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汪氏家族辈分排名[宝典]

汪氏家族辈分排名[宝典]

汪氏家族辈分排名[宝典]

汪氏家族辈分排名[宝典]

1、太湖汪氏宗谱汪德臣等主修12卷首4,民国36年平阳堂 14册: 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 ;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 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 ;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2、正泰运光华,从仁公敏会

3、壹代启英贤,德树(音)强(音)和(音)谱(音)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小报告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小报告汪小茜(贵州省遵义市文化小学六<五>班)汪氏荣耀而古老,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关于汪氏的来源,众说纷纭,汪氏后人均认同为黄帝后裔、华夏的子孙,天下汪氏一家亲。因为有了汪氏,有些人将自家家族姓名列为汪氏,也有的改姓汪氏或得赐姓于汪氏,或为了逃避相关因由而成为汪氏,自己建立了汪氏家族,这些得汪氏的前人就分别成为了后来各汪氏家族族人的先祖或始祖,此后汪氏开始兴旺起来。氏族发展五千多年,姓氏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所以天下归一汪氏远古始祖乃黄帝。华夏先祖是炎黄,即炎黄共为汉民族的祖先。虽然我们远古始祖是黄帝,但是我们同样是炎黄二帝缔造及社会影响共同之结果。因此,我们和其他华夏姓氏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传承黄帝血脉,传播华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 一、汪氏姓氏渊源 在中国姓氏学方面较为权威的袁义达先生认为,汪姓的来源主要有4个:姬姓、漆姓、嬴姓和外族改姓。 为众多汪氏统宗谱中的上乘之作的号称为后世修谱蓝本的元泰定年间汪松寿纂修、明正德十三年(1518)歙县仇以才等刻本的《汪氏渊源录》(安徽省图书馆索书号2:3625),对汪氏渊源,从“汪芝辩”、“平阳辩”、“颖川辩”等都给汪氏得姓给出不同说法,无统一定论。 (一)汪氏家谱专家及史学界基本认同的五大渊源 第一大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 第二个渊源:源于金时女真(后为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为逃避相关因由等而由他姓改成汪氏。 (二)汪氏家谱专家尚有争议的一个渊源 源自翁氏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三)汪氏家谱专家大多不予认同的七个渊源 第一个渊源:汪姓出自汪芒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诸侯国之漆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汪陶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支庶之后秦小汪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汪野国,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汪古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四)尚需家谱专家及史学界考究的可能性渊源 《淮安汪氏族谱》(1926年修编)里收录的一段老谱文字记载:“……成公有二子,长子午,为鲁襄公,次子叫汪午,史属春秋。长于敦敏,值功于鲁,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获封上大夫,食采颍川(颍河流域,郡治禹州),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为汪,遂以为名。赐姓汪……”即是鲁成公黑肱有一子叫汪午。如果不是笔误,则“汪午”为首次发现。 因此,汪姓基本是一个以姬姓汪为主干的姓氏。汪氏姓氏渊源为多民族、一主流多支流,主要为春秋末期的姬分汪姓。 综上所述,目前大家公认的汪氏得姓始祖为汪侯,即:姬衡(原名)—→姬满、汪满(小名)—→汪侯、姬汪(受封后名)、颖川侯、汪颍川—→汪(始姓祖)。 二、汪氏宗族的迁徙发展 起姓于北方的姬汪,经过世代繁衍发展成了一大望族。尤其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又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钦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一)天下汪氏出徽州

汪氏家族辈分排名

安徽(1) 一、安庆市: (一)桐城 1、高林汪氏: 文德廷兆,积善有庆;传家诗礼,佑启贤能;根深枝发,泽厚福增。 2、三安(今青草镇三畈村)汪氏: 自国之士,成定邦家;克绳祖武,善积庆长;天昭景福,厥后其昌。 德贤智广,仁义惠良;礼恭传信,名泽永佳;宜忠荣孝,世业鸿扬。 3、梅城(今青草镇梅城村)汪氏: 大启之家庆,存心积德昌;元绍箕裘业,式昭贻燕长。 世泽承先绪,诗书裕后贤;声华传皖国,仁孝毓桐川。 4、某支汪氏:智勇韬略 5、三友村五义堂汪:名显芳声茂,忠纯世德昌,传家维礼仪,华国载文章。 6、双港镇古潭村,在菜子湖边,枫树窑汪:家和世泽长,祖先余吉庆。 7、罗岭务本堂汪氏:积德真传,存心达良;勤慎为本,孝顺宜先。 俊秀荣锡,敦厚承前;泽长恩湛,善启福田。 8、云天(今青草镇中楼村)汪氏:…景福方,为胜定佳强 9、双港白陂堂汪(汪志伊家族):建公后裔。 光先守德,廷锡永嘉;炳存如宝,敬承克家。 尚文兴学,继孔贤冠;振昆宏绪,世代春华。 另一说:“尚文兴学,继孔贤冠”为“重贤兴学,继尚书官”。 10、张家嘴、封门塥(原觉林寺、倒流河)汪氏:今双港镇长春村、三福村(祠堂尚在,改为小学) 金之国应士,诗书礼尚贤;忠恕存孔道,仁义本孟言; 山河名万古,德泽永千年。科教兴邦社,文明显家风; 睦族志高远,功业誉乾坤。 11、华国秉忠良 12、黄铺乡汪河村:绒公支下显四公后裔。 显福庆有,文瑶秉万;代宦源惟,德克懋继。 贻谋善述以,存宗光后昌;恒思周道盛,永守东华匡。 嘉译源兴胜,迪益基鸿璋;泰斗国先顺,志远琨仲长。 13、桐城竹林汪氏: 士德高滋植、洪谋绍翼传、修行思孔梦、积学倍增颜 (二)怀宁 1、堂号"平阳郡":祠在叶家坦。 修理本存诚,肇基由敏树,英华奕代昌,远大先荣懋。 俊秀步青云,贤良崇正务,忠厚永付家,显扬有时遇。 积德功久立,怀仁义长慕,嗣今亿万年,恪守斯垂裕。 2、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中元公后敬公系。 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 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 3、横镇宝庆堂汪氏:道兴公后裔。自68世起派。 思伯永廷崇,荣华诘远宏;才子登科第,世代显名宗。 冠冕承先德,诗书启后昆;传家为孝友,秉国在文衡。

字辈浅谈

字辈浅谈 字辈浅谈文/王一兆字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一般是由祖宗或饱学之士选的。大多含有“忠孝传家”、“宁国安邦”、“克勤克俭”、“光大家业”等内容。字辈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取名方式,也是我国姓名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1字辈的起源我国以字辈命名的文化现象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时。当时,一些文化优越的大族子弟竞相以字辈命名。命名方式有的是兄弟共用某些汉字作为名字的偏旁,有的是同辈人中分别使用某些相近的作为辈份的标志。在宗族制度高度发达的宋元时期或者稍后,各地同姓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密切。一些家族在修谱时率先编定寓意深刻的字辈,族人命名时就按这编定的字辈依次选用,镶嵌在姓名中,这种按字辈取名的方式,以便于区分长幼尊卑和在交往时的称呼,因此迅速流传开来,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取名方式。宋、明、清等王朝中,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甚至百工巧匠、僧尼道士都以字辈取名。清朝以后,近当代农村的许多地方也以字辈取名。这种取名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姓+字辈+名”的格式,不同姓氏和不同支派的人各从本家族所使用的字辈谱中依次选用一字,作为自己的名字。2字辈的意义字辈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意义:

1:辈分可以看作是家训,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撰写,用 来勉励后辈德行。比如使用:忠、孝、礼、义、信、仁等,从字面也能看出是希望家族后世能够言行一致,行君子之道。一般古代官宦世家钟意采用这种字辈方式。2:字辈 是对家族万事昌隆,传承不衰的一种希望。这种取辈分的方式非常普遍,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家族香火旺盛。这类辈分比如会用: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祖上是书香门第的大多会采用此种字辈。3:字辈代 表美好长寿、吉祥富贵方面的含义。比如:福、禄、寿、吉、祥、庆、贤等。在很多情况下,祖辈经商的家族大多会采用这种字辈方式。4:字辈是一些感恩先祖和歌颂皇恩 浩荡的字。比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这种取法大多是祖上对国家有功被封赏,或是对本朝有重大贡献的家族。5:字辈是很多文人墨客希望子孙后代能 够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理想。有的会写成对联或诗词,又或者吉祥的话。比如湖北《汪氏宗谱》的辈分就是用:“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3字辈被抛弃的原因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大量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现,中国人开始一改传统家族辈分式起名法。如“建国”、“建设”“卫兵”“红卫”等名字相继出现。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开始选择简单而意深的两字姓名,如韩雨、吕天等。九十年代至今,姓名越发彰

汪氏族谱史话

汪氏族谱史话 乾隆四十年,中华汪氏宗族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一一《汪氏通宗世谱》(以下简称《世谱》)编纂告竣。该谱共收集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后裔700余派,涉及7省1市31个地区67县830余村庄,涵盖范围之广,参修宗支之繁,录入人口之多,都是空前浩大、无与伦比的。 周威烈王一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五世祖嵩公仕鲁至中大夫,因功受诏,上呈谱表,始有汪氏最早家乘;至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渡后始详;晋淮安侯旭公为配合朝廷选举,“谨治旧谱”(《汪氏通宗世谱·晋淮安侯汪旭上谱表》)——《汪氏大宗血脉谱》为官府提供“簿状谱牒”;唐贞观间,华公“上奉明诏”(《汪氏通宗世谱·唐白渠府统军汪华上谱表》)重编汪氏宗谱;唐开元五年芬公续修汪氏宗谱。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历届所修俱为总谱。嗣后,汪氏人口激增,族丁星散,合修难为功,一些汪氏族彦如宋应辰公、立信公,元松寿公等另辟蹊径,以本支为中心,近则详之,远则疏之,创造性地修成汪氏支谱。 然而,有识之士往往不安于汪氏家族各立门户、肢解破碎之状,尝试编修统宗世谱。如大明一朝,汪氏族人曾数度实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是“明初春坊、蓉峰、仲鲁公集诸谱以纂其成”;二是“隆庆时婺畈族别驾湘公偕吾休西门嘉宾公续著统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重修校正通宗谱序》),而隆庆谱则是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世谱》的母本。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玑公“承先严命,奉宪暨诸彦公举,校修通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至乾隆四十年乙未,“七经寒暑始竣迄”。尽管因各种原因于乾隆五十二年重新刊布,但这次修谱,意义非凡:一是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不啻聚数百十世之祖孙父子于一堂,合数千百里之支派宗族欲一室”;二是重温了一体之亲,“呼吸相通,笑语若接,使吾汪之代远而迹疏者得是谱而按之,自不至相视如途人”。 清代是奠定近、现代谱牒的重要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充分发挥宗族管理社会秩序的功能,仿明朝颁布“圣谕六言”,提倡以孝治天下;康熙九年重新颁布“上谕十六条”,大力提倡民间修谱。至此,全国没有不修谱的家族,也没有家族不修谱。汪玑在清初全国遍修支谱的情势下独具慧眼,编成《世谱》,大功于天下汪氏宗亲。 汪姓人口唐宋时在徽州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十姓九汪”的局面,并播迁于浙西、赣东,明初随着瓦屑坝移民潮大量迁入江淮地区,在安庆府形成汪姓人口的次中心。另有大量人口迁入湖北,使得该省超过浙、赣成为仅次于安徽的汪姓人口大省。《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将湖广填四川移民推向高潮,湖北、江西大量汪姓人至嘉庆末持续100多年陆续迁入四川。同时安庆府汪姓人也大量迁往陕西、河南。由于乾隆时期百姓陷于迁徙未能完全定居,加上当时交通、通讯条件限制,所以汪玑《世谱》所收宗支和范围都远远不能反映汪姓人口分布的真实状况。玑公对此也是直言不讳:“尚有遥远未及趋赴,及已经邀集不到者”(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如安庆地区怀宁、潜山、太湖等县清初时各有汪氏二十余支,桐城(含今枞阳、安庆市宜秀区)有三十余支,《世谱》仅收录七支;湖北、河北、陕西、上海是汪姓除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外的主要集聚地,各省市仅收录一、两支。 一晃将近两个半世纪,越、开二公后裔呈爆炸式发展,目前约500万,其迁徒地域不仅遍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而且向海外发展者不知凡几。其间悲欢离合、兴亡更替自不必说,仅汪姓人崇善孝道、敬祖收族、编修家谱的传统未偿少殆。然而,玑公后汪氏是如何发展和修谱的呢?还有大量未录入《世谱》的宗支又是如何演绎宗族史的呢?梳理乾隆四十年来238年间的修谱情况,则有以下四类:无谱者思创修宗谱,有谱者思续修宗谱,支众者思修汇谱,虑远者思修总谱。可以说,编修统宗世谱,一直是汪姓人的梦想和追求。 兵乱族散与另起炉灶 玑公《世谱》刊行于世,只是汪姓社会发展的一个段落,自此终有清一代,汪姓人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续修通宗世谱。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我国社会的矛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股移民浪潮在清末愈演愈烈,并持续到民国。这些移民运动是全国所有姓氏人口的大洗牌,也是汪姓陆续播迁于全国各省市的重要时期,其中下南洋移民潮中还有不少汪姓人走出国门,融入东南亚。清末各地小规模移民也是层出不穷,如安庆府民此间陆续迁往周边如铜陵、芜湖、滁州、合肥、六安、池州、徽州地区,其中迁往池州地区的最

2017宝宝起名——按族谱辈分字起名方法

按字辈起名 姓名学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一个代号,随着大家的重视,名字越来越重要。今天我们具体说下已经被人们遗弃的中国文化:要按字辈起名,【好运来宝宝】分享。我们先拿最熟悉的相声界“德云社”说起字辈起名。虽然说郭德纲的徒弟都是一个辈分,但是按照入门时间来分为“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科,现在收到了九字科。最近相声界的德云社,郭德纲的徒弟“云字辈”的背叛师门,咱们先不说他们师徒之间的矛盾谁对谁错,在这里体现了古代的字辈起名。 我们再说说郭德纲,在家中排到“德”字辈,取名叫郭德纲。后来进入相声界之后,仍然沿用这个名字,但却触犯了相声界的大忌,招致众多不满。 因为相声界也自己的行规——十分讲究辈分。相声从第四代开始排辈,“德”字刚好是第一辈,后面依次为“寿、宝、文、明”,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姑且是“文”字辈的,而郭德纲居然成了“德”字辈,徒弟占了师傅的“便宜”,逾越辈分,让很多尊重相声传统的人不满。 古时候起名,都是按照“姓+族辈+名,家族式的起名方式,辈分,作为族谱上的约定俗成,有史以来都是不可轻易改的,除了规定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还带有祖先对后人的寓意名望、寄托理想。但是现在我们大多数都不遵照这样的传统了,想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脱离了祖先给我们定的规矩。 例如《红楼梦》里的贾家,按名的偏旁部首定辈,很多家族则在姓和名中间加第三个字为辈分,如孔姓有“祥”“令”辈分、张姓有“作”“学”辈分。照这样的传统,很多孩子尚未出生,其姓名中至少有两个字就早已被家族长辈们规定好了。“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有利于一个家族血缘宗亲的凝聚以及文化上的传承!” 现在都被西方的辈分的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同宗亲属、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字辈排列。辈分序昭穆古已有之,昭穆为我国宗法制度,即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 昭穆制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二辈制族外婚,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分,两个氏族的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父子属于不同氏族。后来昭穆制逐渐得以演化,上古时代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和亲疏远近。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 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 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 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 主要有三类

汪氏姓氏渊源、迁徙发展及祖训、字辈、取名、族谱简识

汪氏姓氏渊源、迁徙发展及祖训、字辈、取名、族谱简识 汪氏荣耀而古老,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关于汪氏的来源,众说纷纭,汪氏后人均认同为炎黄后裔、华夏的子孙,天下汪氏均为一家。因为有了汪氏,很多人均将自家家族姓名列为汪氏。也有改姓汪氏,得赐于汪氏,这些改头换面姓汪的同门和被赐予及当时需要的先人得姓于汪,这些得汪氏的前人就分别成为了后来各汪氏家族族人的先祖或始祖,后至此汪氏开始兴旺起来。远时及现实也有很多汪氏同门是因为个人偏好和当时之原因得而汪氏,或现实为了逃避相关因由而成为汪氏,自己建立了汪氏家族,这些人都是汪氏各家族同门的始祖、先祖。如果天下汪氏的最远始祖是谁?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轩辕黄帝。如果要追随到黄帝以后的某人那就是您家族所记载所言传的始祖。汪氏家族上下发展五千年,姓氏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所以天下归一汪氏远古始祖乃黄帝。华夏先祖是炎黄,另炎黄共为汉民族的祖先。虽然我们远古始祖是黄帝,但是我们同样是炎黄二帝缔造及社会影响共同之结果。因此我们和其他华夏姓氏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传承华夏血脉,传播华夏文化,弘扬大汉传统。 一、汪氏姓氏十一大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罔,古国名,被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记载:夏、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为神农氏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诸侯国,国君名防风氏。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 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据典籍《广韵·唐》中记载:“汪,姓。汪罔氏之胤。”按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胤,子孙相承续也。” 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这是江南最大的湿地,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中注引《吴兴记》记载:“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今浙江德清)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汪罔氏族部落规模不大,但国君防风氏的影响可不小。他本人个子大,气力也大。相传,共工氏怒撞断天河柱子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防风氏身材高大,用双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垫坑洼,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挤进大海。其神勇可嘉,邻近诸邦国俱奉为酋长。 按典籍《国语·鲁语》中的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意思是大禹召开祭祀神灵的大会,防风氏赴会时迟到了,大禹便把他杀了。其实,防风氏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因威信很高,引起了大禹的嫉妒,借此把他杀了。大禹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杀防风氏,就是要杀一儆百,要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在后世的记载中,湖州德清三合乡地区的民间有一种祭祖的风俗,并建有防风庙,即每年农历的8月24-26日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在史籍《述异记》中记载:“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在“防风神话”中提到防风氏,为吴越地区亦神亦人、顶天立地的治水英雄,是能安邦立国、护佑生民、福泽吴越的远祖先神,也是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帮助大禹扫除奸侫的大忠臣,还是帮助大禹制订法律的法治元勋、文化英雄。由于防风是被大禹错杀的,不久大禹又为他平反昭雪,并亲自拜祭,后来成了民间世代相传的祭祖风俗。 夏禹时期的古汪罔国与后来生于东周敬王姬匄时期的汪挺次子“汪芒”相距有五百余年。古人将人名“汪芒”与国名“汪罔”混为一谈,以至以讹传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早期的姓氏书籍不知汪姓根源,只根据口传片语只言,就把汪姓归结为“汪罔”国之后,并错误地将“汪罔国”说成“汪芒国”。后期姓氏书籍全盘抄录早期姓氏书籍,不加斟别,把那些“权威”的姓氏书籍拿来比对,自认为所谓“汪芒氏”之后了。 据专家考证,古汪罔国地在今浙江武康,原属湖州府。之所以称为汪芒国,是因为在史籍《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使问仲尼,对曰,禹治群氏近会嵇,防

汪姓源流及郡望

汪姓源流及郡望、分布 一、姓氏源流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阳节等古徽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古徽州历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源自汪芒氏与姬姓 古代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土地上,除了有无数的炎黄后裔在不断繁衍,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族。我国的汪姓家族,根据后世考证,就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居住於现在浙江武康的汪芒氏的后裔。 所谓汪芒氏,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这个古国,「国语」的「鲁语」有这样的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外,该书的注解上也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 长钬,亦称长翟,是古代跟狄族的一种,或许跟汉族无深密的渊源,但是,由於长时期跟汉族往来,显然也逐渐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融炉中,最终跟汉族混为一体,再也不分彼此。 照孔夫子所说的,汪氏的始祖是「守封,禺之山者也。」当时所谓的封、禺二山,根据「方舆纪要」的考证,是分别位於现在浙江省武康县的东方和东南方,封山在东,禺山在东南。换言之,后世的汪氏家庭,最初也应该是发源於这个地方的,难怪在我国的早期历史上,汪氏族人主要是活动於浙江地区,其后才逐渐出现於附近的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地。 汪氏的源自古代狄族汪芒氏,由来已有定论,因为,「姓篡」及「通志氏族略」等重要姓氏典籍皆指出:「汪,汪芒氏之后,礼记有汪,鲁人。」 「礼记」上所记载的小汪踦奋不顾身率先抗敌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即:「汪踦,春秋鲁童子,踦亦作踦。鲁哀公十一年,齐伐鲁,踦与齐师战於郎而死.鲁人欲弗殇,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汪氏族谱史话

xx氏族谱史话 乾隆四十年,中华汪氏宗族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一一《汪氏通宗世谱》(以下简称《世谱》)编纂告竣。该谱共收集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后裔700余派,涉及7省1市31个地区67县830余村庄,涵盖范围之广,参修宗支之繁,录入人口之多,都是空前浩大、无与伦比的。 周威烈王一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五世祖嵩公仕鲁至中大夫,因功受诏,上呈谱表,始有汪氏最早家乘;至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渡后始详;晋淮安侯旭公为配合朝廷选举,“谨治旧谱”(《汪氏通宗世谱·晋淮安侯汪旭上谱表》)——《汪氏大宗血脉谱》为官府提供“簿状谱牒”;唐贞观间,华公“上奉明诏”(《汪氏通宗世谱·唐白渠府统军汪华上谱表》)重编汪氏宗谱;唐开元五年芬公续修汪氏宗谱。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历届所修俱为总谱。嗣后,汪氏人口激增,族丁星散,合修难为功,一些汪氏族彦如宋应辰公、立信公,元松寿公等另辟蹊径,以本支为中心,近则详之,远则疏之,创造性地修成汪氏支谱。 然而,有识之士往往不安于汪氏家族各立门户、肢解破碎之状,尝试编修统宗世谱。如大明一朝,汪氏族人曾数度实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 一是“明初春坊、蓉峰、仲鲁公集诸谱以纂其成”;二是“隆庆时婺畈族别驾湘公偕吾休西门嘉宾公续著统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重修校正通宗谱序》),而隆庆谱则是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世谱》的母本。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玑公“承先严命,奉宪暨诸彦公举,校修通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至乾隆四十年乙未,“七经寒暑始竣迄”。尽管因各种原因于乾隆五十二年重新刊布,但这次修谱,意义非凡: 一是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不啻聚数百十世之祖孙父子于一堂,合数千百里之支派宗族欲一室”;二是重温了一体之亲,“呼吸相通,笑语若接,使吾汪之代远而迹疏者得是谱而按之,自不至相视如途人”。 清代是奠定近、现代谱牒的重要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充分发挥宗族管理社会秩序的功能,仿明朝颁布“圣谕六言”,提倡以孝治天下;康熙九年重新颁布“上谕十六条”,大力提倡民间修谱。至此,全国没有不修谱的

王氏辈分

山东德州王氏字辈:"文明学书青开国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积善福庆临" 义乌南陵王氏字辈: 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 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 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润州王氏字辈: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字辈: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乌邑 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楚伪王氏善庆堂字辈: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 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辈: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族谱 宁乡鸟石王氏字辈: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 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王氏太原堂字辈: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 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 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旧序:“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辈: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续序:“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王氏文德堂字辈: 二房车礁旧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二房西陂滩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八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字辈: 凿石支派序:“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湖南长沙王氏字辈: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湖南常德王氏字辈: 东阳十甲序:“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序:“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甲序:“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序:“成龙致世时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序:“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序:“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序:“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硕旧王氏字辈: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字辈: 原序:“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湖南安化王氏字辈: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幸氏家族简介

幸氏家族简介 幸姓来源 幸氏鼻祖-幸偃,周文王(姬昌)之26子(一说47子,待考证)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武庚叛乱,三年平定,幸偃奉周公之命,镇守朔北,驻军雁门关。因捍于中华,扶绥百姓,为匡扶周室立了大功。为褒扬其叔(偃公),遂年壬戌岁(公元前1019年)因名赐姓为“幸”,从此天下有了姓幸的人。 中国姓氏网站大全 以下为全球最大的搜索Googe搜索出来的中国当前最大型的姓氏网站,排名不分前后。 1 姓氏站 2 站名所屬單位網址 3 丁氏祖譜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trees/big5/menu.asp 4 尹氏驛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yszp.htm 5 幸氏家族網幸茂林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6 華人舒氏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7 潘氏宗親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8 汪氏家族誌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9 廖氏增譜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utf/index.php 10 中國牛網安徽省蒙城广播电视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culture/niushi/ns0001.htm 11 世界朱子網世界朱氏联合会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12 宋氏文化深圳朱子学研究促进会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wenhua/index.asp 13 勾姓源流中華勾氏文化研究中心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qiyuan5.htm 14 田氏宗親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action-viewthread-tid-29 15 夏氏宗親網夏國安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2007-4/2/16235915723.html 16 馬氏家族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17 古樹*辜氏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togo/goqq/page7.html 18 海南符氏宗親網海南新聞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19 中華許氏族譜網絡管理員:许超平、许亚成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20 傅氏文化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fileasp/mb/mb107/canpin.asp?id=17089&username=fu023 21 中華費氏宗親會中华费氏宗亲会秘书处:费远超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22 鄒氏宗親網邹为民先生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Index.html 23 隋氏族譜隋姓起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24 經姓家園网站策划:經家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main/home/main.php 25 中華賓氏宗親會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 26 黎氏大家園黎氏聯誼會-黎卓鋒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li668/ 27 電白縣電城西門黎氏網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com/dbli/main.php 28 樊家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index1.html 29 世界戴氏宗親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NewsContents.asp?ID=26 30 太倉檔案信息網顧氏宗譜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main/show.asp?id=349 31 顏氏家族姓氏起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qiyuan.asp 32 网同纪念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6691401.html,/pedigree/SerchFamily/netframe.asp?no=1173

关于宗室的庆典致辞精选篇

关于宗室的庆典致辞精选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关于宗室的庆典致辞精选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各位宗亲,大家好! 金风送爽,喜气盎然。龙腾盛世,户纳千祥。 在这社会和谐国增色,安居乐业万户丰的太平盛世,我们迎来了汪氏祠堂竣工庆典,这是我们汪氏家族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我们汪氏家族,自社里站开荒占草,经风历雨几百年来,子孙兴旺,家族壮大,全仗汪氏祖宗福佑。今天修建祠堂,不单是畅想汪氏宗族渊源,感先辈恩典,颂祖宗功德,有了我们族人缅怀先祖,瞻仰族史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汪氏家族文明孝敬,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 在这里我代表汪氏宗族,向建筑祠堂的功臣:汪积明,汪广泰,汪广森,汪小东以及汪广民等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付出最多,功劳最大。在我们汪氏家史上,写上了最辉煌的一页。 同时,我向建设祠堂出资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男女宗族

表示感谢!我代表当今汪氏家族最高辈分,向你们说:“你们辛苦啦,我谢谢你们!”我相信祠堂的竣工,不但会给大家带来好运,而且还会福佑我们汪氏宗族的后代兴旺发达。这正是:今朝成就千秋业, 祠堂辉煌万事兴。 宗族精诚同一脉, 龙飞凤舞虎生风。 心存祖先行孝道, 子孙代代好前程。 今朝祠堂根基固, 明朝族人乐融融。 乐善好施德为本, 天马横空任而行。 谢谢大家! 附花篮条幅: 敬祖先宗祠占福地名流千古 关于宗室的庆典致辞精选篇全文结束。 注:此文档内容来源网络或根据网络收集提炼,仅供个人学习和交流使用,请勿作他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方面删除。

在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与会宗亲: 本人汪广仁,并非广西人,也非香港人,更不是什么教授、博士、专家,其实就是贵州省赤水市长沙区长沙镇土生土长的教师出生的教育出版小小商人。8岁以前在城镇为非农业户口,8岁以后下乡当农民学会了种田挖土,17岁以后参加教育工作又变回非农业户口,所以适应城市的市侩,熟悉农村的朴实,喜欢农民的直率。38岁以前做过小小的校长,38岁以后做过大董事长国际奔波,现在退回国内做点小事以苟且偷生,也算看破红尘、隐居山野。 我的老革命父亲1989年离世前曾遗言与我,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可惜后来我鸿运当头、如日中天,办学校、搞公司,国内外到处讲学,飞来飞去,荣誉、名义装满了脑袋,哪里还知道家乡呀。当书呆子遇到奸商,自己满身伤痕的时候,才知道我原来需要一个家啊。当深圳的汪文才来电,要求我同意他使用自己的所谓教育家资料于汪氏青年创业联合会,并且告诉我武汉汪振亮老人等准备修编《汪氏通宗世谱》时,刚刚有点家的感觉的我才猛然想到了父亲。于是,我一边飞赴武汉拜会汪振亮老人等,一边致电老家兄弟快递家谱给我看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心中几乎只有“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八字了。 由此,我入涉寻根、企望家谱,不惜花费、长途跋涉,结识了家谱专家汪振亮、汪诗明、汪长富、汪兴吾等等,对家谱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汪振亮老人,退休至今,十几年如一日专注家族,几乎所有的退休金都用于家谱,太令我感动。当我第一次与汪振亮老人电聊,得知他们筹备全国《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研讨会可能因资金泡汤时,赶紧捐款两千;当汪振亮老人与我面谈,说没有公安部门同意刻制的公章不便开展工作时,我马上就安排秘书以自己的研究院名义申请刻制了公章快递武汉;当参加武汉会议,从汪振亮老人处知道,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一直想成立全国性的汪华文化研究会,但苦于国家民政部门的限制无法实现时,我主动与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炜电联,自己出资并且亲自去香港申请注册了“世界汪氏文化研究会(即世界汪氏宗亲联谊会)”交给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管理,而且负责以后每年的政府年检及其费用,同时捐款千元给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声明自己不担任武汉、黄山任何全国性、全球性组织的任何职务,志愿在外做些实际的工作。同样,我也不想担任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的任何职务,志愿在外做些实际的工作,希望大家成全。 自然,我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1),赠送给了武汉、黄山两会代表和部分未能出席两会的宗亲,也亲自参加了两会并且发表了讲话。武汉、黄山两会,我亲耳聆听了专家们的报告,对全国联谱修编《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和研究发扬汪王文化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次参加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我购买了150本《天下汪氏》第三期赠送大会,同时也自己编辑出版了《中国教育科学?汪氏研究专辑》(2)并且亲自带来150本赠送大会。各位看了这两本书,也就算是看完了武汉、黄山两会全部文件,相当于出席了这两会。今天没有参加会议的宗亲可以上网到相关网站浏览这些文件。 我认为,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目前学术界的考证,做家谱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追根溯源和留名于世,就是家谱的作用。人生短暂,怎样才能流芳千古?不朽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代代相传的谱书,记载着先祖名讳事迹流传至今,自己的精神也能传之永远。而且,家族世系人文,主干枝叶,什么时候都能一目了然。历代名人对家谱也都十分重视,国内如唐朝皇帝李世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国父孙中山、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三个代表”的江泽民总书记、和谐社会观的胡锦涛总书记、现代文学家巴金等人,国外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人,都在重要场合提及家谱的重要性。 家谱之于个人,追溯根脉;家谱之于家族,传承精神;家谱之于国家,观史鉴今。当世物质财富只能人间共享,而史书精神却能世代传扬。修家谱为后人留下的精神和思想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仅能团结族人,还能教育子孙,瞻仰先祖。家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谱的重视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爱家、爱国、爱人民的起点。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近代史与我的家族史 摘要 谈起近代史,能够追溯的也就是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对于历史长河来说虽然短暂,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却是几代人用生命谱写的百年华章。家族背景各不相同,祖辈们经历的故事各不相同,唯有历史背景是相同的。风云变幻中无数个中国家庭各自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但故事无不与近代史息息相关。 伴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近代史在每个家族的记忆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近代史见证了每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成长,家族史淋漓尽致的体现着近代史,两者相辅相成。触摸着长长的历史痕迹,跟随时光车轮前行,走进家族史的门扉,听老辈们一遍遍讲述着一百多年来家族的过往,感受着近似传奇般的家族史,恍然间觉得我的家族史就是小型的近代史缩影。 关键词:历史,近代史,家族,家族史,周(姓氏),上海 abstract Talk about modern history and can move forward and back is less than two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for history, though short, for each family is several generation of people with life composed of hundred years Huazhang. Family background is different, the ancestors stories are not the same, onl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the same. In a family China amidst the winds of change each narrate their own stories, but the stories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with modern history. With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continuously flowing, modern history 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every family memory. Modern history ha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