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11两栖纲

动物学:11两栖纲

动物学:11两栖纲
动物学:11两栖纲

第十六章两栖纲

第一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P254

两栖类是首次登录的脊椎动物。是一类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后成体可在陆地生活,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二节两栖纲的形态结构

一. 外形

1.蚓螈型(蠕虫状)无足目,如鱼螈

2.鲵螈型(鱼形)有尾目,如大鲵(娃娃鱼)

3. 蛙蟾型(蛙形):无尾目,如蛙、蟾蜍

以蛙为例:

头部:三角形,眼、鼻、口、鼓膜、声囊(雄)

躯干部:较短而宽,末端为泄殖孔

四肢:五趾型,前肢4指无蹼,后肢5趾具蹼

成体尾退化,颈部不明显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特点:皮肤裸露,表皮外有一层薄的角质层。

富含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使体表润滑和改变体色。

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三.骨骼系统

特点:

头骨:宽而扁,脑腔狭小,具2个枕骨髁,颌弓发达,鳃弓退化,部分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及尾椎组成

典型的五指型附肢骨骼

腰带与荐椎(脊柱)相连接

五指型附肢:包括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和指(趾)等五部分的成对附肢。

意义:动物借助五趾型附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抗重力,同时还可以推动物动物躯体在地面移动。它的出现使动物的登陆成为可能。

从两栖动物开始,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椎紧密关节。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四.肌肉系统

主要特点:

1.原始的分节现象大部分消失,改变成纵列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2.四肢肌肉强大而复杂。

3.鳃肌退化。少部分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五.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1.口腔的结构较复杂

齿:包括颌齿、犁骨齿等

舌:肌肉质,舌尖可翻出口腔外捕食。

口腔内增加:内鼻孔和喉门、耳咽管孔

2.肠:分化为小肠(十二指肠、迴肠)和大肠(直肠)。

3.泄殖腔:大肠后端通入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4. 消化腺:肝脏、胰脏和胃腺

肝脏→胆汁→胆囊→十二指肠

胰脏→胰液(消化酶)

胃腺→胃蛋白酶及盐酸

六.呼吸系统

主要特点:

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皮呼吸

2.肺为薄囊状,喉部及气管有环形软骨支持

3.皮肤:薄而湿润,皮下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可进行气体交换。

4.呼吸方式:咽式呼吸P428

七.循环系统

1.心脏: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

2.动脉:从心室发出的动脉圆锥分出2条动脉干,再分出3对动脉弓,即颈动脉弓、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来源于鱼类的第3、4、6对动脉弓。

3.静脉:静脉窦收集2条前腔静脉和1条后腔静脉的回心血通入右心房;肺静脉通入左心房

4.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类的血液循环已发展成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但尚不完善。心脏中的血液为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血。

八.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排泄器官主要为肾脏(中肾)。皮肤具有辅助排泄的功能。

肾→输尿管→泄殖腔→体外

↓↑

膀胱

排泄物:尿素

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输精小管(穿过肾脏)→输尿管→泄殖腔

(雄性的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

雌性:卵巢→腹腔→输卵管→子宫→泄殖腔

十.神经系统

特点:

1. 大脑表面开始出现原脑皮

2.中脑为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3.小脑不发达

4.脊髓的耾膨大和腰膨大明显,发出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十一.感觉器官

1.侧线:存在于幼体及水栖类群

2.眼:调节能力有限,有眼睑、瞬膜和泪腺(适应陆生的构造)

3.嗅觉器官:鼻腔开始有了嗅觉及呼吸两重功能。出现外鼻孔和内鼻孔。

4.耳:出现中耳,有耳柱骨。

第三节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1.基本解决了陆地上运动和呼吸。

呼吸:鳃→肺和皮肤

运动:偶鳍→五指型附肢

2.尚未解决防止水分蒸发和在陆地繁殖,仍然未能摆脱“水”的束缚。

雌雄异体

多为体外受精、卵生(蛙蟾类)

少数体内受精、卵胎生(多数有尾类,无足类)

有求偶行为,少数有护幼行为

一般为变态发育

幼体发生:性成熟后,甚至终生保留属于幼体的特征。如一些有尾类成体保留鳃。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

全世界现存两栖纲动物约5500种,分属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

我国约有300余种。

一.无足目

体形长蠕虫状,四肢退化。体表有环缢纹,外形像蚯蚓,因此有蚓螈或裸蛇之称。眼小,隐于皮下。以地下穴居生活为主。

我国仅有1种(版纳鱼螈)。

二.有尾目

成体细长,分头、躯干、尾、四肢。躯干长圆形,终生有尾。

四肢匀称。幼体与成体相似。

本目多为水栖种类,少数陆栖,大多生活于淡水水域及其附近。

代表动物:中国瘰螈、极北小鲵、大鲵(娃娃鱼)

三.无尾目

成体无尾,体形宽而短,头部略呈三角形,颈部不明显,四肢发达.

幼体——蝌蚪的体形、食性等与成体迥然不同。经变态,成体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本目为现代两栖纲中较为特化、种类最多的一个目,现有20余科300余属3500余种。我国已知有7科41属250余种。

盘舌蟾科:东方铃蟾

蟾蜍科:黑眶蟾蜍

雨蛙科:华南雨蛙

蛙科:虎纹蛙、黑斑蛙、陆泽蛙、沼水蛙

树蛙科:斑腿泛树蛙、红蹼树蛙

姬蛙科:花狭口蛙、花姬蛙

名词解释:两栖动物,咽式呼吸,双循环,肩带,腰带,五指型附肢

思考题:

1.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有哪些完善和不完善之处?

2.以蛙的个体生活史说明四足类的系统发育。

3.描述蛙的心脏和血液循环路线的特点。

4.叙述两栖类的主要类群、代表动物和主要特点。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细胞生物学》题库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一、名词解释 1.MPF 2.细胞周期蛋白 3.APC 4.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 5.DNA复制执照因子学说 6.G0期细胞 7.癌基因 8.长因子 9.细胞周期10.联会复合体11.抑癌基因 二、选择题 1.G1期PCC(染色体超前凝集)为( ),S期PCC为( ),G2期PCC为( )。 A.粉末状,细单线状,双线状 B.细单线状,粉末状,双线状 C.双线状,细单线状,粉末状 D.双线状,粉末状,细单线状 2.周期蛋白中有一段相当保守的含100左右氨基酸序列,称为。 A.破坏框 B.PEST序列 C.周期蛋白框 D.PSTAIRE序列 3.破坏框主要存在于周期蛋白分子中。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4.G1中序列,与G1期周期蛋白的更新有关。 A.PEST序列 B.PSTAIRE序列 C.破坏框 D.周期蛋白框 5.CDK激酶结构域中,有一段保守序列,称( ),此序列与( )结合有关。 A.信号肽,破坏框 B.信号肽,周期蛋白 C.PSTAIRE,周期蛋白 D.PSTAIRE,破坏框 6.APC活性受到监控。 A.纺锤体检验点 B.检验点 C.Mad2 D.cdc2o 7.S期起始的关键因子是。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D D.cyclinE 8.染色质在期获得DNA复制执照因子。 A.G1 B.M C.S D.G2 9.复制起点识别复合体的蛋白质为。 A.Acp B.Orc C.Mcm D.Pcc 10.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cdc基因是( ),又称( )。 A.cdc2 CDK2 B.cdc1 CDK1 C.cdc2 CDK1 D.cdc1 CDK2 11.RNA和微管蛋白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E.G0期 12.有丝分裂器的形成是在。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13.对药物的作用相对不敏感的时期是。 A.G1期 B.S期 C.M期 D.G2期 E.G0期 14.CyclinA的合成发生在。 A.G1期向S期转变的过程中 B.S期向G2期转变的过程中 C.G2期向M期转变的过程中 D.M期向G2期转变过程中 E.S期 15.下列有关成熟促进因子(MPF)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MPF是一种在G2期形成,能促进M期启动的调控因子 B.MPF广泛存在于从酵母到哺乳动物的细胞中,由P34cdc2和cyclinB两种蛋白组成 C.MPF是一种蛋白激酶在细胞从G2期进入M起起重要作用 D.MPF在整个细胞周期中表达量较为恒定 E.在G2/M期,MPF活性达到高峰 1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是指。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C D.cyclinD E.cdkl等17.可作为MPF成分之一的是。 A.cyclinA B.cyclinB C.cyclinC D.cyclinD E.ldkl等 18.cyclinD可与cdk4、5、6结合作用于。 A.G1期向S期转变过程中 B.S期向G2期的转变过程中 C.G2期向M期转变过程中 D.M期向G1期转变的过程中 E.S期 19.在细胞同步化的实验中,秋水仙素是常用的一种试剂,其作用机制是。 A.抑制了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 B.促进胸苷的合成 C.促进三磷酸腺苷的合成 D.抑制仿垂体微管的聚合 E.抑制中心粒的复制 20.在细胞周期中,哪一时期最适合研究染色体形态结构。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E.末期 三、填空题

动物学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个高等动物类群。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持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 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e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分布几遍全球,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 哺乳动物是由具有某些两栖动物特征的原始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在躯体结构上还保留着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 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鸟类 头骨双枕髁单枕髁 皮肤腺丰富缺乏 排泄物尿素尿酸 一、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 1.胎盘:胎盘是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哺乳动物 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相愈合,并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绒毛)嵌入母体的子宫内 膜,胚胎与母体之间由这层膜隔开,胎儿、母体的两套血液循环不相通,营养 物质、呼吸气体和代谢废物靠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2.哺乳:幼体产出后,依靠母体的乳腺分泌的乳汁供给发育所需的营养。哺乳使后代能在 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的保护下迅速成长,大大提高了哺乳类后代的成活率。二、哺乳纲躯体结构 (一)体形: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四肢位于身体的腹侧下方,使躯体离开地面,增大了对身体的支撑和弹跳能力。 体形多样化:兽形: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陆生。鲸形:躯体流线型(鱼形),四肢退化,呈浆状,水生。蝙蝠型: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能飞翔。 适应辐射: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动物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分布区的过程中,因遭遇到不同的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器官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二)皮肤及衍生物: 保护身体,避免运动损伤和有害物质侵入;防止水分散失;感受外界刺激;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储存营养等。皮肤的状态常反映动物身体的健康情况。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等。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皮肤衍生物包括毛、爪、蹄、角、鳞及皮肤腺.

《动物学》复习提纲.doc

《动物学》(下)复习资料 一、动物身体的形态结构、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线索,如: 1、海鞘口部及咽与其被动摄食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文吕鱼适应被动摄食的结构特点 3、鱼类消化系统与食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两栖类形态结构对陆生生活的初步迠应性及其不完善性 5、鸟类的各器官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二、动物进化的线索:随着动物的进化,形态结构越来越复杂与完善: 1、皮肤及衍生物 海鞘一一体壁(外套膜),分泌被囊素,构成被囊。 文昌鱼——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圆口纲——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多层上皮细胞,单细胞腺丰富 鱼纲一一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富有粘液腺,有色素细胞 衍生物一一真皮鱗:盾鱗(由表皮和真皮共同衍生,与牙齿同源) 硬鱗 骨鱗一一圆鳞和栉鳞 两柄纲一一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裸露;富含粘液腺;有的粘液腺特化成毒腺(如蟾蜍的耳后腺) 爬行纲一一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高度角质化一一鱗片(表皮鱗)/盾片,蜕皮;真皮富含色素细胞(如变色龙),龟鳖及鳄鱼真皮衍生成为骨板;缺乏腺体 鸟纲一一薄而松,缺乏皮肤腺,唯一皮肤腺是尾脂腺;衍生物(表皮衍生物)有:羽毛(羽毛的类型、作用)、角质喙、爪、鳞片等 哺乳纲一一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被毛(毛的类型和作用);皮肤腺: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衍生物还有角、爪、蹄、指甲; 2、骨骼 海鞘一一幼体尾部有脊索,逆行变态后消失 文昌鱼一一脊索纵贯全身,前端超过祌经管 圆口纲一一全为软骨;脑颅顶壁未有软骨而包以结缔组织膜,有鳃笼,脊索终生存在,只具雏形祌经弧,尚未形成椎体(所以还不能称脊柱) 鱼纲—— 中轴骨骼 脊柱由躯干椎和尾椎组成,椎体双門型;躯干椎有横突、连肋骨:鲤鱼的第1-3个躯干椎的一部分演变成为韦伯氏器(三脚骨、间插骨、舟骨、闩骨) 头骨由脑颅(软骨鱼的脑颅顶壁有一囟门)和咽颅组成;咽颅由颌弓、舌弓和鳃弓组成; 颂弓通过舌弓的舌颂骨与脑颅相连一一舌接式 鳃弓中第五对特化成咽骨,其上长有咽齿 头骨与脊柱之间直接以骨缝相连(没有枕骨髁),头部不能单独活动附肢骨骼带骨肩带(鲤鱼的上锁骨与头骨相连〉 腰带(不与脊柱朴I连) 鳍骨奇鳍骨 偶鳍骨[肺鱼的辐鳍骨排列在基鳍骨两侧一一双列式;软骨鱼的雄性交配器(鳍脚)是

实验动物学复习提纲

实验动物学复习提纲 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 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3.动物实验: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对实验动物实施各项操作,获得科研所需 的样品、数据和结果。其中包括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各项实验操作规程等。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 行中医药研究的实验学科。 5.AEIR:是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A”即animal(实 验动物),“E”系equipment(设备),“I”为information(信息),“R”是reagent(试剂)。 6.3R:替代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 验动物进行实验。 减少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7.5大自由:①应提供给动物满足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营养食物和清洁的饮 水,使其免受饥渴。②应提供给动物适当的栖息之地和饲养场所,使其能休息和睡眠。③应提供预防动物疾病和患病后及时诊疗的措施,使其免受疾病和伤害的痛苦。④应提供给动物安静的饲养环境,无刺激动物发生应激和恐惧的场面和声音。⑤应提供给动物同类一起自由玩耍、表达天性的空间和自由。 8.实验动物的四大特点:遗传限定、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控特点、适宜环境和 均衡营养、应用于科学研究。 9.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意义:①在生物学研究上,实验动物用于研 究生命现象的奥秘,从而揭示生命的本质。②在医学研究上,探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制和治疗方法是生物医学的主要任务。而实验动物作为人的替身具有可控性强、操作简便、经济等特点,用于疾病机理及诊疗方法(包括药物、物理治疗与手术等)研究,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放射病研究和新医疗器械的应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实验动物的分类:包括动物学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和实 验动物学的分类(品种和品系)两部分。 11.品种:是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

实验动物学理论考试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何谓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2、3R的含义及拼写? 3、何谓动物福利,动物的五大自由? 4、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什么? 6、我国实验动物法规建设如何? 第二章复习题 实验动物遗传学控制分类 近交系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亚系、重组近交系、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入近交系的定义和命名 封闭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杂交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第三章思考题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的概念。 2、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人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表现。 第四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实验动物饲料含的六大营养成分。 3、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实验动物有哪些。 4、啮齿类、兔、犬和猴的营养需要。 5、常用的实验动物饲料消毒灭菌方法 第五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的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的概念? 2、以R=(A+B+C)×D+E说明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3、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4、国标中对实验动物小鼠动物实验屏障设施的温度、湿度、噪声有哪些要求? 第六章复习题 1、屏障设施的概念? 2、屏障设施运行的四要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常用的小型独立实验动物设备有哪些? 4、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你如何应用清洁级小鼠在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内进行动物试验? 第七章复习题 各种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复习题 1、免疫缺陷动物 2、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 3、克隆动物(cloning animal) 1、何谓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20XX年) 一、大纲综述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动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动物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了解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掌握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等。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与各类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中的意义。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等各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生物发生规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

动物学:11两栖纲

第十六章两栖纲 第一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P254 两栖类是首次登录的脊椎动物。是一类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后成体可在陆地生活,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二节两栖纲的形态结构 一. 外形 1.蚓螈型(蠕虫状)无足目,如鱼螈 2.鲵螈型(鱼形)有尾目,如大鲵(娃娃鱼) 3. 蛙蟾型(蛙形):无尾目,如蛙、蟾蜍 以蛙为例: 头部:三角形,眼、鼻、口、鼓膜、声囊(雄) 躯干部:较短而宽,末端为泄殖孔 四肢:五趾型,前肢4指无蹼,后肢5趾具蹼 成体尾退化,颈部不明显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特点:皮肤裸露,表皮外有一层薄的角质层。 富含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使体表润滑和改变体色。 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三.骨骼系统 特点: 头骨:宽而扁,脑腔狭小,具2个枕骨髁,颌弓发达,鳃弓退化,部分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及尾椎组成 典型的五指型附肢骨骼 腰带与荐椎(脊柱)相连接 五指型附肢:包括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和指(趾)等五部分的成对附肢。 意义:动物借助五趾型附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抗重力,同时还可以推动物动物躯体在地面移动。它的出现使动物的登陆成为可能。 从两栖动物开始,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椎紧密关节。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四.肌肉系统 主要特点: 1.原始的分节现象大部分消失,改变成纵列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2.四肢肌肉强大而复杂。 3.鳃肌退化。少部分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五.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1.口腔的结构较复杂 齿:包括颌齿、犁骨齿等 舌:肌肉质,舌尖可翻出口腔外捕食。 口腔内增加:内鼻孔和喉门、耳咽管孔 2.肠:分化为小肠(十二指肠、迴肠)和大肠(直肠)。 3.泄殖腔:大肠后端通入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4. 消化腺:肝脏、胰脏和胃腺 肝脏→胆汁→胆囊→十二指肠 胰脏→胰液(消化酶) 胃腺→胃蛋白酶及盐酸 六.呼吸系统 主要特点: 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皮呼吸 2.肺为薄囊状,喉部及气管有环形软骨支持 3.皮肤:薄而湿润,皮下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可进行气体交换。 4.呼吸方式:咽式呼吸P428 七.循环系统 1.心脏: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 2.动脉:从心室发出的动脉圆锥分出2条动脉干,再分出3对动脉弓,即颈动脉弓、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来源于鱼类的第3、4、6对动脉弓。 3.静脉:静脉窦收集2条前腔静脉和1条后腔静脉的回心血通入右心房;肺静脉通入左心房 4.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类的血液循环已发展成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但尚不完善。心脏中的血液为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血。 八.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排泄器官主要为肾脏(中肾)。皮肤具有辅助排泄的功能。 肾→输尿管→泄殖腔→体外 ↓↑ 膀胱 排泄物:尿素 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输精小管(穿过肾脏)→输尿管→泄殖腔 (雄性的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

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1.实验用动物:广义上来说,所有用于科学研究、检测鉴定和教学示范的动物都可以称为实验动物或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s),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家畜家禽、警卫动物、观赏动物和实验动物。 2.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3.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4. 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5.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减少动物死亡的痛苦,死后应得到妥善处理。 6.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7.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8.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9.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在一般情况下,同种动物能共同生活、交配、繁衍后代,而异种动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相近种的动物交配产仔,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10.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11.品系(strain):是实验动物分类学上专用名词,采用一定的交配方式繁殖且祖先明确的动物群。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12.近交(inbreeding)即近亲交配。从一个动物群体中有意识地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近亲交配有三种形式:兄妹交配、母子交配和父女交配,最常用的形式是全同胞兄妹交配。 13.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14.近交系的亚系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的现象。 15.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RI):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再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培育成的近交系,称为重组近交系。16.重组同类系(recombinant congenic strain,RC):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子代与两个亲代近交系中的一个近交系进行数次回交(通常回交2次),在不对特殊基因进行选择的前提下,再近亲交配14代以上而育成的近交系。 17.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在一个确定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 18.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是指通过杂交-互交和回交的方式将个体的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一个新的近交系。这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 19.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20.杂交群: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21.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CV动物)不带有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22.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23.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指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24.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简称GF)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实验动物。 25.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GN)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26. 哨兵动物:所谓的“哨兵动物”是指为微生物检测所设置的指示动物。哨兵动物一般采用免疫功能正常的清洁级或SPF级封闭群动物。 27.屏障环境是专门为清洁级、SPF级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设计的环境,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 28. 必须氨基酸:有些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由饲料供给,这类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29. 必需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称为必需脂肪酸。 30.全价营养配合饲料是将各种饲料原料粉碎后按一定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体被圆毛、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的恒温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2、哺乳保证了幼仔迅速而健康地成长——乳汁营养丰富,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哺乳期间,母兽在对幼仔进行哺乳的同时还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使幼仔有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哺乳增强了母子间的联系,也是幼仔进行捕食和社会行为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机会。 哺乳动物乳汁的主要成分 哺乳纲的身体结构与机能:(一)外形(二)皮肤及其衍生物(三)骨骼(四)肌肉(五)消化(六)呼吸(七)循环(八)排泄(九)神经(十)感官(十一)内分泌(十二)生殖 外形: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点:体外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均适宜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哺乳类的头、颈、躯干和尾等部分,在外形上颇为明显。有些哺乳类动物由于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在形态上有较大变化——水栖种类(如鲸):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飞翔种类(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皮肤及其衍生物:哺乳类皮肤的特点: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的角质层发达。具有多种类型的皮肤衍生物——毛、发达的皮肤腺、爪(claw)[(蹄(hoof)、指甲(nail)]角(horn)。 骨骼:1、骨骼特征: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elbow)和膝(knee)。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头骨具 2 个枕骨髁。颈椎 7 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2、头骨:哺乳类的头骨由于脑、感官(特别是鼻囊)的发达和口腔咀嚼的产生而发生显著变化——脑颅和鼻腔的扩大和次生腭(假腭)的形成,导致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顶部有明显的“脑杓”以容纳脑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的腹侧。次生腭(假腭)的形成,使得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中耳腔由硬骨保护,腔内有 3 块互为关节的听骨(锤骨、砧骨及镫骨)联结鼓膜与内耳。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标志性特征之一。3、脊柱、胸骨及肋骨: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lumbar vertebra)、荐椎及尾椎 5 部分(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的荐椎)。颈椎数目大多为 7 枚,这是哺乳类特征之一。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6306)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不深。因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故基本技能不多。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动物种类很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和异同点;只能在学习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联系规律。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起步基础课,必须在学好该门课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一步掌握其他基础课与专业课。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分类阶梯中的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躯体形态结构、细胞构造、繁殖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一般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抬头课。对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故是本专业首先要开考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本课程重点是: 1、各门动物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2、动物和人的关系 本课程难点是: 1、动物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 2、多种动物同种结构的特点 本课程的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纲及各目的异同点。 -1-

动物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 一、教材一:“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等编,高教出版社 教材二:“普通动物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北师大、南京大学合编,高教出版社二、考试范围:绪论;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概念);原生动物;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基本原理:动物地理分布 三、考试类型: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 四、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稍偏重于与水产、海洋生物方面有关的内容;要 求掌握各门、脊椎动物各纲、无脊椎动物中与水产有关各纲的拉丁文名称 五、名词解释 1.刺细胞 2.马氏管 3.书肺 4.书鳃 5.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 7.多态现象 8.物种 9.世代交替现象10.开管式循环11.闭管式循环12.两侧对称13.两辐射对称14.辐射对称15.合胞体(共质体)16.原体腔17.真体腔18.浮浪幼虫19无节幼虫20异沙蚕相21.后口动物22.原口动物23.细胞内消化24.细胞外消化25.散漫式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26.梯式神经系统27.链式神经系统28.完全消化系统29.原肾30.后肾31.同律分节32.异律分节33.细胞器官(类器官)34.皮肌囊35.变形运动36.血窦37.围血系统38.水管系统39.呼吸树(水肺)40.孤雌生殖41.包囊42.绿腺(触角腺)43.组织44.器官45.系统46.完全变态 47.不完全变态 48.羽化 49.接合生殖50. 裂体生殖 1.肾小体 2.逆行变态 3.适应辐射律 4.平行律 5.趋同律 6.不可逆律 7.次生颌 8.次生腭 9.髋臼10.肩臼11.综荐骨12.纹状体13.大脑脚14.原脑皮15.新脑皮16.胼胝体17.膜迷路18.肾门静脉19. 肝门静脉20.异型齿21.同型齿22.休眠23.膜骨24.软骨化骨25.泄殖腔26.咽式呼吸27.完全双循环28.不完全双循环29.脊索30.胎盘31.同源器官32.同功器官33.双源器官34.双重呼吸35.颞窝36.反刍37.羊膜动物38.羊膜卵39.有头类40.无头类41.恒温动物42.变温动物43.有颌类44.无颌类45.两接型46.舌接型47.自接型48植物性神经系统49.闭锁式骨盆50.开放式骨盆51. 鳞式 六、问答题 1.什么叫世代交替现象?举一例说明(图示生活史) 2.比较原体腔和真体腔。 3.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简述两侧对称体制在进化上的意义。 5.浮浪幼虫、牟勒氏幼虫、担轮幼虫、无节幼虫、羽腕幼虫它们是什么门、什么纲、 什么动物的幼虫? 6.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原生动物有哪几个类群?各具有什么特征?并请说明原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8.什么是“自然分类系统”,动物的分类系统由大而小主要分为哪几个重要的阶元? 9.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0.试述猪绦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1.轮虫的生活史是怎样的,有何经济价值? 12.以扁形动物为例说明寄生动物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适应。

医学实验动物学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第一章 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 5) 1.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的简称是 ______ 。 (A) A .ICLAS B .CIOMS C . IUBS D .WHO 2.《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是 ____ 年经国务院批准, 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第 2 号令,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 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是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的法律依据和管理准则。 ( D ) A . 1981年 B .1983 年 C . 1986年 D .1988 年 3.实验动物科学自 _____ 诞生以来,至今已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学科。 (C) A . 19 世纪 50 年代 B .19 世纪 70 年代 C .20世纪 50年代 D . 20世纪 70年代 4. __ 的出现,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技术平台。 (A) A .转基因动物 B.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C .免疫缺陷动物 D.近交系动物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是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合制发的。 (B) A . 1993 年 12 月 B . 1997 年 12 月 C . 2000 年 12 月 D . 2004 年 12 月 第二章 医学实 验动物学标准( 16) 1. 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引种动物数量要足够多,小型啮齿类封闭群动物引 种数目一般不能少于 ____ 对。 (C) A . 15 B . 20 C . 25 D . 30 2. 至少连续 20代 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 20 代或以后代数 的一对共同祖先,是指 _____ 。 (A) A .近交系 B .封闭群 C.杂交群 D.重组系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属于封闭群命名的是 。 (B) A . A(F87) B . NIH C . B6D2FI D . CXBl 4.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 续繁殖 4 代以上,称为 ____ 。 (B) A .近交系 B .封闭群 5. 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为 A .近交系 B .封闭群 6.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 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的动物是——。 (A) 7. 除普 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于扰大的病原的动物是——。 (B) A .普通级动物 B .清洁动物 C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D .无菌动物 8. 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是 C.杂交群 D.重组系 ___ 。 (C) C.杂交群 D.重组系 A .普通级动物 B .清洁动物 C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D .无菌动物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复习大纲 一、教材一:“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等编,高教出版社 教材二:“普通动物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北师大、南京大学合编,高教出版社二、考试范围:绪论;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概念);原生动物;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基本原理:动物地理分布 三、考试类型: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 四、要求: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稍偏重于与水产、海洋生物方面有关的内容;要 求掌握各门、脊椎动物各纲、无脊椎动物中与水产有关各纲的拉丁文名称 五、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部分: 1.刺细胞 2.马氏管 3.书肺 4.书鳃 5.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7.多态现象8.物种9.世代交替现象10.开管式循环11.闭管式循环12.两侧对称13.两辐射对称14.辐射对称15.合胞体(共质体)16.原体腔17.真体腔18.浮浪幼虫19无节幼虫20牟勒氏幼虫21.担轮幼虫22.钩介幼虫23.异沙蚕相24.后口动物25.原口动物26.细胞内消化27.细胞外消化28.散漫式神经系统29.梯式神经系统30.链式神经系统31.完全消化系统32.原肾33.后肾34.同律分节35.异律分节36.细胞器(类器官)37.皮肌囊38.变形运动39.血窦40.围血系统41.水管系统42.呼吸树(水肺)43.孤雌生殖44.包囊45.绿腺(触角腺)46.组织47.器官48.系统49.完全变态 50.不完全变态 51.羽化 52.接合生殖53. 裂体生殖54.外骨骼 55.颚舟叶 56.疣足 57.皮鳃 58.晶杆 脊椎动物部分: 1.肾小体 2.逆行变态 3.适应辐射律 4.平行律 5.趋同律 6.不可逆律7.次生颌8.次生腭9.髋臼10.肩臼11.综荐骨12.纹状体13.大脑脚14.原脑皮15.新脑皮16.胼胝体17.膜迷路18.肾门静脉19. 肝门静脉20.异型齿21.同型齿22.休眠23.膜骨24.软骨化骨25.泄殖腔26.咽式呼吸27.完全双循环28.不完全双循环29.脊索30.胎盘31.同源器官32.同功器官33.双源器官34.双重呼吸35.颞窝36.反刍37.羊膜动物38.羊膜卵39.有头类40.无头类41.恒温动物42.变温动物43.有颌类44.无颌类45.两接型46.舌接型47.自接型48植物性神经系统49.闭锁式骨盆50.开放式骨盆51. 鳞式52.内分泌腺 六、问答题 无脊椎动物部分: 1.什么叫世代交替现象?举一例说明(图示生活史) 2.比较原体腔和真体腔。 3.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简述两侧对称体制在进化上的意义。 5.浮浪幼虫、牟勒氏幼虫、担轮幼虫、无节幼虫、羽腕幼虫它们是什么门、什么纲、 什么动物的幼虫? 6.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原生动物有哪几个类群?各具有什么特征?并请说明原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8.什么是“自然分类系统”,动物的分类系统由大而小主要分为哪几个重要的阶元? 9.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0.试述猪绦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2003动物介绍(哺乳纲食肉目)

北极熊(2002年8月已排版) 黑熊(Hei Xiong) 学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英名:Asiatic Black Bear 分类:食肉目熊科 分布:我国南北;东亚和南亚 简介:视力差,又名黑瞎子、狗熊。栖落叶林和丛林地区,尤喜山地森林。单独生活,夏季在海拔较高处,冬季到低处。夜行为主,白天也活动。主食果实、嫩芽及小动物。3-5岁性成熟,孕期约7个月。每胎多2仔。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你知道吗?黑熊不仅善攀爬,而且会游泳。 欧洲棕熊(Ou Zhou Zhong Xiong) 学名:Ursus arctos arctos 英名:European Brown Bear 分类:食肉目熊科 分布:欧洲大部 简介:毛色暗,有黄褐色或灰色火焰状斑纹。栖山地森林,常独栖,晨昏活动,捕猎时行动迅速,听觉、嗅觉特别灵敏,能爬善泳。杂食,主食植物,也吃动物。孕期约8个月,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30多年。受CITES附录Ⅱ保护。你知道吗?棕熊心脏大,占其体重5%。 西北棕熊(2002年8月已排版) 卷尾蜜熊(Juan Wei Mi Xiong) 学名:Potos flavus 英名:Kinkajou 分类:食肉目浣熊科 分布:中美洲和南美洲 简介:栖息在森林中。树栖,很少下地。白天在树洞或树枝上睡觉,晚上成对或单独活动。主食果实,尤喜吃蜂蜜。2岁性成熟,孕期2个多月,每胎1-2仔。寿命约15年。 你知道吗?蜜熊的尾具缠绕性,常用尾卷住树枝帮助其攀爬。 沼泽獴(Zhao Ze Meng) 学名:Atilax paludinosus 英名:Marsh Mongoose 分类:食肉目灵猫科 分布:非洲埃塞俄比亚到南非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内柱等构造。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粒的水 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