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图3

由④段到①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小值逐渐增大到最大值;由②段到③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大值逐渐增大到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图4以南半球为例)

图4

由④段到①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大值逐渐增大到最小值;由②段到③段,正午太阳高度角由最小值逐渐增大到最大值。

(3)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比较特殊,分析如下。

赤道~北回归线(图5):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不是出现在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仍出现在12月22日。

图5

赤道~南回归线(图6):直射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而不是出现在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值仍出现在6月22日。

图6

以上是利用图示法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进行了分段分析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简明扼要、生动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图一:教具没有使用的状态

图二:教具在使用的状态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初中地理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A.①到②段B.②到③段C.③到④段D.④到⑤段 2.五一节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A.北半球,往南移动B.北半球,往北移动 C.南半球,往南移动D.南半球,往北移动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据此完成3~5题。 3.国务院批复发布农民丰收节的当天,太阳直射点接近下图中的哪个位置 A.①B.②C.③D.④ 4.全国农民在庆祝首届丰收节时,我国昼夜情况接近哪幅图 A.B.C.D. 5.我国国庆节那一天,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上D.南回归线上 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完成6~7题。

6.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B.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C.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 D.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 7.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D.不能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8.每年冬去春来,天气逐渐变暖,对这种现象有下列四种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是地球自转产生的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③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回归线移动④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回归线移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这一天是 A.9月23日前后B.12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前后D.6月22日前后 10.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1.太阳能够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是 A.北回归线和赤道B.赤道和南回归线 C.南、北纬66.5度的纬线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二、解答题 12.读经纬网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王新香 课标分析 新课标内容标准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其中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 划分和五带的形成。本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直接 因素,对本课知识内容的掌握是达到该课标的关键点之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一般特点之后安排的。教材内容主要讲述了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先讲黄赤交角,随后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承接了 前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容,也为后面昼夜变化、四季五带的内容作铺垫。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入学,地理基础普遍都比较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学生刚学过,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思维不成熟,考虑问题还比较片面。以此 要采用较直观地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自己的话说出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教师的模拟实验和讲解形成对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的认识;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 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难点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教法学法 教法为讲解法、演示法和引导法;学生学法为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具使用说明 邻水县九龙中学沈俊 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回归运动)问题是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文字表达往往不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如果说能够巧妙地利用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仅以利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示,进行分段分析的教学进行阐述,供参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日期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图1 一、直射点与昼夜长短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相关的基本知识,如: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0°),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为极昼;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二、图示分段 引导学生从图1中获取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相应的时间段,如: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①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②段;9月23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③段;12月22

日~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如图1的分段④段。 三、分段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1、昼夜长短的变化(图2以北半球为例) 图2 (1)纬度变化规律 ①段和②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③段和④段:全球大体上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2)周年变化规律 ①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②段: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③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④段: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图3以北半球为例)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够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能说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能在简单的太阳光照图上找到太阳直射点位臵。 3、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移动规律,理解其形成过程,并能运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该年龄段学生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理解能力有限、尤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加上学生的课外知识参差不齐,已有的经验不足,初中因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地理基础普遍很差,而且学习态度也不够得视,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 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的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兼难点。也是整个高中地理自然部分中的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一则还未能适就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就遇上这么难理解的内容,二则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无法想象和理解地球空间运动的特点、影响及意义。据往届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学生学生学起来都倍感困难。 教学环节与活动 1、教学环节一: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度数是多少?它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直接向学生抛出问题,对于第1、2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则是非常抽象的空间问题,即使学生记得住概念也难以将其想象出来。所以在学生讨论仍觉迷糊的情况下,老师播放黄赤交角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将这一空间现象向学生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脑海里深深地刻入了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环节二:太阳直射点 学生继续讨论:黄赤交角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但是对答案必然不能理解,尤是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内容十分抽象。此时,引入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的同时配合图片进行解释,让学生心中对该概念有个大致的认识。然后设计活动,利用小地球仪与画有太阳光线的纸片寻找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点位臵。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小组的同学均能找到太阳直射点。 3、教学环节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利用小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臵上时,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变化(为了降低活动难度,要求学生先在公转轨道上观察四个点(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的位臵)。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了解学生观察情况。此刻,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完整的答案,但是所有学生基本上能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在公转轨道上观察四个位臵是不同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观察结果,因不完整且仍有个别学不理解,个别学生认识尚迷糊,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利用四个经纬网地球仪向全体学生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刚才做的活动再次细致观察。 教师演示要领:把4个经纬网地球仪平放在课室中间4张学生课桌上,地轴空间指向一致。每个经纬网地球仪旁均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转动地球仪使之自转。老师站在四个经纬网地球仪中间,手拿木棍当作直射阳光,让学生观察每个位臵上,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因经纬网地球仪上赤道、回归线非常清晰,再加上地球仪是自转中,所以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直射的位臵,而且能清楚的太阳直射点的位臵不会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地球运行到刚才的两个位臵之间呢?师生移动其中一个经纬网地球仪,再次模拟实验,学生观察。结论:刚好位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结合以上观察,老师进行文字的归纳总结: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设计

肥东圣泉中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时间:2013年10月14日授课人:张宁 地点:高一(35)班课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材分析】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三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主要介绍了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导致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有规律的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 2. 知道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但是初中只是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太阳直射点为何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 【学法指导】通过演示地球公转过程,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的移动规律,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演示中细节的不同,从而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自制教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年级 江享林 个性思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理解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2,通过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 说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的 位置上太 阳直射点的位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过程。 3, 能画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示意图。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了解了黄赤交角的基础上,理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2、 学生通过演示总结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 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 培养其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对地球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新授课 教 学 目标 能在理解黄赤交角的基础上,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一定范围内的回归运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之 地球的公转 课 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地球的公转,了解了其基本特征,请大家 回顾下,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与特征。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 __ 。 周期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角速度约1° /天 位置 时间 线速度 远日点 7月初 较慢 线速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动过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 动画,地图等

近日点 1月初较快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一)黄赤交角 1,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时的情况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 2,展示黄赤交角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原因。 教师讲解: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产生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其 度数是23.5度,而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度,与黄赤交角互余。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 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二)太阳直射点 展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图,教师讲解:由于地球比太阳的体积小得多,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同一时刻,只有一条太阳光线的延长线能够穿过地心,我们把这条天阳光线成为太阳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太阳直射点。 沿着太阳直射点作地平线(即该点的切线),太阳直射光线与该点地平线是垂直关系。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地球是正着身子绕日公转,即当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一年中的位置是如何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不会改变,全年都直射赤道。)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一年中都在什么范围内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课堂练习

第 一 章 行星地球 第 三 节 地球运动 (课时标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制作:田春福 审核:张孝荣 1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正确叙述: ①一直位于赤道上 ② 随地球自转而在地表自西向东运动 ③ 随地球自转 而在地表自东向西移动 ④ 随地球公转而在地表南、北回归运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2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的日期是 A 冬至日——夏至日 B 夏至日——冬至日 C 春分日——夏至日 D 夏至日——秋分日 3地球运动过程中存在黄赤交角的最大意义在于 A 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B 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C 造成太阳直射点自东向西移动 D 造成了地球离太阳远近的变化 4 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24o,地球的其他运动条件不变,则会出现 ① 回归年时间加长 ②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移动速度加快 ③ 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增大 ④ 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变大 ⑤ 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变小 ⑥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移动速度减慢 A 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5 关于地表太阳直射现象的正确叙述是: ① 任何经线每一天都有太阳直射点经过的时刻 ②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都有两 天太阳直射其上 ③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不含南北回归线)每一年有两天太阳直射其上 ④北回归线以北(不含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不含南回归线)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读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时的节气和大致日期分别是甲▁▁▁▁▁▁▁▁,乙▁▁▁▁▁▁▁,丙▁▁▁▁▁▁▁,丁▁▁▁▁▁▁▁▁▁▁。(2)今天的太阳直射点位置最接近图中的哪一点?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一个回归年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图中由▁▁▁点到▁▁▁点的过程;其时间是▁▁▁▁▁日▁▁▁时▁▁▁▁分▁▁▁▁秒。 7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图中代表黄道平面的直线是▁▁▁▁▁,代表赤道平面的直线是▁▁▁▁▁。(2)图中角A 是多少度▁▁▁,它表示了▁▁▁▁▁▁▁▁▁▁▁▁夹角。 角B是多少度,它名字叫▁▁▁▁▁▁▁▁。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得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学情、教学模式、方法、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得失,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学情分析 高一在初中已学过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模式 秉持我校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设置有逻辑,有层次,小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学生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doc

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 【学习目标】(提示:本节内容提前发给学生了解自主学习部分,有所了解即可跳过到直射点)(1)了解地轴、两极和赤道。 (2)理解经度纬度的定义、经线纬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掌握记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重难点】1、认识经度和纬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位置、日期、节气 【理解感知】自主学习内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 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纬线经线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东西 形状半圆形各自成圆 长度相等源:] 从赤道向两极渐短 相互关系会聚两极点相互平行 重要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 0°)、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0°、 60°、 90°180°、 20° W、 160° E

经度和纬度的比较 经度纬度 定义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经线线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 平面的夹角(如下图)道平面的夹角(如下图)起点线本初子午线( 0°经线)赤道(0°纬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 0°以东都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 度。赤道以划分称为东经( E),最大至180°;以西都称为西经北的称北纬(N),以南的称南纬(S) ( W)最大至 180°。 度数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 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示意: ??????????????????分割??????????????????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与公的关系 地球在自的同太阳公,因此地球的 运是两种运的叠加。地球自和公的关 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角叫 黄赤交角。 (2) 大小:如所示,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的角23°26′。 太阳直射点何太阳直射点?在本P16,第一段内容第二句: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 点(称太阳直射点)。如下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案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地球绕日公转时,7月初地球公转位于远日点,就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1月比7月离地球更远,为什么我们北半球7月比1月更热?这与阳光垂直照射在地面的点的变化有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板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提出问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绕日运动?换句话说,地球是怎样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否垂直? 师(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 过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并不是直着身子,而是斜着身子转动,且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这种形式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板书)1.黄赤交角 播放黄赤交角图片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90°。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66°34′。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23°26′。 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 1、黄赤交角的特点(板书):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 地轴 两面 ①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②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三角度: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90°)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看P15 图1.18 解释说明) ●三不变: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黄赤交角大小;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直射点定义)。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黄赤交角产生和特点,那到底黄赤交角给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板书)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即是日心与地心的连线与地球的交点 (1)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呢? 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 (2)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 (3)如果黄赤交角为90°,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太阳直射点直射极点 (过渡)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看模拟图,观察地球在二分二至时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二分二至为我国历法中的四个节气,在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比较特殊容易观察)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1.3.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案

1.3.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球 【学习目标】(提示:本节内容提前发给学生了解自主学习部分,有所了解即可跳过到直射点)(1)了解地轴、两极和赤道。 (2)理解经度纬度的定义、经线纬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掌握记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重难点】1、认识经度和纬度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位置、日期、节气 【理解感知】自主学习内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 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纬线经线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指示方向南北东西 形状半圆形各自成圆 长度相等源学+科+网]从赤道向两极渐短

相互关系会聚两极点相互平行 重要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0°)、 180°、20°W、160°E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60°、90°经度和纬度的比较 经度纬度 定义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经线线 平面的夹角(如下图) 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 道平面的夹角(如下图)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0°以东都 称为东经(E),最大至180°;以西都称为西经 (W)最大至180°。 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赤道以 北的称北纬(N),以南的称南纬(S)度数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示意图: ………………………………………………分割线………………………………………………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 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 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1)黄赤交角的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