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作者:周波涛

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

摘要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气候系统变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对这些科学进展和最新认识作了综合评估。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本文从温度变化视角,对从AR5到AR6的科学进展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主要聚焦观测的变化、归因以及未来预估三个方面。与AR5相比,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证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未来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关键词AR6;全球气候变暖;观测变化;归因;预估

2021年8月6日,IPCC第54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为AR6)。该报告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领域自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以下简称为AR5)以来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由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234位科学家历时三年半完成,我国共有14位科学家参加编写。AR6报告(IPCC,2021)共分为12章和1个图集,聚焦三大方向:大尺度变化(观测的气候系统变化;气候系统变化的检测归因;未来气候变化预估)、过程理解(全球碳及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反馈;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性;水循环变化;海洋、冰冻圈和海平面变化)和区域信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用于区域影响和风险评估的气候变化信息)。报告内容丰富,覆盖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了当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最新认知,为全世界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基础与区域信息。

AR5(IPCC,2013)发布后,秦大河等(2014)全面总结了报告中观测的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原因、未来气候系统变化预估等方面的亮点结论。巢清尘等(2014)梳理了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FAR)到AR5有关气候变化事实、原因和未来趋势的科学认知发展。本文在上述基础上,对AR5到AR6的认知进展做简要介绍。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本文仅从温度变化视角谈谈其在过去变化、归因以及未来变化预估方面的认识。

1 进一步确证全球气候变暖事实

AR5(IPCC,2013)指出,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升温速率(0.05 ℃/(10 a))小于1951年以来的升温速率(0.12 ℃/(10 a))。在AR5发布之后引发了部分质疑全球变暖之声,认为气候变暖趋势趋缓或停滞。事实上,该时段(1998—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气候系统自然变率所造成的年代际和年际波动。从2013年以后的监测数据来看,之后的年份连续创下1850年以来最暖年份纪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21)。AR6基于多源证据再次揭示,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IPCC,2021)。

自AR5以来,随着方法的改进和空间覆盖度的增加,陆地和海洋资料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不确定性减小。如新一版的全球地表温度数据集(GHCNMv4)相比之前版本包含了更多的陆地站点观测,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新版温度数据集(CRUTEMv5)提升了数据完整性并进行了额外的质量控制,三套全球海洋资料(HadSST4、ERSSTv5、COBE SST2)进行了偏差订正等。基于多套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和向后延长的时间序列,AR6揭示最近10年(2011—202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高出1.09 [0.95~1.20] ℃,比2003—2012年(AR5评估的时间段)增暖0.19 [0.16~0.22] ℃,且最近4个年代连续为1850年代以来的最暖10年。在AR5中,最近10年(2003—2012年)相对于1850—1900年的增温为0.78 [0.72~0.85] ℃,采用AR6资料和方法后更新为0.90 [0.74~1.00] ℃(表1)。这些数据说明全球温度仍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并未停滞。随着资料和方法的更新,對近代气

候变暖在气候历史中所处地位的认知也不断提升。AR5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 400年中最暖的30年。AR6揭示近50年(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增暖速率比近2 000年来任何一个50年的增温速率都要大。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气温同样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1901—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约0.15 ℃的速率上升,1951—2020年的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为0.26 ℃/(10 a),近20年为20世纪初以来最暖的时期(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

2 人为影响的证据进一步加强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自然原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从FAR到AR5,有关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认知逐渐深入,评估结论的信度水平不断提升(巢清尘等,2014)。自AR5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变化影响的证据更加充分,人为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体现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诸多方面,并扩展到区域尺度(IPCC,2021)。

自然和人为强迫对气候系统变化的贡献可用辐射强迫定量表述。辐射强迫正值表示气候系统吸收能量,导致气候变暖,反之亦然(IPCC,2013;秦大河等,2014)。AR6评估结果表明,1750—2019年的人为辐射强迫为2.72 [1.96~3.48] W·m-2,相比AR5时的1750—2011年的2.29 W·m-2人为辐射强迫增加了0.43 W·m-2,其中0.34 W·m-2因2011年以来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致。2011年,温室气体CO2、CH4、N2O的体积浓度分别为391×10-6、1 803×10-9、324×10-9,到2019年依次上升至410×10-6、1 866×10-9和332×10-9。其中,大气CO2浓度达到过去2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比2011年时为过去80万年的最高水平向前推进了120万年。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净能量有91%加热海洋,5%加热陆地,3%加热冰冻圈,1%加热大气(AR5对应值分别为93%、3%、3%和1%)。

AR5对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中人为强迫、温室气体、气溶胶、自然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各自贡献进行了定量归因,由此得出,人为影响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大于95%的概率;表1)。在AR6中,由于观测到的更显著变暖以及对不确定理解的提升,对温度变化的归因可回溯至1850—1900年。从1850—1900年到2010—2019年,人为影响造成的全球增温幅度为0.8~1.3 ℃,最佳估计值为1.07 ℃,与观测的升温幅度1.06 ℃基本一致(表1)。其中,温室气体的贡献为1.0~2.0 ℃,气溶胶等其他人强迫的贡献为-0.8~0.0 ℃。自然强迫的贡献为-0.1~0.1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贡献为-0.2~0.2 ℃。人类活动对各个大陆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均能检测到。陆地区域极端温度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包括长期变化和单个极端事件)的人为影响证据也进一步增多。

我国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Xu et al.(2015)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模式模拟结果和最优指纹法量化了1961—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人为贡献,结果显示可检测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贡献,仅人为强迫就能解释观测的气温变化趋势。Wen et al.(2013)首次检测了中国极端温度(包括日最高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日最低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中的人为影响。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蓬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Sun et al.(2021)在综述文章里对相关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是观测到的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增加了极端热事件的发生概率。

3 未来气候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气候变化预估依赖气候模式和未来排放情景。在AR5中,采用的是CMIP5气候系统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RCPs包括RCP2.6、RCP4.5、RCP6.0、RCP8.5四种情景,分别代表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Taylor et al.,2012)。在AR6中,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被采用。与CMIP5模式相比,CMIP6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描述更为完善(Eyring et al.,2016)。情景采用的是社会共享经济路径(SSP)和RCP的组合,包括SSP1-1.9、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分别对应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O’Neill et al.,2016)。方法上首次采用观测约束和敏感度约束温度预估。

AR5表明,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会造成全球气候进一步增暖。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越多,增温幅度就越大。相对于1850—1900年,到21世纪末(2080—2100年),预估全球平均温度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将升高1.6 [0.9~2.3] ℃,在中等排放情景下(RCP4.5)将升高2.4 [1.7~3.2] ℃,在很高排放情景(RCP8.5)下将升高4.3 [3.2~4.8] ℃。对应的AR6预估结果相类似,但最佳估计值略偏大(表1)。综合考虑AR6所有情景,全球平均温度至少到21世纪中叶前都将上升。《巴黎协定》确定在2100年前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 ℃,力争在1.5 ℃之内(较工业化前水平)。从AR5和AR6的预估结果来看,只有在很低排放情景(SSP1-1.9)和低排放情景(SSP1-2.6、RCP2.6)发展路径下,到21世纪末全球增温才可能不超过2 ℃。也就是说,如果不深度减排,2 ℃和1.5 ℃温升目标很难实现。如果遵循很高排放情景(SSP5-8.5、RCP8.5)发展,在近20年很可能超过1.5 ℃(IPCC,2021)。

与AR5相比,AR6还给出了不同温升水平下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差异。在1.5、2和4 ℃三种温升水平下,未来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形态较为相似,陆地升温大于海洋,北极增暖最为明显,为全球温升的2倍以上。未来变暖将加剧极端热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每0.5 ℃的升溫将很可能造成极端热事件(包括热浪)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IPCC,2021)。

未来中国气候将进一步增暖。根据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与当今气候(1995—2014年)相比,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气温到21世纪末将分别增加2.7和5.4 ℃(Yang et al.,2021),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表1)。

4 结语

IPCC历次评估报告均代表当时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认知水平,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科学依据。与AR5相比,AR6以更多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证据也更加充分,信号更为清晰。人为影响已经使得大气、海洋、陆地增暖,这一结论毋庸置疑。在AR6考虑的所有情景下,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至少在21世纪中叶前仍将继续。全球增暖幅度越大,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将加剧。如果不深度减排,难以实现到21世纪末将温升控制在2 ℃以内的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巢清尘,周波涛,孙颖,等,2014.IPCC气候变化自然科学认知的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0(1):7-13. Chao Q C,Zhou B T,SunY,et al.,2014.The cogni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limate change physical sciences on IPCC[J].Adv Climate Change Res,10(1):7-13.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2.(in Chinese).

AR5对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中人为强迫、温室气体、气溶胶、自然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各自贡献进行了定量归因,由此得出,人为影响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大于95%的概率;表1)。在AR6中,由于观测到的更显著变暖以及对不确定理解的提升,对温度变化的归因可回溯至1850—1900年。从1850—1900年到2010—2019年,人为影响造成的全球增温幅度为0.8~1.3 ℃,最佳估计值为1.07 ℃,与观测的升温幅度1.06 ℃基本一致(表1)。其中,温室气体的贡献为1.0~2.0 ℃,气溶胶等其他人强迫的贡献为-0.8~0.0 ℃。自然强迫的贡献为-0.1~0.1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贡献为-0.2~0.2 ℃。人类活动对各个大陆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均能检测到。陆地区域极端温度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包括长期变化和单个极端事件)的人为影响证据也进一步增多。

我国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Xu et al.(2015)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模式模拟结果和最优指纹法量化了1961—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人为贡献,结果显示可检测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贡献,仅人为强迫就能解释观测的气温变化趋势。Wen et al.(2013)首次检测了中国极端温度(包括日最高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日最低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中的人为影响。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蓬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Sun et al.(2021)在综述文章里对相关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是观测到的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增加了极端热事件的发生概率。

3 未来气候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气候变化预估依赖气候模式和未来排放情景。在AR5中,采用的是CMIP5气候系统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RCPs包括RCP2.6、RCP4.5、RCP6.0、RCP8.5四种情景,分别代表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Taylor et al.,2012)。在AR6中,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被采用。与CMIP5模式相比,CMIP6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描述更为完善(Eyring et al.,2016)。情景采用的是社会共享经济路径(SSP)和RCP的组合,包括SSP1-1.9、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分别对应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O’Neill et al.,2016)。方法上首次采用观测约束和敏感度约束温度预估。

AR5表明,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会造成全球气候进一步增暖。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越多,增温幅度就越大。相对于1850—1900年,到21世纪末(2080—2100年),预估全球平均温度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将升高1.6 [0.9~2.3] ℃,在中等排放情景下(RCP4.5)将升高2.4 [1.7~3.2] ℃,在很高排放情景(RCP8.5)下将升高4.3 [3.2~4.8] ℃。对应的AR6预估结果相类似,但最佳估计值略偏大(表1)。综合考虑AR6所有情景,全球平均温度至少到21世纪中叶前都将上升。《巴黎协定》确定在2100年前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 ℃,力争在1.5 ℃之内(较工业化前水平)。从AR5和AR6的预估结果来看,只有在很低排放情景(SSP1-1.9)和低排放情景(SSP1-2.6、RCP2.6)发展路径下,到21世纪末全球增温才可能不超过2 ℃。也就是說,如果不深度减排,2 ℃和1.5 ℃温升目标很难实现。如果遵循很高排放情景(SSP5-8.5、RCP8.5)发展,在近20年很可能超过1.5 ℃(IPCC,2021)。

与AR5相比,AR6还给出了不同温升水平下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差异。在1.5、2和4 ℃三种温升水平下,未来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形态较为相似,陆地升温大于海洋,北极增暖最为明显,为全球温升的2倍以上。未来变暖将加剧极端热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每0.5 ℃的升温将很可能造成极端热事件(包括热浪)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IPCC,2021)。

未来中国气候将进一步增暖。根据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与当今气候(1995—2014年)相比,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气温到21世纪末将分别增加2.7和5.4 ℃(Yang et al.,2021),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表1)。

4 结语

IPCC历次评估报告均代表当时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认知水平,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科学依据。与AR5相比,AR6以更多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证据也更加充分,信号更为清晰。人为影响已经使得大气、海洋、陆地增暖,这一结论毋庸置疑。在AR6考虑的所有情景下,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至少在21世纪中叶前仍将继续。全球增暖幅度越大,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将加剧。如果不深度减排,难以实现到21世纪末将温升控制在2 ℃以内的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巢清尘,周波涛,孙颖,等,2014.IPCC气候变化自然科学认知的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0(1):7-13. Chao Q C,Zhou B T,SunY,et al.,2014.The cogni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limate change physical sciences on IPCC[J].Adv Climate Change Res,10(1):7-13.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2.(in Chinese).

AR5对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中人为強迫、温室气体、气溶胶、自然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各自贡献进行了定量归因,由此得出,人为影响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大于95%的概率;表1)。在AR6中,由于观测到的更显著变暖以及对不确定理解的提升,对温度变化的归因可回溯至1850—1900年。从1850—1900年到2010—2019年,人为影响造成的全球增温幅度为0.8~1.3 ℃,最佳估计值为1.07 ℃,与观测的升温幅度1.06 ℃基本一致(表1)。其中,温室气体的贡献为1.0~2.0 ℃,气溶胶等其他人强迫的贡献为-0.8~0.0 ℃。自然强迫的贡献为-0.1~0.1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贡献为-0.2~0.2 ℃。人类活动对各个大陆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均能检测到。陆地区域极端温度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包括长期变化和单个极端事件)的人为影响证据也进一步增多。

我国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Xu et al.(2015)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模式模拟结果和最优指纹法量化了1961—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人为贡献,结果显示可检测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贡献,仅人为强迫就能解释观测的气温变化趋势。Wen et al.(2013)首次检测了中国极端温度(包括日最高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日最低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中的人为影响。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蓬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Sun et al.(2021)在综述文章里对相关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是观测到的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增加了极端热事件的发生概率。

3 未来气候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气候变化预估依赖气候模式和未来排放情景。在AR5中,采用的是CMIP5气候系统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RCPs包括RCP2.6、RCP4.5、RCP6.0、RCP8.5四种情景,分别代表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Taylor et al.,2012)。在AR6中,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被采用。与CMIP5模式相比,CMIP6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描述更为完善(Eyring et al.,2016)。情景采用的是社会共享经济路径(SSP)和RCP的组合,包括SSP1-1.9、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分别对应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O’Neill et al.,2016)。方法上首次采用观测约束和敏感度约束温度预估。

AR5表明,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会造成全球气候进一步增暖。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越多,增温幅度就越大。相对于1850—1900年,到21世纪末(2080—2100年),预估全球平均温度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将升高1.6 [0.9~2.3] ℃,在中等排放情景下(RCP4.5)将升高2.4

[1.7~3.2] ℃,在很高排放情景(RCP8.5)下将升高4.3 [3.2~4.8] ℃。对应的AR6预估结果相类似,但最佳估计值略偏大(表1)。综合考虑AR6所有情景,全球平均温度至少到21世纪中叶前都将上升。《巴黎协定》确定在2100年前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 ℃,力争在1.5 ℃之内(较工业化前水平)。从AR5和AR6的预估结果来看,只有在很低排放情景(SSP1-1.9)和低排放情景(SSP1-2.6、RCP2.6)发展路径下,到21世纪末全球增温才可能不超过2 ℃。也就是说,如果不深度减排,2 ℃和1.5 ℃温升目标很难实现。如果遵循很高排放情景(SSP5-8.5、RCP8.5)发展,在近20年很可能超过1.5 ℃(IPCC,2021)。

与AR5相比,AR6还给出了不同温升水平下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差异。在1.5、2和4 ℃三种温升水平下,未来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形态较为相似,陆地升温大于海洋,北极增暖最为明显,为全球温升的2倍以上。未来变暖将加剧极端热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每0.5 ℃的升温将很可能造成极端热事件(包括热浪)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IPCC,2021)。

未来中国气候将进一步增暖。根据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与当今气候(1995—2014年)相比,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气温到21世纪末将分别增加2.7和5.4 ℃(Yang et al.,2021),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表1)。

4 结语

IPCC历次评估报告均代表当时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认知水平,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科学依据。与AR5相比,AR6以更多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证据也更加充分,信号更为清晰。人为影响已经使得大气、海洋、陆地增暖,这一结论毋庸置疑。在AR6考虑的所有情景下,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至少在21世纪中叶前仍将继续。全球增暖幅度越大,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将加剧。如果不深度减排,难以实现到21世纪末将温升控制在2 ℃以内的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巢清尘,周波涛,孙颖,等,2014.IPCC气候变化自然科学认知的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0(1):7-13. Chao Q C,Zhou B T,SunY,et al.,2014.The cogni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limate change physical sciences on IPCC[J].Adv Climate Change Res,10(1):7-13.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2.(in Chinese).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 1、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最早提出 全球变暖的概念是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1988年6月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最早提出的,当时他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气温会上升0.35℃,但是实际上只上升0.11℃。气候变暖的确是被越来越多的观测、研究所证实,但并非全球所有地区都在变暖。确切地说,北半球变暖明显,南半球变化较小。即使是北半球,在某些地区创下高温纪录的时候,也有不少地区正在经历创纪录的暴风雪侵袭。在澳大利亚甚至出现罕见的12月(盛夏)下雪现象。 2、全球变暖研究收获体会? 就人体感知而言,在变暖背景下,一次极端冷事件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譬如去年的寒潮,若要把它放在历史同期相比较,强度和频率其实都比往年要弱。”孙颖告诉记者,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论是气候模式还是观测结果都能清楚看到极端暖事件的增加、冷事件的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冷事件不会出现,只是它的发生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少。 可以显见,由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高温、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增多。2017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年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8%;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刚刚结束145天无有效降水日数的历史最长纪录。今年3月,全国共有38个气象观测站点发生极端现象 3、全球气候变暖论文要求有参考文献!回答好追50分!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作者:周波涛 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 摘要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气候系统变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对这些科学进展和最新认识作了综合评估。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本文从温度变化视角,对从AR5到AR6的科学进展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主要聚焦观测的变化、归因以及未来预估三个方面。与AR5相比,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证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未来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关键词AR6;全球气候变暖;观测变化;归因;预估

2021年8月6日,IPCC第54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为AR6)。该报告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领域自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以下简称为AR5)以来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由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234位科学家历时三年半完成,我国共有14位科学家参加编写。AR6报告(IPCC,2021)共分为12章和1个图集,聚焦三大方向:大尺度变化(观测的气候系统变化;气候系统变化的检测归因;未来气候变化预估)、过程理解(全球碳及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反馈;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性;水循环变化;海洋、冰冻圈和海平面变化)和区域信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用于区域影响和风险评估的气候变化信息)。报告内容丰富,覆盖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了当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最新认知,为全世界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基础与区域信息。 AR5(IPCC,2013)发布后,秦大河等(2014)全面总结了报告中观测的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原因、未来气候系统变化预估等方面的亮点结论。巢清尘等(2014)梳理了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FAR)到AR5有关气候变化事实、原因和未来趋势的科学认知发展。本文在上述基础上,对AR5到AR6的认知进展做简要介绍。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本文仅从温度变化视角谈谈其在过去变化、归因以及未来变化预估方面的认识。 1 进一步确证全球气候变暖事实 AR5(IPCC,2013)指出,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升温速率(0.05 ℃/(10 a))小于1951年以来的升温速率(0.12 ℃/(10 a))。在AR5发布之后引发了部分质疑全球变暖之声,认为气候变暖趋势趋缓或停滞。事实上,该时段(1998—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气候系统自然变率所造成的年代际和年际波动。从2013年以后的监测数据来看,之后的年份连续创下1850年以来最暖年份纪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21)。AR6基于多源证据再次揭示,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IPCC,2021)。 自AR5以来,随着方法的改进和空间覆盖度的增加,陆地和海洋资料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不确定性减小。如新一版的全球地表温度数据集(GHCNMv4)相比之前版本包含了更多的陆地站点观测,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新版温度数据集(CRUTEMv5)提升了数据完整性并进行了额外的质量控制,三套全球海洋资料(HadSST4、ERSSTv5、COBE SST2)进行了偏差订正等。基于多套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和向后延长的时间序列,AR6揭示最近10年(2011—202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高出1.09 [0.95~1.20] ℃,比2003—2012年(AR5评估的时间段)增暖0.19 [0.16~0.22] ℃,且最近4个年代连续为1850年代以来的最暖10年。在AR5中,最近10年(2003—2012年)相对于1850—1900年的增温为0.78 [0.72~0.85] ℃,采用AR6资料和方法后更新为0.90 [0.74~1.00] ℃(表1)。这些数据说明全球温度仍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并未停滞。随着资料和方法的更新,對近代气

全球变暖

浅谈 在此,我将主要谈谈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到目前为止,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和致命热浪等等。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何应对这一全球化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气候变化定义及其趋势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其次,我们来看看气候变化的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容乐观。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有有利之处,也有不利之处。 首先,从有利的方面看 1、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将使农业区向极大幅度推进,是极地生存变得容易; 2、二氧化碳增加也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 3、全球温度上升,会使一些地区冬季变暖,那么因寒冷而死亡的人数会远远下降。当然,温度上升,出现高温热浪使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但是总的看来,冬季死亡率及发病率远高于夏季。即使温度升高会是一些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也会被冬季升温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而平衡。 4.全球变暖,高纬度地区变暖,有利于农业和林业的种植面积扩大。 5、温度上升使生长季节变长有利于农业及林业,还可减少供暖以及建筑造价等。 其次,从不利的方面看 1.海平面上升

谈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看法

谈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看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授课和课外的一些知识我们获取许多平时生活中各种现象及运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其中那课《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用在课堂上和课后得到的知识浅谈一下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气候变化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话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全球气候变暖的含义: 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其次,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存在的现状: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趋势。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0.75℃。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18日在日内瓦总部表示,根据来自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最新观测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的全球平均气温创下了有气象历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4.5摄氏度(华氏58.1度)。据观测,今年4月份的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的综合值达到了14.5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值高出了0.76摄氏度。 2010年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发生在北极,北极在4月底下了一场雨。根据加拿大环境部资深气候学家David Phillips的说法,“近50年来都没有天气历史数据迹象说明北极4月份会有落雨”。 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异样的天气条件不仅仅让人肯定北极气候不管以什么形式变化,但气候变化在所难免。异样的气候条件也证明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推断是真实的,这个推断不仅仅是像神话一样使人们盲目相信,而是以近50年来罕见的气温上升的事实让人信服。 再次,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 人为因素: 一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多,是温室效应日渐明显。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造成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是二氧化碳消耗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循环平衡破坏,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三是,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使两极地区和高原冰川融化,反射效应变差,更多的太远能量进入大气层内。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的产生的二氧化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排入大气,由于人类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而导致全球气温明显上升的趋势。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后果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后果 10120540119——潘西——化学系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在一段时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面减少等。进而导致近年来一系列的恶劣后果,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升温后果、未来气候预测及解决方案等四方面浅谈一下我对全球气候变暖各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气候变暖、升温成因、升温后果、未来预测、现状认识。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今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到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的变化。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为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树木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进人大气层导致地球升温、使得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化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了科学家所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就目前仍还没有减缓的迹象。 有科学家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

浅谈全球变暖问题

浅谈全球变暖问题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且全球变暖涉及全球每个人乃至后代人的福利。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主要特征,对造成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进行讨论。探讨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对中国在面对全球变暖的对策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全球变暖成因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1主要特征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因为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该定义特指的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 实际上,全球变暖的一系列原因以及以后未来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确定性。1979年2月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关于召开世界各国部长级气候会议问题”和“关于气候影响社会的行动计划”等3个文件,并提出世界气候计划(WCP),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指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球温度的升高。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气温的升高。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而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中最热的。据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1月全球绝大部分陆地区域表面温度都高出以往任何时期,是1880年有气象纪录以来全球陆地表面平均温度的该月最高点。除大气温度外,气候变暖的证据还包括海洋温度和钻孔温度的升高以及山岳冰川的融化等。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

全球气候变暖的谈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的谈论文 全球变暖,或称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下面是我整理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谈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借鉴。 全球气候变暖的谈论文1 全球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它是因为人类往大气层里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引起的。它会造成洪水,飓风等恶劣天气,同时使很多动植物死亡,让环境产生变化,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从根本上说,我们应当努力采纳各种手段尽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爱护环境。然而,许多时候,环境爱护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技术,甚至可能影响到经济进展。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权衡利弊,以经济进展为重,更多地去适应气候变化,还是以环境爱护优先呢?我的观点是,我们必需以爱护环境为先。 首先,尽管环境爱护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这些钱算不了什么。有一名科学家发觉,假如我们用不环保的方式取得能量,我们要花的钱更多,因为我们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得去弥补环境。从长远来看,环境爱护甚至更省钱,我们当然应当以爱护环境为先。 第二,虽然适应要比解决更简单,但适应不是长远的解决方法。假如我们不以爱护环境为先,全球变暖会越来越严峻,最终使我们不行能适应了,然后和其他动物一起灭亡掉。比如,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湿地正在消逝,因为那里飓风很频繁。假如不是因为全球变暖,不行能有这么多飓风。有些科学家推想,在2050年左右,假如没有以爱护环境为先,路易斯安那州很可能完全失去它的湿地。湿地是动物栖息的地方。像这样的事情还许多。假如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生态系统会被破坏。假如生态系统被破坏,人就很可能无法生存。尽管全球曾今这么暖过,但是那件事很可能两万年才发生,动物有的是时间适应。而我们人类使得这件事120年就发生了,动物莫非不会死许多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护环境 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三,进展中的国家最穷。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可是,它们在热带地区,最简单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地区。那些对环境影响很大的富国家反而躲过了大部分灾难。假如富国家不以爱护环境为先,穷国家既不能适应,更不能自己去爱护环境,就只能受难,几千万人会死亡。所以我们看到,一味地适应环境只会给穷国家带来灾难,我们还是应当以爱护环境为先。 综上所述,即使爱护环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经济损失,我们还是要以爱护环境为先。 全球气候变暖的谈论文2 经过调查,我们发觉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缘由是人类活动。以二氧化碳为例,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前的19世纪初,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 270ppm,而到了1988年以上升到35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缘由主 要有两个:首先,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进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汲取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削减,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氯氟烃(氟里昂)、氧化氮等也不同程度得增加着。

【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导言 人们常常对于气候变暖这个话题感到无比关注,因为它影响到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不再是科学家研究的领域,而是个人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的现实。然而,我们了解气候变暖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吗?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原因 化石燃料的使用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被广泛用作能源来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然而,这些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森林砍伐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森林被大规模砍伐,以满足林木和土地的需求。这导致了巨大的二氧化碳释放和森林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更加迅猛。

工业排放 工业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工厂和制造业大量释放温室气体,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到大气中。这些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 全球人口增长 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对气候变暖贡献巨大。随着人口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加剧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人口的不断增长还导致了城市的扩张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的问题。 应对策略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减少工厂和车辆的排放,如加强环境法规和标准,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鼓励可持续发展。此外,公众也可以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能源消耗等个人行为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种植更多的树木 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种植更多的树木可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并保护生态平衡。政府和组织可以积极参与树木种植计划,鼓励公众参与到树木种植活动中。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科学的研究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科学的研究进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石油和煤炭等化石 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被释放到大气中,这就是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的根本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不再是一个简 单的气象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 复杂问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人类需要更深入地研 究气候科学,同时也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 化的影响。本文将简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科学的研究进展。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于1992年签署,其目的是协 调全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社会造 成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更频繁的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事件、生态 系统的退化等。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对粮食产量、能源和水资源 等领域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尖端技术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构成了 严峻的挑战。 二、气候科学的研究进展

气候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环境的学科,其中包括了大气物 理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全球气候变化是气候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下面我们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介绍气候科学的研究进展: 1. 模型与预测 气候模型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 快速发展,气候模型的精度和可信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气候模型可以对全球气候系统进行全面、定量的模拟和预测,包 括大气、海洋、冰盖、陆地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国际上流行的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是一个共同的模拟计划,旨在开发和比较不同的气候模型。这些模型将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辐射、大气碳循环、海洋温 度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通过CMIP,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并为政 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气候变化的影响

IPCCAR6报告解读_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IPCCAR6报告解读_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报告,旨在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和影响。该报告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解读,并提供了重要的洞见和警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增加。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由于人 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上升。这种气温上升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导致了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 报告指出,极端天气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洪水、干旱、热浪和飓风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例如,全球范围内的暴雨和洪水频率增加,导致了更多的洪灾和灾害性损失。干旱和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也给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报告还指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变化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伴随着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例如,飓风的强度和频率可能会增加,失去控制的野火会变得更加猛烈,干旱期可能会更加频繁和持久。这些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报告还对未来的气候预测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随着全球气温继续上升,各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将变得更加明显和严重。同时,不同地区面临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和风险也将不同。一些地区可能面临更多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而其他地区可能更容易受到洪水和飓风的袭击。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还强调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

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国际社会需要加大力度,加强全球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强适应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总之,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对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 变化进行了深入解读。报告提醒我们,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深远且不可忽视。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切实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安全和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详细阐述了极端天气和 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报告还强调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呼吁全球加大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安全和更美好的未来

全球气候变暖趋缓现象研究进展

全球气候变暖趋缓现象研究进展 陈晓燕;张雯;何秉宇 【期刊名称】《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最近几十年,地球表面温度全年平均上升趋势迟缓,全球变暖趋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公众对全球变暖事实的质疑.全世界各国气候专家和学者都在努力探究全球变暖趋缓的真相、变化原因及对未来的影响.当前全球变暖趋缓现象不会大幅度地改变全球变暖造成的风险,本文对其未来的研究包括:全球热量的精确估算和掌握海洋热含量的变化率和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的转型机制的确立,海洋对气候变化中的调节作用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估性.因此,本文研究全球变暖趋缓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陈晓燕;张雯;何秉宇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11;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由暖冬现象引发的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的分析 [J], 路军强;周媛 2.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 [J], 肖宜安;张斯斯;闫小红;董鸣 3.全球气候变暖趋缓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冬季更冷,夏季更热 [J], 无 4.银行存款增长趋缓现象探析 [J], 曹增健 5.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J], 邓振镛;张强;辛吉武;赵鸿;王全福;王鹤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PCC报告: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两千多年来前所未有

IPCC报告: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两千多年来前所 未有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人类的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本次报告,人类对于气候系统变化的科学认知在不断加深。”10月19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指出,在全球变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被量化,人类活动的证据在区域尺度上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从1750年左右以来,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温升 报告称,自1850-1900年以来的全球温升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与人类的影响相比,气候系统内部的一些变化,以及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在数百年增暖当中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与以往报告相比,本次报告中极端天气、复合型极端事件等气候系统其他变量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归因信度有所提升。”翟盘茂说,不容置疑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升温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在考虑所有排放情景下,至少到21世纪中叶,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 翟盘茂表示,除非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将超过1.5℃和2℃。预计全球持续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强度。 陆地增暖远大于海洋 报告指出,近年来,升温幅度大,2011-2020年平均温升相比工业化前

(1850-1900年)增高了1.09℃,2001-2020年较工业化前增暖0.99℃。 由此可见,气候正在迅速变暖,而且这种增暖是全球性的。翟盘茂介绍说,这种增暖相当于全球每个地方都要升高1℃左右,而且陆地上增暖要远远大于海洋。 升温速度快,不仅限于温度指标,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280ppm左右达到2019年410ppm左右,海平面全球平均上升约20厘米(2018年)。 与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此次报告对当今气候变化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从高于80万年前水平追溯到高于200万年前水平,地表平均温度从1400年以来的最暖30年追溯到2000年以来的最暖50年。 也正因如此,所有的证据更加清晰表明——近50年的增暖在过去两千多年来前所未有。 极端事件剧烈洪水频繁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了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全球温升而加剧。极端事件的未来变化取决于气候变暖的幅度,升温幅度越大,极端事件越剧烈。 报告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全球许多区域出现极端事件并发的概率将增加。高温热浪和干旱并发,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叠加强降水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 此外,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是观测到的全球尺度陆地区域强降水增强的主要驱动力。 报告指出,全球每0.5℃升温将造成极端热事件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每0.5℃升温将造成强降水和一些区域农业和生态干旱明显增加。 “到2100年,一半以上的沿海地区所遭遇的百年一遇极端海平面事件将会每年都发生,与极端降水叠加,使得洪水更为频繁。特别是不排除发生类似于南极冰盖崩塌、海洋环流突变、森林枯死等气候系统临界要素的引爆,一旦发生,将对地球生存环境带来重大灾难。”翟盘茂表示。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 作者:姜大膀王晓欣 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 摘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自然科学基础卷的决策者摘要,主要对自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并使用新一代气候模式在新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本文基于AR5和AR6相关章节素材,解读了干旱变化的评估结论。 关键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干旱

干旱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Douville et al.,2021)评估了有关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干旱变化的科研工作,包括观测到的变化及其原因、未来变化预估及其不确定性、以及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以下是主要评估结论。 1 干旱变化的物理基础 干旱与温度、降水、风速、湿度和植被等要素密切相关,按照其成因和影响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生物物理干旱、农业生态干旱等。AR6指出,基于历史观测和21世纪模式模拟试验,全球尺度上陆地升温造成了大气蒸发需求和干旱事件强度的增加(高信度);陆地增温幅度高于海洋进而影响了大气环流,总体上使得近地表的相对湿度降低,导致区域性干旱事件的发生(高信度);大气中CO2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区域水循环变化的认识当下只有低信度。 2 观测的干旱变化及原因 第五次评估报告(AR5;IPCC,2013)指出,第四次评估报告(AR4;IPCC,2007)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干旱增加趋势这一结论可能被夸大了,并且由于观测的不确定性、在干旱长期趋勢中辨别年代际尺度变率的困难,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陆地干旱变化可归因于人类影响的结论只具有低信度。 自AR5以来,新的卫星产品、陆面再分析资料和陆面模式被用来研究全球范围内土壤湿度的变化。AR6指出,人为强迫很可能影响了20世纪全球尺度的土壤湿度变化,主要通过增加蒸散发和/或大气蒸发需求。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净辐射增加联合导致了大气蒸发需求增加,进而引起蒸散发增大(高信度);这造成了旱季全球陆地大部分区域可用水量的减少,这其中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等信度)。干旱在不同区域上变化趋势的信度和归因结果差别很大。降水不是影响过去几十年全球尺度上干旱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中等信度),但它在少数区域主导了干旱趋势(南美东北部:高信度;非洲大部、南美季风区、南美南部、亚洲南部:中等信度)。几乎全球陆地区域(中等信度)都观测到农业生态干旱的增加,除了澳大利亚北部(中等信度);一些区域亦观测到了水文干旱的增加趋势(地中海:高信度;非洲西部、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南部:中等信度)。有证据表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造成了地中海和北美西部农业生态干旱、地中海水文干旱的增加(中等信度)。整体上,过去几十年以来,地中海、北美西部、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西南部干旱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可以归因于人为全球变暖(高信度)。古气候证据表明,在北美西部和地中海局部,最近的气候变暖已经引发了与过去千年代用资料重建结果中相近或更为严重的干旱(中等信度)。 3 未来干旱变化预估

IPCCAR6报告解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IPCCAR6报告解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摘要:本文解读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中关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 化的内容。该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导致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强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报告的综述,详尽解读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可能的后果,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建议。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息增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恐吓。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IPCC发布了AR6报告,该报告 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和分析。 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趋势 AR6报告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 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例如,热浪和干旱事件日益频繁,致使部分地区发生严峻的粮食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暴雨和洪灾事件也在全球范围内增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强飓风和台风的强度也在增加,给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大量科学证据显示,人类活动不息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从而造成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和强度的加剧。例如,温室气体增

加导致了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多,从而引发了更强烈的降水事件。 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可能后果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和强度的加剧,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遥的影响。起首,大规模的干旱事件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从而引发粮食危机和社会动荡。其次,频繁的洪灾事件可能导致城市洪水灾难和生态系统退化。此外,强风暴和飓风可能给沿海城市和岛屿居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5.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全球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其影响。起首,全球需要实行更加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推动清洁能源的进步和应用。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投入,提高社区的适应能力,缩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们的损害。最后,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通过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进步。 6. 结论 IPCC AR6报告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进行了深度探究 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乐观行动起来,为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将来做出贡献。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解决,保卫地球故里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和强度的加剧,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将面临深遥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粮食危机和社会动荡、城市洪水灾难和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沿海城市和岛屿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等。

高中生物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1.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 据世界气象组织评估: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近地面气温上升了0.3-10.6℃,到2100年时,将相应上升1-4℃,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全球性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包括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见表2.11。 表2.11 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体 体积分数/10-6 年均增长率/% 二氧化碳 344000 0.4 甲烷 1650 1.0 一氧化二氮 304 0.25 三氯乙烷 0.34 7.0 臭氧 / / 四氯化碳 0.125 1.0 一氧化碳 / 0.2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自然产生与自然吸收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地释放到大气中,这些额外的二氧化碳,海洋和植物没有能力吸收,只能滞留于大气中,如同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虽然阻挡不住阳光射向地面,却能吸收和阻挡地面热量向空中散发,因而使地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外,甲烷、氟氯烃、臭氧等也会导致大气增温。见图2.6。 图2.6 温室效应的产生

据统计,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增加了30%以上,其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10-7上升到现在的360×10-7,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增加到220亿t,而且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荚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作为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者,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以上,所以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负主要责任。 2.温室效应的危害 温室效应,将威胁全球的生态系统,对农业、水资源、海洋及海岸带、能源、人类健康等均产生重大影响。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增高,南北地区温差减小,大气经向环流减弱,降水分布发生根本性变化,气候带向两极方向转移,森林覆盖面积大大减少,沙漠扩大,自然生态随之而改变,干旱及虫害加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容易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现有的冰川中约30%-50%会消失,这将影响到河流的流量,导致水力发电和农业用水缺乏。据统计,气温升高1-2℃,降水量减少20%,海平面将明显升高,这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和30多个岛国的 生存。 3.温室效应的对策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合作与努力,其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全球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发展中国家仅为0.51,而发达国家达到3t 以上;若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这样,防治工作中应承担主要责任的仍是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京都议定书》是目前关于这方面最主要的国际条约。议定书对世界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在1997年12月11日达成协议并通过《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下列四种减排方式:①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②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③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④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集团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由于发展中国家始终认为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在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因此大会最后以“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参加减排”的形式求得妥协和同意。这使得《京都议定书》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公认的国际条约。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二:荒漠化——“地球之癌” 1.荒漠化的产生与危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