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家胡适简论

翻译家胡适简论

翻译家胡适简论
翻译家胡适简论

翻译家胡适简论

摘要:胡适以其所翻译的作品,对翻译的主张,以及对翻译工作的支持,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注重翻译文学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胡适作为一个翻译家对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和承认,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的巨人。本论文试图探讨胡适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贡献,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能给读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导论

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翻译要为创作服务”,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白话文创作和进行诗歌翻译的学者,还是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批评的人,这对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探讨翻译家胡适的译学思想及他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安徽绩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学术视点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29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张亚楠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 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胡适提倡多译小说、戏剧和散文,他认为,“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都是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 另外,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胡适认为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赞同多翻译健全的,鼓舞人生向上的文学作品,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指出奥斯卡·王尔德的The Ideal Husband虽好,但《青年杂志》所载译文“似非吾国今日士夫所能领会也”。 可见,胡适在翻译选材上非常注重原著的质量和权威性,主张翻译作品的主题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体裁要紧跟世界文学的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出,以启蒙为己任的胡适,在翻译选材观上表现出来的功利性和紧迫性。 三、直接翻译和转译 关于直接翻译和转译的问题,胡适认为“不应该多费精力去做‘转译’的事业”。梁实秋在1928年《翻译》一文中也提到:“据胡适之先生说,法文、俄文作品译成中文的大半是自英文转译的;懂英文的人所以不直接译英文名著而要转译法俄文作品者,是因为英文名著的文字难,成语典故、俗话等等,都是我们一般略识ABC者所难得懂的,而法俄作品译成英文的率皆浅显易明”。 1933年胡适在其《短篇小说第二集》的译者自序里又说:“我深感近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多是间接从译本里重译,很少是直接翻译原文的。所以我前几年在上海寄居的时候,曾发愿直接翻译英国和美国的短篇小说”。 赵文静在《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一书的第五章第一节谈到转译的时候认为:“对转译的批评本质上基于一种忠实于原文的思维。历史上不忠实的翻译作品似乎对目标文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更加重大的影响,如中国近代的林纾和美国的庞德。”鲁迅先生也曾经撰文指出,如果不通过转译,我们将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缘。值得玩味的是,胡适翻译的短篇小说大多是由英文本转译的。 四、翻译的语言形式 胡适提倡使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他说:“用古文译书,必失原文的好处。”胡适肯定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还说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但因为他们用古文译书,结果“终归于失败”;并以鲁迅兄弟的翻译作品为例,说“他们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了解西文,故他们译的《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是高的多……这种文字,以译书 044

不要抛弃学问(胡适)翻译

不要抛弃学问1(胡适) 诸位毕业生同学2: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依自己的心愿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3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4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5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6。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的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也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功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7。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8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9。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作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可以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纸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功夫;四圈麻将10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11! 易卜生12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13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14。 Notes: 1.《不要抛弃学问》是胡适先生在1928~1930年在上海任中国公学校长时为毕业生所作的赠言。胡适(1981~1962)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46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除学术著作外,他写过不少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小品文,本文就是其中一例。 “不用抛弃学问”若直译成:Never Give up Learning,意思不明确,统观全文可以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用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必须加字: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更为准确。 2. “毕业生同学”是指即将毕业的学生,所以应该译为:students of the graduating class,而不是graduates。 3. “年富力强”,指年纪轻,精力旺盛,在英文中可以表示为:in the prime /flower of life。 4. “少年”通常用来指人在十岁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即:early youth,但在这里不是确指,而是泛指人们青春年少的时光,即:youth。 5. “做学问”可以译为:to go into scholarship /to devote oneself to scholarly research /to engage in learning。 6. “即为吃饭计”的意思是“即便从维持自己生活的角度考虑”,其中的“吃饭”是使用具体的意象来指代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应该做抽象化处理,宜译成:in terms of making a living /as a means of subsistence。“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译为Knowledge will do you a good return. 7. “凡是……也……,凡是……也……”是一个对仗工整句型,翻译这个句子时应注意通过对主语进行选择(如 those who refuse to ...)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采用的补偿手段(如 to do so),从而使译文尽可能简洁。 8. “撙衣节食”即“省吃省穿”,“撙”即“节省”,这里可译成:cut down on food and clothing /to economize on food and clothing /to live frugally。 9.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可以译成:Time is not a problem,或使用英语习语:Time is no object。 10. “麻将”,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应该采用通用的音译译名:mah-jong. 11. “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可以译成“the choice lies with you / It is up to you to make the choice”。 12. 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挪威著名戏剧家、诗人。其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13. “眼睁睁地”,通常是指“无可奈何地”,这里可以理解为“热切而充满期待地注视着”,故译成:watch eagerly。 14. “成器”一词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因为用在比喻句中与“材料”相照应,故而译成:a useful implement,以突出其形象性;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句中,直接译出其内涵意义即可,故而译成:what will become of you。 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Hu Shi)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张培基)

胡适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胡适的哲学思想 一、思想渊源 1、以杜威代表的实验主义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胡适有影响。胡适说:“一部哲学史里,康德占四十页,而达尔文只有一个名字,而赫胥黎连名字都没有,那时决不能使我心服的。”美国人莱特将达尔文和一般哲学研究相结合。实验主义的第一代皮尔士将适者生存的原则引申到观念上。胡适引述皮尔士的话:“一个观念也有适与不适这个问题”,“一个观念的意义完全在那观念在人生行为上所发生的效果。凡试验不出什么效果的东西,必定不能影响人生行为。所以我们如果能完全求出承认某种观念时有那么些效果,不承认他时又有那么些效果,如此我们就有这个观念的完全意义了。除掉这些效果之外,更无别的意义,这就是我所主张的实验主义。” 胡适:“一切有意义的思想都会发生实际上的效果,如果没有意义,那不过是一些胡说的废话。或换成另一说法,有意义的观念是‘适者’,无意义的观念便是‘不适者’。” 实验主义的第二代詹姆士也强调观念的适应与否是决定其有无意义的标准。 詹姆士:宗教家信仰上帝的存在,却遭到科学家的责难,因为他不能拿证据来。赫胥黎的“存疑主义”恰好是科学思想的代表。但“拿来证据”也不可一概而论,上帝观念适用于一部分人。胡适对此评价:实验主义本来是一种方法,一种评判观念与信仰的方法,到了詹姆士的手里,方法变松了,有时不免成了一种辩护信仰的方法了。 杜威是当时实用主义的最大代表,胡适在1919年写了《实验主义》一文对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验主义进行介绍。关于杜威的思想,胡适介绍了杜威对实验主义的三个概括:第一,实验主义是一种方法。第二,是一种真理,第三,是一种实在论。其中最突出一点,杜威认为实验主义是一种方法。他曾说:“经验的活用,就是理性,就是智慧,此外更没有什么别的理性。人遇到困难时,他自然要寻求应付的方法。”他还引证说:“如果哲学不弄那些‘哲学家的问题’了,如果哲学变成解决‘人的问题’的哲学方法了,那时候便是哲学光复的日子到了。” 2、中国传统文化对胡适的熏陶 司马光:“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锉烧舂磨,亦无所施时”。自认8岁时已经是无神论了。范镇的《神灭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已而神在哉。” 胡适忽视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与他一向反对决定论,崇尚偶然论有着直接联系。范镇对因果决定论的反对对胡适产生重要的影响。胡适自认11岁取了偶然论而叛离了运命。 因果观念与因缘观念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胡适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进化论思想方面。 梁启超对胡适的影响也很大:“《新民说》诸篇给我开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 二、胡适的历史地位 1、中国传播实用主义哲学的第一人。 实用主义主张用行为的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根据事实效果修正观念。“不管什么旧礼教,怎样能发展你自己,便怎样发展你自己。” 2、由于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相似性,例如胡适对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予以肯定,并受到陈独秀、瞿秋白对胡适和实用主义都有所肯定。 三、实验主义的方法论 1、实验室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 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

胡适

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嗟夫!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四百万方里四万万人口之大国乎!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国乎! 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是胡适终生的夙愿。从他1913年初写《非留学篇》,到他1947年9月发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的梦想仍未实现。 《非留学篇》,顾名思义,就是批判中国留学政策的不当。胡适开宗明义:“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他说留学只是达成再造文明的手段而已,结果在中国是本末倒置:“一国之派遣留学,当以输入新思想为己国造新文明为目的。浅而言之,则留学之目的在于使后来学子可不必留学,而可收留学之效。是故留学之政策,必以不留学为目的。” 留学只是“救急之图,而非久长之计”,“久长之计乃在振兴国内之高等教育。是故当以国内高等教育为主,而以留学为宾;当以留学为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之预备,而不当以国内高等教育为留学之预备”。 与其多,不如精 胡适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做法,是要设立国立、省立、私立的大学与专科学院。大学的设立,他强调与其多,不如精。以国立大学为例,他说:“大学之数,不必多也,而必完备精全。今不妨以全力经营北京、北洋、南洋三大学,务使百科咸备,与于世界有名大学之列。然后以余力增设大学于汉口、广州诸地。日本以数十年之力经营东京、西京两帝国大学,今皆有声世界矣。此其明证,未尝不可取法也。” 事实上,胡适的梦想并不止于大学的教育。四年的大学教育只是学问的初基,用胡适的话来说:“以四年毕业之大学生,尚未足以语高深之学问。”建设国之大学的目的既然是再造文明,他更重视研究所、研究院的设置。这研究所,胡适在《非留学篇》里称之为“毕业院”,是直接从英文的graduate school 翻译过来的。他说:“各国于学问,其有所成就者,多由毕业院出者也。鄙意宜鼓励此种毕业院。美国大学毕业院有两种学位:一为硕士,至少需一年始可得之,一为博士,需三年始可得之。” 《非留学篇》里的根本观点,35年以后,他再度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里提出:“今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朝着研究院的方向发展。凡能训练研究工作的人才的,凡有教授与研究生做独立的科学研究的,才是真正的大学。凡只能完成四年本科教育的,尽管有十院七八十系,都不算是将来的最高学府。” 他所谓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就是“在十年之内,集中国家的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成绩最好的大学。使他们尽力发展他们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学术中心,使他们成为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他说:“这个十年计划也可以分做两个阶段。第一个五年,先培植起五个大学;五年之后,再加上五个大学。” 标准已降 留学时候,还不是北大成员的胡适,动辄以国之大耻来形容无国之大学的中国,甚至以死不能瞑目这样重的字眼来形容他的耻辱感。然而,到了北大才四年的光景,胡适的标准已经降到只要维持北大存在的地步。 1921年6月3日,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八校为教育经费请愿,在新华门被卫兵用枪柄刺刀攻击。教育界与北京政府相持不下。胡适在7月中南下,到上海为商务印书馆作评鉴的工作。到8月初,双方仍然为经费而僵持着。胡适在8月8日的日记里,说明了他为什么主张勉力维持北大的想法:“我主张暂时容忍。我走到南方,才知道现在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大学可以大有为,弃了真可惜。” 一年以后,在北大25周年校庆的纪念特刊里,胡适发表了他对北大的回顾与反省的一篇文章。他表扬了北大在制度组织上的稳固,特别是教授治校理念的落实;他也批评了北大在学术方面的贫瘠。胡适总结北大创校以来的成绩说:“开风气则有余,创造学术则不足。”他以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1891-1962)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倡导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一时享誉全国,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7年夏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20年代主办《努力周报》,30年代主办《独立评论》,40年代主持“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是早期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第一部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第一部白话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纲》,第一部《白话文学史》。胡适以自己的写作实践证明了文言文能做的事白话文一样能做,为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在《如何可使文言文易于教授》一文中指出了历来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国文教学的四点设想: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教法上应与教外国文略相似,“需用翻译之法”;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以比较古字与今字的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的文法,教文言文应该重视文法分析;文言文向来不重视标点符号,所以文句难断,文意难明,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这些看法确实说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法。 1920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演说稿,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课程、教材与教授法、文法与作文等各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起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实际观察,胡适又做了若干修正,再次演讲整理成《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三条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胡适认为,这个“要旨”本身是属于理想的,内容并无大错。但是考察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不能不说是“完全失败”。其原因“并不在理想太高,实在是因为方法大错”。写在纸上冠冕堂皇,实施起来南辕北辙。目标是通解“普通文字”,教的却是少数文人使用的文言文;目标是“能自由的发表思想”,教的时候却不准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硬要他们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事实上的方法和理想上的标准相差这样远,怪不得要失败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胡适自拟了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1)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3)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4)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后来胡适又把这四条标准修改为三条:(1)

胡适的教育思想

在我看来,胡适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正确的, 胡适既承袭了我国古人的关于“教育是立国之本”,又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胡适看来,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根本的出路和最长远的打算,唯有教育能过正真拯救华夏的文明,并再造就一个新的文明。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教育救国”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作唯一的救国方式。 他将自己伟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和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In my opinion, Hu Shi's educationalphilosophy is very correct. Hu Shi inherited the ancient Chinese on the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 In Hu Shi's view, educ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and the long-term plan to solve China's problems. Only education can really save the civilization of China and rebuild a new civilization. He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to save the country,"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education as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country.He put his great mind, lofty aspirations and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 country into the people's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movement, left us with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差不多先生传_胡适_英汉对照翻译

Do you know who is the most well-known person in China? This person is well known over the world. 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is Buduo, which means “About the Same”. He is a native of every province, county and village in this country. You must have seen him or heard about him. His name is on the lips of everybody every day, because h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The physiognomy of Mr. Cha Buduo has same as you and I. He has a pair of eyes, but does not see straight. He has a pair of ears, but does not hear clearly. 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 but does not smell and taste well. His brain is not too small, but he has a bad memory and careless think. He often says, “Everything just needs to be OK, why to be so serious about them?” When he was a child, his mother let him buy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brought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H is mother scolded him, he shook his head and said, “Brown sugar or white sugar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 ?” In school,his teacher asked him, “Which province borders Hebei on the west?” He answered, “Shaanxi.” The teacher sai d “You are wrong. It’s Shanxi, not Shaanxi.” He retorted, “Shaanxi or Shanxi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 Later he worked as a waiter in a shop. He could write and calculate, but his mathematics were often wrong. He also made mistake that wrot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十for 千or 千for十. The shopkeeper was angry and often scolded him. He just only apologized with a sm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aracter千and十is one short stroke.Chinese character 十or 千are about the same,Aren’t they ?” One day, for an urgent business,he went to Shanghai by train. But he w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unhurriedly,when he arrived the railway station,the train already gone, because he was two minutes late. He stared at the smoke belching from the train, and shook his head, “ I have to leave tomorrow,however, today and tomorrow are about the same. But the railway company is too serious? 8:30 or 8:32 are about the same, aren’t they?”He walked home slowly and talking to himself why the train hadn’t waited for him for two minutes more.He did not understand. One day he fell in ill suddenly, he told his families to fetch Dr.Wang of East Street immediately. His families went in a hurry, but he couldn’t find the Dr.Wang on East Street. So instead of Dr.Wang on East Street he fetched Vet Wang of West Street .Lying on his sickbed,he knew that his families fetched a wrong person. But, with pain and worry, he was seriously ill and he could not wait any longer. So he said to himself, “Luckily, Vet Wang is about the same as Dr. Wang. Why not let Vet Wang have a try?” Then, the vet walked up to his bed, with the medical method of cow, treating Mr.Cha Buduo . In the end, Mr.Cha Buduo is died less than an hour. When Mr. Cha Buduo was about to breathe his last, he uttered intermittently in one breath,”Live or die, it’s about… about… the same…. Everything just…needs to be…OK, why to be…so serious…about them”As soon as he finished his motto, he stopped breathing. After his death, people all praise him for his 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 and thinking through all things. They say that all his life, he refused to work seriously and that he was never calculating or haggle over every ounce. He is virtuous man, So they honored him with the posthumous name Master of Easy-Going.. As time goes on his fame has spread wide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famous. Thousands of people follow his example, thus everybody has become Mr. Cha Buduo,however, China will be a sluggard nation!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 1. 经验层面的总结; 2. 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 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神韵说的产生, 有其历史渊源。“神韵”一词, 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 须神韵而后全” , 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 ,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 ,即指诗章。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 , 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今人钱钟书说: “‘气'者‘生气',‘韵' 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 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滥觞于南宋: 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 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 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 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

胡适译诗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勃郎宁(胡适译)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地长大 你手里提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种子,六月才开的吗? 我如今种下满心窝的种子 至少总有一两粒生根发芽 开的花——是你不要采的 不是爱,也许是一点喜欢吧 我坟前开的那朵紫罗兰 爱的遗迹——你总会瞧他一眼 你那一眼吗?抵得我千般苦恼了 死算什么?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You'll love Me yet --------- Rober Browning You'll love me yet. and I can tarry your love's protracted growing. June rear'd that bunch of flowers you carry, From seeds of April's sowing. I plant a heartful now: some seed at least is sure to strike, And yield—what you'll not pluck indeed, Not love, but, may be, like. You'll look at least on love's remains, A grave's one violet: Your look?—that pays a thousand pains. What's death? You'll love me yet!

我是怎样的爱你? ——伊丽莎白·勃朗宁 我是怎样的爱你? 诉不尽万语千言 我爱你的程度是那样地高深和广远 恰似我的灵魂曾飞到了九天与黄泉 去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神灵的恩典 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我爱你不息 阳光下和烛焰前都少不了 我自由地爱着你像人们争取他们的权利 我纯洁地爱着你如人们在赞美前会垂首 我爱你带着我昔日悲伤时的那种激情 童年时的那种真诚 我爱你抵得上往日对圣者怀有的 如今似已消逝的那种爱 我用呼吸用微笑,用眼泪,用我整个生命来爱你 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 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 How Do I Love Thee?--------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with a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今天是胡适先生逝世55周年纪念日,最近读了胡适先 生的一本合集书《容忍与自由》。感慨老先生作为上个世纪 中国文化界的文学大师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其思想的深邃和勃勃生机,真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忍与自由》精选了胡适先生一生的散文、杂文、演讲,不了解胡适先生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浓缩的思想剪影。全书分为四章,分别由“理想不死,学习不辍”、“世界愈危险,我们愈要有信心”、“直面现实,去过我们的新生活”以及“容忍是一切自有的根本”四个大板块构成。其中《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而整本书里,胡适讲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讲到了自己严格却深爱的母亲,流露出脉脉的温情;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毕生追求的麻将技艺和读书习惯;还有胡适自己对于当时旧中国的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未来的看法和褒贬。胡适在书中说道:“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博大又精深的要求确实非常高,自觉这是胡适先生的自谦之词。他从小用功阅读中国经典古籍,后来留学美国,拜师于赫赫有名的教授杜威,中西方文化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造就了他思想的深刻性。

进一步而言,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人还在怀想着民国大师们的原因。很多人喜欢民国大师们的幽默,喜欢看他们的轶事和八卦,但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变得身不由己、命运飘摇,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幽默与自嘲的背后,他们渴望探知新的世界,他们渴望救助自己的祖国,怀着一腔热血的信念来读书,又怎么可能做不好学问呢?鲁迅曾评价胡适为“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战士”。因为他总是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不同于一般人的说理,更不是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但却是那样的真实有个性。对于中国当时的教育、学术独立,乃至妇女解放问题、文化传承等现状,胡适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沉闷的压抑,他在书中的几篇演讲稿里总是会拿那时的旧中国同先进的日本、美国进行对比,话语中不免悲辛与失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给予了正面的猛烈抨击与具体的改良建议,可见他不单单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名实践者。比如在“信心与反省”这一节中,他就尖锐地指出了寿生先生的中立性与不稳定性,认为“实质上还是站在散沙之上,同样的挡不住风吹雨打”。很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适作为一名“战士”,固然对现状失望,固然国家的复兴之路漫漫,但是他说出的“警世通言”依然坚定有力,因为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那一腔无处发泄的热血,更是对于革新的勇气与信心,而这也是无论经历

胡适思想

胡适“暴得大名”靠的是什么? 2015-05-11 09:58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叶胜舟286次点击:我要评论 胡适有才、有名,是个细心帅哥、体贴绅士,一生非常有女人缘,他也擅长关心女性。据说胡适在北大教书时,课堂上若有风,临窗又有女生,他就会走过去关上窗户。1955年11月,张爱玲到纽约,与胡适见面两次后恰逢感恩节,胡适打电话约张爱玲跟朋友们一起去中国餐 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入康乃尔大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文学革命暴得大名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名叫《兰花草》,改编自胡适1921年10月4日写的白话诗《希望》。 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影响最大、最深、最远的贡献,是他首倡了白话文运动,掀起了“文学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是第一部白话学术论著,他的《终身大事》是第一部白话戏剧,他的《短篇小说》是第一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集,他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诗集,白话诗《希望》就是其中一首。这些均为开山之作。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新文学的“八不主义”,是胡适的成名之篇。先在《留学生季报》发表,反响风平浪静,泡沫都没起一个,又抄了一份寄给国内的《新青年》。陈独秀独具慧眼,在1917年1月1日《新青年》上发表后,文章轰动全国,胡适风靡学界,成为文学革命的“宣言书”、“播种机”。胡适当初没想到,“一稿两投”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这篇大作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帷幕,却用文言文来写。 胡适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枪”。陈独秀接着写了篇《文学革命论》,首提“文学革命”概念,狠批“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比胡适的“火药味”更猛。胡适继陈独秀之后又写了篇《建设新文学革命》,他刚出道、出名,典型的文艺“小鲜肉”,鼓吹“革命”还有些心虚,所以标题中加了“建设”两字缓冲。

人物评价胡适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 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

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 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