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

芦渎中学刘颖玲

关于学校要不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次的问题讨论已久。即使在国务院发

下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老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之后,依然有学校

热衷于排名次、分优劣。也依然有反对和赞成两种声音不时响起。赞成者认为

可以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者认为排名次

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孰是孰非的讨论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把眼

光投向了考试、分数。考差了的学生则成了众矢之的:老师要批评,家长要责备,同学要嘲笑。

一个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后的反思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痛苦”,“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痛苦是自己落后的成绩在众人面前的一览无余的痛苦,他所明白的学习重要性是保留自尊的重要性。面对挫败

他会自卑吗?面对批评他会怯懦吗?在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

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

满了爱和同情。可是今天为什么他们只能收回迈向大自然的脚步钻进书堆,收

起应该飞翔的心灵,只知道考试、分数和竞争了呢?

追根溯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式和淘汰式的做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

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问

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它使学生听不道“风声、雨声”,只留“读书声”不倦于耳。更惶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游乐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听音乐、欣赏绘

画、玩游戏、聊天。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轻松而已。可是现在似乎都

变味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淡化分数,要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进行评价。即在考查学生成绩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绘画、体育等能力

进行考查。于是乎儿童、少年弹琴、绘画、游泳,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了

这“综合素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理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

不只生活没有意思,更会影响到他的心理,使本来纯洁美好的心变得冷漠、自

私、古板,没有同情,缺少泪水。而缓解这种状况更多的要靠美育,需要在学

生的心灵深层施加影响 ,对人的生命本身进行塑造。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诗人在《审美书简》中首先明

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或借助

现实本身——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所提供的一切手段来教育学生,激励净化他

们的精神境界。

美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心灵。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炼人生。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

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

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

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

献也越多。”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限丰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变得生动,周围的人们变得亲切可爱。人通过审美体验,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

染,思想上受到启发,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具有健全

人格、高尚心灵、高雅品位的人。美育的社会作用,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却是

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主要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

美育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开启人的智力。人的智力除了认知和理性判断

外,还包括语言能力,音乐感悟力,辨别空间的能力,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和

逻辑数学的能力等。审美情感的益智功能指审美情感具有一种提高学生感知和

理解能力的效能。以艺术的审美为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

净化和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的。”从这种理论来看,美育是必需的,是开发 "多元智慧 "的途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应该寻找些有本领的艺术家,使我们的青年在

不知不觉中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的习惯。”高素养的老师是是美育的前提。一个有教养的老师往往衣着得体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

言亲切自然,处世通情达理,工作认真负责,身上处处显示着美感。学生与这

样的老师沟通就会是一种享受,学生乐于跟老师交流。教师的一言一行会随时

触动他们的心灵。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的眼光表现出他们受到特别大的影响。时间一久,教师的好行为和好思想对学生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变正直了、文明了。没有冥顽不灵的学生,只有方式不一样。这样的老师能使所有学生的自尊感、价值感、归宿感得到充分满足。

让我们的老师形成一个共识,学生需要美的教育。让他们学习在美中,生活在美中。在教学中我们都要从审美角度出发努力创设审美意境,启发学生成为审美主体,以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境把教材内容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因为培养了对美的认识,对艺术的认识态度就是培养了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说得窄些,这是一种品位的养成教育,说得宽一些,这其实就是整个人格的养成教育。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

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浅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浅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北湖区第十六完小段颖 美术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美术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教育大纲中将美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但确体现不出美术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作用,从学校、学生个人的角度都没有体现,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清楚,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也有80%的人知道――学校重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其它的都是从属。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隐性的教育并不能立即体现教育的成果而被放在最其次,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悲哀,天长日久,就觉得美术教育者是闲人,是有许多空余时间的人,于是就干起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无关的杂事,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吧。 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目前在基础教育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导致了中小学校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在理论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等几方面进行切实有效地改革,显然是发挥美术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

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中学生美育思考浅谈

中学生美育思考浅谈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中国美学 专题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合之美 “和合”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它以 “天人合一”为核心, 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合”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和合 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 和谐基调。 一、“和”、“合”与“和合” 《说文解字》解“和”为“和, 相应也” , 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 和谐一致。而解“合”为“合, 合口也 , 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 引申为相合、吻合之意。由于”和“与“合”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融会结合之意, 在这个意义上两者是同义词。在中国哲学中,“合”与“和”往往交互使用。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 成为一个整体概念《墨子》有:“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和合思想在思想家那里, 又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 成为一种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根据 这个原则, 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关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 整体, 只有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协调、和合, 有序组合, 社会有机体才能有效 运行。和合思想与尚中观念又紧密相联。“中”与“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要的范畴,“中”是“和”的本体, 而“和”是“中”的呈现。《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事物发展达到中和状态, 即是《易传》所设想的“保合太和”的理想境界。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 芦渎中学刘颖玲 关于学校要不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次的问题讨论已久。即使在国务院发 下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老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之后,依然有学校 热衷于排名次、分优劣。也依然有反对和赞成两种声音不时响起。赞成者认为 可以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者认为排名次 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孰是孰非的讨论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把眼 光投向了考试、分数。考差了的学生则成了众矢之的:老师要批评,家长要责备,同学要嘲笑。 一个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后的反思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痛苦”,“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痛苦是自己落后的成绩在众人面前的一览无余的痛苦,他所明白的学习重要性是保留自尊的重要性。面对挫败 他会自卑吗?面对批评他会怯懦吗?在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 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 满了爱和同情。可是今天为什么他们只能收回迈向大自然的脚步钻进书堆,收 起应该飞翔的心灵,只知道考试、分数和竞争了呢? 追根溯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式和淘汰式的做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 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问 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它使学生听不道“风声、雨声”,只留“读书声”不倦于耳。更惶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游乐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听音乐、欣赏绘 画、玩游戏、聊天。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轻松而已。可是现在似乎都 变味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淡化分数,要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进行评价。即在考查学生成绩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绘画、体育等能力 进行考查。于是乎儿童、少年弹琴、绘画、游泳,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了 这“综合素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理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

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意见公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意见 为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和堂教学水平,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XX市教育振兴五年计划》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及我市教育改革实际,特制定《关于规范和完善全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意见》: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堂教学实践为认识和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冷静、全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改进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方法,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思考和总结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 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对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回忆、具体描述,促使思考不断条理化和理性化,形成比较细致、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和总结提升新鲜经验奠定基础。 2、促使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往往参阅一些书籍、资料,力求给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理论根据,实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从而开阔视野,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层次。 3、促成教师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 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可以帮

助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问题和思考及时记录下、积累起。写的过程就是积累、提升和与人交流的过程,能促进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三、教学反思的原则 1、注重反思的“落脚点” 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点和特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做好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自我反思,如堂教学设计是否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反思,明确中短期目标和方向。 2、注重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堂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做好反思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经过系统的实践、反思和总结,才能有效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思想境界。 3、注重反思的“实践性” “反思”要着力体现实践性,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反思的价值。 4、注重反思的“发展性” 对于新时期的老师说,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及时对“反思”进行“再反思”,坚持反思之后再学习,学习之后再反思。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美育的实施(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作业 (lhsmsy学校) 美育的实施包括哪些?结合你的教学工作,谈谈对学习美育的认识? 答: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除此之外,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虽然已经渗透于以上三个方面,但由 于其内容的丰富与影响的广泛,也有将之另列为实施的途径。 一、家庭美育 家庭美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美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可以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从这个角度来讲,家庭美育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人的影响最深。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有许多种,从总体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环境美育、家庭游戏美育、家庭艺术美育等。 二、学校美育 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

果更加明显。尤其是当前,美育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美育的途径和方式,包括课堂教学的美育、课外活动的美育、校园环境的美育等三个方面。 三、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 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 社会美育的途径和方式,是指社会设施的美育、社会环境的美育和社会日常生活的美育这样三个方面。 四、自然美育 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五、艺术美育 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 综上所述,美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而自然美育、艺术美育则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途径和手段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美学美育四作业

单选题 1 外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 含蓄、空灵、奇异 B、 奇异、抽象、含蓄 C、 奇异、征实、逼真 D、 奇异、逼真、抽象 参考答案:C 2 提出“原本性意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人是哪国人()?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奥地利 参考答案:A 3 现代性文化是指()相对,建立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审美文化。A、 古典性文化 B、 外来文化 C、 大众文化 D、 高雅文化 参考答案:A 4 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 A、 卢格 B、 埃里克森 C、 怀特 D、 皮亚杰

5 民间文化基本审美特征是()。 A、 通俗易懂 B、 文字传播 C、 广泛流传 D、 自娱自乐 参考答案:D 6 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高雅文化 B、 古典性文化 C、 外来文化 D、 现代性文化 参考答案:A 7 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 A、 丰富、多变、浪漫 B、 强烈、多变、浪漫 C、 强烈、丰富、多变 D、 强烈、浪漫、丰富 参考答案:B 8 以“感性愉悦”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外来文化 B、 现代性文化 C、 民间文化 D、 大众文化

9 人的个体发展主要包括()。 A、 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B、 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C、 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D、 身体发展、审美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 参考答案:C 10 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征是()。 A、 情绪化、从众心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B、 叛逆性,浪漫的异性爱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C、 情绪化、浪漫的异性爱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D、 情绪化,浪漫的异性爱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参考答案:D 多选题 11 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A、 有批判性意蕴 B、 个性化创作 C、 艺术形式的试验和独创 D、 接受群体的高雅化 E、 审美效果的启示性 参考答案:A、B、C、D、E 12 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A、 以好奇心为动力 B、 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 C、

课后教学反思的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3-05-31T10:28:54.29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郑明 [导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往往存在差异。 郑明(福安市第二中学福建福安 355000)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知识型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它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本文就课后反思的意义、课后反思的内容、课后反思的形式等方面做了一番反思,明确新时期教师教学中进行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终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充实、调整、完善自我。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自我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呢?课后教学反思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后教学反思,是在新课改精神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控,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最终达到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课后教学反思的基本思路是,回顾教学过程,找出教学预设方案和生成效果的差距及其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日后教学的借鉴。 1.课后反思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不仅要从经验中学习,从书本中借鉴,在实践中摸索,更要在在反思中成长。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必然导致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止步不前。课后教学反思过程是教师执教后二度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越善于反思,他的能力和水平就越能得到快速提高。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暇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探索。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迷茫,实践上的困惑,他们的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课后教学反思就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动态活动过程,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涉及面广,模糊性强,认识多元化,评价标准不确定因素多,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复杂,相对来说,语文教师的成长周期较长,因而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对全面提高素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种可靠的平台。 2.课后反思的内容 2.1反思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的,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错误的教育理念往往导致错误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往往越大。一般教师注重的多是教材、教法、知识、技能等,在教育理念方面往往很少有人去关注。而教育理念恰恰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本质因素。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常常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精神。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每一节课后,我们要认真反思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切实构建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是否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2.2反思教学亮点;所谓亮点,就是教学的成功之处。这些成功之处,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及教学机智,也包括借鉴的和自主创新的部分,这是教师积累经验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师备课时,会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每位教师每节课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独具匠心之处就是课后应该及时归纳和总结的亮点:如到位的教学情景设置、艺术性的课文导入、学生兴趣的激发、合理的问题设计、巧妙的点拨启发、科学性的板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文道结合的恰到好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默契、处理不可预见的突发性问题的机智等等。这些亮点如不及时反思,及时记录,就会稍纵即逝,造成教育智慧的流失,留下遗憾。如果课后及时将课堂上点滴花絮记录下来,从理论性的高度进行探索性地思考总结,这样日积月累,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就会经验越来越丰富,教法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思想越来越深刻,教学风格和个性也会日益鲜明突出,从而使自己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经验型教师到智慧型创新型教师的飞跃。 2.3反思预设的教学目标与生成效果的差距;反思预设的教学目标与生成效果的差距即反思教学“败笔”。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思教学“败笔”。比反思教学亮点更为重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是理想化的,主观性的因素较多。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则往往会出现与原设计方案不一致的问题。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一个教师,无论课堂设计怎么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以免重犯错误,使教学日臻完善。课后反思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剖析,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造成这样或那样教学败笔的原因很多,有教育理念方面的,有教学方法方面的,有教学原则方面的,有教学细节方面的,也有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的……本人认为,对于败笔的反思,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3.1反思学情的把握是否客观;“学情”是指我们的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它包括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是比较复杂的。语文学科又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科目,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个性思想的学生,而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储备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可能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不可能对学情的各个细节都把握得十分到位,过高、过低或过粗估计学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教学失误。因此,反思学情把握是否客观,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切实地做到“因材施教”。 2.3.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一堂课选择和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一般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任务决定的,同时也要考虑课程的性质和具体教材的特点(如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等,又如朗读训练、阅读训练、语言训练、写作训练等),学生的年龄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沿着“艺”和“技”两条脉络发展的,对应着美术教育效能的两个侧重面,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过去的教育方式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要求,如何借助于文化娱乐的丰富多采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美育必须担当起新的历史任务。”一九八四年全国美育座谈会上,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现象,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着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2.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3.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为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高中阶段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为数众多的家长和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爱好美术及书法就是画画儿,学校开不开美术课和学生懂不懂艺术无关紧要,由此而产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由于来自社会的种种因素,导致大多数人对美术教学的误解和偏见,以至使中学美术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由于学校在教学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及漠视非智力因素或形象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约制学生求知的视野。所以说,这是导致学生想象力渐次削弱的主要症结。 近几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少有学校开设,只有为了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考前美术培训。但学校没有给这些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很多学校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高中美术教育的一种畸形发展,给高中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农村美术教育 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农村美术教育与城市比较而言,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状况。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中学语文 青少年美学部分

青少年美学 发现世界的美增加生活的趣 写出作文的味 /序言: <<青少年美学>>的由来 黄老师我也曾是一个乡下野孩子,可经过多年国家培养和自己学习,我感觉自己离粗鲁和无聊有了不少距离,而且,生活有了不少的乐趣..仔细想想,其中主要的改变力量,应该来自师范的艺术训练和大学的课程<<美学原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的本质,美的种类,美的产生过程,以及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并简单说了美育,就是审美的教育. 现在,我已经是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了.我的教室里,大多都是和我当初一样有些粗鲁和野蛮的孩子.一天,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朱教授的<<美学原理>>改编一下,让我们的孩子从初一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美学?如果能找到一种浅显有趣的方式,一定会有一定的效果,或者至少可以起到一个美学启蒙的作用.那样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更早的接触美学.再加上课内课外的艺术训练,对于我们的孩子尽早地离开粗鲁和野蛮,一定有不小的作用,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美感的时间也就会更早. 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可以尝试一下,于是就有了这本<<青少年美学>>. 这本书主要的对象,我觉得应该是青少年,因此我就开始西游记故事的续编,另外加上中外名人的客串,我希望这不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书.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美学的系统知识..在每个故事中间,我让唐僧和徒弟以及世界美学达人交流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尽量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理解美学知识点.当所有故事讲完,整个美学知识也就全部呈现出来,这样,孩子们对审美就有了一个全面地把

握和粗略的了解,,以后在生活中,在闲暇时候,在思考和作文的候,就有了第三只眼睛:审美地眼睛.就应该可以更多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美本来就是难以说明的,是争议极大的,本书中的知识点主要采自<<美学原理>>和中国传统美学,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我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的本意是两个.一是让美学的知识看起来更系统一些,二是我觉得我个人的感觉,既然是真实不虚的,那么对于孩子们和大家也应该有借鉴作用.但愿能如我所愿. 因为文笔的笨拙,,我真心企望这本<<青少年美学>>能带给大家审美常识的同时,还有或多或少的趣味. 目录 一/审美的含义 二审美的作用 三/美的思考 1美的前提 2劳动创造了美 3美的核心是真和信 4美的主要内容是善和爱 5美的基本要求是:洁净/少量/纯粹/整齐 6美是难的 7美是无用的大用

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doc

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共有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183人,教师21人,其中专职音乐教师一人,兼职美术教师一人,现有音乐、美术教室各一间,能满足全校学生正常教学使用。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1、认真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发挥了艺术教育在育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期初,每位艺术教师能根据所带年级学生实际,制订好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能做到认认真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学校同时选派艺术教师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2、认真做好艺术素质测试登记和上报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为顺利完成学年度学生艺术素质测试工作,学校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

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细则,成了学校成立艺术素质测评领导小组,指导和管理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既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部分构成。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分数形式呈现,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校如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将测试成绩填表、录入电脑并按时上报到教科局。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成绩优秀。 本学年,学校组建了学校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等,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做到训练有固定场地(场所),参加人员固定,训练时间固定,在训练中努力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活动,有结果,有成果展示,有活动总结。艺术组精心挑选运动员,科学指导学生训练。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比赛活动,比赛中通过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 4、积极举办艺术节活动。 学校积极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艺术活动的热情,同时检验学校艺术活动开展的成果,在2017年五月份,学校举办了艺术节,

(完整版)“教学反思”反思些什么

“教学反思”反思些什么 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配合教学的情况。教学反思作为导学案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能检查教师的教学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能从整体上观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查漏补缺;能进一步优化今后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不断成长。教学反思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也要捕捉教学中的亮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对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些什么存在困惑。下面,结合自己的点滴实践经验,浅谈笔者的看法: 一、反思课程的内容 教学反思最重要的一条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这节课讲什么。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顾学情,盲目跟随老教师或同年级教师的教学进度,有些随意挖深教学的难度,这种盲目和随意会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要符合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比如:对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类似题,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提高了。但这种做法却违背了新课程要求,没

有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没有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应是可以测量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某一个问题的提出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是否因为教学内容多、不敢取舍、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一味自己从头讲到尾?是否忽略了学生必要的教学练习、反馈和纠错,造成教学出现“夹生饭”,影响学生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是否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准,喜欢按经验教学?只有衡量好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教学成功。 三、反思是否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学生的学情,如学生当前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等都是教师在教学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教师在一堂课之后,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是否与学情相吻合进行反思。比如:这堂课的内容是否设计得过于简单,而让学生提不起兴趣;那堂课的内容是否挖掘太深学生掌握不了。再如:在课堂教学中不满堂地给学生灌,而是根据学生想体验、爱探究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究,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和点拨,这就是一堂学生喜爱的好课。 四、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只是为教学手段的现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的体系。而这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是无法寻找的。 尽管这样,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中国美学,不过它是在极其宽广的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性的思考。只要美学不是狭义地规定为感性学,而是可以广义地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话,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共同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我们要力图避免用西方美学来衡量中国美学,或者是将中国美学西方化。 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的系统著作,而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们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