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汉口学院刘瑜

【摘要】社会的急速发展与变革,带来了诸多新鲜事物,涌现出各种各样高科技工具,互联网就是这些变革中最典型的代表,并迅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隐患如网络成瘾,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主要采取问卷和量表测量,研究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戒除网瘾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综述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通过对网络成瘾概念的阐述,一些实验的简单介绍,并结合网络行为特点,成瘾行为学习机制,来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人格特质社会支持

1网络成瘾概述

1.1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互联网使用中负面影响最严重的,也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欧居湖是这样定义网络成瘾的:“网络成瘾是只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Young(1998)在对DSM一IV上所有的成瘾诊断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赌瘾(pathologieal gambling)的状态最类似网络成瘾,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一控制失控症”(impulse一control disorder)。网络成瘾现象也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eal Internet Use,PIU),最早为“网络成瘾”命名的Goldberg(1996)认为,PIU的症状包括:(l)耐受性:即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2)退瘾症状:当失去网络联系时,会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不断想着网上发生了什么;(3)渴望:渴望更多的上网次数和更长的上网时间;(4)消极生活影响:如失业、财政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

1.2常见的网络成瘾评价标准述评

目前,在中国比较正规的一些刊物研究中用的比较多的、公认比较经典的诊断标准或测验量表是由Young教授和台湾的陈淑惠教授所制定的。

Young总结了对496例过度使用网络者的研究,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是:(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是脾气容易暴躁;(5)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意图的还要长;(6)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我涉入网络的状态;(8)我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试着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台湾学者陈淑惠(1999,2000)认为,网络成瘾量表的概念模式应包括以下症状维度: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tolerance),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必须通过更多的网络内容或更长久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与原来相当程度的满足;第二,强迫性上网症状(compression),有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与冲动;第三,网络退瘾症状(withdrawal),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第四,网络成瘾相关问题,指由于使用网络时间过长,忽略原有家庭与社

交生活并产生身体不适等反应。

2 网络成瘾的病因学解释

PIU病因尚未明了,目前的病因解释主要有:互联网的影响、上网行为的动力学理论、行为学习理论。

2.1互联网的特点

网络空间的特点是一个“虚拟世界〞,一个无形的信息空间,它的使用能使人们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从疾病、社会称许效应中解脱出来,允许人们加入到感兴趣的群体中进行思想交流,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现实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此削弱或失效从而会产生更多更新颖的人际关系。

Suler对人类在网络空间中独特的心理体验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以下9点:①有限的感知体验。②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③平等的地位。④超越空间界线。⑤时间延伸和浓缩。

⑥永久的记录。⑦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⑧变化的梦幻般体验。⑨黑洞体验。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上网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于这一虚拟现实。

2.2上网行为的动力学

Young在美国心理学会105届年会上发表了“病态的网络使用的原因”中指出:病态的网络使用者很少将网络作为搜索信息的工具,而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性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的人格面具,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聊天室、新闻组(主要用来张贴或下载黃色图像)。Suler认为一些人越多的使用网络就越发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以致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甚至因此而忽略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他认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以下需求:①性的需要②改变感知体验的需要。③成就和控制的需要。④归属的需要。⑤人际交往的需要。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2.3关于网络成瘾的行为学习机制理论

2.3.1网络成瘾的阳性强化机制

阳性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有明显的正性奖励作用使行为获益,从而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操作网络中的角色和情景获得好的成绩、得分,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在认知和情绪水平上可以产生正性的情绪体验,精神上的胜利感,因获得好的成绩感到自尊、自信、个人的权力和能力也得到象征性的满足。这些物质的、心理、情绪水平上的正强化作用使上网行为进一步加强,有不断地去追求这些物质奖励和积极的个人体验的冲动,使上网的频率、时间和经济花费增加,阳性强化在成瘾的初期阶段对这一病理行为的形成起到主要的作用。

2.3.2网络成瘾的阴性强化

阴性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可以避免和减轻某种痛苦和不快,成瘾后,现实的适应功能明显受损,学习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减少,社会适应不良。老师、父母的一些批评、责备、会使患者感到自己丧失对生活的控制力,摆脱这一境况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网络中,网络带来的刺激、兴奋和成功的体验使对现实中的苦恼、无助,失去控制和无价值感一扫而光。这时网络就起到阴性强化的作用。因此,阳性强化在成瘾行为的初期阶段起主要作用,而阴性强化在网络成瘾维持阶段起了较大的作用。

3.网络成瘾与其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3.1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制因素分析

3.1.1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

在网络使用动机方面,有四种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相关。其中获取信息的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希望通过网络结交志趣相投朋友的用户显示出较强的网络成瘾特征,在时间管理问题、上网退瘾症状及强迫上网症状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以扮演不同于生活中的角

色为动机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通过网络使用来完成娱乐休闲活动的用户在时间管理方面表现出较严重的问题,具有强迫上网倾向,这一动机也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

3.1.2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研究

大部分研究多采用16PF人格问卷,随机选取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也可以配套使用SCL—90量表或者孤独量表。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比较来看,网络成瘾者在乐群性、稳定性、怀疑性和独立性有别于对照组,网络成瘾不合群,具有较独立的个性;情绪容易兴奋、不稳定;并具抑郁的倾向。SCL一90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对照组,在恐怖、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项目上网络成瘾组得分要高于对照组。抑郁量表的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抑郁水平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16FP调查结果,说明网络成瘾者抑郁水平较高。孤独量表的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孤独水平远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了16PF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具有孤独,不合群的个性特征。

3.1.3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者,具有不良的个性性格特征。那么究竟是由于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具有不良的个性、性格特征才导致容易成瘾,还是由于成瘾才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差、具有不良的个性、性格特征,或两者兼而有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2 网络成瘾与上网发生情况的相关分析

3.2.1 研究对象

依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选取四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550人作为被试,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及自编的大学生上网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3.2.2 研究工具

3.2.2.1 网络成瘾量表

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有6种选择,赋值0一5分。根据总分判定测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程度。31一49分判定为网络使用过度,50一79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80一100判定为网络成瘾。

3.2.2.2 自制的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

这部分问卷包括9个问题,对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学校、专业、性别、年龄、上网历史、每周上网地点(网吧,学校,家中)、常使用的网络功能(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信息搜索,电子邮件)、在家中的排行(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产生网络使用问题后的应对方式(自己解决,求助师长,求助朋友和同学,心理咨询)等项目。

3.2.3 研究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量表测量,得到以下结论。网络成瘾倾向者、网络使用过度者的每周上网时间要明显多于正常网络使用者。网络成瘾倾向者网络使用较多的是有互动功能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有网络成瘾倾向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和恃强性,因此更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因为性别和专业有相关性,而性别与网络成瘾也具有相关性,要搞清楚专业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需要分别做男、女性别分层的研究这样才能说明专业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显示,理工科的男生网络成瘾倾向明显高于文科和医科男生,理工科女生也比文科女生更有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是否独生子女,与上网地点没有显著关系。

3.2.3家庭教养与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表现在过分千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还不能充分说明父母的态度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3.3 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探讨

3.3.1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Erikson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其涵义丰富多样,至今仍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根据Erikson(1968)的观点,自我同一性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2)自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a、个人独特的意识感,个人在意识上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己是一个独立体的存在,即个体的“同一感”b、对个体人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c、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集体或群体在理想、价值或社会同一性上的内在一致感和一体感;d、自我整合的过程,将童年期形成的认同等经验与青少年期的自我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在个体内心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感受。(3)同一性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自我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4)同一性是一种社会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模仿、认同和积极的自我建构来反映社会的影响。同一性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可指导注意、加工信息、控制意识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为。(5)同一性具有五种功能:a、给个体一种根植感,提供一种理解自己是谁的结构;b、通过投入价值观和目标为个体提供意义和方向感,提供给个体一种个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感;d、努力寻求价值观、信仰和投入之间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协调性;e、通过对将来的发展前景和各种选择的意识,进行一种潜在的认知。

3.3.2网络成瘾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成瘾者在自我同一性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自我同一性的尺度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我投入的功能,网络成瘾者在现在的自我投入尺度和将来的愿望尺度上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者。说明非网络成瘾者可以比较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即使遇到各种心理危机,也能努力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观,并积极的自我投入,进行不懈的努力。

从同一性危机上来看,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表明其同一性危机程度较深、人格发展迟滞,同一性发展不完善。同一性危机包括时间观念、自我疑虑、角色尝试、工作无力、自我确信、权威混淆、价值定向等层面上。因此从自我同一性的角度来看,网络成瘾者的同一性发展水平落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同一性危机。并表现出诸多症状:

1.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网络成瘾者在内心不停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个体被这些问题所束缚,失去自我,这是由于他们与现实生活脱离,导致自我的迷失。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网络游戏中的角色化和参与性,使青少年产生了虚幻的观念,自己无法做出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总是不断地回避和决断,陷入麻痹状态。

3.与他人的距离失调:由于长时间上网,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拒绝与他人交往,被他人所孤立,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时间前景扩散:无休止地在网上做毫无意义的活动,时间感丧失,甚至产生时间意识障碍,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由于埋头于网络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勤奋的感觉,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团体,接受被社会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是青少年必须经历的危机,在这一时期个体的发展充满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各种矛盾,而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成瘾者失去自我感和现实感,导致与人交际能力的降低,孤僻或不合群,也容易混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无法有效解决同一性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扩散。网络中虚拟的完美与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巨大差距导致其社会期望过高,希望社会按自己意愿存在,希望随心所欲而不受社会规

范的约束,最终导致自我的缺失和人格发展障碍。

3.3.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网络成瘾致使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建立自我同一性,反之,非成熟的同一性状态使个体陷入一种无力又无所谓的状态,使个体不相信以现在的状态能改变未来,从而对将来的自我投入也较低。其中弥散性同一性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态,个体在这一状态下对未来比较彷徨、迷惑,没有价值感和目标感,很容易转向弥散型的个体的耐受性提高,表现为随着上网时间需求的增加,耐受性增强,而个体自我同一性被更加延迟,使自我同一性停留在较低的弥散性状态。进而会影响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另外,许多在网络中可以实现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却根本无法做到,会导致网络成瘾者对现实的投入较低,对网络的依赖感觉更强。网络成瘾者因丧失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而产生焦虑,为了消除焦虑又上网寻找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可见非成熟的同一性状态更容易让个体陷入网络成瘾的泥沼中,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成瘾多发生在青少年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3.4 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

3.4.1 社会支持概述及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社会支持有两类划分:弱社会支持和强社会支持。后者是个体获得来自团体或个人的有力支持,这种支持关系是稳定和深入的,有强烈的情感支持。前者只是一般的联系和交流,很难有心灵和情感上的支持。

对于网络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当前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活动可能会增加个体的社会支持感。研究者发现在网上建立友谊的现象很普遍,并且这些关系和采用传统交流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一样密切。对个体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发现,个体容易受到“在线”(being online)状态的吸引,与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相比,更加偏爱虚拟的交往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使用不利于发展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因为在线关系狭窄,虚假,有时甚至是利用性或敌意的。此外,网上建立的友谊比起因空间接近而产生的友谊显得更有局限性,网络使用会减少社会联系,降低个体的社会支持感。实际上网络朋友多属于弱社会支持,很难像现实中的朋友、亲人那样提供实质性和情感上的帮助。

3.4.2 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果。当个人获得较多的现实社会支持时,个人较不会提高网络成瘾倾向,当个人获得的现实支持较低时,则比较容易提高网络成瘾倾向。

根据依恋理论,个人为了得到外界的支持会持续的侦查外在环境,以确定自己是否处在一个具有安全基础的环境中。因此一但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与满足感时,其依恋系统便会促使个人更加注意环境中的回馈与刺激,并且转向其他可能给予安全感的环境与对象。而当个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足够的人际支持与安慰时,便可能因此转向网络世界寻求支持,尤其在网络上个人可以自由地倾诉内心的想法。再加上网络的去抑制特性,使个人在网络人际交流中能展现真实自我,并且容易对网络交流者产生好感,进而形成良好且正向的人际关系。这些因素使得个人能够透过网络人际交流,得到心理慰藉与安适感。因此可见,网络成瘾的背后,可能隐含着更为深层的心理需求,而并非单纯是个人逃避

现实的压力而沉溺于网络上的玩乐等表象行为。但网络成瘾者往往过分依赖网络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却同时发现网络的虚拟难以给自己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反而更加深内心的孤独感。

4. 结论与建议

4.1 有关网络成瘾的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新颖性、即时性、丰富性等特点以及个体的个性因素,自我同一性状态和社会的支持程度是都与网络成瘾有非常高的相关关系,当然也许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例如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的管理以及一些病理性原因。

自尊感低,孤独感高,恃强性高、乐群性低、情绪不稳定、并具抑郁倾向的个体更容易网络成瘾。在现实社会中喜欢并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丰富的兴趣爱好的个体也善于给予别人支持,更容易获得强社会支持。获得强社会支持的个体可以获得自尊感和安全感从而抵御网络的诱惑。达到成就型同一性状态者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明确的目标感和适应社会的价值观,能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危机,不必退缩到虚拟网络中。而弥散型同一性状态者处于迷茫探索阶段,在网络中获取信息,解疑答惑。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容易迷失在网络中,从网络聊天中获得情感支持,从网络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反而与现实越来越脱节。如果能有效引导,可以达到延缓型同一性状态,但若不能及时扶助则可能在网络中越陷越深。

4.2 帮助大学生戒除网瘾的一些建议

1.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过度沉迷于网络会给其身心带来的害处。可以通过学校宣传,与家长积极沟通,多边对其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

2.明确网瘾者的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瘾类型。网络成瘾存在多种类型,如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下载成瘾,对于不同类型的成瘾,其人格特征可能不同。在使用动机方面要看是属于人际交往不良缺少安全感和自尊感;还是属于迷恋于网络游戏希望从中获取成就感,或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或者是喜欢聊天功能渴望结交朋友和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针对不同的网瘾类型和使用动机采取不同的戒瘾方法。

3.了解网瘾者的人格特质,对于乐群性低、孤独感高的个体,要引导他多参与现实中的活动,鼓励周围的同学多与其交往。对于自律性低的学生可以帮助他制定时间计划表并按时监督。对于有抑郁倾向者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相关活动,培养大学生乐群、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

4.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确定正确的上网态度和目的。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开设网络使用课程,帮助其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水平,使网络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工具。

通过对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来看,要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建立成熟的自我同一性,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三方的共同努力。学生本人要认识到网瘾的危害,积极构建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人格品质。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及时制止孩子错误的网络行为,对孩子多宽容而不溺爱,多引导而不是严厉惩罚。学校方面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文娱活动,同时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人格发展、心理疏导、人际交往、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并设计一些教育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情感情绪体验、行为训练等)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手抄报,让学生及老师进行阅读。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提升自我,完成学业,培养积极的个性,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的绊脚石,是个人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积极研究如何使个体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双剑合壁,以使得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2.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巧(4):

281~283

3.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 (4):599,

4. 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当代青年研究.2001, (5) :31-35.

5. 余文武,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88(5):

140-144.

6.张江燕.《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用户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7.汤明.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抑郁感和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网络依赖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0,6.

8.李靖,赵郁金.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00~201.

9.周军,郑日昌,刘佳因.因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85~687.

10. 易晓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科学,2005,28(6):1476-1478.

11.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12. 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13. 张日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 .心理科学,2000(23) .

14. 管雷,冯聪.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研究[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87-90.

15. 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青年研究,1998,(5):1.

16. Martin, J·(1997)·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aper presented at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18, 1997 Chicago,IL·

17. Anderson KJ.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Ameriean College Health,2001,50(l):21一26

18.Loytsker J,Aiello JR. Internet addietionandits Personality correla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ehologieal Assoeiation Washington,DC,APril11,1997

19. Kiesler S, et al.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Am Psych,1984,39(10):123-134

20.Young KS, Robert R.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April 1998.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汉口学院刘瑜 【摘要】社会的急速发展与变革,带来了诸多新鲜事物,涌现出各种各样高科技工具,互联网就是这些变革中最典型的代表,并迅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隐患如网络成瘾,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主要采取问卷和量表测量,研究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戒除网瘾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综述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通过对网络成瘾概念的阐述,一些实验的简单介绍,并结合网络行为特点,成瘾行为学习机制,来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人格特质社会支持 1网络成瘾概述 1.1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互联网使用中负面影响最严重的,也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欧居湖是这样定义网络成瘾的:“网络成瘾是只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Young(1998)在对DSM一IV上所有的成瘾诊断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赌瘾(pathologieal gambling)的状态最类似网络成瘾,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一控制失控症”(impulse一control disorder)。网络成瘾现象也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eal Internet Use,PIU),最早为“网络成瘾”命名的Goldberg(1996)认为,PIU的症状包括:(l)耐受性:即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2)退瘾症状:当失去网络联系时,会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不断想着网上发生了什么;(3)渴望:渴望更多的上网次数和更长的上网时间;(4)消极生活影响:如失业、财政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 1.2常见的网络成瘾评价标准述评 目前,在中国比较正规的一些刊物研究中用的比较多的、公认比较经典的诊断标准或测验量表是由Young教授和台湾的陈淑惠教授所制定的。 Young总结了对496例过度使用网络者的研究,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是:(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是脾气容易暴躁;(5)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意图的还要长;(6)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我涉入网络的状态;(8)我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试着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台湾学者陈淑惠(1999,2000)认为,网络成瘾量表的概念模式应包括以下症状维度: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tolerance),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必须通过更多的网络内容或更长久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与原来相当程度的满足;第二,强迫性上网症状(compression),有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与冲动;第三,网络退瘾症状(withdrawal),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第四,网络成瘾相关问题,指由于使用网络时间过长,忽略原有家庭与社

试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一)

试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一) 近年来,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各高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网络成瘾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高校学子因沉迷网络而轻生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剖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危害及深层原因可为后期研究如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 网络成瘾也即“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Young认为,IAD与沉溺于赌博、酗酒、吸毒等上瘾者无异。它是在完成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网络交际成瘾行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和其他成瘾行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将大量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游戏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过程的满足感。网络交际成瘾行为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QQ中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者是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其他成瘾行为是指不以某种特殊的成瘾类型为主,可能是多种行为的复合。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对上网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人际关系、道德观念、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大多会陷入虚幻的网恋中,人格出现异化,道德感弱化。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会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基本都是由父母垫付,很多家庭是倾全家收入来供其上大学,而具有网瘾的大学生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这无疑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极易诱发犯罪,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直至实施犯罪。甚至是模仿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将网络的虚拟延伸到生活的现实,形成攻击性人格,出现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一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个人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行为所致。少数是因为个性孤僻,交友能力较差或不善于交际,在网上去寻求友谊和结交异性朋友,满足情感的需要。 二是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逐渐清晰的青春发育期,当出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难以一致的矛盾冲突时,往往难以摆脱因失意所带来的惆怅与烦恼,而在网络环境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摆脱掉。 三是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而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 四是他们的猎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中,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上一些暴力、色情及不受制约的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信息的引导与诱惑,大学生大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尚不完整,缺乏自制力,常常很容易陷入而难以自拔。 五是逃避压力、现实解脱及精神归宿感的需求,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致使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考试的重压之下,导致厌学情绪,从而在网络中逃避现实,特别是一些在家中和学校因

最新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 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报告 **(*)班*** 【导语】 1.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 3.调查时间:2017. 4.23—2017. 5.3 4.调查地点:网络平台 5.调查对象:大学本科生(男57人,女55人;其中大一100人,大二11人,大五1人) 6.调查范围:全国共14个城市(包括浙江,北京,江苏,重庆,湖北,上海,四川,辽宁,黑龙江,江西,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以及国外共2个城市(法国,意大利) 7.样本情况:调查数量为112份,实际回收有效的样本为112份,另外5份属无效样本或 废卷 8.调查小组成员名单:****** 【正文】 一、调查结果统计 在107份有效问卷中,无网络成瘾(总分小于40分)的共28人,轻度网络成瘾(40-60分)的共53份,中度网络成瘾(60-79分)的共21人,重度网络成瘾(大于80分)的共3人。 二、分析总结 在综合分析调查样本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基本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际关系;2、学习生活;3、个人性格。 (一)人际关系方面 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较少受到网络影响而减少现实交往。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和亲密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而不是上网。同时,大部分人较少在网上结交新朋友,更多的是通过他人介绍,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或兼职实习开始人际交往。但是,也存在过度关注网络交往而渐渐降低社交频率,造成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失调等问题,可能会因此导致幸福感降低以及孤独感、抑郁感的增加。从长远来看,沉迷网络、手机交友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二)学习生活方面 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承认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习和日常生活,无法上网会感到生活空虚无聊,甚至在离开网络之后会想着网上的事。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

论文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350002) 林绚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100875) 阎巩固 摘 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对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探讨。方法:293名福州大学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230名,女生63名,平均年龄20 98岁。使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 6%。上网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上网参与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16PF的推理能力(B)、支配性 (E)与非成瘾者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网络心理学 网络成瘾 上网参与程度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Online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Lin Xuanhui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350002 Yan Gonggu Departmen t of Psychology,Pek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on-lin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addic tion disorder(IAD)Method:Two hundred and ninety-three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Internet Usage Inventory,IAD Scale and16PF Results:9 6%subjects can be defined as IAD according to IAD scale On-line ti me and internet involve mentdid not lead to IAD for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factor B and E of16PF be tween IAD and non-IAD group Key Words cyber-psychology internet addiction di sorder internet involvement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由此应运而生。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 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近年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3,14]。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4,9,11]。网络成瘾现象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上网行为特点与网络成瘾。(2)网络成瘾的动力学因素。(3)网络成瘾原因分析。目前网络成瘾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美国,研究方法多以在线调查方式进行。 本研究以福州大学上网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进行调查,试图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成瘾现象及原因进行初步探索。 对象与方法 被试 在上网条件较为便利的福州大学志愿者参加测试。该校为中国教育科研网福建地区主节点,半数以上宿舍具备联网条件。告知被试参加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作为回报免费为被试提供16PF测验结果。共征得被试310名,获有效问卷293份(男生230人,女生63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0 98 2 67)岁。 方法 研究工具为网络成瘾测验 [14]、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10]。 网络成瘾测验译自美彼兹堡大学K S Young编制的临床诊断问卷,该问卷是编者在总结对网络成瘾者的在线调查研究与临床治疗实践基础上,参照DSM-I V中赌博成瘾鉴别标准修订出的I AD临床诊断问卷。在国外新兴的I AD研究中较为常用,但目前尚未有信度、效度指标报告。该问卷原有10个题目,要求以 是 否 作答,每个肯定答案计1分,得分大等于5的被试诊断为成瘾者。本研究中经题目分析,第3题与第10题与总分成负相关,予以剔除,其余8题信度(a 系数)为0 736,分为二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第5,6,7, 8,9题)内容为网络对个体现实生活的损害,与总分相 The Center For On Line Addicti on(1998) The Internet addicti on tes t http://www netaddicti on com//internet addic tion test htm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1解析

【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成瘾带来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一问题,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想法。希望能够帮助网瘾大学生在网络海洋里“回头是岸”。 【关键词】: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谭毅将,男,毛南族,广西环江人,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06级文六班,广西师范大学预科生 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日常带来了翻天覆的变化。人们利用网络资源来填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足。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享受网络便利资源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网络——,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秩序。大学生网络成瘾就是伴随网络而来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会带来三种后果。从微观方面讲,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前程,以及大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来说,大学生网络成瘾会使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受到阻碍或破坏,影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网瘾问题,我们全社会必须予以关注。 一.网络成瘾的概述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VTION,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目前对网络成瘾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同的学者对其命名也不同。诸如网络狂、上网狂、计算机依赖、因特网成瘾障碍、病态因特网使用、因特网成瘾或因特网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⑴。网络成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ldbery在1994年提出的。当今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内涵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观点:网络成瘾是一种网络技术下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是一种因为习惯而导致的行为成瘾。 二.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有上网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网上收集信息等。由于处理不当,对上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其主要表现为网络聊天与交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等多种形式。据《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人数为8700万,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6.8%,18——24岁的网民占36.8%(这正是大学所处的阶段,大学生中约84%在上网。网络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大学生网络成瘾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一项研究表明,13%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过度有负面影响。 (一.网络聊天成瘾 网络聊天成瘾指的是个体着迷于网络聊天,且为了消除下网后的烦躁不安而不断延长上网时间,由此获得满足感,致使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就业机会受到影响(1。网上聊天交友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聊天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国一些省市对上网大学生目的的调查显示,网络聊天占上网大学生比例的40%以上。一份来自大学生“网民”的调查报告显示,网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时润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在我国5.13亿网民中,大学生网民 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时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的问题。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瘾者的数量已超过30万,其中重度网瘾者数量达4万人之多。大学生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本文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满足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瘾产生的原因,认为大学生网瘾的形成同过度依赖网络来满足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不无关系。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心理疗法以及预防策略,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行为认知理论 前言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存在着极大的危害。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便是其典型的产物。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 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同时,还有在读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现今,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一、网络成瘾的基本内容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简称PIU)。是指因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带来的危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 (二)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Young作为最早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认为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因而他对赌博成瘾的10个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问卷有8道题: (1)专心于网络; (2)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 (3)不断试图减少网络的使用; (4)当减少网络使用时会出现退缩症状; (5)时间管理问题; (6)面临着环境的压力(来自家庭、学校、工作);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一、调查研究课题及背景: 2005年6月24日《第一观察》节目播出了“网瘾少年”,上网成瘾是目前在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家长的焦虑与不安,同时更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虽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网络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强大,而使网络暗含着很多的隐患。虚拟的网络空间对于判断能力较差且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产生这种负面作用严重危害了正值学生时代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沉迷于网络而放弃学业、离家出走、甚至是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而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而话赶到百里之外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而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大学生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这一件件事例为当前的教育敲响了警钟。网络开启了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窗口,但是网络却也让孩子们迷失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网络,带给大学生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二、调查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希望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明确的分析大学生中有多少人正常使用网络,以及有多少人网络成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引导大学生正常使用网络,或者如何帮助父母和学校共同管理大学生。并且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帮助我们正确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掌握有关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检验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考验我们的毅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调查研究的内容: 主要调查研究大学生初次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及频率,上网目的以及课外活动内容,上网成瘾者的日常学习和他们的性格。以此来分析上网成瘾者的群体特征。 四、调查研究的区域及对象: 选择某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400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共发放400份问卷, 五、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及资料收集、分析: 选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制定问题数量和质量合适的问卷,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完成后,统一由专人检查问卷的有效性,并负责汇总,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有效的结论。 六、调查研究人员的组成及培训: 调查研究人员由事先指定的成员组成。分别为王明、张晓、赵磊、李玟。在调查研究活动开始前,有负责人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知识。 七、调查的时间进度: 第一天:组织参与调查成员进行培训;第二天:设计并打印问卷;第三天:问卷调查;第四条:收集问卷并分析;第五天:结论。 八、调查经费使用情况: 预计打印问卷需五十元,餐饮费需二百元。 九、调查结果; ㈠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男生网络成瘾者比例高于女生,新生网络成瘾者比例低于老生。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触网早,如初中。并且他们上网时间长。网络成瘾者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如游戏、聊天和看电影等,上网目的单一;而非网络成瘾者上网目的更加多元化,下载资料、与熟人沟通联络、看新闻、娱乐等。网络成瘾者课余活动上网比例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而自习、看书和参与其他课余活动明显少于非网络成瘾者, 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内向性性格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十、研究分析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学习成绩明显低于非网络成瘾者。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周围那些试读、留级或被退学处理的“问题生”中,大部分平时沉溺电脑游戏或上网娱乐不能自拔。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络成瘾者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缺乏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弱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迫切地寻求交流的机会,有时缺乏交流沟通能力而在现实的大学生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预防与矫正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预防与矫正对策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提出了学校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与矫正对策。 标签:大学生网络成瘾危害预防与矫正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同任何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一样,互联网在带给人们更多的知识、更新的观念、更广阔的眼界和更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网络成瘾”的危害。特别是作为网络群体主力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更易产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矫正,防止其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上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1994年美国心理医生依凡.金伯格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IAD)”的概念。通俗地讲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者过度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关系的不良网络习惯。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会对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废大学生的学业 网络成瘾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网络上,不仅在课余时间沉醉于网络,有的甚至夜不归宿呆在网吧直至凌晨才回寝室,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或直接缺勤,在课堂上睡觉,到晚上再去网吧或者用笔记本电脑通宵上网,不分白天黑夜,无休止上网游戏、聊天等,就这样自暴自弃,最后不能毕业。 2.影响身心健康,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沉迷网络不仅对生理是一种摧残,对心理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严重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思维迟缓等突发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如:烦躁忧郁症、强迫性精神症、精神分裂等。由于沉溺于虚拟游戏、暴力、色情等,难以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错位,带来行动上的失调。这种倾向延续下去,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3.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又不稳定的时期,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系(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班级 0901 学号 12950091428 学生姓名梁沛沛 指导教师胡铭 职称讲师 2012年0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一、大学生上网状况即原因 (4) 1.1大学生上网状况 (4) 1.2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6)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8) 2.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8) 2.1.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 (8) 2.1.2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 (9) 2.2网络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9) 三、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10) 3.1社会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0) 3.2学校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1) 3.3家庭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3) 3.4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成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第二部分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充分肯定网络为大学生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探讨了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部分就如何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 关键词:网络成因;大学生;利弊影响;责任;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学生网名占所有网名的25.1%,是所有职业最大的网民群体。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本研究以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对其成瘾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适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方法、对策,及时干预和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取样对象,其中调查涉及文科、理工、艺术与体育等多个专业,年级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经统计,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369份,有效问卷为1348份。 经统计,调查对象男生582人,女生766人。大一至大四问卷数分别为:364、340、324、320。基本情况调查表如表为:男才性别比例分别为:43.18%,56.82%;大一到大四比例分别为:27%,25.22%,24.04%,23.74%;专业文科、理工、艺术体育比例为16.54%,51.26%,32.02. 2.研究方法 采用一般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对被调查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当场发放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工具为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标准及自编调查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标准由8个项目组成,对其中的5个项目或5个以上做出肯定回答即可视为网络成瘾。 研究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被调查的1348位大学生中有162人对Young的网络成瘾标准做出5个及以上的肯定回答。网络成瘾总体发生率为12.02%。(见表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 (一) 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到真实世界所缺乏的乐趣与新奇,同时也会使之认识虚拟的一面,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理想角色多,现实信任少,以至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而且使少数大学生不再相信现实世界,思想意识自由化,没有确切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也变得功利。 (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异化 日常生活中被束缚、被压抑的人性中的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少约束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宣泄,人们“说谎”和“说真话”都很方便。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情感的沮丧,道德意志的无奈,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消解传统道德的基础,造成责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漠。近年来,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引发的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部分上网成瘾大学生为了网费开销,去偷去抢,走上违法的道路;更有甚者为了要钱玩网络游戏,竟然拿起菜刀、剪子等凶器威胁亲人。 (三)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一些大学生却把时间都浪费在网络里,把前途葬送在电脑中。特别是不少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压力之后突然放松,找不到方向目标,被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诱惑,一门心思扎在里面,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直至旷课逃学,有的甚至辍学。 (四)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网络有一种难以控制的迫切的强烈需要。在这种不合理的需要的驱使下,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被网络占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和从事其他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适当的休闲娱乐缺少参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首先导致社会交际范围缩小,交际能力降低,出现性格孤僻、情绪抑郁、精神焦虑等心理异常,渐渐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麻木冷漠,悲观厌世,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甚者会带来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_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分析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网络 成瘾案例分析 个案分析 基本资料 王某,男,1993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 (一)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局级干部。案主的父母工作较忙,他自幼长期跟姐姐一起玩耍,因此姐姐对他影响比较大。案主姐姐从小比较喜欢上网,每次上网的时候都喜欢带着案主一起去网吧,久而久之案主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并形成了网瘾。 个人情况:案主从小学到高中因为父母在自己身边,因此对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案主的网瘾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后案主进入安徽省一所高等学校就读,从此父母对其管教变得越来越少。由于案主性格比较内向,进入陌生环境后平常与同学交流比较少,因而更加比较喜欢进入网络世界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主要问题 案主进入大学学习后迷上了一款某著名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因此沉迷于网游,经常出入网吧,彻夜不归。由于案主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于案主在大学的生活费并没有做出严格限制,所以案主的上网成本不成问题。案主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欲望基本消失,长

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被问及大学学业完成以后案主有什么规划或者目标时,他却无法给出什么具体答案,表现十分茫然。(四)问题分析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不肯面对现实引起的。首先案主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案主有着卓越的成就,案主从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赞许与认可。其次,案主通过网络游戏得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如友情、成就等),网络对他的回报在他看来是非常大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案主沉溺于网络世界,并与现实世界脱离得越来越远,甚至对大学及其以后的人生连一个简单的规划都没有,这也是案主不肯面对现实的一种表现。 (五)服务模式:交流治疗法 基本步骤: 与案主加强感情联络,巩固朋友关系,引导案主积极融入现实生活,使案主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对案主进行心理干预,使案主明白自身目前的状况,并了解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积极劝导案主主动配合,接受治疗。 案主答应接受治疗以后,对案主进行行为评估,使案主对自己目前的行为有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针对案主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治疗计划,并积极协助案主严格落实计划。 (六)服务计划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潜在威胁。互联网虽然内容丰富却很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长时间脱离现实,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的性心理培养有消极影响。据有关专家调查,在互联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而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色情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会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青少年学生容易成为IAD患者,这是由学校的外部环境和网络使用者的内在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校学生由于学校生活简单,容易将学习和娱乐的重心转移到网络上来。另外青少年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强、理想高远,但心理承受力差,容易有挫折感。当竞争压力过大时,或人际关系不和谐时以及生活不顺利时,学生常常会选择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然而越是沉湎于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就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湎者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加重,最终发展成为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一旦患上网络成瘾,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危害。 1.网络成瘾对学生生理健康产生危害 IAD患者由于上网时间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升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如:分泌减少,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等。这些改变可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研究方案 一、调查研究课题及背景: 6月24日《第一观察》节目播出了“网瘾少年”,上网成瘾是当前在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家长的焦虑与不安,同时更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虽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网络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强大,而使网络暗含着很多的隐患。虚拟的网络空间对于判断能力较差且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的大学生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产生这种负面作用严重危害了正值学生时代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沉迷于网络而放弃学业、离家出走、甚至是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而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而话赶到百里之外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而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大学生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这一件件事例为当前的教育敲响了警钟。网络开启了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窗口,可是网络却也让孩子们迷失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关闭了与她人沟通的心灵之门。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网络,带给大学生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二、调查研究目的及意义: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希望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明确的分析大学生中有多少人正常使用网络,以及有多少人网络成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引导大学生正常使用网络,或者如何帮助父母和学校共同管理大学生。而且经过这次调查研究,帮助我们正确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掌握有关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检验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考验我们的毅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调查研究的内容: 主要调查研究大学生初次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及频率,上网目的以及课外活动内容,上网成瘾者的日常学习和她们的性格。以此来分析上网成瘾者的群体特征。 四、调查研究的区域及对象: 选择某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400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共发放400份问卷, 五、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及资料收集、分析: 选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制定问题数量和质量合适的问卷,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完成后,统一由专人检查问卷的有效性,并负责汇总,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有效的结论。 六、调查研究人员的组成及培训: 调查研究人员由事先指定的成员组成。分别为王明、张晓、赵磊、李玟。在调查研究活动开始前,有负责人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知识。 七、调查的时间进度: 第一天:组织参与调查成员进行培训;第二天:设计并打印问卷;第三天:问卷调查;第四条:收集问卷并分析;第五天:结论。 八、调查经费使用情况: 预计打印问卷需五十元,餐饮费需二百元。 九、调查结果; ㈠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男生网络成瘾者比例高于女生,新生网络成瘾者比例低于老生。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触网早,如初中。而且她们上网时间长。网络成瘾者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如游戏、聊天和看电影等,上网目的单一;而非网络成瘾者上网目的更加多元化,下载资料、与熟人沟通联络、看新闻、娱乐等。网络成瘾者课余活动上网比例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而自习、看书和参与其它课余活动明显少于非网络成瘾者, 调查发现,网络成瘾者内向性性格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十、研究分析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学习成绩明显低于非网络成瘾者。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周围那些试读、留级或被退学处理的“问题生”中,大部分平时沉溺电脑游戏或上网娱乐不能自拔。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网络成瘾者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缺乏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弱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迫切地寻求交流的机会,有时缺乏交流沟通能力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她们可能会在网络中借助QQ 、聊天室等工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与她人沟通。如此以来,这些大学生就对网络产生了依赖。 2 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或挫折,选择逃避当代社会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失败,会选择逃避现实,求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 3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满足了好奇心、探险、自我表现等心理 . 4 网络成瘾者对周围同学的影响经常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经常出现“小群体”现象。使个人行为盲目地顺从群体的行为,导致大学生出现上网一族。 .5 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失去了目标大学生在入学前有明确的升学目标,但一旦进入大学,压力锐减,失去了努力的目标,很容易被网络这样的新奇事物所吸引。 由上述可见,网络成瘾主要是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因此预防和矫正网络成瘾应该从心理疏导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从新生入学教育、班级班风建设、网络知识使用指导、网络成瘾危害宣传等多渠道解决网络成瘾问题,使大学生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独特的信息优势为我们服务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们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