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

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

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

t 梁联强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07)

[摘 要] 5西游记6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长篇巨著。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孙悟空,其身上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意识。一、从孙悟空的斗争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教义/法识0观,孙悟空身上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二、孙悟空皈依是不彻底的,在其身上还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与佛教思想相背的,却与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相统一。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

[关键词] 宗教色彩;法识;神魔;神性

[中图分类号] I2071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5)02-0099-04

5西游记6是一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长篇巨著。唐僧西天取经,是以反映佛教教义为宗旨的。然而,整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除佛教思想外,还有当时兴盛的道教思想,其中以太上老君等道士为代表。从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孙悟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道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浓郁的宗

教色彩。

X 一

5西游记6展现的是一幅神魔之争的画卷。也是一部对当世皇帝明世宗朱厚进行批判和嘲讽的隐寓之作。围绕着取经事业,反映了作家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和抨击,也是对当权皇帝的批判和嘲讽(这自然是隐喻的)。

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计两亿二千六百八十万年)的玉皇大帝,大约是因经历了太多,阅历广,统治大权掌握的时间太久,表现为生活上图洁净,政治上求苟安,与昏愦为邻。于是,如许高龄,还要饵食丹药,继续延年益寿,企谋与第一夫人王母娘娘更欢畅地过天宫少有的夫妇生活,这充分地表现出天庭的世俗性。他同意在自己居住的三十三天(忉利之天)之上的兜率宫,奉养一名老道)))太上老君。这位道教的祖师爷地位很尊贵,对玉帝可不称臣,朝朝炼丹,供玉帝举行/丹元大会0。太上老君要见玉帝,玉帝和王母都要出迎,如第五回写道:

又有四个天师来奏上:/太上道祖来了。0

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礼毕。道:/老道

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0玉帝见奏悚惧。

天上的皇帝与道祖这样的关系,是人间帝王与道貌岸然士关系的反映,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在位期间,全国呈现出道兴佛衰的现象。道士邵元节、陶仲文利用炼丹之术,使明世宗很受用,对二人宠信有加,对道教也是推崇之至,压抑佛教。世宗时代的邵元节、陶仲文等方术之士,披着道的外衣,蛊惑世宗的手段便是炼丹,建斋醮,以期逞淫欲并长生不老。同时,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惑于番僧,自称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世宗入继大统,出于私人恩怨,事事与武宗对立(源出于世宗母蒋氏与武宗母张氏对立),便在兴道之际特别压抑佛教。5西游记6通过妖精要吃唐僧肉的荒唐言论,把明世宗朱厚与当时道教徒的兴道灭僧行径以及他虚幻的向往都编织进去了。当然,与玉帝、车迟国王、比丘国王身上有明世宗的枝节有所不同的是:在吃唐僧肉的妖精身上,更多地窥见了邵元节、陶仲文的身影,联系现实,表明了对世宗的批判。中国自秦皇汉武以来,到唐宗宋祖,皆向往长生不老,服饵炼丹,乃至有唐武宗以小孩心脏为丹引之事发生,反映了道教对世情的恶劣影响的一面,故5西游记6对道教的批判既有强烈的现实特征,更具有深沉的历史实感,在古今交织当中,加深了批判的深度,对5西游记6故事的宗教文化展示也更具深度。

X [

收稿日期] 2005-03-20

[作者简介] 梁联强(1963-),男,广西贵港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2005年4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pr.2005第26卷第2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 tio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6No.2

从5西游记6的叙述语言来看,孙悟空在整部小说中的主要身份是个佛教徒,作者前七回中常将孙悟空称为/猴王0或/大圣0,而在十四回之后,作者常将他称呼为/行者0或/孙行者0。行者,是佛教的名词,指修行佛教者,主要指苦行修炼者。第十四回交待,唐僧是因为看见孙悟空模样像个/小头陀0,才给他起了这个混名。十四回后,孙悟空正式皈依佛教,此后,他一直未脱离佛教的/三皈0(即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十四回写悟空当了和尚后,他对东海龙王说:/我亏了南海菩萨劝善,教我正果,随东土唐僧,上西方见佛,皈依沙门,又唤为行者了。0又如三十七回写他对唐僧说: /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0七十五回写他在狮驼洞受挫,怀念唐僧说:/师父啊!当年皈正,蒙观音菩萨劝善,,指望同证西方,共成正果。何期今日遭此毒魔。0这些地方都表现出他是真心真意皈依佛教,佛教的三皈依已成为他的信仰,成为他面对困难的力量源泉。

孙悟空的佛教意识,首先表现为他具有佛教所提出的法识。法识,是早期佛教教义所说的/六识0之一。识,作为佛教名词,是指一种心理特殊功能。六识,具体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前五识大体上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第六识名为意识,它是以意根(根是能生、增生的意思)为所依,以法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功能[1](P12)。在佛教的教义中,第六识既名意识,又名法识[2](P826),实际上是指综合诸种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功能。5西游记6四十三回写孙悟空在黑水河边与唐僧开玩笑说:/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0五十八回结尾的诗也提到/六识0。可见,孙悟空的行为与心理深契佛教教义。

5西游记6的八十一难部分,有许多处描写了孙悟空的法识。例如,二十回写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三人路过黄风岭,山上旋风大作。小说通过唐僧的视觉与听觉,描写风很大,/过岭只闻千树吼,入林但见万竿摆。0接着,小说又写孙悟空有/抓风之法0,他把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有些腥气,便说:/果然不是好风,这风的味道不是虎风,定是怪风。0话未了,果然出现了一个虎怪。这里描写的孙悟空的法识,实际上是一种在综合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知逻辑推理与知觉、知性。又如四十回写孙悟空一行来到火云洞前的号山,只见那山凹里有一朵红云,直冒九霄,结聚了一团火气。他大惊道:/妖怪来矣!0果然,红光里真是个妖怪。这种直觉,即由视觉直接跃入判断推理,表现出悟空高超的道行卓识。

5西游记6在描写孙悟空的法识时,是与唐僧等人进行对比的。例如,二十七回写白骨精第一次化作美女送饭,孙悟空/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0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唐僧不识真伪,不辨人妖,这说明他认识上的糊涂。孙悟空能识别伪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又如,五十回写金山兜山的妖精点化出一座楼房,唐僧判断它/断乎是庄户人家,庵观寺院。0孙悟空急睁眼看,却看出/那壁厢凶云隐隐,恶气纷纷0,因而断定它/不是好处0。他进一步分析说:/师父啊,你哪里知道?西方路上多有妖怪邪魔,善能点化哄了人。0小说还写孙悟空自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长处。四十回写他对红孩儿的认识说:/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我认得他是个妖精,你们不识,那师父也不识。0这些都显示出他认识上高出常人能洞察出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即佛教所说的/法0)的本质。在这里,佛学的理论乃是拯救常人于苦难的有力武器,孙悟空也以此自得。

佛教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早期佛教思想体系中的六识学说,也有其现实的一面。前五识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感性认识,第六识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理性认识。但是,这种学说有其虚幻性的一面。它认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别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所生,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带有唯心论色彩。作家吴承恩巧妙地把握了佛教六识学说的二重性。一方面,写孙悟空具有正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赋予这个形象的真实性,并使孙悟空形象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又写他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法识,能辨别妖怪。妖怪善于伪装,蒙骗凡人,但是躲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0。这样,这个形象又被赋予了一种超凡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拥有了苦难现实当中强烈的拯救性特征,并在他人的注视中建立起一种世俗合理性的印证力量。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孙悟空所具有的其他佛教思想上,来看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宗教意识。

东汉时,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就传入我国,是佛教教义中流传最广泛,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思想。5弘明集#三报论6中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说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0孙悟空开始给唐僧当徒弟时,是不信什么因果报应的,十四回写他打死了六个强盗,唐僧责备他/无故伤人性命,如何做得和尚0,他反驳说:/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话,我就做不到齐天大圣了。0这种

100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否认因果报应的的见解,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一种/邪见0,所以唐僧连说:/忒恶,忒恶。0但是,孙悟空后来受佛教的影响,他看问题有时也采用佛教的这种观点。例如,八十七回写凤仙郡侯三年前将斋供喂狗,触犯了上天,受到一连三载大旱的恶报,后经孙悟空向郡侯/劝善0,终于/回天心,解灾难0。孙悟空在凤仙郡的言行,体现了佛教的/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0的观念。又如八十一回写唐僧在镇海寺患病,孙悟空解释病因是,唐僧前世乃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因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孙悟空的这种解释,也正体现了佛教的/后报者,来生便受0的观点。

佛教中另一种对中国文化影响甚深的思想是慈悲思想。5大智度论6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0大乘佛教认为: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叫慈,拔除苦难叫悲。四十八回写孙悟空对灵感大王说:/我等慈悲,拯救生灵。0七十九回写他对比丘国的妖精说:/僧修政教本慈悲,不忍儿童活见杀。0不过他的慈悲思想是有原则的,如四十四回写妖精红孩儿叫唤/救人0时,他对唐僧说:/师父,今日且把这慈悲心略收起,待过一此山,再发慈悲吧!0他对/生灵0、/儿童0讲慈悲,不像唐僧那样,对/草寇0、/妖精0也讲慈悲。因此,孙悟空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性。它使孙悟空在善恶的甄别中保护好人,抨击恶事,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成熟与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特征。

自我意识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认识。佛教是排斥世俗人们的自我意识的,佛教教义宣传/无我0,/无我0亦称/非我0,反映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就人来说,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佛教教义中还有/五见0之说。五见,指五种所谓/错误0见解。其中第一见为/我见0亦名/我执0,指对/我0的执着,即认为/我0是真实存在的观点。小乘佛教把这种/我执0看成是世上一切谬误和烦恼的总根源。因此,/我见0是佛教要破除的一个主要观念。佛教所说的/我见0相当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所说的自我意识。

孙悟空皈依佛门之前,是一个/天地精华所生0的石猴,他勇探水帘洞,为众猴寻得了一块/福地0、/洞天0,使大家/不受老天之气0,因此作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王。正值无忧无虑,欢乐无比之时,他却有了/远虑0,觉得/今日虽不归人王之法律,不惧禽兽之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0于是,欢乐正浓,而有了/忧恼0。所以美猴王决定外出寻找长生不老之术)))外出求道。这长生不老之术是当时道教的外衣,孙悟空的外出求道,学得法力,也说明了作者吴承恩对道教不是一概否决的,这次外出求道,为孙悟空日后追求自由而奋斗奠基。

学道归来,孙悟空剿除了欺辱部众的妖魔,为部众也为自己争得了起码的生存保证。除妖的过程中发现兵器不称手,引出了龙宫借宝。龙宫借宝体现的是孙悟空的依强、皮赖。你看他得了/如意金箍棒0,又借衣甲,龙王说没有,他却说:/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0又说,/直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如意金箍棒)。0当龙王说到/舍弟处可有,当送一副。0他竟然说:/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送一副便了。0得了宝,穿戴整齐,叫声/聒噪,聒噪!0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去。这也是一种所谓蔑视一切约束的/自由0。他满以为,/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复阎王管辖,却不料又被鬼卒勾入地府。一气之下,将鬼卒打成肉酱,不仅从生死簿中销了自己的名字,又硬是将天下猴类的名字/一概勾了0,消除了/暗中还有阎王老子管的忧虑0。与闹龙宫不同的是,此时孙悟空身上少了皮赖,靠的只是强力,至于这样做是否合理,他不问;至于人和其它动物的死活,他也不顾。他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从外出学道、龙宫借宝、地府销册,一步步地为实现自己的/正果0目的而前行,孙悟空追求绝对自由的本性也充分地表露出来。

闹龙宫、闯地府,孙悟空这/天地精华所生的石猴0的反抗情绪,引起了上天统治者的注意,玉帝对他的手段是有些认识的,下令对孙悟空招安,封他个小官以便约束。这也正应了孙悟空上天做官的想法,用他的话说是:/待我到天上去看看路,都好带你们上去同居也0。谁知上天之后,玉帝只封他做了个管马的小官弼马温,天上最小的官。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孙悟空来说,这简直是一种污辱。对玉帝的不重用/贤能0的行为,孙悟空终于忍不住了,把天宫闹了个天翻地覆,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0的口号挣脱了封建天子至上的束缚,打破了旧制度,反映出三界内人人平等,直接表现出他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特征。为此,他也受到了惩罚,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直至他皈依了佛门才被放了出来。虽然皈依了佛门,但是,在孙悟空的骨子里那种寻求/自我0的意识是从来没有泯灭的,而此时的自我便是佛学的真我,是脱离了小我的大我与神我。在西行的路途上他还是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这是他取得西天取经成功的关键,也是他被封为斗战胜佛的理由。

5西游记6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由妖魔皈依的宗教。而在这三个人当中,能够真正克服自我意识的只有沙僧,他皈依佛门后,很少回忆自己过去的历史,即使回忆也是用一种赎罪的观点来说。四十回写沙僧对其他人说:/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音菩萨劝化,与我

第2期梁联强: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101

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0九十四回写他说: /(老沙)贬在流沙河,改头换面,造孽伤生,幸喜菩萨远游东土,劝我皈依,等候唐朝佛子,往西天求经果正。从立自新,复修大觉。0这些话都表明,沙僧已否定了自己过去的对自我的误解,表明他已摒除了我见,完全皈依了佛法,获得了对自我更真更深的认识。当然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自我意识,与沙僧的自我意识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的。

孙悟空的个性与猪八戒、沙僧是不同的,而孙悟空与猪八戒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佛教提倡的/我见0中的毒害:/我爱0和/我慢0之上。猪八戒在皈依佛教后,仍然保持了贪财好色的本性。而孙悟空却恰恰相反,他是没有情欲的。三十三回/四圣试禅心0,四个菩萨化装成四个女子要招唐僧师徒为婿,猪八戒/淫心紊乱,色胆纵横0。可是孙悟空却说:/我从小不晓得干那般事。0他既不贪色,也不贪财。六十七回驼罗庄众父老问他:/拿住妖精,你要多少谢礼?0他说:/何必说要甚么谢礼,我等乃积德的和尚,决不要钱。0在他身上,是不存在我爱我贪的自我意识的,但是他又与克服了自我意识的沙僧不同,他对自己过去当妖魔的历史,从不忏悔,从不否定,相反,他经常夸耀,引以为自豪。如十七回他与黑熊精战斗时作的自我介绍: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

,,花果山前为帅首,水帘洞里聚群妖。玉皇大帝传宣诏,封人刘天极品高。几番大闹灵霄殿,数次曾偷王母桃。天兵十万来降我,

层层密密布枪刀。,,老孙其实有手段,全然不怕半分毫。

又如八十回他对镇海寺众僧介绍自己:

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噱了六七钟。

与佛教教义反对/我见0,提倡/无我0不同,孙悟空在这些方面宣扬我的真实存在,主体意识非常强烈。他不象沙僧那样,认为过去当妖魔是/有罪0、/造孽0,他常常为自己过去大闹龙宫,闹天宫的历史感到自豪。十七回他还对黑熊精说:/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0他不以妖怪出身为耻,反而以之为荣,这些观点是与佛教背道而驰的。孙悟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对自己历史的回忆,对自己地位的评价,是与当时人民追求个性解放相符的,基本上是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要求的。孙悟空的思想与行动,具有广泛的现实根源与精神指向性[3](P25)。

5西游记6中的孙悟空,作者不是以纯粹的佛教教义塑造的,他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孙悟空在取经事业中,并没有因佛教教义的麻醉而毁伤了自己作人的形象,孙悟空并没有完全遵照宗教的劝导,空忍现世的不平,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专与人间不平之事作斗争。他不是为了实现个人跻入天国的幻想,而是为了替苦难者排除现实世界中的灾祸。他有反抗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有机智风趣的性格。他的宗教意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佛教主张/无我0,道教提倡个性的张扬,这是不可调和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孙悟空的这个形象中,从其性格上看,我们可以发现他身上既有人性,又有佛性和神性,还带有一种原始的兽性,在孙悟空形象中,他既是宗教文化的载体,又是佛道文化贯串的自由形象,更体现出明清三教合一归趋现实的历史趋势。作家吴承恩赋予了孙悟空的就是这种丰富的宗教文化意义。

取经成功,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0,体现了一种作为原始巫术为主,又随意地糅合进经过改造的佛、道、儒学义理而成的世俗宗教文化。从孙悟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要成正果,须走正道,而且要有百折不回的人生哲理,它在自然地反映了明代中期的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人才成才之道。其形象的意义,更是超出了宗教文化范围之外,具有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深蕴。

[参考文献]

[1]祁志强.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实用佛学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On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Monkey King

LIANG Lian2qiang

(Depar tment of Public Teaching,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 y,Nanning,Guangxi,530007) Abstr act:Jour ney to the W est is a long masterpiece with strong religious color.As one of the protagonists,Monkey King was imposed with strong religious consciousness.I.The fighting of Monkey King reflects Buddhist ideas,i.e./points of Bud2 dhist Doctr ines0;I I.Monkey King is not thoroughly conver ted to Buddhism.His strong self-consciousness,which was deviat2 ed from Buddhist doctr ines,was in unison with t he ideas of pursuing individualist liberation in Ming Dynasty.T he image of Monkey King,as a her oic r eligious fight er,reflects the mixture of t he characters of human,animal,gods,monsters,and reli2 gion.

Key Wor ds:Religious Color;Points of Buddhist Doctrines;Gods and Monsters;Divine Character

[责任编辑翟建波] 102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