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研究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研究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研究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二O一二年五月湖北民族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成绩评定表

所在学院:时间:

注: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采用百分制,分别占总成绩的40%、60%。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其与百分制的对应关系为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学术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应用》,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戴蔚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名:

2012年5 月2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 (2)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2)

(二)过于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忽略非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 (4)

(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明显 (4)

二,我国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改进策略 (4)

(一)提高品质,关注民生 (6)

1 不偏离正确导向,避免娱乐化 (6)

2 注重思想深度,坚持创新发展 (8)

(二)树立品牌,突出特色 (10)

1 打造具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11)

2 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 (8)

3 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8)

(三)各方监督,资源共享 (8)

1 加强舆论监督,倾听民众心声 (8)

2 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中文摘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甚至一日冷暖,无不是民生。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就被越来越作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地方电视台。正因为民生新闻的覆盖率越来越高,诸多业内期刊杂志对其的讨论就从未消减过,例如齐鲁电视台标志性栏目《拉呱》开播至今六年半的时间正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以往新闻播报形式的鲜明特色广受关注业界和市民关注,但时至今日这些"特色"是推进其提升的动力还是束缚其发展的障碍,换言之,怎样运用"特色"趋利避害,使民生新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此文拟在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力图明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生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自己对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选取的看法.

关键词: 民生新闻特色本土化平民化视角

Abstract

People's livelihood is no small matter, leaves total customs. Fuel,food, and even a warm,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V new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local TV stations. Because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coverage is more and more high, many industry journals on the discussion never subtractive, for example,QiLu TV column" iconic”” the launch date for six and a half years becaus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news form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popular concern about the industry and public concern, but tod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t force or bound obstacles to their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how to use the" features" draw on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so tha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to maintain long-term vitality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raw on the views of some scholars and discussed on the basis, through their own analysis and study, trying to tell the local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exist problems in the status quo, and try to make my own thinking and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on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reports of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of view selection.

Key Words: people s livelihood news; Characteristic; localization; Civilians; Angle of view

引言

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充分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描绘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同样,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也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任何一种节目形态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但是作为某一档栏目是否能较长久地拥

有受众以及能否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优化则关乎该栏目的命运,相似题材的栏目是在泛滥中走向落寞还是在精品中走向辉煌则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节目形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民生新闻节目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解决问题有怎样的思路等相关问题。

研究背景

自 2005 年,齐鲁电视台新闻节目《拉呱》与山东观众正式见面,节目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实现新闻、文艺一体化,由()作为主持人,还有一个搭词儿(通过打断或插入一些话语,而将本一话题和下一话题连接起来)。除了,播报身边事,又新添和事佬(让百姓当一回调解员)、么也懂(教大家小窍门)、雷翻天(主持人、张帆表演的小笑话)等新栏目板块。节目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多个频道,一个频道多档栏目都是民生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在民生新闻节目看似繁荣发展,一派生机的背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使得近些年来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文中笔者通过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对比,选取典型事例,通过自己的调查分析和思考浅述对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和应对策略的一些观点。

正文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是学术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匾。”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中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生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民生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以笔者的看法,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民生精神与社会新闻结合的产物,是公众所关注的,并与其日常生活和生计相关信息的新闻报道,体现了民生视野,民生态度,民生情怀。

说《拉呱》是新闻节目,倒不如说它是生活艺术片,是小说、、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它不是空乏的新闻,也不是枯燥的报道,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反映生活,表达百姓的喜怒哀乐,愿望与要求。节目是人民的代言人,也是抑恶扬善,弘扬正气,扶危济困,排忧解难的场所,是普通人说话的地方。节目贴近现实,,关心帮主百姓。节目生动活泼,真实自然,朴素亲切,温馨感人,难怪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获得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观众收看“拉呱”,主要是收看节目内容。主持人小么哥与搭词之间的游戏应该轻于节目内容,不要淹没节目内容,不要使人觉得对节目的播出是一种干扰,节目内容是主,主持形式是宾,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要避免主持形式的公式化。例如,节目开始总是这样的:小么哥一开口,搭词的就出言拦截,于是二人一番斗口,引出节目内容,这种形式不是不可用,但不可期期节目都是这样。任何一种方式哪怕它再生动,重复久了也难免叫人厌烦。要想表达手法的生动活泼,还是得有创新意识一。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

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曾红极一时,他们新鲜的视角和新颖的思路让大众眼前一亮,同时这些节目往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在一段时间内颇受大家的喜爱。但是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走向没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后果呢?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即对当前不同节目的对比以及同一档节目时间上的对比,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具体表现一是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一方面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受众,分摊广告) ;二是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

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例如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报道题为“济南:一男子吊死河边”,而公共频道的《生活帮》[1]栏目则称之“河岸惊现男尸半夜上吊自杀?”,同一则新闻在相近的播出时段,相仿的内容被两度搬上荧屏,这种事例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屡见不鲜。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地方台的盲目克隆,使栏目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虽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质化竞争得不到根本改观的话,节目运行成本的上升和经营利润的下降将是必然结果。脱胎于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民生新闻迅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但民生新闻的诞生并不是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终结,相反,同质化竞争在民生新闻领域更为激烈。

(二)过于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忽略非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

广州电视台有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叫《新闻日日睇》[2],这一档节目可能是广州电视台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节目,创造了在短时间里以一个栏目带动一个频道飞跃的奇迹。但是从2006 年开始,收视率已经下滑至不足 8%,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结果呢?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本土化和市井化过于推崇,而忽略非了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新闻日日睇栏目曾在在广州各城区几个点做户外节日。在荔湾湖公园门日,所谓老广州聚集的西关,观众非常热情,前来打招呼,要签名,现场要求投诉的络绎不绝,在另外几条老街也很轰动。最后一站在天河区的天河城广场门日,栏目组感受到的气氛迥异,天河城门日人来人往,怎么拍都没有人注意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原来,在西关,当地居民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精通粤语,收看新闻日日睇的时候没有语言障碍,反倒觉得亲切。但天河不同,天河是外地人和精英的聚居地,对于倡导本上化川粤语播报的新闻日日睇不易理解,更别说产生共鸣。市井化,平民化风格浓厚,聚热生活琐事,这样的取材和风格,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白领"关注的兴趣不大。但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流入和白领阶层的扩张,这部分人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相对地新闻日日睇的市场也将越来越小。其实很多电视

民生新闻节目都存在这个现象,这一点也确实成为民生新闻节目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明显

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资讯,娱乐与媒介的互动和整合,使资讯娱乐化成为一股时尚的传媒潮流。目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娱乐化的倾向。融入过多娱乐元素,新闻报道沦为"戏说新闻" ,降低了新闻本身的力度,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日益偏离新闻采制的正常轨道,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这种娱乐化报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理性的缺失,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 其次这种娱乐化助长了信息的情绪化传播,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真实的诚意性和客观性。长此以往,将导致新闻传播中“重美学传效,轻历史事实”的不良倾向。这从事实上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次关系,使电视媒介的资讯可能成为社会现实的"梦工厂"[3]。其实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很多栏目设置民众互动的环节,但这些有名无实的互动根本不能听到民众的心声,反而很多时候遭到民众的反感;再者,很多栏目喜欢在节目中穿插一些外景连线等,但一些记者,主持人的表现令人不敢恭维,预设立场,主观情绪严重等问题让民众对这些场景感到厌烦……

二,我国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改进策略

(一)提高品质,关注民生提高品质,

每天的新闻数量是有限的,在面对做新闻的栏目有增无减的现实压力下,许多栏目播出时长而不顾品质,一味地追求数量,肆意滥挖新闻。使得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减低,其“粗制滥造”受人诟病,这也成为限制民生新闻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真理,一档节目能够生存而且谋求发展,必须从内容入手,真正把内容做好才是硬道理。

1.不偏离正确导向,避免娱乐化不偏离正确导向

把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是民生新闻在发展前进道路上的一种错误,如果不加控制,就会使整个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脱离中心。民生新闻的发展中心一定要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确切实际地关心大众的生活,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关怀人民群众的冷暖,观察市民的喜怒哀乐。与纸质传媒和音响传媒相比,电视传媒最具有消除与受众之间心理距离的优势,因为电视新闻的图像很容易拉近这种距离,特别是主持人风格和形象的平民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赢得观众的认同,对这样的新闻节目自然就愿意付出心理投入。使节目内容有创新不和他人相似,节目思想不偏离方向。民生新闻还要反对一枚的强调“收视率”的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业化,娱乐化。

2.注重思想深度,坚持创新发展注重思想深度,

报道民生新闻的内容要注重舆论导向的问题,情趣雅俗的问题,更要解决好节目内容意义深浅的问题,论理方法技巧的问题。民生新闻的看点不要只是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上,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搞笑取乐的感官层面上,而应当看眼光高一些,问题看深一层,要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上起到一个重要的健康引导的作用。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健康向上的民生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广大民众有明确的认识知和深刻的启迪,如此,民生新闻在众多媒体报道中才会显得独特新颖。民生新闻在中国的发展,要避免一时之利,一时成功而放弃新闻者应该有的品质和责任,自毁形象和前途,要防止民生新闻“市井化”。

3. 树立品牌,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新闻的内容至关重要,但是作为电视新闻它的播报形式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于内容,因为作为声画一体的媒介传输形式,作为观众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乃是它的画面,它的声音,其次才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以及声音传输的信息,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让其有兴趣观看节目的内容必须依靠节目的形式。任何新闻都可以“看”,但只有“好看”的新闻才能吸引观众,并且长久地拥有固定的收视群体。

4. 打造具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主持人是一个栏目的代言人,主持人受观众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此档栏目被观众认可喜爱度的高低。因此主持人一定要有吸引观众的本领,必须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标志,使自己和栏目成为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品。从“语言”入手,民生新闻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地域化,浓厚的地方特色容易使观众感到亲切产生归属感从而喜爱这档栏目,而“语言”作为最具地域特色的元素之一首当其冲被广泛使用。《民生直通车》和《拉呱》的主持人都是本地方言,尤其是《拉呱》从这档栏目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其主持人名称“小么哥”更是经常靠使用一些令人难得一闻的纯朴方言作为噱头,这种纯粹的方言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而从"服装"入手也是一条可取之法。《新聊斋》的主持人王帆乃一妙龄少女,身材,容貌,语言可谓是平实普通,但是凡是看过她节目的人都会记得她,因为她有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标志,那就是她的旗袍,或古色古香或色泽艳丽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总之,看惯了衣冠楚楚的正装和平淡无华的休闲装,她这略带些古典美的服饰完美地塑造了她知书达礼,温文尔雅,风情万种的知性美形象,可谓清丽脱俗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二)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要有创新意识,

立足本区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鲜明独特的栏目特点,观众喜欢的是有特点的品牌,独一无二是栏目的生命力,竞争力的资本,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身边事情的关注程度往往要比远地方事情的关注程度高,因此本土特色文化应该是地方电视台的最大优势,不但可以大量地吸引本地区观众的关注度,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栏目因被抄袭模仿。还要有品牌化的经营理念,树立好栏目品牌形象已成为电视媒体发展的头等问题。电视新闻栏目一样需要靠品牌经营来获取观众,应该把打造品牌栏目与主持人同步发展。民生新闻能够在中国电视界成功的打造起来,其靠的决不是运气,而是其背后的“人文主义”和“平民精神”的理念。

2.2.3 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在多媒体,多频道时代,品牌对媒介的生存至关重要。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来说,做好节目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树立节目品牌,规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民生新闻节目有着良好的收视表现和市场前景,它的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视台应对竞争的长久动力。首先,要根据节目定位和风格,有针对性地在频道不同时段插播节目形象片和宣传片,利用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新闻节目。其次,要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策划实施一系列公关活动,改善媒介与公众的关系,为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创造条件。最后,建立识别系统,强化节目形象。识别系统有适应,调适功能,统整功能,更新,重建企业文化功能。通过识别系统的建立和推行,节目特色更加明显,理念更加突出。

2.3 各方监督,资源共享各方监督,

浙江温州晚报在实践中提出: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批评坏事,其最高境界应该是推进问题 [4] 的圆满解决,最佳结果是把坏事变成好事。在民生新闻中更是要接受民众的监督,同时也要接受媒体间的监督,资源共享,达到共赢。

2.3.1 加强舆论监督,倾听民众心声

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这就为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一旦我们重新审视舆论监督,烙上“与人为善”的准则,我们“建言式”舆论监督,不仅拥有了“减压阀”的功能,还具备了“稳定器”的性能,这对化解社会矛盾“重塑政府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此时的民生新闻,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守望者”的角色,真正意义上反映出“民生至上”的理念,为我们打造美好精神家园,指引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提供"坐标"意义。“国计民生”是分不开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政和变革必然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民生新闻要铭记自己肩负的“新闻监督”职责,所以在满足本土需求,关注本地民众生活的同时需要寻找“国计”与“民生”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把时政,经济新闻做成民众熟悉,容易接受的民生新闻,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地新闻,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为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2.3.2 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加强资源共享,一是加强电视媒体间的资源共享。目前,设在广州电视台的“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交换中心”已经日益完善。随着各城市台回传技术的普及,城市台之间新闻交换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一个城市的突发性事件当天或隔天就能送达各城市台,本地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来自外埠最鲜活的消息,时效性甚至超过中央台。“新闻交换中心”今后更大的优势在于和境外媒体联手互换新闻素材,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电视新闻交换网。二是加快城市台网站建设,运用“流媒体”技术获取新闻资源和传播新闻节目。“流媒体”是指在互联网上同步传输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它可以让人们像看电视那样看网络,带来电视节目传播方式的革命。城市台如果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将能在信息源的获取和传播方面打开一方天地。另外,通过“流媒体”技术,还可将电视新闻节目放置在网站上供外地网民随时随地点播,使不上星的地方电视新闻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延伸了电视的触角。

参考文献

[1] 《民生新闻的视角坚持(论文)》"07news019 的博客"网站,网址: ,http://07news019。blog。163。com/blog/static/111463785200962110544598/

[2] 夏德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品牌问题—以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为例,[A]。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

[3] 衣学勇,李文杰,孙林。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发展现状的理论之辩[J]。电影评介,2008,(2)。

[4] 王丽华《媒介要正确引导到的舆论》《山东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致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戴蔚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戴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多少个日日夜夜,戴老师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除了敬佩戴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戴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母校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所

有老师四年来对我的栽培。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富锦电视台韩世峰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之间的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赢得市场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策划,就是在节目制作过程前,设计出栏目或节目的最佳方案。其中包括所有具体细节的策划,比如选题的策划,具体题材的分解,新闻报道形式的设计和同期声人物的确定以及采访问题等相关环节。电视台要想提高节目质量,创作出高品质的节目和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那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策划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在没有新闻策划的前提下,纵使新闻工作者吃了很多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完全失败的。相反,在报道之前有了充分的策划意识和准备,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新闻策划才是成功的。因此,具有相当严谨、周密、完善的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条件。2011年7月份,我们《关注》栏目组获悉富锦市大榆树镇种植的16000亩早大白马铃薯提前上市,收入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线索,我们策划制作一期关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尤其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大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我们从种薯研发、繁育、营销、储存各方面入手,确立了每个采访节点。由点及面,报道了大榆树镇成为富锦当地“经济作物之乡”的可喜成就。节目播出后,富锦各界都对此事非常关注,纷纷来信致电询问相关知识和细节,希望建立相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增收提供保障。节目虽小,反

浅析中国新闻报道的现状

新闻新事各有所见 ——浅析中国新闻报道的现状众所周知,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身边的各色人事,每时每刻都寄居在冗长变更的意识形态之中,因而如此这般的人事景物的交替也就应运而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延接方式,即“新闻报道”。 通俗意义上来讲,“新闻报道”亦可以被称为“新闻的流通和被认知”。自有报刊杂志等物质流通的传播媒介开始,“新闻报道”就日渐在社会信息的传播和流通的过程中崭露头角。而由于新闻报道传播信息具有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等特点,所以它也就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纳。 在我国,新闻报道应该算历经了一个恒久变化的过程,从唐朝所出现的第一份报纸《开元杂报》开始,再到现今社会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传播媒介的普及,新闻报道一刻离开人们生活以及社会价值的创造。 从某种程度上考衡,新闻报道不仅仅包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从片段过程上来说,其已经代替了某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前瞻性和延续性,成为了人类意识形态中的“固化物”,简言之,即为文化领域的“执令者”。 究实相论,新闻报道应该算是大众媒体所希求的、必不可少的传播载体,其主要包括人物事件所发生的现场报道、事件现场的群众目击者的采访报道、电台播音的转播报道以及报刊杂志的书面报道,在我国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新闻报道的方式。

在大众文化引领时代文化弄潮的今天,诸多的信息媒介的孕育诞生,都归结于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潮流的腾涌。特定意识上来说,应该是时代的进步才造就了当今新闻报道的普及性和优势化。 在“IT”铸造时代精魄的今天,新闻报道在文化思潮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过了一系列的体制化改革,其已经具备了多项优势,包括概括事实、精选事例、再现场景、对比衬托等等。文化传承社会的精髓,在当今这个物质与精神并存共生的大背景下,应该说我国新闻报道的现状可以说日渐地趋向欣欣向荣的状姿。 诚然,对于新闻报道的进步,主要落定在了这几个方面上来了:新闻报道体现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再者新闻报道密切结合了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有的放矢的提出和解决了问题;三为新闻报道正确地宣传了党的方正和政策,获得了组织上的支持。这三者之间相互秉承,互为依存关系,就造就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媒体价值。 但世事皆弊利共存,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也不例外。 在社会文化弄潮倾轧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以物质利益为驱动力量,而选择性的忽视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他们肆意地篡改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或是隐藏着某些新闻的真实价值所在,将虚假的一面曝露在大众的眼球之下,掩耳盗铃,将新闻报道引向了一条不可遏制的深渊当中去了。 当然,这些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却是在社会生活中无法避免地会碰到的。所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画布”,“新闻报道”需要在真实可靠的情况下才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三个到位” 新闻是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报道。无论是何种新闻形式,笔者认为,一篇好新闻应当将新闻真实性与记者能动性进行有机结合,做到认识到位、深入到位、效果到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三个到位”谈谈心得、体会和看法。 新闻真实性:认识到位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脱离真实,无论是何种类型和形式的新闻,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都是老生常谈、众所周知的基本理论,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得不到重视。笔者曾经在一份颇有权威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图片新闻,标题是《汽车进入百姓家》,图片内容是一个人倚着一部小轿车站着。乍看起来觉得这条新闻还不错,不仅反映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体现了一种消费趋向。但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发现原来图片上的这部小轿车是某单位的,连那位倚车而站的人也是单位的司机。之所以出现这样形式看来真实而内容不真实的新闻,笔者以为,这就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现在有一些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是先确定主题,确立报道的方针与意图,将报道思想变成框框,然后再到处找例证乱套,这样就容易像前面图片新闻的记者一样犯下内容失实的错误。这样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呢? 记者是要不断挖掘事实,再发挥能动性;而不是先发挥能动性,再找事例印证,不可本末倒置。鲁迅先生说过:“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以笔者采写的一篇新闻《五龙乐》为例,大年三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与村民们一起过年,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五龙村村民的心里。近年来,五龙村发生了喜人变化。怎么来体现?俗话说“事因人生,人因事显”。记者从某天上午五龙村农民成立艺术团、村民张唐妹包艾叶粄,到中午村民廖兰芳送农家菜,再到午饭后村民廖林清洁电瓶车,最后回到艺术团成立后村民陈占超的演出等进行一天全程跟踪报道,始终用事实说话,不添加记者的想象和臆造,让人自然深刻感受到五龙“热”,村民更“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闽西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成就。这篇报道赢就赢在它是真实的,不仅事实性真实,而且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正因为真实,才富于感染力。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首先要做到认识到位,这体现在记者做任何采访都必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地收集材料,不夸大、不歪曲、不疏漏,进行实事求是报道,由受众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才能经得起检验,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支持,新闻报道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新闻价值:深入到位 新闻是真实客观的,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对的。新闻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客观的事实总要经过记者的思考和认识反映出来。因此记者的报道及其所产生的新闻作品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闻报道便会显得平淡无味,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那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呢?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也要做到三个到位,即“线”到位、“点”到位、“面”到位。 首先,谈谈“线”到位。这里的“线”指的是新闻的主题。在新闻写作中,我们既要保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又要避免单纯地罗列事实。这就需要确立新闻的主题。一条新闻如果没有主题,就好像断线的珍珠,没有大梁的房屋,不但

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新闻报道如何关注民生 摘要民生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新闻一种。笔者在基层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报道应站在平民立场和民本的角度;二、运用群众的语言深入挖掘新闻线索;三、采编民生新闻注重创新形式。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新闻关注民生 民生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新闻一种。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话语,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普通事件,用新闻的形式把老百姓平凡的生活报道出来,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注重百姓的想法,为百姓提供信息和服务,在老百姓悲欢离合经历中,在百姓的酸甜苦辣境遇中挖掘新闻性和趣味性,反映当前普遍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体现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笔者在基层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报道应站在平民立场和民本的角度 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用老百姓的眼光来观察新闻。站在百姓的立场,想百姓之想,急百姓之急,是民生报道的特色和亮点。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转而采用平民立场和民本的角度来报道新闻,降低新闻政治色彩,就会赢得了老百姓的赞美。 民生报道并不全是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民生新闻报道要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基层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以平民视角和态度真实纪录群众的生活实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同源于生活,同心于百姓”。新闻工作者要扎根现实的基层,立足实际的一线,深入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体会群众苦,理解群众想法和呼声,关心群众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体验底层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汲取好新闻的养分,立足基层,把新闻面向田间地头,把更多的镜头对准基层老百姓,在老百姓中找寻平凡人物、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空巢老人,努力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提升报道的魅力。 二、运用群众的语言深入挖掘新闻线索。 民生新闻要避免一味地说教、呆滞地解读,应从细微处着手。许多记者在采访民生新闻时,有时不能安下心来深入基层一线,很难和采访对象的沟通和交流,群众的冷暖疾苦看不清、摸不透,这样的新闻缺乏真实性、现场性,写的呆板、臆造。在国家政策解读上,往往以专家学者的角度和权威的姿态来解读,用老百姓难懂的话语进行强行认可,根本不理睬普通老百姓是否听懂,是否理解,是否

图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图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摘要]在传统的报纸编排中,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状态: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因此,在阅读方面,人们不可抗拒地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读图时代。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及这种现象不断成为一种趋势,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图片新闻,也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 [关键词]读图时代;新闻图片;齐鲁晚报 在大众报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强大支撑的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也逐渐从“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迈进。俗话说“有图有真相”,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基石,新鲜是新闻的血液,那么图片就是新闻的眼睛。图片新闻作为现代报纸吸引读者的明亮视窗,在一张报纸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今天,图片已不再是简单的新闻形式和点缀版面的手段,而是一种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捷径。它是提高新闻报道现场感和贴近性的一个亮点,是增强报纸市场竞争力的一大要素。因此规范和加强图片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了山东省发行量最大、最具社会影响力和媒体研究价值性的《齐鲁晚报》作为论述的依据和支撑点。 一、新闻图片及读图时代 (一)新闻图片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新闻图片的定义 新闻图片是指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具有纪实性,证实性,实感性等特点。广义的新闻图片主要包括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图表。而狭义的新闻图片则仅仅是指新闻照片,是指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景的拍摄,是重现人、物、景的原貌

1[p211]。它的特性是显形,将照片制成图片主要是发挥新闻信息的传播作用,有些照片具有新闻美术价值,为美化报纸版面而制成图片。在此我们也只是讨论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中的作用。 2、新闻图片的发展历程 从黑白到彩色印刷,从点缀到共分天下,新闻图片在我国报端登场已经有挺长时间了,但长期以来始终是文字新闻的配角,有时主要是为了点缀版面,形式比较单一。近几年,图片新闻以及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中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大量运用新闻图片已经是当今报业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许多新闻图片在题材重大、现场感强、形象直观的新闻报道中唱主角、挑大梁。这种以真实的纪实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感官刺激性的新闻图片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为提升报纸的竞争力增加了砝码。 1990年8月,在银川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摄影研讨会,邵华泽以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身份在会上发言,提出“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思想,首先就是要提高对新闻摄影的认识,充分认识新闻摄影在整个报纸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会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开始成为我国报纸的共识。“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方针,标志着图片在我国报纸传播中的地位的提升。 媒体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世纪中后期电视的出现加强了报纸对图片的重视,因为照片提供给读者的固定形象对于那些习惯图像的人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中国日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每天在第一版位置刊登一张大照片,强化一版的视觉冲击力,使报纸更有生气和吸引力。到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版面革新”浪潮几乎席卷了中国报业市场的

新闻报道工作总结(通用版)

编号:YB-ZJ-0675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新闻报道工作总结(通用版) Through work summary, in order to correct shortcomings,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make future work less detours and more results

新闻报道工作总结(通用版) 备注:通过工作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本内容是本年度新编修订版,可下 载后直接使用。 过去的一年里,在中心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和同志们的帮助下,通过认真学习,在思想觉悟上和业务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较好的完成了自己所负责的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的思想及工作总结如下: 一、德、勤、能、廉 德:能积极、认真的参加政治学习和各项活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在工作中,能团结协作,主动配合同志们的工作,从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同志们的关系融洽。 勤: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和日常工作,工作中任劳任怨,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 能: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廉: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二、主要完成的工作 1、参与拍摄和制作了《矿大专题片》英文版等电视专题片。 2、参与制作、发布视频新闻和新闻照相。 3、参加了《国际采矿会议》、《开学典礼》等电视实况转播。 4、共同完成子弟小学教学观摩课录像16人/课(累计16小时) 5、负责BBS网站和新闻网站学生团队的管理。 6、参与新闻中心20XX年设备验收等工作,以及新设备功能的学习、消化、使用。 7、负责非线性制作系统的维护和保障。 8、部里绩效、补贴的填报。 9、广播台设备维护与保障。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如何写新闻报道

如何写新闻报道 一、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习作练习。写一篇新闻报道,写作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学生有所观察,有所经历,有所体验,从取材方面来看是“易于动笔”的。这次习作的目的也十分明确。 二、学科融合,开发资源 在这次写作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和体育教师进行协作,请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一次比赛(如:拔河、跳绳、踢毽、篮球赛等)。比赛之前,教师要做精心的布置,在比赛过程之中,要让学生搞清比赛规则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以便在写作中进行准确地表达。这里需要注意-点,比赛中要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比赛,不要刻意进行相关的习作指导,要把整个比赛过程都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资源来看待。特别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比赛的过程,对比赛的结果一定要记清。 导写过程 一、引题要激发兴趣 比如:同学们,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张老师听说咱们班昨天下午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他很关心这件事。他建议我让同学们把这件事写下来,准备在校广播站播出,以此来号召更多的班级、同学加入有意义的体育锻炼之中。你们有兴趣吗?另外,咱们班的黑板报也急需要三篇“新闻稿”。你想试试看吗?(板书:新闻报道) 二、质疑让例文引路 1、大家知道这篇文章该怎么写吗?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放谈”,对于乏学生中所谈的一些错误观点,教师相机进行小结,并将某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当作下一步教学的一种资源。) 2、有人说我把昨天比赛的整个过程详细地记述下来,有人说我选择一两个人物重点写写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还有人说我准备着重写写自己在比赛中的感受。广播站的张老师预计到同学们会这样来写“新闻报道”,因此他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篇“新闻报道”的例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读读这篇“新闻报道”,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 出示例文―《我市第九届小学离生男子篮球比赛结束东城小学男篮获得冠军》,引导学

关于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

大理州电视台《百姓生活》栏目策划 一、栏目名称:《百姓生活》 二、栏目类别:民生新闻 三、栏目主旨:立足于大理地区,立足于大理百姓生活,反映大理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为大理老百姓提供最真诚的服务,让每一个大理人更了解大理,了解大理百姓生活 四、栏目阐述: 将《百姓生活》栏目打造成一档“以民生新闻为主体,同时反映大理地区的民风和民情,报道大理地区的新人和新事,让大理人更了解大理,让更多人更关注大理的民生新闻栏目”。通过报道大理地区最新的百姓新闻,让大理的百姓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大理的发展和变化。 三、栏目宣传口号 百姓生活我们的视角,你们的关注,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四、栏目定位: (一)栏目功能定位 贴近百姓生活,服务基层百姓,反映民生民情,为大理的百姓营造一个优良的舆论和生活环境。栏目依旧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大理特色、贴近新闻事实,为大理的百姓提供一个

了解大理,说出心声的平台,在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的基础上注重节目的服务性、民生性和朴实性,了解大理百姓最真实的生活,聆听大理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关注大理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做大理地区最全面反映大理百姓生活的特色的品牌性的民生新闻栏目。(二)栏目受众市场分析与定位 《百姓生活》这个栏目主要定位于大理地区,面向大理各个县镇的老百姓,通过报道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民情和疾苦。因而他的受众主要是大理地区的能收看大理频道的所有受众。这样的受众定位是根据大理州内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大理州内有11个县市,每个县市虽然都有自己的新闻栏目,但是在大理州内却没有一个新闻栏目是针对民生,详细而深度的反映老百姓生活的,这就是存在的一个很好的市场缺口,因而开设这样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很多的潜在受众。 (三)、栏目内容定位 栏目内容主要定位于,大理地区的民生新闻,主要报道大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报道他们身边的奇闻趣事,关注老百姓关注的新闻点,一老百姓的视角去报道百姓生活,节目内容来自老百姓的生活,为老百姓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和帮助。 五、栏目构成: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于是,这里可能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归属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大旗之下。因此,本文着重就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灾难新闻与人文主义关怀 在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这种倾向在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印证。新闻中虽然也看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缺少的却是人文主义关怀。 什么是人文主义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绕这两层含义进行。①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情地关注着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 灾难性事件(感性世界)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 心理世界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拷贝世界)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消极不良的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②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实际上就是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因为“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因此,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人文主义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的光辉。考察近十年来国内外灾难新闻的报道实践,笔者发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如何拍好新闻图片

浅谈如何拍好新闻图片(一) 一、新闻图片的重要性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新闻也伴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进入了读图时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传达形式,已成为新时代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它可以使读者在短时内一目了然地读出各种信息,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报道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一张恰当的图片能成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不仅能对文字报道起到说明和补充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眼见为实”的证明效果,增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甚至能配合并突出文字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而一张不当的、失败的新闻图片,除了无法为报道添彩之外,有时反而会“帮倒忙”——骤减新闻的点击率或图不达意甚至图片与文字主题相悖。 因此,拍好新闻图片对于一篇新闻的成败是重要的,对于做敏感的复杂的涉藏新闻的记者来说,尤其重要。 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母爱·地震》

二、如何拍好新闻图片 1、掌握使用相机的基本技能(单反数码相机) ①理解基本概念 曝光:简单来说,“正确的曝光”是图片曝光结果(拍出的实际效果)和你想要的一致;“曝光过度”指底片曝光的表现比你希望的要亮;“曝光不足”指曝光结果比你希望的暗。 快门速度:指快门开闭的时间长短,通过秒或几分之一秒来表示。有些相机的速度会使用简略方式,如把1/30秒标记为“30”。 光圈:镜头的孔径的大小。简单的说,光圈越大,同一时间内进入镜头的光线越多。光圈值在镜头上用“f”值表示,如f/1.4、f/2、f/2.8,数值越小则表示光圈越大。 感光度:数码相机的感应器(CCD或CMOS)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用ISO值表示,如ISO100、ISO1600,数值越大,感应器对光线的感应越快。 快门速度、光圈和ISO感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即快门速度提高一倍,镜头的通光量就会减少一半;光圈每增加一档,和快门速度提高一倍时一样,通光量也会减少一半;ISO感光度增加一倍,通光量即使减半也能够用同样曝光量曝光。曝光不足时可以通过设置更大的光圈、更慢的快门速度、更高的感光值或者使用闪光灯来调整。避免曝光过度,则可以通过设置更小的光圈、更快的快门速度、更低的感光值来调整。 更多摄影术语可参考博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7623691.html,/user1/7693/archives/2006/9857.html ②使用合适的拍摄模式: 全自动曝光(□档) 自动曝光是数码相机根据光线情况,自动分析并选择曝光强度的一种曝光方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傻瓜式操作。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技术性可言,一切都依靠数码相机自动识别。根据拍摄现场光线的具体情况自动设置所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当光线不足时,相机将自动打开机内闪光灯。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突发事件中为了抢时间,一般都采用全自动曝光。 程序自动曝光(P档) 在这种模式下,光圈快门还是由相机自动设置,但是除此之外,白平衡、感光度、闪光灯、曝光补偿等等都可以手动设置。

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制度

XXXX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制度 为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实现新闻宣传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形成全员参与、多方协作、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大宣传格局。及时反应和我大队工作部署和工作动态,提高我大队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消防部队形象,根据上级新闻宣传报道相关管理规定,结合我大队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宣传工作原则: 1、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循客观、准确、及时、实事求是的原则。 4、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保密规定,严防失实报道和泄密事件发生。 二、宣传的主要内容 1、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宣传报道。 2、及时报道大、中队在会议部署、防火监督、宣传培训、灭火救援、社会救助、重大活动、参与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党建和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动态。 3、及时宣传和报道各项工作中的创新、闪光点和优秀

成果、先进经验、典型事例。 4、弘扬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 5、其他可以宣传报道的事项。 三、宣传管理 1、责任分工 为了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多方协作、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宣传格局,现将稿件进行量化管理,落实到个人: A、宣传报道工作坚持大队党委领导制,党委书记负总责。 B、大、中队其他干部每人每月必须在支队级以上媒体完成3篇稿件(以被录用为准)。 C、大、中队各明确一名宣传报道通讯员,总体负责大、中队内宣、外宣的每月任务完成情况。 2、稿件计算 稿件作者署名为1人被录用的,按1篇计算;署名为2人的,按0.5篇计算。 3、审核程序 A、大队通讯员负责对一般稿件的修改和初审工作。 B、重要稿件、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经大队通讯员修改、初审后,必须报经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审核后,才能对外发布。 4、大队通讯员职责

如何写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如何写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如何写好新闻报道 “新闻”,何谓“新闻”?简而言之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公司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百金集团的员工,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把自己身边的新变化、新成果展示出来,让社会了解百金、让员工认同百金,从而树立起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 那如何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呢? 1、内容要新。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2、报道要快。 快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新闻讲时效性,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3、内容要简。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一篇新闻报道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四部分组成。在写 作时我们应当注意: 1、标题要亮。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俗话说“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意 思是说:一本书从其目录就能知道大致内容,一则新闻从标题就能看出主要意思。因此标题应当非常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2、导语要精。导语是新闻的灵魂。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 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3、主体要详。主体是新闻的身躯。它承接导语,对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主体部分要紧扣读者最想知道的典型问题,做到详细而不罗嗦,让读者印象深刻。 4、背景要显。背景是新闻的补充与衬托。它为进一步烘托活动的意义及价值 服务。 写新闻报道时要谋篇布局,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由于新闻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它讲求一定的文采,又要以从群众语言中汲取营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叙事突出动感、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举个例子:2010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反映舟曲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报道的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二O一二年五月湖北民族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成绩评定表 所在学院:时间: 注: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采用百分制,分别占总成绩的40%、60%。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其与百分制的对应关系为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学术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应用》,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戴蔚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名: 2012年5 月2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 (2)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2) (二)过于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忽略非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 (4) (三)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明显 (4) 二,我国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改进策略 (4) (一)提高品质,关注民生 (6) 1 不偏离正确导向,避免娱乐化 (6) 2 注重思想深度,坚持创新发展 (8) (二)树立品牌,突出特色 (10) 1 打造具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11) 2 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 (8) 3 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 (8) (三)各方监督,资源共享 (8) 1 加强舆论监督,倾听民众心声 (8) 2 加强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内容提要民生新闻以其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反映 民声的贴近性,以短平快的时效性而深受民众的喜爱。近年来,电视民生节目频繁报道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事件性新闻内容转向为提升民生报道的质量和内涵,本文结合本地民生新闻报道实践,分析了民生新闻线索的采集,新闻敏感的培养,以及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思路。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线索思想性真实性 作为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时政新闻,二是民生新闻。作为地市广播电视台、包括县级广播电视台,不上卫星,除了作为党委政府喉舌,发布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之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服务当地民众。而普通民众看地方台,就是关注和了解身边人、身边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民生”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哪一项不是为百姓谋福利,惠及民生的呢?所以说,小民生中蕴含大民生,大民生包含小民生。 那么,如何选取民生新闻的新闻线索呢?民生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热心观众热线电话反映,二是相关单位通讯员、线人的提供,三是记者、编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选取。找到新闻线索,首先就要熟悉和深入地方实

际。比如热线电话接听,刚入门的新闻从业者分不清所在地市、县市区、乡镇名称,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市目前有十个县市区,100多个乡镇,加上街道办事处有40多个,3700多个行政村,作为新闻记者,行政村名称一般不需要牢记,但全市100多个乡镇名称需要记牢,否则,观众热线电话反映线索,记者如果分不清东西南北,路途有多远,乡镇基本概况,也无法前去深入采访。平顶山市境内叶县有邓李乡、夏李乡之别,鲁山县有熊背乡、背孜乡,刚入行的记者容易混淆,整理稿件时,有写成“熊背孜乡”的,这就贻笑大方了。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给电视民生新闻线索的采集总结为14个字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从字面意思理解前半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芝麻小事,跑冒滴漏,市井百态,家长里短,内容琐碎,业内人士也认为是“小民生”,而后半句“衣食住行医教保”,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订、实施,最终惠及大众,属于国计民生,是“大民生”。 一、“柴米油盐”:小民生中也有大线索 古人有钻木取火之说,由柴火可以联想到当今的煤炭、燃气、天然气。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市是个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有全国第二大统配煤矿,矿区东西连绵140多里,十几座煤矿几十家厂矿企业,还有多家上市企业,每个企业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 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 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

关于当今新闻编辑工作中图片存在的重要性

关于当今新闻编辑工作中图片存在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1-07-29T11:01:09.2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作者:何卫华[导读] 在人们的常识中,一般认为新闻图片即是新闻照片,偶尔也包括了新闻漫画。何卫华睢县文化广电旅游局,河南睢县 476000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随着21世纪生活节奏的加快,单纯的新闻文字已经无法适应当代人们的需求,新闻图片则以其的易读性和简明性,在现代新闻事业中产生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些媒体报道了甚至采用新闻图片专版.专题以吸引受众,这也说明新闻图片的功能以大大的超过了以前,成为了现今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渠道。 在人们的常识中,一般认为新闻图片即是新闻照片,偶尔也包括了新闻漫画。事实上,新闻图片的覆盖范围很广,其涵盖了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地图.新闻图表等很多种形式,在媒体中,出了广播不需要视觉符号外。其他的媒体均需要考虑视觉符号这一项内容,毕竟在报纸.电视.网络乃至新兴的手机媒体中,视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鲍德里亚认为,“物品要被消费,首先要成为符号,只有符号化地产品,例如为广告所描绘,为媒体所推荐,成为一种时尚,为人们所理解,才能成为消费品”。显然,在他看来,视觉符号已经构成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视觉符号构造了消费社会的现实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我工作的几年里关于当今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不单纯追求新闻效果的感官刺激,不片面追求新闻的市场效应。 我们传统的新闻学认为,遇到一切新闻线索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一切蛛丝马迹,层层剥茧,条分缕析。一定要抓大鱼,不断深挖。可是我们从现代人文关怀的角度,现代的许多新闻又往往需要适可而止,否则对于处于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是杀害更深,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也常常是不可逆转。譬如,对于河南上蔡爱滋病村的报道,这些年来一直是我们报纸的热点,据说今年参加全国新闻摄影十佳的摄影记者有七八人参赛的作品就是关于河南爱滋病村的报道。这在报业完全市场化的今天原本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又有谁想过河南上蔡的爱滋病村的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有谁去想过全国受众中那么多的爱滋病患者以及家人的心理感受。大家做新闻时惟恐不火,不刺激,那么我们新闻责任感又体现在哪。 二、现对于文字来说,图片能够更直白的传递信息的原始状态,直观而形象,因此其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让更多潜在的.无法用语言或表达力度不够的信息传递出来,并为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这也是当今媒体越来越重视图片运用的重要原因。随着“新闻快餐时代”和“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地位提高的表现不仅在于新闻照片的采用数量与规模,更表现为新闻漫画.图片在媒体中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常态,其真正成为了新闻的常规变现手法. 三、新闻图片的编辑原则: 图片新闻直观的形象,有时甚至可以说,一副好的图片,就是一篇重要的社论,所以,如何巧妙地编辑好新闻图片用以发布形象性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以图片的可视形象进行通讯报道,在新闻编辑中显得十分重要。 四、纪实作用: 作为独立报道题材的新闻照片本身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这使得改类照片成为当今各大媒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使读者得以最直观,最全面,最真实的看到实物的全貌,所以有人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新闻照片无意是一种最生动,最真实的历史纪实”。 五、动感: 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个瞬间的定格,以及时间,空间和状态的凝结,都更容易的反应报道主题,这是由于具有动态的照片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会对该运动的发生和延续产生强烈的好奇,因此也会是照片更加的具有感染力。“新闻图片的特征在于它的瞬间形象性,直观的瞬间正是图片的优势所在。 六、冲击力: 新闻照片能够逼真的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省去了大量的文字描述。“照片上拍出的人物、事件、场景给读者细心观察.揣摩每一细微处,提供了可能,让人在瞬间收到了震撼的同时又能长久地观察.体味从而对之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总的要在编辑中都要考虑到这样的几点:一.要通俗易懂,专业性不要太强,以便于理解;二.条理清晰.简明,避免内容重复或太复杂;三.画面要简洁,追求活泼新颖;四图示内容的数据.内容要准确,避免错误或模糊,最后一定要注意在对新闻地图进行选择编辑时,需要注意其绘制日期,以确保选择的是最新的版本.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关注弱势群体。真正想为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在图片新闻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上必须要经过本人的同意,采纳当事人的意见,真正的做到扎扎实实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办实事。增加新闻的厚度和耐嚼性。从而使一次性消费的新闻纸变成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产品。

如何打通民生新闻报道痛点

如何打通民生新闻报道痛点 新闻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不可避免地跟民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民生类新闻报道的优劣、深浅,直接关系着一张报纸的质量和受关注程度。从《生活》周刊到《民生报》,民生报道一直是新闻领域的一面重要的旗帜。由此可以看出,民生报道不仅仅再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一个视角,而更多的是在彰显专业媒体人的价值取向和新闻理念。 然而,随着新型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民生新闻的传播形式也随之改变,题材显现得更为社会化和大众化,地域性特征日益凸显。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过于注重感性,却缺乏深度而导致娱乐化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使得民生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再加上大众文化浪潮的全面席卷和媒介融合理念的大力推动,原本发展起点较低的民生新闻逐渐陷入了迷茫期。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打通民生新闻报道痛点成为了当下新闻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新媒体背景下民生新闻生产传播格局变迁 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曾经我们熟悉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得不变的变革,不变即意味着被时代所淘汰。新型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并且重构了新型传媒生态。在当前新型媒介融合理念的推动下,民生新闻的传播格局必然也随之发生改变。 首先,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融合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手段也变得更为便捷和丰富,不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快速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使得民生新闻在传播的速度、内容以及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众已然成为新闻线索的关键来源,媒体和大众可进行双向交流且能够参与信息共享。 其次,新型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一家独大”“我说了算”的垄断格局将被很快打破。新闻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喜好呈现多元化,截然不同于过去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把关人”身份,分享信息过程中的自由和平等显得尤为突出,媒介格局中的垄断与控制相对就逐渐消减了。当下,各类新闻的受众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快速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执照的发布单位。自主、开放、互动,这些特点能将身边实时发生的新闻快速传播与分享出去。再加上,民生新闻本就来源于大众生活,且联系紧密,这种特点就更为凸显了。 二、新型融合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定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生产者开始对新闻传播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