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入则孝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

——读《论语》有感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兄弟情同手足”。这些都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夫子也主张“孝悌”,在《论语》中充分表现出来了。那么孔子是怎样谈论孝悌的呢?

“孝”乃孝敬父母,“悌”乃友爱兄弟,先一起谈谈“孝”吧!

因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所以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说,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谓“仁”的根本吧。而孔子也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与政治是不可分开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击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要使人民尊敬你,你要倡导对父母孝顺,对众人慈爱,他们就会忠实于你,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执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地干活,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施于有政,是恋为政,奚其为政?”此句大意讲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里有句话说:孝啊就是孝敬父母,并以友爱的态度对待兄弟;倡导孝悌的道理推广到政治方面,这也算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做官才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孔子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政治,应以孝为主,孝及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体现了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他就更加不可能爱人民,体会百姓的艰苦,做一个人人敬爱的好官了,所以孝敬父母与为政,是有密切关系的。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己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用乎?”

这段对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宰我的父母去世了,宰我问孔子是否非要替父母守三年丧,于是孔子就对宰我说如果宰我居丧孝吃美味还觉得香甜,听音乐还觉得快乐,住好房子还觉得安适,那你可以不用守三年,宰我出去后,孔子感叹他大不孝,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尽孝,那么怎样做就是尽孝呢?

孝敬父母不仅停留在百依百顺上,而且要父母不担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你没有一定的地方而到处漂泊时,你的父母一定会很担心、思念,然而在担心和思念时却又见不到,不要让思乡的游子和思子的慈母只有共同仰望一轮明月时才能传达彼此的愁绪。

当我们长大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了,回头望,看看父母因为了我们而饱经沧桑的脸,他们年事已高,我们应该好好侍奉他们,为他们的年高而担心,因为他们随时离我们而去,那么将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诚然知道父母的年龄是非常有必要的。

孔子曾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视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看一个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所以说,只有坚持父母的遗愿志向,子女才算真正的尽了孝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所以要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这样才算是有孝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侍奉父母就够了,但这是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够去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侍奉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父母诚心侍奉也是一种孝顺啊!这是其中一点。另外,在侍奉双亲的同时要听从父母的话,耐心地与父母交谈。大家看过这则公益广告吗?讲的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做了满满一桌饭菜,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桌子旁边,怀着美好的盼望在等待……然而,不一会来了个电话:“妈,我不回来了,公司请我们吃饭,您先吃

吧!”随后就会滴滴挂电话的声音。老人叹了一口气,一转身又来了个电话:“妈,我不回家吃了,我还有事……”老人满面愁容摇摇头,叹气着走到房间……这是多么寂寞的老人啊!所以侍奉双亲要经常和父母谈心,不让他们感到寂寞。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怨。”就是说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即使从心底里不愿听从他们的意见,但还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去违背,为父母操劳,不要心中怨恨,这是大多数孝子能做,然而对父母服服帖帖是大多数人所不愿意的。

然而孝敬父母不仅停留于这,更重要的是于内心。当父母去世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要做到父亲死后三年都不该变父亲所坚持的规定是多么的不易,可想而知那些孝子多么的不易,真让人敬佩。按照周礼的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我们孝敬父母,不仅在他们生前孝敬,在他们去世后仍孝敬,这也许才是大孝吧!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攀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不违背周礼就是孝。父母在世时,按周礼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要按周礼对他们办丧事,按周礼祭祀他们。周礼是一个对父母尽孝的准则,对父母尽孝道应该依礼而行,不应该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无论他们在世抑或去世,都应如此孝敬双亲,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父母去世,要居丧三年,在居丧期间,要常哀思养育之恩,家中有了变故,绝不可以饮酒作乐,但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对父母和颜悦色,声调柔和,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算是孝吗?子女对父母的孝不能只是表面上的,要真心实意的去关爱父母,让父母感觉到你的爱,感觉到快乐与温暖。

我们从小给父母带来太多的麻烦,从我们伴随着母亲分娩之痛伊始,我们至此给父母带来无尽的麻烦,甚至让父母永远不安宁,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孝敬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感觉是很难受的。你想想当你有能力报答你父母的时候,你的父母却已从你身边消失了,你不会感到愧疚遗憾吗?这种愧疚必定会伴随你一生,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多孝敬父母,让他们感

到安慰和快乐。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曾经曾子有疾,召门下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们来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的,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会免于伤害了,弟子们。”

读完这句话,不禁久久回味,时时揣摩,感慨颇深。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临死前要他的学生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示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一生都遵守孝道。

古人尚且把爱惜身体,看做孝敬父母,而我们作为现代人能做到吗?现在一些处于叛逆期的少年们,在言行举止上都对他们的父母极不尊重,更何谈把爱惜身体当做孝敬父母呢?他们不知道父母为他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泪,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爱,奉献了多少年华,放弃了多少梦想与希望……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用自己的生命的精华哺育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树不在长青,已慢慢地枯萎。当他们发现是却没有感到丝毫懊恼,丝毫抱怨,丝毫后悔……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伟大而又光荣的使命,只有欣慰与希望。

父母在我们眼中已慢慢老去,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亲爱的父母将会永远躺在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安详地沉睡,再也听不到我们殷切的呼唤,静静地……

这一切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明智的。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珍惜与父母共度的时光,尽可能的孝顺他们。《论语》中,子曾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是孔子在称赞他的弟子闵子骞为尽孝的事例,他的名字流传于后世,他的典型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子曾曰:“父慈子孝。”即使父母有错,也要在外人面前为之隐瞒,即“家丑不可外扬”。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就是说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

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一朝之岔,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感与?”体现了孔子不愿连累父母,他认为不顾父母的人是没用的。所以做事情之前要考虑到父母,时刻将父母放在心头。

古时候人们遵从五美,何谓五美?就是“忠”“孝”“礼”“义”“仁”。“孝”排在其中,足见孝在中国古代地位有多高了吧!古人是非常守孝道,有孝心的。大家知道“卧冰求鲤”的故事吗?从前有一位生病的母亲,有天非常想吃鱼,于是他的儿子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于是在寒冷的冬天,赤身躺在结冰的河面上,试图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厚厚的冰层,从而在河中捕到鱼。最后上天被他所感动,一条鱼跳出水面。这就是“孝”感动天地,如此令人动容!

现在,谈谈“悌”吧!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兄弟怡悦,可谓士矣。”这里孔子提出为“士”要互相勉励督促,待人亲切和气,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勉励督促,兄弟之间要亲切和气。而今,多少人因为钱,房子,权力等等不认兄不认弟。家庭一点也不和气,一点儿都不和睦。古时候,“融四岁,能让梨”,还懂得和弟弟哥哥吃梨时要“弟与长,宜先吃”,将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不要看这是一件芝麻小事,不过是让梨,然而反映了她尊敬兄长,爱护弟弟的高尚品德兄长很多人吃什么,用什么都争着抢着,知道让的人少之又少,这实在是让人难过,有个成语“情同手足”比喻两人关系密切与兄长关系很好。

《弟子规》中也说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是啊,相信大家都这样,定会家庭和睦,所以大家要将“悌”放在心上。

古人能做到“孝”“悌”,我们也行,读了《论语》后,我深有感触,我们做得太差了,我们根本不能算是孝子,只能是逆子了,所以加油吧!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经典句子大全

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经典句子大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解读《弟子规》-出则悌

解读《弟子规》——出则悌 一、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主要在于社会对规矩是需要的,这种规矩不是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要人们学会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有了这些守则规范,我们才能够经由对这些守则规范的遵守而变成谦谦君子。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时,就要辩证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成就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的,其实就是从小养成的好规矩,好习惯。难怪名人说?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二、【出则弟】解读 【解读】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弟通悌:从心,弟声。《说文》:?悌,善兄弟也。?本义:敬爱兄长,泛指敬重长上。 《三字经》里提到?首孝弟,次见闻?,这里可以看到,即使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孝悌仍然比读书重要。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今人还比不上古人吗? 《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教导人如何关怀他人,没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教导人有节有度,懂得尊敬他人,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所以「悌」还包含一个礼节的教诲,孔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可能在人群当中无法立足。只要你走出自己的房间,就要与人交往,首先就是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交往;离开自己的家庭,就要与族里的其他长辈交际。交往要注意什么呢?《弟子规》为我们提供可操作的礼仪、规矩。 弟道第一条,注意与兄弟交往礼节。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论语(孝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孝顺”这个词,孝和顺放在一起,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古代孝的根源来看,而今天的孝顺和孔子那个时代是很不同的。 首先要说起西周的政治制度。当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时,他该怎样管理好这样一个大国呢?于是他想到将自己的兄弟、儿子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诸侯再照样分封,并由嫡长子继承。形成下级对上级逐级负责,世卿世禄的制度。每个人各安其位,绝不僭越,也没有向上越级的想法,这叫做身份社会。西周有800年的统治,可见这个社会可以说是相当稳定。而保证身份社会稳定的两个重大因素,一个就是孝,另一个是礼。这都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不僭越就要保证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这就是顺。在父亲生前绝对服从,在父亲死后不违背父志,便是孝,也就是这则论语的内容。可见西周春秋那个真正的封建社会,孝由一个伦理层面的问题叠加到了政治问题上。举个例子,春秋时卫国有个叫石厚的,协助卫桓公的弟弟州吁弑兄篡位,但在卫国不得人心,于是找到父亲石碏,石碏让他们去见周天子并从那里得到许可,但却在半路派两个人诛杀他们。一个人代表国家诛杀篡位的州吁,一个是他的家臣诛杀自己的儿子。可见父亲可以掌握生杀大权,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才是孝的真正目的。绝对服从是那个时代孝顺的含义。 今天,时代变了,最简短的概括就是从身份社会变为契约社会,不再有封建、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孝便不再具有政治意义。孝从原本的伦理变为政治因素最终又变为伦理,经历了一个转变,但还有一些观念保留了下来,比如我们今天讲孝顺,虽然已不是绝对服从,但本质上还是不要违背父母。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父母亲手把我们养育,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是孝的纽带。“百善孝为先”,我们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就是伦理道德中最高尚的爱。孔子的话说父母生前和死后都要孝顺,因为古人认为死生亦大矣。而今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父母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这比当父母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再祭奠他们重要得多。父母用半辈子把我们养大,他们的恩情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所以从现在开始,多陪陪他们,和他们聊聊天,记得他们的生日,帮父母干点活,让他们少操老一代,就是我们最大的孝心了。让他们享享福吧,所谓孝顺,不过如此。 孝顺,这样一个因爱而生,因政而盛,最终因爱而流传的东西,还会因爱长久留存。孔夫子的至理名言,今天仍有它存在的重大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

入则孝,出则悌 ——读《论语》有感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兄弟情同手足”。这些都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夫子也主张“孝悌”,在《论语》中充分表现出来了。那么孔子是怎样谈论孝悌的呢? “孝”乃孝敬父母,“悌”乃友爱兄弟,先一起谈谈“孝”吧! 因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所以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说,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谓“仁”的根本吧。而孔子也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与政治是不可分开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击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要使人民尊敬你,你要倡导对父母孝顺,对众人慈爱,他们就会忠实于你,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执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地干活,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施于有政,是恋为政,奚其为政?”此句大意讲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里有句话说:孝啊就是孝敬父母,并以友爱的态度对待兄弟;倡导孝悌的道理推广到政治方面,这也算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做官才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孔子的主张认为国家的政治,应以孝为主,孝及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体现了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他就更加不可能爱人民,体会百姓的艰苦,做一个人人敬爱的好官了,所以孝敬父母与为政,是有密切关系的。

弟子规全文解释(最新)

弟子规全文解释 弟子规解释: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译文全文总计6000多字,加上弟子规原文全文共计1080字。弟子规全文解释和翻译是一篇宏著,对理解认识弟子规原文有积极意义。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

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精选弟子规出则悌教案

精选弟子规出则悌教案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 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 我们应该如何 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 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 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 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 “道” 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 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 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 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 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 每天总是会 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 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 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 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 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 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 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 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 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 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 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 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 家里能和睦共处, 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 互相的帮助, 互相的关怀。 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 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 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 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 大。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 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 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 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

入 则 孝(经典诵读)

八3班经典诵读设计方案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千年不息; 女: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像繁星般光辉璀璨。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我们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我们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我们成为一个洞明世事的人。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诵读中华经典。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意人生。 合:八3班中华经典诵读展示现在开始。 (合)《弟子规》 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穿越千年岁月,儒家文化向我们彬彬而来,让我们在《弟子规》的诵读中,再次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甲: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乙:这是一个承前起后的时代。 甲: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乙: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悌 引子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他小时

《弟子规》之出则悌(一)

《弟子规》之出则悌(一) 【问题引路】 同学们,或许你也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平时的生活中,你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作为弟弟妹妹,你会恭恭敬敬地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吗?作为哥哥姐姐,你会以身作则,倡导和睦,保护弟弟妹妹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一部分,一起去感受古人兄弟和睦、相亲相爱的做法。 【诵读声声】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为你解读】 “出则悌”是指在家庭以外,要学习“悌”。教导我们 离开家,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一个人在家里对兄弟能够友爱、以礼相待,他到外面与人相交,当然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处事态度。 “出则悌”第一部分讲的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懂得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处而减少冲突。作为哥哥姐姐的要帮助弟弟妹妹,并和弟弟妹妹们和睦相处;作为弟弟妹妹的要懂得尊重哥哥

姐姐,并对哥哥姐姐有礼貌。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在这里,“兄道友”的“友”有3层含义: 第一,亲爱,友爱。简单地说,父母给小哥俩买了一件玩具,递给了哥哥,哥哥一看弟弟手空着,也很想玩,就递给了弟弟,说:“你先玩吧。”这就是与自己的弟弟表达亲爱、友爱之情。 第二,帮助,协助。未成年时,哥哥姐姐要在生活中、学习上帮助弟弟妹妹;成年后,有的本事大些,运气好些,有的本事小些,运气差些,本事大运气好些的哥哥姐姐如果能提供帮助则要尽可能地帮助、提携(xié)本事小,运气差些的弟弟妹妹。 第三,和顺。一般来说,兄弟姐妹的年龄相差不大,相处过程中难免产生矛盾,引起事端。作为年龄稍长一方的哥哥姐姐有调解弟弟妹妹们矛盾、平息事端的责任,绝不能作为大的,带头挑事、闹事。假如说弟弟妹妹们因矛盾吵起来了,作为大的,要首先站出来制止。尤其是作为家中老大,父母在世时,老大是父母的左膀右臂;父母过世后,老大则是“一家之主”。中国有句古话“父不在,长兄为父”,老大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弟道恭”的“恭”是恭敬,有礼貌的意思。哥哥姐姐虽是同辈人,年龄相差一般也不大,但也不能缺乏对他们应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儒家对“孝”的范畴概念入手,强调了《论语》中的“孝”包含了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醒现代人我们仍然应该重视孝道。同时,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如何尽孝道的具体描述,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 关键词:孝《论语》孝治敬孝 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孝”是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把“孝”作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名著《法的精神》里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 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思想界对于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却采取了过度批判的态度。 诚然,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都被极度地推崇,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控导和利用孝文化,使之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因此受封建主义污染是在所难免的。当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全面崩溃,新思想新文化大潮汹涌,人们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伦理道德观,孝文化被首先推出来似乎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但我们那种不加分析地把孝文化全看作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彻底否定的态度与结果,显然是有损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 不可否认,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其中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变化,但孝本身还是要肯定的。尤其当现在的报纸充斥着子女虐待父母,为遗产于父母兄弟对簿公堂,甚至有杀父轼母的行为,我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读《论语》时重新认识“孝”的重要意

义。 在孔子以“仁”治国的思想中,“孝”起到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所谓的“孝”之所以可以成为“仁”的根本,是君子“立本生道“的基础,因为儒家所推崇的“孝”包涵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儒家“孝”的范畴包括人际关系网络有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 孝最初是专指“亲亲”。在原始社会,人类只知其母,“亲亲”即亲母亲而已,由母推母之母。随着个体婚姻制的出现,人类由知其母过渡到兼知其父,父亲随之也成为孝敬的对象。父与母都是孝意识的本源。由此演绎发展,出现两条脉络:一是父脉,一是母脉。父脉和母脉都是人的血缘关系,即为孝的血缘系统。血缘系统是孝的基础。 孝意识缘亲戚关系演延,主要也是两条线:一条是夫党与婆家的关系,另一条则是妻党和岳家的关系,也就是孝的亲戚系统。 缘政治关系演延,主要有三: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这是政治系统。 缘一般的社会关系演延就更多头绪了,或以师为父而尊师,或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弟子规“出则悌”拼音版

【chū zé tì】 【出则弟(悌)】 xiōnɡdào yǒu dìdào ɡōnɡxiōnɡdi mùxiào zài zhōn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cái wùqīnɡyuàn h?shēnɡyán yǔrěn fan zìmǐn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hu?yǐn shíhu?zu?zǒu zhǎnɡzhěxiān y?u zhěh?u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zhǎnɡhūr?n jídài jiào r?n búzài jǐjídào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chēnɡzūn zhǎnɡwùhūmínɡduìzūn zhǎnɡwùxiàn n?n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lùyùzhǎnɡjíqūyīzhǎnɡwúyán tuìɡōnɡlì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qíxiàmǎch?nɡxiàchēɡu?y?u dài bǎi bùyú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zhánɡzhělìy?u wùzu?zhánɡzhězu?mìnɡnǎi zu?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zūn zhǎnɡqián shēnɡyào dīdībùw?n quafēi y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jìn bìqūtuìbìchíwan qǐduìshìwùyí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shìzhūfùrúshìfùshìzhūxiōnɡrúshìxiōnɡ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子规“出则悌”每一句的解释】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弟子规(之出则悌)

弟子规及译文 三、《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 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译文】: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

100句孝名言

100句孝的格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这样百姓的道德风尚就归于淳朴厚道了。”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7.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8.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9.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1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1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孔子说:“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很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方, 而“孝”就是其中之一。“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但这时的“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的、自发的道德观念,还缺乏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要求。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孝”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家会发现《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孔子对他人问“孝”的回答来表达的。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人问“孝”有着不同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的总结,《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无违”谓之“孝”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的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的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无违’应更多的指不改变父亲的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其实“无违”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 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的“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孔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特点。孟懿子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嘱咐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既然要学礼, 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而当时掌权的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大夫又都有越礼的行为,孔子对此是极为痛心的。当孟懿子问孝时,他正准备在家庙举行祭祀。孔子恐怕孟懿子在祭祀时做出越礼的行为,故回答“无违”。孔子拥护周礼,并终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他曾公开宣称:“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当然, 孔子并不是全盘接受周礼,而是对周礼有所损益。所以,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用礼来解释“孝”是不难理解的。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子女在为父母尽孝道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并且要把礼贯彻至父母生、死、葬、祭的始终。朱熹对此解释为:“生事葬祭,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左传》中也说:“孝者礼之始也。”

《弟子规》“出则悌”释义

《弟子规》“出则悌”释义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 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 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 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能 够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 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能够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 不能够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 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 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 才能够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能够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能够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理应专注聆听,眼睛不能够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浅谈《论语》中的“孝”

2010~2011年春季学期期末作业浅谈《论语》中的“孝”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学号:200803050411 姓名:胡乐荣 指导老师:王丽云 日期:2011 年6 月

浅谈《论语》中的“孝” 摘要:孝,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 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键字:孝奉养良心君子 一、《论语》中有关“孝”的记载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弟子规入则孝优秀教案

弟子规《入则孝》的教学设计 建水县建民中学 李燕 教学内容: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弟子规》,熟读《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知道《弟子规》第一部分中讲述的主要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领悟《弟子规》第一部分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懂得百善孝为先及文明做人该讲的礼仪。 教学重点: 能够领悟《弟子规》第一部分的内涵,并将领悟能够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理解《弟子规》的入则孝部分的内涵,汲取精华。并能将懂得的道理运用于生活之中,培养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德。 课前准备: PPT课件、关于《弟子规》的音乐、相关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 1、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从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父母呢?(孝敬)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深入学习的东西:“入则孝”。 二、知识卡片:《弟子规》知多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 三、快乐的读 1、请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入则孝”部分

2、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我们进行诵读展示(齐读、领读、男女对读、唱读) 四、快速抢答 小组抢答,理解内容 A、父母呼唤的时候,要立即应答;父母要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偷懒。《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B、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呢?(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C、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D、在寒冷的冬天要关心父母是否温暖,在炎热的夏季要问候父母是否凉爽。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向父母问好。(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五、尽情的讲 1、叫同学起来讲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 2、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观看短视频,谈谈感受。 六、深情的说 小组交流:《弟子规》中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和大家交流? 七、认真的做 在我们的成长中,爸爸妈妈付出的心血,我们有想过多少?感受过多少?回报过多少呢?有些同学把父母的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面对父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是埋怨,责难,是一次次让父母失望、伤心! 谈一谈,你今后打算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或许,我们可以......” (1)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讲讲笑话。 (2)每天好好学习,回家聊聊学习情况,讲讲感受,给父母一个好心情。 (3)多体谅、理解父母,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 (4)学会拥抱父母,说声“谢谢”。 (5)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 (6)每天反思,学会对父母说“对不起”...... 教师总结:山,没有父亲的爱高;海,没有父亲的爱深;他是春天里的风,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他是夏日里的烈焰,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她是秋天里的夕阳,带给我们彩色的人生,她是冬日里的日出,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