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刺时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感世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

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

板书:

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

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在《文心雕龙》) 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楼静思)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刘潜夫)

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

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稼轩促席使毕其说。珂曰:‘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夫也,实中予古痼。'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

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辛词是用典很好的。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

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

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创作背景介绍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赏析探究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1、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

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

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

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

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

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 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53

人教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 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 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导学 一、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李白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

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关于《蜀道难》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大约是此时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页 1 第 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著导读《红楼梦》导读教案

《红楼梦》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红楼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自主阅读《红楼梦》打基础。 2.了解宝黛钗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三人的性格特征,认识宝黛二人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反封建意义。 3.感受《红楼梦》中曲词的美,大致了解个别曲词的隐喻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红楼梦》的主线及宝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少年时贵族生活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同时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又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 (四)迁移巩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

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内容简介】本单元学习宋词。选取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词作。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柳永词以纤细婉约为主要风格,“景中见情,缘情设景”,词律谐婉,拓宽了宋词的艺术空间;苏轼词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具有豪迈奔放、旷达洒脱、疏朗刚健的独特风格,具有“无事不可入”的特点;辛弃疾词“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大量用典构成“博喻”,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李清照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才学卓越的女作家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寓情于景,层层渲染。 【学法指导】词的学习重在诵读和理解。诵读的关键在节奏和情感的领悟和把握,要读而能背;理解的关键在于能够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去了解作者的内心,知人论世,将作品放在生活、社会背景下理解,找准词眼,把握基调,根据意象,领会意境。难点在于利用想象和联想,补充词意的空白,把握词中的艺术境界。 【教法指导】古人云: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个有效手段,本单元教学要建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然后紧扣一些要点和关键,教会学生学会抓重点,抓关键,从关键性的语句和章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学会理解。扣住景物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理解,使学生学会一些鉴赏的基本方法。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 *参考阅读 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教案一: ◆目标要点学法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 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 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 惰性—隋朝缴械—激动 蹶倒—撅断—噘嘴—猖獗 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 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 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鉴赏能力、以及初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梳理课文,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在用问题推动学生思维深入的过程中推进课堂内容,形成鉴赏能力,再通过训练力求提升更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特定环境下人物性格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人物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赏析。小说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的鉴赏与写作运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学案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 二、梳理作者塑造王熙凤的角度:、、、。 三、课前自主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2、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什么感觉?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3、从着装的色彩和饰品两个角度分析王熙凤服饰的特点。你认为,这样的服饰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4、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睛看王熙凤的容貌,会有什么感觉? 5、找出文中对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分析其作用。

四、课外积累《红楼梦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 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环境和情节,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小说的第三大要素——- 人物。 这些人物中有一位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人称“胭脂虎” ,她 是谁呢?王熙凤。那这节课就看看,我们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会看到怎样一 个王熙凤。 二、内容探究 首先来看大家的课前梳理:作者从哪些角度塑造王熙凤的?学生展示梳理结果: 四个方面:写出场、绘肖像(服饰,容貌)、见黛玉、回王夫人。接下来请大家展示自主探究的成果。 探究一:写出场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请用一句话概括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未至而声先至) 2、王熙凤的出场给林黛玉什么感觉?这里用到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放诞无礼”。对比。把她的“放诞无礼”和其他人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作对比,突出了她大胆泼辣的性格,以及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探究二:绘肖像 服饰 【自主探究】从着装的色彩和饰品两个角度分析王熙凤服饰的特点。你认为,这样的服饰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程婷婷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