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七讲:助词、语气词

(三)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是助词。助词分为三小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时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啦的呢吗吧啊罢了

三类助词各有各的特点。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必须写成三个字:定语后写“的”,状语后写“地”、补语前写“得”。如“伟大的人民”、“迅速地前进”、“看得远”、“写得工工整整”。其中“的”字可以附着于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叫作“的”字短语,我们将在短语部分讨论。“所”是个从古代汉语的辅助性代词虚化而来的特殊结构助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时再加结构助词“的”,来充当定语,如“所研究的课题”、“所从未涉及的领域”等。

时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如

①现在正开着会。

②他开着电视就睡着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

①我下了第二节课找你。

②他已经走了。

“过”表示曾有过某种经历:

①他去过昆明。

②前几天冷过一阵子。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的语气。“啦”、“罢了”、“吧”、“的”常用于陈述句,“呢”、“吗”常用于疑问句,“啊”、?"呀"常用于感叹句。

助詞

爲了教學的方便,將詞綴也放在助詞裏一併討論。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

一、韻律助詞

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詞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

現得尤爲顯著,所以韻律助詞多見於《詩經》《楚辭》等韻文,散文中則比較少見。較常見的韻律助詞有“其”“之”“斯”“思”等。例如:

(1)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詩經·魏風·園有桃》)

(2)彼人是哉?子曰何其。(《詩經·魏風·園有桃》)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楚辭·離騷》)

以上三例中的“其”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中,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4)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孔:副詞,很。

(5)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6)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楚辭·離騷》)

以上三例中的“之”字或在狀語與謂語之間,或在動詞之後,或在兩個賓語之間,都起襯音作用。像“亦孔之哀”“滋蘭之九畹”這樣的句法形式祇見於《詩經》《楚辭》的詩句,不見於散文中,所以這裏的“之”主要起韻律襯音作用。

(7)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詩經·小雅·

甫田》)

(8)彼路斯何?君子之車。(《詩經·小雅·采薇》)

(9)鹿斯之奔,維足伎伎。(《詩經·小雅·小弁》)——伎(qí)伎,行走舒緩的樣子。

(10)朱芾斯皇。(《詩經·小雅·采芑》)——芾(fú),皮製蔽膝。皇,鮮豔明亮。

以上四例中的“斯”或位於定語與中心語之間,或位於主語與謂語之間,都是起襯音作用。

(1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12)思皇多士,生此王國。(《詩經·大雅·文王》

以上兩例中的“思”或位於句首,或位於句末,都起襯音作用。

二、二、結構助詞

結構助詞是在句法結構中起結構標記作用的助詞。古代漢語的結構助詞有兩類,一類是領屬結構助詞,分佈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起標記領屬或限制關係的名詞性向心結構的作用,另一類是凸顯結構助詞,分佈在前置賓語之後或主語之後,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或主語的作用。

領屬結構助詞最常見的是“之”。例如:

(1)麟之角,振振公族。(《詩經·周南·麟之趾》)

(2)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左傳·成公十年》)

(3)齊景公有馬千乘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

“斯”偶爾也有這種用法。例如:

(4)螽斯羽,詵詵兮。(《詩經·周南·螽斯》)——螽(zhōng),蝗蟲。詵詵(shēn),衆多的樣子。

在古代漢語裏,主謂結構如果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句法成分,比如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或時間狀語,或者在一個複句中充當不能自足的分句,那麽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加一個領屬助詞“之”,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領屬性的偏正結構。通常人們管這種用法的“之”叫做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如:

(5)汝忘君之爲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左傳·哀

公六年》)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賓語。

(6)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時間狀語從句。

(7)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已。(《孟子·梁惠王上》)按: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句子的主語。

(8)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傳·宣公十五年》)——此例加“之”的主謂結構作讓步複句的分句。

下面各例中的“之”字也是結構助詞,其作用與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一樣

的,但是句子卻是自足的,獨立的:

(9)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詩

經·鄭風·褰裳》

(10)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11)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勝聞之,曰:“令尹之.狂

也!得死乃非我。”(《左傳·哀公十六年》)(12)(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

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萬章下》)

(13)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爲秦也!”(《戰國策·趙

策三》)

這些例子顯示:“之”所在的句子都是感歎句,“之”的作用就是使所在的感歎句在

形式上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句子,以此來凸顯句子的感歎語氣。

凸顯結構助詞有“之”“是”“寔(實)”“斯”“茲”“彼”“焉”等,“之”“斯”“茲”“彼”“焉”起標記並凸顯前置賓語的作用,“寔(實)”起標記並凸顯主語的作用,“是”則既可以標記和凸顯賓語,也可以標記和凸顯主語。“之”用來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最爲常見。例如:

(14)吾斯之未能信。(《論語·公冶長》)

(15)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論語·陽貨》)

(16)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按:此例介詞“自”的賓語“周”前置。

也常常與語氣副詞“唯(惟)”配合使用,構成“唯(惟)+賓語+之+動詞”格式,或與疑問代詞“何”配合構成

“何+賓語+之+動詞”格式凸顯結構。例如:

(17)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尚書·無逸》)——從,通“縱”。

(18)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左傳·成公十四年》)

(1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

(20)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涼,薄。

“斯”標記和凸顯前置賓語比較少見,“茲”“彼”“焉”都偶爾一見。例如:

(21)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尚書·金縢》)

(22)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詩經·大雅·公劉》)

(23)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昧,割也。“昧雉彼視”猶“昧雉是視”。

(24)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

隱公六年》)

“寔(實)”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國語》和《左傳》。例如:

(25)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左傳·昭公十年》)

(26)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國語·鄭語》)

(27)唯東宮與西廣寔來。(《國語·楚語上》)——東宮,西廣,都是楚國軍營的名稱。

(28)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國語·楚語下》)——重,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天的神。黎,傳說遠古時代掌管大地的神。

“是”標記並凸顯主語主要見於《詩經》,標記並凸顯賓語則比較普遍。“是”標記凸顯主語的例如:

(29)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詩經·

小雅·雨無正》)——出,通“拙”。

(30)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詩經·小雅·楚茨》)——格,至。介,求也。

“是”標記凸顯賓語的例如:

(31)靖共爾位,正直是與。(《詩經·小雅·小明》)——正直,這裏指正直的人。

(32)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

年》)——不穀,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是”標記凸顯賓語時可與語氣副詞“唯(惟、維)”“將”配合構成“唯(惟、維)/將+賓語+是+動詞”格式。例如:

(33)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34)子爲司寇,將盜是務去,若之何不能?(《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凸顯結構助詞都是從指示代詞演變來的,所以過去一般把這種用法看作是指示代詞的一種復指功能。我們認爲,這些詞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作用不在於復指,而在於凸顯和標記,所以我們把它們看作起凸顯標記作用的結構助詞。

三、構詞詞綴

古代漢語中的詞綴,比較容易識別的是那些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詞綴在書面上沒有用一個漢字來表示,所以認識起來就比較困難。在書面上用一個漢字來表示的詞綴通常認爲是成音節的,其實也不一定,也有可能祇是一個加在詞根之上的輔音。至於在書面上沒有用漢字來表示的那些詞綴,肯定都是不成音節的。它們或者祇是一個輔音,或者是通過詞根聲母的清濁變化來體現。目前對於古代漢語詞綴的研究還很不深入,下面介紹一些有漢字表示的詞綴。

成音節的構詞詞綴包括兩類:一類是黏附在詞根之上的詞綴,另一類是黏附在一個詞或短語之上,將這個詞或短語變成一個句法單位。

黏附於詞根之上的詞綴比較常見的有“有”“疇”“不(丕)”“薄”“言”“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其中“有”“疇”“不(丕)”“薄”“言”是前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頭;“然(焉)”“爾”“而”“斯”“若”“如”“乎”等是後綴,也有人管它們叫詞尾。此外“之”有時出現在人名的中間,是一個中綴。

“有”通常加在邦國、部落等專有名詞的詞根之前。例如:

(1)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尚

書·召誥)

(2)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詩經·小雅·巷伯》)——譖(zèn),

說別人的壞話。畀(bì),給予。昊(hào),天。

這種用法的“有”本是名詞,是“域”“國”的意思。例如:“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國語·魯語上》)這裏的“有”即是“邦國”的意思。加在邦國名之前的“有”即是有這種意義的名詞演變來的,所以“有夏”實際即“域夏”或“國夏”,“有北”即“域北”或“國北”,也就是“北方”或“北方的國”的意思。

“疇”加在時間名詞的詞根之前。例如:

(3)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

曰:“疇?昔之羊,子爲政;今日之事,我爲政。”與入鄭師,故敗。(《左傳·宣公二年》)

“不(丕)”主要見於《尚書》《詩經》,加在形容詞詞根之前。例如:

(4)上帝不?寧,不?康禋祀。(《詩經·大雅·生民》——

毛亨《傳》:“不寧,寧也。”“不康,康也。”

(5)有周不?顯,帝命不?時。(《詩經·大雅·文

王》)——毛亨《傳》:“不顯,顯也。”“不時,時也。”

(6)徒禦不?警,大庖不?盈。(《詩經·小雅·車

攻》)——毛亨《傳》:“不警,警也。”“不盈,盈也。”

“薄”祇見於《詩經》,加在動詞詞根之前,可能是起代替施動者的作用。例如:

(7)薄?汙我私,薄?澣我衣。(《詩經·周南·葛

覃》)——私,平常穿的衣服。

(8)赫赫南仲,薄.

伐西戎。(《詩經·小雅·出車》 (9)思樂泮水,薄.

采其芹。(《詩經·魯頌·泮水》)

“言”也祇見於《詩經》。《爾雅·釋詁》:“言,我也。”所以這個詞綴的功能是代替第一人稱施動者。它與“薄”的差別在於“薄”不限於代替第一人稱施動者。例如:

(10)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

覃》)——毛亨《傳》:“言,我也

(11)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詩

經·周南·漢廣》)

(12)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邶風·柏舟》)

“然(焉)”“爾”“而”“斯”“若”“如”“乎”都是狀態形容詞後綴,加在狀態形容詞詞根之後,或者詞根本身是動詞性質的,加上這些詞綴之後,就變成狀態形容詞。由這些詞綴構成的狀態形容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或狀語。例如: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

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睠然.顧之,潸焉.

出涕。(《詩經·小雅·大東》)——潸焉,潸然。流淚的樣子。

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莞爾,展顔

微笑的樣子。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論語·子罕》)——偏,通

“翩”。反而,搖曳不定的樣子。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詩經·大雅·皇矣》)——赫

斯,赫然。盛怒的樣子。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魏風·氓》)——沃若,

潤澤的樣子。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論語·鄉黨》)——侃

侃如,溫和快樂的樣子。

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論語·八佾》)——鬱鬱

乎,盛美的樣子。

加於人名中間的中綴“之”例如《左傳》中有“宮之?奇”

“介之?推”“文之?無畏”“燭之武”“佚之孤”,《論語》裏有“孟之?反”,《孟子》裏有“尹公之?佗”“庾公之?斯”等。

杜預《左傳》注即指出“介之?推”的“之”爲“語助”。劉

寶楠《論語正義》於“孟之?反”下注曰:“古人多用‘之'

爲語助,若舟之?僑、宮之?奇、介之?推、公罔之?裘、庾公之?斯、

尹公之?佗與此‘孟之?反'皆是。”中綴“之”有時也音變爲

“施”。《孟子·梁惠王上》有“孟施?舍”,趙岐《孟子章

句》曰:“孟,姓;舍,名;施,發音也。”

黏附在詞或短語之上的詞綴有“者”“攸”“所”三個,一般把它們看作一個獨立的詞。我們認爲,它們的功能是將一個詞或短語變成一個句法單位,與現代漢語後綴“的”的功能相同,所以本書把它們看作詞綴。在這三個詞綴當中,“者”是後綴,“攸”和“所”是前綴。“攸”和

“所”的功能相同,是時間上前後相承的兩個詞綴,“攸”在《尚書》《詩經》中比較常見,春秋以後的文獻就比較罕見了。“所”字始見於《尚書·盤更》,春秋以後的文獻中常見。

“者”的功能有兩種,其一是加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後,構成的“者”字結構其性質仍然是名詞,語義指稱也沒有改變,所以這種用法的“者”是自指性後綴。例如:

(13)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論語·先進》)

(14)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

,斯可矣。(《論語·述而》)

(15)昔者.

子貢問於孔子。(《孟子·公孫丑上》)

其二是加在動詞、形容詞等非名詞性的詞或短語之後,構成的“者”字結構變成一個名詞性結構,具有了指稱功能,指稱動詞的施動者或形容詞所表述的主體。這種用法的“者”是轉指性後綴,一般翻譯成“……的人(事物)”。例如:

(16)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

按:“好德如好色者”意思是“好德如好色的人”

(17)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

記·淮陰侯列傳》)——智者,有智慧的人。愚者,愚蠢的人。

(18)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

子》)——往者,過去的事情。來者,將來的事情。

(19)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善之善者,好

的當中更好的。

這種“者”字結構不僅可以用來指稱人或者事物,也可以用來指稱原因,可以翻譯成“……的原因”。例如:

(20)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

在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1)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孫子兵法·

虛實》)

“攸”和“所”通常加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前,構成的“攸”字結構或“所”字結構變成一個名詞性結構,這個結構具有指稱功能,指稱的對象一般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的受事者,一般翻譯成“……的人(事物)”。例如:

(22)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

書·湯誓》)——孥(nú),同“奴”。攸赦,所赦,赦免的人。

(23)豈弟君子,福祿攸?降。(《詩經·大雅·旱

麓》)——豈弟,通“愷悌”。攸降,降賜的人。

(24)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

所欲,想要的東西。

(25)奪其所?憎而與其所.

愛。(《戰國策·趙策四》)——所憎,不喜歡的人。所愛,喜歡的人。

有時“攸”字結構和“所”字結構指稱的對象也可以是其他成分,不過比較少見。例如:

(26)盤庚既遷,奠厥攸?居。(《尚書·盤庚下》)——

奠,安定。攸居,居住的地方。

(27)夙興夜寐,無忝爾所.

生。(《詩經·小雅·小宛》)——忝,辱。所生,這裏不是指生養的孩子,而是指生養(自己)的父母。

“所”字結構指稱的對象有時也可以直接出現在“所”字結構的後邊,構成“所+動詞+之+名詞”式偏正結構。例如:

(28)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蹠之所?築

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蹠之所?樹與?(《孟子·滕文公下》)

“所”不僅可以與動詞構成“所”字結構,也可以與介詞構成“所”字結構,“所+介詞”結構指稱介詞賓語所表達的事物。例如:

(29)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30)吾知子之所.

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輸》)——距,通“拒”。所以,憑藉(使用)的方法。

(31)上君所.與居,皆其所.畏也;中君所.

與居,皆其所.愛也;下君所.與居,皆其所.

侮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所”字結構中的動詞一般後邊不再出現賓語,但也有例外。例如:

(32)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左傳·僖公

三十二年》)——所避風雨,避風雨的地方。

(33)諾,恣君之所.

使之。(《戰國策·趙策四》)按:

這句話的意思是:好吧,任憑您怎麽安排他吧。

⒌辅助性代词

辅助性代词只有“者”、“所”两个。它们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所以称为代词。它们也有特殊之处,就是不能独立地作句法成分,而必须和其他的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短语、“所”字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只有这时,它们的称代作用才是明确的。有些书把它们称作结构助词,这是着眼于它们有点像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字短语的“的”。但是,“者”和“所”并不能像“的”那样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起到“结构”作用,所以称它们结构助词是不妥当的。

“者”字用在谓词、谓词性短语、数词和时间性名词之后,构成“者”字短语,整个“者”字短语具有名词性: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已经逝去的无法追回,尚未到来的还可事先补救。)

②佣者笑而应之。(《史记·陈涉世家》)(佣耕的人笑着回答他。)

△·

③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韩非子·说林上》)(疯狂的人向东跑,追赶的人也向东跑。)

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兵法·九变》)(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

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坐在大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

⑥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史记·信陵君列传》)(我的门客中有能探听到赵王阴秘事情的人。)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衣服了。)

⑧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如果迫不得已,在这三项[指“足食”、“足兵”、“民信”三个方面]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

⑨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古时候男子汉不种地,草木的果实也足够吃了。)

例⑤、⑥两句中的“者”字短语已经很长很复杂,但还有更长的:

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如今那种平日在街巷里居住相互敬慕交好,一起吃喝、游戏、追逐,轻声细语勉强说自己不如对方,握手几乎要掏心肝来给人看,指着上天和太阳,哭着发誓说无论生死都不背叛,就像很值得相信;一旦遇上小的利害之事,就像毛发那么细微,翻脸就像不认识一样,对方落入陷井,不伸手去救,反而向下挤,又向下扔石头的人,到处都有。) 而对长而复杂的“者”字短语,一定要准确判断它的起点何在,以避免对语句的误解。

“者”字还可以在判断句中复指主语,参见本章第四节中“古代汉语的几个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指代的是某种动作行为的对象。它位于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与之构成“所”字短语,整个短语具有名词性,比如: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衣食等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享。)

②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商君书·弱民》)(?君主抛开法度,放任人们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所以奸邪就多了。)

③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于是用朱砂在一块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进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大概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⑤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孟子·离娄下》)(丈夫,?是我们仰望而且终身依靠的人。)

一般说来,“所”后如果是单个词时必须是及物动词,

四川话——语气词

四川话里,词语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变化极大,特别是语气词,每种形式都带有不同的表情,加上适当的语气,四川话比普通话表达的意思丰富,生动,这也是川剧,四川方言剧都非常搞笑的一个原因。同时外地人评价四川人幽默诙谐也和他们的语言有关。 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噻音“san44” 表示肯定、祈使语气 [例句]:“像恁(那)个样子做肯定就错咯噻”(肯定语气) “他那么表(不要)脸,你就打他噻”(祈使语气) [注意]:1、打字时,应拼作“sai” 2、非正式场合,常误作:“三”“卅”“撒”等,注意辨别 喃音“lan44” 相当于“呢”。读音拖长时表示还有下文,用在句尾而且读音很短表示问句 [例句]:“范跑跑要是不写那个段博客喃——,也还不得遭骂。”(读音拖长)“范跑跑跑了就跑了嘛,还在博客上写出来,你说他该不该遭骂喃?”(读音未拖长) 嗦音“so21” 表示不满的情绪。 [例句]:“你是瓜的嗦!” 嘎音“ga21” 表示说话人期望对方回答或肯定,常单独使用 [例句]:“范跑跑好像遭骂疼咯嘎?” “范跑跑真的不配当老师,嘎?” 嘛音“ma21” 表示征求意见或请求。一般偏指现在。 [例句]:“我们切杜甫草堂耍嘛。” “快点嘛!” 表示推测语气 [例句]:“他们咋可能来嘛。” [注意]:嘛的用法比较多,许多多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言。 哈音“ha54” 表示征求意见或请求。一般偏指将来。 [例句]:“改天我们切杜甫草堂耍哈。” 表示嘱咐、提醒 [例句]:“今天要下雨哈!” 啊音“a21” 表示肯定回答。 [例句]“他经常忘记东西?” “啊!他就是这个样子嘞人。” 咯音“lo21” 相当于“了”,表完成时。 [例句]:“作业我写完咯!” 哦音“o21”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one change of modal parti cle "ah"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最直接地记录人的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本教案根据语音文字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 “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 “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 快打啊!

夸啊! 大家快来吃菠萝啊! 都是记者啊! 好新潮的大衣啊! 日子过的真快啊! 快帮我解围啊! 你怎么不吃鱼啊? 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 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还这么小啊! 屋顶还漏不漏啊? 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 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 笑得真欢啊! 买这么些冷饮啊! 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 小心水烫啊!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最新 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精品

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 邵阳,旧名宝庆,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水上游。北邻娄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根据《湖南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一文中的描述,邵阳方言属于湘方言中的南片。邵阳方言语气词数量极多,其中有些语气词的语用功能与现代普通话里的语气词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将对仅邵阳方言特殊语气词做一个分析,分别从它的句法特征、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邵阳方言语气词的句法特征 邵阳方言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单用单音节语气词,并一直占据优势,本文仅对邵阳方言的特殊单用单音节语气词做一个简要描述。它主要有:咋[tsa]、子[tsε]、是[s?蹋荨⒙?[man]、咧[liε]。 (一)咋[tsa]1.句末语气词咋[tsa]“咋”既可以位于句末,也可以位于句中。当它作句末语气词的时候,可用在陈述句、是非疑问句句末,来表达语气,具体用法如下:(1)果样个菜还是好恰咋。(2)喊你你嗯应,等哈咋。(3)小把戏,你切嗯切咋?嗯切我就切里。以上例(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对某一观点的赞同,有确认和肯定某一事实的语气;例(2)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一般含有警告之意。当“咋”用于是非问句末,如例(3)则表示缓和语气及不耐烦之意,要求对方作出肯定回答。另外“咋”还有一种表善意友好的意思,如在分发物品时,分发者可能会先发给小朋友,这时,他们会对着小孩儿说“先把你咋”。此时这个“咋“则表示自己很在乎对方,很关心对方。2.句中语气词咋[tsa]当“咋”作句中语气词时,主要用在句首词语或称呼语后,一般是位于主谓结构间。即可用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也可表示强调的语气。如例(4)、例(5)、例(6):(4)果样个菜咋还是恰得。(5)干部咋,当然要起带头作用。(6)喊我咋,喊我就单糖把你恰。例(4)中加上“咋”,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跟听者强调这种菜是很好吃的。例(5)中有了“咋”,则侧重是强调个别或特殊人群所具备或所应具备的特点。例(6)表示对“先决条件”的强调。 (二)子[tsε]“子”在邵阳方言中,是一个极具灵活力的句末语气词。其可附于多种句型后,语气意义丰富多样,又相当能凸显情感。当它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平和的语气,具有完句作用。且常用于肯定句,一般与“点 (滴)”“哈(下)”搭配使用。如“好恰就多恰滴子”“得空里进屋来坐哈子”,两句话加上“子”,会使句子的语气变得更具有亲切感。反之,若没有,句子便会显得生硬,别扭。“子”用在形容词谓语句句末,表示一种对积极意义的肯定和认可。含有轻微的赞叹语气。如“老妈炒各菜香喷喷里子,嗯是好恰”“各件衣衫捞软子,穿起舒服得很”,两句话附上“子”后,使得整个句子富有些许褒义色彩。也正是因为“子”有着赞叹语气,自然它也就不能和具有贬义色彩的句子在一起使用。比如,“其没黑”,我们就不能说成“其没黑子”。否则,听起来会感到很怪异。此外,“子”用于感叹句句末,使感叹句变成疑问句,即“子”作为语气词有成句作用,帮助构成疑问句,表询问。如:“那杂鱼好大子?”这个疑问句,若没有语气词“子”,在邵阳方言中就不能构成疑问句。

南京方言语气助词

南京方言中的文化现象探析 丁晓雨 090100002 班级:09文21 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对南京方言中的各种语气助词感到非常的亲切,总能让我感到浓浓的家乡味。已经有不少前辈对南京方言的语气助词做出了贡献性研究,我在这里就主要罗列一下研究发现及成果。 南京方言中的语气助词虽然不多,但用法相对固定: 一、“啊”“喃”“噢” 在一般问句句尾中,与普通话的“啊”字同义,可用“啊”“喃”,不区别意义。如:那你自己阿来啊?/那你自己阿来喃?一般说来,选择问句的前一句只用“喃”,后一句皆可,使用习惯多与南京话语调普遍是一种降调有关,问句在末尾处有一个升调,而一般不会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升调,所以一般只在选择问句的后一句用“啊”。如: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喃?/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啊?名词作问句时,只能用“喃”,如果换成“啊”,表达的 意思不同。如:刘顺喃?表示刘顺在哪儿。/刘顺啊?用在有人来访或来电时,还未见到对方或还未确定对方是谁的时候问的话。/你喃?表示征求你的意见。/你啊?有一种“原来是你啊”这样的意思。 但是,与“喃”不同的是,在普通话用ma吗作问句时,南京方言大多数使用的是“啊”,而不是“喃”,并且在南京方言中几乎没有“吗”这个语助词。南京方言的是非问句的格式为阿V,句末用“啊”而不用“吗”。如:你 阿知道啊?/阿是本来有的啊? 在表假设的意义中,相当于普通话“ne呐”。如:要是突然下雨了喃,那就……这种假设问句如果句末用“么”,则完全没有疑问的意味。在南京话用“喃”,却也并没有多少疑问的语气在其中,仅表达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在表示设想的句子中,普通话里用“呐”,南京方言中用“噢”,带有一种警示、嘱咐的口气。如:这个很危险噢! 在表示“还”“还不”的时候,普通话均用ne呐。而在南京方言中,在表示“还”时,大多用“啊”字,有时也可用“喃”,但缺少反问语气,多含鄙夷口吻。如: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啊?/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喃。在表示“还不”的时候,基本上用“喃”,如还没完喃。/还不用这么多喃。 表示申明有的时候,南京方言用“喃”字,这里的“喃”是降调,不拖沓,如:有三十万喃,阔地很喃!/听说还有个姓张的喃。 二、习惯性的“唠”字结尾 普通话中表起事和完事时使用“le勒”,南京话中可以用“唠”或“赖”,使用时区别不大,用“唠”的时候,感情不丰富,叙述平淡,用“赖”的时候,一般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下雨赖”表惊讶,没料到会下雨。“进来吧,吃饭赖”有较强的催促意。“我不高兴去赖”更突出不高兴的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什么是语气词 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寇》)

黄梅方言语气词

黄梅方言语气词小论 2008221102410033 李纯 摘要:黄梅人日常交谈中语气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语气词比较丰富,表情达意复杂细腻。本文描写分析11个语气词的用法。 关键词:黄梅方言;语气词 湖北黄梅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传统上即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当地居民又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方言属江淮官话黄孝片,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之一。 一、麽(咪)/mo/ “麽”可以表示疑问,它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以构成是非问句(作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吗”)。但是这种是非问句陈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例如: 1..恩孩子上学麽?(含义:问你的孩子上没上学) 2.爸爸下班麽?(含义:爸爸下班了没) 3.小红到恩屋去麽?(含义:小红到你家去了没) 陈述句加“麽”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对它的回答也是肯定或者否定的。“咪”一般表示的是长辈对晚班的提问,语气比较随便、轻蔑。例如:恩妈妈叫恩去上学,听到咪? 二、啵 “啵”也能表示疑问,他同样用于陈述句的末尾,构成是非问句。但是他所问的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表示的是对将来发生的事的提问。例如: 1.小明来啵?(小明要来吗) 2.恩喜欢吃鱼啵?(你喜欢吃鱼吗) 3.他困醒啵?(他要睡觉吗) 简单的说,“啵”是对将来事情的提问,而“麽”却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提问,两者有着时态上的不同。 三、呢?/ni/ (1)“呢”也同样表示疑问,它的结构很简单,一般是“主语+呢”,表示对主语的提问。例如: 1.爸爸呢?(表示爸爸在哪,怎么样) 2.椅子呢?(表示椅子在哪,怎么样) (2)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又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例如: 1.我要是不同意呢?你有么办法。 2.小红要是没来呢?恩将麽办? 在黄梅方言中还有“嘚”(表示对事实肯定的提问,如:恩来了嘚?),“哝”(加在陈述句后,如:恩屋有几口人哝?)等疑问词,也是用于陈述句末尾,但用的范围比较小。 四、哒[·ta] (一)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提醒、责怪等语气。 1.还有三个人冒来哒。(还有三个人没有来呢) 2.你不信我的话哒。(谁叫你不信我的话呢) (二)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催促、请求、建议等语气。例如: 1莫哭哒(你别哭呀) 2恩走快走哒(你走快点吧) (三)用于句中,表示列举。例如: 1恩家有么事人哝?(你家有些什么人呢?)爸爸哒,妈妈哒,奶奶哒。 2菜里放滴么事香物哒?(菜里放些什么作料呀)葱哒,生姜哒,茴香哒,味精哒。

(完整版)普通话的四种音变现象用

无处不在的普通话音变现象 所谓的音变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的语音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音变主要是同化、异化、弱化、增音、减音、脱落、换位、代替、转化等。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轻声、变调、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第一: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里失去了原调,被念成一种相对较短较轻叫含糊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轻声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一般情况下,前面的音节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就稍高;前面的音节是阴平、阳平或去声,后面的轻声就低。 第二变调

音节连续发出时,有些音节地调值会发生变化,就是变调。普通话主要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两字上声词语,前一字变读阳平如:处理小姐老虎懒散 2.结构为2+1的三字上声词语,前两字变读阳平如:跑马场手写体 3.结构为1+2的三字上声词语,中间一字变读阳平如:小两口老古董(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重叠式形容词的三种形式,即AA式、ABB式和AABB式。 1.AA式一般不变调。例如:快快地、长长的。只有带儿化韵尾时第二个叠字变成阴平。例如:慢慢儿地暖暖儿的 2.ABB式后面的两个叠字都变成阴平。例如:热腾腾甜蜜蜜 3.AABB式第二个字变轻声,第三、四字变阴平。例如:漂漂亮亮明明白白(三)“一”和“不”的变调 1.在去声字前面都变读阳平如:一律不动声色 2.“一”在非去声字前面变读去声如:一直一生一早 3.“一不”在重叠动词中变读轻声如:想一想来不来 第三:儿化 在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自成音节时,只有“儿、耳、而、饵、尔、二”等几个字。普通话的er可以同其他韵母结合起来(写成r),构成卷舌韵母(儿化韵),这种现象就是儿化。 普通话的韵母除er ê之外,都可以儿化。儿化韵里的er不能念成er,只在前面韵母的元音上附加一个卷舌动作,是那个韵母带上卷舌的声音。 儿化的作用 1.区别词义。例如:头tóu(脑袋)头儿tóur(领头的人) 后门hòumén(后面的门)后门儿hòuménr(非正当途径) 2.确定词性。例如:画huā(动词)画儿hāur(名词) 破烂pòlàn(形容词) 破烂儿pòlànr(名词)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摘要:“咧”是山西汾阳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气词。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相当广泛。从它作为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角度入手,可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同时它还有连用的现象;不论是单用还是连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汾阳方言语气词“咧” 汾阳位于山西晋中偏南部,因在汾河之北而得名。汾阳方言属山西晋语区吕梁片汾州小片方言,该方言中的语气词相当丰富。本文对汾阳方言词“咧”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说明其特点和用法。 一、汾阳方言语气词“咧”的分类 ?摹斑帧钡墓τ米攀郑?参照李小凡(1998)《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些观点,可以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一)事态语气词 作为事态语气词,“咧”一般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平白、客观地对实际发生的事进行铺叙;语调为平调。方言语气词“咧”在实际的应用中,显著地表现在对时间的界定上。 1.仍然态

指动作行为的进行或者事态的持续发生。通俗地来讲,就如同语法范畴中的现在时和进行体,二者常常共同表现出来。如: (1)下雪咧。 (2)睡觉咧。 在汾阳方言中,语气词“咧”可以表示说话时动作正在进行。可以单用,如例(1)和例(2)。也可以在前加“正”,组成“正……咧”的形式;还可以加汾阳方言中表示持续的词“的”,组成“……的……咧”或“正……的……咧”的形式。如: (3)正刷锅咧。(正在洗碗。) (4)睡的觉咧。 (5)孩儿耍的咧。(孩子正在玩着呢。) (6)爸爸正吸的烟咧。(爸爸正在抽烟。) “咧”多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性非主谓句以及连谓句中。如: (7)他上课咧。 (8)小丽的脸红的咧。 (9)下雪咧。 (10)他低的头想事情咧。(他低头思考事情呢。) 2.将然态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人说话之后,一般出现在陈述

语气词“啊”的音变.doc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快打啊!就等你回家啊!夸啊!大家快来吃菠萝啊!都是记者啊!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快帮我解围啊!你怎么不吃鱼啊?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还这么小啊!屋顶还漏不漏啊?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笑得真欢啊!买这么些冷饮啊!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小心水烫啊!小点儿声啊!行不行啊?不管用啊! 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没法治啊!随便吃啊!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他是王小二啊!这儿多好玩儿啊! 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烧茄子啊!这是第几次

啊?他就是老四啊!“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快去找他啊(tāya)!你去说啊(shuōyq)!今天好热啊(rèya)!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我来买些鱼啊(yúya)!赶紧向他道谢啊(xièya)! 2、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你在哪里住啊(zhùwa)?他人挺好啊(hǎowa)!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a)! 3、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的,读作“哪”(na)。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a)!多好的人啊(rénna)!你猜得真准啊(zhǔnna)! 4、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的,读作“啊”(nga)。这幅图真漂亮啊(liàngnga)!注意听啊(tīngnga)!最近太忙啊(mángnga)! 5、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后)的,读作“啊”(ra)。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a)!你有什么事啊(shìra)!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a)!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用汉语拼音拼写音节时,“啊”仍写作a,不必写出音变情况。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

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安庆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提要:安庆潜山方言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潜山方言语气词数量多,具有多功能性。句末语气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多种语气,可以独用也可以连用;句中语气词只能单用,有延缓语气和对比的功能。 关键词:赣语潜山方言独用连用 壹引言 1.1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潜山话与岳西话、太湖话、宿松话、望江话、怀宁话同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 1.2潜山方言的语气词特点: (一)数量比较多,共25个; (二)同一个语气词可表示多种意义; (三)语气词位置大部分位于句末,有的也可以位于句中; (四)语气词连用比较常见。如:“了啊,着吧,的哟”等。 贰单用于句末的语气词 潜山方言中单用于句末的单音节语气词有14个,分别是:“着、了、啊、噢、欸、哟、咧、那、耶、哇、呐、唛、咳、的、吧。”其中“噢”是“啊”发音开口度变小历时演化而来;“欸”出现在“u”韵尾的字后面连读时会有语流音变,用“喂”字来记字;“啊”前韵尾为“u”时,用“哇”记字。单用于句末的还有一个三音节的语气词“就是了”。 2.1着 (一)用于陈述句,表完成或事态发生变化,并有成句作用,不能删掉。如:(1)作业做好着。(着 2 ) (2)错误!未指定书签。渠家人来着。(着 1+着 2 ) (1)中“做好”表性状的实现,这里的“着”是语气词“着 2 ”;(2)中“着”在动词“来”后面表动作的实现,“着”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掉一个。 (二)错误!未指定书签。用于正反问句,一般用在“可”字句中,希望对方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如: (3)错误!未指定书签。渠昨日可去着?(着 1+着 2 ) (4)错误!未指定书签。可好着?(着 1+着 2 ) (3)例的回答只用两个:“去着。”或“没有去”,对方只能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4)例也是只能选择肯定的回答或否定的回答。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结构中的语气词“哒”同方言中语气词“哒”都是“的啊”合音而成的。通过对网络语言“XX哒”结构中“哒”的语义、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方言“哒”对网络合音语气词“哒”的影响。此外,作为新兴网络语言的构成要素,网络合音语气词“哒”还具有方言“哒”所不具有的“萌化”“贬义形容词褒义化”等特性。 标签:哒网络合音语气词方言词汇化 一、合音词“哒”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哒”[ta55]是作为拟声词存在的,如“哒哒的马蹄声”,同“嗒”[ta55]。作为语气词的“哒”则是伴随着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的流行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虽然在普通话中“哒”并不作语气词使用,但在方言中语气词“哒”的运用却十分广泛,例如:江苏仪征方言、湖北荆州方言、湖南新化方言、湖南长沙方言、湖南汝城方言等,其中,江苏仪征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嗒(哒)”是“的、啊”的合音,表示对已然状态的询问。这种疑问句的答句,在形式上都需要用“的”作为句末语气词。 普通话中语气词合音现象广泛存在,如:了啊→啦、了哟→喽、吧欸→呗、呢啊→哪、么啊→吗、嚜啊→嘛,这主要是因为语气词连用现象的普遍。丁恒顺(1985)将最基本的六个语气词“的、了、么、吧、呢、啊”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的”属甲组,“啊”属丁组,“的啊”连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对听话人的提醒或警告。有时也表示“不得不如此”的意思。于亮(2008)将6个常用语气词分为5类,其中“的啊”连用,“的”表示确实如此,“啊”表示舒缓语气,“的啊”表示用舒缓的语气来确认或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例如: (1)那样的往昔,于任何女人来讲都是不堪回首的啊!(《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2)年轻人学手艺,就是要付出一番心血才行的啊!(《李嘉诚家族传》) (3)“谢谢夫人,有你在身旁,我没有什么可以担扰的啊!”孙中山先生哈哈大笑,殊不知此时病魔已在向他进攻。(《宋氏家族全传》) (4)“酱紫的啊!你要不说,我还以为你去公园画肖像是为了体验生活呢!”她略显惊讶地看着我,似乎我的回答出乎她的意料。(《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4)中“酱紫的啊”为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用“酱紫哒”替换。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中的语气词“哒”也是“的啊”的一种合音形式,其意义也是“的啊”两者的融合,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增值、减值、改值现象。

四川话常用方言精通

四川话常用语言精髓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歪——(wai 2声)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猫——(mao)凶。如:“那个女的好猫哦,两爪爪(zaozao)

就把他整成猫脸。”那女的好凶,几下就把他抓成了猫脸。毛——(ma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R你先人板板——语气词,脏话,骂人的话 矮屎塔爬——形容人的身高矮录文儿——金龟子 飞玩儿——蝴蝶杀港——拽的很水档档——小的积 水坑 天到黑——经常的意思抓珠儿——蜘蛛 莲巴郎——鲶鱼其猫儿——青蛙拽(发一声)——跌倒期茫茫——吃饭花克——回家水棒槌儿——蝌蚪 赖各宝——蟾蜍曲蛇儿——蚯蚓着(zhao)不住——不舒服,受不了惊叫唤——惊抓抓——惊丝丝——大叫, 不停叫唤 回喝——回忆,回想安灯儿意/安逸得板——形容很爽、很舒服、很合口味傲斗犟——形容人的脾气很拧,非常坚持自己的立场原则笨丕——(men pi)口语,常用与长辈对晚辈,笨蛋的意思。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铲铲——(chuanchuan喘喘),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意思是:你笑个屁。有什么好笑的。笑什么啊。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我们在进行口语交流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每一个音节,而是根据语意的需要将一连串的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影响,使语音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音变。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四个方面。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口语表达中,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流畅、更自然、更谐调,发音更轻松。 1.1变调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有些音节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普通话中比较明显的变调有两种: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 1.1.1上声变调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未尾才有可能读原调。 (1)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即在非上声前,丢掉后半段“14”上升的尾巴,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声211,变调调值描写为214?211。例如: (上声+阴平)=211+55 百般bǎibān 摆脱bǎituō保温bǎowēn 省心shěngxīn 警钟jǐngzhōng 火车huǒchē (上声+阳平)=211+35 祖国zǔguó旅行lǚxíng导游dǎoyóu 改革gǎigé朗读lǎngdú考察kǎochá

(上声+去声)=211+51 广大guǎndà讨论tǎolùn挑战tiǎozhàn 土地tǔdì感谢gǎnxiè稿件gǎojiàn 上声在轻声前调值也变成半上声211。例如: (上声+轻声)=211+0 矮子ǎizi斧子fǔzi奶奶nǎinai 姐姐jiějie尾巴wěiba老婆lǎopo 耳朵ěrduo马虎mǎhu口袋kǒu dɑi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35。实验语音学从语图和听辨实验证明,前字 上声、后字上声构成的组合与前字阳平、后字上声构成的组合在声调模式上是相同的。说明两个上声相连,前字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变调调值描写为214?35。 例如: (上声+上声)=35+214 懒散lǎnsǎn手指shǒuzhǐ母语mǔyǔ海岛hǎidǎo旅馆lǚguǎn广场guǎngchǎng 首长shǒuzhǎng简短jiǎnduǎn古典gǔdiǎn粉笔fěnbǐ小组xiǎozǔ减少jiǎnshǎo (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如果后面没有其他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未尾音节一般不变调。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i)当词语的结构是双音节+单音节的“双单格”时,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调值变为35,跟阳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上声+上声+上声)=35+35+214 手写体shǒuxiětǐ展览馆zhǎnlǎnguǎn管理组guǎnlǐzǔ选举法xuǎnjǔfǎ 洗脸水xǐl iǎnshuǐ水彩笔shuǐcǎi bǐ打靶场dǎbǎchǎng勇敢者yǒnggǎn zhě

普通话语流音变--语气词“啊”的音变教案

普通话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 14学前教育五年专叶素英 教学目的: 1、掌握语气词“啊”在句末时,受前面音素影响下,会发生音变现象。 2、熟练掌握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并能准确地呼读出变化后读音。 3、能熟练地在口语或朗读时读出“啊”字的音变。 教学重点: 掌握语气词“啊”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地呼读语气词“啊”的音变。并能在会话或朗读中正确呼读其音变现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网络资源 教学程序: 一、课前口语练习 1.请几个同学说一句带有“啊”的句子。 2.读带有“啊”的词语 3.听音乐《洪湖水,浪打浪》,感受音乐的魅力。注意歌词中“啊”的变化。 二、引入新课 通过注意上面歌词中“啊”字有音变现象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揭示思考问题,探讨“啊”的音变规律。 (1)、语气词“啊”在什么情况下产生音变现象? (2)、“啊”字的音变规律主要取决于什么? (3)、“啊”字的音变规律有哪些,读什么,怎样用汉字表示? 2、师生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3、老师利用课件讲述“啊”字的音变规律,并带学生读出啊字的音变: A.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ɑo(ɑo iɑo除外) e ê I ü的,啊读yɑ,写作“呀”。例如 (1). 原来是天上的呀(啊)?(朗读作品3号)

(2).好大的雪呀(啊)?(朗读作品5号) (3). 再从家乡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呀(啊)?(朗读作品9号) (4). 应该奖励你呀(啊)?(朗读作品39号) (5). 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啊)(朗读作品39号)! (6). 会不会下雨呀(啊)! B.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u(包括ɑo iɑo)时,啊读wɑ,可写作“哇”。例如: (1).家乡的桥哇(啊),我梦中的桥?朗读作品18号) (2).狗该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啊)!朗读作品27号) (3).雪花飘哇(啊)飘! C.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啊”读nɑ,可写作“哪”。例如: (1).这才这般鲜润哪(啊)!朗读作品25号) (2).小心哪(啊),别把手指割掉了! (3).你是哪里人哪(啊)? 4.走路小心哪(啊)! D.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nɡ时,“啊”读nɡɑ,仍写成“啊”。例如: (1).唱啊(nɡɑ)唱,嘤嘤有韵!(朗读作品22号) (2).人和动物都一样啊(nɡɑ)!(朗读作品22号) (3).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啊(nɡɑ)!(朗读作品25号) (4).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nɡɑ)! E.前面的音素是-i(后)、r(er或儿化韵)时,“啊”读作rɑ。仍写作“啊”。例如: (1).她真是一位好老师啊(rɑ)。! (2).随便吃啊!(chi)(rɑ)! (3).多美的花儿啊(rɑ)! (4).三四一十二啊(rɑ)! F.前面的音素是-i(前)时,“啊”读[z]ɑ,仍写作“啊”。例如: (1).要好好练字啊[z]ɑ!好孩子啊[z]ɑ! (2).你真自私啊[z]ɑ!去领工资啊[z]ɑ! 四、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内容,并小结出语气词“啊”的音变表,指导学生找出各音素对应的韵母,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写作时,语气词可以统一写成“啊”,

(十二)古代汉语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首语气词、句尾首语气词三种。 ? 乎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1、句尾语气词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 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其中有时间动 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 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乎 ●是非问: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选择问: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特指问: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 等字表达。 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附:与(欤)、邪(耶) ●基本用法:用于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乎”。但多数情况下语气不强烈, 有猜测探寻意味。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岂”、“独”等字表达。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哉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岂”等表达出来。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 本文就“哈”在四川方言中的运用情况,从语气角度以四类句子来分析“哈”的具体运用。“哈”缀于陈述句句末和句中,重在给听者传达信息;缀于祈使句句末则能使语气显得更委婉,易于接受。在疑问句的四大类型中,“哈”只能用在是非问句句末,而在其他疑问句中则不能用。 标签:四川方言哈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四川方言中存在的口语词“哈”近年出现的频率较高。“哈”这一语气词的用法并不独现于四川方言中,在贵州、北京方言,以及其他方言中也有这样的用法。1994年,贺阳在《方言》第一期发表了“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一文,说明那时在北京话里已经出现了这一用词现象。十几年过去了,“哈”字并没有以语气词的身份进入民族共同语。 在新华字典中,“哈”字被分为四个词项阐述: ①作成词语素使用时有以下情况:作动词,如“哈了一口气”;作象声词,如“哈哈大笑”;作叹词,如“哈哈,我猜着了”。 ②作不成词语素使用:如,哈里发(默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呼),哈萨克斯坦、哈尼族、哈密瓜。[1] 可见,“哈”一直都不是以语气词的身份存在于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而却有以语气词身份存在于方言中的现象。本文所论及的“哈”是指存在于口语中的一系列情况。 “句子从语气角度看,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2]下面就这四种句式分别阐述“哈”的运用情况。 一、“哈”在陈述句中的运用情况 “‘哈’用在句末,它表达的语气意义是说话人在对所说的内容有所认定的基础上,询问听话人是否赞同或以询问的方式要求听话人对这一内容予以的肯定。”[3]这种情况在陈述句中体现得较明显。“哈”用在陈述句中,是在向听话者传达一种信息,进而希望听话者给予肯定的答复,表示对这一消息已经收到,而不重在对消息本身的可信度加以肯定或否定,即说话者在向听话者表示一种申辩,一种说明。这也是“哈”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起不同作用的体现。例如: (1)我今晚加班到九点半哈。 (2)已经中午十二点了哈,你要是再不来,我就过期不候了。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 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 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此外,四川方言中等重叠词也别具特色:四川方言中有一种结构独特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有xyy和xxy两类;动词的重叠形式既有中嵌式,也有动词短语的重叠,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格式,也有颇具特色的组合。 二、四川话的形成发展 崔荣昌先生的《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对秦以前到明清巴蜀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性研究,指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