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少集中的权力,既无世界政府又无国际警察,国际组织或是空中楼阁或是大国操纵的工具,所以冲突只能依靠自己解决,这就决定了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性体系,也就是说组成体系的单位—国家—只能依靠自我保护以求生存。

自助体系要求体系中每个成员要在冲突四起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的生存,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一种:增强国力。

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不安全感,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致使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加不安全。安全困境是常态

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民族国家

国家中心说(确立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 国际社会基本特征是主权国家为中心以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为主要内容。

国家单一说(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国家是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的确定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政策,不同于任何国家内部社会力量和利益的集团

国家理性说(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国家行为体在给定的环境中,能够确定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能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国家中心说确立国际关系的基本研究单位

国家单一说表明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

国家理性说表明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

影响行为体:国际体系结构独立自在,结构选择(顺则昌逆则灭)

批判:国家中心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抽象的国家失去了阶级属性和其他属性,研究片面。现实主义本身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解决问题的理论,目的在于维护现有的国内国际中存在的阶级关系,研究南北关系时缺点暴露无遗。

比较政治学派:现实主义完全割裂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实际上往往受到两方制约(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既有大背景也有国内舆论)

结构选择说

进程约瑟夫奈认为,国际体系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和进程,许多非结构的因素比如世界经济活动国际技术进步也会影响国家行为。如果只在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忽视进程,就无法解释许多非结构因素现象。(冷战后非传统安全的突现)

结构选择和制度选择

机制供应说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机制有助于维持国际秩序,也是影响国家合作行为的重要条件。但是,国际机制的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霸权国的权力,霸权国国力越强盛,国际机制的力量就越大,国际秩序就越趋于稳定,国家合作的可能也越大。反之当霸权国

权力衰退的时候,国际机制也就开始面临危机并且随着霸权国国力的下降而最终崩溃。即霸权国为国际社会供应了国际机制,一旦霸权国不复存在,国际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条件,国际合作就会失去保障,国际秩序也会出现混乱。

机制选择说

承认国际机制的建立极其困难,往往需要霸权国权力的支持。但是机制建立之后就有了自在的功能。现实主义的供应说忽视了国家对于国际机制的需求,正是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家才更需要国际机制保障其合作,这种需求决定了国际机制的自在性,有了自在性就成为了独立的原因变量,不再是权力的附属物。

国际机制从两个途径影响国家行为

一是奖励合作

二是惩罚不合作

合作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交易成本过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合作行为不能不涉及交易成本,过高的交易成本往往使得合作无法实现,二是可靠信息不足(利己的理性国家可能为本国利益在与他国的交往中采取欺诈行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无法得到关于他国行为和意图的可靠充分的信息,因此产生了不确定心理。

国际机制的根本功能就是控制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信息,从而解决国际合作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国际机制设立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使得国家在国际机制框架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关贸总协定)/国际机制要求加入机制的国家必须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且机制本身对于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行为也有着制约作用。

国际机制具有惩罚功能,在一个高度制度化的国际社会中,机制具有环套特征,与多次博弈(横向纵向)

建构主义的批评

无政府状态不是固有的,是行为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无政府性是可变的,无政府性不仅仅只有霍布斯这一种形态。一种无政府逻辑衍生出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是充分的国际关系理论。

进攻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

借鉴并结合了摩根索的权力论和沃尔兹的结构论。两个基本命题,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了权力而相互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

基本假定: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国家的目的是生存/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对方的意图/国家具有相互伤害和摧毁的军事力量/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结论: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争霸就成了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任何上升的大国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这就是大国政治的必然结果。

新古典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人物有。新古典现实主义强调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国家内部因素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交政策的范围与目的是受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位置所影响的,具体指相对物质力量。外交政策收到体系因素和国内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系统压力的影响是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所反应到外交政策上的。新古典主义将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结合起来,为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做了补充。新古典现实主义缺陷在于没有解释体系结构问题,不能对单个国家的战略互动和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双层博弈

美国学者普特南提出,并用于分析外交谈判中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互动。该理论假定决策者充分利用了国际和国内两个平台展开相互关联的博弈,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上讨价还价并在内政外交两个层次寻找平衡点。作为国际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成果,双层博弈论同时强调了政府首脑在两个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性的提出了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互动模式,解析了外交谈判的双重特性,在国际安全竞争问题上有普遍竞争力。

沃尔兹对同盟问题的启发

威胁平衡论沃尔特

在同盟中权力是重要但非唯一因素,国家之所以结盟,更确切的说是对威胁做出的反应。威胁是一个心理概念,表示了一个国家对外部威胁的认知,它把物质性实力与观念性意图结合了起来。均衡是指面对外来威胁的国家会与其他国家结盟来反对施加威胁的国家。经过对1955-1979年中东地区同盟演变情况的系统考察,得出结论:外来威胁是结盟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对外来威胁,国家的结盟行为通常是制衡而非与最具威胁性的国家结盟/意识形态经济援助政治渗透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同盟困境施奈德

不仅仅是军备竞赛,联盟也会引发安全困境,并且比较了两级和多级体系下的联盟困境异同。将安全困境命题深化,联盟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中,会引发内外两种安全困境,为安全建立的联盟容易招致敌对性联盟力量的出现,防御性的联盟体系通常被误解为进攻性/联盟管理时,内部力量的相互依赖不平衡,盟友间权利义务常常不对称,会造成盟友间被抛弃或者被牵连的问题。

(牵连与抛弃牵连→弱化→招致危险抛弃→强化→增加敌意)

自由主义

格劳秀斯的三个贡献

1 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一定就是非社会的无序的混乱状态,国际体系中虽然没有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的政府,但是可以存在秩序,格劳秀斯认为这是一个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即国家组成的社会,既然是社会就存在社会秩序,因为秩序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既然需求秩序,国际社会中就可能产生法律和契约,所以国家法是维持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强调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体系中的战争难以避免,但是战争要在正义名义下: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受害一方在实施战争之前应诉诸

仲裁,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也应严格遵守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实行人道主义,避免野蛮行为,结束后和平条约应该得到各方的尊重和执行。

3国家行为具有可约束性,因此国家间合作是可能的。根据自由主义,国家的基础是由公民建立的社会契约,公民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设立政府,指定法律。国际社会同样如此,虽然国际社会契约权威性不如国内,但由于是主权国家建立的,如果国家意识到契约有益,则会制定规则和法律来规范其行为,所以国际法不仅可能被确立,还会对国家的行为具有约束性。(包含国家转让主权的内容,国际社会绝对主权不可能存在,国际法的确立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让渡部分主权)

国际社会说→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是二战之后在英国衍生出的一只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国际社会是其关键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曼宁和布尔等。英国学派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但不认同国际体系而认定国际社会。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核心,但强调国家是开放的包容的,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注重对国际秩序,国际正义,永久和平等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上,英国学派否定实证主义,认为应采取历史法律哲学等传统方式论证问题,强调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主义的交流和融合。

→国际机制and新自由制度主义

克拉斯纳认为国际机制是特定国际关系领域下体现行为体共同认识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原则是指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与义务为形式的行为准则/规则是支持和反对某种行为的具体条例/决策程序是指制定和执行集体决策的通行方法。他指出国际机制的两个特征,即稳定性和长远性。

亚当斯密

批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海尔斯,重商主义是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核心是把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认为国家财富多寡取决于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储存量,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主张政府控制国民经济以利用经济力量增强本国国力,削弱其他国家的国力/国家要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顺差以保证贵金属的流入/认为国际贸易是一个零和游戏,一个国家的顺差必然导致另一个国家的逆差,所以要采取积极行动保证贸易顺差。

相互关联的理论假定

政治是第一位的,经济是第二位的,经济为政治服务,最大限度的扩大国家权力和财富就是重商主义最关心的问题。

国家的财富与国力有直接且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财富用以发展军队,军队可以保护贸易,贸易可以增加财富,循环往复国家会越来越强大。

国家社会无政府秩序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必然导致冲突。

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

“提倡自由资本主义”

“国际贸易是促进国家福祉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并非重商主义所说的零和博弈,

世界各地区和国家形成专业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来促进各自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还可以实现剩余产品的价值,为本国劳动力开辟市场,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和收入,如果各国均实行自由贸易便都可以从中获益,根本上说自由的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游戏。

斯密认为:如果把国家置于世界经济市场中,世界经济也就像国内经济一样出现市场调节的劳动分工,每个国家都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以此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国际社会在无政府条件下也有了共同利益的基础,从而摆脱了霍布斯的恐怖的自然状态,进而包含了自由贸易和经济发展必然削弱军事的效用。

→跨国主义

由人们或者机构所建立和维持的跨越国界的网络,以及通过该网络而产生的各种互动和交换关系,行为主体可以是移民,社区,民间组织或者政府和跨国公司,内容是跨越国家界限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和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假设为前提,依据市场交换可使双方获利最大化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的理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即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则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集体行动

代表人物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奥尔森认为集体利益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因此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理性的个人有搭便车的强烈趋向,让其他人承担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用其解释冷战后其他大国未能对美国采取外部制衡现象的解释,但是有一定缺陷。如果把制衡缺位归结于集体行动的困境,仅仅是概括和描述了现象,并没有解释造成这种困境的深层原因。

搭便车

搭便车也称追随政策。指实力较弱的国家对通过依附强国的方式,换取安全保护或者其他好处的政策。大多数国家都会在霸权国处于强盛时期时运用这个方式,尤其是此时存在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次强国家时,往往会借助霸权国的力量来制衡次强国家。搭车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利益,至少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但是风险在于运用不当很可能失去本国的固有优势和自主权甚至沦为霸权国的附庸。康德

→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论可追溯到康德的永久和平论。20世纪80年代民主和平论成为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第一,民主国家之间几乎不会发生战争,因为他们存在和平解决冲突的国内政治文化,共同的道德价值,并且和平因经济合作相互依赖而加强,当民主国家发生冲突时,极少威胁使用武力,因为这样做是非法的。第二,尽管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打仗,但是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缺陷:

民主标准,无法解释为什么实际情况中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同样好战。

→安全共同体

不以战争解决争端的高度融合的人群或组织,包括整合型和多元型。安全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和培养认同的结果。安全共同体概念最早由瓦杰尼提出,多伊奇进行了系统界定并阐述。交往沟通是安全共同体的核心和必要条件,最重要的是认同感。行为体通过交往沟通,通过互动产生身份定位,信息认知,并基于一致的认同感基础上形成安全共同体,而交往沟通的感受不仅对现有的共同体成员行为产生影响,也将成为成员间将来行为选择的依据之一。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

现实主义:1.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高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也没有执行法律的力量和机制。无政府状态的结果是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社会成员的生存时时受到威胁,所以无政府状态根本上限制了国际合作。

2.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享有主权,即对内至高无上对外不必服从任何权威。国家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国家可以独立的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和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能够独立确定对外战略目标,并且考虑多重方案的可能性和后果以选出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

3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最重要的利益是安全利益即国家的生存,而维护安全利益的最基本手段是国家的军事力量。

→自助系统产生冲突→冲突不可调节→冲突需要国力,争夺权力是实质问题。

新自由制度主义

无政府状态不一定是无序的。国际社会可以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有序社会,国际政治中有国际社会的概念,就说明国际社会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成员也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虽然无政府状态与主权国家共生,但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不都是冲突的,不是充要条件。

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主要成员,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正是由于单一和理性才需要国际秩序,合理解决冲突,考虑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国家是自私的,将自己国家利益置于对外关系首要地位,以实现自我目标为最基本的动因,但是自私的行为体之间交往不一定只是冲突,经济学中自私的经济人会考虑各自比较优势进行合作式的贸易,利益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武力解决冲突代价极高,自私理性的行为体是以最小的代价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解决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因此,国家需要合作,国际社会也存在合作的条件,在无政府国际社会的有序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本质。

基欧汉把国际交往的形式分为三类,和谐,合作和争端。和谐是指利益的完全一致,利己的行为体自动符合其他行为体的利益。合作是有冲突但是协调政策之后行为体行为符合相互的利益。合作只有在既有利益冲突又有利益趋同的复杂情况下才会出

现,因此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相互交往的国家行为体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合作情形基本特征就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拒绝政策协调就是行为体之间的争端,所以既可以合作也可以争端,指出了国际合作的困难也指出了合作的可能。

囚徒博弈与共同避免失利博弈

囚徒博弈:A1B1不是均衡的稳定结果,也不是个人理性行为可以得到的,只有合作才能得到帕累托最优解,这就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即合作的基础和可能。同时也说明如果只是单方合作就容易导致另一方的不合作或者是欺诈,所以在没有其他因素干预时只能是次优结果。行为体独立决策导致帕累托均衡解,同时行为体又希望达到帕累托最优解的情形就是一种寻求共同利益的困境博弈。

避免失利困境:所以双方希望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至少是避免双方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必须放弃单独决策,进行协调和合作。

合作失败的原因

博弈的效用结构争取最好结果避免最坏结果

未来效用不足未来的考虑影响目前的决定

容易出现单方面的互给行为无回报行为很难及时发现,发现后也无法有效制裁,导致单方成为牺牲品,制裁无力致使逆向互给,不合作。

Conclude:冲突趋同并存,非零和,是期待最优实际均衡的情形→实质是合作而非冲突,重点是如何在无政府条件下限制利益冲突实现利益趋同,实现最优→国际机制→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提供可靠信息增加未来效用增加互给行为,促进期望趋同,达成国际合作目的。

→国际制度

持续的相互联系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行为体行为,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包括国际组织,国际机制与国际惯例。

国际制度的三个特征

1国际制度的权威性。无政府状态,权力分散下的规则,不可能像国内法律那样高度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但既然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就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事实上,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情况都会遵守国际制度。

2国际制度的制约性。既然国家和其他行为体基本遵循国际制度的规则,国际制度对国家的行为就有着制约作用,要符合规范。衡量国际制度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可以协调国家之间的政策行为,使双方或多方实现共同的利益,避免共同的失利。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但建立之后就独立存在具有对所有国家一致的约束作用。

3国际制度的关联性。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程度交往频率上升,国际制度也不断发展。基欧汉否定吉尔平,不仅仅是霸权国家为了维持现有的国际体系而单方面供给国际社会的规则,同样重要的是国际社会成员需求的结果。国际制度的延展性使得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不同问题领域连接在一起,关联性。并且随着依赖度不断提高,国家权力不仅仅是可见国力,国际制度也成为了重要权力资源。

改变交易成本改变囚徒困境博弈效用

纵向效用

在一个给定问题领域内违反国际制度的行为不会被视作孤立行为,而是同一问题领域内一系列国际行为中的一个。国际制度的权威性代表了参与国际交往行为体的基本游戏规则。在任何领域的互动,国家与国家/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不可能是一次交往,也不能只与一个固定的行为体交往,所以囚徒博弈往往是多次博弈重复发生的现象,所以自私的行为体为自己长远利益会放弃一次性得益而采取合作行为。

横向效用

国际制度的关键性表示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问题领域的具体规则会联成网络,不同领域的国际制度也联成网络,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制度网络。多重博弈。如果一方采取欺骗性的具体违反制度的行为,就会使自己在其他问题领域中处处遭遇他方的不合作行为,受到制度的惩罚。国际制度的后惩罚作用加上了未来影响因素的作用,促使行为体采取符合国际制度的合作行为,以求长期利益和全面利益。

促成合作的功能:惩罚

对于主动的故意的不合作,惩罚是主要的制止和防止手段,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目的都是惩罚性质的,都是通过提高不合作的违规者交易成本,由于国际制度的权威性和关键性,交易成本可以高至一个国家无法承受,目的是不但使其不采取,并在决策过程中逐步学会不考虑违规行为。

服务性功能:不得已违规现象,由于无法得到关于对方的可靠的高质量信息,政治质量不确定现象。囚徒困境基本假定是双方均无法得到涉及对方真正意图的确切信息。国际制度恰恰可以减少政治不确定现象,提供可靠的高质量信息→为什么可以国际制度本身要求参加国际制度的国际行为体提供标准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国际制度本身就是一系列国际行为标准的体现,作为参与国际制度的国际行为体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循国际制度做出的原则,规则和决策程序,所以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行为就有了较高的可预测性。

通过制裁故意不合作违规行为的惩罚和通过服务对于违心不合作行为的纠正是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主要手段。根据行为性质提高或者降低交易成本是国际制度的基本机制。

批判

1.忽略了国际制度的阶级性

国际制度是为了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过国际制度,但指出国家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是为了在国家内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体现这一阶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服务的。国际制度虽不这么明显,但国际制度的构建基本是随着国家体系产生的。如果说战后的国际系统主要是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性霸权系统,那么随之建立起来的国际制度则主要是为了维护这一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的,所以国际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基欧汉所说的出于世界各国达成合作目的所需求的物资,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一种业已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

2.淡化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

国际关系中的许多互动行为并不是由于欺骗行为和信息不足导致的市场失灵状况,归根到底仍然是权力分配问题,权力可以决定谁能参与国际因素,决定博弈规则,改变博弈解。在任何博弈中,权力大者可以完全剥夺权力小者的参与机会,也可以

设置种种障碍使权力小者难以参与。(一些国家被认为排除在世界贸易和货币制度外,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

3.国家对于相对收益的考虑

即使各方可以参与博弈,合作的局限性仍相当大,重要的不是双方是否均有收益,而是各自收益的多寡,即格里科所提出的相对收益。国家不是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对方收益的单向行为体,而是双向或者多向行为体。国家与他国的合作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是否可以获利,而是考虑自己收益多还是对方收益多。

新新和流

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辩论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这次论战可以被称为“范式间“辩论,经典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有很强的不可通约性,经典现实主义的根本假设遭到了自由主义的批判,基欧汉和奈“否认国家是唯一的行为体,否认国家是单一的理性的行为体,军事手段作为对外政策工具的效用越来越低”其中否认国家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是对经典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的批判。

到了八十年代,二者的不可通约性开始减弱。新现实主义的出现是转折点,沃尔兹在1977年《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将其发展成了高度简约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国际体系中只有两个变量,国际体系结构和国家行为,国家体系结构是关键变量,国际体系结构决定国家行为。与此同时,基欧汉也开始对自由主义进行调整,承认国家是单一理性行为体这一前提,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接受了沃尔兹对于无政府逻辑的定义,致力于发展体系理论,提出国际体系中的两个基本变量是国际制度和国家行为,国际制度决定国家行为。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两者相互辩论为重心,两者在向高度科学化努力时,也朝着理论趋同的方向发展。

理论框架:理性主义国家是理性主义行为体认为身份和利益是给定的因素独立于国家行为而存在

世界观:物质主义反对观念的作用现实认为观念无足轻重自由认为观念只能弥补物质权力和利益解释能力的不足

认识论:科学实证主义反对诠释性理论存在国际政治的客观事实,一切对国际政治社会内容的考虑和对国际政治的诠释性研究都被视为没有明确研究议程和可证伪假设的非科学解释

研究方法趋同研究起点都是无政府状态,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基本特征

研究层次虽然两派强调侧面不同但研究层次都是国际体系认为只有体系理论才是国际政治理论

议程逐渐靠拢九十年代主要分歧在于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合作问题,即国家合作中更关注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的问题(议题相当狭窄,可以用同样的语言和方法测试两种理论提出的假设,如国际机制的作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等)

至此,不像经典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那样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共同的理性学理基底,科学主义的研究原则,无政府逻辑的假定以及合作进化和制度作用等研究议题使两个主流学派不仅成为可以通约的理论,而且产生了新新和流

但趋同只是基本假定围绕理性主义趋同存在冲突的信仰内核合作和冲突信仰无

法证伪不可调和。

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是体系理论

建构主义的结构包含三个主要因素,最根本的是共有知识。共有知识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在这个环境中,共有知识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安全困境和安全共同体)第二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包括物质作用,但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起到有意义的影响。(美国对朝鲜和英国拥有核武器的不同态度)第三是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社会结构的形成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建构,这种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

2建构主义是注重实践的理论

施动者-结构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施动者的互动构成了结构,结构反过来建构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在温特的社会建构国际关系文化中,施动者是国家,结构是国际体系中观念分配或国际体系文化。

施动者的互动导致了结构的构成,施动者造就结构的机制是所谓的互应逻辑。互应意味着行为体的主体间实践活动。双方一经过交往,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会使互动中的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共同拥有这些观念,于是产生了文化。

无政府状态就是这样产生的一种文化。不同的行为通过互应机制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无政府状态,所以无政府状态并非是以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为特征的。温特指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洛克康德。所以不存在单一的无政府逻辑,至于哪种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就要看作为施动者的国家怎样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文化建构。这就是温特的著名论断,“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施动者建构结构,结构也建构施动者。体系结构有两种作用,因果作用和建构作用,即体系结构不仅对行为体行为产生影响,也塑造了行为体的身份。温特认为体系结构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的建构,是他的最大贡献,因为身份建构利益,利益决定行为。某种意义上建构主义是身份政治。

建构主义超越了单纯对行为的研究,而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并根据国家的身份以及身份界定的利益去分析国家行为的选择。

同时建构主义是一种进化的理论。假定国际政治是可以变化的,认为施动者的互动进程发生变化,国际体系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变化是可能的,国际社会是不会倒退的,会朝着世界政府和某种大同方向发展,但不是容易的,因为文化有自我实现自我加强的性质。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沃勒斯坦。该理论认为,经济上,世界体系在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基础上行程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维持不等价的经济交换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关系。政治上,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国家发展为强国,边缘区国家沦为弱国,从而形成等级制的国家间体系。体系中的强国通过竞争成为历史上的霸权国,弱国对强国的不满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反体系运动。文明上,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扩张,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适

化使得边缘国家陷入两难,接受西方文明意味着放弃传统文明,反之则难以享受现代科学文明成果。世界体系就是这样在经济政治文明三个层面不断运行,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他的基本动力,世界体系理论试图理解世界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动力,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发展和中心区与边缘区国家的不同命运为解释核心,创造以史为鉴的世界不平衡发展理论。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指一个体系内行为体或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利益。完全均等或者对称性的相互依赖是很罕见的,常见的是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即相互但是不平等的依赖,依赖性较少的行为体经常把这种不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作为在某一问题上讨价还价或影响其他问题的政治筹码。

→复合相互依赖

基欧汉不仅分析了权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霸权后合作还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即,多重社会联系的发展(政府间正式非正式的官方联系非政府间的非正式联系跨国组织之间的联系)世界政治问题之间没有明确的等级之分,内政和外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军事安全问题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在复合相互依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政府难以在自己所处的区域或者某些问题上对其他政府使用武力,武力成了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是在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两大特基础上对于相互依存理论的补充。→敏感性和脆弱性

敏感性是指相互依赖效应速度与强度,即一国对另一国变化的敏感程度,脆弱性是指依赖的一方对于防御变化所采取的替代性选择所付出的相应成本。

敏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和水平,也影响着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否对称,如果行为体之间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相当,那么他们之间就是相互依赖的,反之就是一方依赖另一方。

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也可以表述一种国际互动方式。根据鲁杰的定义,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作为一种着眼于发展国家行为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性安排,协调与合作是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多边主义对于扩大国际共识,促进国际合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推动国际问题的解决。

全球治理

从对国际组织和多边环境的观察和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强调采取集体方式解决世界问题,认为一种通过广泛参与和协调治理的国际社会是理想的世界,在国际制度框架中,各种行为体互动合作,通过协调和谈判达成治理,是超越国家的多边多元关系,涉及一种在制度环境中的全球治理性世界秩序。

新多边主义

以批判理论为指导,对现有的多边主义提出质疑。提倡去中心和解中心的做法,认为国家无力作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者。一种在全球层次上起始于基层市民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多边主义才是真正民主的多边主义。新多边主义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考察多元文化的实际,指出现行多边制度性安排的普世性本质和世界多元文

化现实之间的张力,强调社会力量是决定未来多边主义的根本因素。

霸权稳定论

霸权理论的重要假定就是霸权国是霸权体系的受益者,为了自身利益,向国际社会成员提供政治秩序,军事安全,经济繁荣等公共物资,目的是维持霸权体系的稳定。吉尔平认为霸权系统是一种稳衡系统,稳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稳定与系统内秩序,而霸权国实力是这种系统的根本保证。稳定是霸权国有意识的使用其军事和经济实力维持系统的结果。霸权国控制,至少影响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一旦霸权国地位得以确立,就会为自身利益尽最大可能减少国际冲突,增强国际合作。

在霸权体系与国际稳定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由一个超强霸权国建立和维持的世界霸权体系有助于世界和平,而且霸权国国力越强,国际社会就越趋于稳定,国际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越小。

→反思主义

反思主义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本体论上注重非物质因素即观念的作用,认为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不是给定的,而是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认识论上,反思主义侧重对国际关系理论本身的哲学基础进行反省和重建,强调理论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都属于反思主义的范畴。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反思主义的一个主要派别。代表人物是考克斯和阿什利。批判理论主要特征在于打破主流理论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首先否认主流理论的假设以及建构理论的方式,其次,认为知识官僚技术化使得国际关系研究长期忽视规范的问题,再次,对认识论抱以温和的态度,认为伦理道德中具有发觉普遍意义存在的可能。总之,批判理论是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对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评。

→后现代主义

反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具有高度的反基础主义的特征。代表人物有阿什利和沃克。

后现代主义不承认新现实主义的“元叙述”,认为话语之外不存在建立真理的基础的可能。反对知识中立说,认为所有的权力都需要知识,所有的知识也都依赖并且增强现存的权力关系,权力之外不存在真理。认为解构和双读是揭示“文本”相互影响的主要方式,强调用“系谱学”研究历史。

国际政治理论

二、现实主义 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体系国际结构(139) 国际战争同盟(平衡/追随;与合作安全/集体安全376比较387)威慑(及其成功的条件) 2.古典现实主义(p37-39;摩根索六原则p67-68)新现实主义(基本理论137/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p125/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 3.均势理论体系结构与稳定理论(霸权稳定144/301、两极稳定141、多极稳定)权力转移长周期理论(302)文明冲突(420-421)新帝国论 三、自由主义 1.国际合作(321/合作条件326)相互依存(336敏感性/脆弱性341;零和/正和/负和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155/342) 国际机制(360)国际制度 2.理想主义(p33-36; 与古典现实主义比较p39)新自由主义(156与新现实主义比较132-135)3.(新)功能主义贸易和平(157-158) 民主和平(451-452)决策理论(理性行为体/官僚/组织模式)历史终结(180) 地区主义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新中世纪主义(419) 四、马克思主义 世界体系(332)依附(339-340)新帝国主义 五、建构主义 国际社会(236) 文化(424认同/规范226-227)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人权理论 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区别(224-226) 六、方法论 层次分析(p99个人/国家/体系层次273-274)科学实在论行为主义(p91/117/191) 一、导论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国际体系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体系结构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人是自然产物,有其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

三种文体(文章文体)的学习(精选.)

三种文体(文章文体)的学习 一记叙文 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记叙文的线索:1.人线2.物线3.情线4.事线5.时线6.地线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二说明文 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知识点:1。说明文分类 2.说明文顺序: 3.说明文语言特点 4.说明文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 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打了……比方,体现了事物的……特点)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甲是乙,乙是甲。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诠释法又称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作比较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引用说明: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 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2020年(文体教育行业)三种文体阅读常识

(文体教育行业)三种文体 阅读常识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 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壹.記敍文 (壹).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壹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二)1.列出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3.记叙文的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三).理解衬托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用壹些别的人或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某壹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写作手法运用的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是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三种手法及其作用: 1.以静衬动,表现观众的热情,烘托演出的效果。 2.以形写声,表现唱腔的优美,烘托艺术家的表演技艺。 3.以简驭繁,表现戏剧形式和内容,烘托演员和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对壹篇记叙文进行总结.评价 1.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2.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能够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如《白杨礼赞》.《同志的信任》.《刘胡兰慷慨就义》等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

(4)总分总 (八)归纳中心 方法:①从分析标题入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内容) ②从分析开头入手—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③从分析篇末入手—篇末点题,或深化主题 ④从分析文中关键议论,抒情入手—揭示主题 格式:本文通过叙述(描写)____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____(性格特征或品质),歌颂(揭露,批判,抒发)了_____(观点,现象,感情) (九)结构分析 开头(首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等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告诉我们文本中心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 埋下伏笔(小说) 文首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铺垫 总领下文 a.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作铺垫。 ①用词过渡(关联词)课本“语法知识” ②用句子过渡 ③用段过渡 特征: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与抒情议论间的转换 ③叙述顺序的转换(顺述,倒述,插述) ④交代要素 b.照应(埋下伏笔)作用:突出中心,渲染_____的气氛 c.连贯或为文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十)材料的安排 详略:详写____,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征(主题) 略写:使文章中人物性格更全面丰满 (十一)表达方式 (1)叙述:一件事<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 (2)描写:景物,人物(重点)<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常用的表达方式(3)议论:观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抒情: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客观现象、特征补充、交代文本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二)表现手法 象征、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联想、衬托 作用: 衬托(侧面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环境描写:

三大文体知识介绍范文

三大文体知识介绍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人称——我、你(您)、他。 2、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记叙的顺序: A、顺序——即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使事件的来胧去脉清清楚楚。 B、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一般为了突出中心或使事情显得有波澜,或是造成悬念。 C、插叙——一是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4、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始终是贯穿全文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作记叙线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A、物线,即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小橘灯》以“小橘灯”为线索。 B、事线: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统领全文。 C、人线:即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某一特征),如《背影》 D、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挖荠菜》等。 E、时线:即以时间为线索。 F、地线:即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关于如何找文章的线索: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④有时候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如《我的老师》多次用议论抒情的句子来表达对蔡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之情。⑤有的文章还同进具备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明线和暗线) 5、记叙的详略——凡是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6、记叙的表达方式 A、记叙——是记叙类文章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它主要交待事实,把人物和事件叙述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 B、描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记叙文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离不开描写,描写一般分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二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叙述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无论什么描写都必须抓住特征。 阅读记叙中的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国际政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国际政治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书……………………………………………………………OCCUPATIONAL PLANNING …………………………………………………………… 学院:XXXX-XX XX XXXX-XX 专业:XXXX-XX XX XXXX-XX 姓名:XXXX-XX XX XXXX-XX 学号:XXXX-XX XX XXXX-XX 班级:XXXX-XX XX 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XX 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形式分析 (3) 1.1国内形势 (3) 1.2国际形势 (4) 二、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 (4) 2.1生涯与职业生涯 (4) 2.2人的生涯发展 (5) 2.3生涯规划的意义 (6) 2.4职业发展与人生成功 (7) 三、自我认识 (8) 3.1自我评估 (8) 3.2专业评估 (9) 四、职业定位 (9) 4.1环境评估 (9) 4.2职业评估 (11) 五、个人规划 (12) 5.1确定目标 (12) 5.2实施方案 (12)

六、评估反馈 (16) 前言 ××职业生涯是海,没有规划的××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指南针,××职业规划尤其对于学××的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是决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职业生涯中是低头走路还是抬头走路的问题。 ××理论和××经验犹如人的两条腿,一个都不能少。当有人对你说“××经验重要”,那是对××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凭经验在做,一辈子也只是读懂了××的一部分。当有人对你说“××理论重要”,那也是对××的狭隘理解,因为中国同样存在很多××理论专家,但大多数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一辈子也只在探讨××的是是非非。 一个好××一生中必须学好××、管理、营销五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把这五方面的知识用于××实践才是优秀的××。 一、形式分析 1.1国内形势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 --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说明事物的。 议论文:表达观点,阐明道理,逻辑严密,有据有理。 记述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散文: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一.記敍文 (一).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二) 1.列出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3.记叙文的线索 (1) 以时间为线索. (2) 以事件为线索. (3) 以某物为线索. (4) 以某人为线索. (5) 以见闻为线索. (6)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 以感情为线索. (三).理解衬托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写作手法运用的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是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三种手法及其作用: 1.以静衬动,表现观众的热情,烘托演出的效果。 2.以形写声,表现唱腔的优美,烘托艺术家的表演技艺。 3.以简驭繁,表现戏剧形式和内容,烘托演员与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总结.评价 1.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 按时间先后划分; (2)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4)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2.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1)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 联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以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如

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发行了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而拉开了国际政治学新的一页。这本书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并且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该领域被征引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华尔兹的贡献在于,首先他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引入国际政治学研究,并且建立了一套纯粹的系统理论,较之以前的学者,他的结构主义运用的更为精确,从而使得结构与系统的观念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并为"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第二,华尔兹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和理论假设,是继汉斯·摩根索之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师;第三,华尔兹的研究引出了80年代国际政治学的大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如基欧汉等人,将结构理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结合起来,逐渐发展出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随后,由于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博弈论方法的引进,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逐渐与以华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分庭抗礼。直到90年代初,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二分天下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华尔兹密不可分。 本书可以大致分三部分,首先,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明一个符合国际政治学要求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做了大量的说明。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也就是结构理论的框架,并结合现实主义的假设发展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理论。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军事和国际事务管理,并且考察了结构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发生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前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区分了规律和理论,分析了将理论看作规律的集合所造成的混乱,分析了归纳法在 寻找规律时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理论建设中的局限。他提出"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本身只是长久以来在脑海中经过构建和在构建所形成的精巧的概念。现实产生于我们对无限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如何选取材料以及如何安排,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归纳法所必遵守的准则。"如果说"规律指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那么,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这种联系因何存在。并且"理论范畴只能被创造而不能被发现。"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 在华尔兹看来,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评价一个理论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不在于其"真实性",更不在于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如他所说"解释力通过‘远离现实'而获得,描述越完整,解释力越小。"随后华尔兹特别提出了国际政治学中普遍使用的还原主义理论,应该说他的系统理论正是在对还原理论的批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首先他明确了两种理论的区别,即"对国际政治的解释,尤其是关于确定战争的原因及和平的条件,按照原因所在的层次——人、国家或者国际系统——加以区分。其中关注于个人或国家层次的是还原主义理论,而认为原因存在于国际层次的是系统理论。"之后他还特别举了霍布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作为还原主义的典型,进行了分析。

孩子选课必看:A-level、IB、AP三大主流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家长为孩子选课必看:A-level、IB、AP三大主流课程体系对比分 析!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止是星娃,身边亲戚朋友的小孩在外玩耍时,一口流利的英文对话令人叹服;遇到外国人也毫不露怯,思维活跃且敏捷,对答如流。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教育成为了学习的主流。为了发展孩子的全方位综合能力,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 但是,在选择国际学校时,面对国际学校内的各类课程体系,家长们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不知如何选择。 实际上,在选择国际学校前,首先要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是否适合孩子,对孩子的未来规划是否有较大的关联等,再根据课程选择相对应的学校。 如今国际学校里有各类课程体系,最主流的课程体系便是A-level课程、IB 课程和AP课程。为了方便各位家长同学在选课时,能更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Targets就这三大主流课程体系为大家做一个分析吧。 A-level课程 A-Level课程,是英国高中课程。目前中国大陆A-level考试是由剑桥考试局CIE设计和组织为主。

A-Level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英语国家都认可A-level 证书。 A-Level课程一般在中国开设数学、进阶数学(或称高等数学)、物理、计算机学、会计学、商业学、经济学等科目。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三门或四门主科课程并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可进入大学就读。 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所选修的A-Level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和学习所选择的学位课程。 A-Level成绩划分为A、B、C、D、E、U六个等级,A为最优,U为不及格。对于想要进入全球顶级名校的学生来说,至少需要全A甚至是A*。 适用对象 1、比较适合中国体制内的学生就读。A-level课程的科目类型和中国的学科相近,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所以学生适应会比较快。 2、比较适合理科较好的学生就读。A-level在中国开设了比较多的理科类课程,理科成绩突出的同学会有优势。 3、比较适合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挂钩的学生就读。A-level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应用,有意向未来依旧从事相关专业行业的同学,该课程能为你打下良好的基础。 IB课程

全国硕士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研难易排名

全国硕士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取难易程度排名以下排名为本人经过多方面分析得出,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1.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2.专业课评卷松严程度;3.招生单位所在省市公共科的评卷松严程度;4.招生单位的公正程度;5.招生单位的分数线;6.参考书目的难易程度;7.专业课出题的方式;8.复试的严格程度;9.学校名声的效应度;10.学校的地理位置效应。(招生单位后括号内为2005年该单位复试分数线,顺序为政治、外语、业务一、业务二、总分。特别提醒本表为官方公布分数线许多单位实际复试线都可能会高于此分数线)(凡单位后面没有标注分数线的,其分数线均为:(55,55,83,83,340) 国际政治专业: 最难考取的单位是:北京大学(60,60,90,90,335;或55,55,90,90,355)、复旦大学(58,58,87,87,33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60,55,90,90,350)、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60,60,100,100,335;或60,60,90,90,365)、国际关系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 考取难度二等的单位:武汉大学(53,53,,90,,90,340)、南京大学(55,55,85,85,330)、中山大学(55,55,90,90,330)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52,52,78,78,330)。 考取难度三等的单位:同济大学(54,54,80,80,330)、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57,57,,85,,85,335)、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58,58,95,95,350)、华中师范大学。 最容易考取的单位:兰州大学(52,52,78,78,328)、新疆大学(49,49,74,74,330)、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延边大学、聊城大学。 国际关系专业: 最难考取的单位是:北京大学(60,60,90,90,335;或55,55,90,90,355)、复旦大学(58,58,87,87,33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53,51,105,105,330)、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60,60,100,100,335;或60,60,90,90,365)、清华大学(55,55,90,90,360)。 考取难度二等的单位:武汉大学(53,53,90,90,340)、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55,55,90,90,330)、南京大学(55,55,85,85,330)、中国政法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49,49,74,74,330)、北京师范大学(55,55,90,90,335)。 考取难度三等的单位:上海交通大学(55,60,85,85,345)、同济大学(54,54,80,80,33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58,58,95,95,350)、山东大学(57,57,85,,85,335)、中国科技大学(60,60,90,90,340)、国防科技大学、厦门大学(60,60,90,90,335)、四川大学(60,60,90,90,340)、华中师范大学。

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的论点的作用(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干货!杭州IB课程国际学校汇总

干货!杭州IB课程国际学校汇总 在所有国际课程中,家长总是听说,IB课程最难、含金量最高,但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含金量高?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的IB学校共有106所。其中,获得授权的小学和幼儿园有44所,高中86所,初中31所。作为一门主流的国际课程,IB目前在全球拥有4000多所学校,而美国就有1000多所。(注:目前中国大陆IB学校数已增至106所。) 中国第一所IB学校——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在随后的十多年间,IB在中国的扩张并不明显,直到近几年IB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北上广地区,上升势头劲猛。其中2015年无疑是IB学校大发展的一年,仅这一年IB学校就增加了17所。 IB课程介绍 IB课程是由世界文凭组织认可的通用课程,全世界统一理念、统一标准,在全球100 多个国家4000 多所学校使用。 IB是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课程体系,对英语的要求最高。IB 课程分为标准难度课程(SL/Standard Level)和更具挑战性的高难度课程(HL/Higher Level),包括6组课程和3 个核心课程。 6组是指中文、英语、人文社科、实验科学、数学计算机和艺术;3 个核心课程是知识理论、大论文和社会实践。IB 要求学生至少选六门课+Theory ofKnowledge,这六门课中至少有三门是高级课程。除了对学生的课业要求外,选择IB Diploma 的学生还要在两年内完成150 个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CAS Hours)。 IB课程项目正以其领先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课程结构,日渐引起世人的瞩目。它的思想和实践也开始超越"国际学校"的范围,步入世界各地一些富有创新意识和兼容精神的普通高级中学。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论说文: 或称“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正误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沟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刘勰《文心雕龙》) 一、论说文的发展:

IB-A Level-AP课程

目前中国地区的三大主流国际课程为IB课程,A-level课程,AP课程,逐一为您 详细介绍。 一、IB 课程 1.IB现状:由1968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IBO组织管理、设计IB课程。目前全 球146个国家的3,643所学校开设IB课程。中国地区截止2013年8月已经有75所授权IB学校。 2.课程设置: 我们通常所说的IB,主要指IB高中文凭课程(IBDP),针对16-19岁的高中生,学 制为两年。此外,IBO文凭组织设置的还有IB小学(PYP,G1-5)和IB中学课程(MYP,G6-10),但被授予小学和初中课程的学校远少于授予IBDP的学校。 所有IBDP文凭项目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其 中三个高等级,三个初等级,每门科目的最高分数为7分,再加上拓展论文(EE)和 知识论文(TOK)的3分,IBDP的总分数为45分。 IBDP的学生不仅文科,理科甚至艺术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还要有大量的时间去完 成各种论文和参加社会活动,所以IB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3.课程难度: 虽然IB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很难,但就每一科目而言,IB是最简单的,因为IB知 识非常具有系统性,统计表明,IB单科取得高分的比率比A-LEVEL高。 4.评估方式: 学生考核有学校内部评估(Internal Assessment)和外部评估(External Assessment)两种。学完两年的高中课程,最后参加一次全球统一的考试,也就是所说的“外部评估”,每个科目一般有三个考卷,第一个考卷是选择题,第二个是问答题和实验题,最后一个考卷是选修内容。最后三个考卷正确率的百分比折算成7分,6分等成绩。 这里需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IB文凭的考试。学校会根 据学生的之前情况建议学生选择证书(Certificate)考试或者是文凭考试(Diploma)。 毕竟IB课程的淘汰率是很高的。 5.大学申请认可度: UBC曾经对IB大一新生和加拿大高中文凭大一新生做过对比分析(附图1);剑桥 大学于2013年也对IB学生做过分析(附图2),一致认为IB学生的表现相对优于通

文学文体常识

一、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艺”:风 (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二、诗歌简介 一、什么叫诗歌“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例:歌词“十五的月亮” 中的“亮”,落在liang声上。△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②反映社会石壕吏新婚别△杜甫的《三史》潼关吏《三别》垂老别新安吏无家别△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③反映边塞生活△王昌龄《从军行》:(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