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毛中特学生复习题(带答案)

2018年毛中特学生复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理论建设

毛泽东思想是活的灵魂,体现在: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错误同长期历史检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章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哪些?各个动力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

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这就是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重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然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

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3.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我国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

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5.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哪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话,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看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八大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有哪些理论探索?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跟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3.毛泽东在探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宝贵思想?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第五章

1.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2.何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论断?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突出地强调“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改革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改革的进程中,不能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自治,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六章

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进行艰辛探索,从容应对困难和风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核心观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回应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形成富有独创性的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七章

1.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文化水平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1956年社会主义创造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描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

益增长。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第二、这个新世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第三、这个新世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第五、这个新世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意义: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

“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九章

1.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2.如何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的造福世界人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途径是什么?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集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洪雅跟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契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

4.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十章

1.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应如何把握新发展理念?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4.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2、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协商民主是在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

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第一,坚持长期互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

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6.应从哪些方面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7.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8.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着眼于哪些方面?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坚持综合治理);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10.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到路。

11.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第十一章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和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应坚持哪些方面的统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理解:“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

6.如何理解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总布局的首位?

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第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