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作者简介: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①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 参见安东尼·J .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页。

启蒙的界限

———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李慧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作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启蒙规定了其视阈和话语。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从启蒙和神话、科学知识、极权主义、文化工业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启蒙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自反的逻辑与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密切相关。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突破启蒙的界限,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理性;界限

中图分类号:B 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049-03

自进入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就和“启蒙”密切相关。启蒙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视阈,规定了相应的哲学话语以及现代社会的进程。但是,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打破了人类永恒进步的梦想,启蒙不再只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表征,它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甚至相反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苦难,对启蒙的反思成为20世纪以来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原著译为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通过把启蒙概念泛化,从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明的反思入手,深刻剖析和揭示了启蒙怎样由于自身的发展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 “启蒙”这一概念,与作为历史事件的启蒙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作为历史事实的不可逆转性,但是,启蒙精神本身又获得了同历史事件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模

式。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在法国大革命的践行中,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①。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②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更多地关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预想的人类的大踏步前进,反而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在人们以为启蒙完成之时,他们指出,启蒙导致的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他们从整个的社会发展出发,在人类进步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人类退步的因素,并把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了启蒙批判上。

启蒙在完成了对于宗教的批判之后,自己与理性相结合,产生出了消灭上帝之后的作为主体的人、代替宗教神学的科学知识、作为评价标准的理性。在他们看来,启蒙正是由于自身的逻辑发展而49

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①。正是经历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于人的压抑之后,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同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理性逐渐成为了权威和标准,启蒙本身的批判意义消失,使人们在启蒙中反而重蹈了启蒙之前的覆辙。启蒙的辩证法,正是希望通过对于启蒙自身发展逻辑的揭示,找出启蒙的世界发生如此异化的原因,并找到真正克服这种异化的世界、最终实现启蒙的道路。

2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从神话和启蒙的关系入手,剖析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启蒙自身的辩证法。神话,见证了人类试图摆脱愚昧、无知,不断地自我觉醒、自我确证的过程。神话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重新创造的人和自然,这一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等

级、力量、权力等关系的映射。启蒙试图打破这样的世界,把人的世界还给人,使人们遵从自己的理性,克服对于外在的神、偶像的崇拜,追寻自由,树立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启蒙与神话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启蒙本身也发展成了一种信仰,神话是基于非理性的信仰,启蒙的神话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信仰,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精神的崛起,造成了人的理性至上的原则,从而理性本身代替上帝成为了人们重新树立起来的神、偶像。“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②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现代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理性的力量。“`工业社会'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消解`神圣形象'的过程,即以人的`理性'及其基本的文化样式———哲学和科学———作为价值标准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③当人类的科学知识能够征服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的时候,当主体的力量无限膨胀的时候,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到,理性的这样一种无限的发展,使得启蒙与极权主义合流,权力不仅仅在人对自然的统治中扩张,还成为了人和人之间的唯一的关系。理性代替人成为了主体,人失落在了理性当中。“人类为其权力的膨胀付出了他们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断异化的代价。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④启蒙使得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而这直接导致了极权主义的产生。启蒙,带领人们从野蛮前进到文明,但同时,启蒙理性的片面发展,也使人们从文明又重新倒退回了野蛮,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这样一种逻辑,不仅表现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更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文化世界。文化采取了工业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也变成了标准化的商品,想象力和创造性被扼杀,利润成了追逐的唯一目标。在今日的文化领域,大众传媒的作用非常突出,凭借着高科技的技术,人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产品和资源的共享,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空前扩大。但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也牺牲掉了很多个性的东西,某些标准和尺度被固定下来,成为了所有人的标准和尺度。作为文化工业运作的整个文化领域,逐渐变成了同生产领域一样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流程,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的消费乃至生产中,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作为独立的个人的创造的快感和乐趣,而是成为了对于时代、标准的亦步亦趋,人的感觉、人的消费、人的理念,都发生了异化,人们需要的不再是思考和创造,而是消费和虚假需求的满足,这并不是启蒙本身所要求的自由的本意,本欲确立的“主人精神”没有实现,反而造就了作为消费者的奴隶行为和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3 无论是对于科学知识、文化工业还是极权主义的批判,最终都归结为对于理性的批判。理性是启蒙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初这一概念既包含了知性的内容,也熔铸了关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概念的诸多含义,与启蒙学者的其他一些常用概念密切相关。这

50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西方哲学

①②③④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5页。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5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页。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些概念包括理性主义、演绎法、几何学方法、归纳法、经验主义、自然法、科学方法、批判、分类、常识。几乎每一门启蒙学科都出现了关于理性概念及其含义的讨论,尤其是认识论、心理学、数学、宗教和科学……在所有这些现象和思想领域中,含义千变万化的理性始终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人们借此可以深入了解各种错综复杂的启蒙思想。”①但是随着理性自身的演变,理性成为了一切的标准和尺度,变成了一个绝对主体的精神,体现在对于量化的形式逻辑和科学的机械模式的崇拜。当理性唯一所指的是工具理性,理性就超越了自己的界限,对自然、对人做了僭越,与理性联系在一起的启蒙,也就逐渐走向了自反的逻辑。虽然很多近代哲学家对于人的理性做了划分,如康德就认为人的理性只能达到对于现象界的认识,而本体界的东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识范围。但是,“理性的狂妄”导致理性自身的界限划分在启蒙这里完全脱缰,在人的认知、人的文化、人的道德等各个领域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成为了新的权力之王。

启蒙理性本应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和形上的维度,但工具理性对于启蒙理性的取代,使启蒙完全丧失了本身所应包含的内容和实质,退化为了“同一性”的思维,“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每一种自然事物变成可以再现的,并把这一切都用到工业的支配过程中,在这两种支配下,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群氓',黑格尔称他们是启蒙的结果”②。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此作出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了建构非同一性生存的“星丛”。哈贝马斯则提出以交往理性来重建启蒙理性,认为“复兴理性必须在两个方面作好自我保护,以免再次陷入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的窠臼。这种思维无法使理性的非强制的强制力量摆脱掉工具理性的权威特征(工具理性使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都成为对象)和摆脱掉囊括性的理性的总体化特征(囊括性理性吞噬一切,最终用同一性克服掉所有的差异

性)”。

③要把启蒙理性从工具理性中拯救出来,重申淹没和毁灭在自身当中的启蒙的目标,就需要为启蒙划界,特别是为启蒙所涉及的内容———理性划界。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理性的作用,理性自由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造就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品格;但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宏大叙事”所带来的“本质主义”的肆虐,在人的本真生活中找寻启蒙的意义。

超越对于启蒙的狭隘理解,使启蒙摆脱和科学、极权主义、神话、文化工业的合流,重新恢复理性的批判性,或许是对于启蒙界限的一个更好的诠释。启蒙在路上,人也在途中,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和批判,正是启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无止境地、不经任何反省、没有任何反思在内地运用到人类社会,这样,必然遭遇它自己的否定的环节。“只有通过吸收和占据启蒙运动的最激烈的批评者的论证,才有可能让启蒙的希望永葆生机。”④《启蒙辩证法》是对于启蒙的界限的一个当代思考,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地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掌握着自身并发挥着力量的启蒙本身,是有能力突破启蒙的界限的。”⑤

责任编辑:马 妮

51启蒙的界限①②③④⑤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刘北成、王皖强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页。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年,第385页。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启蒙辩证法笔记整理

论《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批判 1、定义。 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 2、背景 (1)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2)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

3、特点 “文化工业”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场,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商品化、标准化、平面化及强迫性四大特征。 (1)商品化:大众文化与资本的逻辑和市场原则相结合,表明文化不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向经济和生产领域滑动;文化成为商品,表明了资本的逻辑对于大众的双重控制,即不仅仅局限于大众政治生活层面的统治,而且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渗透。“文化工业”使大众文化成为“公平的交易”,大众文化不断商品化、技术化。 (2)标准化:文化商品在科学技术作用下,标准化的生产带来了更多利润,从而不断实现量化生产。大众文化的量化原则,造成了文化商品的雷同性和同质化,文化的高雅与低俗的区分消失了,人们的文化欣赏能力相对下降到同一水平;量化原则同时也造就了人们装饰的同一性和生活的同一性,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格式化。 (3)平面化:文化艺术领域大规模机械复制时代,致使文化“震惊”效果的消解、文化艺术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差异的式微、艺术品“灵韵”和独创性的消失。同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混乱”僭越了传统艺术品真实风格与伪造风格的区别而造就了“风格统一体”,文化的图式化使其外在的目的性超越其内在目的性,艺术的自律原则被他律原则所取

跨文化交际 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笔记

精品文档 Culture: Culture is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beliefs, customs, values, behaviors, down and passed are shared, learned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hat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in an identifiable group of people. law, food, etiquette, religion, literature, language, Objective Culture: history, and customs. are and how they feelings and attitudes about how things Subjec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amily, spaces, friendship, love, concept should be –the of time, pattern, etc. Learned,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ased on : Characteristics symbols, dynamic, ethnocentric. It is meant to be a contrast to learning “about”culture underscores Doing Culture: of meaning, process of making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is a the idea that build another, know one so they can get to another people understanding one relationships, and solve problems together. It should not be words on paper, but ideas in practice. individuals which process through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d to and create messages ––in relationships,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one another.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interaction between :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it refers to Intercultural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from Hispanic and whites and African American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between Japanese Americans The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races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 different but of the same race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s –the parties are of b. ethnic origins. same the between members of 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ultiple or hold dual or both of the participants one culture, in which )(gay, disabled, Mexican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o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5364718.html,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competence) how much one know about communication.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ne's motivation to

启蒙_变戏法_还是辩证法_单传友

24 启蒙:“变戏法”,还是辩证法?* 单传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中国分类号]B5[文献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13)03-0042-06 学界关于《启蒙辩证法》的研究主要认为其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现代性的悲观主义诊断: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摧毁了神话,启蒙蜕变为神话,辩证法实际上沦为了“变戏法”。这种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第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确指出,“启蒙概念”的主题是:“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蜕变为神话”。第二,批判理论家的后继者如此判断,哈贝马斯认为,“悲观”作家“把启蒙的自我毁灭过程加以概念化。据他们分析,人们不可能再对启蒙的拯救力量报以希望。本雅明式的绝望在反讽意义上变成了希望: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不愿放弃充满悖论的概念化探讨。”[1]维尔默指出,“在摧毁神话的同时,启蒙也逐渐摧毁了一切合法性认证(妄想),并且以启蒙后的理性取代了神话,这就是启蒙辩证法。最终,理性变成了某种实证主义或玩世不恭的东西。”[2]霍耐特也认为,《启蒙辩证法》是控制自然的悲观的历史哲学。第三,批判理论研究史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我已多次强调,贯穿全书的音调是悲观的、凄凉的,人与自然的异化作为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中心看起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3] 但这种解释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作者批判启蒙的目的在于,“将启蒙从盲目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为一种积极的启蒙概念做准备”,“捍卫和传播自由,而不是间接地加速被管制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得出悲观主义结论,很难自圆其说。第二,《启蒙辩证法》是作者对辩证法研究项目的成果,而辩证法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都不是启蒙摧毁神话,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跌入神话,成为类似“变戏法”的解读。黑格尔认为,“辩证法却是一种内在的超越,由于这种内在的超越过程,知性概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本来面目,即知性概念的自身否定性就表达出来了。”“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4]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因此,作为启蒙的辩证法,必然蕴含着对启蒙的内在性否定,对启蒙的批判意味着不断启蒙的新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在启蒙与神话的复杂关系中,存在着双重逻辑:一是作为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跌入神话的显性逻辑;一是暗含于其中的启蒙对自身的内在否定的隐性逻辑,这种隐性逻辑即为“有规定的否定”(the determinate negation)。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吸收了犹太教的禁令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启蒙的辩证法意味着内生于启蒙的非同一性对同一性原则的有规定的否定。 一 将《启蒙辩证法》解读成悲观主义文明论的主要依据是,《启蒙辩证法》将启蒙跌落野蛮主义追溯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路径转向与视域开启———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11YJC710041)的阶段性成果。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作者简介: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①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 参见安东尼·J .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页。 启蒙的界限 ———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李慧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作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启蒙规定了其视阈和话语。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从启蒙和神话、科学知识、极权主义、文化工业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启蒙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自反的逻辑与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密切相关。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突破启蒙的界限,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理性;界限 中图分类号:B 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049-03 自进入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就和“启蒙”密切相关。启蒙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视阈,规定了相应的哲学话语以及现代社会的进程。但是,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打破了人类永恒进步的梦想,启蒙不再只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表征,它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甚至相反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苦难,对启蒙的反思成为20世纪以来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原著译为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通过把启蒙概念泛化,从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明的反思入手,深刻剖析和揭示了启蒙怎样由于自身的发展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 “启蒙”这一概念,与作为历史事件的启蒙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作为历史事实的不可逆转性,但是,启蒙精神本身又获得了同历史事件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模 式。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在法国大革命的践行中,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①。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②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更多地关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预想的人类的大踏步前进,反而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在人们以为启蒙完成之时,他们指出,启蒙导致的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他们从整个的社会发展出发,在人类进步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人类退步的因素,并把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了启蒙批判上。 启蒙在完成了对于宗教的批判之后,自己与理性相结合,产生出了消灭上帝之后的作为主体的人、代替宗教神学的科学知识、作为评价标准的理性。在他们看来,启蒙正是由于自身的逻辑发展而49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暴力破解代码

暴力破解代码 程序源代码: package cn.keona.check;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Reader; 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sql.Connection; import java.sql.DriverManager; import java.sql.SQL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text.MessageFormat; /** * 破解工具类 */ public class CheckSQLPasswordUtil { //SQL-Server2000驱动.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BDRIVER = "com.microsoft.jdbc.sqlserver.SQLServerDriver"; //数据库连接URL.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BURL = "jdbc:microsoft:sqlserver://{0}:1433;databasename=master"; //远程数据库路径. private String databaseUrl; //需要破解的数据用户. private String dbUser; //密码文件路径. private String passwordPath; //密码集合. private List passwords = new ArrayList(); //是否破解密码. private boolean isCheck; //正确密码. private String truePassword; //带参数构造方法. public CheckSQLPasswordUtil(String databaseUrl,String dbUser,String passwordPath) { this.databaseUrl = databaseUrl; this.dbUser = dbUser; this.passwordPath = passwordPath;

作业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流亡美国7年后与阿道尔诺合著的一本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了机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由此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这本书所探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的主题。读后这几个词加深了我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及“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化”、“娱乐”、“软性的丝绒手套”。 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是针对于大众文化所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众文化就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并大量销售给普通大众,是打着文化的包装的工业产品。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之间产生并流行的一种文化,只有当大众文化产品工业化得大批量生产时,大众文化才会成为文化工业。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文化工业的基础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结果是文化工业。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能力运用自己不经他人引导的知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并与“大众文化”加以区别。他们极力主张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调文化工业的否定性,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小说、流行音乐等,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霍克海默、阿多诺之所以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来代替“大众文化”进行表述,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把大众文化归结为大众化、通俗化,反对简单地把一时在群众中通行的东西同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文化相混淆的做法。而文化工业更强调文化产品的模式化以及易机械复制和按市场需求批量生产特征。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因为文化工业的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目的的。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关于文化工业与个性消灭 文化工业的恐怖之处就是它给我们设定好了一切,只要我们按照它所设定好的去做,我们就能获得幸福。“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个性有关于个人的,也有关于艺术。个人是如何被消灭了个性的呢,作者认为是文化工业导致的,文化工业给每一类人都打上了标签,每一类人都有其所属的特定产品。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一种幻象。社会里所依凭的每个人,都戴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生产商给不同阶层的人的产品都制定好相应的价格,然后通过广告商传递给每一个人,使个人认识到那些事属于他们的产品。这对满足大众追求独创性和新颖性的心理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顺利实现了文化工业诱使消费者按照它设定流行模式进行行为活动的野心,取代其思考,将其行为牢牢的局限在对制造商有利的范围之内。正因有此假象,所以对风格的追求愈演愈烈,以致人们不能接受没有风格的事物。所以在大众文化下,个性就这样被消灭了。而艺术品的个性则是被市场所消灭的。 关于文化工业与极权统治 文化工业并没有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相反它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但却没有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饥饿感。文化工业不断的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的再欺骗消费者。并让受众认为这种欺骗是一种满足,而他们是被服务者。文化工业使娱乐变成一种谎言,使得人们把娱乐变成一种理想,从而放弃了更高级的情感,譬如:在电影设定好的程序模式里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放弃一些深度的思考,诸如真理等。电影、杂志和广播等不停的塑造出各种英雄,让我们信以为真;不停的讲述成功者的故事,让我们以为成功可以复制,我们也能获得成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暴力破解密码C语言

#include"stdio.h" #include"time.h" #include"stdlib.h" #include"malloc.h" #include"string.h" int main() { char a[10],b[]={"000000"},c[]={"0123456789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JKLMNOPQRSTU VWXYZ"}; int d[6]; clock_t start,finish; double TheTimes; do { printf("请输入六位密码:"); gets(a); if(a[6]=='\0') { break; } printf("ERROR\n" ); } while(1); start=clock(); while(1) { for(d[5]=0;d[5]<64;d[5]++) { b[5]=c[d[5]]; for(d[4]=0;d[4]<64;d[4]++) { b[4]=c[d[4]]; for(d[3]=0;d[3]<64;d[3]++) { b[3]=c[d[3]]; for(d[2]=0;d[2]<64;d[2]++) { b[2]=c[d[2]]; for(d[1]=0;d[1]<64;d[1]++) { b[1]=c[d[1]]; for(d[0]=0;d[0]<64;d[0]++)

{ b[0]=c[d[0]]; if(strcmp(a,b)==0) { printf("破解密码得:"); puts(b); finish=clock(); TheTimes=(double)((finish-start)/CLOCKS_PER_SEC); printf("用时%f秒。\n",TheTimes); return(0); } } } } } } } } return(0); }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 +Global Village: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世界各地通过电子通讯,特别是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整体。 +Melting pot: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不同背景和民族的人的社会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oneself to a new culture so much that he/she gradually loses his own culture. +Cultural Diversity: refer to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of a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region. 指一个群体、组织或地区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混合。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解释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规范,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一组关于信仰、价值观和规范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影响着相对较大的群体的行为。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物极必反 ——读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有感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民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启蒙了的世界会走向其原初宗旨的反面而使这个世界重新陷入野蛮的状态呢? 此书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精神文化。通过对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作者极力反对技术所带来的没有真正内容的、片面同一的文化生产。它使人把文化当作一种消费品,并在消费中泯灭个体的独特性,使大众心灵变成简单、划一,这是对人类精神多样化契机的扼杀。《启蒙辩证法》有两个主题:“神话已经是启蒙”,指神话本原地包含了启蒙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为基础的;“启蒙退化为神话”,启蒙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开发和教育,以获得完全控制自然和人的权利。自古希腊以来理性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工业化之前,它没有与暴力合谋,退化为工具理性,并在一味地追求进步中,制造着新的野蛮和暴力——对自然,也对人类。 神话是最初的一个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神话及启蒙。在神话之前的世界中,主要一泛灵论和巫术的世界为主。如果没有启蒙理性,那么人只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那么,启蒙又如何成为神话呢?事实上在神话中要遭遇的是不可掌控的、无法预知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启蒙与神话是对立的。启蒙出来的东西本来是为人所控的,但是却又被其禁锢,在数学化、规则化的世界里,人这个主题无法与其同一。由此说,启蒙也是神话。极端的发展就是极权主义或者是法西斯主义,历史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悲剧。个人认为,如果启蒙太过,那么人就会失去其自身的个性并被异化,所谓物极必反。 阿多诺在《启蒙辨证法》中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事实上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启蒙这样一个事实,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启蒙带来的利弊,而不是被启蒙带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

跨文化交际要点整理

1. Culture: All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things created by man. 2.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feelings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 3. 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of any two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ountries or within a country. 4.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sual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ability / skills required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6. Racial, ethnic,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races, ethnic groups or nations. 7. Contact, encounter, interaction, exchange, dialog, negotiation, etc. Culture The total sum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created by the manki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literature, art, science,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raditions and customs, et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1) Culture is learned: (2) Culture is dynamic and adaptive: (3) Culture is pervasive (传遍): (4) Culture is interrelated: Spring Festival (5) Culture is largely invisible: (6) Culture is ethnocentric:种族优越感 Cultural identity: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intercultural identity: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more than one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in an intercultural situation. Types of intercultural identity /acculturation (1) Assimilation 融入型: Breaking away from one’s ethnic culture and trying to identify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2) Integration 融合型: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while retaining the core values of one’s ethnic culture; (3) Separation 分离型: Adhering to one’s ethnic culture and shunning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the foreign environment; (4) Marginalization 边缘型: Alienated from and unidentified with either one’s ethnic culture or the dominant culture.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 Ingredients/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Source:The source is the person with an idea he or she desires to communicate. Encoding:Encoding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n idea into a symbol. Message:The term message identifies the encoded thought. Encoding is the process, the verb; the message is the resulting object. Channel:The term channel is used technically to refer to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coded message is transmitted. The channel or medium, then, may be print,

新农村案例分析

(1)日本爱知县足助乡——利用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策略) 爱知县足助乡距离丰田市20公里,名古屋1小时车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村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工人,村庄出现了人走楼空的现象。 为振兴足助乡的复兴,村民开展了“地域文化的创造”、“地域产业的振兴”、“建造乡镇型的观光”等各种活动来振兴家乡的复兴。 1)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 利用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发挥文化传统特色。成立观光协会,整理山、林、溪、桥等景观资源,建设观光亭、休息平台、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完善停车场、建设演出舞台,木质小木屋等。设立山村特色饮食店。 2)修复自然农田景观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小块田整合为大田地,整修道路实现机械化作业,形成单纯自然的现代化农村生产景观。 3)保存乡镇传统老街 成立“足助街道保护协会”,提出科学可行的开发办法。如,沿街的老建筑立面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老形态,内部功能及结构可以自由改造。建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当地特色。 4)传承山野文化 创立民艺博物馆,开设扎染工艺、草木染工艺、织布工艺、木屐工艺等表演制作内容,并结合商品现场销售。 5)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蔬菜花圃园;建设“百年草”老人福利院;邀请各个国家的民间特色表演。

(2)日本北海道富良野——转变种植结构,拓展农企合作模式(产业) 1)转变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1974年富良野农协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已不是种植大米的时代了”。村民由原来的单种水稻转型扩充为种植花卉以及蔬果类,洋葱、土豆、胡萝卜、包菜、土豆、香草等。由于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销路迅速打开,收益上升显著,到1998年农协的蔬菜销售额已达到190亿。 2)公司+农户模式 成立了葡萄果树研究所和葡萄酒厂、葡萄果汁加工厂,一可以延长果品供应期,二可解决滞销水果的保藏问题。1982年他们的葡萄酒产品参加了“国际第20届食品审查会”,获得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的金奖。 除此之外,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企业对口挂钩的案例也很多。种植中草药与日本大正制药公司联手;亚麻与制麻公司的制线工场联手,蔬菜与出口贸易公司。形成了企业保农业,农业供企业的发展模式。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启蒙是为了破除专制的神话,而宣扬理性,宣扬自主。经过启蒙精神引导的启蒙运动,实现了神话的破除。此后,理性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理性统治了这个社会,特别是工具理性。启蒙显然已经异化为另一个神话了。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启蒙辩证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倾向。启蒙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有很大差异,延续出后人学。启蒙辩证法反对现代性,又承接出后现代。其實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仿佛已经暗示了理性的神话异化。且福柯也系统论证过“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语”。康德曾著启蒙论文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清,而康德的道德哲学又严格限定了其自身的启蒙批判,以挽救理性,然而最终走向怀疑主义。让他們赞赏的是尼采揭示的启蒙与统治的关系,认为尼采是启蒙辩证法思想的代表。尼采指出了启蒙的任务是“让诸侯和政客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彻头彻尾的欺骗”。本雅明曾警言:任何一种文明的记载同时也是野蛮的记载。这种悲观主义批判哲学也影响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撰写《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是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分析,参考前人对启蒙的定义,才总结出了启蒙的辩证法。人性的堕落仿佛就是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启蒙是否自我毁灭?现实中启蒙与自由密不可分,也认识到启蒙思想的概念已包含了今天随处可见的倒退的萌芽。当然,我们无可否认启蒙打破了原先的神话,而启蒙思想统治的过程又异化为另一个神话。这仿佛就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的辩证的过程。启蒙辩证法让人在一味地利用工具理性追求物质的人类中心主义时进行全面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启蒙是否已经从反对神话的手段变成了奴役人的神话?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尼采的启蒙思想,却对尼采又陷入矛盾之中。尼采虽然指出了启蒙的统治性与欺骗性,但却未对启蒙失去信心。尼采认为启蒙是應該會不断折返的,必须借助历史的反作用力推进启蒙,而非放弃启蒙。但是,《启蒙辩证法》的精神却不是如此,它更陷入了一种否定主义和悲观主义。这实则与辩证相违背,单独的否定称不上辩证,单独的否定——肯定——否定的一个循环液称不上辩证。辩证是否定之否定。所以这种绝对否定的启蒙的辩证法并非如其标榜的辩证反而陷入形而上。 启蒙的確带来了理性的确立、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工具理性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物欲横流、享乐主义、贫富差距很大、自然环境恶化、道德危机等等。 我们也确实切身体会到现实社会中启蒙已经异化为神话了。弗洛姆也说过,过去的危险是人变成了努力,将来的危险是人会变成为机器人。理性本是我们通向自由、实现个性的工具,然而现在我们却被启蒙理性说奴役。这个神话已亟需我们去摧毁。而这个神话不是简单异化,而是启蒙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异化。所以破除启蒙神话并非易事。必须要认识、反思到这种启蒙神话对人的奴役。认识到这种启蒙神话应该被破除。这也是寻求整个人类进步启蒙中的新启蒙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