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

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

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

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

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关于常染色体平衡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者Bridges(1932)以果蝇为材料提出并证实的。此后,Mecarry和Abbott在研究鸡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与性别的关系中发现,染色体的组成为AAZZZ (A为常染色体,Z为性染色体)或AAAZZZ的个体是雄性,AAAZZW个体为中间性[4]。而Halverson等则报道AAZZW个体也为雄性[5]。若此说法正确,那么根据常染色体平衡学说,ZO (0表示没有染色体)型染色体的鸡也应该是雌性,但在实际中尚未见到该类型的鸡。而雌雄嵌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有关的证据,现报道的雌雄嵌合体均是左侧为雌性,右侧为雄性,左、右两侧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O和ZZ[6]。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目前仅见于鸡的一些异常性别中。常染色体对性别的影响只有在其倍数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因此,这一学说不是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机制。

1.3 TDF学说

在对哺乳动物的性别研究中发现,哺乳动物雄性是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一种称之为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ation factor,TDF)的基因所编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Y所决定的。后来又发现这种抗原在异配性别中都存在,而且将其称为H—W。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这一抗原在ZZ个体中也存在,只是抗原水平低于ZW个体。Muller等研究发现,染色体型为雄性的小鸡(ZZ)经雌二醇诱导后表现型转为雌性的小鸡中也有所谓的H—W抗原表达,表明这一抗原的存在并不能成为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控制原因[7]。

2 鸡的性别分化

性别的分化就是由遗传性别翻译成表型性别的过程。脊椎动物胚胎早期性腺发育具有两性潜能,即可能向两性的任何一方分化。一般认为引起哺乳动物性别分化的机制是雄性特异的Y染色体Sly的表达。Sly只要具有适当的空间和短暂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导致一个遗传型为雌性的胚胎出现睾丸的发育。在无性阶段,基因表达过程中若没有性别分化的依据时,许多基因在Sly表达后以雌雄异型的方式表达。

Lillve提出了胚胎分化的激素学说。该学说认为:性染色体上的定性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定性基因的平衡,刺激细胞形成诱导物质,生殖腺才开始向雌雄两性分化。生殖腺皮质发育,髓质退化,将来即发育成卵巢;反之,髓质发育而皮质退化,将来则形成睾丸。性腺分化以后,即借助性激素调节副性征的出现,而且胚胎性腺细胞所形成的诱导物质与成体性腺所产生的类固醇激素是完全相同的物质[8]。

Witsch等人提出了性腺分化的诱导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性腺皮质产生一种诱导雌性分化的皮质素,髓质产生一种诱导雄性分化的髓质素,雌雄两性的分化即决定于这两种诱导物质间的强度对比,并且认为诱导物质可能是蛋白质或蛋白质与类固醇的复合物[9]。Halverson 在对一种麻雀的雌雄嵌合体进行研究后提出,禽类的遗传性别向表型性别的转化与袋鼠很相似,即表型性别一部分是由细胞自身决定(即遗传决定),而其他部分则是由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激素的调控而决定的[8]。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可使雌性的鸡胚向雄性转化。因为在向雌性转化过程中,芳香化酶对雄性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酶目前确定位于鸡的l号染色体上。

3 鸡胚性别鉴定技术

3.1 性腺形态学鉴别法

鸡的睾丸和卵巢是由共同的原始生殖细胞( 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发育而来。一般认为鸡胚生殖脊出现在胚胎发育的3.5d左右,性腺分化出现在5.5d左右,到第8天,睾丸和卵巢已可从形态学进行区分。李碧春等研究认为鸡胚胎性腺在孵化5d时处于未分化期, 尚不具睾丸和卵巢特征, 6~7d时,在低倍放大镜下观察到性腺开始分化,雌性中右侧的卵巢退化,导致卵巢在两侧发育不平衡;雄性中两侧的睾丸对称发育[10]。

3.2 激素鉴别法

卵巢分泌雌激素启动雌性发育模式以及诱发交配行为, 雄雏缺乏卵巢分泌的雌激素, 卵巢分泌的激素对鸡性别分化方向起主要作用, 所以雌激素被认为是鸡雌性化( 或去雄性化) 的激素。研究表明, 根据尿囊液中雌激素的含量情况, 可以对13~18 胚龄的鸡胚进行鉴别, 而不受种鸡的日龄、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雌激素是进行鸡胚性别鉴别的理想生化指标。

17 日龄的鸡胚尿囊液中雌激素水平已经可以用RIA 试剂盒进行检测。雄胚尿囊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一般不能检测到, 即使能检测出来也往往低于42 pg/mL( 10~12 pg/mL) , 而雌胚尿囊液中雌激素水平一般在113~830 pg/mL,至少是雄胚含量的3倍。

目前, 美国Embrex 公司已获得两项专利: 专利号6506570 是关于种蛋内进行性别鉴定方法的专利, 包括测定性激素升高水平, 例如禽蛋尿囊中雌激素水平升高即表示即将孵出的是母鸡; 专利号6510811 是关于测定蛋尿囊液内雌激素方法的专利, 包括定位、收集尿囊液, 使它可以被稳定的取样, 可以使探针深入到尿囊液中或者把某种特殊物质注射到尿囊中。Embrex 公司开发的该商业化自动检测胚蛋尿囊液技术, 能加快鸡性别区分速度和准确率, 有利于早期鸡胚性别区分和实现鉴定过程的自动化[11]。

3.3 DNA总量鉴别法

本方法的原理是Z 与W 两种性染色体上DNA含量不同(W 染色体比Z染色体小得多),因此每个公鸡细胞的DNA 含量比母鸡的多(相差约2.0%), 以此可以鉴定鸡的性别。检测的方法包括DNA 联合动力学法、光密度计法、福伊尔根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法[12]。对DNA

链联合比率进行分析比较可得到基因组大小的理论估计值, 但该方法精确度较差。光密度计

法以各种已知的细胞DNA含量为标准并作为参照,可分析各种生物的基因组大小, 测量误差

在5%左右。利用福伊尔根染色法, 在微量光密度下可精确地分析各物种的基因组大小甚至可

根据禽类性染色体Z- W 的多型而鉴别出鸡的性别。虽然FCM 可快速、高精度地测量细胞中

DNA 含量,但该方法由于仪器设备、操作水平要求较高, 目前只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3.4 胚盘定位鉴别法

主要有超声波扫描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法(MRI)两种方法。超声波扫描主要用于显示鸡蛋

中胚盘的位置, 虽然不直接破坏胚胎, 但现一般不使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其波长不能穿

过完整的蛋壳,使得大部分能量不能进入蛋内, 要显示其胚盘位置, 只有把蛋壳和壳的外膜

去掉才行。运用两套不同的MRI 系统, 总共进行4 次实验, 可对处于垂直或水平状态蛋的胚

盘进行定位。已有研究表明, 胚盘位于2 mm 厚的区域内,平均位置偏离了蛋的最佳垂直面

(3.0±2.1) mm,平均距离壳内表面( 2.7±1.1) mm[1]。由于胚盘这种偏离现象的存在, 使得

对鸡胚的操作必须在完整的蛋中进行, 这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仍可能对未孵化的蛋进

行性别鉴定, 随着实验步骤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这种方法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3.5 分子标记鉴别法

目前主要是基于性染色体上特定的性连锁DNA序列进行鸡性别鉴定, 通过DNA 印迹杂交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细胞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或聚合

酶链式反应( PCR)鉴定W染色体来实现的。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核苷酸序列较方便,

无论是用提纯的DNA, 还是细胞, 甚至血液进行原位杂交, 都能清楚地鉴定雌雄。如: 利用

以W染色体为特异探针的血液原位杂交, 可检测出壳后表现为雄性的嵌合体鸡中的W 染色

体。细胞原位杂交不必提纯DNA, 但准备工作费时费力。如果DNA 已经纯化, 采用DNA 印迹

杂交鉴别较方便。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 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更加简

单、安全, 更适合于亚细胞标记, 即检测染色体上的核酸序列。目前, 这些检测方法的应用

因费用高而受到限制, 很多实验室仍以同位素探针为主。

PCR 技术已被用于鉴定5~7 d 鸡胚的性别。Griffiths 等所描述的基本程序为: ①根据

选定W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序列, 构建一对特异引物; ②从鸡胚细胞样品中提取DNA, 在合

适的条件下进行PCR 反应; ③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同时设定阴性和阳性对照

。如果在预定的位置有一条带, 且阴性与阳性对照正常, 则意味着样品中存在W 染色体, [11]

故为雌性。Clinton 等通过设计2 对引物分别扩增W 染色体上的一段415 bp的XhoⅠ位点重

复序列和18 s 核糖体基因中第1267~1522 nt之间的256bp片段, 建立了一种从尿囊液中获得少量细胞就可以鉴别雌雄的快速、简单、单管的方法[13]。利用PCR 技术鉴定性别,灵敏准确, 只需微量样品且DNA 不需纯化, 尤其是在需要大量胚胎的试验中更为适用。

4 人工诱导鸡性别反转的方法

人工诱导鸡性别反转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距生产实践还有较大距离,人工诱导

鸡性别反转包括遗传控制和表现诱导,具有确切效果的主要为表型诱导,常用的方法有如下

几种。

4.1 外源激素诱导

鸡左侧睾丸在孵化第l0天仍具有向两性发育的潜能,而右侧睾丸在性别分化后即丧失发育为卵巢的潜能,根据鸡胚胎性别分化的激素学说,性别的发育取决于胚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生殖脊中皮质部与髓质部的发育程度。可以利用人工方法,用雌激素或雄激素处理鸡胚,以调节皮质部和髓质部的发育,从而控制性别。用外源性激素处理早期鸡胚,可诱导性腺向某一方分化。将一定剂量的雌激素(雌二醇,乙烯雌酚)或雄激素(睾丸酮,丙酸睾丸素)处理早期鸡胚,可诱导胚胎在表现型上不同程度出现雄性或雌性特征[14-16]。但是曹铭度[15]研究发现雄激素甲基睾丸素并不表现雄化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早期胚胎的原始生

殖腺细胞膜上含有特异的受体,对外源性激素具有选择吸收的功能所致。

4.2 免疫学方法诱导

用免疫学方法诱导性别反转是以皮质诱导系统和髓质诱导系统能产生类似于抗原一抗体拮抗性的诱导物质,即诱导组织在放出刺激诱导物质的同时,也产生一种抑制因素,一个诱导系统诱导物质的抗原,能引起另一诱导系统产生抗体。因此用睾丸和卵巢制成的抗血清处理性别未分化的鸡胚,可以诱导性反转。有人采用免疫学方法,用雏鸡的睾丸和卵巢制成组织抗原免疫家兔,制成2种不同的抗血清,然后用这2种抗血清分别处理性腺分化前的鸡胚,结果性别比例分别为公/母=175/77及母/公=192/78。

4.3 芳香化酶抑制剂诱导

在鸡的性腺分化过程中,芳香化酶的作用是催化性腺类固醇激素形成,促进雌激素生成。因此,运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影响雌激素的生成,使胚胎雌激素减少,睾丸酮浓度相对增加,从而促进睾丸组织的发育,有利于胚胎向雄性转化。1234 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注射孵化0天的胚蛋,结果孵出的雏鸡100%为雄性,性反转的公鸡有两个睾丸,但比正常稍小,形态不规则,睾丸有精子产生,亦比正常稍少。

关于鸡性反转的研究,虽然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但还没有取得十分理想的结果,今后随着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研究的深入,性别反转定会在鸡的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超.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1997,23(1):37~39

[2]刘超,杨瑛.异体胚盘的移植孵化[J].畜牧兽医学报,1998,29(4):345~348

[3]ShoffnerR N.Sex Determ ination(of Brids)CytogeneticsofLivestocked,by Eldridge

F. E. AYI Publishing Company INC[J].Westport Connecticut. 1985,270

[4]Mecarry, J Rand Abbott, UK. Mechanism of genetics exdetermination gonadal sex differention and germ cell development in animals [J]. Adv. Genet, 1979,(20):217~290 [5]Halverson J L, Dvorak J. Genetic conrtol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birds and the potential for its manipulation [J]. Poultry Science, 1993,(72):890~896

[6]Hutt F B. Genetic aspects of reproduction [M]. Gnetic of the fowl. Mcgraw-Hill, New York, NY,1949.445~485

[7]Muller U, Zenes M T and Weff U.et al. Appearance of H-W(H-Y) antigen in the gonads of estradial sex-reversed male chichen embryos [J]. Nature, 1979,(280):142~144

[8]王建平,庞有志,刘宁. 鸡的性别决定于性反转[J]. 中国家禽,2001,23(3):27~29

[9]喻传洲,余梅,龙良启. 禽类性别及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6):594~600

[10]李碧春, 陈宏. 鸡胚PGCs 迁移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23(1): 18~23

[11]鸡胚性别鉴定有望实现自动化[J]. 中国家禽, 2004, 26(14): 60.

[12]Nakamura D, Tiesh T R, Dougless M, et al.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sex in birds based flow cytometry [J]. Cytogent Cell Cenet, 1990, 53( 4) : 200~204

[13]Clinton M L, Haines B, Belloir D, et a1. Sexing chick embryos:a rapid and simple protocol [J]. Poultry Science, 2001, (42):134~l38.

[14]叶丽娥,包世增,何同林等.提高黄种肉鸡雌性比例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第七次学术讨论年会论文集[C].1995.19-21.

[15]曹铭度,肖成立,康元才.雌激素处理种蛋对雏鸡性别影响的研究(初报) [J].甘肃畜牧兽医,1987,(2):8-9.

[16]易明治,张志霞.鸡性别控制的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1986,(4):17一l8.

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地干预并按人们的愿望使雌性动物繁殖出所需性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将分离的优良精子注入受体,精子的分离可通过物理、免疫、流动细胞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授精后,可通过胚胎性别鉴定,如染色质、染色体组型鉴定法、雄性特异抗原鉴定或分子生物学SRY-PCR鉴定。 性别控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1: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状)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毛用性状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可增强良种选种的强度和提高育种效率,以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3:对人类来说,通过精子性别的选择,可以避免怀孕一个与X相关隐性疾病的婴儿;对于平衡一个家庭后代的性别比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可以控制人口增长。 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两种性别决定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可能是一致的,对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 性别决定和分化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热点领域.科学家们经过异常艰苦的研究才逐步揭开了性别决定的神秘面纱.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受精时,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雄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动物性别决定中似乎具有同等的作用,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专家们发现,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Sex determing of Y chromosome)基因才是辜丸决定因子TDF(Testis determing factor,Tl)F)的最佳候选基因[ 1]. SRY基因的缺失可以使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出现性反转(2),这更进一步证明了SRY基因在性别决定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两栖爬行动物的许多物种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这说明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可能具有多样性.目前认为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二:一是基因型性别决定,二是环境型(主要是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1、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Gene type sex determination, GSD) 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遗传学上的证据: 基因型性别决定是指子代的性别是通过性染色体来决定的,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的趋向取决于其性染色体的组成,XY型(或zz型)将发育成雄性,而XX型(或zw型)将发育成雌性.哺乳动物是基因型性别决定的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两栖爬行动物染色体是否有性染色体的分化,尚未完全清楚,直到1962年sew[31第一次报道了爬行类有异型染色体的存在,继此之后,性染色体在两栖爬行动物中才相继被发现.在蛇类中,性染色体的分化最为明显,其性染色体为zw(或ZZ)型,其分化程度从低等到高等逐渐增高[41.经典的分类和解剖学认为,蟒蛇科是较原始的类群,而游蛇科是由其演化而来的,蝗科又是在游蛇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性染色体的分化也表现这一规律.蛇类的性染色体一般是由核型中的第四对大染色体分化形成.在这种分化中,z染色体一直保持不变,仅w 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通过缺失卜倒位及重复等形式而进行[s1蜘蝎类目前已有7科约70多种发现具有性染色体〔6-71.龟鳖目大多缺乏性染色体的分化!8-91鳄目至今未发现有异型染色体〔10-111.两栖类即使有异型染色体分化的种类,也仅在性相关区有分化〔121.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具有性染色体的物种,其性别是由异型性染色体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基因型决定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或雌性;其性别决定机制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似.例如,动胸龟科中沙氏赓香龟与大1!d香龟是具异型性染色体的,雄性为XY型,雌性为XX型;中华大婚蛛也具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而在虎绞蛙、乌龟、平胸龟、中华鳌等物种中,雌雄个体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的分化,这些物种*基因保守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也显示[13一‘6),雌雄个体间未有差异,这些物种性别决定为EST)机制.这就从反面证实了性染色体的分化是GSI〕机制的遗传基础.

广告中的性别因素

在现代广告中,女性形象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传统的两性价值标准,譬如贤妻慈母,温柔体贴等,这些特质会引起众多消费者的共鸣。另一方面,3B法则几乎是屡试不爽,美女、动物和婴儿的确带给观众足够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观众对广告的记忆,这使得女性美和女性形象也成为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一种“注意力经济”。在激烈的广告竞争中,女性形象成为众多商家的卖点,许多商家利用女性的形体美来满足男性消费者的感官需求,同时影响女性消费者。 广告《艾米丽的绿野仙踪》选中了盲人小女孩艾米丽作为广告对象,她通过形状和声音感知世界,还原想象中的世界,也是打足了感情牌。这种感性诉求很快地令观众产生共鸣,认同康斯卡特公司的传播理念。另外一则广告《高中女生的秘密》中,妆容精致的高中女生们摘掉睫毛、去掉假发,脱掉裙子,还原本来面目,给了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对亚洲女性来说,面孔纯真、充满胶原蛋白的女高中生才是她们的理想状态,资生堂就是告诉观众,即使是男孩子,用了他们的化妆品,一样可以有通透的肌肤,水嫩的脸颊,像这些女孩子一样的可爱。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百年润发的广告,这个广告我在小时候看过。女主角身处戏班,广告曲是京剧的唱腔,“如果人生的离合是一场戏,那么百年的缘分更是早有安排,青丝秀发,缘系百年”女声听起来有淡淡的忧伤。广告中的周润发温柔地为她洗头,看秀发如云下那一低头的温柔,爱意在指尖流淌。女主角没什么台词,是温柔秀丽、具有传统美德的东方女子形象,也正切合了百年润发洗发水的品牌文化内核。温馨的生活、浪漫的爱情、淡淡的惆怅、淡淡的惊喜、优美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广告感染力非常强,给人深深的震撼和丰富的联想,回味无穷。 广告作为媒介常用的营销手段和文化传播方式,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表现女性特质和形象的同时也会影响女性。广告商应该合理定位女性的角色,全面挖掘女性的特质和美德,使广告更加深入人心。

人为因素对安全系统地影响及控制

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及控制 船舶营运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船公司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船员、船舶、货物、港口的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环境的保护。随着船舶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船舶正向大型化、高速化和高度复杂化发展,最终将向安全、环保、尖端技术型方向发展。船舶动力装置也逐步向热能、原子能应用方面转化,轮机管理已由人工操作向机舱集控和驾驶遥控管理过渡,大型船舶和新型船舶进入了自动化无人机舱管理模式的高级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给航运业带来效率和收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由于船上设备和系统构造功能全面而精化,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极高,对航海相关人员在理论知识、技术应用、操作控制和维护管理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同时高科技产品的不可靠性以及内在难以发现的不足和隐患,常导致设备突发性故障、损坏和系统运作的混乱,给船舶航行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为此,只有通过船员在操作时及时发现设备和系统的不正常情况,经过分析和探讨,熟悉其性能、掌握隐患点,并进行有效调整,然后采取应变措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和直接作用。 1 海上安全人为因素研究的状况 IMO在1997年11月27日第20次大会上,通过了A850(20)决议《国际海事组织有关人为因素的范畴、原则和目标》,及附录《人为因素的作用、原则和目标》.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成立了人为因素工作组(WPHE),旨在基于船舶检验研究如何应用人类工程学原理减少潜在人为因素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规则、指南,指导各船级社制定本社的检验规则和从事检验工作,以保证船舶及人命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1 关于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 日本山冈正美通过对具有不同经验的航海人员的适任效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在海难事故的人为失误中,由于人的经验、海上工作经历的长短以及人的生理条件的不同可能造成的失误大小也不同的结论.伦敦理工学院的R.G.Curtis利用模拟实验对海员操船所需的反应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在不同的生理条件制约下,从对方船舶改变运动状态到本船采取决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J.Hagart和C.M.Cramshaw利用卡特尔16因素个性测试法和模拟操船的方法对船员个性与操船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探讨了个性外向者与内向者操船行为的不同.根据四类距离(最近通过距离、最近决策距离、平均通过距离、平均决策距离)与外向性的相关系数和标准差相关系数证明,个性外向者通常比内向者较晚采取行动且采取行动时具有多变性.李建明在疲劳对船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以全球海事统计为依据,对海事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得出,在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海事中,疲劳因素可能高达75%左右的结论,并提出,建立合理的工作时间制度尤为重要.澳大利亚海上安全机关1997年发表了由A.W.Parker博士等人对该国船员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将船员的自然状况、身体条件、工作压力和疲劳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的行为都列入潜在的危险因素.尽管报告中没有统计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船舶事故,但鲜明地阐述了这些因素在造船和船舶运行管理中必须加以考虑. 1.2 关于船员行为可靠性的研究 日本杉畸昭生等人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况调查的方法,运用可靠性理论对船员望行为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会遇状态下船员望的可靠性指标.原洁、翁长一彦分别对船员避让操船行为可靠性和各种视认方法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各种情况下如何正确采取行动的建议.李少军在海事预防中人的因素的作用一文中,对如何减少人为失误,以预防海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人为失误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定性分析,提出了利用人为差错率对人的动作可靠性进行定量预测的模型. 1.3 关于人员选拔与人为因素关系的研究 许多文章定性地分析了在人员选拔和人事安排时考虑船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尤其是性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 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 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 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 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关于常染色体平衡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者Bridges(1932)以果蝇为材料提出并证实的。此后,Mecarry和Abbott在研究鸡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与性别的关系中发现,染色体的组成为AAZZZ (A为常染色体,Z为性染色体)或AAAZZZ的个体是雄性,AAAZZW个体为中间性[4]。而Halverson等则报道AAZZW个体也为雄性[5]。若此说法正确,那么根据常染色体平衡学说,ZO (0表示没有染色体)型染色体的鸡也应该是雌性,但在实际中尚未见到该类型的鸡。而雌雄嵌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有关的证据,现报道的雌雄嵌合体均是左侧为雌性,右侧为雄性,左、右两侧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O和ZZ[6]。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目前仅见于鸡的一些异常性别中。常染色体对性别的影响只有在其倍数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因此,这一学说不是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机制。 1.3 TDF学说 在对哺乳动物的性别研究中发现,哺乳动物雄性是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一种称之为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ation factor,TDF)的基因所编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Y所决定的。后来又发现这种抗原在异配性别中都存在,而且将其称为H—W。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这一抗原在ZZ个体中也存在,只是抗原水平低于ZW个体。Muller等研究发现,染色体型为雄性的小鸡(ZZ)经雌二醇诱导后表现型转为雌性的小鸡中也有所谓的H—W抗原表达,表明这一抗原的存在并不能成为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控制原因[7]。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与性别控制(Sex Control) (正文) 一、概述 1.什么是性别? ●《高级汉语词典》中“性别”条目:----雌雄两性的区别,一般指男女两性的区别。一 般对应于英文词汇“sex,gender”。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Sex”条目:----The condition of being either male or female. ●《美国传统词典》(双解)中“sex”条目:----The property or quality by which organisms are classified as female or male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functions.(基于生殖器官和功能而将生物体分为雌或雄的性质或特点);Either of the two divisions,designated female and male,of this classification.(两性之一这种分类中雌或雄两性中任一个);The condition or character of being female or male;the physiological,functional,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at distinguish the female and the male.(性特征作为雌或雄的情况或特点,以区分雌雄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区别)。 ●《维基百科英文版》中“Sex”条目:----生物中有许多物种可以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种类,称之为性别。这些不同的性别个体会互相补足结合彼此的基因,以繁衍后代,这种过程称为繁殖。典型的情况下,一个物种会有两种性别:雄性与雌性。雌性被界定为生产较大配子(gamete,也就是生殖细胞)的那一方。 ●“Gender”条目:----是指一个人或个性中所带有的阳刚气质(masculinity)或阴柔气 质(femininity)。一个人的总体性别是很复杂的,包含了无数外表、言语、动作等等各方面的特质。总体性别通常不容易作一个简单的分类,虽然社会倾向于假设有一个简单的二元划分。 2.性别的类型有哪些? ●生物的性别类型: 一般为两种,雌性和雄性,也有例外,如雌雄同体(贝类动物中有些为雌雄同体)。 个别生物仅发现一种性别,可以同性繁殖。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种蜥蜴,其种群中不曾发现过一个雄性,雌性不需要精子来受精,它们的卵在预定的时间分裂,然后便长成一只小蜥蜴,而所有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蜥蜴都是雌性。 但从理论上讲,一种生物可以有多种性别。如个别生物多达13种性别,如有种黏液霉菌就有13种“性别”。但这些多性别的物种很稀有,大多数物种都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 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慢慢地出现了性别。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选择了两性的繁殖方式? 早在1958年,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创立有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罗纳德?费舍尔在他的著作《自然选择的遗传学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9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温哥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进化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汇总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论人为因素论文

目录 一绪论 (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二)讨论人为因素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2) 二航空安全与人为差错的关系 (3) (一)实例分析 (3) (二)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危害 (4) (三)航空安全的人为差错模式 (4) 三维修过程中人为差错的预防与控制 (4) (一)人为差错的控制与管理 (5) (二)根据现状提出减少人为差错的措施 (7) 四结论 (8) 五参考文献 (9)

论人为差错及其防范措施 一绪论 21世纪民用航空将进入“以人为心的自动化”时代,更为先进完善的技术和装备对于处于中心的地位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世界民用航空的三个阶段来看:初创时期,技术因素是导致飞行事故的主要愿意;第二个阶段成长期;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可靠性增加,技术因素引发的飞行事故大大减少;第三阶段发展期;人们不断以新技术对民用航空安全加以改善,早期引发飞行事故高达80%的技术因素已逐渐降到20%,而人为因素却从20%提至80%。与维修人员相关的飞行事故,也呈上升趋势,随着飞机系统的改进和发展,飞机机械原因造成的事故已大大减少,而人为因素相关的事故却在不断增加,人为因素将是较长时期内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关键因素。重视航空维修中的人为因素,努力降低维修工作中的人为差错,是世界各航空界近年来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民航系统在安全生产的一些关键环节或重要部位,存在这许多矛盾和隐患,致使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航空安全水平的提高。为此,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上,民航总局决定在全系统开展十项安全生产整治,这无疑是要之举,同时,长期的安全工作实践使我们注意到,人为因素仍然是影响未来航空安全的主要矛盾。因此,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去充分认识它、分析它、重视它、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它加以预防和控制,进而提高安全运行与管理水平。 安全和效率是航空界关注的目标,二者缺一不可。航空维修差错近年呈上升趋势,已引起航空界的广泛关注。维修人员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着航空的维修工作质量,而飞机的维修质量又直接影响着航空安全。航空维修差错是诱发或直接导致飞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维修差错进行分类和分析有助于航空安全,航空人为差错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认真分析维修的核心部分,分析其类型和原因,对提出控制和预防措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二)讨论人为因素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我国运输飞行事故中维修所占的比例情况:1949——1998年为7.9%,1989——1998年为16.7%。 上述材料表明:如果不能从这些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那么于维修相关的安全问题将会持续发生。 对于民航工作者来说,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飞行是所有航空公司正常运营的共同基础。因此,确保飞行安全,实现运营平衡,成了世界各大航空公司所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确保飞行安全更是首当其冲,成为重中之重。在广义的航空器营运人范围上来说,所谓安全,就是无事故。一次飞行事故的发生,是在“人、机、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摘要:家畜性别的控制与鉴定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的一些方法的原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性别控制、精子分离、胚胎性别鉴定 Abstract: Sex control and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ni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nimal control some of the ways gender principles, theory and basic methods, and further discussion of gender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pplic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ey words: Sex Control,Sperm separation,Embryo sexing 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它能显著提高家畜的繁殖效率,一直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性别控制技术的意义 性别控制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第一,在经济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优势性别作用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如运用此技术提高大量雌性个体如奶牛、母鸡的数量,同时节约雄性个体在繁殖年度的饲料消耗,相反亦可通过此技术控制多产雄性肉牛、肉鸡、绵羊和猪等具有增重快、肉质优等特点的雄性后代。第二,在育种方面,通过性别控制可以增加选择家畜遗传和表型性别的强度,消灭不理想的隐性性状,加快家畜的遗传进展、畜群的更新。此外,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性别控制技术将成为胚胎工程中的一项配套技术, 它对各项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性别决定的研究 2.1 遗传机制 早在本世纪初,科学家就获知哺乳动物的雌、雄两性各具有不同的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第一节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 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02年,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在动物中,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 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有些生物的雄体和雌体在性染色体的数目上是不同的,简称性染色体异数。例如,蝗虫的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在雌虫的体细胞里是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可用XX表示),但雄虫的体细胞里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可用XO表示)。另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例如,猪雄性体细胞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 X、Y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内容上都不相同,它们有同源部分也有非同源部分。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很少,所以,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同源部分则逐渐缩小,或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例如,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可能最初是XY 型,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逐渐消失而成为XO型。因此X与Y染色体愈原始,它们的同源区段就愈长,非同源区段就愈短。由于Y染色体基因数目逐渐减少,最后变成不含基因的空体,或只含有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所以它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如果蝇)。但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中随着X和Y染色体的进一步分化,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却起主要作用。 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它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差异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最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 控制措施(最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最新版) 大家都知道引起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作业环境等,但事故的根源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有五种表现形式 (1)在没有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操作,没有做好防护或提出警告; (2)在不安全的速度下操作; (3)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或不安全地使用设备; (4)处于不安全的位置或不安全的操作姿势;

(5)工作在运行中或有危险的设备上。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控制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但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其所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境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具体来看,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大致有以下数种: 一是侥幸心理。有侥幸心理的人以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发生,还会认为别人不一定能发现,就是发现了,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 二是冒险心理。有冒险心理的人,或争强好胜、喜欢逞能,或有违章行为而没造成事故的经历;或为争取时间,不按规程作业。有冒险行为的人,甚或将冒险当作英雄行为。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为青年职工。 三是麻痹心里。具有麻痹心里者,或认为是经常干的工作,习以为常,不感到有什么危险;或没有注意反常现象,照常操作;还有的则是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沿用习惯方式作业,凭“老经验”行事,放松对危险的警惕,最终酿成事故。

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 (1)

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教育心理学论文 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 李飞卢盛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1.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体验到情绪且体验更强烈;2.同一种情绪,男性与女性可能体验到不同的内容;3.男女在情绪反应上也存在差异。情绪性别差异的最初原因是基于身体结构差异的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也使得人们对不同性别的情绪表现持不同的期待,因而也形成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按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进行区别对待和教育。 关键词:情绪体验性别差异刻板印象性别角色 女性比男性更情绪化,这似乎是公认的事实。那么,男女在情绪上究竟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试图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1.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 1.1强度与频度上的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体验到情绪且体验程度更强烈。 以抑郁为例——它是较早被发现的存在性别差异的一种情绪——很多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报告的抑郁感强度更高,体验更深刻。而这种性别差异似乎具有跨年龄的一致性,因为该现象不仅在成人中存在,在青少年中也同样存在。 此后,对其他情绪体验的研究也表明存在着同样的性别差异。Grossman、Wood(1993)曾经选取5种不同的情绪(包括恐惧、愉悦、

悲伤、愤怒和喜爱)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发现,除愤怒外,在其余4种情绪上,女性均比男性体验到的次数更多,感受程度也更深刻。 在积极情绪上,他们还发现,除愉悦和喜爱外,女性整体上比男性更热情,更愿意表达情绪,也更关心他人。另外,女性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比男性高。就消极情绪而言,女性比男性体验更深刻的情感除抑郁外,恐惧和悲伤也是较早被发现的且符合类似的性别差异的两种情感。 1.2 内容上的差异 女性与男性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嫉妒这一情绪上。所谓嫉妒(Jealousy)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关于嫉妒的性别差异,Buss分两个类别进行讨论。一是性事不忠(sexual infidelity),一是感情不忠(emotional infidelity)。实验中Buss 采用迫选回答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提问,结果显示,女性倾向于把感情不忠比性事不忠的存在看得更加让人悲伤;男性倾向于把性事不忠比感情不忠的存在看得更加让人悲伤。后续研究对于各种年龄和各种文化的人群的结果都显示出一致性[1]。因此就嫉妒而言,其体验的性别差异可能在于男性和女性对引起嫉妒的原因存在不同的敏感性。 1.3反应上的差异 评估面部肌肉运动的肌电图EMG不仅能看到那些可明显表现情绪反应的大肌肉的反应,也可看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肌肉活动。 不少研究证实皱眉肌区域(above brows)似乎对消极情绪事件和不愉快的刺激更加敏感,而颧骨肌区域(lower cheek)则似乎对积极事件和愉快的刺激更敏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1 项目概述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相当滞后,2006年我国有奶牛1363万头,个体产奶量2380kg,纯种荷斯坦奶牛约360~420万头,一个泌乳期产奶量在6t 以上的纯种荷斯坦奶牛约96万头。因此,我国良种奶牛目前尚处在数量很少的阶段,如何加速提高良种奶牛存栏量,已成了我国发展奶牛业的关键环节。家畜的性别控制技术是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四大繁殖新技术之一,人们希望让特定性别的家畜进行按需生产。在自然条件下奶牛的雌雄比为1∶1 ,两性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相等,对生殖和进化同等重要。但在用作经济动物时,雌雄个体的价值则大不相同,因为畜牧生产中许多重要的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关,例如:肉、蛋、奶、毛、茸等。因此,通过人为方法控制出生奶牛的性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性别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是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染色体理论并非性别决定机制的全部,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也是性别决定机制中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光照、营养、激素、体液的酸碱度、输精时间、胎次及年龄等。当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代性别也将发生变化。关于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目前主要是利用X,Y精子个体在大小、密度、电荷、DNA含量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离心法、电泳法、免疫法等方法分离X,Y精子及胚胎的性别鉴定。

从理论上讲,这类方法最为可靠,但由于受经济、设备、技术、操作要求、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很难在广大生产单位得到推广应用。因此,从性别决定机制的环境因素中寻找一条简单可行的性别控制途径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1.1研究内容 1.1.1 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1.1.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1.2 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母犊牛出生率达到90% 1.4 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分年度填写) 2010年分别开展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产母率分别达到80%、75%。 2011年完善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采用性别控制技术产母率为90%。完成全部试验研究任务,提交鉴定验收。 2 研究方案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分别对奶牛排卵前8小时、4小时、排卵时及排卵后4小时、8小时授精,找到产雌率最高的时间。 2.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奶牛性别控制

国内性别控制的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细胞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人工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使性别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低等动物的性别控制(如鱼类等)可以通过性反转、人工雌核或雄核的发育、种间杂交、三倍体不育等手段实现,而家畜的性别控制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X精子、Y精子的分离;二是胚胎的性别鉴定;三是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实现。 1.1 X,Y精子的分离方法 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牛共有60条染色体,其中58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两条为性染色体。由于X精子和Y精子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差异,因此可根据X精子和Y精子不同的物理性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化学性质(DNA含量、表面雄性特异性抗原)将其分开。从方法学的角度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免疫分离法、流动细胞分离法。前两种方法虽有成功的报道,但分离的效率较低,重复性很差。目前,流动细胞分离法重复性好,准确率较高,是研究进展较快且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方法。 1.2 胚胎的性别鉴定 胚胎移植技术现在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畜牧生产中。在移植前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人为地选择某一性别的胚胎给受体,可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尽管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

性,但仍是家畜后代性别控制的主要途径之一。经过科学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已应用于实际生产。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细胞遗传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1.3 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 关于动物性别形成的理论和学说有很多,但公认的比较有实践意义的除了性染色体理论、基因平衡理论外,还有环境条件理论。现代遗传学实践证明,哺乳动物的表型性别都是由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性别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决定又受环境条件影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通过控制母畜授精环境使其所产生的后代的性比例发生变化的报道。这些控制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输精时间;二是调整子宫颈内粘液的PH值;三是改变冻精的解冻温度;四是利用外源激素;五是多重处理措施。这类方法虽有结果不稳定,性比变化有限等弊端,但操作简单,在生产中很容易推广,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本项目研究与国内外对比情况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 由于X,Y两类精子的体积、比重、电荷、运动性等特性不同,在子宫颈内,Y精子游动速度快,最早到达受精部位,优先与等候的卵子结合。如果此时已排卵,Y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雄性。X精子运动较慢,到达受精部位晚,而

性别选择与性别比例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扩展阅读资料: 性别选择与性别比例 2005年,在中国出生的男婴与女婴人数之比为118:100,远远高于生物学上的正常比例——106:100。导致中国男女性别不均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出生率较低;当父母只能生育一两个孩子时,他们更喜欢生育男孩;随着检测胎儿性别的超声波技术越来越普及,如果父母不喜欢孩子的性别,他们就会选择堕胎。在印度和韩国也出现了相同的趋势。…… 如果更喜欢男孩的父母不能控制后代的性别,最终其家庭规模可能比他们预想的大得多;选择打掉女性胎儿则会缩小家庭的平均规模。然而,影响家庭规模的因素还可能来自于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担心会生女孩,他们也许不会再要孩子。影响家庭规模的这些因素可能是重要的,但是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不将其考虑在内,而是重点关注当女孩与男孩的数量之比小于生物学上的比率(50:50)时所产生的影响。 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父母因为性别因素而选择堕胎,他们就会对所生育的孩子更好一些,因为所生育孩子的性别对父母而言是最称心的。在这种情况下,打掉女性胎儿的做法会使女孩得到更好而不是更差的对待,因为生育下来的女儿是父母想要的,他们会更喜欢。例如在中国,孤儿院收养的大部分都是女孩(还有一些残疾的男孩),原因是中国偏爱男孩的传统文化,这不足为奇。 扰乱了男女出生比例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出生的女孩人数可能会更少,她们的境况会得到改善,因为女孩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想生女孩的父母也会对他们的女儿更好。如果性别选择性堕胎降低了总体出生率,对女孩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因为事实证明,拥有更少孩子的家庭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都会更多,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当男孩占多数的一代长大成人后,由于女孩和女性的稀缺,她们的优势就凸现了。有人认为中国的年轻女性已经比男性更具优势了,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严重的性别选择倾向一直存在。在超声波技术普及之前,性别选择就已经出现了。人们可能将女孩送到孤儿院或遗弃。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由于稀缺性,女孩在今后作为妻子或女友的价值得到提升,那么男孩在今后作为丈夫或男友的价值就会下降。但尚不明确的是,为什么就此要制定禁止性别选择技术的政策。打个比方,由于人们对服务“偏好”的增加,经济中的服务性需求上升,制造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畜产品质量的进一步要求,控制家畜后代性别比例已成为畜牧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的现状作以综述。 关键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畜牧生产中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生产效益,除了采用合理的营养方法和良好的饲料管理等技术之外,已把目光投向了控制家畜的性别上。 家畜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干预,使雌性繁殖家畜按人们的意愿繁殖出特定性别后代的技术。对畜牧业生产而言如在以推广种畜为宗旨的畜种场希望多生产公畜,而以经济利益为重的养殖场,特别是乳牛和家禽养殖场则更多要求获得雌性后代。因此对家畜性别控制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研究意义 家畜性别控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性别自身的优势性能。如母畜的产奶、繁殖性能;公畜的肉质、生殖性能。(2)消除畜群中有害基因或不理想的隐性性状,防止性连锁疾病。(3)提高畜群的繁殖速度,增加选择强度,提高遗传进展。(4)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可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如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加快其繁殖速度。(5)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建立优化商品畜群,尽可能多的获得肉、蛋、乳、毛、茸、皮等畜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⑺⑼ 二、理论基础 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都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因此,性别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在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雄性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而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即雄性染色体构型为XY,雌性为XX。X、Y性染色体有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两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的等位基因。在XY型染色体中,精子有两种类型,一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个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在哺乳动物中,含X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雌体,含Y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雄体,所以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决定性别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性别在受精的那一瞬间就确定了。⑽⑾⑿ 三、实践与方法 目前性别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为X、Y精子分离法;二为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种方法。 1.X、Y精子分离这类方法是依据X、Y精子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差异而发展起来的。X、Y精子在DNA量上的不同表现出两者重量和比重上的差异。比较而言,含X染色体精子更大,其DNA含量也比含Y染色体精子多,重量也更重,两者DNA含量差异一般在2%至5%之间⑴⑻,所以Y精子活动能力运动速度比X精子强,造成X和Y精子在流体中运动能力、沉降速度不同,而且在Y精子头部发现F小体,经反复实验证明有F小体的精子一定是Y精子,而没有的则是X精子,这类方法有: (1)沉降法利用一定的密度、粘度、pH值、渗透压并且在有营养的液体中对精液沉降分

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

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 水 产 科 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122,No12 Mar1,2003鱼类的性别决定与人工控制① 刘良国[1,2],赵 俊2,崔 淼2 (11常德师范学院生物系,湖南 常德 415000;2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是鱼类育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本文概述了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及 鱼类生理性别的表现方式,同时介绍了鱼类性别的多种人工控制方法,为育种单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 考。 关键词:鱼类;性别决定;人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S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111(2003)022******* 在动物界中,雌雄个体之间在外部形态或生理上的差异是较为普遍的。由于某些差异会带来极其重要的经济差别,因而认识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动物的性别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性状诸如生长率、成熟年龄、繁殖方式、体色、体型、个体大小等差异,而且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性腺发育上,致使可食部分减少,肉质变差。因此,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专门生产全雌或全雄苗种进行单性养殖,或者培育出性腺不发育的中性鱼以消除性成熟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养殖鱼类的经济效益。 很早以来,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就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迅速,有些研究成果已进入应用阶段,现就鱼类的性别决定及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鱼类的性别决定 在脊椎动物中,性别是由受精时两个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所决定的,鱼类的性别决定亦是如此。然而这种遗传性的决定并非一成不变,在鱼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的生殖腺同时具有向雌性和雄性发展的双向潜力,某些外部和内部因素,如水温、光照以及激素、代谢物等都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改变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某些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因此鱼类性别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类型的性染色体机制、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及各种外部性别和行为性别等。 111 鱼类性别的染色体机制 每种鱼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染色体性别。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600多种真骨鱼类进行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但其中大多数鱼类用常规核型分析方法都难以分别出性染色体,已被证明具有性染色体机制的种类只有72种,能从细胞学上鉴定出性别的不超过30种。鱼类中存在的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性染色体类型有:XX/XY,XX/XO,ZW/ZZ,ZO/WW;复数性染色体也有报道,如X1X2X1X2/X1X2Y[1,2];有的鱼类存在复杂的性别决定系统,如在月鱼Xiphophorus m aculates(Poecilide,花鱼将科)中存在3个性染色体W、X、Y,此物种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WY、WX或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XY或YY[3]。我国目前已研究过的染色体鱼类中,只有12种具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布于进化历史不同的5个分类群(目)中(表1)。 Hammerman和Avtalion[5]根据Chen(1969)对罗非鱼不同种之间杂交和回交的实验结果,于1979年提出鱼类性别决定的“常染色体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调节鱼类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鱼类的性别是由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的基因产物数量优势来决定:如果雄性决定因素超过雌性决定因素,则雄性比例较高,反之,雌性决定因素超过雄性决定因素,则雌性比例较高。在行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彭泽鲫等种群中存在少量的雄性比例,这一事实说明鱼类的常染色体似乎确有控制性别的基因存在。 表1 我国已研究过的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鱼类[4]目 种 名雌性雄性作 者 鲤形目鲫Carassius aurat us auratas XX XY昝瑞光,1982银鲫C.a.gibelio XX XY 鲶形目胡子鲶Clarias f uscus XX XY邬国民等,1986革胡子鲶https://www.wendangku.net/doc/1814339534.html,zera XX XY 斑点胡子鲶C.macrocephalus XX XT 蟾胡子鲶C.bat rachus XX XY 白缘Leiobagrus marginalus XX XY李康等,1985 黑尾L.nigricauda XX XY 拟缘L.marginatoides XX XT 鲈形目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 XX XY余先觉等,1989鳗鲡目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 ZW ZZ喻子牛等,1995鲱形目短颌鲚Colia brachygnathus ZO ZZ洪云汉等,1984 ①收稿日期:2002-09-29; 修回日期:2002-12-051 作者简介:刘良国(1970-),男,讲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1主要从事鱼类系统进化和遗传育种的研究1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承蒙陈湘麟教授的指导、修正,特此致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