“老师,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教师在出示餐巾纸,“那它是用不容易吸水的纸做的吗?”学生又楞住,这时,聪明的学生才提出:一样好,各有各的用途。教师继续追问:“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呢?还是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学生就马上从“纸”迁移到了“材料”。《它们吸水吗》其实深入探讨的“它们”是材料,不仅仅是纸,而且“它们吸水吗”更深入的理解就是:我们利用和改造材料的吸水性,用于生产生活。这就是课标“学科学,用科学”的体现。我们在材料单元每节课结束时,都问一问学生:“我们学习了材料的——?几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归纳了。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在逐步的认识材料的一些属性。在第七课时,让学生认识这些属性都是物理性质。形成一种整体性单元结构,如果我们放远眼光,到四年级的物质单元,到六年级的物质变化单元,学生就会梳理出教材的线,相对六年级的学生,四年级时候不就是前概念么。相对于初中的学生,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概念不就是前概念么。三、情感态度的适切与

延续一翻开初中科学的教材,第一页就让我们见到伽利略,他是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他发明记录时间的钟表。初中科学第一册54页,同许们又见到了罗伯特?胡克,一种亲切感,原来中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家也是前后联系的。什么是情感态度的切适性,就是在学生合理的阶段给予合理的熏陶和培养。观察小学阶段的科学家,如下表:年级科学家及其他著名人物特殊事件三上蔡伦、拉瓦锡、伽利略造纸术等三下伽利略、华伦海特、阿尔伯特凤仙花、人的生长发育、磁悬浮列车、体温计等四上达芬奇海面溢油、天气预报等四下孙思邈、麦克勒姆、戴维斯、富兰克林克隆技术、人工种子、多利羊、避雷针等五上普利斯特列、牛顿、赫歇尔、约翰。里特尔、张衡、牛顿自然保护区等五下傅科、哥白尼、托勒密、曹冲、阿基米德日心说、地心说、日晷、曹冲称象等六上阿基米德、奥斯特、达尔文、安培江阴大桥、赵州桥、生物多样性协议等六下诺贝尔,袁隆平、列文虎克、罗伯特胡克、伽利略、爱因斯坦火药、京都议定书、南极臭氧、天文望远镜、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小学的科学人物,跟初中科学介绍的科学人物,有很密切的前后联系。当初中科学老师讲起科学家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可以笑着告诉他们,我们小学就有了解了,初中教师会不会很诧异。小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我们要给他们很多的情感熏陶,竖立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为初中科学教育做好延续,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不

足。四、实验仪器的实用与规范小学阶段有很多科学实验活动,这些活动的实验仪器都是很规范的,我们来看教材,书本中安排的实验材料都很标准,如下表:年级实验仪器三上观察皿、饲养槽、钩码、滴管、放大镜、玻璃水槽、烧杯、玻璃片、量筒、天平、注射器三下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磁铁,指南针四上烧杯、玻璃棒、铁架台、过滤器、过滤纸、高锰酸钾、酒精、注射器、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蒸发皿、放大镜、音叉、温度计、包括气温计、风向标、集气瓶,水槽、肺活量器、秒表、雨量筒、镜子四下简单电路实验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五上观察皿、放大镜、烧杯、玻璃棒、秒表、钩码、弹簧秤,镜子五下水槽,铁架台,量筒,摆,酒精灯,烧杯,玻璃棒,试管,烧瓶,玻璃管,橡皮塞,三角瓶,天平,比重计,弹簧秤,浮力实验盒六上铁架台,各类实验盒,动物标本类六下集气瓶,试管,烧杯,蒸发皿,瓢匙,显微镜,玻璃片,滴管,放大镜合理把握实验仪器的实用性,有些时候是适用的,但有时候我们用塑料杯、筷子代替了玻璃棒和烧杯,虽然,学生好操作了,玻璃不会碎了,但我们科学追求的是一种严谨,塑料杯和筷子,会给学生造成了多大的遗憾?难道烧杯要破就不用了么?小学科学教师考虑衔接中学科学教育,就必须遵照课程安排,该给学生学什么就学什么,酒精灯、观察皿,该拿出来的就拿出来,这就是一种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初中科学教师为什么认为小学科学只是热闹的,也就是认为我们实验的规范性不够。我们必须正确教给学生使用实验仪器,用这些仪器开展科学探究。如:加热。用试管加热时,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注:试管夹

是由底部向上套夹住试管口),药品或液体装入试管的三分之一处(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如果过多,溶液沸腾时容易喷出。试管口对着没有人的地方(以免药物加热喷出伤人),先用酒精灯的外焰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如用烧杯或烧瓶加热,就用三脚架垫上石棉网加热。蒸发皿加热垫上三角泥,(蒸发皿的取用应该用干锅钳)加热后的蒸发皿千万不要放在有水的地方,否则会炸裂。如: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液泡只能浸在液体里,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不然测量会有误。测水温的时间要长一些,大约在2—3分钟为宜,直到液柱静止不动时才能读数。读数时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否则温度会发生改变,导致测量不准确。视线要和温度计的液柱顶端保持水平。有时会发生液柱静止不动的现象,那是因为待测物体的温度与温度计原有温度相同的缘故。如:酒精灯的使用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要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熄灭酒精灯时,一只手握住灯身,另一只手捏住灯帽,用灯帽盖两次。动作从容镇定,千万不要扔灯帽。如:滴管的使用使用滴管时,根据取液体的多少,用手捏出胶头中的空气,缓缓松手,液体进入玻璃管中后,千万不能让胶头朝下,否则液体容易腐蚀胶头。玻璃管口不能接触待测物体,否则影响以后的检测结果。

五、科学习惯的严谨与正确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科学习惯时,特别要注重:假设、猜测、理由、证据、假说、实证等过程,给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还有两次实验法等,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树立良好的实验习惯、良好的调查习惯、正确的探究程序,对于初中的科学教育开展是很有益处的。小学科学教育很多时候是使用、实践体验一些科学事件,而初中阶段很多时候是解释、分析这些科学事件。如秒表和天平的认知与内在分析,在学生一踏入初中校园,翻开第七册教材,就感受到了。结论:当我们思考小学科学体系的时候,当我们思考初中科学体系时候,我们无法分割它们的联系,我们唯有做好这种衔接,密切化这种衔接,初中科学教师到小学听听课,小学科学教师到初中听听课,这对我们看学生的全程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我们从小学科学出发,试着全面分析我们的教学策略,试着和初中的科学教育接轨,这样,让我们小学的科学教育更规范,更有条理。思考:小学必须向后看,必须看到我们的知识、能力、情

感培养,对初中科学教育很有帮助,初中科学教育也必须反哺,初中科学侧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将我们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技能、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抛弃,这是初中科学教育必须反思的。初中、小学科学学科的衔接,应该是相互之间的弥补和融合,是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的无缝对接。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小学科学的坚实铺垫,就没有初中科学教育的腾飞。附:初中科学学科目录第七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第2节.观察和实验第二节汽化与液化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三节升华与凝华第4节.温度的测量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5节.质量的测量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时间的测量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第7节.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校园植物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种类与分布第2节.常见的动物哪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第3节.常见的植物大米防霉防虫方法第4节.细胞观测当地的星空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霜冻的预防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水分蒸发的速度第7节.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太阳和月球

第4节.观测太空

第5节.月相

第6节.日食和月食

第7节.探索宇宙

第八册第一章对环境的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第3节耳和听觉第3节走向成熟第4节光和颜色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第5节光的反射和直射(1) 第5节植物的一生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 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6节眼和视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

第二章运动和力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第2节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第2节机械和运动第3节第3节力的存在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第4节力的图示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第6节摩擦的利与弊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九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调节

第2节水的组成第2节神奇的激素

第3节水的密度第3节神

经调节

第4节水的压强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水的浮力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doc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杏林小学 2014年7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探究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探究的效率如何,决定着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一、课题的前期工作 1、课题背景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从2002年我市实施科学新课程以来,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 因此,对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2、确定课题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最终目的是什么。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的教学目标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探索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二、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一)实施策略 1、优化科学探究材料的实施策略 (1)把握探究材料的选择方向———生活入手 探究材料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材料的选择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今天我们从它们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 (2)拓宽探究材料的获得途径———学生参与 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意见,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3)优化探究材料的组合方式———自助餐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时代更是赋于科学探究活动,还必须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学生能在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地创新的总目标,打破目前探究材料在组合上由教师、教材等现成的规定性,为学生准备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四个环节: 一、精心备课 积极投入“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流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教材资源。 2、生活资源。 3、网络资源。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四)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语言训练环节,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五)勤于说课 二、理性授课 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我平时在操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这四种策略: (一)扣读导悟, 读中见悟。 (二)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以上教学,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重文本的拓展 三、精致作业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6)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重点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指导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

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 ”这一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必然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下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可达的核心素养层次,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主要介绍三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废物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健康生活与实践创新之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非富多彩的教具,然而学校教具的更新速度往往赶不上教具的损耗速度以及不同教师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其实,小学生科学课堂上对教具的需求并没有如成人想象般精细、高端,高昂价格的成品有时候并不如材料粗糙的自制品来得有吸引力。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将生活的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融入课堂。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的科学老师的引导。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给予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广阔的发挥空间,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科普影视、实地参观,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与学会学习之核心素养 科普影视这种看似常规性的资源,其中综合了科学、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渗透的人文情怀是很多常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丰富的影像声效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网络和交通都异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无论是影视资源还是博物馆资源,都是学生在课外可以直接获得的,鼓励学生经常通过这些手段补充课堂知识的局限性,也是锻炼其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内化吸收、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勇于探索、思维训练,提升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之核心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从小在探索和思维能力上的训练是有所欠缺的。科学的课堂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科学教师应竭尽所能让学生在自然、科学、海洋、宇宙的世界中尽情遨游,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无论是探索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不要被局限在一个答案中,应尽可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确保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学生能熟悉,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

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柳花泊小学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二)序言: 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 在基础教育阶段 ,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 , 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植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环境来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主要侧重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汇报展示网络信息进行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为学生创设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又叫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保靖县教科所周水静 一、问题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改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听过许多常态课之后,我们发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 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 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过程繁琐,花里胡哨,刻意追求热闹,训练不扎实,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评价用语单一,缺乏启发性等。我们认为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我州地处偏远山区,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十分陈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 难题。因此,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通过探寻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而我州此类课题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我州正大力推进新课改工作,我县各学校正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做好这项研究有利于学校,有利于教师,更有利于学生。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二、理论依据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教师人性化的态度,教师要以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 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据此,本人确立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实施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 习。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2)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的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一个班级 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有效教学。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 定和分析。所以说,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三、研究意义 研究本课题,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既能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又能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高效教 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 3、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策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五、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1 /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