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经》原文加白话

《心经》原文加白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原文加白话文

观自在菩萨

观,即观照,怎么才能观照呢?得须得自在;怎么得自在?除妄,怎么才能除妄?

神秀语‘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的意思是说,屏除自己身体内心不好的行为及念头,日日除,时时除,日久天长,心即如无垢明镜一般,即能包溶万物,观照万物。

这一路行持下来,境界不断的升临,不断的回光返照,不断的超越自我,到最后就得到大自在了,谁修的成就了,谁就是观自在菩萨了。开头这一句多妙啊,即指的是观音大士,也是指的每一个修行人的当下,当下起修,终成佛果。这一个返字研究明白了,就不会走错路了。菩萨都是一个心,诸佛都是一个样子。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即六度万行,深般若,即大智慧,指行住坐卧皆禅定,无定无不定,无有不定时。波罗蜜多,即无量法门,无量路径,皆从心而行。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即印证,证得。五蕴皆空,即指所有一切物质形貌,及对所有一切物质形貌而产生的意念,想法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度化一切众生从这种自茧自缚的烦恼中脱离出来。外度众生,内度自身。

舍利子

舍利子,指人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是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他是舍利的孩子,所以取名为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独舍利子出现在这里,用意也非一般。取意为,舍去自身,利益一切众生。弟子们的名子,和佛经所讲述经典的中心思想,都是有紧密的联系的。每一部佛经中,每一个人物名的出现,其名子都有非凡的意义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者皆坏无非是空,空摄诸色不离万有。万千诸色名相不离虚幻空相,虚空不离万千诸色名相,或生或灭,乎生乎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名色即虚空,虚空也是名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其它所看到的物质形貌,意识所感觉到的形态,也都是一样的虚幻。比如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意识上的等等,离开一切名相,所有感觉也俱是虚幻而已。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啊,所有一切的物质行为都是空中楼阁。万象从心过,过境不留行,以此去观照,自显宇宙实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宇宙的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染不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所以虚空之中即没有形象,也没有物质。空而非空,真空妙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也没有什么声音,味道,感觉,意识,思想什么的,当舍去这‘六根’‘六尘’的牵绊,返观内照自己的当下。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你的所见,将不再拘泥于眼睛所能见的视野,眼睛所能见的一切形色都是有限的;因返观内照所达到的境界是无限开阔的,也将带动意识的无限增长。以前的眼根所见,无非都是做茧自缚。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至此你将会没有什么所谓的烦恼,也谈不上所有烦恼都消亡贻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也没有什么生老病死,也没有无量诸苦的寂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一切有为法,皆是般若舟航的方便示现,无少法可得,无所得也无所住。达至尘尽光生,智慧朗照,内外圆明,虚空一体的如如不动之界。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各大菩萨们,依以上所讲的深般若去观照,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心即能得大自在,也不会有所贪住,更不会有任何的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一切浑浊妄想皆不复存在,能轻松达至涅盘的彼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皆依此波罗密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知道此波罗密法,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最神妙的咒语,是最光明的咒语,是最至高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再也没有咒语能与此咒相提并论,此咒能摄受一切的凡圣痴愚,能拨除一切的苦厄,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说不管是何种行门,若想达至究竟的佛果,即以无所住心,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就说这样的祝咒:‘十方无量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依止十方无量僧,达至究竟捏盘岸。’

注意:

这句咒看似简单,却蕴藏最深奥的道理,十方的众生,怎么去正确依止十方诸僧众呢,方法不正确,只依止某一个僧人,或依止某一善知识,即为邪法。僧者,人天眼目,别执着到眼目本身上,得取用眼目的功用。如法取用,即展转佛之法身。

到处指责别人过失的人,他眼里只看得到过失,他最后的取向全是过失,所得法俱是过失法,召感他的只能是地狱

看别人只看他的闪光点,他眼里只看得到慈悲,他最后的取向全是慈悲,所得法俱是善法,召感他的只能是极善之地。

所以不管僧人的法有多高妙,他都有不究竟的时候,别老盯着他不究竟的地方,所取非用,是为非法,不究竟法。趣向过失,召感地狱;趣向慈悲,善地摄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完)

后注

一,为什么咒语不翻译:

因为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如果真翻译过来,也就是平凡的不能平凡的一般的祝福的话,没什么特殊的。大家一看没什么特殊的,更不相信会有什么神奇功用,其不知真相即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心无所住,其功德即如虚空不可思议,若心有住,即是有限有量,所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直接来个不翻译最好。

就比如,同样的一句话,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只管念来,你不用教他心无所住,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意思,自然无所住了。

十方无量众生,同时以无所住心,共同祝福咒愿,心所至处,金石为开。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二,咒的意思:

上面两个口,代表同时发出音声;下面几字代表的是众的意思,意思为两个人以上;那么有很多很多的人,同时以无所住心,而发出一个同样的祝愿。其念力不可思议。

回向:

十方无量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依止十方无量僧,达至究竟捏盘岸。

注意:

十方的众生,怎么去正确依止十方诸僧众呢,方法不正确,只依止某一个僧人,或依止某一善知识,即为邪法。僧者,人天眼目,别执着到眼目本身上,得取用眼目的功用。如法取用,即展转佛之法身。

到处指责别人过失的人,他眼里只看得到过失,他最后的取向全是过失,所得法俱是过失法,召感他的只能是地狱

看别人只看他的闪光点,他眼里只看得到慈悲,他最后的取向全是慈悲,所得法俱是善法,召感他的只能是极善之地。

所以不管僧人的法有多高妙,他都有不究竟的时候,别老盯着他不究竟的地方,所取非用,是为非法,不究竟法。趣向过失,召感地狱;趣向慈悲,善地摄生。

三,《心经》与《金刚经》的关系

《心经》与《金刚经》互为表理,身心相摄,各自为营。

《心经》成就金刚不坏之心,《金刚经》成就金刚不坏之身。

(完)

回向

愿以此之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若我生处常遇诸佛逮甚深三昧。见无量佛成就多闻。清净智慧。弘誓不舍一切众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