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忆”的解释。他认为“集体记忆”倚仗于他人的记忆,同时还是现实对过去的重建。虽然个人并未经历某些事件,但这些事件仍可以被型塑成集体记忆,从而在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集体记忆”的两种研究范式

“集体记忆”概念被提出之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学者们对众多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分成了“集体记忆”研究的建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范式。

建构主义范式认为集体记忆是现在对历史的重建。哈布瓦赫也有“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的论述1。而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诺维克沿承了哈布瓦赫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集体记忆”的核心特征是非历史性,甚至反历史性的。“记忆并没有完结,而是在现实中得到延续,‘集体记忆’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2。韦尔奇(James Wertsch)也从建构主义的范式出发,将“集体记忆”分为三种类型:同质型集体记忆、互补型集体记忆和冲突型集体记忆,它们是同一集体内成员建构记忆的不同结果3。

功能主义范式认为集体记忆最重要的功能是集体整合。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的功能也进行了探讨。在概念化“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集体记忆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维持群体的稳定和完整。亨利·罗素发展了哈布瓦赫的思想,论述道“与个体记忆一样,集体记忆也支持着各种认同。它在情景中跨越了个体的边界而进入集体领域,它支持了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市民认同以及其它认同”4。

建构主义注重集体记忆的因变量特质,而功能主义则强调它的自变量身份。为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两种范式的契合点,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往往采用过程分析法。

综上所述,功能主义的视角和建构主义的视角其实代表了集体记忆研究的不同阶段,早期研究者可能更多地关注于集体记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集体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一问题。前者强调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播,后者则突出集体记忆的变迁,二者实际上是任何一种集体记忆研究都必须考虑的两个方面,它们同时存在,互不矛盾,呈现出集体记忆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角度和思路。

(三)“集体记忆”实现的基础——集体认同

在哈布瓦赫的理论中,形成记忆的个体因素如语言、思维、逻辑都不会单独存在,而是特定生活场景下个体与他人互动产生的综合体。“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5,集体认同的一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3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

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4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个作用是强化了集体记忆。集体认同可以看作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框架,以强大的集体意识作为准则。人们生活在其中,个体的记忆会逐渐被群体同化,成为能够被触发的回忆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同的记忆会由被反对到淡化,然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集体所认同的意识所同化,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形成集体稳定的文化意识形态。集体认同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权力对集体记忆进行重建。现存社会秩序包含政治、经济等方面要素,其中的权力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集体认同,进而对集体记忆的场景影响和重建。在极权主义的社会下,统治者可以用权力制造恐惧来控制人民对事件的记忆。

(四)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现状

国外学者对集体记忆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而展开的。如对大屠杀的研究,大屠杀集体记忆不论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维度上的工具化,还是文化维度上的内化,都是为了支持和强化已形成的集体认同,或是为形成中的集体认同提供合法性基础,以增强集体凝聚力。建构主义范式强调的则是集体认同对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型塑。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这对相关关系像纽带一样把有关记忆研究最常用的两种范式结合了起来。

国内学者这方面的研究尚且不多,现有研究也大都是围绕着某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对人们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如景军的《神堂记忆》,对中国西北某农村中孔庙的重建过程来理解集体记忆对村民的作用。总的来看,集体记忆理论还处于发展中,属于较为边缘和交叉性的理论,但哈布瓦赫的这一理论确实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1目前,集体记忆的研究在我国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

1.理论介绍

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也是西方舶来品,一些学者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梳理,类别划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有力地推进了集体记忆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例如,何莹和赵永乐的《国外群体记忆研究概述》(宜宾学院学报,2004.9),郑广怀的《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同时,翻译出版工作也为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集体记忆理论提供了工具,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翻译出版了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和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华夏出版社也于2006年翻译出版了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记忆》,其中收录了三篇有关集体记忆研究的论文。中国台湾学者王明珂结合华夏民族发展史, 对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入探讨。

2.理论应用

在理论应用方面,题材丰富,著述颇多,但大多集中于对文革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苦难是其核心词。例如《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4.4)郭于华通过研究一个村庄女性对农业合作化的集体记忆发现,骥村婆姨们关于苦难的记忆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经常性短缺,日用品的极度匮乏,身体的疲劳和病痛,没人照看的孩子的可怜,因事故而失去亲人的悲哀,等等。研究发现,她们在回忆过程

1牛津:《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

中常常通过哽咽流泪来表达这种苦难。但是在整个讲述过程中除了对苦难的回忆引致的哭泣流泪外,也不时有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面对苦难记忆当中不时出现的振奋和愉悦,郭于华指出,集体化的个体经历是痛苦的,但集体化过程使得女性走出传统性别角色,因而这一心灵集体化的过程使她们在经历痛苦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新鲜乃至快乐的感受和记忆。

王汉生和刘亚秋的《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则是运用集体记忆的理论详尽分析了知青集体记忆的种种深刻内涵。王汉生、刘亚秋等人试图从苦难记忆角度分析“青春无悔”作为知青主流记忆模式的建构过程。所以,在“无悔”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回忆者“选取”了一些事件,使其清晰化,同时模糊化一些事情或者干脆不谈某些事情。这种有意识的忘却现象是比较普遍和明显的。

景军早在1995年就已将苦难记忆作为一个现象提出来,并对西北农村政治运动左倾政策所造成的苦痛记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前人研究的经验来看,对苦痛记忆的探讨必须从个人层次上升到对文化特质的分析。在乡土中国,儒家的人伦观念是支撑中国人的苦难态度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个人伦观念包括婚姻网络、宗亲组织、邻里往来、上下长幼及男女之别等关系,而这一层层能伸能缩的社会关系则维系着苦痛和其他记忆的传承。显然,这样的结论是对农村苦难记忆中的事件进行分类、归因之后才得出的。但是面对访谈过程中的经常出现的冷场现象,作者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解释。

陈旭清对山西民众关于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进行了调查研究。老者们详细讲述了抗战阶段吃得如何苦、住得如何苦、穿的衣服如何苦、生产劳动又是如何苦。但是不管他们将艰苦讲述到何种程度,也不管这种艰苦造成的结果究竟如何,这些老者都把讲述的逻辑终点纳入到“苦也高兴”、“鬼子害的”、“咱不后悔”的记忆之中。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老者把自己琐碎的苦上升为一种群体认同的苦感,并进而提升到“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我们经历和承担了国家的苦难;另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诉说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抵抗者,他们对艰苦的诉说不仅是一种情绪性的苦感,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反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抗战艰苦的记忆有着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

除了上述这些研究之外,钟年教授通过对瑶族文本《评皇券牒》的考察说明,类似《评皇券牒》这样的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深深地印刻在各地瑶族民众的脑海里,从而凝聚起瑶民的族群认同。

还有学者致力于信仰仪式成为社会记忆的研究。纳日碧力戈通过对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的田野考察得出,各烟屯蓝青定瑶至今信仰祖灵和鬼魂,并通过肢体来操演仪式,其举行的仪式充满了道教色彩。这种思维观念和肢体仪式共存互生,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操演,和经济理性对话,使传统在表层蜕变的同时,保持底层的沿续。

同时,集体记忆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历史影视作品的分析,《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解》(秦志希,曹茸,现代传播,2004.1)从集体记忆理论的观点出发,审视电视历史剧,关注历史的叙述和建构。

以上这些记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口述史资料的收集实现的。国内学者大多认为,非文本的口述是身势、表情、语调、场景的“合谋”,具有文本所不及的优势,它拒绝语言强势,并能生动地传达寓意。口述史与传统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从普通民众中发现社会演进的线索,借此来充分认识民众的社会历史作用。它以特殊的记忆形式进入说唱者的操演,并不断加深、重现或重构着地方的社会记忆。正因为如此,通过口述史来研究集体记忆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关注的记忆理论

一般认为,记忆是一种属于个体的心理感官行为。但是,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则提出: 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现实的社会群体都有其对应的社会记忆,或曰集体记忆。受其导师社会学家涂尔干有关“集体意识”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的影响,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并认为: 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这是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在哈布瓦赫来,纯粹的个体性记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类记忆所依靠的三大支柱——语言、逻辑、概念——都是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所以,记忆必然受制于家庭、社团、亲属网络、政治组织、社会分层和国家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国家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必然具有社会性。

中国台湾学者王明珂结合华夏民族发展史, 对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 前人对于集体记忆的研究, 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其二,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藉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其三,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来说,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因为每个社会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其四,集体记忆依赖媒介、图像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

与“记忆”相伴的是“忘却”或“失忆”。什么事件被遗忘,什么事件被特别记忆,什么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被特别强调,这一切实际上是社会群体如何建构记忆的问题。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记忆分为“初级记忆”和“二次记忆”。他认为,初级记忆是对刚刚被感觉和领悟的刺激的存储,而对这一刺激的有意识提取则由“带有选择和加工性质”的二次记忆完成。英国人类学家古立佛在研究非洲Jie族的亲属结构时,发现他们家族的发展(融合或分裂),是在特别记取一些祖先同时又“忘却”另一些祖先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他把这一现象称为“结构性失忆”, 即一个经过选择、修饰甚至可能是虚构的过程。

当然,“记忆”还可能出现“误差,一般认为,这可能是因时间流逝造成的。但是,20 世纪后半期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记忆误差”被纳入“记忆重构”中加以研究。学者们发现:被选择作为“集体记忆”的内容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

力”关系中的,可能随时间、场合和不同社会情境发生变化。因此,在相当程度上,所谓“记忆误差”其实是“记忆重构”的反映。

在归纳抽取各种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创造性地阐述和回答了“社会记忆是如何传递和维持的”问题。他通过对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研究,认为口述史和文本历史对于社会记忆的传递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康纳顿还发现,过去的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往往更多的以“个人记忆申述”与“认知记忆申述”这两种记忆申述类别为焦点,而忽视了第三种“再现某种操演的能力——习惯记忆(习惯行为模式)”的作用,进而通过纪念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社会记忆。他分析指出:在纪念仪式中能找到社会记忆,而纪念仪式是操演的,操演又是身体性的,因此一个被大大忽视却又百分之百重要的是“身体社会记忆”。总而言之,康纳顿的观点就是社会也有记忆,社会通过纪念仪式来传递记忆,而由于仪式通过身体来完成,所以社会是通过体化实践来传达和维持社会记忆的。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纵观集体记忆理论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将这一理论嫁接到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领域之中的应用价值,它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独到的剖析视角。笔者出于对此的兴趣,故而在本篇期末小论文中,对集体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且寄往在后续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能够恰如其分的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专题、案例当中。

三.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的思考

(一)集体记忆与认同

作为名词的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社会记忆往往是基于一个特定的范畴,这个范畴或区间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拥有共同血缘、世系、文化或同样经历的一个族群,而集体记忆就是由这个族群的当代经验、过去历史、神话传说等构成(这种构成包括事实与虚构两种),并借由文献资料、口述史、行为仪式(各种庆典、纪念仪式与讨论会)与形象化却蕴含象征性的物体(如塑像、与某些记忆相关的地形、地貌等等)为媒介,从而构建起一套固定的认同体系,并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在一个社会中保存、延续和流传。这样的社会记忆有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当个人作为某群体的一分子,与外在世界的个人或群体互动时,透过这种心理构图1的回忆(这样的回忆常是集体性的,也就是社会人群经常集体选择、活化并强化的特定的社会记忆),个人得以有所区分、更加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群体的社会认同体系,进而能够加深、凝聚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当然,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人们在财富、地位、职业、地缘分布等方面日益形成等级分化,这导致基于世系祖先的群体划分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化。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分层方式逐渐动摇了想象的共同

1Bartlett关于记忆研究的核心就是“心理构图(schema)”概念。心理构图是对过去经验与印象的集结。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影响该群体中的个人对外界情景的观察,以及他如何结合过去的记忆,来印证自己对外在世界的印象。而这些人的经验与印象又形成个人的心理构图。在回忆时,我们是在自己的心理构图上重建过去的。

体的内聚性,从而使得以不同群体为区间的社会记忆慢慢演变成为多元变量的、易变的综合体。换句话说,族群的稳定性减弱和流动性增强,让集体记忆显得愈加复杂。因此,我认为集体记忆不仅有助于产生认同,伴随着认同而具有的基本情感联系和异己感更会由此划定族群的边界,每一种社会结群便在设定的边界内外进行排他性的资源竞争,并在状况改变时通过必要的记忆重塑,以改变边界来造成群体认同的变迁。笔者有一个一直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即结合集体记忆与认同的内在联系,针对台湾族群“用脚投票”的选举倾向开展田野调查(目前只是设想,毕竟可操作性有待评估)。台湾族群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本地的原住民族群,也有历史原因迁去的大陆族群,而岛内各股政治势力的票仓来源,很大程度上与不同族群的认同和选择息息相关。因此,从蓝绿阵营的敌对、泛蓝泛绿集团的游移、台湾泛原住民运动等因素来解析台湾族群政治,可能会做出不错的文章。虽然,很多学者推崇价值中立而不赞成学术研究过于政治化,但是笔者抱有的观点是:就民族研究而言,民族问题解决的终点不可能落在文化解决上,更不可能通过武装暴力解决,最终的立足点还是要回到政治解决的层面。或许,政治解决仍然难以一劳永逸,但至少会保持长久的稳定性。

(二)集体记忆的政治价值

《社会如何记忆》的作者康纳顿在其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等级。我反复揣摩这句话,觉得也许翻译者(纳日碧力戈)并没有准确表达这句话的原意。我认为这句话应当修正为:如何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等级决定的。紧接着这句话,康纳顿以例论述:“当今信息技术的储备,从而借助信息处理机制来组织集体记忆,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合法性,这一点涉及到控制和拥有信息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此外,我们不再相信那些历史主体——政党、西方——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这些宏大话语支配力量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们作为我们当今形势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无意识中仍然起作用。换言之,它们作为无意识的集体记忆的控制力量,存而不去。”显而易见,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政治权力对信息及其载体的控制是相当重视的。一个时代的信息经过筛选后从而形成选择性的社会记忆,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与精英集团就好像是一个过滤的筛子,通过对信息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必要控制、适当屏蔽,进而时刻掌握决定社会记忆的话语权,因为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局政府的合法性相关。这种合法性既指经由过去的经营而获得的当下的合法性地位,又包括不断以改善上层建筑等手段将合法性延续到未来。在过去,统治阶级用政治权力来实现控制社会记忆的手段大多是直接、野蛮而又粗暴的(譬如秦有焚书坑儒,纳粹实施种族灭绝,苏联通过驱逐异见人士而令捷克人民强迫性忘记,日本在东北、台湾施行的同化政策等)。然而,二战后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公民的权利意识得到空前的加强,公权力不再能够肆无忌惮的侵犯私权。与此同时,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导致政治权力与生俱来的控制欲念从显性向隐性发展,也就如康纳顿所言,控制的手段更加隐蔽。人们也许难以意识到自身无往

而不在枷锁之中,可是这股力量依然存在,我想先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斯诺登棱镜事件”便是印证。再者,我认为,社会记忆的政治化是无法避免的。沈松侨先生曾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一文中写道:“近代中国国族构建的过程,殆可谓为一套以黄帝为中心的符号政治(symbolic politics)过程。藉着这种符号政治,晚清知识分子揭示出一套新的历史视野(historical vision);中国,也就在此一新的认知下,成为一个整体而独特的政治社群。”“黄帝,其实正是各种政治势力与现实利益进行激烈角逐的文化场域。”诚然,集体记忆本身并不存在任何政治形态或政治性,可是集体记忆一旦被政治权力、利益所需要,政治力量便极尽所能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场域,将集体的记忆和认同吸引入其中,加以重塑、压榨、利用,反过来更好地控制或凝聚相应的社群(族群)。基于这一“工具论”角度的思考,反观本学期族群理论与认同的相关讨论,笔者认为在日后对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演变、控制,以及族群内在与外在的互动、族群边界变迁等方面,都可以从集体记忆理论的角度加以延伸和拓展。

四.结语

集体记忆理论不仅是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领域诸多理论构成的一部分,也在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涉及、运用。在这篇学期末的小论文中,我第一次尝试专门写作文献综述,因此我主要还是根据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文献做了一下概括和归纳的工作,其中也阐述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 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3] P. H. Gulliver , The Family Herds : A Study of Two Pastoral Tribes in East Africa , the Jie and Turkana , London : Rout2ledge & Kegan Paul LTD , 1955. pp. 108 - 117.

[4] William James,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New York :Henry Holt,1890.

[5]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7] 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 牛津.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J],群文天地.2012.(11).247.

[9]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

(28).75-76.

[10]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9-10.

[11]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12]郭于华.口述历史——有关记忆与忘却[J].读书,2003,(10).

[13]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社会,2006,(3).

[14]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12).

[15]陈旭清.心灵的记忆:苦难与抗争——山西抗战口述史[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6]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7]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015年春《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

2015年春《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 1.第1题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的联系开始的。 A.学校研究与教学 B.研究者与课堂 C.研究者与学校 D.研究者与教育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强调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A.文化学模式 B.进化论模式 C.社会发展模式 D.工具主义模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教育进化具有() A.固体性 B.倒退性 C.文化性 D.物质性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是教育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 A.测量智力 B.塑造人格 C.锻炼体力 D.培养审美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A.道德建设 B.教育创新 C.政体稳定 D.经济增长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的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 B.个体人性化 C.个体文化化 D.经济现代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课堂人种志强调研究者尽可能实现() A.研究对象参与 B.观察和访谈 C.研究对象的确定 D.参与观察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不属于人的生成特征。 A.文化演进之历程 B.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C.教育化之进程 D.只求温饱之过程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本质生成理论分析模式认为研究()是认识教育的基础。 A.人的形成 B.家庭的形成 C.经济发展 D.道德问题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是创新文化的关键。 A.培养官场人员 B.培养教书匠 C.培养管理人员 D.培养创造性人才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8春西南大学《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

单项选择题1、根据埃里克森的看法,青少年期的任务是。() A. 勤奋感与自卑感 B. 主动性与内疚感 C. 自我同一感与角色混乱 D. 信任与不信任 单项选择题2、将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的学者是。() A. 彼得﹒伯格和吉登斯 B. 彼得﹒伯格和玛格丽特﹒米德 C. 玛格丽特﹒米德和齐美尔 D. 吉登斯和齐美尔 单项选择题3、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A. 佩恩 B. 涂尔干 C. 米切尔 D. 米朗 单项选择题4、下列属于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韦伯 B. 卢密斯 C. 沃勒 D. 伍德沃德 单项选择题5、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单项选择题6、我国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著作是。() A. 《教育社会学导论》 B. 《教育社会学》 C. 《社会与教育》 D. 《学校与社会》 单项选择题7、当代研究学校组织社会学的奠基性著作是。() A. 《教学社会学》 B. 《教育社会学》 C. 《课程社会学》 D. 《学校社会学》 单项选择题8、强调“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说是。()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现代性说 D. 社会功能说 单项选择题9、埃里克森在一书中,把个体心理发展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A.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B. 《童年与社会》 C. 《老年人的重大事件》 D. 《人类发展》 单项选择题10、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衡反映的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类型。() A. 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B. 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C. 阶层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D. 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 单项选择题11、教育社会学在学科制度化阶段确立的主要研究范式是。() A. 验证性研究范式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类学作为民族学的相关学科在中国似乎也一直以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在其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研究民族学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其和人类学归入了同一血统。而这一血脉相承的关系也必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不论是从概念的界定上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总结上,都明确地体现出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首先,笔者注意到民国时期学者们在概念的界定上谈到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凌纯声认为“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认为:”在欧洲大陆民族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这一名称在英美也很盛行,其意义与欧洲大陆无别,而与文化人类学可通用。在英美文化人类学又别称为’社会人类学‘“.他还将三个名称的关系标列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杨堃指出:”若就学科本身来讲,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应指同一门学科而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也是一致的,即都是运用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的方法。“……据蔡元

培的《说民族学》一文,蔡元培对民族学定义时指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以上是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看法。由他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在探讨民族学时始终站在人类学的视野上,基本上都将民族学归于人类学范围内,认为民族学等同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看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研究主体--各个民族的记录。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这本书中将民族史分位两个大部分来记述,前部分为文化史,后部分为政治史。而文化史部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只有仅剩的三分之一用来略述政权的更迭。在文化史部分我们又可以看到它既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学术,同时还包括政体、阶级、财产、赋税等。若是我们利用政治学的观点来深究此部分的内容,将会记得在政治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可见,在政治学当中,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2015春华师网络教育《教育人类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1.第1题 现代教育发展需以()为准则 A.技术提高 B.法制法规 C.社会功效 D.政治制度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从()建立一定的联系开始的。 A.学校研究与教学 B.研究者与课堂 C.研究者与学校 D.研究者与教育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的()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 B.可塑性 C.民族性 D.求生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是分组实践的基础和保证。 A.独立探讨 B.合作学习 C.课外实践 D.课内学习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文化适应是文化延续和()的基本过程。 A.社会个性化 B.个体人性化 C.个体文化化 D.经济现代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之间的() A.相互歧视 B.相互排斥 C.相互承认和尊重 D.相互对抗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是衡量教育人类学家研究水平的标尺。

A.教育社会学研究 B.教育人种志研究 C.家庭教育研究 D.学科教学研究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主体生成教育的要求教师发挥() A.独裁作用 B.主导作用 C.统治作用 D.惩罚作用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中华民族维系社会中形成的传统精神是() A.人本位 B.社会本位 C.官本位 D.价值本位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教育是通过()间接地促进文化变迁的。 A.培养人 B.培养官员 C.培养学究 D.培养天才 答案:A

(整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试题 06年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321人类学概论(人类学基础知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英国人类学家__________是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__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定义. 2.__________是美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3.在北美,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分支,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他人的文化.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2.婚姻; 3.种族; 4.马林诺斯基; 5.<<金翼>>; 6.物质文化; 7.音位; 8.文化模式.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按照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不同理解,我们可大致将宗教信仰划分为几种类型? 2.弗里的里希.拉策尔对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有哪几方面? 4.体质人类学由几个方面构成? 四.论述题(40分) 什么是应用人类学?在我国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应用人类学研究,前景如何? 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专业: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导师:王建民 205 人类学通论 一、解词(25分) 跨文化比较米德核心家庭《江村经济》族群 二、简答题(45分) 1、何为体质人类学,有哪些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有何意义? 2、何为生态人类学? 3、中国民族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我系实际情况,现对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预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确保质量,按需招生, 宁缺毋滥; 2、坚持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潜力、具有特殊学术专长及潜力的人才的原则; 3、坚持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的原则。 二、复试分数线 2019年我校学术型专业分数线法学类:政治55分、英语55分、专业一90分、专业二90分、总分 345分。

根据《厦门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我系招生计划11人,复试比例1:1.5。本系各专业之间可以调剂。 三、复试流程 1、复试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8:30 资格审查地点:人文学院三楼319 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的空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8547989.html,下载); (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携学生证)及复印件; (3)大学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公章);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准考证(可登陆研招网重新下载打印); (6)一张近期1寸免冠彩照,用于体检; (7)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专业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 (8)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除上述材料之外,如果您是以大专学历报考的同等学力考生,还必须提交的材料: (9)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6门以上本科专业课课程成绩证明的原件和英语四级等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注:政审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注意: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10)根据省物价局闽价费[2015]费267号文件精神,参加复试的考生每人需交复试费130元(登陆考试中心的报名系统,网上缴费)程序缴交:登录厦门大学考试中心网页→选择“缴费系统”按钮→选择“研究生复试费”选项(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18547989.html,/index.php/welcome/pay.html),随后根据系统提示完成费用缴交。特别提示的是:A、请使用各浏览器的“极速闪电”模式。B、目前发现谷歌浏览器可能会自动拦阻缴费系统的开

幼儿社会教育学在线作业(答案)

第1题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于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第2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水平,分别是()、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 第3题()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 第4题“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来的。艾斯纳 第5题总的来说,社会领域的学习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社会环境,行为规范 第6题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奖励自己;当其行为违反了这个规则时就惩罚自己。这种自我调节的模式无需依靠外界的强化。从结果看自我强化对示范行为的实施具有最强的诱因,同时也是最稳定。 第7题社交测量法 社交测量法指研究者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以了解某一特定团体的社交结构以及该团体内人际交往模式的方法。 第8题表现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第9题社会教育 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第10题情景测验法 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第11题(15) 分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园一日活动即教育活动,幼儿园文化即环境陶冶,幼儿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教育。(1)现时课程;通过对社会学习应以儿童此时此刻的生活为基础,设计单元应从家庭开始时,随着儿童经验的扩展,学习邻居和社区。(2)社会生活课程。此课程坚持认为幼儿的发展已经做好了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技能的准备。主要目标是支持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3)节假日课程。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家庭、社区、国家;获取个民族庆祝节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增进对其他文化的欣赏。通过故事、电影、角色游戏、音乐、宣传板以及讨论等形式,让幼儿区分和理解忠诚、勇敢、和善良,以帮助幼儿发展历史理解力。 第12题(15) 分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论述我国社会领域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领域教育地位边缘化社会领域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很少有甚至没有专门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只是将其附带地加入到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作为副产品出现,或者是在想到时随机进行。(二)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大而空,不易操作实际上,一个人要真正爱他人,需要从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的人做起,要了解所爱的人和自己的关系,知道为什么要爱他人,还要有一个切身感受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中所缺乏的。(三)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窄化就现有的社会领域教育内容来看,各部分比例分配不均,所占比重较多的是社会认知部分,而涉及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内容较少,对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品质和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关注程度不够。 (四)社会领域教育方法重说教、轻体验和实践社会领域教育从更多意义上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怎么能够期待以简单化、外在性、说教式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呢?又怎能逼迫它在短时间内有外显的效果呢? (五)社会领域教育的随机性、整体性、持久性体现不够 第13题(15) 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范围有哪些 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范围1、爱老师、爱朋友2、爱集体,遵守幼儿园各种学习、生活、游戏规则3、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4、爱人民5、良好个性的培养在人类知识范畴中,由于知识组织和分类的需要及知识自身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或领域。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这些学科或领域知识,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全都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因此,或多或少地具有掌握的价值。但其范围极大,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时限都决定了这些知识不可能都进入课程之中。因此,教给儿童的知识必须是在广泛的知识中加以选择的。同一学科或领域的课程可在不同的年龄段教育中开设,但不同的年龄段课程的内容是有差别的。幼儿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不同于小学及其它年龄段课程内容的选择。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是具有启蒙性的、最基础的、最具体的及可直观化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知识: 1.社会学的知识:如社会机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社区、社会变迁,民族、社会制度等。 2.伦理学的知识:如基本的伦理关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 3.地理学的知识:如行政区划、国家、世界等。 4.经济学的知识:如商品、货币,价格、买卖,劳动与利益等。 5.文化学的知识:如风俗习惯、民间文化、艺术样式等。 6.心理学的知识:如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各种态度及情感、人的行为等。7.历史学的知识:如人类生活的演进,民族、国家的发展,社区的发展等。除了以上几个学科的知识外,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还涉及不少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此不一一罗列。这些学科的知识是以一种变化了的方式进入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的。所谓变化了的方式,是指这些学科中最粗浅、最基本的知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重点,并且这些知识是以一种综合的、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社会领域课程之中的,它们的学术性、学科性及理论性已基本隐去,形成一种科学性和启蒙性相结合的体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范围除了相关的学科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相互作用,它们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生活当然地成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 第14题(8) 分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终期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第15题(8) 分节假日课程的功能?

人类学考题

北京大学 2005年人类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8*5=40): 1.格尔兹 2.文化霸权 3.差序格局 4.进化论 5.历史具体主义二.简答题(15*4=60): 1.英国功能学人类学与以前人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简述布朗的单系血统。 3.试述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大家庭与小孩子的关系。 4.简述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有关“功能”的不同解释。 三.论述题(25*2=50): 1.试述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的基本演变线索。 2.试论礼物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2005年人类学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8*5=40): 1.地方性知识 2.跨文化比较 3.文本 4.民族语言学 5.参与观察 二.简答题(15*4=60): 1.试述人类学进化论的方法论。 2.试述历史材料在民族学中的价值。3.说明海外民族志和家乡民族志在知识论上各有什么优点? 4.简述主位方法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5*2=50): 1.Ethnography可以称为“田野志”吗?为什么? 2.试述民族志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时遇到的问题? 2004年人类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10 *4 社区后殖民主义结构人类学库拉圈 二简述15*4 1.《忧郁的热带》中作者所宣称的人类学立场? 2.简述《江村经济》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3.人类区域关系档案的内容 4.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的内容 三论述25*2 1.努尔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的立论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证明的? 2004年人类学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10 *4

1.年龄组制度 2.人类学的整体观 3.局内人观点 4.家乡民族志 二简述15*4 1.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点 2.民族中心主义持续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3.人类学亲属符号表示联合家庭和多偶制家庭 4.后现代人类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25*2 1.跨文化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如何 2.现代民族志的缺失何在 2003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一:概念解释 1.涂尔干 2.费孝通 3.格尔茨 4.传统 5.社会结构 6.象征人类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博厄斯的人类学理论贡献 2.简述新进化论 3.简述结构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5.什么是文化相对论 6.简述埃文思-普里查德的人类学观 三:论述题 1.举例论述人类学何以是文化批评 2.论述经济全球化对没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3.试论利奇的过程理论 人类学方法一:概念解释 1.民族志电影 2.民族中心主义 3.田野工作 4.客位研究法 5.拉的克里夫_布朗 6.遗留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实验民族志的基本特点 2.简述仪式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视角 3.简述比较研究对人类学的意义 4.简述参与观察所获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几本差异 5.什么是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深描” 6.简述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 1.试论《努尔人》的方法论意义 2.人类学的概念是这样建立的 3.试论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贡献 2002年试题一. 概念解释 1.进化论 2.博厄斯 3.米德 4.结构主义 5.利奇 二. 简述题 1.简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宗教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教育人类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第1题(10) 分简述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的内容。 答:人性观就是对人以及人的本质的看法。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人”,教育与人类学的中心都是人,都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教育人类学之所以在这两个学科联姻的基础上产生,很大的一个动因是源自对人的研究的共同需要;而教育人类学对教育研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正式由于这一学科对人的本质具有更有力更深刻的见解。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本质体现着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些不同本质互相作用,共同反映着人总体成长和种群的进化。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思维和语言能力、自我、主体性、创造、发展、追求意义的本质。 第2题(10) 分简述人的未特定化对人的生成的作用。 答: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在于具有的未特定性。人的未特定化和未专门化使人无法仅仅凭借天生能力生存,导致了人的生命功能的且欠缺——本能的缺陷。1、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可塑性;2、未特定化赋予人以教育的需求与可能;3、未特定化赋予人以社会性。 第3题(10) 分什么是濡化? 答:濡化有别于涵化,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第4题(10) 分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行程、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第5题(10) 分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进化具有整合性;2、教育进化是多种社会力互动合力的产物;3、教育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想一致。 第6题(10) 分简述人的生成特征。 答:人的生成特征:1、人的生成是文化演进之历程。2、人的生成是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第7题(10) 分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便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目标里那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整一系列的而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化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第8题(10) 分试述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 答: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1、文化模式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2、文化模式通过变异及整合等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3、文化模式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 第9题(10) 分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应用人类学 知识点整理

《应用人类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应用人类学的名称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丹尼尔布林顿(美国人类学家)1896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主义)1930 实用人类学(p r a c t i c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马林诺夫斯基1929“科学的人类学应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任务不在于阐明这些和那些制度的起源史,而在于指出这些制度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而在于教会与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当局和企业主,为了更适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民族。” 行动中的人类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 a c t i o n) 戈顿 布朗 行动人类学(a c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索尔塔克斯(美国)、1940末50末“建立为人民使用的人类学家”直接去研究人民在社会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呼吁人类学家站在人民的一边。 发展人类学(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霍姆伯格 因为他主要从事社区发展研究 人类工程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o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埃利奥特 查普尔 主要是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核对将来社会进行规划。 辩护人类学(a d v o c a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决策人类学(p o l i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过去应用人类学多为社会中没有权利的族群或人们辩护 近年来多从事政策研究有关 2、概念 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以促进人类社会想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石奕龙课本说法)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责认为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是一门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基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认识各种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阐明其根本原理,沉声新的理论知识的研究。 在广泛意义上认识有关的客观对象。成果以理论形式出现。有较大普遍性。目的是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总而言之,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带价值观念”“价值中立态度” (2)应用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为认识和进一步改造克尔观世界,产生新知识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目标在于,当以基本假定、理论构成的政策态度转变为行动时,帮助吧基础研究的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