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希恕感冒论治

胡希恕感冒论治

胡希恕感冒论治
胡希恕感冒论治

胡希恕感冒论治

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也当用六经

感冒又称伤风,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鼻,咽,喉,扁桃腺炎症)。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引《和剂局方》之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二字尚属动词。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凡证与伤寒相类者及多......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这里正式提出感冒的名词。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病,或未发病,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其意思是说感冒有轻有重,有可能是中风,有可能是伤寒,有可能是温病,不能都作伤寒看待。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宗此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他这里说的伤风。强调了病情轻,比伤寒轻。这段话给后人以误解,以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型。一是用八纲来分证型。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临床经验丰富者,多认为感冒是外感病之属,有的症状就属伤寒,一些人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含糊不清的概念,是不科学的。实际早在朱代就用六经辨证论治伤风。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如太阳伤风用桂枝汤,阳明伤风用杏子汤,少阳伤风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伤风用参附汤,厥阴伤风用八珍汤。也说明感冒、伤风临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

不仅出现表证、太阳病。现代西医认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六经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

感冒在表变匆匆审证勿疏有合病

例l 陈某,男,2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9曰:昨天打蓝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

(T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向,肺浮紧。此属太阻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三钱。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例2 刘某,女,28岁.病案号12517。

初诊日期1965年8月30 曰: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薄白浮黄,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石膏。芦根五钱。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二剂,症已。

按:胡老常用经方,但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者(温病学派辩证多为风温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亦颇佳。实不失六经辨证和辨方证之旨,又善学时方之意。

例3 张某。男,44岁,病案号96718。

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 曰:自昨日来,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千,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葛根汤加石膏。

葛根三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

按:以上三例,例l为单纯表实征.故用麻黄汤发汗得解。后两例,虽发病仅一天却都合病阳明里证,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皆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2用了桑菊饮加石膏,例3用了葛根汤加石膏,还有临床常见一发病即呈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方证,这是因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用不同的适应方药治疗之故。这也就是胡老所强调的:临床辩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辨方证。

这里也可看出,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证在表时变化多端而快。感冒所呈现的表证是很短暂的,很快出现合病、并病,有的一发病就可能是合病,如倒2、例3。因此一些教科书称盛冒无传变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感冒并非皆表证治疗当忌都发汗

例4唐某.男,35岁,病案号37867。

初诊日期1965午4月24曰:感冒三天,咽痛,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疼,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牡蛎各五钱.服三剂诸证已。

按: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胡老常以小柴胡汤

加减治疗。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加重,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也要辨证论治。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

例5张某,女。27岁,病案号125。

初诊日期1965年9月24曰:一月来感冒,头晕、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出现,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胡老会诊。近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胡耄辨证为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方证。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未已,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已。

按:此患者初起为鼻炎、咽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贯称感冒、伤风。前医称为“秋燥”,而用清凉解表久不效,是因辨证不确,方药不对证。转至胡老会诊时,呈三阳合病挟饮,故以柴胡桂枝汤加石膏和解三阳,并加半夏厚朴汤化饮降逆,使三阳证很快解。后以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化饮降逆,遂使病愈。可见感冒、伤风并非只现表证,如不仔细辨证,凡见感冒悉用辛凉或辛温发汗解表,徒仿津液。伤人体正气,使病情迁延、加重,惟有以六经辨证,辨清方证,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表证阴证阳证分论治温补发汗殊

例6贺某,男.8岁,病案号79322。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曰: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l点后尚有低热(T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按:本例为小儿,因自我感觉及表述能力差,故症状表现不多,但抓住为太阳表阳证与桂枝汤调和营卫则解。

例7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口:感冒2天,右头肩.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麻黄三钱.制附于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口,精神如常。

按: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则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体质强壮者呈太阳病用发汗解表治疗,因太阳病义分表实(如例1) (无汗)、表虚(自汗恶风),发汗法义有所不同,例6即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汗解表。而例7是体质阳虚明显的咽炎感冒,呈现虚寒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解表须用汗法,但须加温阳强壮的附子等才能驱除外邪。这就是《伤寒论》表证分阴阳,即分为太阳、少阴,治皆用汗法而有不同的实质。

感冒的中医辨证治疗

感冒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包括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炎结膜热等。中医上对感冒的认识和治疗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病机按“辨证求因”的原则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感冒。 【关键词】感冒;辨证论治;辨证分型;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感冒;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205-02 1.病理辨证: 感冒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但必须根据证情辨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治疗以解表发汗为主,风寒宜于辛温,风热当用辛凉,暑湿则当清暑祛湿,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1)风寒证: 主要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痠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簿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头痛、肢节痠疼。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簿白而润,脉浮紧,俱为表寒征象。 (2)风热证: 主要证候: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娥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簿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奏,卫表失和,故见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风热上扰则头胀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粘或黄。苔白微黄,脉象浮数,为风热侵瘀肺卫之征。 (3)暑湿证: 主要证候: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痠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簿黄而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痠痛;风暑侠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恶、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簿黄腻,脉润数为暑热夹湿之征。 (4)气虚感冒: 主要证候: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嗽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证候分析:由于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5)阴虚感冒:

感冒的中医治疗

感冒的中医治疗 暑期到来,感冒是常见病之一,提供一篇资料大家参考 感冒是指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毒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古代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别称。历代医家对感冒病因的认识主要有六淫邪气和时行疫毒两方面。在六淫邪气之中,又以风邪最为常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较早记载了“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的时行感冒。 不少人视感冒为小恙而不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因为失治、误治而导致严重的病变。因此,必须加强感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本病主要涉及西医学的普通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辨证,避免笼统诊断感冒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诊断依据为:常以鼻塞、喷囔、咽痒或咽痛、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一般病程为3~7天。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而时行感冒(流感)的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往往与六淫相合为患,常入里化火,故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 一般认为,感冒主要是因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或生活起居失当,机体正气不足,卫表不固,复感风邪(常夹寒、热、暑、湿、燥)或时行病毒,经皮毛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造成机体营卫不和,肺气失宣而染疾。其病因虽以风邪为主,但临证多夹其他邪气共同致病。因而临床上常常见到不同的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表寒里热、热毒炽盛、时令感冒等等,并且常常因夹杂而衍变成错综复杂的见证。目前临床存在一种时弊,即不加辨证而笼统诊断为感冒。中医治疗感冒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方法,而且强调辨感冒与流感,辨时令,辨寒热,辨虚实,辨有无夹杂证,因证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果不加以辨证,就会给治疗带来治法不清、药不对证甚至加重病情或变生他途的后果。 2.注意鉴别诊断感冒应该与鼻渊(急性或慢性鼻窦炎)、热痹(风湿热)、乳蛾(急性扁挑腺炎)、麻疹、瘟黄(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等疾病相鉴别。一般而言,鼻渊多以鼻塞流涕为主症,但鼻渊多表现为流腥臭浊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多无腥味;鼻渊一般多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感冒病程较短,治疗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较快。然而,临床上亦常见到素有慢性鼻炎因患感冒发作者,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鉴别。 因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也不容忽视。风湿热和感冒二者均有发热、恶寒、肢体或关节疼痛,但风湿热常见有关节尤其是大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病程一般较长,发热一般较重。实验室检查,风湿热常见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指标异常。 急性扁桃腺炎和感冒均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状,但急性扁桃腺炎有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扁桃腺红肿胀大,常常有黄色或白色脓样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常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麻疹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少见,麻疹初期也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症状,与感冒相似,但麻疹多伴有目赤畏光,眼泡浮肿、多泪,口腔检查可以见到口腔粘膜出疹等特异性症状。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临床上也多以畏寒、发热、头痛、喷嚏、咳嗽等肺卫症状起病,与感冒相似,但常伴有纳呆、厌油、右胁下疼痛、皮肤粘膜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常有肝功能的损害。如果不加以鉴别,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病情。 治疗注意事项 1.注意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必须时时注意疏表和宣肺两端。其具体治法是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立的,由于临床有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夹燥以及素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的体质类型,往往使感冒变得虚实夹杂,因而必须针对具体的证型采用具体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风寒表实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若是风寒表虚则应以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风热表实以辛凉解表、疏泄风热为主;风热表虚以辛凉轻解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

病毒性感冒 中医辨证治疗。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 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 腹泻加黄连6g、木香3g; 咽痛重加锦灯笼9g。 若呕吐可先用黄连6g,苏叶10g水煎频服。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类、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银翘解毒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退热颗粒。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5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6g; 持续高热加青蒿15g、丹皮10g。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感冒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秘方大全

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和治疗秘方大全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一、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 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方剂;荆防达表汤;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川芎5克甘草3克 加减: 1. 头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风散寒止痛; 2. 项背强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阳膀胱经络; 3. 咳嗽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宣肺化痰止咳; 4. 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通窍散寒; 5. 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风散寒通络; 6. 若舌苔厚腻,嗳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 食化滞。 7. 很怕冷而无汗的,加入麻黄5克,桂枝5克。 辨证加减: 1.风寒较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

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一、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若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藿香、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头痛甚,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身热较著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 2.风热犯表证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者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痰阻于肺,

感冒(中医辨证)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早在《内经》既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虚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为感冒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感冒病名出自《仁斋直指方·诸风》篇 至明清时,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病机 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由以卫表不和为主。 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可以发生传变,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一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辩证属表属实,但根据证型,区别风寒、风热、暑湿夹杂之证。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征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署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附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2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

一.感冒 感冒是指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因感受非时之邪所致,称为重伤风。如感受时行疫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若正气虚弱,易受外邪,导致感冒发作者,称为体虚感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考本病证辩证施护。 【病因机制】 感冒的发生与外邪侵袭及正气失调有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时行疫毒之气,均可侵袭人体而致病。风邪为主因,在不同季节,常与其他当令时气相兼伤人,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感受外邪是否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正气不足,卫外能力减退易感受邪气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肺卫,病理性质多属于表实证。风夹时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至感冒。本病的主要机制是表卫失司、肺气失宣。若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较重,且有变生他症的可能。

【辩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变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 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病情较轻,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疫疠之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常暴发流行,症状严重,且可以发生传变,合并他病。 2.辨风寒与风热主要从寒热、有汗无汗、咽部红肿及舌脉特 点来辨别。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咽痒不肿或淡红微痛,苔白,脉浮紧为主症;风热感冒已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主症。 3.辨气虚阴虚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 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嗽无力,脉浮等气虚症。 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等症。 (二)辨证分型 1.风寒束表 症候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白清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护治法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治疗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感冒 感冒是指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因感受非时之邪所致,称为重伤风。如感受时行疫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若正气虚弱,易受外邪,导致感冒发作者,称为体虚感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考本病证辩证施护。 【病因机制】 感冒的发生与外邪侵袭及正气失调有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时行疫毒之气,均可侵袭人体而致病。风邪为主因,在不同季节,常与其他当令时气相兼伤人,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感受外邪是否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正气不足,卫外能力减退易感受邪气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肺卫,病理性质多属于表实证。风夹时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至感冒。本病的主要机制是表卫失司、肺气失宣。若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较重,且有变生他症的可能。

【辩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变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 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病情较轻,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疫疠之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常暴发流行,症状严重,且可以发生传变,合并他病。 2.辨风寒与风热主要从寒热、有汗无汗、咽部红肿及舌脉特 点来辨别。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咽痒不肿或淡红微痛,苔白,脉浮紧为主症;风热感冒已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主症。 3.辨气虚阴虚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 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嗽无力,脉浮等气虚症。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等症。 (二)辨证分型 1.风寒束表 症候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白清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护治法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治疗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

感冒的辨证论治

感冒的辨证论治 发表者:杨继兵(访问人次:382) 感冒 【概说】 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所致的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 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一)病名释义:感——感受, 冒——触冒。即感受触冒外界风邪而发病。 (二)临床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三)发病季节:一般感冒四时皆有,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四)称谓较多: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时行感冒。 伤风——感冒中症情较轻,多为感受当令之气者,或称冒风。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重伤风——感冒中症情较重,多为感受非时之邪者。其中因风寒致病之重者,又称为小伤寒。 (以示不同于六经传变之伤寒。)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者。 (五)病症特点:*病邪少有传变,*时行感冒或老幼病弱,或原有某些肺系慢性疾患,病 邪由表入里,可引起某些合并症或继发病。 二、沿革: (一)《内经》中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记载。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主症以寒热、头痛、身痛为主症。 (二)《伤寒论》认识到感冒有中风、伤寒之别。 将感冒轻症曰伤风,重症称小伤寒,并提出不同的治法: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太阳伤寒 ——麻黄汤证。 (三)《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之说。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指出:“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并指出“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 时行之气也。” 明确说明时行感冒有较强的传染性。 (四)宋元以后,医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确立了治疗大法,对虚体感冒补充了扶正达邪 的原则。 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该书倡用参苏饮治疗:“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 声重,涕唾稠粘。” 元《丹溪心法·伤风》指出病位在肺,治疗大法——“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感冒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分证论治

感冒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分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1-10-14T10:32:35.3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曾岷 [导读] 常用药物为玉竹、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甘草、大枣等。口渴咽干明显,可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曾岷(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210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395-02 【摘要】感冒是指外感风寒或时令不正之气所致的病症。有轻重寒热之分。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本病或因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或因人体正气亏虚,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常而发病;或气候突变,寒温失宜,卫外之气不能调节应变,而从皮毛、口鼻入侵,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而致病。该病是肺系疾病中最常见者,根据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咽痛等肺系症状及气候突然变化、伤风受凉的病史及时行感冒流行的流行病学特征不难作出诊断。本病治疗重在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风寒证治之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1、病因 1.1外感六淫时邪以风邪为主因,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之时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更易引发本病,多无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 1.2久病劳虚久病或劳累过度,导致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而外邪乘机而入,则易感受发病。 1.3素体亏虚素体亏虚或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风吹受凉之后,则可见虚体感邪而发病。 2、辨证要点 2.1辨缓急时行感冒多起病较急,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而一般感冒则起病较缓,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病程多为5~7天左右。 2.2辨虚实凡新病体壮,起病较急,寒热表现较明显,或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吐痰者,多属实证,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别。凡久病体虚,病势和缓,反复发作,伴体倦乏力,脉虚无力者,多属虚证感冒,其中又有气虚与阴虚之别。 2.3辨寒热寒热是鉴别疾病属性的两大纲领。寒性凝滞收引,故风寒所致感冒的风寒证,多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等特点。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多见身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此外,还应注意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候,如临床可见寒热错杂中藏虚纳实,虚实夹杂中蕴寒酿热之证,尤需仔细分辨,更需熟知辨证要领。 2.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中医辨证为目的,运用现代理化检查手段既认证又辨病,做到病证结合。通过病因诊断,明确是一般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弄清有否并发症及夹杂其他病证,既不延误病情,又能针对性地指导治疗。 3、分证论治 3.1风寒证 祛风散寒,解表宣肺。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本方功效辛温解表,祛风理气,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证。常用药物为荆芥、防风、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生姜、甘草等。表寒重而汗闭明显者,应增强辛温散寒之功麻黄、桂枝;兼项背强痛者,加升津舒筋的葛根;自汗明显,营卫失调者用桂枝汤。 3.2风热证 疏表泄热,轻宣肺气。本证可选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治疗。前方重在清热解毒,疏解表邪,适用于风热灼肺,肺失清肃证。葱豉桔梗汤重在清宣肃肺,解表清热,适用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证。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豆豉、薄荷、竹叶、桔梗、芦根、牛蒡子、荆芥、葱白、山栀、甘草等。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咯痰稠黄,加黄芩、知母、瓜蒌皮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解毒利咽;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麻杏甘石汤以清宣肺热。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热象者,可桑杏汤加减。 3.3暑湿证 清暑祛湿解表。本证可选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功在解表清暑,化湿和中,适合于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以致于暑湿伤表,肺卫失畅的暑湿感冒。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等。暑热偏盛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3.4气虚感冒 益气祛邪,解表宣肺。本证可选用具有益气解表功效的参苏饮加减运用。本方适用于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所致的气虚感冒证。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甘草、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陈皮、木香等。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 3.5阴虚感冒 养阴清热,疏表散邪。可选用加减蒇蕤汤加减,功在滋阴清热,解表散邪,适用于阴津亏虚,外感风热所致的阴虚感冒证。常用药物为玉竹、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甘草、大枣等。口渴咽干明显,可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丹溪心法?中寒》亦云“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感冒临证施治,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但必须根据证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感冒的诊断依据及辨证论治

感冒的诊断依据及辨证论治 感冒之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诸风》:“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感冒指因风邪冒犯肺表所致。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普通感冒。 [诊断依据] 1.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一般有感受风寒等因素可询,起病多急。 2.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症,多兼咳嗽,或有周身不适、咽痒咽痛、声嘶,可伴呕吐、腹泻,头痛头晕或高热等症。 3.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1.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重。 2.肺热病:病情较重,起病急骤,咳喘严重,可有高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炎性阴影。 3.鼻鼽:以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等为突出表现,无寒热头痛等全身症,常于晨间发作,来去迅速。 4.湿阻:仅见于潮湿的季节与环境,起病缓,病程较长,以头身困重不适为主症。 5.鼻渊:非新病突起,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流浊涕腥臭,一般无恶寒发热。

6.其他:麻疹、烂喉丹痧、风疹、白喉、百日咳、春温等多种传染病,其早期均可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应注意从流行病学等方面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1.风热犯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烦热口渴,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 2.风寒束表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 3.暑湿袭表证:见于夏季,头晕胀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濡数。祛暑解表。 4.凉燥犯表证:恶寒微热,头身疼痛,咳嗽无痰,鼻燥少涕,口燥咽干喉痒,舌苔薄白少津,脉浮。轻宣凉燥。 5.温燥犯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鼻唇干燥,口干喉痒,舌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清宣温燥。 6.气虚外感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 7.阴虚外感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 8.血虚外感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或汗少,面色无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养血解表。 9.阳虚外感证: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微感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楚疼痛,面色淡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助阳解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