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沙滩走出的法学博士黎渊

从沙滩走出的法学博士黎渊

从遵义沙滩走出的法学博士黎渊

夏仁波

黎庶昌在《从兄伯庸先生墓表》一文中,就沙滩文化的起因作了简单介绍。清代道光壬寅癸卯间(1842-1843年),黎恂出宰滇南,时黔南独山人、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因家贫不能归葬,其四子莫友芝将其葬于距沙滩仅六里之遥的青田山。郑、莫、黎三家互为姻娅之亲,又同志友善。黎恂长子黎伯庸方领家政,外喜宾客,内督诸弟兆熙、兆祺、兆铨、兆普,从弟庶焘、庶蕃、庶昌等积苦行力,每日发书与郑子尹、莫友芝反复研习,以诗古文辞交摩互励,于是读书风气大开。久之,群从子弟服习训化。自黎安理以下六代继踵相承,一门竟秀,相继涌现出十六位诗人学者(黎兆勋、黎兆熙、黎兆祺、黎汝琦、黎汝华、黎汝贞、黎汝林、黎尹谐、黎翕、黎竹君、黎树、黎梓、黎焕鼎、黎焕颐、黎培炎、黎培仁)和两位进士(黎恂、黎尹融)、五位举人(黎恺、黎庶焘、黎汝弼、黎汝怀、黎汝谦),两位外交官(黎庶昌、黎汝谦),两位留学生(黎渊、黎迈),一位医学专家(黎兆普),一位古钱币专家(黎尹骢)以及近十位官员(黎恂、黎兆铨、黎庶蕃、黎庶昌、黎尹融、黎楷、黎渊、黎焕纶等)。这在僻处边陬的黔北乡村,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

黎渊,字伯颜,生于1879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黎安理之玄孙,黎恺之曾孙,黎庶焘之孙,蹇訚之外孙,黎尹融之长子。黎渊幼时精敏好学,其祖父黎庶焘与散文家、外交家黎庶昌(廪贡生,相当于今小学教师)是骨肉相连的同胞兄弟。

黎渊之父黎尹融,生于1859年农历冬月30日。六岁时其父向背,少年时代,随叔父黎庶蕃、黎庶昌宦游江淮,1878年黎尹融与遵义望族蹇訚之女蹇仙桃结婚。这一年对尹融来说,可谓好事连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幸事莫过于此。在亲人的期盼中,次年尹融进京会试成贡士。1883年癸未科再度脱颖而出,中进士三甲六十八名,与天津人严修为同科。黎尹融颇遇圣恩,扶遥万里,被吏部以知县签发吉林,署彬州知州,补农安县知县,后升直隶州知州。严修则被选为庶吉士,各直省乡试试卷磨勘官等职。赴任前,尹融远渡日本,向时任驻日钦差大臣的四叔黎庶昌请教长民之术,庶昌为此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送侄尹融之吉林序》。尹融为政清廉,奉公职守,是位难得的好官吏。黎渊之母蹇仙桃,一生喜爱诗文,生于1859年农历二月初七日,1884年客死于吉林省农安县,年仅25岁,时黎渊才5岁,胞弟黎迈才2岁。1886年3月27日,黎尹融不顾舟车劳顿,将蹇仙桃遗骨归葬于沙滩燕沟湾。

黎渊在吉林农安县署时,束发读书。塾师朱仙谪,精于星相之术,壮岁游幕辽东,旋入仕途,所至政声卓著。晚年以世兄供职外交部,置宅都门,迎京奉养。受黎氏家学濡染,天资聪慧的黎渊,熟读经史子集,及至韶龄,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891年4月,黎庶昌由驻日公使任满回国,任四川川东兵备道,管辖32个县,并兼重庆首任海关监督。1893年农历7月25日夜,道台衙门附近一家钟表店不慎起火,十一条街道被烧,近万户房屋被毁,庶昌神经受到刺激,罹患重度忧郁症。就在这场大火前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战败消息传来,庶昌痛哭零涕,神智恍惚。黎尹融得知叔父病重的消息,不禁为之心旌摇曳。年仅15岁的黎渊受父亲的委托,千里迢迢从吉林赶赴重庆探视老人,与从叔尹聪(黎庶昌之子)昼夜轮流服伺。黎庶昌病情严重时,捶胸顿足,甚至提刀叫吆。由于病情加重,同年11月,黎庶昌被四川总督鹿传霖免职,所任道员一职由张华奎接任。黎庶昌回沙滩静养的两年间,病情时好时坏,终因医治无效,不幸于1897年农历腊月20日在钦使第去世,享年61岁。 1896年农历3月30日,黎渊祖母杨太夫人辞世。杨太夫人系绥阳县郑场举人杨开秀之女。同年5月底6月初,黎渊随父亲黎尹融、继母湖南衡阳人陈氏、胞弟黎迈、同父异母的弟弟黎翕举家丁忧回籍。在沙滩小住的一年间,黎渊与诸昆仲潜心苦读,朝夕砥砺。1897年,与年长自己12岁的堂兄黎树赴贵阳参加丁酉科乡试。虽然未果,但这段恒至夜分的备考经历,令他一生难以忘怀。他曾这样写到:“风巢关望乐水溪,百里山程路不迷。酒盏曾无经岁月,书斋常伴一孤灯。同修桂窟三年斧,惯听芸窗五更鸡。今日岁华俱畹晚,不堪重忆旧鸿泥”。

1894年,严修被任命为贵州提督学政,黔人知有西学,实自严修督学贵州始,论者谓之曰:“开明之功不在阳明之下”。在生员考试中,黎渊古学成绩名列第一,令严修啧啧称许。这位出类拔萃的少年,已经给严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黎渊通过他父亲的关系,转读苏州中西书室普通中学。1898年农历12月17日,回乡丁忧的黎尹融,不幸以精壮之躯溘然病故于遵义杨家巷,年仅39岁。

自1895年起到1899年止,短短的五年时间内,沙滩黎氏相继有黎兆铨、黎母杨太夫人、黎庶昌、黎尹融、黎兆琦等五人离世,令黎渊的堂伯黎汝华锥心刺痛,他在《桂冈杂吟》中大放悲声:“一片东溪地,沧桑几变迁。盛衰成瞬间,聚散等云烟。树与人俱老,花和泪共捐。楼头思往事,凭眺泪益潸”。这接踵而至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使黎渊兄弟二人几成孤儿。七十九年过去了,对于黎渊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家乡的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事件。自《马关条约》签定后,处于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为形势所迫,欲效仿日本走“变法维新”之路,包括变法修律。随着各种新律的修定,推行新法的法学人才日见短缺,清廷遂派出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日本的法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黎渊东渡扶桑之举。1899农历6月上旬,黎渊由城中上杨家巷回到故里辞别祖墓。6月15日夜,与黎尹聪、黎楷、曹心余等人,步夷牢溪、过藻米溪、郑珍望山堂,归饮拙尊园,几人情舍难分。同年中秋节,黎渊、黎尹聪、黎楷从沙滩启程,黎汝林、黎迈送至城北董公寺。从此,叔侄兄弟,各在天涯。从遵义到重庆,黎渊沿途作诗17首。在重庆期间,相继游览了楼外楼、五福宫、巴将军墓、大佛寺、华严寺等景点,还参观了由叔祖黎庶昌几年前资助新建的“云贵公所”。公所庭院宽敞,梁栋一新。二人走上戏台,放慢脚步,当目光停留在黎庶昌撰写的一幅对联时,眼睛为之一亮:“溯二千里汉祖雄风,犹留此地巴渝舞;历数万里欧罗列国,仍爱中原雅颂声。”叔祖的这幅对联,命意属辞,均极见身份。黎渊还在一首诗里描述了重庆冬夜气温很低,无法安然入睡,于是与黎楷半夜起来拨弄残火、煨剩茶,叔侄对坐长谈,通宵达旦的情景。在重庆期间,黎渊曾接家书,得知从叔黎汝林古学取得第一名、胞弟黎迈生得一女的好消息。重庆半年,黎渊共成诗30首。

1900年2月,黎渊与黎尹聪结伴去上海,黎楷送二人至重庆唐家沱码头,叙语竟夕,直到凌晨解缆,才挥泪告别。二人乘船下三峡、历汉口,沿途饱揽祖国的壮美河山。在上海逗留期间,沙滩谣传黎渊已死,胞弟黎迈远道上海一探究竟。兄弟相见,由喜而泣,他特赋诗两首以纪其事。其二曰:“万里寻兄至,孱躯犯险重。眼中无蜀道,意外得生逢。暂聚天涯梗,还寻别后踪。团圆故乡月,今夜照吴淞。”一怀悲戚的黎渊在揖别故国前,还写下了“此行不为求仙药,要觅奇方起国孱”的诗句,袒露了他将寻求“奇方”振兴祖国的雄心壮志。同年9月初,黎渊只身赴日本,抵达横滨后,直奔东京使署,喜晤驻日外交官的表舅、贵州独山人朱伯俞,甥侄二人欢叙竟休。农历8月16日,黎渊登芝山红叶馆,始知八国联军于两天前占领了北京城。不久,黎渊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部法制经济科攻读法学,次年经四川总督奎俊批准,作为派归四川的官费生,与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律委员会委员的江庸为同班同学。

1902年初春,胞弟黎迈亦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工科。同年农历正月初七日,黎迈偕七舅蹇季常、同乡毛子龙到早稻田大学看望长兄。黎渊与蹇、毛二人,一生交情匪浅。蹇回国后,曾任国会众议员。毛子龙,遵义杨柳街人。回国后以举人授内阁中书,民国时曾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为深入研究日本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1902年严修率两子严智崇、严智怡自费游日,历时110天。9月4日,严修父子抵达东京。三日后,黎渊、黎迈、蹇季常、毛子龙四人同往严修寓所拜访恩师。9月9日,严修与弟子张棣生访黎渊未遇,就先到留学生会馆玩了一会,黎渊后来才到。张棣生劝严修与黎渊同住,严修答应先看看再说。果然黎渊居住的地方客厅宽敞,只是居室稍稍狭窄。为节省开销,遂与黎渊商定,严修居其旅馆,严修二子住黎渊下铺。严修在《壬寅日记》中,对黎渊陪同自己参观东京女子师范、大同大学、庆应义塾等地均有详细记载。10月15日下午五时半,严修父子三人登车,六时五分驶离。在为严修送行的人群中,除有严修弟子十一人以及日本友人十人外,还有黎渊等黔籍同学八人。

1903年暑假,黎渊、黎迈偕江庸回国度假,住苏州姑丈莫枚臣家。三人游览了苏州名胜灵岩山。灵岩山位于苏州西南,是吴中著名的旅游胜地。同年初秋,三人自苏州赴杭州,

途经浙江石门县,刚好天亮。这时,太阳冲破厚厚的云层缓缓地从山里钻出,初秋的江南令黎渊一脸陶醉。这位归国小憩的游子,一时诗性大发:“苏杭三百里,随地足消魂。”到了杭州以后,三人决定先游吴山。登上吴山,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尽揽无余。他在《西湖杂诗》12首里,以其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呈现的不同风姿,赞美了西湖的美景。月夜,自苏堤泛舟,过西泠桥,入里湖,访林和靖故居。秋热,夜不能寐,与胞弟黎迈、江庸至西泠桥赏月。杭州之行,他们还游览了飞来峰、冷水亭、林隐寺等景点。暑假结束,三人返回日本。

1904年农历四月初,值黎渊行将毕业之际,恰逢被袁世凯任命为直隶学校司督办的严修偕张伯苓,第二次赴日考察,时间为1904年农历四月初七日(5月21日)至农历七月十一日(8月21日),历时122天。黎渊常侍严修左右,这可以从严修的《甲辰日记》中得到印证。黎渊未及弱冠,父亲仙逝,而今远在海外,孤露无依。对失怙的黎渊,严修关爱备至,鼓励其继续深造。在严修的鼓励下,黎渊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攻读完了所有的博士课程,于190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位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人。

1905年12月学部成立,严修调任学部右侍郎,翌年任左侍郎。次年10月,黎渊奉召回国,应学部试,严修为主考官。在严修的眼里,这位言论风采超乎流俗的青年,真不同凡响。考试后,黎渊获赏法政科举人。因严修的推荐,袁世凯命黎渊筹办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1907年4月,校舍竣工,6月开始招生。8月,黎渊被袁世凯正式委为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时年才27岁。北洋法政学堂位于天津堤头村新开河河坝下,设专科和速成两类。学堂聘请有外籍教师,进步人士如张友渔、杨秀峰等也在此执教。老同学江庸兼任教务长,时黎渊的寓所在北京西单背阴胡同双焦书屋。

1907年夏天,李大钊相约几个青年到天津投考学校。时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都在招生,已被长芦银行专修所录取的李大钊认为“理财属个人之富”,决定放弃长芦银行专修所而选择法政专门学堂学习。李大钊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志存高远。1912年6月,他写了著名的《隐忧篇》,表达了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忧虑。接着,又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呼吁“民族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笔走风雷的激扬文字一时引起了黎渊的注意。1913年,李大钊从该校毕业后,经黎渊推荐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本科。1916年,李大钊学成归国,曾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兼《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还与陈独秀等人创办了《每周评论》,还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黎、李二人的关系,早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1925年,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举行18周年校庆活动,时任校长李秀夫特邀黎渊去观礼。李大钊在校庆上,对北洋法政学堂作了高度评价。他说:“那时中国北部政治运动,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学校为中心。”黎渊旧地重游,不禁思绪联翩,颇有感触地写了一首诗,特意在诗的最后两句“莫怪种花人易老,门前桃李见孙枝”后面分别作了这样的注解:“校内花木,悉余当年所手植”;“门人白兴亚、李季常、夏敬民诸人皆有声于时,门下受业者甚多,故云”。1949年3月,当毛泽东回到阔别多年的北平城时,曾十分感慨地说:“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逼清帝退位。15日,经孙中山提名,袁世凯被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国宾馆举行就职典礼。清室逊位,共和肇造,黎渊辞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一职,挤身政坛,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秘书,卷入了民国初年异常激烈的政治漩涡。先后任参政院参政、政治会议员,约法会议员、国务院法制局参事。从客观上来看,黎渊能有今日,除严修是他有力的奥援外,还有袁世凯与黎庶昌的这层关系。同年5月,教育部决定把北京的法律学堂、法政学堂、财政学堂三所学校合并为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派邵章为校长。邵章,浙江人,1902年进士,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比黎渊年长四岁的从兄黎楷已经38岁,可谓大器晚成,因黎渊的关系,才由一个普通的私塾教师,一举考入该校第一期学习。

武人出生的袁世凯,早年两度科举,都以失败告终,后投笔从戎。1882年,时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随吴长庆被调防朝鲜。袁世凯驻兵汉城时,曾致函中国驻日使节黎庶昌,请教平定事态的方略。黎庶昌在《复袁慰亭》一函中,为其指点

迷津:“此间交涉,诸凡平平,尚称顺手。外务大臣久致大隈重获重任,伊藤博文充枢密院长;接内阁总理者,系黑田清隆,局面小有更变,朝防暂可无事。所宜备者,只东北一方耳。”袁世凯接函后心领神会,兵变很快得到平定。年仅23岁的袁世凯,从此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袁当上总统后,欲引黎渊入阁参政,黎渊不就。袁世凯不惜屈尊而语之曰:君家庶昌老人是我的前辈。余驻戎汉城时,曾蒙教导,袁某人与黎家情谊,忧患所系。阁下怕误清名,不愿做官,入幕如何?倚重之情跃然纸上。黎渊被袁氏奉为坐上宾,既是起草《中华民国约法》七名议员之一,又是最高谘询机关参政院的参政。但他始终未改散淡为怀,玉树临风的襟野,疏立政坛争权结党、驱名逐利的纠葛。

1915年1月18日,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交换条件。袁世凯不顾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对日本提出的各条几乎照单全收。为了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8月23日,杨度联合严复、刘师培等人打着研究学术的幌子,公开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鸣锣开道。12月,袁世凯在前呼后拥中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全国顿时一片哗然,从而引发护国运动。袁在做了83天的皇帝之后,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黎渊大义凛然,不屑袁世凯及其追随者之所为,自愧书生本色难以合污,毅然离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总统府。

1916年春的一天傍晚,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坐着汽车来到黎宅,将黎渊迎到位于北海南门外的“团城”住所,询问“转圜”之策。黎渊有诗忆及这段旧事:“花鸟依然第主更,驱车此日过团城。尘谈一夕关天下,蝇吊千秋见世情。市味竞传三海鲤,宾筵长忆五侯鲭。孟尝门下承恩客,谁副当时国士名。此诗第二联前句“尘谈—夕关天下”自注:“帝制事起,屏迹者累月。及西南事急,一夕,君忽以汽车相迎,询以转圜之策。余劝其转劝首座,退职以谢天下。”

1916年的6至8月(农历5-7月)是一个多事之秋的月份:6月6日,袁世凯因患尿毒症不治而亡;6月7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7月14日,北京政府惩办帝制祸首,原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登基大典筹备处长、贵州开阳人朱启钤,约法会议员夏寿田等人被通缉。为避祸乱,同年农历五月初,黎渊罢官参政,旋复挈妇将雏往天津公署避难。五月下旬,黎渊在天津拜见姑父刘庆汾。刘庆汾系黎庶缄之女婿,早年为黎庶昌出使日本随员。归国后,任江苏知府,1898年任军机章京行走,后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台,晚年寓居天津。在同姑父的交谈中,得知遵义方面修志,拟聘主其事。黎渊对姑父的仕宦生涯,感同身受。他这样说到:“十载长安居,两换沧桑地。移家析津邑,一橼风雨蔽”。黎渊平生爱远游,每到一地都有感而发。八月初一,新秋雨霁,他独自一人游河北公园、河北植物园,均有诗纪。这年的中秋节是在姑父家过的,大家边吃月饼,边仰望天边的一轮新月,真是其乐融融。转瞬间,三个月过去了,承蒙姑父一家盛情款待,8月16日黎渊携眷回京。

回京以后,黎渊深知国事难为,遂萌生退意。1917年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即所谓的“人日节”。传说在古代,人和动物都有各自的生日,人的生日是正月初七。面对世风日下与人心不古的现实,他作诗遣怀:“吁嗟世事今反常,四维灭绝三纲亡”。同年农历2

月26日,举家从西单双焦书屋迁至旧刑部街,租借乐姓人家住宅,过起悠闲隐居的生活,书房外的那株古槐树,仿佛没有抱怨命运。在乱世京门,能有这样一处清净无染的读书静地,已属不易,按黎渊自己的话说:“寂寂田林三亩宅,谁知门外是京华”。正室蹇夫人性好佛,日唯以尺轻击磬,沉湎于课经诵佛之事。同乡丁劭庸、毛子龙,七舅蹇季常,胞弟黎迈等,都是黎渊的座上宾。寓所以西有一块空地,黎渊已租赁下来,本想辟为园圃,终因人事延后耽误。1917年春分前后,黎渊在空旷处垒石编蓠,种桃、李若干,并移栽海棠、丁香等。破蓠疏处,土墙一角,规模蔚为可观,乃命名为“亦园”。同年3月10、11日,众、参两院分别通过对德国绝交案,同时收回天津、汉口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但一些见到洋人就卑躬屈膝、双腿发软的“大人们”,其惧洋之状无以复加,黎渊不禁哑然失笑,蛰居斗室,诵诗自遣。本年腊月,从兄黎楷久官西安推事,来京小聚,欲借重黎渊在京都的物望,谋调京城未果。

1919年,进入不惑之年的黎渊,因不屑逢迎,十年参事,未获重用。他在一首诗里对自己前半生的沧桑旧影,花月闲愁作了一番梳理:“年少浮生类转萍,乘槎曾记破沦溟。胡天飞雪黄龙府,江户樱花赤阪町。杯酒论交湖海士,布衣千揖相公庭。而今壮志销磨尽,一炷芸檀伴读经。一椽人海寄鹪鹩,回首前程万念消。”从中不难看出,怅惘的情怀已达极至。

1920年3月3日是严修六旬正庆,为感激先生的知遇之恩,黎渊乃作《贺严范孙夫子六十双寿四首》为先生寿,他在第三首诗里这样写到:“弱冠风檐早识荆,星輶回首竹王城。南荒自昔崇新建,北海曾劳荐祢衡。万里蓬山随绛帐,十年林壑眷苍生。师门垂白惭多负,但祝灵椿晚更荣。”笔尖上流露出的感情,足见平生受知最深。

从兄黎楷,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后就一直在西安工作。黎楷在任陕西高等法院推事时,曾多次致函在沙滩授徒的胞弟黎梓,力促入陕做官。1917年初,黎梓与胞侄冠书一同赴西安。在陕西三年,黎梓先后任法院书记官、中学教员。1922年2月,姻亲同辈兄长、1895年进士、遵义人周沆任陕西汉中道尹,力邀黎楷、黎梓二人到汉中任职,于是黎楷出任汉中审判厅书记,黎梓出任褒城县知县。仅三个月,陕西发生兵变,二人南下,被困于汉口,黎楷以算命为生。兄弟相依半年后,黎楷北上京华,黎梓决意返乡。奈何盘缠用尽,黎梓被迫入黔军,随部队开赴重庆。岂知土匪横行,家山虽近在尺咫,却不能归。天涯羁客的黎梓,只好买舟东下,转赴北京,投奔黎渊、黎迈。

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被逼出走天津,曹锟贿选当上了大总统,好友江庸辞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到北京西山痒病读书,以示抗议。岁末,潘子欣在天津新建国民饭店。饭店落成之日,黎渊受邀参观。潘子欣,苏州人,出身官宦之家,其伯父潘霨曾任贵州巡抚,1904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久居天津。一生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人称“天津杜月笙”。

1924年农历腊月二十日至正月初七,黎渊设家宴迎新,邀请黎楷、黎梓,胞弟黎迈参加,一连16天,兄弟四人欢聚一堂,饮酒叙旧,尽诉乡愁。自1899年离乡以来,沙滩黎氏十一位昆仲劳燕分飞,天各一方,20余年无此盛况。腊月23日黎梓接家书,得知去年秋天沙滩被土匪洗劫一空,思乡之情、还乡之愿与日俱增。同年端午节,从兄黎楷赴天津任职,黎渊又召集黎迈、黎梓两弟设家宴为之饯行,并赋长章,记述三十年来与兄聚散离合的情景。 1927年腊月,与黎渊二十年形影相随的继室周窈君不幸病逝,所遗一男黎焜,一女黎萱皆幼。奈何家国祸变相乘,黎渊寝食不安而几近殉情。爱姬周窈君病逝后,黎渊无力为其操办后事,遗体被停放在寺庙长达三年之久。直到1930年3月18日,黎渊才将其葬于颐和园香山四王府村茔。遥想20年前的3月,即1910年3月,颐和园内红砖绿瓦,流光溢彩,海棠盛开。时黎渊招待外宾,举止雍容,神态沉稳,携爱姬周窈君、沄妹及毛子龙夫妇入园观花,庆享承平。而今往事历历,香消玉殒,周窈君长眠之地即近在斯园尺尺,真叫人情何以堪。1928年腊月27日,时任贵州省长周西成的驻京代表周沆,将北京西城后王公厂智义伯大院借给黎渊居住。同年国都南迁,北洋政府瓦解,黎渊生计亦步履艰难,穷愁不可终日。 1929年春,故人苏象乾出任河北省官产总处负责人,为衣食所困,乃出任该处秘书,再作冯妇。他平生好直安贫,而以淡泊懒散为晚年困厄最大病根。为此,聊赋五律以明素志:“本意投闲老,翻成走俗忙。四方犹赤祸,身已倦黄粱。壮志萧尘鞅,家山隔战场。自怜衰丑伎,难效入时妆。”他皈依佛门,以佛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关河梦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常与家人及诗友吟诗酬和而自娱,著有《山居集》、《吴帆集》等。同年腊月,得悉继母(他称三姑)陈氏在重庆病逝的讣文。1930年2月25日,是黎渊51岁初度日。自况从1909年10月从天津入都至今恰满20年,得感怀诗八首,用石印印制若干册,遍寄知交中能诗者索和。同年4月,又从京城智义伯大院移居同区二号宅。这是一套相当简陋的房屋,宅有三楹,区室为九,黎渊生命的最后五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1935年,黎渊不幸病世,春秋五十有五。这位袁世凯的秘书、李大钊的老师、名重京华的法学博士,民国政坛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一生空怀匡时济世之才,壮志未酬,身后萧条,死时连一副棺材也买不起,幸得当年留日同学中的挚友、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代总理、抗日战争日伪统治期间出任北平市长的江朝宗,为之左右周章,安葬于北京香山脚下的四王府桃园的东南侧。几经碾转,泪别京华六年,两袖清风回到沙滩团馆授徒,课教一门兄弟子侄亲朋故旧的黎梓,得知从兄黎渊辞世的噩耗,回忆起客居北京期间,得其心存厚慈,解依推食、关爱备至,一门骨肉无异同胞的往事,伤感之情一触即发,他在《哭伯颜从兄》里一字一句地写到:“乘槎万里学东赢,早岁飞腾更有声。四海交游皆俊杰,一生疏懒误功名。情如禹鼎天然重,诗似秋江自在清。身后萧条真可叹,他乡何以养孤婴!”

作者通讯地址:遵义市老城协台坝农行旁遵义黔北状元堂补习学校电话:0852-*******

手机:13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