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

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

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右军,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荣禄自领八旗老营制为中军。但实际上,新式武器和火炮以聂士成的鼎军为主,所以鼎军在八国联军战争之前,实在是国内装备最强的王牌军。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老佛爷没办法,连这压箱底的王牌军也拿了出来,抵抗八国联军。率军在天津守卫,打的八国联军丢盔卸甲,但终因北洋水师已经不存在,鼎军没有海上支援力量,而八国联军在海上舰队的拱卫之下,鼎军渐力不能支。聂士成本人在八里台中炮阵亡。大清的王牌之师也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路,剩下唯一的武装力量,就是袁世凯的武卫军右军,也就是新建陆军了。如果没有鼎军的覆灭,根本就不可能有北洋六镇,也就没有袁世凯了。

另外一个可惜的地方是,鼎军当时训练使用德制11公厘毛瑟枪一万支,战备用枪为奥制8.5公厘Mannalicher步枪一万支,配备7.92公厘德制Ka98步枪数百支,步营配克鲁伯37二磅快炮,炮队配备75速射炮16门,另有旧型克鲁伯60公厘口径速射炮32门(七磅炮)、格鲁森57快炮32门。还有当时世界上最新锐的马克西姆重机枪二挺。马队使用温切斯特双管散弹枪。

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武卫前军聂士成阵亡,武毅军也就是鼎军,全军覆没,鼎军从此成为历史。需要注意的是,鼎军并不完全是被八国联军打败的,当时的鼎军战斗力不在八国联军之下,但是因为义和团的扰后,八国联军的前攻,内外夹击而失败的。

树军:

树军是张树生与其弟张树珊等人,在安徽皖北办的团练,后随李鸿章至上海,树军也是淮军最早的军队,而且张树生本人据

说是淮军里,除了李鸿章之外的权威。Z压太平军后,张树生本人也因功累官至道员,按察使,后授山西巡抚,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后又曾署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赏加太子少保衔,可以说,张树生本人也是淮军系中,除了李鸿章之外,最重的重臣之一。

在张树生任两广总督期间,中法战争爆发,树军在广西边防备战不力,在北宁战败,被革,张树生本人于1884年病死。

盛军:

盛军也是淮军前期主力之一,在完成了清廷Z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的多次使命,是李鸿章所部各路淮军中的主力。同治九年李鸿章,调盛军屯卫畿辅。所以说袁世凯是小站练兵起家,其实是由盛军开始的。

周盛传小站练兵采取的是寓兵于农的策略。从光绪元年开始,至六年,他亲率将弁在西起马厂东到大沽的辽阔土地上,挑河挖渠,建闸修桥,沟通了南运河与海河,以优良水质刷咸涤碱,使百里荒芜斥卤之地尽成膏腴,建成阡陌纵横,河网交织,咸淡分流的小站垦区,实现了南稻北移,培育成功名震中外的小站稻,为历史名镇小站奠定了基础。

盛军在小站屯营19年,其中先后有6年的时间致力于灾民的赈济,经费多半靠将佐集资。赈济之外,盛军还承担了抗洪抢险义务,光绪八年大雨,大城县南赵扶村子牙河西岸决口三十余丈,淹了文安、大城数百里洼地。周盛传认为“救灾恤邻,义固不容恝视”,立即派马队抢堵,经过多次失败,雇募了有经验的人工,两面进占,日夜奋战1个月,两坝才告合龙。为了防止水患,盛

军步队各营在减河两岸堆土牮十四五万立方米,保证了“秋收无害,乐岁声含”。

中法战争爆发,周盛波奉诏募淮勇5000人,赴小站防备训练。十一年,周盛传病故,周盛波统帅盛军继续屯垦、训练,扩建小站镇街。十四年,周盛波病故,盛军由卫汝贵统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卫带领盛军十三营前赴朝鲜,兵败,卫被逮问,盛军由吕本元和孙显寅会统,在甲午战争中盛军全军覆没。

庆军

吴长庆所部,最早是由吴长庆奉曾国藩之命,在庐江办的团练,曾经参加过太平军的三河战役,攻下三河,后改为庆字营,也称庆军。同治元年随李鸿章赴上海。光绪六年驻防山东登州。光绪八年吴长庆率六营渡海赴朝鲜,参与中日朝鲜战争,吴长庆本人曾夜入朝鲜皇宫,救出朝鲜皇帝。当时的庆军中,就有后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而且袁世凯也就是因为在庆军朝鲜的战争中绽露头角,被誉为知兵,他本人也是从庆军起家的。后来朝鲜兵败,袁世凯几乎是单骑逃回。不过在朝鲜的时候,26岁的袁世凯还是把当时的五大帝国,英美法德日整的团团转。

光绪十年,吴长庆驻防金州,病死,由总兵黄仁林接统,留驻朝鲜的三营,由吴兆有张光前统带,次年奉调回国。甲午战争爆发,庆军全军参与辽东K戰,兵败,黄仕林革职,张光前革职留营效力,后庆军所部改隶宋庆的毅军。

宋庆调防九连城后,日军侵入奉天,毅军转战于复州、盖平、海城等地,甲午战争结束后,庆军随毅军改为武卫左军,驻防直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毅军也兵败,派生出很多军队,比较

有名的就是山东的嵩武军,河南的宏武军,安徽的安武军和北洋张勋的定武军。

不过,至此庆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记,应当说,庆军在朝鲜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已经走完了自己的使命松军

郭松林的松军最早其实是湘军的体系,参与过攻占安庆的战役,后改隶淮军。最早只有两营,后增至八营。镇压捻军后,改松字各营为武毅军。合刘铭传部击灭过赖文光部和西捻张宗禹部。

郭松林从湖北提督调直隶后,松军归入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与鼎军合营,后在八国联军的攻击下,兵败溃散。

勋军

杨鼎勋最初隶属于湖北按察使李孟群,后隶属了湘军最强的军队之一,湖北提督鲍超。是鲍超军中的勇将。曾经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击败过陈玉成和李秀成。后募淮勇千人,随李鸿章,成立勋字营。勋军在苏常的战争中,是出了大力的,杨鼎勋因此授江苏苏松镇总兵。

在追击捻军的战争中,追击于诸城,胶州,东捻平,后破捻军于安平,追击至杨家村,降张志清,后偕郭松林击捻军于睿县。守运河时,旧伤复发死了。

开军

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这可以说是曾国藩送给李鸿章的嫁妆之一。

程学启的开军曾经破太平军谭绍光部,因功授提督衔,后随李鸿章进苏州,破太平军于正义镇,克昆山,清廷赏一品官衔,

后又连拔花径,同里,克吴江,直抵苏州娄门外永安桥。

在进攻嘉兴时,程学启拥军登城,头部中枪死在军中。开军被编入武毅军。

仁军

唐仁廉最早跟随湘军名将彭玉麟,时太平军韦志俊在池州诈降,他跟随彭玉麟前往受降,忽然降众哗变,唐仁廉厉行抗击,手刃数人。杨学斌嘉其勇,令选降众立为“仁字营”。仁军开始成军。

咸丰十年,唐仁廉改从鲍超霆军,跟随鲍超截击太平军,从战于太平、石埭间。同治元年随李鸿章。曾领兵攻取青阳,升为总兵。同治三年,率军攻克金坛,授为提督。同治四年,到广东嘉应州参与Z压太平军余部,获赏黄马褂。同治五年,回师北上,参与Z压捻军,率骑兵追逐捻军于鄂豫之交。同治六年,接连追击捻军于永隆河、钟祥池河、枣阳、平林店等地。鲍超解职后,他分统其众,从李鸿章继续追击捻军。东捻失败后,他遇提督缺出任先简放。这时,西捻首领张宗禹率军进攻京城,唐仁廉领军围追堵截捻军于直隶、河南、山东之间,在浚县大别山、海丰郝家寨、商河李家坊等地,大肆围捕捻军。又同郭松林在沙河、高唐卢寨等地合击捻军。捻军首领张宗禹被中伤。西捻失败后,清廷给他记一等功。同治九年,他跟从李鸿章入陕西,在北山与回民起义军作战,不久调防京城,驻青县马厂。同治十三年,清廷授其通永镇总兵。光绪十年,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二十年,诏加尚书衔,适值中日甲午之战爆发,他奉召至京,条陈方略,请求率二十营兵力以挡前敌。军队刚刚出关,因议和而战事结束,

遂还。光绪二十一年卒。

仁军与其它淮军不太相同,因为他是从鲍超的霆军中分拔出来的,而后由李鸿章暂借马队三营和步兵两营。可以说是同时隶属于湘军和淮军两大阵营,所以曾国藩解散老湘营时,仁军除借调淮军的以外,未能幸免,几乎跟随鲍超全军裁撤。

奇军

刘士奇的奇军最早为薛焕所幕,后不详。

再加上北洋水师,这所有的一切,其实上就是李鸿章的家底了,同时也算是晚清的家底。

当年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准备淮军的时候,曾国藩曾谆谆告诫“羽翼未丰,未敢远飞”。可惜北洋水师本是拱卫京暨和渤海湾的,真正具备出洋打击的只有两艘铁甲战舰,镇远和定远两舰,其它为蚊子船,鱼雷艇,练船和辅助舰,另有八艘巡洋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平远,扬威和超勇。其它广甲,广乙,广丙是临时从南洋借调而来,而这十一艘巡洋舰中,只有经远和来远是装甲巡洋舰,而其它的为防护巡洋舰和碰撞巡洋舰,实际跟现在的民船差不多。

所以说,北洋舰队中,只有定远,镇远,经远和来远是装甲舰。黄海一战,只有5个小时,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沉没,来远重伤。其它重船均有致命伤。有人说再战,再战的结果已定,还要再战吗?再战就是再多赔些军费罢了。

有人说李鸿章是大卖国贼,我不敢苟同,我所知道的是,李鸿章以Z压太平天国起步,剿捻而发家,办洋务而鼎盛。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中,几乎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全部葬送,所有的部

下,几乎全部在甲午海战,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中死亡殆尽。至辛丑条约签定,他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与列强抗争,而再凭个人能力挑拨离间,终于只赔银,不割地。而后在俄罗斯出兵要胁下,老头无能为力,没兵可派,没人可守,终于吐血而死。

不过可怜老人家用自己的命,挽回了东三省的命运,死后十一国出面,导致俄罗斯最终没能吞并东三省。并且海外五国并没有将清朝的赔银运出中国,而是就地兴办洋务和学堂,代李鸿章搞起了洋务基础建设。兴建了清华,复旦等一批洋务学堂。

死前李鸿章上书朝廷,请袁世凯代自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护卫北京。对袁另眼相看是一方面,因为他知兵,也因为当时全国,就只有袁世凯的七千新建陆军保留了下来,已经再也没有兵可守了。(张之洞练兵的南洋只有三千人,并且革命党混杂,不像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清一色)。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百度上一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太多太多,然而似乎总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沉重,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提问。对待这个问题或许我思考的还没有百度上的深刻,但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一直充斥在我们的学习中,却游离在大多数人思想外的话题,忽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论述。 当被问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我们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这么回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多么漂亮的回答啊,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我不是说这样的回答不对,只是我们从初中乃至大学,谈到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时无不这一套说辞,是否这样的回答太过空洞。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想我对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我猜有的人可能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然而他一样可以答得这么优秀。对于从小接受现代教育,一直被强调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我们,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其的悲哀!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随着历史

车轮的滚滚向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古老的民族不断地承受着各种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然而,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优良传统犹如一道道坚实的堤防,捍卫着华夏文明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墨家,老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直到秦汉一统帝国,文化终于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儒学独尊经学也兴起了。魏晋南北朝时乱世中的文化呈多元走向。玄学兴起;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但文化并没有湮灭,它继而走向了隋唐的隆盛时代,展现了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两宋时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理学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臻至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沉暮与开新,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可是,当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的我们,不知是其不幸,还是这是历史对它的又一大考验。 “文化热”已经持续了那么久,是的,不少研究者发表了诸多有益见解,不仅涉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但对我们而言,真正有影响有作用的又有多少?至少在我看来,是学者们争论他们的,我们生活我们的,似乎都没有了关联。还有,“现代新儒家”更是不遗余力地论证中国文化儒家主流论,“孔子”如今也享誉全球了,外国人倒是知道中华文化了,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八: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并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专题概括】: 近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建立与巩固的历程,近代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在这部历史中,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到来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它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终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一、主体线索和分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资本主义的发生史 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二、知识结构与精要 【历史分期】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出现近代曙光) 1、背景:1)、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2、影响: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出现雏形。

(二)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欧美少数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英、法两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拓展探究】: 1、《独立宣言》和攻占巴士底狱产生的直接影响分别是?(宣告美国诞生,掀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对他们所作所为产生影响?(启蒙运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对欧美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现代法制社会先河;是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美法两国在革命中相互影响的史实?(美独立战争期间得到法国支持;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 4、美国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英法美三国革命中,三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等) (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中期)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流 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表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868日本明治维新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

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

历史知识总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特点

历史知识总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特点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的问题,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多数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的移植过来。”因此,它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本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缓慢地朝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传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它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这些条件使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得以发生,同时又被原已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利用而滋长,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表现为双重的发生过程。”因此,不能说它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处理这一问题,要把下面两个问题区分开来: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否是欧风美丽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欧风美丽”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破坏作用,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是促进作用,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和资金,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形成的,这隐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落后地区后果的理论认识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身发展的经济规律必将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欧风美丽”关系甚密,对其有资金、技术、机器等方面的依赖。 ☆关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其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即着眼于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方式逐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目的转为争夺并独占投资场所。表现在谋求侵略权益上,早期主要是强开通商口岸,设租界。而后期转变为谋取资本输出特权。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约》较早显现出这种变化,即法国要求获得在中国广西和云南的筑路权。到《马关条约》表现:更为明显直接要求在中国通商口岸办工厂和大片割地,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发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又不能截然分开,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输出阶段,已有早期的资本输出,只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服务,如沿海的外资工厂,把收来的棉花、茶叶、蚕茧等加工之后运回本国,既减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纪末以资本输出为主阶段,商品输出也仍然存在。 ☆关于租界、租借地 租界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作为外侨居住和贸易的一定区域,作为其进一步侵略该国的据点,上海英租界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租界。“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经济手段控制某国的一定区域,不许别国插足的特殊区域,是向殖民地发展的过渡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侵华方式的比较 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自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 N o.2,2001General N o.57 [收稿日期]2001—03—05 [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 陈延庆 (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 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 [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 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 CH EN Y an 2qing (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 [Abstract ] In m y op ini on ,different peop le have different op ini ons about po st 2modernis m ,but po st 2mod 2ern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si ons :1.Po st 2modern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t changes in social culture ;2.Po st 2modernis m w ill inevitab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ture . [Key W ords ] po st 2modernis m ;modernis m ;traditi on ;inter 2textuality 应该说,用“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来概括西 方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是相当不准确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西方已经泛滥成灾,即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几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后现代”这一“病毒感染”,以至有了“后现代神学”、“后现代旅游”、“后现代体育和交际”,甚至“后现代美食”、“后现代做爱方法”等等。因而,用“后现代主义”一词来概括一个如此“复杂得难以说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无疑会捉襟见肘、以偏盖全。另外,在各种以“后现代”为名的著作和文献当中,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人人言殊,“每一个批评家皆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构设后现代主义”,以至于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形式。尽管如此,“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所感兴趣,甚至已甚为流行的概括”,而且,它也提供了“分析和理解当代文学和思想的一个有用的 工具”[1]。因而,从现代主义乃至更为古老的传统观念的角度来观照后现代主义,对于准确把握“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乃至未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一、后现代与传统 众所周知,后现代以强烈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似乎它是在与传统的断裂带上诞生的。如果据此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没有任何关联,实为大谬不然。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并不笼统地反传统。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有特定的内涵,矛头主要是指向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核心的一套知识话语。正如积极推进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所说:“在我看来,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有间断性。因而,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过去思想和制度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仍然在发 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2] (P108) 可见,背景各 异,来源不同,因素混杂且互相冲突的后现代主义,在挪用、篡改且部分超越了西方哲学中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传统的时候,却又复活了被现代主义废置的“传统”。

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道家思想的核心》由春秋时期的老聃创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之广,言论争风热闹非常。百家争鸣,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在诸多竞争之下,《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到底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 道家思想在对生命的观点、养生与哲学方面都有突出的造诣。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得不提及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在历史千年运转中得多朝多代君主力捧,尤其在汉武帝时期更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究竟是如何呢?战国时期,儒术为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争,以道家思想的失败而告终,满腹道家理论的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自此去了秦国。从此,道家思想为秦统治集团所接受,但引起儒家和法家等学派的不满和恐惧,以秦国的高居于西北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而言,一旦接受道家思想作为他的国家哲学,秦国称王天下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事实上,后来秦始皇的确统一了中国,并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的传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儒家抗衡的只有道家,综观中国思想史也确是如此。汉初,道家思想简直成了官学。张良避地下邳圮上老人授于太公兵法,也就是一本黄老之学,潜心钻研,终于成为老子思想的实践者,辅佐刘邦夺取天下。 《道家思想》的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关键人物是窦太后,她对文帝时期执行按道家思想制定的政策具有非常明显的有效性。正由于她的坚持,这条路线方才一直执行到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期间,淮南王刘安因谋反而自杀,使用的理论武器竟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此事对道家思想造成了重大打击,从此,道家思想开始走向衰落,若没有窦太后的维持,肯定衰落得更为严重。 三国、两晋时期道家思想大有复兴之势,玄学和清谈的流行使道家思想的地位局部得到恢复。道家的思想逐步与儒家和佛教有所融合,儒、道两家的敌对状态不复存在。历史游走至唐朝,由于皇家姓李,道家思想因创始人老子也姓李而得到大肆宣扬。此后历朝历代,儒、道两家不复相争,道家思想亦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走向稳定的流传发展。 信息来源:简单购-中国,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3017493.html,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与此相应, "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诸如此类的对"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括性描述早已不是是么新东西了。但我们必需承认,这种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和文化现实的理论话语,是任何有关"后现代主义"讨论的知识论上的出发点,尽管我们只能在具体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中寻找"中国后现代"的定义。伊格尔顿说他无意在"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国际话语(包括中文世界的有关讨论)从来都是借助两者间概念上的摸糊性跨越种种现实的限制而进入问题的。不妨说,后现代话语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赋予它某种"普遍性",尽管该理论本身是以反普遍性起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在《极端的时代:一九一四至一九九一的世界史》中对后现代的普遍思潮作了如下总结: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对客观现实的存在持根本的怀疑论态度,它们不相信人类能通过理性手段达到对现实的一致的理解。它们都有激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在它们看来,一个被技术彻底改造了的世界立足于某种世界的本质,而有关进步的意识形态则是这种本质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前提构成了这种世界本质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3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2 单元\专题第2单元第三课设计主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但条理清晰,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在斗争中求发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设计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通过对材料和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去感悟那个时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完成三维目标。 2. 学情分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初中有所涉及,但对“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涉及较少,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高一学生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本节内容的认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是对前两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提升和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节内容既要讲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下,它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艰难发展的历史;还要看到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它还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学习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资产阶级逆境中奋进的精神,使学生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1.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 2.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教学难点:1.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有关历史性质的探讨,自19世纪兰克学派兴起后,似乎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尽管对历史的科学理解在20世纪初受到了新兴历史学派的挑战,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二者还是一致的。然而,在人类跨入新千年之际,后现代主义向严谨的历史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致使历史的真实性本身成了问题。历史的真实性何以存在? “历史”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的historia,其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和叙述。因此,作为一种叙述的艺术,历史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无论何时赋予历史叙事‘真实的故事’这一特征,需要强调的都应是‘真实的’这个形容词,而不是‘故事’这个名词。” [1]也就是说,对真的追求,是历史学的核心目的之一。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于历史真实性的理解存在着两个方面,其一, 是人类的历史进程本身的真,其二是人类对历史认识的真。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同一的,因为作为本体的历史事件,尽管具有纯客观的性质,但对于理解者的当下存在来说,那并不是一个经验的世界,而是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视野之外。历史与当下的事实不一样,当下的事实具有历史事件所不具备的某种在场的性质,而历史事件在本质上是不在场的。因此,对于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的直接认识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有通过文字、符号和遗存,经由分析、推理和想象,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历史认识所获得的真并不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客观存在,而是建立在历史事件的主体或后人对历史事件叙述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必然存在着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和历史认识的真相符合的问题。尽管在叙事与真实性之间是连续的,在形式上具有共通性,但每一个叙述者在记录或叙述历史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处于历史之外,以一个绝对客观的态度进行记录和叙述,而是南觉不自觉地在叙述中打上

论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

论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 赵沛霖 中国神话自诞生以来,受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决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命运,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其命运是幸抑或不幸,其道路是得还是失,都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所能解决的。认识一个民族神话的历史命运和特点,只能从这个民族神话的具体情况出发,并从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去寻找原因,同时如有必要,还要与其他民族神话进行横向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清楚一些。关于神话的历史命运,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希腊神话似乎优于没有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中国神话。笔者经过考察,在揭示了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与此不同的结论:从神话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看,前者优于后者;从神话的原始性和多样性来看,则后者优于前者。产生干不同历史文化土壤,经历了不同历史命运,走着不同发展道路的东西方神话,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长,都是人类古代文化的瑰宝。简单地用一方之长比另一方之短,不但有失公允,而且也不科学。 神话具有强烈的人类共同性,因为“真正的神话是对人类共同特点的记录,它和纯意识形态相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语言、精神、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联络媒介”[1]。 但是,神话历史命运的民族性却是十分鲜明的,不同民族神话的历史命运完全不同。就我国来说,作为史前时代文化精华的神话在进入文明时代却没有被作为文明受到重视,并以其所遭到的种种厄运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 由于神话产生的野蛮时代尚无文字,缺乏必要的记录手段,因此,对于神话的记录只能被推迟到文字产生的文明时代。这就是说,神话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与诗歌(文人诗歌)、散文等直接诉诸文字的文学创作不同,它的创作实际是分两步完成,而且这两步跨越了两个时代:原始神话创作于原始时代,而记录神话则是在历史跨过了文明门槛以后的事情。神话创作决定着它的面貌和性质,固然是重要的,但记录神话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特点和气质,同样也是重要的。因为记录神话就是加工整理,就是创作——一种特殊的创作(详后)。这就是说,记录神话与我们一般所说的记录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对于记录神话来说,有一个最为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问题。这个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其特定的要求,并不是文明程度越高越好。因为高度发达的文明,距离神话产生的童年时期毕竟遥远,不但失去了童年特有的天真与稚气,而且失去了原始人感受神话的心理。 神话“一方面极尖锐地表现与反映心灵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极严格的规范与淘汰选择”[2],那么,什么是最适宜记录神话的社会文化环境呢?其中有两个决定性的因是时间,一个是记录者的主观心态。记录神话的最佳时间是在文明发展能够满足记录神话要求的前提下,距离神话时代越近越好。这个时间不可能太早,不可能在

第十五章 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

第十五章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上)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先了解什么是后现代思潮,再了解后现思潮、后现代思潮的特征,再了解后现代思潮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思潮 1、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1)、后现代思潮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谁也说不清楚,一个大致的看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迷恋科学的人对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产生了怀疑,后(post),即指就现代之后,或者对现代的批判。 其次,随着科技、城市消费和媒介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似乎不再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而转变为以消费享乐为中心,工厂车间不再是人们的生活重点,街道、广场、消闲中心成为人们更多逗留处所。20世纪60年代,大型超市、广告、摇滚和大众传媒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体验,原先,韦伯等人关于现代社会的诸种理论似乎不能解释新的现象。所以丹尼尔·贝尔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词语。有人用后工业社会,有人用后结构主义,也有人用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则把后现代文化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支配或文化逻辑”。 不管如何,后现代文化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文化思潮。但是“后现代”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30年代便出现,“当时奥奈斯用它表示一面反映现代主义的镜子。”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则指出“后现代”的概念出现在二战后:到了七十年代,“后现代”概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化理论领域,借以描述同现代话语相对立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1976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了题为“后现代的表现”的大型学术会议,1978年,美国现代语文学会(MLA)在纽约召开了“后现代主义问题”(The Question of Postmodernism)专题研讨会,八十年代后,后现代的理论和话语迅速扩散到非西方的国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文化思潮。 (2)、“后现代”思潮的中心在美国和法国,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鲍德里亚(Baudrillad)、利奥塔(Lyotard)、伊布·哈桑、巴塔耶(Bataille)、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詹姆逊(Jameson)、德里达(Yacques Derrida)、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德勒兹、赛义德(Edward W·Said)等。 2、几种后现代思潮 (1)解构主义六十年代在法国崛起,七十年代以后风靡美国,成了后现代潮流中影响巨大的一部分,德里达、保罗·德曼、乔纳森·卡勒、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这些解构主义大师,从文本的内部对结构主义的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解构。 (2)、福柯则更进一步的通过知识话语本身的历史考察,解构理性主义传统,他把自己的研究谓为“知识考古学”,他的著作很多,包括《疯癫与文明》(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史》。 (3)整个后现代思潮所确立的攻击目标是整个“逻各斯中心”的哲学传统,只不过各自的角度不同。利奥塔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和福柯不同的是,利奥塔关注的是知识合法化的问题。他发现,知识话语为了证实自身的合理性,越来越需要借助“叙述”获得。在后现代社会中,知识话语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利奥塔对后现代的关注表现在他的著作《后现代状况》(The Postmodern Condition)里,在书里,利奥塔对分析了“宏大叙 1(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后现代与历史学

《后现代与历史学》书评 近日读王晴佳先生和古瀛伟先生合著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一书,这是本书主要介绍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对中西方史学领域的影响,即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关系。本书序言和导论部分外,共分三部分,前两部分主要讲了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发展,及对西方史学的冲击,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以及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渗透,中国史学家应该怎样应对。由于后现代主义发端于西方,所以西方史学受此冲击较早,本书在探讨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史着墨也较多。 西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化被一股激进的思潮包围,其代表人物是极具批判性的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布希亚等人,他们的矛头直指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现代文化。到了70年代,这一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其影响触及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后现代主义挑战的最后一个堡垒就是西方现代历史学。”在《序言》中作者就开门见山道出了些本书的意图:中国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但研究的论著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在史学界的反响较迟缓,论著相对较少,作者写作此书就是探究和说明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之间的联系。作者也说明其研究后现代并为赶时髦,而是应为后现代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就其思想渊源来看,后现代主义的确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出发点是为了总结、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及其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就此认为后现代主义仅仅与西方社会有关,

而与非西方的地区没有联系。”王晴佳先生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对西方资本以社会的批判,对中文学世界应该也有不少可以资鉴的地方。”如果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学界无关,那就是陷入对“后现代主义”两种认识上的错误:把后现代与现代视为相延续的两个发展阶段,认为历史是线性发展,不断向前,后现代是比现代更高级的一个阶段。“二后现代主义批评的一个重点,就是摒弃这种历史观念,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的过程。因此,不应该把‘现代’和‘后现代’视为是一种历史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应该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视为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省。”另一种误区就是没有看到后现代主义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强调其多元化,而非一元化的模式。 作者在导论中介绍了汤因比、詹明信、大卫哈维等人对“后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解。“后现代”这也概念在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中被使用,汤认为“后现代始自19世纪70年代,因为这一时代,西方文化开始对其他地区产生深入的影响,成为其他地区仿效的模式,使得非西方其他地区也逐步强大起来。后现代的标志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普及,让西方人认识到西方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后现代’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带有否定现代主义的含义”。汤因比使用这一词是想说明强盛的西方文化却使西方人对其产生怀疑。弗里德里克詹明信这把后现代看作现代这一历史阶段的新发展,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詹明信的著作《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从本书名就可以看出其把后现代主义是为资本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侧重其文化方面的变化。他认为这正是资本主义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