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课时1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本质;2.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知识点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42~43页)

阅读教材第78~80页,完成下列填空: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中。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

水浴加热、FeCl3溶液中的Fe3+以及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影响H2O2分解为H2O和O2的速率。

(2)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

(3)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对照实验

①含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原则: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且适宜。[思考与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并进行充分的研磨? 提示: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如果肝脏不新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过氧化氢酶可能被分解。另外,肝脏一定要充分研磨,以保证肝细胞破裂,否则,过氧化氢酶不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会影响实验效果。

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要点1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下表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其中,1~4号试管控制的温度、投入物品及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请回答:

(1)1号、2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是实验组,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2)2号、3号试管相比,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3)如果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用2号试管和4号试管进行比较。

(4)实验过程中,4支试管为什么必须装有等量的H2O2液?保持无关变量一致。

[归纳总结] 实验中的变量及原则

(1)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Fe3+和过氧化氢酶。

(2)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

(3)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如肝脏的新鲜程度、H2O2的量及浓度等。

(4)对照原则: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保持一致且适宜。

要点2 酶的作用机理

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bc段可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将向下移动

C.ac段可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需要的活化能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将向上移动

提示:由题意可知,曲线Ⅰ、Ⅱ分别为无催化条件和有酶条件下的能量变化。由于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更明显。因此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归纳总结] (1)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活化态)所需要的能量。如图中ac和bc段分别表示无催化剂催化和有酶催化时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活化能。

(2)酶降低的活化能=无酶催化时反应进行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时反应进行所需的能量。如图中ab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3)酶和无机催化剂的作用机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进行所需的活化能,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若将酶变为无机催化剂,则b在纵轴上需向上移动。

(4)用加热的方法不能降低活化能,但会提供反应所需的能量,因而能加快反应速率。

知识点二酶的本质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

阅读教材第80~82页,完成下列填空:

酶本质的探索历程

蛋白质

RNA

要点 酶的本质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酶是由具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并且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有机物

B.活细胞都可产生酶,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

C.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所有的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都可产生紫色反应

提示:酶是起催化作用而不是调节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 [归纳总结] 酶的概念相关归纳

核心知识小结

43页)

(对应学生用书第

(对应学生用书第44页)

1.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pH的影响

解析: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酶催化能力的实现不需要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即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pH的影响。

2.如图,向含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点燃的卫生香燃烧情况,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上述反应中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该实验能证明酶比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高

C.该实验如果试管1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比试管2中多一些,则实验设计不合理

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肝脏质量的变化

解析:本实验中用的是过氧化氢酶和氯化铁溶液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的种类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其他的量(如两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一定要相同,这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而加入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的试管卫生香燃烧更剧烈,即反应更快,说明了酶比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高;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3.将少许的二氧化锰和鸡肝匀浆分别加入到等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检测两者产生的气体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注:实线为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速率,虚线为加入鸡肝匀浆产生氧气的速率)( A )

解析:二氧化锰与鸡肝匀浆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与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相比,过氧化氢酶降低活化能更明显,反应速率更高,即相对产氧速率更高。

4.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

( A )

A.温度升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

B.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C.鸟胃中的肉块消失

D.滴加新鲜肝脏研磨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解析:升高温度,提高分子的能量,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FeCl3和酶作为催化剂,其原理都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5.如图所示分别向4支各盛有5 mL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内加入肝或砂子。在这个实验中,试管A放氧相对缓慢,试管C和D不放氧。请回答:

课时2 酶的特性

[学习目标] 1.说明酶的特性;2.学会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知识点一 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阅读教材第83页第2、3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1.高效性713

10~10?????

表现: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倍

意义: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

2.专一性 ???

??

表现: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 化学反应

意义: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要点1 验证酶高效性和专一性的实验思路

某同学为了研究酶的专一性问题,做了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可通过有无还原糖特定的颜色反应来证明

B.实验中有两次控制温度,目的是一样的

C.该实验也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的作用

D.蔗糖的纯度与新鲜程度如何并不影响实验

提示: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可通过有无还原糖特定的颜色反应来检测,可以证明酶的专一性;实验中两次控制温度,第一次是为酶提供适宜的温度,第二次是还原糖的鉴定

需要加热;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水解;蔗糖不纯,含有其他还原糖会影响实验结果。

[方法技巧] (1)酶高效性的实验验证

②变量分析: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催化剂,因变量是底物分解速度。

③实例: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2)酶专一性的实验验证

②变量分析: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底物或不同酶液,因变量是底物是否被分解。

③实例:探究胃蛋白酶对蛋白块和淀粉块的分解作用;探究胃蛋白酶和唾液淀粉酶对蛋白块的分解作用。

要点2 有关酶高效性和专一性的曲线分析

如图为过氧化氢被分解的速度曲线,其体现了酶的( D )

①化学本质②高效性③催化特性④作用条件较温和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提示:比较加入过氧化氢被分解的曲线和加入Fe3+的曲线,说明酶具有高效性;比较加入过氧化氢酶和未加酶的曲线,说明酶具有催化的特性。

[归纳总结] (1)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

①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②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③酶只能催化已经存在的化学反应。

(2)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

①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催化反应物A参加反应。

②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催化反应物A参加反应。

知识点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阅读教材第83~84页的探究和第85页“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合”,完成下列填空:

1.酶活性的概念: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2.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温度和pH。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想一想]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一定是因为改变了酶活性吗?

提示:不一定,如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影响酶促反应速率,但不改变酶活性。

要点1 探究酶活性适宜条件的实验设计思路

如表是有关探索酶催化作用的实验,请根据表格内容回答:

(1)上表所示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

(2)按上述1~4的实验操作步骤,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C试管变蓝,A试管不变蓝。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若继续对试管C处理,使其温度逐渐上升至40 ℃,则试管C内出现的现象是蓝色逐渐褪去;若继续对试管B处理,使其温度逐渐下降至40 ℃,发现试管内没有什么变化,原因是淀粉酶变性失活。

(4)为使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实验设计往往采用单一变量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指出上述表格内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步骤1试管B中应加2 mL淀粉溶液而不是1 mL。

[归纳总结] (1)实验原理

①温度

温度影响淀粉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活性的高低。

②pH

2H2O22H2O+O2↑

pH可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影响O2的产生量,据O2产生量的多少可判断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变量分析: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或pH),因变量是底物分解的速度或存在量。

(3)实验思路

(4)步骤设计

若干组等量底物若干组等量酶液

↓↓

各自在所控制温度(或pH)下处理一段时间

同温度(或pH)下的底物与酶液混合

在各自所控制的温度(或pH)下处理一段时间

检测、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要点2 与酶促反应速率相关的曲线分析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 ℃,则反应速率上升

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提示:图中曲线是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曲线,因此,温度再提高5 ℃,反应速率会下降。B点时,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会提高;C点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归纳总结] (1)pH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甲图说明:

①在最适pH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

作用将减弱。

②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

③不同的酶最适pH不同。

乙图说明:

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将减弱。

②低温只会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温会使酶失活。

丙图说明: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2)酶浓度和底物(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

甲图说明: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乙图说明:

①在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

②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核心知识小结

1.下列有关酶的特性及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B.在研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pH是无关变量,各组间保持相同即可

C.在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适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解析:温度过低不会导致酶变性失活;在研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pH是无关变量,各组间保持相同且适宜;胃蛋白酶在较强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故还应配制pH为1~3的缓冲液用于实验。

2.如图表示一个酶促反应,它反映的酶的一个特性以及A、B、C最可能的物质依次是( C )

A.高效性蛋白酶蛋白质多肽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答案 精品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重难点)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 3.说出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重点 1.达尔文实验 (1)发现问题:植物的向光性,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进行实验:对金丝雀草的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射。

(3)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实验 (1)过程及现象: ①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②胚芽鞘尖端和下面部分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生长。 (2)图解: (3)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 (1)实验组

①处理: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2)对照组 ①处理: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5.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合作探讨] 探讨1: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角度分析,鲍森·詹森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又该如何改进? 提示:不足之处为该实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不是由琼脂片产生。改进方案为:增设③组:将胚芽鞘尖端切掉,将琼脂片放在切口上,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探讨2: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温特实验是否也需要在黑暗中进行? 提示:排除光照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需要。 [思维升华] 胚芽鞘实验的相关结论 (1)与尖端有关的结论 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而发生生长及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②感受光照的部位在尖端,而且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尖端。 ③生长素产生的多少与尖端是否感受光照无关。 (2)判断胚芽鞘生长与弯曲的依据 ①生长:看有无生长素。生长素可能是自身产生的,也可能是外源的,如含生长素的琼脂等。 ②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若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向浓度低的一侧生长。 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含答案 精品

生物科学和我们 1.了解人类的健康问题。(重点) 2.掌握科学实验的程序和方法。(重、难点) 1.生物科学 (1)概念: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物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①生物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 ②生物科学对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如人口、能源、粮食、环境和健康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禽流感、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问题的解决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2.癌症 (1)发病现状 ①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是胃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 ②发病率下降的癌症:主要是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和女性乳腺癌。 ③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防治措施 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将癌症发病率降低1/3。 ②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的治疗。 ③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就为防治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新的手段。 3.传染病 (1)发病现状 ①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等。 ②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是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 (2)病因: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它们主要属于病毒类、细菌类和寄生虫类。

(3)可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对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诊断。基因诊断可对防治疾病作出快速、灵敏的诊断。 [合作探讨] 探讨1:致癌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提示:(1)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致癌因子。 (2)物理因素: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 (3)化学因素: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等;有机物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尼古丁等。 探讨2: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癌症? 提示:(1)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致癌因素。 (2)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探讨3:请从传染病发生所需要的三个重要环节谈谈如何控制传染病的大规模发生? 提示:①控制传染病:病人隔离等;②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环境卫生标准,设立检查站等;③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 [归纳拓展] 1.癌细胞产生的机理: 2.癌症治疗方法????? ①外科手术②放射疗法 ③化学疗法 3.传染病特点 有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概率增加 B .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概率与年龄无关 C .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概率相同 D .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超详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 7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9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鱼) 原核细胞 较小( 1—10um ) 无成形的细胞核, 核物质集中在 真核细胞 较大( 10--100 um )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 细胞 核区 。无 细胞核 核膜,无核仁。 DNA 不和蛋白质结合 除核糖体 外,无其他细胞器 核仁。 DNA 和蛋白质结合成 有各种细胞器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真菌、植物、动物 染色体 细胞质 细胞壁代表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肽聚糖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内容: 1、一 细胞学说建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 C 、H 、O 、N ( 90%) 大量 :C 、 H 、 O 、 N 、 P 、S 、(97%) K 、C a 、Mg 微量 : F e 、Mo 、 Zn 、Cu 、B 、Mo 等 元素 ( 20 种) 最基本 : C ,占干重的 48.4%, 生物大分子以 碳链 为骨架 物质 基础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 和差异性 。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无机物 化合物 有机物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课时1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本质;2.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知识点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42~43页) 阅读教材第78~80页,完成下列填空: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中。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 水浴加热、FeCl3溶液中的Fe3+以及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影响H2O2分解为H2O和O2的速率。 (2)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

(3)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对照实验 ①含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原则: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且适宜。[思考与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并进行充分的研磨? 提示: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如果肝脏不新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过氧化氢酶可能被分解。另外,肝脏一定要充分研磨,以保证肝细胞破裂,否则,过氧化氢酶不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会影响实验效果。 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要点1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下表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其中,1~4号试管控制的温度、投入物品及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请回答:

(1)1号、2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是实验组,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2)2号、3号试管相比,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3)如果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用2号试管和4号试管进行比较。 (4)实验过程中,4支试管为什么必须装有等量的H2O2液?保持无关变量一致。 [归纳总结] 实验中的变量及原则 (1)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Fe3+和过氧化氢酶。 (2)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重点) 2.学会探究生长素最适浓度的方法。(难点) 3.了解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方式及特点 (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作用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3.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

(2)原因 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A→B(用图中字母表示),A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 ②B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3)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应用示例:棉花的“摘心”、果树剪枝等。 4.实践应用 α-萘乙酸、2,4-D等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合作探讨] 探讨1:分析下图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曲线,并探讨以下有关问题: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效果一定不同吗? 提示:不一定。图中D点、E点对茎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2)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对根是抑制作用,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作用。这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 探讨2:结合下图解释植物的根为何具有向地性?此特点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茎的背地生长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呢? 提示:(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茎:对生长素相对不敏感,B处生长素浓度大于A处生长素浓度,所以B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1. 2.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主要功能:支持、保护 一、阅读教材P40实验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取得红细胞后为什么先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 提示: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目的是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结成块。 2.能否利用蒸馏水稀释获得的红细胞? 提示:稀释时不能使用蒸馏水。使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细胞膜的成分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写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提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C 、H 、O 、N 、P 。 2.判断正误 (1)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2)多细胞生物体的各个细胞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 三、细胞膜的功能分析 1.判断正误 (1)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在功能上协调性的实现,依赖于细胞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的交流。(√)

(2)没有信息交流,生物体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完成生命活动。(√) 2.试从细胞膜功能的角度分析讨论:莲藕出污泥而不染的原因。 提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水分等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能进入细胞,而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会轻易进入细胞内。 一、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1.物质进入的相对性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 (2)细胞不需要的或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 (3)环境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可能进入; (4)有些病毒、病菌也可能进入。 2.物质排出细胞的相对性 (1)细胞将其产生的代谢废物可排到细胞外; (2)细胞产生的抗体、激素等物质可排到细胞外; (3)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物质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特别提醒] (1)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行使,所以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2)糖类在细胞膜中分布很少,并且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膜的外表面。因此,根据糖蛋白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 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明细

高中生物必修一(完善版) (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 第一章:走进细胞1、从生物圈到细胞 ①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②生命体的结构和层次 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①观察细胞 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③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组成细胞的元素 ②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①氨基酸及其种类 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③蛋白质的功能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①①①①①①①②②②③③③③③③ ①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①细胞中的糖类 ②细胞中的脂质 ③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5、细胞中的无机物 ①细胞中的水 ②细胞中的无机盐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①细胞膜的成分 ②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和线粒体) 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②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③细胞膜的生物系统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①细胞核的功能 ②细胞核的结构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①被动运输 ②主动运输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酶的作用和本质 ②酶的特性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①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②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③ATP的利用 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①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②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叶绿体的结构

《天成教育》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下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ATP脱去了两个磷酸基团,该物质就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其名称及所含的高能磷酸键数目为( ) 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0 B.鸟嘌呤核糖核苷酸,1 C.胞嘧啶核糖核苷酸,0 D.尿嘧啶核糖核苷酸,1 解析:选A ATP分子含有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形成ADP。ADP分子中含有2个磷酸基团,一个高能磷酸键。ADP分子脱去一个磷酸基团时,伴随着一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因此,ADP分子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后形成的化合物中高能磷酸键的数目为零。形成的化合物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B.ATP是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解析:选D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加ATP溶液,肌肉很快出现明显的收缩,而滴加葡萄糖溶液则不出现收缩现象,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而葡萄糖不是。 酶3.在绿色植物进行“ADP+Pi+能量――→ ATP”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能量不可能来源于( ) A.淀粉B.葡萄糖 C.光D.糖原 解析:选D植物中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不可能是糖原,因为它是动物所特有的。 4.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个高能磷酸键

所含能量为n,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 ) A.2m/5n B.2n/5m C.n/5m D.m/5n 解析:选A ADP转化为ATP,形成了1个高能磷酸键,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产生的ATP分子数为m×40% n= 2m 5n。 5.ATP中任何高能磷酸键水解后均可放能30.54 kJ/mol,那么,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为( ) A.30.54 kJ/mol B.61.08 kJ/mol C.91.62 kJ/mol D.介于61.08 kJ/mol与91.62 kJ/mol之间 解析:选D 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一个普通化学键,2个高能磷酸键含有的能量是2×30.54 kJ/mol=61.08 kJ/mol,普通化学键中含有的能量少于30.54 kJ/mol,所以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介于61.08 kJ/mol与91.62 kJ/mol之间。 6.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②线粒体是蓝藻和黑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③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④ATP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来源均相同 A.2项B.3项 C.4项D.1项 解析:选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蓝藻是原核细胞生物,没有线粒体;ATP分子由1分子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不同生物体内的ATP来源不同,动物和绝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合成ATP,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合成ATP。在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ATP水解的场所非常广泛,所有消耗能量的结构都是ATP 水解的场所。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很多刚上高一的学生对必修一的生物失去兴趣,其实学好生物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还能了解我们的身体状况。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 ___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2019年高考生物(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8单元第1讲稳态的生理意义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八单元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稳态的生理意义 考纲考情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草履虫。 2.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 经过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3. 体细胞生活的环境 (1) 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 _______ ,② 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 ________ ,⑥_________ (2) 人体体液各组分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 甲 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

(3) 填写下列几种人体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4?(1) 血浆 (2) 内环境中的三类物质 ① 小分子物质一一CO 2、0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 大分子物质—— ________ 、抗体等。 ③ 信号分子一一淋巴因子、 _________ 、 ________ 等。 (3)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 _________ 。 (4) 本质:一种 ________ ,类似于海水。 (5)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 内 环 境 的 理 化 性 质 有 ②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_________________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 源于 ________ 。 ③ 细胞外液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 _________ 。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 在 ________ ,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④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 ________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 人体的新陈代谢。 二、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1. 稳态的概念 (1) 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正常运行。 (2) 稳态的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网络。 (3) 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相对稳定。 2 ?稳态的失调:原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______________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 ________ ,或人体 ________________ 出现障碍时会出现稳态失调。 3.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_______________ 。 三、 稳态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 作用,使输出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调节方式, ______ ! ____ : ^1% 血液运送的轲.切加朗幽糠*各种 ____ : ^9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 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 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 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 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三)实验 1?生物材料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C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 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I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C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 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 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C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C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1. D。2. Co 3. D。 4 ?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1)谷(2)它(3)谷(4)乙 2?选择(1) D; (2) D; ( 3) D o 3.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1 )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 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 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 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 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 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 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 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 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问题探讨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 1. 神经兀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兀的长的突起外 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带答案)

必修一知识点 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P55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P1-6 2、使用高倍镜的步骤:先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的物像,然后转动换成高倍镜, 再调节或,使视野亮度适宜,缓缓调节,使物像清晰。P8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放大的物体的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距装片的距 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若物像在左上方,则装片应向移动。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原核细胞也没有,但有 一个大型环状的,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叫做。P10 5、常见的原核生物有:。真核生物有:。酵母菌属于生物。 6、蓝藻包括:(4种),蓝藻细胞不含叶绿体,但细胞内含有和。是能进 行的生物。 7、细菌中的绝大数种类是营或生活的生物。举出属于细菌的生物:((5种) 8、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和两位科学家;细胞学说揭示了。P10 9、组成细胞的元素: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6种), 基本元素:(4种),主要元素:(6种),最基本元素。P17 10、细胞中的元素大多以的形式存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P17 11、检测还原糖(如)用试剂,其由和组成, 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色沉淀。使用时注意。P18 1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和,前者将脂肪染成色,后者染成色。 该实验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目的是。 1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试剂,使用时先加A液()1ml,再加B液() 4滴,反应生成色络合物。 14、检测还原糖常用的实验材料有;检测脂肪的实验材料一般用;检测蛋白质可用的材料 有。 15、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主要能源物质——, 主要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源。 16、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基本单位是,生物体内约种, 其结构通式:,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的不同,肽键: 17、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 —。含有二个肽链的化合物称。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最新整理)

去的比排出来的要多得多,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食物经过了消化过 程,其中化学性消化过程是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而细胞中的化学 反应还要比化学性消化过程复杂得多,这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因其有一种特殊的催化剂进行催化,这种催化剂就是酶,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酶的作用和本质。 课时1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本质;2.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知识点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 42~43 页) 阅读教材第 78~80 页,完成下列填空: 导入 2:我们每天都要吃进好多的食物,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吃进 新课导入 导入1: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其中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此外, 细胞中的其他生命活动也离不开能量,而能量的输入和利用都必须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在细胞代谢中究竟起什么作用?本节课先来学习酶的相关知识。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中。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 水浴加热、FeCl3溶液中的 Fe3+以及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影响 H2O2分解为 H2O 和O2的速率。 (2)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

(3)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对照实验 ①含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原则: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且适宜。[思考与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并进行充分的研磨? 提示: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如果肝脏不新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过氧化氢酶可能被分解。另外,肝脏一定要充分研磨,以保证肝细胞破裂,否则,过氧化氢酶不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会影响实验效果。 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要点1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试管内卫生香燃烧程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