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教育思想

鲁迅教育思想

鲁迅教育思想
鲁迅教育思想

“解放我们的孩子”

——浅谈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关于革命思想的作品思想挖掘已经几乎非常到位了,但是对于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挖掘还不是很到位。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并且内容丰富而具体。在当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导致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频繁出现,比如雇佣童工,忽视儿童生命;虐待儿童,扼杀儿童生命等等一些教育问题。并且,在我国还存在对于儿童自身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基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甚至是思想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可见,我国在儿童生命教育等问题上不但存在制度上的问题,还存在国民根深蒂固意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思想以及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所以,笔者通过对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关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挖掘,旨在为我国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然后,结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所存在问题,阐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思想;鲁迅;教育启示

Abstact Lu Xun, China's greatest writers, thinkers and revolutionaries, and also a great educator. We thought Mr. Lu revolutionary ideas about the excavation work has been almost in place, but for Mr. Lu content Child Education excavation is not in place. In fact, Mr. Lu Xun's works on China'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speculative depth, and content-rich and specific. In today's society, wh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re are more or less ignored, leading to som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frequently arise, such as child labor, child neglect life; child abuse, strangled children's lives and so some education. Moreover, there is in our own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not in place,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and eve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Visible presence of institutional issues not onl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re are still deep-rooted problem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 child'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other life-depth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e author Lu Xun Literature for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on educational ideology, aimed at our children's lives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 for Mr. Lu's child life education thought it was analyzed.

Then, with today's society, people for education problems of children's lives, explained Lu Xun thought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today's society for inspiration.

Keywords: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Xun; Categories Educational Thought

鲁迅以文学与革命而闻名,然而从职业角度来说,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教师,而在其小说、杂文等作品与书信之中,也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在分析并批判中国传统儿童教育观念、方法和内容之余,也对近代教育中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抨击,与此同时发表了许多科学见解、提出诸多可行措施。鲁迅生活的时代虽然距我们已近百年,但当代中国的儿童教育状况较之20世纪20年代虽已有巨大的社会背景差异,但本质上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对传统与西方的儿童教育理念进行扬弃,走上真正适合中国、真正能够解放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之路,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鲁迅的儿童教育主张在时下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对当代中国儿童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儿童教育是社会的一大重心

鲁迅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使他们最终恢复“‘人’的价格”

[1]。而实施该项大业,最直接、最彻底的莫过于从儿童入手。鲁迅认为,孩子与成人不不同,他们年龄尚小,还没有“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以至于“决定悟不过来”[2]。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指出“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 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3]。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与自梁启超以降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的教育理念相同,但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幼者本位”的理念。

“幼者本位”在于打破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已经被“制度化”、“规范化”的孝,将儿童从父父子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鲁迅认为,亲子关系(尤其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恩”的神圣的施与受,更没有什么权力的意味。“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4]在他看来,真挚的爱才是健康的亲子感情,而且作为长者、强者的父母,不但不应从小向子女灌输报恩思维,反而应当“用无我的爱, 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一切设施, 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5]。

鲁迅是中国教育史上首个提出“幼者本位”的教育家,在他的这一理念下,儿童取代成年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成年人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国家、社会、家庭不但应当在儿童教育方面投入充足的物力、精力,而且在心态上也当转变数千年来固有的儿童教育观念,以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加以引导、培养。

并且,最能体现鲁迅先生对于儿童教育是社会的一大重心思想的就是,鲁迅先生不仅对于教育环境对于儿童教育所产生的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对于父母的“生孩子”和“爱孩子”两者之间所产生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释。鲁

[1]《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P210。

[2]《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P135。

[3]《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P295。

[4]《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P133。

[5]同上,P135。

迅先生对于儿童的教育主张进行充满爱的教育方式。鲁迅认为,对于生孩子,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但是从内心里去爱孩子,则是一种思想的进化。也就是说生孩子的人不一定是爱着孩子的,而真正爱孩子的人并不是给予孩子一种物质上的给予,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关爱。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很多教育子女的家长来说应该是认真学习的。应该充分认识到爱孩子的本质,提高对于爱孩子的认识能力。而且在当今社会,作为父母的生孩子而并不爱孩子的现象发生的很多,甚至生孩子而不会爱孩子的人也有很多。可见,我国父母存在爱孩子与生孩子并不是对应的,甚至对于相爱与能爱之间也是互不对应的。在人类的社会中,对于儿童教育的问题,一直存在圣孩子与爱孩子之间相互和谐,要合理的爱孩子。但是,鲁迅先生生活在封建社会刚被推翻,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社会新旧更替,人们的思想较当今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儿童的教育存在问题比现在更严重。鲁迅先生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就已经敏锐的指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鲁迅先生在其杂文中曾经写到:“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6]可见,鲁迅先生已经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这种对于孩子的生与教的问题,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联系,对于这样问题的出现最终结果就很可能造成人回归到真正的动物,成为原始状态的动物而并不是将来经过进化的真正的人。鲁迅先生还直言道:“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可见,对于“树人”的思想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思想。

二、抛弃扼杀儿童的教育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幼者本位”与上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潮”以来社会上出现的家庭以子女为核心的溺爱现象有本质不同。鲁迅在分析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中产阶级家庭教育时,曾描述了两种典型的教育方式“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7]鲁迅认为,对儿童的溺爱、放纵,与传统社会中那种奴役儿童的教育方式一样是对儿童的扼杀。无论是为儿孙做马牛,还是任儿孙做马牛,都没有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正视,没有用人的标准去教育儿童,这些方法培养出来的都是“奴才”,而不可能是有益于国家与人民的人才。在《两地书》中收录的致许广平信中,鲁迅明确表示,现代教育的宗旨是“要适如其分, 发展各各的个性”[8]。“适如其分”地发展个性, 强调的正是自由、独立发展, 同时又避免了“个人主义”的泥沼。

鲁迅认为,错误的教育方式,除了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外,成年人对儿童心理的误解也是重要原因。“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9]儿童喜爱的活动是游戏而非传统课堂教学,所以寓教于乐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教育手段。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常被认为是批判传统教育的文章,但如果深入体会,可以发现鲁迅在此处更多的

[6]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A].林非.鲁迅著作全编: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1-172.

[7]《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鲁迅全集》(第4卷),P565。

[8]《两地书·之四》,《鲁迅全集》(第11卷)。

[9]《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P135。

是从心理的角度道出儿童对课堂教育、尤其是传统私塾教育的不适应和逆反。三味书屋的先生虽是个和善的教师,不喜使用体罚等法,但当看到学生们到园中摘花、戏虫时,并没有想到借题发挥进行施教,而只是中断学生们的快乐时光,让他们回来读书。儿童好动、好玩且富于想象力的天性以读书为理由被压抑,除了让儿童进一步反感读书之外,没有其他作用。

除了方式之外,还有内容。鲁迅反对修学儒家经典, 主张译、著符合儿童喜好和理解能力的文章用来教学。例如他本人就翻译、校订了《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小约翰》、《小彼得》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他进一步提出采用连环画、玩具、电影等方式来开展儿童教育[10],激发儿童想象力,不啻为多媒体教学的先行者。

并且,在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面,在说起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教育与培养的问题时,就呼吁我们要必须的确保儿童在受教育的问题上进行全面的培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还要将儿童从封建的枷锁里全面的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的发展,给予他们快乐的童年。并且对于儿童真正的得到解放是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最根本所在。因为,只有首先完成了儿童真正的得到解放问题,具有了这样的良好的基础,对于儿童真正的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在儿童教育方面去真正的解放儿童,鲁迅先生主要的观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那些还没有受到教育的孩子开始接受教育,使得儿童的思想不再那么愚昧,让其具有思想的新一代儿童。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已经接受教育的孩子,应该让他们从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就是要给予他们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摆脱传统死板教育的束缚,真正假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得到思想解解放自由的人。

但是,对于还没成年的儿童来说,我们应该将眼光放在他们应该得到真正合理、适度的教育程度的层面上来,做到在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时,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好处。也就是说孩子们通过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因此,鲁迅先生将儿童的解放作为儿童真正得到独立、自由的权利的基础所在。也就是说,只有将儿童的教育提升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教育的水平上来,让他们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解放。

并且,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面,鲁迅先生对于儿童教育的解放进行论述之外,还对我们要进行进我们权力的教育对于儿童教育获得的解放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种尽全力的教育就是对于儿童不但要教授他们生活必备的知识机能之外,还要教会他们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让他们成为在新的恶劣环境下尽快适应并且尽快学会生存的机能。主要是因为对于国家未来的孩子们来说,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是由于知识来说,是市场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更好的去跟进知识的前沿,就必须让孩子得到时刻想要更新知识获得最新只是的能力以及激发出他们读研新知识的渴望,使得他们得到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使得他们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后,就是儿童们所生活的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通过教育解放的儿童要想字这种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存,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教育其实有时候并不能给予儿童们更多的能力,往往人们只是把教育的力量进行了无限的夸大,使得其变得不太现实。其实,真正的教育的力量就是让他们学会怎么样的主动的去获得自己应该懂得的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和主

[10]《回味与反思——重温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反思当前儿童教育》,张权生、谢丽娟,《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动学习,培养出来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且还要对于他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儿童的教育培养并不是要他们具备一种他们本身就没有的东西,而是要他们对于新的复杂多变的环境通过他们的生命特质进行适应。

而且,对于只是的传授之外,还应该对儿童们接受教育的环境进行重视。比如,鲁迅先生对于儿子海婴的培养就是尽力给他营造一种安心舒适自然的学习环境。即使,有时候鲁迅先生和他的孩子生活在热闹的上海,为了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鲁迅先生也是尽力为他营造一种自然安静的学习气氛,让他字自然的环境中去接受新的知识。之后,在鲁迅先生的儿子海婴的回忆中说道:“从大陆新村直接往北走,约走几十丈以外,便呈现着另一番风光。竹篱茅舍,前后错落,瓜棚豆架,相映成画。到了秋天,有时眼前是一片青纱遮目的玉米田野,在这时候,往往就是许妈带我捕捉膛螂和蚌蠕的大好时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认为大自然的原生态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环境与孩子的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是相适应的。

不但如此,鲁迅先生还非常重视游戏对于孩子学习所带来的帮助。鲁迅先生认识到,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本性,并且可以认为游戏是孩子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是孩子们发展所必经的道路,就如同吃饭工作睡觉等对于大人来说一样,是孩子们的一种本能。孩子们通过做游戏,不断锻炼了自己,是自己更加机敏。而且还对于充分认识世界,对于自己的了解都非常有帮助。甚至,有的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以及勇气和信心总的来说,鲁迅先生不但重视儿童教育的解放,而且还重视接受教育的环境以及游戏。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必须接受他们那个年龄段必须应该接受的教育,才使得他们避免摆脱那种幼稚无知的形象和心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儿童必须接受就教育。但是,接受教育是必须的,他们还有接受与他们相适应的教育水平,从那些不合理的教育内容中解放出来,真正让他们得到解放与发展。可见,从接受教育与摆脱教育的束缚这两方面来看,通过游戏进行教育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是二者都能够满足的教育形式。

三、实现“合理的作人”

鲁迅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凝聚了其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主张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提出了“幸福的度日、合理的作人”这一教育目标,其中的“合理”二字值得关注。在抛弃了传统旧道德、旧秩序、旧价值观,同时亦不照搬西方模式的同时,什么才算“合理”呢?

首先,夫妇、亲子等家庭成员之间不再必须相互依附。鲁迅举了两个西方人的例子:“斯宾塞未曾结婚,不闻他侘傺无聊;瓦特早没有了子女,也居然‘寿终正寝’”[11]。这一点,不但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塑造一个人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与亲缘关系之外的社会互助水平。

其次,是绝不可消极地顺应社会。鲁迅首先明确,“倘只读书, 便变成书橱, 即使自己觉得有趣, 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 逐渐死去了”, “必须和实社会接触,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12]。但他同时举了因为社会上出现假币,于是就在学校里面专门开课普及辨识伪钞的课程的例子,来批判了以圆滑、妥协的方式来消极地接触和顺应社会的思路,因为倘都顺应了,又违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

[11]《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P130。

[12]《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鲁迅全集》(第3卷),P457。

了进化的路。”[13]争取的思维,是积极地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加以改造。用现在的话来总结,鲁迅所谓的“合理”,就以独立与进步来取代僵化顽固的家庭关系和复古守旧的处世哲学。

这种“合理”,并非是出于主观的一种创造,乃是社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必然趋势。“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股。又因为经济关系,结婚不得不迟,生育因此也迟,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经衰老,不及依赖他们供养,事实上也就是父母反尽了义务。世界潮流逼拶着,这样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无非觉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机可望较少就是了。”[14]因为如此合理的作人,顺应进化的规律,所以在其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幸福的度日”。而如果违反这个规律,继续执迷于僵化保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势必不“合理”于潮流,教育出来的儿童将不会成为新世界的建设者,必然招致“人的能力,十分的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15]的恶果。

四、解放父母师长的思想是改善儿童教育的前提

不过鲁迅深知道,意识形态、社会观念,尤其是文化与教育总是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相适应不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势必需要拥有进步思维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大力地推动,逐步解放教育者和父母们思想。他呼吁,父母“须用全副精神, 专为他们自己,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 纯洁高尚的道德, 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 不被淹没的力量。”父母要千方百计使“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16]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与师长应该“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17]使下一代,“以养成适应时代之思想为第一谊……是须思想能自由,则将来无论大潮如何,必能与为沆瀣矣。”

[18]这样,才是“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19]。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仅单单指的是培养教育儿童,更重要的是父母和教育者们联手打破扼杀人类追求爱与自由的天性的社会制度,为中国的未来创造一个光明的世界。

而这种改造,无不是从教育者和父母自身做起。例如在家庭、学校中,首先应当建立起亲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幼者从长者的权威中解放,获得充分的人格尊严和人性自由。“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20]父母和师长“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一面清结旧账, 一面开辟新路。”[21]

五、对当下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13]同上,P131。

[14]同上。

[15]同上,P132。

[16]同上,P135-136。

[17]《随感录·三十二》,转引自《鲁迅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谢保国,《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8]《致许寿裳信》,转引自《鲁迅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谢保国。

[19]《随感录·四十》,转引自《鲁迅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谢保国。

[20]《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P136。

[21]同上,P140.

对于儿童的教育就我国的大方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与他们以后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水平还没有成熟,各方面还没有完善,对于孩子的正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成长过程是脆弱的,在这样的脆弱而又时间漫长的时期做好教育可见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还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一些困难,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对于儿童的教育,我们一贯强调应该根据儿童的生命特征进行开发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进行更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儿童,引导他们对于孩子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对于生命的了解,从而让他们重视生命,珍惜生命。

而且,鲁迅先生对于儿童的生命与教育都倾注了极大的精力。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杂文等一些文学作品中还是对于儿子海婴的培养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非常重视的。

对于儿童的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的建立一种体系,但是这一观点成为思想早在鲁迅时期就已经被重视。

从清末开始直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教育已经经历了众多轮次的改革、改良,其中针对儿童教育的改革也是几经风雨。如今的儿童教育虽然从形式上已经较之鲁迅所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无论是形式与内容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鲁迅所提出的“幼者本位”理念依然只能停留在口号和标语阶段,国家、社会和家庭虽然较之鲁迅的时代,向儿童倾注了更多物力、精力,但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以及附着于应试教育之上的、以为升学、求职方面“加分”的所谓素质教育(家长出于实现个人所理解的成功或为弥补个人遗憾而强加给子女进行的各种教育亦属此列),无不展现出如今的儿童教育依然是在成年人所粗暴制订的规则下畸形地运行着。

因此,“为儿孙做马牛”和“任儿孙做马牛”,不但没有从中国社会中消失,反而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而合二为一了。这种儿童教育,事实上于“三味书屋”里那种为了科举的功名而背诵各种经典的教育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其功利性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据介绍,只有三成的中国孩子能“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喜欢所学的科目,49%的人感到一定程度的压力。而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所做的调查中,目前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22] 在如此的情况下,鲁迅的教育理念对于改善当今中国的儿童教育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我们结合我国当今社会儿童生命的现状,整理并研究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论述,对于如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可以非常明显出鲁迅先生呐喊的价值。

首先,应当平视儿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从儿童的兴趣、喜好出发加以培养和引导,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其身上。儿童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这样的教育模式相比其他水平的教育更像一种教育理念,而并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这样的过程逐步影响到儿童成长的各个过程中。我们要更加珍惜儿童的生命,培养他们的独立的人格,从儿童的兴趣、喜好出发加以培养和引导。并且还需要社会上各种专业领域的人才进行帮助,比如儿童心理医生、儿童教师等等。我们不但要重视儿童的自身安全等问题,还要重视儿童们的学习、语言以及知识的运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只是技能下他们才会在

[22]《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姜泓冰,《人民日报》,2011年1月28日。

这个社会上生活的更长久。

其次,应当理解儿童的心理,游戏为主、教育为辅,寓教于乐,善于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

上文已经提到,鲁迅先生还非常重视游戏对于孩子学习所带来的帮助。鲁迅先生认识到,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本性,并且可以认为游戏是孩子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教育解放的儿童要想字这种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存,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孩子们通过做游戏,不断锻炼了自己,是自己更加机敏。而且还对于充分认识世界,对于自己的了解都非常有帮助。游戏教学不但可以满足接受教育,还可以使得孩子们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在如今的社会,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已经比鲁迅时期繁复的多很多了。古时候的教育模式对于孩子们的毒害今人已经很少提及。但是,笔者认为如今的教育模式坑害儿童更深。主要体现在,孩子们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之外,还要参加一些兴趣班,比如“奥数班”、“艺术班”、“特长班”,使得孩子们根本就没有自由活动,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今的孩子相比鲁迅时期,他们更需要从教育里面解放出来。对于这样的就放,我们应该进行一场具有真正意义上解放的儿童解放运动。这样的解放不但对于儿童,而且还读与孩子的家长,甚至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解放。从根本上解放我们的教育。使得对于儿童的生命教育更加关心,从重视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孩子,将国家甚至是社会的注意力从儿童教育转移到儿童生命的本质上来,让教育适应儿童生命特质。,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儿童的成长。

第三,培养亲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而不是灌输子女、学生对父母、教师的绝对服从以及报恩意识。

第四,从庸俗的“成功”观念中解放出来,不给儿童培养将上名牌学府、进知名企业,致富、出名等价值观,在提升子女必要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其实现符合个人兴趣的理想。

第五,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教育的主要舞台,父母要给予子女充分的陪伴,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其父母家庭教育能力、方法的辅导。首先,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是有责任的,有责任去了解他们的成长特点,从而要尊重他们成长特质的基础上,去更好的配合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他们有义务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漫长而又脆弱的时期,稍有不慎或者是情绪不当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当然,正如鲁迅所揭示的,只有当父母真正不需要完全依赖子女的抚养而安度晚年、子女不需要“成功”就能获得有尊严生活时,儿童教育的目的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儿童才能真正获得快乐、自由的童年,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而实现这一点,唯有继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养老保障制度,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鲁迅不遗余力呼吁的思想解放。

参考书目: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鲁迅论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蒋风/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

《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第2版),顾明远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鲁迅作品里的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

《走进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教育原理》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11计教王雪旖110124368 一、案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以下是我选取的几则案例,以供研习: (1)有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陶行知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了:“我可不识字。”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3)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这所学校是陶行知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保育院的难童,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经费非常困难。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这是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

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版前言)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较长时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来自旧社会,他对旧中国的教育有深刻的感受。他入过家塾、私塾,又进过“洋学堂”,留过学;读过“四书”“五经”,也学过“西学”。他看透了封建专制教育的腐朽严酷,极为憎恶;亲见洋务派“洋学堂”的“乌烟瘴气”和空疏无用。在路矿学堂,他开始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但对国内的“新学”很为失望。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大量地学习西方文明,也厌弃资本主义教育反动偏枯的一面。他深感弱国人民的痛苦,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因此而更加炽烈而深沉。《朝花夕拾》一书的部分内容,描绘了鲁迅求学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一个“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鲁迅的求学经历,就是一幅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缩影。鲁迅看透了旧教育的弊病,坚决主张全盘改造旧教育,这个主张与他的亲身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迅从年轻时起就重视教育工作。在他出国留日前,清政府已腐败透顶,帝国主义势力步步进逼,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爱国志士,充满忧愤。1903年初,鲁迅与陶成章等27个留日学生给绍兴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对比中日两国情况,痛切地指出:“我中国空疏陈迂之教育,必不能敌各国之教育;我中国腐败朽蠹之政治,必不能敌各国之政治;我中国枯窳拙劣之工艺,必不能敌各国之工艺。”他们急切地呼吁故乡人民,冲破障碍,出外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愤思奋发”“更新国政”。见绍兴鲁迅纪念馆藏《绍兴同乡公函》。他在回国前一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又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即培育人才。要国家强盛,首先要培育人才。由于事实的教训和学习了马列主义,鲁迅后来还认识到,要取得民族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必须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推翻剥削制度,要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探究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中记叙了他童年时期的一些美好记忆,这些记忆成为了他在现实的“纷扰”和“芜杂”中寻找一点闲静的突破口。针对本书的阅读,课本提出了进行专题探究。因此,借此机会我们探究一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知识介绍: 关于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本书中有这么几篇涉及:《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 下面就针对文中的语言片段摘抄几节: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阿长与山海经》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

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 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 ——《二十四孝图》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第一讲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授课教师:黄乐琴 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但是革命总是失败,是一个循环复辟的过程,所以他此时对革命有一种失望。其次,是思想启蒙的失败。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改变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要使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以“幻灯片事件”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认为改造国民的精神,首先要文艺救国,试验了《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都遭到了失败。再次,是婚姻失败和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人生的创伤。他与发妻朱安十几年行同陌路的生活,以及与弟弟周作人的不和给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 他在《呐喊·自序》中自述无人呼应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他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多年抄古碑,校古籍的寂寞生活后,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新青年》的发起人之一钱玄同劝说鲁迅和他们一道用文艺唤起民众,引发了著名的“铁屋子之争”,他被钱“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所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叫出了“吃人”的声音,震撼了文坛。而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使人们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再次震撼了文坛。 第一节鲁迅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创作背景 (一)首先来自于西方科学,主要是人的两次发现。 1 牛顿力学的发现,带来了人的第一次发现。 牛顿力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他发现了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世界的哲学观也从“上帝中心论”转移到“人类中心论”,这是人的第一次发现。 2 人的第二次发现与量子物理学、非理性哲学产生有关。 16世纪末,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出现和非理性哲学的发现,人们对人类的理性万能、人类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非理性哲学的盛行以及人的第二次发现。具体说来,首先是量子物理学的产生导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人类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希望破灭了,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中心。第二点是非理性哲学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出现,强调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人的生活意志难以满足,人生充满了痛苦,所以人不再是完美无缺天使,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第三跟这个联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打开了人内心的神秘之门。本我是本能;自我节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已经具有理性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是最高级的,代表了理想、良知、秩序,是社会理性的象征。 (二)西方的民主、科学产生的同时,中国的专制还在继续。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教学成果报告 福建教育学院项目组邹开煌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三大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论师德、教师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教育管理等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主张作为课程或专题列入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内容。即是主张陶行知的文章、诗歌和歌曲,他的生平活动、业绩、人格、精神和思想,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能够以各种不同的载体和方式,逐渐进入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或校本研修内容。以提升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与发展。 一、成果概要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近现代教育理论。其众多教育主张、与当今课改理念、素质教育要求以及规划纲要目标基本一致,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和启迪。诸如评价改革;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五育目标: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六大解放: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策略等都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财富,教书育人的动力源泉,学校办学的行动引领。

然而,根据根据大量纸质问卷和现场调查,能写出或说出陶行知三条名言的不到5%,说出一条的也不多。多次三四百人的现场调查中,没有一人能说出三条名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知之甚少。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具现实与迫切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师专业成长》、《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办学特色》、《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师读书素质》等专题形式直接进入全省各中小学,进入省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小学校长研修班、名师、省学科带头培养对象班、2012和2013福建教育学院国培班,进入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13期“福建省推进学生课内外阅读专题研训班”,进入福州市、上杭县、新罗区、集美区、龙溪县等县市区研训班;二是在时间比较长或层次较高的培训班如校长提高班、学科带头培养对象班、国培班通过远程方式研修《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网络课程,系统研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三是通过行知实验校实践。 2008年至今六年以来,我们开设了100多场的专题讲座,组织20多个不同层次的班级研修《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网络课程,大量的网络报道和校长、老师们的学习体会以及许多学校的践行结果表明,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 1.陶行知教育思想大范围进入全省中小学校、进课堂、进教师,发挥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引领作用 2008年以来,将陶行知人格、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直接送到中小学,进课堂、进教师;进省级各类培训班能及国培班,以及受邀新疆、广西、浙江等外省讲学等,直接受众几万人,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内容得以普及深入。特别是2012-2013年,在福建省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省31个厅局

鲁迅教育思想

“解放我们的孩子” ——浅谈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关于革命思想的作品思想挖掘已经几乎非常到位了,但是对于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挖掘还不是很到位。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并且内容丰富而具体。在当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导致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频繁出现,比如雇佣童工,忽视儿童生命;虐待儿童,扼杀儿童生命等等一些教育问题。并且,在我国还存在对于儿童自身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基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甚至是思想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可见,我国在儿童生命教育等问题上不但存在制度上的问题,还存在国民根深蒂固意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思想以及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所以,笔者通过对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关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挖掘,旨在为我国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然后,结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所存在问题,阐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思想;鲁迅;教育启示 Abstact Lu Xun, China's greatest writers, thinkers and revolutionaries, and also a great educator. We thought Mr. Lu revolutionary ideas about the excavation work has been almost in place, but for Mr. Lu content Child Education excavation is not in place. In fact, Mr. Lu Xun's works on China'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speculative depth, and content-rich and specific. In today's society, wh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re are more or less ignored, leading to som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frequently arise, such as child labor, child neglect life; child abuse, strangled children's lives and so some education. Moreover, there is in our own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not in place,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and eve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Visible presence of institutional issues not onl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re are still deep-rooted problem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 child'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other life-depth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e author Lu Xun Literature for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on educational ideology, aimed at our children's lives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 for Mr. Lu's child life education thought it was analyzed.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

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1、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全身心的为幼儿教育服务,不应该只把教育 当成一项工作,只有当自己完全的热爱这份工作,发现这份工作的乐趣,才能 将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 高自我修养,自我学习,丰富自己的眼见。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使幼儿获得 内容更加饱满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 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如班级中,总会有个别特别调皮的幼儿,如果一味地批评教育,幼儿不但 不会改正,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觉得老师都不喜欢他,教师首先应仔细观察调 皮儿童的常规生活,观察他的行为习惯,一边纠错指正,同时也要配合鼓励幼儿,相辅相成。同时也要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从家校两方面 入手纠正。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儿 童健康发展。 2、小班主题环境创设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生活化,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也可将环 境创设接近家庭生活,使幼儿更加容易进入环境。如可以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在理发店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去理发店的经验,在游戏中运用。如,理发店中的顾客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理发师要学会接待,配合顾客的要求。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想法。 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 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幼儿喜欢明快的色彩对比,造型上选择简洁的表现手法,图画造型可爱最能吸引幼儿。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同时,教师也要进入角色,参与活动,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做一个参与者,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特点,更好的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_刘少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总第132期) JOURNAL OF FUJ IAN NORMAL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No 13,2005G eneral ,No 1132 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 刘少勤 (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儿童的位置;儿童的教育;儿童文学   ΞΞΞΞΞΞΞΞ 中图分类号:I21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5)03-0080-05 1848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部力量的牵引下,开始艰难地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历史遗留的问题太多了,许多事情在西方是次第展开的,在中国却堆积在了一块,在同一时间发生了。“个人”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都集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传统中国,个人受到家国和道统观念的迫压,妇女受到男人的迫压,儿童受到成年人的迫压。三种迫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主”和“奴”的关系。个人匍匐在地,妇女匍匐在地,儿童匍匐在地。鲁迅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并非夸大之语。 想要变革中国社会,让中国呈现出新的风貌,“首 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P50 。立“个人”,立“妇 女”,立“儿童”。在鲁迅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很不少。鲁迅选择这些作品,跟他“立儿童”的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 儿童的位置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现实是既成的事实,只有“未来”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叫人去想象,去探求,给人以希望。鲁迅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我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中国出点微力。” [2] 他说,以往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历来都在一治一乱中恶性循环。太平了一段时间,就会出乱子,治 世就变成了乱世。于是打打杀杀,死了很多人,毁了很多财物,有人开始重整山河秩序。改了朝,换了代,弄出了一个新皇帝,社会制度却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人压迫人,人吃人。鲁迅期待中国能在未来开辟出“第三时代”,自由、平等,不再是人奴役人的时代。 未来的时代属于未来的人,也需要由未来的人来建设。“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 形。”[3](P1) 要想让中国有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在儿童身上 倾注心思和精力,就必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鲁迅批判了传统中国以长者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来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 力。”[1](P125)应该倒过来,长者以幼者为重,为他们的生 长铺路,牺牲自己。“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 命,应该牺牲于他。”[1](P125) 身为父辈,应当抛掉“恩人 意识”。中国人老强调“养育之恩”,似乎因为有了“养育”,父辈对子辈就获得了理所当然的支配权,把父辈和子辈弄成了债主和债户一般的关系。鲁迅主张,父辈应该用“中间物意识”取代“恩人意识”。什么是“中间物意识”?每个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完结,从那一天以后,一切东西都与自己无关了。想到这一点,会叫人感到沮丧,感到虚无。佛家有关生命无常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但 — 08—Ξ Ξ作者简介:刘少勤(1969—  ),男,浙江龙泉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4-11-01

七下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 孙 倩 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学校 第一单元《红色记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难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人文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常规课本 (教师)课件及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出其中三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解放中国》 问:“你能说出这几幅雕塑各自表现什么历史事件?”教师简要讲述,带动学生对历史革命的红色情绪,引入新课《红色记忆》 2、深入理解 1)放映《开国大典》视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放映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影视剧中的《开国大典》,最后引入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 构图上:(1)左实右虚(2)主体人物突出 色彩上:(1)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结合 (2)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绘画 3)引导学生自主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将三幅作品结合,提问这三幅画的视觉中心在哪里?画家为何这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整理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基本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并强调作品中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放映《太行山铁壁》《狼牙山五壮士》问:画家采用了什么样构图?画面产生什么气氛?对人塑造又产生哪些影响? 2)放映《支柱》《艰苦岁月》问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可体会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的创作么?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图、情感、题材去分析作品。 4、欣赏评述 通过《母亲》和《血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第二单元《鲁迅与美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2)能用多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并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和美术的渊源,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以及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学会欣赏解读版画的重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培养综合探索的能力。 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欣赏鲁迅的书籍装帧作品并尝试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教学重难点:了解鲁迅的装帧艺术/用美术语言去分析理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常规作图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感受印象中的鲁迅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王敏

《近现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精粹》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专业:2007级学前教育 学号:20074005005 姓名:王敏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措施和主张,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但很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就任为临时大总统。他上台后立即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以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包装的孔孟之道禁锢青年,使他们成为安分守己、不争、不燥、不犯上的顺民。1915年,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展开了反封建复古教育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进步人士对旧文化旧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这种抨击中自然会涉及到旧的儿童观和旧教育观。于五四前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随感录》以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小说、杂文,表现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抨击各种社会时弊,对儿童命运、儿童教育问题十分关注。 二、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鲁迅一直非常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他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中国。他反对用封建思想来教育儿童,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强加于儿童身上的奴化教育,主张通过书本、玩具等手段给儿童以科学知识,对儿童施以爱和美的教育,养成其科学的精神、健康的个性。作为儿童教育家的鲁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 鲁迅1909年从日本回国,到1927年定居上海,其间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工作在教育岗位上,教育工作是鲁迅从事的唯一的社会职业。早年在绍兴,鲁迅就曾和三弟周建人联名发表《维持小学生之意见》,建议当地政府重视小学教育,设法使绍兴的儿童都能接受小学教育;在教育部工作期间,为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他亲自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历时两月有余。鲁迅为儿童教育、儿

鲁迅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 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作品第一次将儿童当作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给予儿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使鲁迅突破了对儿童的粗浅认识,开始探索儿童内在的本质特征。此时,具有现代特征、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肯定儿童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儿童本位”观开始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目睹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后,从此开始自觉地运用阶级论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鲁迅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对此,鲁迅深为赞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升华了自己平等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决定用其作为“火与剑”去改革社会,扫荡食人者,让孩童成长起来去实现那“第三样时代”。至此,鲁迅完成了思想发展的历程,唤醒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自觉。 二、“幼者本位”儿童观的阐释 鲁迅所树立的是不同于传统传宗接代型的儿童观,而是新型的儿童观,这种“幼者本位”思想,是对“孝”、“悌”等封建纲常礼教的颠覆与反叛,其独特、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批判封建教育的利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理解儿童 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单一从家庭本位出发,把儿童看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1]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对封建的旧伦理、旧观念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认为封建家庭往往将儿童看成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不把孩子当人看,家长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不管正确与否,孩子都只能毫无条件地服从。对此,鲁迅在《狂人日记》、《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感录二十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五猖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等小说和杂文中,对这种不理解儿童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95190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 陶行知 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 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 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 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 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 影响又是空前强大。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 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 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 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 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 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 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 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 1/3页 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 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 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 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 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 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 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嘲讽、轻视。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三种嘲讽。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旧式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规训”儿童,用四书五经“催熟”儿童。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深恶痛绝,“救救孩子”又何尝不是他毕生的呐喊。就在先生逝世前23 天抱病而写的《立此存照(七)》中,还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今天,旧社会虽早已土崩瓦解,但旧式儿童观的社会阴影并没有完全消除。隔着百年苍茫的时空,今日我们面对儿童的生存现状,依然会对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百感交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