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3)元朝哪位皇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六、材料一: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里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一天内就有1300万股票被抛售出去。几天内,股票价格持续暴跌,无数人顷刻间倾家荡产,无数人捶胸顿足,有的神经失常,有的跳楼,从这一天开始了为期5年的经济大危机。工农业生产下降,银行纷纷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罗斯福1933年3月4日就职演说

材料二:……唯一的政治手段,就在于重组一支军队,重要的是德国是否拥有800万后备军……——希特勒就职演说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为对付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什么办法?中心措施是什么?这次经济危机特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德国为消除经济危机走上了什么道路?

(2)根据以上各则材料,你觉得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制造了改良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电力和石油)的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电讯业的兴起。第三次世界性的科技革命主要在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信息等领域展开,还在生物工程、合成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1)三次工业革命(世界性科技革命)中都利用了哪些新能源?

(2)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在新能源上作出过世界性的贡献?

(3)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如何利用这一发明的?

九、材料一: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材料二:20XX年1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胡锦涛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胡锦涛指出,我们愿同美方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和协调,促进世界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奥巴马表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美两国加强合作至关重要。美方期待着同中方在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合作,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材料一出自什么条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此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了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回想70年前的同样是起源于美国的什么事件?此事件有哪些特点?美国是怎样处理的?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十、材料一: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役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二:谈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观点?他们当时所面临的任务分别是什么?

(2)它们当选总统后各自颁布了什么法律?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3)从历史作用上看,两个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十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19世纪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科技、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工业革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由于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程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出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21页

(1)材料一中指的是哪一次工业革命?(2分)这一场“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请举出至少一例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及发明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由于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程度加快”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表现?说出20世90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影响下,中国加入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名称。

十二、材料一有一次,他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你知道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的意思吗?

材料二中的“长策”指什么?

你能说一说材料二中的“长策”是怎样完善吗?

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受益最大的是谁?

十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1)材料中的“子”是指谁?他创立了哪家学派?

(2)请概括上述材料的思想内容。

十四、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

回答:(1)文中提到的“中国所采取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何时创立,何时得到完善,又是何时被废止的?

十五、(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摘录)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束稽查-----借领外夷资本及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1)材料表明清前期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对外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你认为这种政策有可取之处吗?请说明理由。

十六、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箧装潢,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材料二:康有为在上书中说,局势“璧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而不可得矣……

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材料三: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游行示威。6月3日以后,上海的工人罢工,支援学生爱国斗争。……迫

使北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件历史事件?两个强盗指的是谁?它发生于哪一年?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上书是哪一年,上书的原因是什么?史称这次上书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的情况?这次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次运动的性质是

怎样的?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什么时期?

十七、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因为第几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长征过程途中红军克服了哪些困难?

(3)长征期间召开的什么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有哪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十八、(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哪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确立起来的?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大的失误?涌现出了哪些模范人物?十九、1902年,安。尼克松。库伯出生在美国南方一个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18岁时,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白人去选举他们共同的总统,像她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的。

27岁时,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厂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劳作,来支撑她的家庭。但是,这一年,她失业了,她看到了无数倒闭的企业,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失业者,发疯似的在银行门口挤兑的人群,仿佛美国一夜之间陷入了绝望之中。好在这样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转机,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战胜了恐惧。”

1941年,39岁的安。尼克松。库伯得知了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轰炸!“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战争结束后,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随着“人类登上了月球,柏林墙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们自身的科学和想象力连接到了一起。

20XX年,106岁的安。尼克松。库伯亲眼见证了同样身为黑皮肤的美国新一代领导人诞生,她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必将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生机。

结合历史知识,请你来阐释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经历的历史。

(1)“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指的是谁领导的哪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27岁那年安。尼克松。库伯等人失业的原因是什么?“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指的是谁?他是如何使美国渡过这次“恐惧”的?

(3)“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指的是哪一次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指的是什么战争?

(4)最先登上月球的是哪一个国家?“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什么?

(5)“奥巴马的当选”与安。尼克松。库伯小时候听的故事有关系吗?为什么?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点睛:关于北宋的知识,需要掌握北宋建立的过程;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2.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材料“三大发明”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 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 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 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 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 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 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 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

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 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答: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答: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答:1952——1957;1978年以后。 4、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答: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答: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答: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答: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答案】(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2)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 (3)人物:鉴真;事迹: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人物:玄奘;事迹:西游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当时日本派遣到中国来学习的有留学生、学问僧、以及遣唐使。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节日、茶道等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分析可知,材料二说的是唐代僧人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 (4)依据材料三“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可以判断与唐朝的僧人玄奘有关。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第一个把天竺的地理、历史、佛教、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回国后,根据西行的见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2020年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指导

材料论述题解题指导 1、什么是观点?观点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史实的评价、看法、影响、意义、作用、启示、感悟等。观点带有个人的主观评判因素,而史实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2、提炼观点和解答试题要注意的问题 (1)观点要用陈述句(不能是否定或疑问句等,不能是短语或词组)。 (2)提炼观点不宜停留在具体的“史”(史实)上,要上升到“论”(结论)的高度。 (3)观点必须是鲜明、简练、完整的一句话,观点表述不能啰嗦或模棱两可。(4)观点在材料中要能得到验证,要反映整则材料的完整意思,不能只抓住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其中一个方面。 (5)要避免大包抄、“万金油”式的空泛观点。 (6)观点提炼要体现历史学科知识内容,要凸显“历史味” (7)论述部分要紧扣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不能太少(答题卡空白处约150字)。 论述一定要包含两个论据,结构为:论述1(史实+论证);论述2(史实+论证)。选取的论据一是从材料中归纳,论据二一般是跟所提取的观点有关但取材于课本(也有可能材料本身就有两个论据,那就不必用到课本知识)。 要特别注意设问对论据可能有时间或空间的限定要求(如“世界近代史”) (8)结论是观点的升华,一定要写,但又不能照抄观点,可以参照两个论证对观点进行改写、扩写。 3、观点提炼的常见方法: (1)分层解析材料意思,再概括段落大意,找到中心意思与课本观点的相似之处。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词(高频率词语)、主题词(体现中心意思的词语),找出几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已知的知识组合成一个观点。 (3)注意材料的出处与第一个设问等信息提示。 (4)根据材料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确定人物或事件的地位、性质、评价、影响、启示等内容中带观点性的句子。 (5)确定材料所涉及的是什么主题的:改革、开放、革命、科技、战争、思想解放、人物评价、古代重大工程等,回归课本或参考资料,寻找能对号入座的观点。但一定要记住不能出现过分空泛的观点,可以通过加限定语的方法把过于空泛的大观点降格成中观点。 4、强调: (1)观点不能太空泛。尽量选择比较熟悉、好论证的观点,不要给自己挖坑。(2)观点提炼后,要回归材料去验证一下,看看是否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3)要特别注意设问对论据可能有时间或空间的限定要求。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1)开元盛世 (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开元盛世”。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主要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2.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七年级材料论述题集

材料论述题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 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 国家人文历史 (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历史科的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可是材料分析题,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却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因此,学业水平测试冲刺阶段要对材料分析题进行专项训练,带领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认识材料分析题特点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大,灵活性强,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联系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等理应是我们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重点。 2.材料分析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及考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2)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 (4)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5)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 (6)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从以上考察内容及考察方式来看,题目的题干往往会在实际考题中表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这三种表述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同时要紧扣材料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学业水平测试题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指导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根据材料分析题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答题方法。 1.“读”——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找”——是解答的关键

高一历史材料题及答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Q1:“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A1:欧洲各国和日本实力下降,而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美国和 苏联两分天下 Q2:“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 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杜鲁门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 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斯大林A2: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冲突。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Q3:为什么采取“冷战”? A3: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 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 材料:(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 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 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 的命运。──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Q4:(1)“自由国家”指什么?“极权政权”“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 A4: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影响 Q5:(2)材料表明了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A5:公开打出反共、反苏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称霸全球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材料:材料一:“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管子·小匡》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材料五: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 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 Q6: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A6:优势: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技术 水平高。

2018年中考历史《热点材料分析题》专题复习训练及解析

2018年中考历史《热点材料分析题》专题复习训练及解析 第1页,共14页2018年中考历史 《热点材料分析题》专题复习训练及解析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联)农业生产的情况 项目 年份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4.5544.24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 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1)材料一中苏俄(联)农业生产情况的变化得益于列宁实施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经济状况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罗斯福为解决“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问题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哪次会议?为了“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什么决定? (4)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2.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举出宋代对世界文化传播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发明。 材料二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学家,经过27年的研究,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它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2)写出“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和“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两部著作名称。材料三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主要的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3)依据材料三,分析牛顿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材料四“互联网+”是当今热门概念,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促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改变。 (4)互联网是哪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依据材料四,分析“互联网+”的积极影响。

经典中考历史材料题(附中考答案)

经典中考历史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一一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材料二 材料三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 ——恩格斯 (1)材料一“从来没有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指什么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什么?请写出这一时代的、材料二的作者的名字及其另一个代表作品的名称。 (2)材料三中的“伟大人物”请举一例,说出他的主要思想。 (3)材料一、三共同说明思想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出自什么法律文件?它们各自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合众国取得“自由独立”的途径是什么?材料一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3)材料二反映的文献是谁颁布的?该文献的颁布对美国南北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这两个重大事件的解决对本国发展有何共同影响?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19世纪60年代末,该国抓住机遇“弃旧图新”,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弃旧图新”的结果使它逐步转变为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2)材料二中的“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指的是哪个国家?该国通过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分别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什么障碍?20世纪30年代该国为应对经济大危机实行新政,新政的特点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该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018年中考适应性练习三(辨析题、材料解析与论述题专项) (1)

初中研训中心组供稿 适应性练习三(辨析题、材料解析与论述题专项) 一、辨析题 1.文艺复兴的大师们高举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帜,创造了诸如《神 曲》、《最后的晚餐》等宣传宗教神学思想的艺术作品。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6分) 2. 右图是小史的学习笔记,你认为他的笔记内容是否正确? (2分)请说明理由(4分) 3.小史同学认为右图所示内容是日本明治维新 时期向中国学习的结果。你认为小史同学的观点 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6分) 二、材料解析与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摘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2分) 材料二 有了这些发现,欧洲的商业城镇……,现在已成为为数众多的、兴旺的美 洲耕作者的制造者,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 者。 ——摘自《亚当·斯密谈欧洲的扩张》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分) 1875年横滨街头的蒸汽车

(3)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开辟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的基础。(4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探索世界】 材料二【发现世界】 材料三【改变世界】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与图8线路①和线路②有关的航海家。(4分)并指出“结束了它的孤立状态”的历史事件(2分)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任何的技巧都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夯实学考的个个知识点,毕竟所有的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一.材料解析题的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当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举几个方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