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基础梳理】

1.溶液是指、的;其特征具有性(密度、浓度都相同)、性(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3.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温度的变化。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变,如等。

4.为了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人们常用的方法有、、等。5.日常生活中,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升高。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降低。

6.蒸馏水(填“能”或“不能”)导电。若在蒸馏水中加入食盐固体后,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后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和,但若在蒸馏水中加入蔗糖固体,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蔗糖是由构成的,溶解于水后不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溶于水后,溶液导电性增强的物质往往是由构成的,如食盐、高锰酸钾、氢氧化钠等;由构成的物质溶于水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如蔗糖、酒精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基础梳理】

1.溶液由和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理解溶液的组成要注意如下要点:(1)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色;高锰酸钾溶液是色;氯化铁溶液是色;氯化亚铁是色。(3)是常用的溶剂。一般讨论的溶液都是水溶液,因此除特别说明外,一般只说“**”溶液就是指溶液。但溶剂不一定只有水,、等物质也可作为溶剂,如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等。(4)溶液中溶质(不一定或一定)只有一种。如在食盐水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就是。(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因为。

2.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在分析其溶液组成时,要根据反应前的物质和反应的实际情况去确定。如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在分析该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反应前的稀硫酸溶液,其溶质是,溶剂是,加入锌粒后,锌粒只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并产生,而不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剂反应。相关图示如下:

Zn

H2 ++

液的组成溶液组成

因此,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溶剂是原稀硫酸溶液中的。

3.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通常用字母表示,它随着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的改变而改变,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

4.配制溶质为固体的溶液时,基本的配制步骤为:

(1)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别求算出配制溶液时需用的和质量。(2)。用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溶质,用量取一定体积的水。(3)溶解。把称取好的固体溶质与量取好的水混合于烧杯中,并用,直到固体完全溶解。(4)贴标签。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并贴好标签,备用。

在上述四步配制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操作:①天平称量时,若使用到了游码,采取“左码右物”进行称量;

②仰视量取水的体积;③固体溶质转移到烧杯中时,有部分溅出;④烧杯不干燥,壁有水;⑤俯视量取水的体积;⑥将量取好的水转移到烧杯中时,有部分溅出。其中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操作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操作是。

5.实验室的稀溶液可以通过浓溶液用水稀释而成,整个稀释的过程可用相关图示如下:

M浓

向M浓g、W浓的浓溶液中加入M水g水,得到M稀g、W稀的稀溶液。这一过程中,存在如下两个等式:

①依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②依据稀释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的计算过程中,切记:

(1)稀溶液的体积(填“等于”或“不等于”)浓溶液的体积+加入的水的体积。

(2)稀溶液中水的质量并不是需加入的水的质量,要注意在原来的浓溶液中也存在水,其实稀溶液中的水的质量= + 。

6.简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常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来进行求算。如将100g、10%的NaCl 溶液分成四等份,分别进行下述操作后,求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第一份溶液蒸发掉10g水,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10g、10%的NaC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10g固体NaCl,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向第四份溶液中加入10g水后,将所得溶液倒出一半,则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涉及含有杂质的混合物、溶液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常常是溶液中的溶质、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之间的反应,杂质、溶液中的水不参加反应,因此解题时,要善于根据化学方程式,把反应中涉及的各物质的质量求出。要求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首先要分析清楚反应后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一般情况下,溶质主要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能也包括原来本身就存在该物质;溶剂水可能反应后会生成,但也要注意在反应前加入的各种溶液中都含有水。因此,该类计算中,求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要注意一分为二,考虑它的两方面来源,即:溶质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原来本身就存在的质量;求算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出溶剂水的质量,再与溶质的质量相加。求溶剂水的质量时,也要注意一分为二,考虑它的两方面来源,即溶剂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原来加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第二种方法是从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考虑,反应后的溶液总质量= —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反应后剩余在溶液中的固体不溶物(包括沉淀、杂质、未反应完的反应物等)。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与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所不同。对比如下:

2.在下,里,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还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1)注意两个“一定”前提。(2)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或不是)不能溶解任何

/℃物质,该溶液不能溶解的物质仅仅是 。(3)判断溶液饱和的依据: 。(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可以称为 ;溶

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 下,①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一定比等质量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 。

3.对于大多数物质而言,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进行转化时,采取加入溶质或溶剂、蒸发溶剂等方法时,常常会 (改变或不改变,下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采取升高或降低温度等方法实现转化时,一般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 。理解该概念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1)在 下;(2)在 g 溶剂里(一般为水);(3)达到 状态;(4)溶解度指的是所溶解的 克数(单位可以是g ,也可以是kg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常用 (字母)表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①外在因素: ;②在因素: 、 。

5.已知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Sg 。根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t ℃时, g 固体物质能溶解在100g 水恰好形成 g 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因此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与其溶解度S 的关系为:a%= (用S 表示)。

6.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叫做 。要从溶液中析出固体,溶液首先必须达到 状态。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不饱和溶液要先转化成 溶液后才能析出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对应温度下的 溶液。要让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有两种方法:①通过降低温度,使物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从而导致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叫做 ,也称

为 。该方法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如 等;②通过蒸发溶剂,使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叫做 。该方法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如 等。

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就是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 ,纵坐标表示 。一般情况下,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不同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对于大多数固体而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如氯化钠等;也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等。具体曲线见教材P 169页。因此,要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 。

8.如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Q 点的意义是指 。

(2)P 点的意义是指 。

(3)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4)在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C >B>A 。 (5) 温度可以将C 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温

度可以将A 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6)结晶方法的选择。①若要从A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A ,可以采取 和 。 ②若要从B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B ,可以采取 。

③若要从C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C ,可以采取 和 。

④若要从混有少量A 的B 物质中提纯出B ,可以采取 的方法。

⑤若要从混有少量B 的A 物质中提纯出A ,可以采取 的方法。

/度S

℃/度S 9.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图示中各点的溶液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同时还可以实现图示中各

点溶液的相互转化。

(1)判断溶液状态。一般情况下,在曲线下方的点所指的溶液状态是该物质在

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曲线上的点所指的溶液状态时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在初中阶段不讨论)

如右图是A 、B 两种物质(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填饱和或不饱和) ①曲线上的M 点所指的是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 溶液;曲线下方的P

点所指的是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 溶液。 ②Q 点位于A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上方,B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Q 点所指的是在T 1℃时B 物质的 溶液。 (2)溶液之间的转化。当温度不变,改变溶剂质量或溶质质 图示中的点平行于横坐标,左右移动或沿曲线移动。其具体应用体现在:

如右图是A 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P 点所指的是T 3℃时A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Q 、N 、M 三点所指的是分别

是T 1℃、T 2℃、T 3℃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 (2

在上述六种情况中,能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的是 (填序号)。 第五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1.大部分金属都具有的物理性质有:(1)机械强度大;(2)________色的金属光泽;(3)_________性好;

(4)_________性好;(5)_________性好。但也有一些特例:如金属铜是_______色;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是_______;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有______、钴、镍等。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部分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请分别写出Mg 、Al 、Fe 、Cu 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活泼金属能与稀酸反应。

①Mg 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l 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把铁钉放入稀硫酸中,在铁钉表面会产生_______,溶液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______色,铁钉的质量逐渐_______(“增重”或“减轻”),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如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覆有一层________色物质,溶液颜色由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色,覆有红色物质的铁钉与原来的铁钉相比,质量_______(“增重”或“减轻”,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金属_______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时,常采用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方法。写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置换反应是一种__________跟一种__________作用生成另一种__________和另一种_________的反应。其反应通式可表示为A+BC=AC+B 。

5.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较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的形式存在,如赤铁矿、磁铁

矿等;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如铂、金等。

6.请写出下列五种矿石中所含有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赤铁矿:_____________;磁铁矿:_______________;黄铁矿:_______________;孔雀石:_______________;赤铜矿:_______________。上述五种矿石,能被磁铁吸引的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

1.下图是实验室利用CO与氧化铁反应制取铁的实验装置图。

(1)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先在装置的尾部连接一导管,并放入水槽中,然后在装置的最左边通入空气,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气密性良好,反之,则不好。

(2)实验中产生的三个现象及产生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分别是:

①玻璃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a的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尾气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始实验时,常常需要先通入CO,排尽玻璃管的空气,再加热固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固体;当停止加热时,还要继续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装置图中没有酒精灯b,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所用的CO中本身就混有空气,或者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炼铁的主要设备是______________,原料是焦炭、________、________;其中焦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冶炼过程中,常需要向设备入热空气,不用冷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备的生铁出口低于炉渣出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铁并不是纯铁,含有较多的C、S、P、Si等元素,生铁的含碳量为__________,其韧性______(“好”或“差”);把生铁放在炼钢炉中进一步冶炼,使过多的C、S、P、Si等经反应后形成炉渣或气体而被除去,便得到了钢,钢的含碳量为__________,其韧性______(“好”或“差”)。

6.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________(或____________)熔合形成的有____________的物质。通常所说的金属材料,既包括各种纯金属,也包括各种_________。

7.通常状况下,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合金的各成分金属的硬度________(“大”或“小”,下同),多数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合金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________。

8.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是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和_____等元素形成的;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合金是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和_____等元素形成的;颜色貌似真黄金的合金是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和_____等元素形成的。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与回收

1.钢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铁锈的成分复杂,主要是________。当环境中存在食盐等其它物质时,会__________(“加速”或“减慢”)铁锈蚀的速度。

2.铝表面存在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能阻止铝进一步与空气中的_________接触,起保护作用;而铁表面的铁锈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能让空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穿过它的空隙,不断向里层渗透,继续跟铁反应,直至铁被完全锈蚀,不能起保护作用;相反,铁锈本身的组成中就存在一定量的水分,若不及时去除,会_________(“加速”或“减慢”)铁锈蚀的速度。

3.防止金属锈蚀的原理主要有:(1)覆盖保护层,阻止金属与________、________接触。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有①在金属表面涂防锈油;②在金属表面烧_________;③在金属表面喷_________;④在金属表面镀克罗米;⑤烤蓝(在铁锯条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膜)等。(2)保持金属干燥,使金属不与水接触。(3)改变金属的部结构,制成各种合金。如使铁与镍、铬熔合,制成____________。

4.丢弃废金属,不但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还会造成_______、________等有毒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回收利用废金属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可以减少成本,节约___________,又可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

1.石灰石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会转变成带有美丽花纹的________和质地坚硬、颜色洁白的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生活中贝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工业上,石灰石能用来制玻璃、制水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酸钙是一种_______色固体,_______溶于水。碳酸钙主要具有如下两点化学性质:

①写出煅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组成与碳酸钙有相似之处,如常用的纯碱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化肥“碳铵”是___________;这些物质中都含有__________离子,习惯统称为碳酸盐。检验碳酸盐的方法是先取样,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________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则证明该物质属于碳酸盐。

4.CaO,俗称_________,是一种______色的疏松固体,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并且______(“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石灰由于具有__________性,所以常用作___________剂。日常生活中生石灰还用于作______________。6.检验CaO的方法是取样,__________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证明含有CaO。

7.Ca(OH)2,俗称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色的固体,______溶于水,其水溶液就是澄清石灰水,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会变成________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转变成坚硬的____________,从而把砖、碎石、黏土、沙子等牢牢地粘合在一起,所以生活中也常用作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1.燃烧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初中阶段,常常根据氧化反应的剧烈程度,把剧烈的氧化反应现象叫做__________,如木炭燃烧、镁带燃烧等;把缓慢的氧化反应现象叫做__________,如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

2.通常情况下,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充足氧气的条件下,物质一般发生___________燃烧;在不充足氧气的条件下,物质一般发生___________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相比,完全燃烧的速度____(“快”或“慢”);放出的热量____(“多”或“少”);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____(“多”或“少”)等。如碳元素发生完全燃烧会转变成_________;发生不完全燃烧则会转变成_________和_________。氢元素发生完全燃烧会转变成_________。

4.物质的点燃方式常常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的剧烈程度越____(“高”或“低”);氧气的浓度越____(“高”或“低”),燃烧的剧烈程度越高。

5.爆炸是由于在有限空间气体的迅速______(“膨胀”或“收缩”),导致气压的突然______(“增大”或“减小”)而引起;根据导致气压变化的因素不同,常常把因物理变化而导致气压变化的爆炸称为_________(“物理性”或“化学性”)爆炸;常常把因化学变化而导致气压变化的爆炸称为_________(“物理性”或“化学性”)爆炸。

6.化学爆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在有限空间,即要让可燃物要达到________________;(2)必须要产生燃烧现象,即必须要同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针对燃烧具备的三个条件,要阻止物质燃烧,其灭火的三个原理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基础梳理】 1.溶液是指、的;其特征具有性(密度、浓度都相同)、性(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3.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温度的变化。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变,如等。 4.为了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人们常用的方法有、、等。5.日常生活中,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升高。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降低。 6.蒸馏水(填“能”或“不能”)导电。若在蒸馏水中加入食盐固体后,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后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和,但若在蒸馏水中加入蔗糖固体,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蔗糖是由构成的,溶解于水后不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溶于水后,溶液导电性增强的物质往往是由构成的,如食盐、高锰酸钾、氢氧化钠等;由构成的物质溶于水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如蔗糖、酒精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基础梳理】 1.溶液由和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理解溶液的组成要注意如下要点:(1)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色;高锰酸钾溶液是色;氯化铁溶液是色;氯化亚铁是色。(3)是常用的溶剂。一般讨论的溶液都是水溶液,因此除特别说明外,一般只说“**”溶液就是指溶液。但溶剂不一定只有水,、等物质也可作为溶剂,如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等。(4)溶液中溶质(不一定或一定)只有一种。如在食盐水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就是。(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因为。 2.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在分析其溶液组成时,要根据反应前的物质和反应的实际情况去确定。如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在分析该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反应前的稀硫酸溶液,其溶质是,溶剂是,加入锌粒后,锌粒只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并产生,而不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剂反应。相关图示如下: Zn H2 ++ 液的组成溶液组成 因此,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溶剂是原稀硫酸溶液中的。 3.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通常用字母表示,它随着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的改变而改变,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 4.配制溶质为固体的溶液时,基本的配制步骤为: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 点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蒸馏; 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7、CO 2 能使__________________变浑浊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NH4HCO3NH3↑+ CO2↑+ H2O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作保护气、制氮肥、液氮用作冷冻麻醉剂等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 蒸馏;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2、SO2)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绿色粉末 (1)加热易分解Cu2(OH)2CO3CuO + H2O + CO2↑ 现象: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试管口出现小水珠,③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②产生气泡 7、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沪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欢迎阅读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V读1. 2. 3. ,水进入集气瓶,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氦气填充气球,作焊接金属保护气,做霓虹灯和放电管 5.污染性气体SO2,NO x,和CO 二.氧气,二氧化碳及氢气制备,性质比较 A B (1)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O2、O2), a 进气,b 排出空气。(2)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b 进气, a 排出空气。

(3)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在广口瓶内盛满水,b 进气, a 排出水。 (4)用于洗气,在广口瓶内盛一定量的洗液, a 进气, b 出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 (1)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固体颗粒阻塞导管。(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要先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炸裂试管。(4)铁夹夹在离管口1/3处 (5)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移开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6)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方可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不纯。集气瓶中 水降至瓶口,且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简易启普发生器启普发生器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排空气法收集的干燥 于溶解速率 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 燃则收集的是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 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大后小)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 3、绿色化学(1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4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外焰温度最高(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O(3)检验产物H: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4) 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2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 烧。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1/3处;用手拿住H的量减少,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CO 和O的量增多222(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评价(一)药品的取用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1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一)用于加热的仪器-

沪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改进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试管口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橡皮塞,有刺激性气味。 (2)保存方法: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 (3)使用方法:早晚使用,用土覆盖。 (4)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5)实验结束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烧杯中的石灰水倒吸,导致试管炸裂。 加热 (6)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 水+ 二氧化碳+ 氨气 2.氮气 (1)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气体,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用途: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灯泡的填充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沸点低);制作氮肥。 (3)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3.铁生锈 (1)条件:水和氧气共同作用 (2)现象: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出现;导管内液面上升。 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5.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现象:石蜡熔化,发出黄白色火焰,发出热量。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用点燃的方法证明,蜡烛复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小颗粒 6.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1)本质区别:是否有无新物质生成 (2)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灯泡) (3)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气球、轮胎、炸弹) (4)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热不稳定性、毒性等 7. 能量转变 蜡烛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动植物的呼吸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 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蓄电池充电时是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是热能转化变成化学能 8.空气的组成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XX)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紧瓶塞, 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 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X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X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汇总沪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知识点1: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本P11-12页) 知识点2:红磷燃烧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课本P13页笔记) 第二章 知识点1:氧气的性质(课本P3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2:氧气的制法(看课本P35-36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3:催化剂(课本P36页笔记) 知识点4、二氧化碳性质(课本p41-4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5:二氧化碳制取(课本P43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6: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课本P42页课本笔记) 知识点7:水的组成实验(P48页电解水实验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8:水的净化方法(课本P49页笔记) 知识点9:硬水和软水检验的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本49页笔记) 第三章 知识点1:微粒的性质(课本63-64页笔记) 知识点2:原子的构成(课本68-69页笔记) 知识点3:离子(课本71页笔记—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与化合价的关系等) 知识点4:化合价的计算(依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0) 知识点5:符号的含义(课本81页笔记—写在不同位置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元素符号的含义、化学式的含义) 知识点6:结合元素周期表考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等知识点) 知识点7:关于化学式的计算(课本P85-86页: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原子总数、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知识点8:化学式的读写(课本第一页笔记) 知识点9:物质的分类(课本P76页笔记) 知识点10:原子结构中的计算(公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章: 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知识点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课本93页笔记) 知识点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课本P94页笔记) 知识点4:质量守恒定律(书本102页笔记)(常考题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物质组成元素、物质化学式、参加反应的或反应生成气体质量、根据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判断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等) 知识点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知识点6: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计算(试卷最后一题计算、物质质量比、各物质分子个数比等) 第五章: 知识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课本第114-116笔记) 单质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反应生成+2价亚铁;氧化铁与稀硫、盐酸反应生成+3价铁)

沪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2、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3、化学性质——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1。 112 ①增加溶质 ②溶解度变小(降温)③蒸发溶剂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3、混合物分离的方法:① 过滤—固液分离 ② 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 ③蒸馏—分离不同沸点的液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 3)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 气体 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但是,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 生理盐水的溶质也是NaCl 。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等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利用各组分气体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4、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标: SO 2、NO 2、可吸入的颗粒物。 1 ,质量比为1︰8。 1 CO 2固体。 2石墨(C )软而滑、导电性、熔点高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疏松多孔)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 3、① 实验室制O 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和MnO 2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用过氧化氢(双氧水)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制O 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归纳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NH 4HCO 3 NH 3 ↑+ CO 2 ↑ + H 2 O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作保护气、制氮肥、液氮用作冷冻麻醉剂等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 蒸馏;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1)加热易分解Cu 2(OH) 2 CO 3 CuO + H 2 O + CO 2 ↑ 现象: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试管口出现小水珠,③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②产生气泡 7、CO 2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沪教版)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 3NH3↑+H2O+CO2↑ 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减少,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2.二氧化硫的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使KMnO4溶液褪色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属化学变化:铁生锈、木炭燃烧、饭变馊 属物理变化:冰融化、碘升华、食盐溶解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属物理性质:溶解性、颜色、状态 属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酸性 5.化学史 法国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 1965年我国首次合成了结晶牛胰素 俄国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诺贝尔研究了炸药 6.铜绿受热 Cu2(OH)2CO 32CuO+H2O+CO2↑ 现象:变黑,管口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气体 7.铜绿与盐酸反应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现象:固体减少,溶液变蓝,有气泡。 8.镁的燃烧 点燃 2Mg+O22MgO 现象: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 9.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石棉网 10.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11.天平的使用

调零前游码归零 物左砝右 砝码用镊子 精确度0.1g 12.试剂存放 液体放在细口瓶、固体放在广口瓶 13.试管加热液体时 试管夹在离管口1/3处 液体用量不超过1/3 试管倾斜45° 14.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略倾斜 15.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16.闻气体要招气入鼻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1.空气的组成成份(体积分数) N2 78% O2 21% CO2 0.03% 稀有气体 0.94% 杂质气体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水面不到1/5的原因 漏气、红磷量不足、没冷却 3.混合物与纯净物区别 是否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如属混合物:空气、稀有气体、食盐水 属纯净物: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4.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制得氧气 5.氮气的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不活泼 6.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保护气、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 7.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而且性质不活泼 包括:氦、氖、氩、氪、氙、氡 用途:制放电管、填充气球、保护气、景观灯 8.空气质量日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 9.汽车尾气:CO、NO 10.二氧化硫能引起酸雨,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 1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燃气 12.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 二氧化氮能引起光化学烟雾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 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 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 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 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 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初中化学酸碱盐总结知识点比较全沪教版

一、物质的分类: 二、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见下图。短线表示相互间能反应,箭号表示相互间能转化) 1.单质: 1)金属: 2)非金属 + 氧气 → 氧化物 2.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 3)水: 3.酸: 4.碱: 5.盐: 0 +2 Fe → Fe 氧气→氧化物 金属+ 酸→盐+氢气(①H 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盐→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酸性氧化物+ 水→酸 碱→盐+水(可溶性碱) 碱性氧化物+ 水→碱(可溶性碱) 酸→盐+水 酸性氧化物→酸 水+ 碱性氧化物→碱(可溶性碱) CuSO 4→CuSO 4·5H 2O 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 金属→盐+氢气(①H 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酸+ 碱性氧化物→盐+水 碱→盐+水 盐→酸+盐(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 石蕊变蓝;酚酞变红(可溶性碱) 酸性氧化物→盐+水(可溶性碱) 酸→盐+水 盐→盐+碱(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碱+ 金属→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酸→盐+酸(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 碱→盐+碱(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盐→盐+盐(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盐+ 金 属:Fe 、Cu 、Mg 、Al 单 质 稀有气体:He 、Ne 、Ar 非金属 纯净物 酸性氧化物:CO 2、SO 2、SO 3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其它氧化物:H 2O 、CO 、Fe 3O 4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盐 混合物:空气、水煤气、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 可溶盐:K +、Na +、NH 4+、NO 3-、SO 42-(除BaSO 4)、Cl - (除AgCl) 难溶盐:AgCl 、BaSO 4、CaCO 3、BaCO 3、Ag 2CO 3 可溶碱:NaOH 、KOH 、Ba(OH)2、Ca(OH)2 难溶碱:Cu(OH)2、Fe(OH)3、Mg(OH)2 无氧酸:HCl 、H 2S 含氧酸:H 2SO 4、HNO 3、H 2CO 3、H 3PO 4 可溶:K 2O 、Na 2O 、BaO 、CaO 难溶:CuO 、Fe 2O 3、MgO 固态非金属:C 、S 、P 气态非金属:H 2、O 2、Cl 2、N 2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

2011年江苏省化学中考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铝、铁、铜、汞等金属单质、氦气、氖气、氩气等稀有气体、金刚石这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氨气NH3、干冰CO2、H2O、HCl、H2SO4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碱与盐(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食盐NaCl、烧碱NaOH、CaCl2、ZnSO4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是K+、MnO4-。 构成食盐的微粒是Na+、Cl-,构成氮气的微粒是氮分子N2,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碳原子。在液氧和空气中都含有的微粒是氧分子O2。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有的氢原子无中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原子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学性质。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为金属元素(氢除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为非金属元素。 3、离子中: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质子数<电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阳离子:H+、NH4+、Na+、K+、Ag+,Mg2+、Ca2+、Ba2+、Zn2+、Cu2+、Hg2+、Fe2+,Fe3+、Al3+, 阴离子:F-、Cl-、OH-、NO3-;O2-、S2-、SO42-、CO32-; 4.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和液氧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双氧水H2O2和水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构成的分子不同。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速度等发生改变。由普通水变成临界态水是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空隙发生改变,分子本身没变,是物理变化。小分子团水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微粒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微粒。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其过程是氢分子氧分子分解成氢、氧两种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Cl2=FeCl2+Cu,每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亚铁离子,每个铜离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铜原子。 NaOH+HCl=NaCl+H2O,其实质是OH-与H+结合形成水分子。 5、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a 与NH4+都具有11个质子,Ne、H2O、NH3、CH4都具有10个质子。 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均按含量由高到低排列):地壳中氧、硅、铝、铁;海洋中氧、氢、钠;人体中氧、碳、氢、氮;太阳上氢、氦。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碘等。 缺钙会骨质疏松,易得佝偻病;缺锌会智力低下,易得侏儒症; 缺钴、铁易得贫血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 节知识点必备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 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