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教诸宗研究

佛教诸宗研究

《佛教诸宗研究》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又作五派七流。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临济之杨岐派、黄龙派,合称七宗

2、临济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为唐代僧人临济义玄所创。临济义玄,河南南华人,俗姓邢。初参黄檗希运,又礼谒高安大愚、沩山灵祐等。后还黄檗,受印可,河北镇州住于临济院,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机法接引徒众,更以机锋峭峻著名于世,别成一家,遂成临济宗。师接化学人,每以叱喝显大机用,世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临济宗是我国禅宗最盛行之一派。有“临天下,曹半边”之称。

3、曹洞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为唐代僧人洞山良介、曹山本寂所创。主张“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通过坐禅,使人与道相结合。

4、中观学派: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流派之一,宣扬空观之学派。为龙树菩萨所创,由鸠摩罗什系统地介绍来中国,与“唯识派”齐名。主要以中观为核心。主张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性空假有,不着两边。其基本观点是:诸法因缘而生,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5、四法界:华严宗的宇宙观。法界: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华严宗的四法界是其主要思想“法界缘起”说的重要内容,指从凡夫到佛菩萨之间的四种对于世界的不同认识的层次,即事法界(差别之现象界)、理法界(平等之本体界)、理事无碍法界(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的关系)、事事无碍法界(现象界本身的不可司仪,又做无尽法界)。

6、公案禅:始于唐,盛于宋的禅法之一。借用封建时代官府的判案方法,来讲述禅宗僧人参禅时的具体事例和禅悟境界。

7、逃禅:避开世俗,遁入禅门。原词出自杜甫的诗句和《西厢记》崔莺莺之口。

8、业力: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业为因,果为报。业是产生果报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改变的,永恒的。或者说业力是前世或前时表现的行为招致结果的力量,以业为原因,招致果报的力量。业指身、口、意三业。

9、善导:唐代僧人,号终南大师,山东临淄人。,净土宗祖师。曾“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著有《观无量寿经疏》《法事赞》《往生赞》等。

10、惠能:唐代名僧,禅宗六祖,南宗创始人,又称大鉴禅师。从弘忍得法,弘扬顿悟之说,宣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神秀在北方宣扬的“渐悟”之说相抗衡,其言教理论被弟子法海等编为《六祖坛经》,是现今禅宗的经典。

11、神会:唐代著名禅僧,惠能弟子。一生弘扬惠能禅风,使南宗取得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性

人物。(有辩论集《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著有:《显宗论》等。)

12、弘忍:唐代名僧,禅宗五祖又名大满禅师。以《金刚般若经》代替《楞伽经》为禅宗佛教经典,晚年传衣钵与惠能。支持顿悟之说,著有《最上乘论》。南宗禅的实际形成应该从弘忍开始。

13、慧远:东晋名僧,净土宗初祖。道安弟子,俗姓贾,山西雁门人。隐居庐山三十年,创白莲社。后下庐山,主持东林寺,使北方佛法得以流传江南。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

14、昙鸾:南北朝僧人,山西雁门人,净土宗先驱。他自幼出家,学内外经典。开创念佛法门,极其通达《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论,著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特别被日本人推崇。

15、莲花生:印度僧人,8 世纪后半期即唐代将密教带到西藏,,亦称乌金大师,其密咒乘咒对宁玛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被尊为宁玛派祖师。

16、宗喀巴:明代僧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有《菩提道次递广论》、《密宗道次递广论》。其所创黄教成为西藏的执政教派,法达赖和班禅实行转世相承制。

17、马祖道一:)唐代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谥号为‘大寂禅师’。有‘选官不如选佛“。。。。许多有名的公案都出自马祖,是禅宗史上有巨大贡献的人。

18、百丈怀海:唐代名僧。得马祖道一之印可,出主江西百丈山,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敕谥‘大智禅师’,所制百丈清规,天下丛林无不奉行,为禅宗史上划时代之功绩。中国与印度僧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从百丈怀海开始主张“农禅生活“,开始的。

19、清规:“僧制”的别称,即僧人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以百丈怀海的《百丈清规》为著名。

20、空始教:华严宗的判教系列有五大教,第二教为大乘始教,此教分为“空始教”和“相始教”。空始教依般若、三论等经论,诠说诸法皆空,揭示真空无相之义教。

(华严—大乘始教—空始教—般若—三论—诸法皆空——真空无相)

21、愿力;通过发愿而产生的力量,即本愿力、宿原力的略称。主要是指三业中的意业所产生的愿力。

22、波罗夷:汉译为断头、堕落等意。是佛教戒律之一。也是“五篇”之一。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极恶戒。(五篇:波罗夷、僧残、波易提等,总括为比丘250、比丘尼348条)。

23、一心三观:天台宗教义之一,一心:指能观之心,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的内在精神。三观:指空、假、中观。一心三观指凡夫一念起而能悟得“空、假、即假即空”这三种对于万

有的认识。

24、一念三千:天台宗教义之一,于凡夫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意为在我们所仅有的一点思念中,也能反映宇宙的森罗万象,反映大千世界的伟大。

‘三千’是指一切法。也是《华严》的十法界、《法华》的十如及《大智度论》的三世间相乘所得的结果。亦即十界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间(众生、国土、五阴)配合,即成三千之法。

25、三谛圆融:天台宗教义之一,指空谛、假、谛、中谛是互相融合的,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以此观察世界,便可得到佛家真旨。

26、六相圆融:华严宗“法界缘起”内容之一。又作六相缘起。(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圆融是指六相相互圆融而不相碍。

27、大手印法:藏传佛教噶举派修行法门之一,主张心传口授。与禅宗心地法门类似。不过它在印藏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无上部密法,较禅宗多了修咒与气脉明点的方便,形成了特有的宗风。

28、无情有性:天台宗九祖湛然提出的理论,指众物虽无感情,但也有佛性。湛然大师认为任何客观都不能脱离主体存在,因此,主体成佛,客体也会岁主体变污土为净土。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万法真如,由不变故,真如万法,由随缘故。

29、看话禅:看:见也。话头:公案也。

看话禅宋代禅宗二大流派之一,为大慧宗杲所创,主张专就一则祖师的话头,历久真参实究,以至悟道。

二、问答题

1、简述噶举派密宗的特色

藏传密宗噶举派是依月称派的中观为主要学说,理论上主张心传口授,修行上主张苦行,特别是创造了“大手印法”。其修行方法先从‘拙火定’入手,然后修‘那饶六法’等,最后亲证‘万有一味’、‘怨亲平等’、‘染净无别’、‘明空无别’、‘空乐无别’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大印’。其最高修法是“无上瑜伽密法”,即“双身修法”,通过男女修法者相合的形式去怔悟空性。

2、简述法相宗“三性”说的内容

法相宗的“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又作虚妄分别相、分别性。)指凡夫对万有的认识,是错误的执迷的认识。

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指由各种缘所生起之法,即指依心识与众缘而引起的心识活动。

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指在依他起性的的基础上,脱离遍计所执性的错误,认识到万有皆空的真理。

以上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

3、“上生弥勒”和“下生弥勒”的区别

上生弥勒和下生弥勒的区别在于:

(1)上生弥勒是现实修行人所向往的世界,也是一个彼岸的世界。它所展示的是弥勒在兜率天的大乐世界。修行人通过禅定可达到此世界。

(2)下生弥勒是指一个未来的人间世界,一个弥勒菩萨降生娑婆世界后,人间有秽土变为净土。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光明的世界。

4、禅宗思想的“四自“是什么?分别简答

是自尊、自信、自主和自力。

自尊:是指与佛平等,心佛众生、平等无碍。

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求真正见解,不再迷惑。

自主:相信自己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力:相对他力而言,是指自身的觉悟之力量。

这四自主要是强调不对外崇拜,而是要向内求索。

5、“禅”的三种解释是什么,分别简答

一是禅那,指戒、定、慧中的定。即思维修、静虑。

二是禅悦,禅悟。是指通过修行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三是禅宗,即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

6、简述天台宗关于“五时八教”的判教

“五时八教”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

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而教导之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化法四教)。总称为五时八教。

“五时八教”是天台宗学说进行宗教宣传内容的指导原则,对天台思想体系来说特别重要。但是,天台宗认为不该机械地按顺序分为五时,而是认为这五时是循序渐进的一种方,而化仪四教则如给人治病的药方,化法四教如药。总之,五时八教是佛教各宗派中判教方式中最出色的判教方式,

7、在佛教史上称作“弥勒“的一般有几个?分别简答。

有四个。

(1)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学者,

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瑜伽》的作者。

(2)上生弥勒,即弥勒菩萨。原为婆罗门子,后为佛教徒,先于释迦入灭,上升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

(3)下生弥勒,指未来佛,亦为光明佛。

《弥勒下生》经中说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

(4)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契此。中国民间以五代奉化岳林寺和尚契此

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常雕塑其像作为弥勒供奉,做笑口常开,坦胸露腹之状。

三、论述题

1、试论净土宗的五种形态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等。净土的五种形态有:

(1 )阿佛净土

在佛经向东方传布的过程中,东方人认为阿佛是东方第一佛。阿佛的净土由本愿构成,是一个生活富足,人民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国土。此净土和《维摩吉经》有很大关系。此净土中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是一个很现实的净土。

(2)西方极乐世界阿迷陀佛净土

《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在这个以阿弥陀佛为教主的极乐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痛若,皆能趋向佛之正道。往生到这个净土的,可直接成佛,有菩萨过位。

(3)弥勒净土

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所生之处,当来下生弥勒佛即生于此,故以之为弥勒净土。弥勒净土还未脱离欲界,能够满足人们的五大欲望。

(4)东方药师琉璃净土

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教主的佛国净土。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故成东方药师琉璃净土。此净土的人民无灾长寿,无疾苦,无不满,民生丰富,政治清明,身心安康。

(5)唯心净土

由心净而产生的净土,为禅宗所提倡的最高境界。

此净土主要是依据《维摩经》和《坛经》的心净土净之说而来。

禅宗以为,若直了心性,则即心即佛。明自心处,即是净土。《六祖坛经》上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中略)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2、试论华严宗的主要思想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依《华严经》所开创的一个宗派,故又称贤首宗。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法界缘起”说。

“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互相依托,相即相入,圆融无碍。

华严宗认为千差万别之现象界,其法性具有实体,亦即缘起之诸法悉为实体,现象之外无有实体,实体之外无有现象,此即法界之实相。

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关系着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称为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可分为染、净二方面来说明。染法缘起,系说明迷界之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迷)有力之状况;净法缘起,则说明悟界之缘起,即真如有力而无明无力之状况。华严教义中,更进一步详细发挥法界缘起者,另有所谓三性一际、因门六义、六相圆融、四种法界等要旨。

3、试论大乘佛教戒律的特点

大乘佛教的戒律主要是指《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与《善戒经》上所说的三聚净戒。在天台宗为圆顿戒,在真言宗为视而不见昧耶戒,在禅宗为无相心地戒。

大乘佛教的戒律随着佛教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一点也是大乘和小乘之间最大的区别。如小乘佛教的戒律始终保持着僧人不亲自耕种和制作饮食的戒律,而大乘从百丈怀海起,就提倡农禅并行等。

4、试论瑜伽行学派的的思想框架

瑜伽行学派是印度的大乘派别之一,在中国被称为有宗。其创始人为无著和世亲。(也有传说最早是弥勒)

瑜伽行学派是中观派对立的学派。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经论为思想根据,以法相学(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学(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惠读学(道次第)说组成了主要的思想框架。主张离心识之外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认为能够变现世界一切事物的有三类八识及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这三类八识又被称为三能变。

三能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又“识”所变现出来的,并认为“识”的职能有四分相分(如布)见分(如尺),自证分(如尺所量的布的长短)和证自证分(对于尺所量的布的长短的再证实)。认为认识的发生是以见分和相分为对象的心识活动

对于“识”所变现的宇宙万物,瑜伽行学派又将之概括为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此外,又用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解释一切现象的有无、真假,把佛教修习的全部目的归为阿赖耶识种子的转移,及用佛教的世

界观取代世俗的世界观。

5、试论禅宗形成的过程和标志

禅宗的形成可分为两大时期。

前期可以从五祖弘忍追溯到北魏时期的初祖菩提达磨。达摩为印度僧人,印度禅宗第28祖。后渡海来到中国。先到南朝梁都,受到梁武帝的接待,但双方不契,转到北方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默然修习。中国僧人慧可断臂求法,得其心印,接《楞伽经》传授。后再经僧璨、道信传至弘忍。

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开创东山法门,开始用《金刚经》代替《楞痂伽经》为禅宗主要经典。他用做偈之法选择了两个大弟子中的惠能为衣钵继承人,并极力支持惠能的顿悟之说(时间允许的话,就多答些)。

这一时期的传承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理论上都为立宗做了准备。

后期,从六祖惠能开始,用《金刚经》代替《楞伽经》,从渐悟到顿悟,提倡明心见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惠能弟子神会北上弘扬顿悟之惠能禅风,奠定了其在全国的位置。神会因此在南总顿悟禅成为统领禅宗的关键性人物。

禅宗形成的标志就是,惠能的弟子法海所记录的惠能言教集《六祖坛经》。

6、格鲁派密宗教义的核心是什么?

格鲁派密宗又称黄教,是明代西藏高僧宗咯巴大师所创。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

格鲁派的教义以中观学派的思想为核心,认为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未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

格鲁派提倡按经、律、论之见解,修戒、定、慧之行证,具方便智慧双运。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离断见与常见,不执两边,而持中道。

格鲁派尤其注重发菩提心,修十地,行六度,守菩萨戒,由显入密,以显为因,以密为果,依此达到成佛境界。

7、试论佛教理论体系中“空派”、“心派”、“理派”的各自特色。

根据杜继文先生的说法,这三派是禅宗内部真正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体系,从大乘起性论构造的体系中演义出来,

空派即“假有性空”说,强调心性本空,继承三论中的遗风,属于禅宗中的“般若学系,代表性口号是:本来无事。

心派,即真如缘起说,最明显最直接的特征是:突出“佛在心中”,代表性口号是:即心是佛“,

理派是“赖耶缘起”说,强调心生诸法,代表性口号是:“即事而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