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学校代码学号

分类号密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 XXXXX

专业名称播音与主持艺术

年级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201 年月日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要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兴起成为了传媒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电视媒体的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传媒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和需求,不得不一改以前严肃和格式化的报道方式,代之以通俗、宽松的报道方式,民生新闻也应运而生;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提高,人民越来越希望通过媒体的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文通过很多现实的例子,来分析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并联系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受众对民生新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民生新闻并不是指很多琐碎的小事组成的新闻,民生新闻有自己的内涵,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新闻的聚焦点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上。

关键词:民生新闻,社会责任感,舆论监督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livelihood news programs

Author:XXX

Tutor:XXX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has become a beautiful scenic media.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easeless and perfect, the television media system has changed. The media in order to cater to the audience's taste and demand, have changed before serious and formatted report way, the easy, relaxed way of reporting,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also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mocratic process continues to improve, people increasingly want to make their voices heard through media.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lot of practical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news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from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The audience to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does not mean that many trivial news,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has its own connotatio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new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focus point in people's daily life.

Key words: News of people's livelihoo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绪论 (1)

一、民生新闻节目的概念 (1)

二、民生新闻节目引发热潮的原因 (2)

(一)平民表达语态

(二)监督力量

(三)人文情怀

三、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2)

(一)负面报道过度造成受众的社会认知偏差

(二)民生新闻传播者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三)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越位

(四)民生新闻的方言化问题

四、如何解决当前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4)

(一)培养品牌主持人,树立节目崭新形象

(二)注重记者能力培养,发掘深度新闻内容

(三)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直是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诞生源自于90年代初期都市报纸刊办的热潮,许多省市包括一些国家级报社在90代初期纷纷开始发行不同于党报语态的都市类报纸,这类报纸以市民所关注的民生方面信息为主要内容。语态的不同及信息发布的新鲜性为早期都市类型报纸的辉煌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后荧屏上不断出现的民生栏目培养了一个固定的观众群体。

近几年来,以关注民生为主打内容的新闻栏目在不同层级的电视频道上频频出现,广受民众欢迎,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成为电视传媒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民生一词出自古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中的民指的是黎民百姓的意思,在《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言语中流露的是一种民众情怀。

(二)研究目的

通过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再联系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注民生的现场,贴近百姓的生活,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时代。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

民生一词出自古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中的民指的是黎民百姓的意思,在《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这是一个带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言语中流露的是一种民众情怀。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近几年来,以关注民生为主打内容的新闻栏目在不同层级的电视频道上频频出现,广受民众欢迎,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成为电视传媒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概念新闻,它的提出与《南京零距离》节目的实践紧密相关。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节目的开播,开创性地打出了“民生新闻”的旗号,被广泛的认为是我国点事民生新闻的开端。

二、民生新闻引发热潮的原因

(一)平民表达语态

在上面已经阐述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民生新闻最大魅力也正在此,在民生出现之前乃至现在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占据主要位置的都是时政新闻,而时政新闻中很大一部分又是会议新闻和领导讲话新闻,虽然时政新闻传递出的都是一地即时的重大新闻,但

是对于观众而言,长期面对这种新闻形式和官方新闻语态难免会心生厌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众的自我意识觉醒,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国家转至自身,对于时政新闻中传递出来的政治信息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关注,反而对民生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关自身利益的信息关心备至。民生新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时政新闻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二)监督的力量

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有相当一批的新闻披露的是一些所谓的负面情况,可能涉及到某些权力部门或者某些手握权力的人对公众个体利益的损害,民生新闻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言论的平台,成为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的角色,对社会的丑陋现象进行揭露,督促有关部门或人员对不公正的情况进行改进。民生新闻可以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使其所行使的媒体舆论监督力量更具威力,从而也能够赢得更多公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人文情怀

民生新闻的关注内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新闻的“人情味”,虽然一直都在倡导“三贴近”的新闻工作原则,但实际上,电视新闻一向都是政客或者明星的舞台,处在人口多数的普通百姓反而成为了沉默的一群,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由民生新闻改变了,民生新闻将定位放在百姓之上,自愿充当普通百姓生活的真正代言人,关注普通人的所想、所感、所苦、所乐,也因为他们如此的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才能真正的感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其所作出的节目也才更好看,更能吸引观众。

三、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由《南京零趾离》节目的成功,引发各地电视台都争相开设民生新闻节目的热潮,两三年间,民生新闻节目在各个电视台‘遍地开花’。然而在民生新闻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负面报道过度造成受众的社会认知偏差

民生新闻主要是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说”新闻,但过多的负面报道容易误导受众。

1、以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和《拉呱》两个节目为例,在两档节目中,报道内容多集中于车祸、被盗被骗、停水停电、走失、救助等几个方面。

《拉呱》在2012年9月20日至9月27日的节目中,正面题材的社会公德公益类报道12条,占总数的15%;中性题材的情感命运类报道4条,体育娱乐趣事类报道10条,分别占总数的5%和12.5%;负面题材的刑事治安案件类报道6条,占总数7.5%,事故与不幸类报道8条,占总数10%,家庭、民事纠纷类报道40条,占总数50%。

《民生直通车》在2012年9月20日至9月27日的节目中,正面题材的社会公德公益类报道10条,占总数的7.1%,历史、文化宣传类报道8条,占总数的5.7%;中性

题材的资讯服务类报道20条,占总数的14.3%,情感命运类报道8条,体育娱乐趣事类报道18条,分别占总数的5.7%和12.9%;负面题材的刑事治安案件类报道12条,占总数的8.6%,事故与不幸类报道22条,占总数15.7%,家庭、民事纠纷类报道26条,占总数18.6%,投诉曝光类报道16条,占总数的11.4%。

2、以广东电视台的《今日一线》节目为例,报道内容多集中于撞车、跳楼、性等几个方面。其中,“封面故事中”,有18个是属于负面新闻,占总故事的54.5%;“一线现场”共播出新闻231条,其中负面新闻158条,占总数的68.4%。有些时候负面新闻的比例还高达90%以上。

我们社会并不是只存在黑暗面,但是过度的负面报道往往会造成受众的社会认知偏差。久而久之,观众会对这样的新闻感到厌倦,民生新闻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消亡。(二)民生新闻传播者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者不仅要给受众传播信息,还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受众去解读这些信息,这也是一个新闻传播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当今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中,知识性较强或政策性较强的新闻较少看到。民生无大小,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政策也应该是报道的重点。民生新闻节目内容的选材不要老是把目光聚焦在邻里吵架等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可以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比如新的惠民政策、新的市场信息等等。只有更多的报道老百姓关心地事,才能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受众一直看些相同的事件就会感到厌倦。尽量多的筛选出有意义的话题,跟受众产生互动也很重要,替受众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三)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角色越位

民生新闻节目因为平民化,服务化等特点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民生新闻将老百姓生活中的琐事,如房屋漏水,看病就医,物价上涨,好人好事等作为新闻内容关注的重要方面。

但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中往往会缺乏人际关系中“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会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如果媒体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知道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的话,常常会在没有调查清楚事件事实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的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的做事风格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

行使知情权,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责是新闻传播者本职,新闻媒体的实质是报道事实真相,新闻媒体不能取代行政执法部门来行使职能。然而实际操作中,一些民生新闻节目无形中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像这种滥用“权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四)民生新闻的方言化问题

在各地举办的民生新闻栏目中都出现了主持人或者配音解说以方言为主的趋势。采用方言来做节目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新鲜,但是从长期来讲,是极不可取的

一种方式。在《在阿六头说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阿六头”在拼命地将杭州话,但是被采访对象却讲普通话。这也放映出方言虽然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但是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运用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当今社会,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各个地区融会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和语言上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可是在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况下,尽管表面上所有人都享有信息共享权利,可实际上不懂得播报新闻所用方言的人获得重要信息的纽带己经被切断了,他们享有信息的权利也已经被认为地剥夺了。

四、如何解决当前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并兼有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闻,而且更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所以民生新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较之现在的发展应该是更为丰富的。而要获得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电视媒体还需要调整思路:

(一)培养品牌主持人,树立节目崭新形象

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不同于时政新闻主持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播音员,他还应该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他的参与就要体现在其主持的风格上。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上主持人可以采用边叙说边评论的方式,同时,虽然在语言上应该界定为普通话但在表达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评书、相声、歌曲等,如在《湖南新闻联播》曾有一段主持人用歌曲等活泛的形式播报新闻,使本不受观众欢迎的时政新闻节目做得有声有色,收视率一度高居前三,可想而知如果民生新闻采用同样的多种形式来进行播报,效果一定会更好。

播报形式的多样化实际上是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新闻节目一定要注重主持人的培养,有一个好的主持人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光头孟非主持的《南京零距离》使得栏目因主持人而红,主持人也因栏目而事业发达,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二)注重记者能力培养,发掘深度新闻内容

记者是新闻的采编者,一个栏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记者素质的高低,如果想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内涵和底蕴,首先要做的就是注重记者能力的培养,多让记者了解国家的政策大事,经济运行状况,只有将国家大事了然于胸,在采访民生新闻时才能运用自如,也才能从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发掘出民生新闻的内容深度。

(三)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

真情实感是民生新闻的灵魂,离开了这些,民生新闻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在以后,民生新闻对“三贴近”原则也就是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秉持不能是放松而是需要更加牢固的把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够采编到更精彩真实的普通人故事。

结论

近几年来,以关注民生为主打内容的新闻栏目在不同层级的电视频道上频频出现,广受民众欢迎,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成为电视传媒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现在的民生新闻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批评类的指向缺乏针对性,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中指出“民生新闻评论同一般的新闻评论相同,评论针对什么事件、针对哪个相关部门或个人,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些在评论者心中应该有准确的把握。对于民生新闻评论的批评性指向来说,主要是针对目前百姓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好的倾向、群众中流行的错误观点,在媒体上曝光进行提醒和警戒。”从社会发展和民众的进步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民生新闻所面临的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但是发展的道路充满了困难和不可预知性,在未来民生新闻要解决好新闻民众化或者娱乐化的倾向问题,同时也要处理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问题,以及在表现形式、新闻语言等等方面,所需要民生新闻进行的改进都还有许多,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蕴英、《教你播新闻》[M],北京:中国电视广播出版社,2005年。

2、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3、许静、《传播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张君昌、霍小语、郑妍、《电视主持频道包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5、陈竹、《节目主持人实用口语训练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石琳、《民生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创新》[J],北京:新闻爱好者,2009年。

7、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8、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在这四年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使我在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感谢大连艺术学院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感谢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分院的所有专业老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满载而归,感谢大学四年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同学。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曾经向老师们和同学们请教过不少的问题,老师们的热情解答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才使我的毕业论文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发表时间:2010-01-25T13:54:16.10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下旬刊供稿作者:赵东华[导读] 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赵东华(延边电视台) 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本土化 0 引言 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传媒所提供的东西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这种‘有用性’尤其应当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上、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精神心态的价值认同和体贴上[1]。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它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1 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 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湖北卫视的《现在直播》曾有个固定栏目,请武汉的一位曲艺名人以杂谈的形式用方言来说新闻,当时一经推出,反响很强烈。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本土化、地域化。地方名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幽默风趣的说新闻方式,观众会很感兴趣。电视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地区的电视文化,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区文化特色是每个地区存在的必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象。换句话说,不同地级市的电视新闻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地级市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去表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力求与当地群众产生水乳交融的关系。而越是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就越为这个地区的观众喜闻乐见,以至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生根开花,融为一体。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电视是视觉文化,对如此丰富的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应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不仅是节目内容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上的本土化。 3 实现民生新闻报道视角的平民化 新闻节目是给平民百姓看的,它必须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而且直接依赖于平民百姓。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所言,“‘观众喜闻乐见’就被片面地理解为什么东西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就可以不加甄别地选用,自然就造成了消极地顺应群体当中某种落后愚昧的鉴赏习惯的现象。一旦消极地去顺应,就又强化了受众当中落后消极的东西”[2]。我们的记者、编辑应该用平民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当今社会生活中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与他们有关的各种各样的热点、焦点,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和捕捉到平民百姓的焦虑、疑惑或误解;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平民百姓内心的欢喜、悲哀或愤怒。所以电视人必须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必须站在平民百姓的位置上去考虑,去认识。用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话题、平民的语言与他们通过荧屏进行沟通。以平等、平视、交流、对话的态度,而不是我上你下、我说你听的“优越”姿态采集、制作、播出新闻,这也是当前城市电视新闻在传播理念上的突破和觉醒。因而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是电视新闻立足沟通,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变生硬刻板的说教为亲切的信息传递的必须。“平民”,人民群众的决大多数,电视观众的主体。电视新闻节目只有关注了这个“大多数”,关注了这个主体,才能与观众进行交流、产生心灵的沟通,电视新闻节目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电视新闻本地化,应从受众出发重新定位,采取平民视角,改变叙事方式,及时追踪、报道受众真正关心、想了解的信息。总之,“本土化”是当前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站稳脚跟,力求发展的着眼点和突破点。如何把握好民生新闻的本土化这个“度”,让其既符合当地受众需求,又能与时俱进,与大形势,特别是与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的挑战保持一致,是需要进一步思索、探求的。民生新闻本土化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只有重视它,正视它,才能得以更好地加以发挥。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挖掘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新闻,讲究平民意识,以地方色彩浓郁、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新闻节目赢得本地观众的认可,在一个地区形成自己的电视新闻本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喻国民.关于传播营销的策略分析.荧屏内外.2002,6:58. [2]仲呈祥.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现代传播.2005,1:79.、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作者:————————————————————————————————日期: 2

题目:近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摘要:从最近几年特别火的电视剧来看,吸引人眼球的不再是故事内容,画面语言,镜头的运用,而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低俗的话语大量充斥在电视剧中,并以此来吸引观众观看的兴趣,汉语语言规范遭到挑战,在电视剧领域中,俗文化大有压过雅文化的迹象。房子车子金钱等概念大量充斥在了偶像剧中,错误的引导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工作找的好不如嫁的好这句话才能如此流行。电视剧特别是青春偶像剧的受众大多是中国的青少年,他们涉世不深,作为中午新生代的栋梁,偶像剧必须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偶像剧青少年台词房子 正文:纵观近几年热播的几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蜗居》,《婚姻保卫战》等等,这几部电视剧每一次的出现,无一例外在互联网、报纸、杂志上,引起众说不一的分歧。除去对电视剧的偏好,带着各家众口不一的评论,带着一颗复杂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的在观摩这几部电视剧。这三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无一例外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即使画面拍的很一般,即使有些话很粗俗,即使有些话是典型的我们所反对的俗

文化,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实在,他的贴近现实,我们不得不被他所吸引。众所周知,80后作为社会的后继力量,在多年的争议中开始逐步向工作岗位,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这几部大多都描写的70后80后奋斗的故事,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着这个过度行的社会中,他们开始找工作,买房子,很好实的理想很坏的现,最早出现的《奋斗》可谓为中国电视剧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剧中那些熟悉的话语,流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经久不息。随后,《奋斗2幸福在哪里》,《我的青春谁做主》作为衍生物相继产生,从此电视剧大家族中有了这么一个类型,那就是台词比拍摄比后期制作更重要,如果把这类电视剧叫做台词型电视剧一点都不为过,锤炼台词,锤炼语句,任意的篡改汉语语句原有的规范成为这类电视剧奋斗的重要目标。观众并不反对台词的诙谐幽默,但是作为电视剧的制作人也不能将此作为自己制作电视剧的首要方法。然而时下这种貌似偶像剧的台词剧有所抬头,跟风之作越来越多,几乎年年都有,年年都惹争议。 2007年奋斗这部电视剧首先登陆各大卫视,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并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连剧中的台词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奋斗大体讲述了一段北京“80后”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还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其中,讲述一段大学生毕业后为理想奋斗的故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学生:人文学院网络传播07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民生新闻传播误区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 (1)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 (2)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 (4)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5)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探析

王倩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的《求是》杂志上,曾对“三贴近”原则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内容阐述,即新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节目,宣传口号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后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提出“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的宣传口号,也贯彻了“三贴近”的原则,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正是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从而受到老百姓青睐。 2.符合本土化的地域优势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意思是说人们在一天工作结束后,两个家庭妇女在他们家后院的篱笆旁聊天时谈到的内容,往往是她们一天中最感兴趣的事。因此我们的电视栏目,抓取新闻点时,也必须抓取最能引起广大民众关注的话题,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也就是本地发生的新闻。 3.采用口语式的播报方式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著名的“公共领域”和媒介关系的论述,指出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讲究“家常化”、“口语化”,要架起媒介和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因此电视新闻栏目所强调的“口语化”,目的就是搭建电视和观众的桥梁,尽可能地拉近电视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老百姓感觉民生电视新闻就是咱们自己

的节目,真的是关心咱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比如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主持人用地道的济南话说新闻,一开始从语言上就抓住了济南市民尤其是老济南市民的心,风格也比较轻松活泼,得到了本地观众的喜爱。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 1.提升品质 如今,受众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全国众多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人的第一选择?“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一条真理,一档节目能够生存且长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9520798.html,期发展下去,必须从内容入手,用精品内容抓住观众的遥控器。 (l)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民生电视新闻也是如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客观公正的精神,确保思想不偏离方向,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挖掘报道深度 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舆论导向的问题,更要解决好节目内容对社会甚至各阶层的深层意义等问题。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价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一报、就事论事的肤浅表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搞笑取乐,愉悦受众的感官层面上,而是应该眼光再高一些,问题再看深一层,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outlines 1、阅读经典著作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2、现在人们越来越少阅读经典著作,原因是 3、作为大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考试范文 作者:新东方周雷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classics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reading the classics is both important and beneficial to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of the young people. to me, nothing can bring more joy and happiness than reading those masterpieces created by great figures like confucius and cao xueqin. i believe works like the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and 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can drastically elevate one s aesthetic taste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however, the modern society is full of temptations. compared with tv soap operas, sport events,

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题目:近几年比较火的电视剧引发的思考 摘要:从最近几年特别火的电视剧来看,吸引人眼球的不再是故事内容,画面语言,镜头的运用,而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低俗的话语大量充斥在电视剧中,并以此来吸引观众观看的兴趣,汉语语言规范遭到挑战,在电视剧领域中,俗文化大有压过雅文化的迹象。房子车子金钱等概念大量充斥在了偶像剧中,错误的引导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工作找的好不如嫁的好这句话才能如此流行。电视剧特别是青春偶像剧的受众大多是中国的青少年,他们涉世不深,作为中午新生代的栋梁,偶像剧必须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偶像剧青少年台词房子 正文:纵观近几年热播的几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奋斗》,《蜗居》,《婚姻保卫战》等等,这几部电视剧每一次的出现,无一例外在互联网、报纸、杂志上,引起众说不一的分歧。除去对电视剧的偏好,带着各家众口不一的评论,带着一颗复杂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的在观摩这几部电视剧。这三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无一例外是在台词语言上抓住了观众,即使画面拍的很一般,即使有些话很粗俗,即使有些话是典型的我们所反对的俗文化,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实在,他的贴近现实,我们不得

不被他所吸引。众所周知,80后作为社会的后继力量,在多年的争议中开始逐步向工作岗位,开始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这几部大多都描写的70后80后奋斗的故事,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着这个过度行的社会中,他们开始找工作,买房子,很好实的理想很坏的现,最早出现的《奋斗》可谓为中国电视剧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剧中那些熟悉的话语,流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经久不息。随后,《奋斗2幸福在哪里》,《我的青春谁做主》作为衍生物相继产生,从此电视剧大家族中有了这么一个类型,那就是台词比拍摄比后期制作更重要,如果把这类电视剧叫做台词型电视剧一点都不为过,锤炼台词,锤炼语句,任意的篡改汉语语句原有的规范成为这类电视剧奋斗的重要目标。观众并不反对台词的诙谐幽默,但是作为电视剧的制作人也不能将此作为自己制作电视剧的首要方法。然而时下这种貌似偶像剧的台词剧有所抬头,跟风之作越来越多,几乎年年都有,年年都惹争议。 2007年奋斗这部电视剧首先登陆各大卫视,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并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连剧中的台词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奋斗大体讲述了一段北京“80后”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还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其中,讲述一段大学生毕业后为理想奋斗的故事。一群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是一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趋势 论文摘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民生新闻,是关心市民生活,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他首先是一种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通过信件、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平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简介: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1、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建设历程: 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改名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时至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2004年以来,河北卫视频道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了卫视龙头栏目—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讲述、报道新近发生的硬性新闻以外的生活新闻、生活故事的《直播生活》。2004

浅谈《1818黄金眼》对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启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9520798.html, 浅谈《1818黄金眼》对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启发 作者:赵昭敏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1818黄金眼》通过多次改革,找准节目定位,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在网络 上掀起多次热议。它的成功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中的电视民生节目有着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1818黄金眼》;民生新闻;发展方向 (一)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媒介生存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电视新闻产业也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国家对新闻媒体实行自负盈亏。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生存和发展,传媒必须学会经营。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缺乏创新 在山西太原,有《都市110》《小郭跑腿》《一拨就灵》等多档电视民生节目,其节目内容、节目形式都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竞争力,彼此之间都可以相互替代,从而导致发展受限。 (三)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较大 与一般的会议新闻、时政报道相比,民生新闻更加突出自身的服务性,以受众需求为其核心目标所在;同时,因为民生新闻大多数在地方频道播出,限制较少,可做的改革比较丰富,所以民生新闻的“娱乐化”之路会更加顺畅。 (四)西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 西方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最重要的外部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在我国社会中逐渐深化。西方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影响因素,逐渐影响着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所以,电视民生新闻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进一步改革创新,谋求发展。 《1818黄金眼》是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民生休闲频道,它也是中国大陆首家以“民生休闲”为定位的电视频道。以“关注民生,服务人民”为宗旨,用人民的眼光看待人民,与人民零距离接触,全心全意、贴心为人民服务。 (一)核心竞争力是记者

浅谈阅读的作用与意义

浅谈阅读的作用与意义 一、对提升自身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对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意义,平心而论,现代学生的一个不足,就是缺失阅读文化方面的知识与修养。缺乏这种阅读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今天,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积极地参加演讲、辩论,阅读报刊杂志,学会收集资料,交流等等。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对提升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一方面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一些中国文化典籍介绍到欧洲,引发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国文化和思想。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专对:指担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虽多,亦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

电视剧发行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电视剧发行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我们目前就是在等米下锅。”在谈到今年电视剧的采购情况时,一位地面频道的总监这样说。2012年,中国电视剧生产超过1.5万集,一跃成为电视剧产量大国。与此同时,各种大手笔拍摄的电视剧层出不穷,投资动辄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比如以上亿元开拍的《刘邦》、《忽必烈》等剧。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已然进入了高产量、高投入的大剧时代。然而,在这个大剧时代,又将近一半的电视剧由于产量过剩,囤积在制作公司手中,面临着播不出去的尴尬,而一些地面频道却在这时闹起了剧荒。剧荒并非个别情况。 目前一些卫视的电视剧播出计划已经排至2013年,一些电视剧甚至出现了排不上号的情况,而地面频道的购剧人员却还在茫茫剧海中寻找2012年播出的剧目。并非电视剧在产量上供不应求,也并非市场上没有好剧,而是价廉物美的太少。要好剧,还要便宜;成为了各地面频道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条购剧铁律。囊中羞涩是目前地面频道普遍面临的尴尬。据了解,2012年,江苏卫视的购剧经费达10个亿,湖南卫视在今年新增金芒果独播剧场之后,更是将购剧投入扩充至15个亿,而东方卫视单单用于投拍自制剧的经费也已达到2~3个亿。 同各卫视的财大气粗相比,地面频道已然跌在了拼剧的起跑线上。以地面频道中的强势者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为例,2012年该频道购剧经费7000万元,在地面频道中遥遥领先,但与卫视十几亿的投入相比,也仅是个零头。虽然浙江地区的地面频道在购剧上略强于其他省市,不过,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总监陈方柱透露,2012年频道的购剧经费不超过3000万元。有些经济收入不佳的台更惨了,如邯郸电视台,每年购剧经费只有100来万。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近年来,电视剧演职人员薪酬暴涨,直接导致了电视剧成本的翻番上升,剧很贵,好剧更贵!这是近年来电视剧交易市场的真实写照。曾经的赵薇版《京华烟云》成本80万元/集,戏中大腕儿云集,可谓当年的大剧。而现在,单集60万元左右的戏只能被视为一般水平的剧。从购剧的单集价格上来看,2006年前后,卫视买剧的一般价格为8~10万元/集,随后的两年升至12万元/集、25万元/集,到2011年前后,一般水平的剧,卫视首轮四星购买的均价已达40~45万元/集。相对于卫视的涨幅情况,地面频道的涨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以江苏地区的城市台为例,2006年前后,该地区城市台买剧的一般水平是4~5万元/集,6年之后的今天,这些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平均价格仍然在5万元/集左右徘徊。显然,这与电视剧成本上涨的幅度不相匹配。 目前,一些一类价格地区买剧也只能出到卫视的零头,以北京地区为例,地面频道买剧最高的价格水平为7~8万元/集,与之水平相当的是江浙地区,有消息称,当年张纪中版的一部金庸武侠剧在浙江影视频道卖到了9万元/集。湖南地区的地面频道买剧的水平在2~3万元/集,而另外一些弱小地区的地面频道连单集1万元都出不起,只能出价几千元/集购剧。无论是对于卫视还是地面频道来说,电视剧都是其提升收视率的利器。由于大部分地面频道对于电视剧的依赖程度十分严重,一旦电视剧的收视上不去,全频道的收视都会受影响。电视台的购剧经费来源于各自的广告创收,广告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其能否出得起钱买剧。据了解,湖南地区的一些地面频道每年广告收入不过几千万元,而即使是买剧上能出到相对高价钱的浙江地区,频道每年的广告收入也不过2~3个亿。今年,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地面频道的面前。由于电视剧中插广告的取消,使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内容提要民生新闻以其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反映 民声的贴近性,以短平快的时效性而深受民众的喜爱。近年来,电视民生节目频繁报道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事件性新闻内容转向为提升民生报道的质量和内涵,本文结合本地民生新闻报道实践,分析了民生新闻线索的采集,新闻敏感的培养,以及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思路。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线索思想性真实性 作为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时政新闻,二是民生新闻。作为地市广播电视台、包括县级广播电视台,不上卫星,除了作为党委政府喉舌,发布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之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服务当地民众。而普通民众看地方台,就是关注和了解身边人、身边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民生”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哪一项不是为百姓谋福利,惠及民生的呢?所以说,小民生中蕴含大民生,大民生包含小民生。 那么,如何选取民生新闻的新闻线索呢?民生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热心观众热线电话反映,二是相关单位通讯员、线人的提供,三是记者、编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选取。找到新闻线索,首先就要熟悉和深入地方实

际。比如热线电话接听,刚入门的新闻从业者分不清所在地市、县市区、乡镇名称,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市目前有十个县市区,100多个乡镇,加上街道办事处有40多个,3700多个行政村,作为新闻记者,行政村名称一般不需要牢记,但全市100多个乡镇名称需要记牢,否则,观众热线电话反映线索,记者如果分不清东西南北,路途有多远,乡镇基本概况,也无法前去深入采访。平顶山市境内叶县有邓李乡、夏李乡之别,鲁山县有熊背乡、背孜乡,刚入行的记者容易混淆,整理稿件时,有写成“熊背孜乡”的,这就贻笑大方了。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给电视民生新闻线索的采集总结为14个字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从字面意思理解前半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芝麻小事,跑冒滴漏,市井百态,家长里短,内容琐碎,业内人士也认为是“小民生”,而后半句“衣食住行医教保”,涉及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订、实施,最终惠及大众,属于国计民生,是“大民生”。 一、“柴米油盐”:小民生中也有大线索 古人有钻木取火之说,由柴火可以联想到当今的煤炭、燃气、天然气。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市是个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有全国第二大统配煤矿,矿区东西连绵140多里,十几座煤矿几十家厂矿企业,还有多家上市企业,每个企业

近期的民生新闻_电视民生新闻与新闻改革

近期的民生新闻_电视民生新闻与新闻改革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②这一论断从电视传播基本理念的变迁来看,有一定说服力。但是,众所周知,“革命”在中国的语境中,具有更宽泛的含义:“革命”寄寓了普遍乐观的超越性想象,超越性的意指不单限于观念,而且关涉到“制度”和“体制”的层面。因此,离开新闻规制来谈“革命”,似有不妥,也不利于对中国电视新闻现状做准确的把握。民生新闻“革命论”者对体制避而不谈,显然成问题。几年来,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非常之多,但遗憾的是,很少有论者从新闻体制和新闻改革的角度着眼,本文拟就此略陈己见,以抛砖引玉。 地方性社会新闻上电视 民生新闻究竟改变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地方性社会新闻第一次大规模上电视。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地方性社会新闻在报纸上早就有过实践,并且也曾掀起过热潮,不算是

横空出世。第二,大规模集中在电视上做这类新闻,的确是第一次。社会新闻以前主要是在晚报上做。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晚报就有较大发展。资料表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全国解放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报纸先后有近200家,其中晚报的比例占1/10,大概有二十几家。”③解放初期,政府领导认为晚报的读者对象是工商界、小市民等落后阶层,因而受到打压,奄奄一息。改革开放以后,晚报开始进入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迅猛。1997年上半年,全国晚报的数量增加到116家。④当时还涌现出大批周末报和都市报,为了招揽读者,都大量刊载社会新闻。晚报理念在整个报纸领域蔓延,甚至波及到党报,所谓“大报小报化”指的就是这一现象。 不过,地方性社会新闻对于电视而言,却是姗姗来迟。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是第一次创新,尤其是其间子栏目《焦点时刻》(后为《焦点访谈》),追踪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焦点”旋风。有论者称2002年前后出现的民生新闻为“晚报体”,进而把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主导模式概括为三个阶段:联播体、焦点体、晚报体。这种概括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民生新闻究其实际,是延续晚报的实践,做地方性社会新闻。至2002年,地方电视台才开始大规模地做地方性社会新闻。而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新闻体制已经引进市场机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新闻与地方新闻并不足以犯忌,它的“革命”意味当然也就丧失了。因此,客观地说,民生新闻虽然作为社会新闻第一次大规模上电视,但对现有的新闻规制而言,这只不过是一次“非常规行为”而已。 以民生的名义合法化 把社会新闻大规模地搬上电视,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体现出实践者的勇气与见识。但是,他们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使这一“非常规行为”合法化,进而成为现有新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掏溶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我们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一) 摘要]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目前,国产电视剧过度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文章针对电视剧的娱乐化现象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视剧;娱乐化;思考 一、早期电视剧的宣传和传播特征 电视剧,顾名思义是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剧,它最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我国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是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它几乎与中国电视即“北京电视台”的(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同时诞生,即1958年5月1日。1958年正是全国高呼“大跃进”口号的时候,由于“大跃进”鼓吹“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配合党中央大力宣传的“节约粮食”、“共度难关”的精神,于是有人便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同名小说,写得非常感人,一夜之间就被改编为广播剧;紧接着,又被改编为电视剧,由试播中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仅仅播映20分钟的电视剧,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深深地打动了收看的人们。《一口菜饼子》的剧情是剧中的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 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而是以宣传和传播为主要特征。从1958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电视人相继创作了70多部电视剧,其内容大多迎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主旋律,以教化人们为主导思想的创作理念使得“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成为当时电视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模式,如《邱财康》《刘文学》《焦裕禄》《王杰》等电视报道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电视剧在中国兴起。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117集,到2003年产电视剧9000多集,且题材之丰富多彩,形式之多种多样,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电视剧的武侠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电视剧的古装现代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