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货膨胀与房价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房价的关系 通货膨胀,一个在2008年被人们越来越多提起的词。我们先来了解下通货膨胀,它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那么与住房价格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自1999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得到持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房价持续地上涨,增幅远远高于一般商品价格,引发了民众对泡沫经济的种种猜想。尤其在目前通涨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房价上涨也变得越发敏感。很多人认为,房价的飙升对经济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在2004年至2006年,内地各大城市住房价格猛涨的时候,通货膨胀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我国衡量通货膨胀的统计指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住类消费的计算权重较低,大概在13%左右,并且没有计入商品房销售价格,只是计入房租价格。二是CPI对食品类消费的权重较高,大约在33%左右,而房价对食品类商品价格的影响有着滞后效应。 住房价格的飙升到底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什么影响,可以说,住房价格是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之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是由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为什么在2007年大面积的上涨呢,主要原因两个,一是受国际市场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二是受到房价飙升的影响,受到商品比价复归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为什么房价的飙升带来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 了解一下什么是比价复归。所谓比价复归就是具有比价关系的不同商品的价格先后发生同方向、同幅度的变化,使比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各种商品之间的价值比例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但由于商品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不同,比价复归所引发的结果也不相同。比价复归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比价复归,比如,由国家定价的商品,政府一般要根据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供求关系来确定比价。一种是市场力量主导的比价复归,这是一种隐性的但非常强大的力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因为商品的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幅度是有一定客观限度的。 因为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关系较复杂,难以直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正如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问题,房地产价格波动可以说也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据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等经济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找出房地产价格的货币影响因素(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量探讨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二者之间关系,从而进行一些判断并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指标及影响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框架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M0 = 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 M0 + 非金融性 公司的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 M1 + 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从货币分析法的一个公式:Md= P L ( R ,Y )我们可以得出,货币总需求 (M)与价格(P)、利率(R)和产出水平(国民收入-Y)有关。在利率 (R)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就要保证货币的供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

浅析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解读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内容摘要: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单一的一般类型,而是具有中国式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方面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贷款过多,出现大量流动性过剩;出口方面:出口过多,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被动购入大量外汇,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多;消费方面:居民遵从谨慎性消费观念,整体收入偏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较高,造成流动性过剩。鉴于学者对通货膨胀特殊成因的相关分析和应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的建议,以及政府已经采取的一些相应的货币政策。我们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做了一些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通货膨胀出口投资消费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原因 近年来,人们发现蔬菜贵了,肉价涨了,食堂的米饭少了、馒头小了、面条细了,我们的生活费很快就用光了······人们开始议论,通货膨胀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不仅向来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也备受广大居民的关注。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需求拉动通胀——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货膨胀——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而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套不上哪一种通货膨胀的类型,其本质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当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时,必定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

分析近十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推荐下载

货币银行学作业 分析近十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卷 试 料 ●院系:经济学院 ●班级:金融31001班 ●姓名:赵玮 ●学号:201004047 ●序号:45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 的、明显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 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是 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近年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如 下 由上图可知,近几年来,CPI 的持续走高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事实。2010年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 )同比 上涨4.4%,比2010年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后25个月新 高,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4.9%。这一系列的物 价上涨都说明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总供给 从总供给方面,成本推动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左移。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粮食,肉禽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从国 内来看,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几点:粮食耕种的可用土地持续减少,近几年中国

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交通运输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成本,以及种粮的机会成本随外出打工人员工资的改善而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 而粮食的需求增大。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农副产品产品是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下游产品的成本提高。就仅仅以生猪价格来讲,生猪价格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肉食加工,餐饮等行业价格的提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物价提高有着持续的内在冲击。 2.总需求 从总需求方面讲,总需求的增加,即总需求曲线的右移,也是导致通货膨胀极其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储备地不断增加是促进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形成是源自高额的贸易顺差,而金融项目顺差的原因来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外商投资性资金的大量进入。而在我国结汇的制度下,企业将外汇换为人民币时,银行有义务以固定汇率接受并发出人民币。这就导致了我国货币供给管理的被动性。由于外汇不断增加迫使央行不断地投放货币,对通货膨胀形成直接压力。 而对外贸易的顺差,除了直接使得外汇储备增加外,还间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其产品供给面向国外,对国内市场并不供给,而投入则多取自国内,收益也流向国内,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投资需求拉动也是增加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热,价格节节攀升。而这除了人们正常增长的住房需求外,市场上对住房价格继续上涨的明显预期,使得投资购房需求更为膨胀。此外,在中国经济近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的充足,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整改后盈利能力的增强,都无疑增加了投资需求。 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互动影响 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加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以上静态定性的分析,还需从整个动态过程加以认识。 物价上涨,使得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实际货币量的下降对利率的上升形成了压力,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外热钱不断流入中国。加之我国贸易顺差额巨大,大量流入中国的外汇迫使央行不断投放货币,如果央行不执行任何货币调控,那么增加的货币投入量将对总需求产生了扩张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初期,在工资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同时,公司的盈利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会给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公司的这种乐观情绪,使得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投资,增加的投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1)

证券投资分析报告 潞安环能 (601699)

基本面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十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386,761.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前3季度GDP增长分别为7.7%、7.5%和7.8%,呈V形态势。增长回升保证了政府目标的实现,但对投资的依赖加深,也加剧了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要靠市场机制。进出口的波动值得关注,服务贸易出现大量逆差,更暴露了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和增加设备出口贷款,就能扩大国产品出口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这是促进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是扩大开放、倒逼改革的重大举措,其总体方案确有不少亮点,但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 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周期 从中周期角度来看,我国的新一个中周期从2009 年一季度由6.1%起步,目前正是处于漫长的复苏期的中段。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386,761.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总体国民经济增速略有回升。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86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呈V形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9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11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75975亿元,增长8.4%。三季度环比增长2.2%。 此外,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920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可见固定投资增速。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总额3060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出口16149亿美元,增长8.0%,回落2.4个百分点;进口14455亿美元,增长7.3%,加快0.6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1694亿美元,从出口增速略有回落,对外投资增长加快。从前三季度的各种数据还可看出货币供应持续增长,流动性比较宽松。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和持久低通胀的理想组合让世界侧目,但事实上,我国的部分通货膨胀被种种因素压抑着。在2006-2008年的第五轮通货膨胀年结束之后,最近3个月以来,CPI、环比、食品价格等涨幅不断增大。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综合考虑基期的因素,预计CPI同比增长4.1%。 伴随着物价的快速上涨,普通百姓的生活切实地受到了影响。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完善补贴,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强调控,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加强监管,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打击恶意囤积、串通涨价。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都在研究的问题。因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因素如巨额外汇储备、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等对我国本轮的通货膨胀有着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不但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股市低迷使游资的流动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现状及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成为一种顽疾,不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通货膨胀,当然其程度可能有显著差异。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表现为温和的膨胀;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高,表现为恶性的或剧烈的膨胀。有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上,通货膨胀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在许多经济学家间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根源。但是,只要存在通货膨胀,那么它对经济的影响就是相同的,物价上涨,居民实际收入下降,造成经济和政治的不安定。 原因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也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标很多,常用的有: 1.生产物价指数 生产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原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该指标对未来的消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影响很大,也是预示消费价格趋势的指标。生产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非常微妙,并且反复无常,如果生产物价指数较预期的高,则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有关部门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情况下该国货币的汇率可能会上升;但如果有关部门处于其他的考虑,没有紧缩银根,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可能下跌。2.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城市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情况,是广泛用来反应通货膨胀的情况的工具,一般一百分比来表示。当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显示通货膨胀率上升,即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理论上来说,该国货币应该有下降的趋势,但很多国家都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往往同时带来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反而会利好该国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1)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篇一:通货膨胀典型案例(1859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 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1923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接连暴跌,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1923年年初,马克币值一度达到2。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一个美国人能以7美元兑换到40亿马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价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价值。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本文采用2000年1月到2015年10月的月度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公开市场业务中的股票市场对我国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波动影响,并且前者作用较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起作用逐渐减弱。 标签: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V AR模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我国已经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系,由于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时做出的政策还不能准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从根本上了解,各政策的影响,就可以准确把握经济的宏观调控。 王凯和庞震(2008)的研究弗里德曼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将会减缓我国的经济增长。这都说明货币供给将一定程度影响通货膨胀。程彦斌,唐诗磊,李杜(2009)表明货币供给量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影响并不显著,并且不能预测通货膨胀。对于这些文献,各有各自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看法,首先各研究者使用的数据不同,起始时间不同、各项数据的频率不同,年度数据、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这在根本上就可能存在差异。其次选取的模型方法有所不同,文献常用的模型为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因此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还有就是研究者中处理该項变量,还加入了其他的变量,因此受到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大多数文献是通过样本来进行估计各项指标的直接关系没有进行对比。现实生活中经济形式是十分复杂的,也就是不能直接进行简单变量关系的确定,只是单一研究变量的关系,忽视变量之间互相影响,变量的传导机制。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的是将现实中的因素加入其中,结合现实进行检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本文采用的是V AR模型研究在现阶段我国在面对通货膨胀及物价发生变化时,所应采用的政策,首先,在经济学中,国家稳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但是当调控通货膨胀时,一般不会采用财政政策,这是因为财政政策,是一种长时间调节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产生效果,所以一般很少变动,在西方国家中,有着成熟市场经济体系,所以一般采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经济的调控。但是在我国就不能直接来进行使用,首先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具体采用哪种政策,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各项指标变化,将做出具体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 本文主要应用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来对问题进行研究的。V AR模型是由希姆斯(sims)在1980年提出来的,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利用模型中的所有内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项进行回归,最后估计全部的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一般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项。在使用V AR 模型可以不必对模型中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做出假定,避免了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项函数的建模问题。

通货膨胀的实验报告有内容

重庆科技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开课学期:2011年-2012年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开课实验室:H416 学生姓名:卜益姣专业班级:国贸3班 学号:2011443785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实验项目名称通货膨胀 开课院系及实验室法政与经贸学院H416 实验日期第11周周三姓名卜益姣学号2011443785 专业班级经贸2011-3 指导老师雷蕾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通货膨胀形成机理。 (二)实验要求: 要求根据一揽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A、B、C的基期价格,计算其不同阶段的CPI指数和通货膨胀率。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一)实验内容: 1、“一揽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 2、将第一期作为基期, 3、CPI 的计算其固定数量为多少,由教师调查确定。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六个阶段的意愿购买量。 4、计算通货膨胀率 5、学生填写工作表。 (二)实验原理: 根据一揽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A 、B 、C 的不同组合(如3A 、2B 、1C 和2A 、2B 、2C )并根据CPI 的计算公式(100CPI = ?现期“一篮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的价格 基期“一篮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的价格 )和通货 膨胀率的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CPI CPI CPI 上一阶段上一阶段现阶段-)计算其六个阶段的CPI 指数 和通货膨胀率。 三、主要仪器设备 计算机 四、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方法: 先确定一篮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再用CPI 和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比较分析。 (二)实验步骤: 1.打开计算机; 2.打开实验的相关文件“通货膨胀”; 3.按照“宏观经济学指导书”的实验内容、要求和目标进行计算分析,并填写实验报告; 4.递交实验报告。 五、实验记录与处理(数据、图表、计算等) (一)1、一篮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的确定(3A 、2B 、1C ) 商品 一篮子固定数量的典型商品 价格(元) 数量(瓶) A 5 3 B 5 2 C 5 1 2、根据六个阶段的原始数据计算出来CPI 指数和通货膨胀率并填表如下: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精品文档14页

甘肃政法学院 《计量经济学》 通 货 膨 胀 的 时 政 分 析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08级国贸一班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政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 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例如: 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

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地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二、理论综述 (1)货币主义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做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 (2)商品与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通货膨胀 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 1979-1980年 6% 二 1982-1986年 8.8% 三 1986-1990年 18.5% 四 1992-1994年 21.7% 无 2006-2008年 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10580.8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1582.1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875.5亿元,仅为再贷款的8.3%。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臵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

七彩杂货店 --项目书 姓名:吴金乐 学号:20080332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贸易与行政学院 指导老师:吴永球 完成日期:2011.06.14 摘要: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运用spss工具模对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借此分析2008-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成因和相对于回归方程计算的膨胀率偏低

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回归方程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急剧增加,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疑虑。依据货币数量理论和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决定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较长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成正向变动关系[1]。本文拟采用VAR模型就中国货币供给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及其有效影响时期进行实证分析,以预测中国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担心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向我国蔓延,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我国政府在历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次次贷危机一发生,我国中央政府马上开始猛吃药,中央政府立刻出台8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相的配套20万亿。当然,这些举措的效果也是相当的明显,在美国等的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6%。本来我国可以通过经济的适度放缓来挤掉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使经济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由于这一轮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却会使房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同时,这2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特别是向市场中投放了这么大的货币,今后的高通货膨胀率是不可避免的。真实情况也是这样,从2009年开始,流动性过剩开始显现出来,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现象陆续出现,这是典型的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的货币寻求出路,致使大量的农产品的价格飙升,股市繁荣也是一个人真实的写照,2009年我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牛市,也就是股市起到了分流相当大的流动性的作用,使得通胀率出现的时间有所延迟,并且也起到了使膨胀率降低的作用。中央银行抗通货膨胀率的任务也很艰巨,尽管从2009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来收缩流动性,以此来抑制高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和我国实行的固定结汇制,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惊人的,尽管我国央行一边在紧缩银根,但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我国的固定结汇制使得央行又在大量的向市场上投放货币,这必须让高通货膨胀率来为此买单。 一、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设与模型建立 伟大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曼曾说过通货膨胀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虽然这是一种套套逻辑,但他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货膨胀的本质:正是央行发行货币过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持续和普遍的上涨。本文为了解释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收集了1991-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我国央行在此期间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数据,如表一所示。为了分析简化,我假设通货膨胀率用CPI指数来代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用狭义口径M1的增长率代替。我假设用Y(单位:百分比)表示通货膨胀率,X(单位:百分比)表示M1的增长率。 设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 = β0 + β1 +εi , I = 1,2,…,20 εi ~N(0, δ2 ), I = 1,2, …,20 ε1, ε2, …, ε20相互独立 如图表二散点图所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范文

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要实行稳健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针对这种状况,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紧缩趋势时,一般是同时采用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我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却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呢? 一是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偏多。1978—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零售物价年均上涨6.2%,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23.6%,贷款年均增长20.6%,广义货币年均增长比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高出7.7个百分点。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高速增长,广义货币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现价(GDP)的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M2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为1.46,2000年为1. 52,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前列。M2主要是由银行贷款创造的,M2与GDP比率过高,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同时,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在多年积累的货币存量过多的情况下,如果再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进一步扩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二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负债率过高和资本结构单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8 0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25%左右,企业承受贷款能力较强,加上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导致贷款多年大幅度增长。到90年代中后期,国有工业企业账面资产负债率为65 %左右,如剔除账面无效资产,实际负债率在80%以上,少数行业出现资不抵债。另外,近年新开工的一些技改项目资本金普遍不足,资产负债率也较高。负债率过高使企业承受贷款的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盲目增加贷款,势必增加新的呆坏帐,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 三是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主要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结构问题的实质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解决结构问题应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单靠扩大货币供应事倍功半,相反还可能增加新的矛盾。 四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1998年,中央在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由于市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贷不出去。财政增发国债,由银行购买,本身是运用银行资金,就是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由于国债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又为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条件。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分析

案例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分析 通货膨胀被区分为温和的通胀、严重乃至恶性的通胀。温和指物价上涨没有超过一定幅度,这个幅度是我们能够接受的通胀水平的上限。在中国,这个上限究竟是多少?我们能忍受怎样的非温和通胀水平呢? 有关研究认为,1979-1997年间,中国零售物价增长率的平均值是6%,所以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合理范围可能在0~6%之间。以CPI为指标,按类似的方法测算了1983-2003年中国通货膨胀平均水平,发现这21年中中国年度CPI最高涨幅为24.1%,最低为-1.4%,变动幅度为25.5%。21年CPI的中位数为3.39%,平均数为6.85%,二者的平均数为5.12%。CPI变动幅度超过10%的有5年,在5%~10%之间的有5年,在0~5%之间的有8年,小于0的有3年。从区间分布来看,有38.1%年份的CPI变动水平都在0~5%之间。 由于年度CPI是根据月度CPI计算出来的,有必要分析月度CPI的变动情况。从1983-2003年,共252个月中,CPI最高涨幅为28.4%,最低为-2.2%,变动幅度达30.6%。252个月CPI中位数为4.4%,平均数为6.85%,两者的平均数为5.63%。CPI变动幅度超过20%的有28个月,在10%~20%之间的有35个月,在5%~10%之间的有51个月,在0~5%之间的有99个月,小于0的有39个月。从区间分布来看,有39.3%月份的CPI变动幅度在0~5%之间。 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时间里,物价是在0~5%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涨幅小于1的2000~2001年感觉通货偏紧。这样可以认为,1%~5%是目前中国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5%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的通胀的上限。 超过上限后,我们又能忍受多长时间、怎样加速的物价涨幅? 由于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 1986~1988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87年1月稳定地超过5%,1989年2月达到最高值28.4%,历时26个月。拐点出现在1988年1月,当月CPI 同比增长9.4%。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4%;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5%,远大于拐点前的0.4%。 1992~1994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92年7月稳定地超过5%,1994年10月达到最高值27.7%,历时28个月。拐点出现在1992年12月,当月CPI 同比增长8.8%。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6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6%;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22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9%,也大于拐点前的0.6%。 平均来看,超过5%的上限后,我们大体上可忍受不超过9个月(取13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值),且平均每月上涨加速度不超过0.5%(取0.4%和0.6%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如果物价同比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5%,或者每月同比上涨加速度超过0.5%,我们可能就不得不等待忍受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根良编.西方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第206-207页。) 思考题: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为避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

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的关系

利率与汇率是资金的两个价格,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利率的走势也是外汇市场的焦点。但是,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的关系相对要复杂一些,不象经济增长、外贸赤字与汇率的关系那么简单,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把握住汇率的波动趋势。如果美国物价不断上涨,美国的中央银行联储就会提高利率以对抗潜在的通货膨胀,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美国的货币美元就由于和其他国家货币的利率差扩大,在资金市场上的吸引力相对提高,资金就会从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流向美元,使美元受到追捧而升值,从这方面看美国提高利率对美元的汇率有支持;但是,提高利率会引起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下跌,表明在美国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下降,由于国际游资是要寻找投资回报的,面对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些游资在美国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必然要离开美国,到别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诸如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样又会对美元的汇率构成贬值的压力。另外,利率的上升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阻碍作用,从这些方面看,加息最终使汇率受到损害。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995年,美国因为担心经济过热而提高利率,导致道琼斯股票指数的暴跌,最终使美元的汇率在当年创下历史最低记录。 因此,面对提高利率使该国汇率出现上升和下降的两种可能性,我们不要用恒等式的概念去套,而是对当时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关键是要看提高利率在吸引资金流入和引起资本市场下跌而资金外流方面,哪一个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特别是要留意股市的下跌是一种由于利率上升引起的短时间的调整,还是一种由于经济增长受阻而出现的中长期下

跌趋势。例如去年以来美国联储为对抗潜在的通胀压力,不断提高利率,前后达6、7次之多,但前面的加息虽然当时对美国股市造成压力,但从其后公布的经济数据看,美国经济并没有由于加息而受影响,股市在经短暂回调后仍继续上升,因此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继续逞强。但在最后的加息后,美国经济数据差强人意,大公司盈利受到影响,美国股市动荡中大幅下调,美元对欧元汇率终于也因此而下跌7%左右。 在这一分析中,除了留意美国经济的有关数据外,必须密切关注美国的物价直属,具体而言是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美国的通胀情况。四、政治因素分析 经济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国际上任何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矛盾、冲突、对立,甚至战争,都会对国际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任何重大政坛人物的变更,由于其经济、政治观点、政策的不同,也会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影响;国际游资除了要寻找理想的投资回报外,还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因此,政治与汇率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由于政治因素的出现多带突发性,来得快,去得猛,事前无征兆,难以预测,故此对汇市的破坏力极大,造成外汇汇率短时间的大起大落。因此作为一个外汇炒家不但要留意各国经济的变化,也必须要经常了解、分析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地区性热点问题的动态,掌握一般性的规律,对有关时间作出迅速的反应,否则很容易吃亏。 那么,什么是一般性的规律呢?从到目前为止的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等实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 一1979-1980年6% 二1982-1986年% 三1986-1990年% 四1992-1994年% 无2006-2008年6%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及金融影响 作者/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经历了从再贷款为主转向外汇占款为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第三阶段:2002-2011年,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内外部环境变化致外汇占款增长放缓。从内部原因看:一是人口红利减弱,出口品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接近均衡水平,资本项目顺差减少。三是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主动购汇减少。从外部原因看:一是国际经济弱势复苏。 二是美联储QE退出。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债规模有限。二是国债市场交易量小。相对来说,再贷款、再贴现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再贷款不受证券抵押限制,投放相对灵活,且没有数量限制。另一方面,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特定领域定向支持。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变化对金融体系和银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资金价格中枢。二是银行对公存款增长难度可能加大。三是货币领域定向调控将加剧银行分化。

过去十多年,外汇占款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2012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少增现象更加明显。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846亿元,月增量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70%。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可能将从外汇占款为主转向更为侧重再贷款、再贴现等途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将对金融生态和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需提前谋划应对。 一、过去30年基础货币投放从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1984年我国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制定、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基础货币调控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基础货币投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3年,再贷款和财政透支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该时期基础货币投放特点:一是政策性再贷款和财政透支是主要手段。截至1993年末,再贷款总量亿元,超过70%基础货币来自央行再贷款。再贷款主要出于政策性目的,如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财政透支也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重要途径,1993年末财政透支形成预算借款亿元。二是国有银行为再贷款主要承接者。四大国有银行身兼政策性职能,承接了97%再贷款。三是基础货币投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人行拥有部分再贷款权限,加之其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再贷款投放受地方干预,甚至出现“倒逼”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现象。基础货币刚性增长造成需求快速扩张,引发严重通胀,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四是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较小。1993年末外汇占款亿元,仅为再贷款的%。 第二阶段:1994 -2001年,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等并重,收回部分再贷款对冲外汇占款增长。该时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阶段,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信贷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基础货币投放发生重要变化。主要改革措施及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人行实行垂直管理,收回地方人行再贷款权限。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逐渐收回省级人行再贷款权限,抑制了再贷款过度膨胀。二是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剥离,加上后来资产处置需要,再贷款主要投向政策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汇率制度改革推动外汇占款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实施经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