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前秦与北魏

前秦与北魏

前秦与北魏
前秦与北魏

前秦与北魏

初中历史书中记载:“四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四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单从文字上看,好像在同一时间(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两个统一黄河流域的王朝,这让本就缺乏历史知识的小孩感到迷惑。

虽然从文字上看似乎同时出现了两个黄河流域的王朝,一个前秦,一个北魏,但它们在统一黄河流域上是有前后顺序的。要知道,“四世纪后期”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

下面是我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请大家共同分析一下:

“见史载,前秦之经国,萌自于陇右秦安、发韧于枋头(公元350年)、展自于北国、大败于淝水、收旗于延初元年(394年)秋冬之交。”

蒲洪(285~350年)前秦的奠基者。谥惠武帝。后改苻姓

苻健(317~355年)(在位352~355年)高祖景明帝。蒲洪第三子

苻生(335~357年)(在位355~357年)废帝厉王。苻健第三子

苻坚(338~385年)(在位357~385年)世祖宣昭帝。蒲洪孙,其父苻雄为苻健弟苻丕(354~386年)(在位385~386年)哀平帝。苻坚庶长子

苻登(343~394年)(在位386~394年)高帝。苻坚族孙,父苻敞

苻崇(370~394年)(在位394~394年)末帝。苻登子

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健建立了代政权,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什翼犍死后,代被前秦的苻坚灭掉。什翼犍的孙子拓跋挂在盛乐“息众课农”,把农业生产推广到五原和调阳塞外,并征服了一些北方的游牧部落,又俘获了大批人众和牲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了。

386年拓跋簸乘机恢复了代政权,称代王,仍建都盛乐。不久,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7年(皇始二年)拓跋越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邺(今河北临漳)等重要城镇,进而占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398年1月24日(天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拓跋缩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由此看来:前秦和代几乎同期建立,但地点不同:“萌自于陇右秦安”,代则“建都盛乐”。之后前秦灭代和其他部落,统一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而“什翼犍的孙子拓跋挂在盛乐‘息众课农’”,后“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终于在439年,“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Word文档]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Word文档]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佛教影响下的北魏书法 (一)龙门石窟与造像题记。龙门石窟的开凿时间约在魏孝文皇帝迁都洛阳的前几年,后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规模宏大。石窟中皆是当时贵族或民间的佛教信众筹集善款为祈福平安所造的佛龛,而在造像之后,为了记录造像时间、造像者身份、造像名称、祈愿内容等一系列史实资料,多会刊刻题记,由于北魏时期的墨迹已经不可见,这种佛龛题记时所刊刻的“造像记”便成了研究北魏书法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北魏佛教书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将其与北魏同时期的墓志铭书法相比较,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窥探北魏书法艺术的全貌。龙门石窟内的造像记约有三千六百余品,品类甚多,但北魏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未被人重视,直到清代黄易极力推崇龙门造像记,并从数千碑刻题记中选出四品,即《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后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又列出了“二十品”的篇目,即“龙门二十品”,虽然龙门石窟历经了几个朝代凿刻的,但其所选“二十品”却皆是刻凿于北魏时期,其中十九品藏于古阳洞,刻凿时间最早的在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最晚的在公元520年,主要集中在宣武皇帝时期(公元483-515)。由此,“二十品”成为了魏碑书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二十品”之名也逐渐广为人知。

(二)龙门二十品。龙门佛像造像记的主要目的是铭记功德、传诵佛法,所以为了便于阅读、传播,“龙门二十品”皆用的是正书书写,称“正书”而非楷书,是因为在许多品造像中,其字的用笔并非纯粹的楷书,在捺笔和横笔结尾处,依然残有隶书向楷书发展过渡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当代刘涛先生认 为其“体兼隶楷”?,而在清代的书论中,也并未以“楷”、“隶”相称,而是引用宋人“正书”一说,笔者亦同;分析“龙门二十品”各造像记的书作风格可以发现,虽然二十件书作的风格迥异,但是却依旧有其共性的特点:从单字点画的细节来看,横画多是向右上方倾斜,起收笔多为方笔,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二十品”,认为:“《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将其与同时期北魏元氏墓志铭作比较可发现,元氏墓志由于是为皇家墓葬所作,书丹之人皆是毕恭毕敬、谨小慎微,所以其风格自然也就精美新妍;反观“龙门二十品”在行字间却并没有过多的法则作为束缚,风格更显粗犷,率真不做作,没有法则的拘束,初看乱头粗服,细看却拙而不丑,内含骨力。从刻工方面来讲,以元氏墓志为代表的北魏墓志铭,刻工多是择其优者,刀法细致入微,结体斜画紧结。而各造像记中除了《始平公》、《孙秋生》等少数几品记有书者刊款外,其他各品造像记的书者皆无从考据。从几品题记中所刻写的三角点和横竖笔画起笔时方头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些题记文字显然是由工匠直接凿刻而未经书家书丹产生的,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刊刻之人应该多为当时民间信奉佛教的无名工匠,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其书刻多是从经验中而来,所以才没有规矩约束,但其字却并未因“随性”而无规矩,相反,由于没有过多的拘束,其体式自然多变,结体因势赋形,稚拙返璞的意境内含其中,虽然无法推测其是有意还是无意,但这种意境正契合了佛教“空无圆融”之境。 二、北魏佛教造像书法的影响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 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 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 权。观看图示 理清线索 通过图示,明晰朝 代线索,把握时代 特征,突出单元主 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 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 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 自主阅读 填充表格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观看地图 完成图示 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直观感受战争过 程。 培养论从史出的 方法,理解前秦战 败的原因,提升历 史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 学习方法和对比 分析能力,理解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大同市北魏文化主题公园规划的初步设想

大同市北魏文化主题公园规划的初步设想-旅游管理 大同市北魏文化主题公园规划的初步设想 郭彦博 主题公园是指有特定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产业。它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内容,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是现代旅游业在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添涂了浓重的一抹,为我们留存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大同市位于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界地带,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兼具粗犷豪放与慷慨大气,是典型的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两种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因此,在大同建立北魏文化主题公园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一、北魏文化的基本特色 (一)独特的鲜卑族文化 北魏是由鲜卑族贵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于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成为北朝第一个政权。因此,北魏文化必然带有鲜明的鲜卑族文化特色,无论是饮食习惯、穿衣风格、建筑构造还是礼仪文化都体现着浓重的鲜卑族这个草原民族所特有的的一些文化色彩。 (二)开放融合的文化内容 北魏时期的社会开放融合的程度是空前的,一方面汉族文化对外来文化所表现

出的巨大的包容性与积极吸取的态度,使得少数民族及西方外来文化可以迅速与汉族文化相融合,表现出新的特点;另一方面,汉文化自身的先进性与强大的吸引力使北魏政权中的先进人物主动并热衷于学习汉族文化,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使得这一时期北魏社会无论是经济生活、礼仪风俗还是政治制度、学术思想都表现出了以汉文化为主,对国内北方各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相互融合的开放型的文化特征。 (三)全民信佛的社会风尚 佛教对北魏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文化思想、政治生活、艺术创造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自拓跋鲜卑从草原定居内地,步步南迁,日益深入中原后,就开始接触佛教,并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尊重,佛教文化不仅已深入北魏文化上层,并渐渐向民间渗透,渐成北魏主流宗教信仰。 二、北魏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可行性 (一)大同市经济基础雄厚 大同市作为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传统的能源性城市,一直以来的产业重点是煤炭行业,并且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煤炭行业的带动使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山西省地市行政单位的前列。 (二)大同市北魏文化特色鲜明 大同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其中尤以北魏文化色彩浓重,由于北魏时期大同曾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将近一个世纪,留下了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1知识拓展: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轨迹

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轨迹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在398年至494年间是以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区)为统治中心的。在将近一个世纪里,制约这个政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它的发展过程呈现为曲折的轨迹。在制约平城政权发展的诸因素中,拓跋部继承部落遗俗的影响与北魏统治者为排除其影响而推行的措施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对矛盾,由于它们之间的斗争对北魏皇权所产生的作用,使北魏平城时代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 北魏平城政权的前身是代国。代国与其说是国家,毋宁说只是在国家机器面前徘徊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核心是拓跋部,当其强盛时,包含了黄河河套与阴山山脉之间草原上的众多异族部落。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即所谓的代王,由拓跋部的首领担任,但在形式上则要由组成联盟的各大部落推举产生。后来建立平城政权的道武帝拓跋,最初就是被势力较大的贺兰等部推举出来的。而在拓跋本部内,由于社会形态尚处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制时期,因此,首领的继承方式虽以兄终弟继为主导,但又常处于母权制的笼罩下,并因一度由母后执政而被中原称为“女国”。 离散诸部 平城政权建立的前夜,拓跋部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要么像祖辈那样,继续以部落联盟的形式驰骋在北方大草原上;要么像其他进入中原的游牧部落那样,仿效汉族典章制度,建立封建化的国家。以曾经流亡中原而受过汉文化熏陶的拓跋为首的一批贵族选择了后者,并因此与力图保持游牧部落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部落贵族势力发生激烈的斗争,斗争的主要形式表现为登国年间(386—395年)持续十年的部落战争。与此同时,拓跋推行了离散诸部的措施。离散诸部并非孤立的法令,而是与拓跋同时推行的分土定居政策相配合实施的,目的是剥夺陆续被征服的部落酋帅对其部落的统领权力,从而将那些部落的部民连同其酋帅在内统统转变为编民。离散诸部措施在拓跋部落联盟解体并向封建集权国家转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促使大部分游牧部落的组织分解,推动它们的产业由游牧向农耕、半农耕转化,加速部落内部的阶级分化,从而也强化了拓跋的统治权力。399年初,拓跋称皇帝,是为北魏道武帝。这

087《唐宗室世系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 (李氏) 2007年初制

李暠 李歆 李重耳 李熙宣皇帝 李天锡光皇帝 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 次子李真(谯王) 三子李昞(世祖)-4子 四子李璋(毕王)-2子 长子李韶(东平王) 子李道宗(江夏郡王) 子李景恒(卢国公) 子李道兴(广宁郡王) 子李道立(高平王) 曾孙李涵 子李鰅 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 五子李绘(雍王) 子李贽(河南王) 子李道玄(淮阳壮王) 子李道明

六世孙李汉 子李德裕 六子李祎(郇王)-3子 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 子李孝协 子李孝斌 子李思训 子李思诲 子李林甫 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 孙李晋 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 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 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 长子李琛(襄武郡王) 子李俭 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 子李崇义(谯国公) 子李晦 子李荣 三子李瑊(济北郡王) 四子李瑰(汉阳郡王)

次子李哲(济南郡王) 子李瑗(庐江郡王) 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 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 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 次子李孝詧(高密王) 三子李孝同(淄川王) 孙李广业 子李国贞 子李锜 四子李孝慈(广平王) 五子李孝友(河间王) 六子李孝节(清河王) 曾孙李昇 曾孙李暠 曾孙李晕 子李进 七子李孝义(胶西王) 八子李孝逸 九子李孝锐 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 子李德懋

五世孙李从晦 子李文暕 子李挺 曾孙李程 子李捷 曾孙李石 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 次子李湛(蜀王)-2子 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 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 七世孙李戡 三子李洪 四子李渊(高祖)-22子

北魏的官制

本文是对俞鹿年先生《北魏职官制度考》的摘抄概括版,着重于北魏前期(孝文帝改制之前),后期略有涉猎。总结比较仓促,后半篇属官未能补全,在地方管制,尤其军镇方面,因耐心耗尽,故而极为简单。 北魏官制 对北魏的简单介绍 北魏是承“十六国”之后,拓跋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拓跋族为鲜卑一支,起源于今黑龙江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今嫩江流域。(1980年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发现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太武帝派中书郎李敞来此祭祖,与史书相合,基本可以确定。)在此地区生活约一百年。 至东汉末年,又南迁到匈奴故地阴山一代,与内蒙古草原各部落相结合,成为部落结合体,发展程度达到奴隶制阶段。 西晋时期,拓跋结合体的统治区域,南部已经到达山西北部。拓跋力微与晋和好。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曾受封“代王”。“为代王,置官署,食代、常山二郡。”两郡大致在今河北地区。 代国后为前秦所灭。前秦败亡后,什翼犍之孙拓跋珪,

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春天,趁机恢复了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建元登国。396年七月即皇帝位,改元皇始。八月,初建台省,置百官,正式建立了北魏政权。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平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一般以建都平城时期并上溯到北魏立国之初,为北魏前期,迁都洛阳之后为北魏后期。 对北魏官制的总体介绍 而职官制度,也大致能以前后期划分为例,而分为两种时期。 皇始至孝文帝改革,职官制度中依旧保留了很多部落时期的残余,特征为胡汉杂糅,而未定型。 孝文帝亲政的太和十五年至太和之末,是官制改革时期。主要是汉化程度已经较深,且同一了北方,经济也逐渐以封建经济为主,民族隔阂也逐渐泯灭,职官制度改革的条件成熟。从世宗宣武帝承明初到孝武帝永熙末,可视为后期,特征为完全汉化,且已定型化。 北魏改革之后的官制,基本为北齐所继承(是否有所损益,我也没有查这方面的资料)。不过据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可知,北魏、北齐一脉的官制,为唐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平城中的西宫和东宫的布局分析-模板

北魏平城中的西宫和东宫的布局分析 北魏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最早开辟大同,使之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秦朝因之。西汉始置平城县。西晋建业元年(313年),鲜卑首领拓跋猗卢建立代国,“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P8)天兴元年(8 年),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建立北魏。是年十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P33)拉开了平城建设的序幕。经道武帝、明元帝初创,太武帝、文成帝扩建,孝文帝完善,历时 96 年,使北魏平城成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从明清到近现代,为数众多中外的学者对平城遗址作了广泛的研究,当代亦有不少考古发现,为探明平城遗址提供了证据。但以往的研究中,专门讨论平城宫城布局的文章较少,也不够深入。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考古调查资料,对北魏平城中的宫城布局作探讨。 一、宫城的位置 北魏平城的宫城是在汉代平城县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道武帝拓跋珪自盛乐迁都于平城,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P984)所指均为汉平城县。汉晋之际,平城县屡有兴废。其实际位置,近代以来有众多考证说法。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趋于接受其位于今大同城北门外的操场城一带。操场城亦称北小城,是明代大同府城北门外的关城。明景泰年间(1450-1456 年),由巡抚都御史年富所筑。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操场城东、西墙内侧间距近 980m,南、北墙内侧间距近850 m,其北墙距明大同府城北墙近 980 m.操场城的北墙和东、西墙的北部,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挤靠叠压的现象,从早到晚为自内向外的方向排列。早期的夯筑物为汉代平城县的城垣,中期的夯筑物为北魏平城宫城的城垣,晚期的夯筑物为明北小城的基址。由此,可判断出汉平城县城的范围:大体在操场城北部2/3 的城圈内,东西长近 980m,南北长约 600m.平城宫城是在汉平城的外侧增筑了墙体,基本限于汉平城的规模,其南界距明大同府城北墙约 400m. 二、西宫 不少学者认为,平城宫城是由西宫和东宫两部分组成的,其实不然。早在汉代,就有“东宫、西宫”的称谓。东宫专指皇帝母亲皇太后或祖母太皇太后的宫殿,西宫则专指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后世成为含有政治意义的专用名称。北魏天兴元年(8年),道武帝定都平城时,其母献明太后于皇始元年(6 年)已崩,不存在为其母立“东宫”之事。另外,当时尚未明确太子制度,也没有建设后

欧阳修《新唐书

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考证 湖北阳新李锦 欧阳修是著名的史学家,其主编的《新唐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对李氏历史渊源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全国各地的李氏在编纂族谱时无一例外的都会把这篇文章列入进去。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对李氏历史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他所掌握资料的有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对李崇以前世系的记载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之处。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其中错误的地方,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的记载有误。 对于这段历史,《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黄帝部落)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乙子而生大业,其父不着。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这两段记载的意思是:女修是帝颛顼的裔孙女,生子大业(大业父亲不知姓名),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大费(伯益)。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明显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1)、《史记》记载颛顼在世系上是大业和伯益的母祖,而不是父祖;《新唐书》记载颛顼是大业的父亲。 (2)、《史记》记载女修是大业的母亲,女华是大业的妻子、伯益的母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女华的父亲。 (3)、《史记》记载大业是伯益父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伯益的曾祖,多了两代人。 (4)、《史记》没有记载皋陶,《新唐书》记载皋陶是伯益父亲。 (5)、《史记》记载“颛顼—佚名—女修—大业(女华为大业妻子)—伯益”的世系,《新唐书》记载“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的世系。 正因为这段历史无法定论,著名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摘要: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在文学方面南方文风极盛,对落后的北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北朝文人在在南北交流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其中北魏经历了由萧条到复苏的转型,是北朝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大多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我们应当看到北魏诗歌在北朝文学中的地位,它是我们了解北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我们对北魏诗歌的发展做一些论述。 关键词:北魏;萧条期;复苏期;南风北进;风雅大盛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其中的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作为“中古文学”研究开山的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就没有只字论及北朝以后的文学著作虽然也有把北朝文学作为专门的专著来加以论述,但都主要是对《梁鼓角横吹曲》为中心的北朝民歌表示兴趣,对文人创作则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北魏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魏近两百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萧条到复兴。有当时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北魏前期的萧条 从鲜卑拓跋氏进兵中原到魏孝文帝前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北魏的诗赋创作确实呈现出一种彻底的萧条状态,历来史学家也都众口一辞,说这一时期是“文章殄灭”(《魏书》卷八十五《文苑卷》)、“文章道尽”(《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序》中列举当时的名士:许谦、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游雅等。真正算得上诗赋作家的寥寥无几。从现存史料看,北魏初年的文人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文人,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是崔浩和高允,被称为“使北朝荒芜的文坛出现转机,堪称北朝文学的先驱”;另一部分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由关中、凉州等地入为魏的文人如张湛、宗钦、段承根等 北魏前期文学的萧条不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严酷险恶的政治环境。本来经过西晋末年长期混战,文人“迫于仓促,牵于战争,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北魏入据中原,拓跋氏对汉族士人心中还是充满了强烈的猜疑和深深的隔阂,经常造成鲜卑武人对汉族士人的无情杀戮,如崔浩的“国史之狱”,不但导致了河清崔氏一门的诛族的惨剧,又带来了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文化学术水平的家族的灭门

成纪李氏

成纪李氏 成纪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又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祥地。 成纪李氏的代表人物首推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汉书·李广传》写道:“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次要数李渊、李世民父子。《新唐书·高祖本纪》载:李渊,“陇西成纪人也。”再次是大诗人李白。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其(李白)现陇西成纪人”。这样说来,成纪李氏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郑樵于《通志》中指出:“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详明,然自成纪令之后,信以传信,自成纪令之前,疑以传疑。盖谱牒之家疑信相半。尚为成纪令,因局之,其后遂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因此,历史上所称的陇西李氏,实指李广、李世民为代表的陇西郡成纪县李氏。 根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从汉李广到唐李渊,成纪李氏共繁衍了二十四代,先后有数十房分支迁居他州他郡,这便有了新居地一支李氏的氏族和后裔。如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阳房、安邑房、平凉房、镇远房、姑臧房、敦煌房等。李唐王朝统治中国290年,其宗室王前后有41房形成41个盛大的分支。这样,唐以后成纪李氏的分支就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国姓氏中,形成一支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枝叶繁茂的氏族。 重望族,轻寒门,是南北朝已经形成的社会风气。当时,选拔官吏非常注重门第,几乎达到了任人唯家世之程度,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势族即望族,有声望的大家势族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影响不断扩大,人们不仅敬仰其人,而且仰慕其居住郡,这样就形成了郡望。唐朝人仍十分重视郡望,成纪李氏从李广到李渊,经过八百年的奋力拼搏,成为陇西郡第一的名门望族。自李渊始,成纪李氏后裔登上九五之尊,问鼎神器,一统天下几乎三百年,其名与望均为他人不可企及。因此,不论从成纪分出去很早的李氏后裔,还是分出去较迟的,都把陇西郡作为自己宗族的郡望就是自然的事。李白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

北魏平城

北魏平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首都平城,位北魏都城初设于祖居地盛乐(今内蒙古托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托克托附近)。但是,皇始元年(396年),随着太行山脉迄西,桑干河上游大同盆地的西后燕主慕容垂的死去,北魏夺取了以中山北隅。大同城东有发源于内蒙古岱海的御城为主都的后燕领土,征服了华北平原。元河(旧称如浑水),北面隔万里长城与漠北兴元年(398年),北魏由盛乐迁都平城。从草原地带相接。这一带在历史上是以漠北此,平城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拓跋硅于迁为据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反复兴亡之地。都同年就帝位,称道武帝,此后直至孝文帝大同附近的历史极为古远。据近年考古发永明十一年(493年)①强迁都洛阳为止,平现,1976年在大同城西十里河畔青磁窑发城是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六现旧石器晚期遗址,在桑干河流域也发现代长达一个世纪的北魏都城。很多新石器晚期遗迹。史书上关于该地的最早记载是《汉书·地理志}),当时该地属一、平城历史沿革雁门郡平城县,还设置雁门郡东部尉治所。估计其城址即在今大同城东白登山(今马铺山)一带。 在白登山附近发现的郡县古城元兴元年(398年),拓跋硅占据后燕及发掘出保存完好北魏平城宫殿建筑初探 管芙蓉 北魏鲜卑拓跋氏统治者自天兴元年(398年)七月建都平城到太和十 七年(494年)迁都洛阳,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北魏鲜卑拓跋统治者对 平城实施了大规模的建设,使平城成为当时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心,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光辉灿烂的北中国文化,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 辉的一页。 对北魏时期的京都,过去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 解,但这些见解,多集中在对古平城(大同)遗址的考证上,面对当时作 为北魏王朝都城的古平城(大同)的建筑情形,却极少涉及。笔者想在这 里对当时作为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古平城(大同)的建筑 作一个初步探索。 一、平城建筑的分期 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历时97年。在97年中,从建筑特色上看,可以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天兴元年到延兴元年,计74年;后期从延兴元 年到太和17年,计23年。 前74年,北魏鲜卑拓跋氏虽然已定都平城,但在建筑上,多保留游 牧部落的审美特征,尽管他们在平城也建筑了朝堂、宫殿、太庙、太社之 类的统治者办公、处理朝政的场所,然而,更多的,花力气更大的是在苑 囿的建筑上。这些供统治者射猎使用的苑囿的建筑,很明显地表现出游牧 民族固有的特点。后23年,即延兴元年魏孝文帝即皇帝位到太和十七年 迁都,由于魏孝文帝仰慕汉文化,所以,才在京城建筑上,日渐显出华丽 和规范化的特点,因此,此际的平城建筑当是中原汉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 的结合体,加上北魏的统治者十分崇信佛教,京都的寺庙达百余座,所

北魏历史《北魏史》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北魏历史《北魏史》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魏史。《北魏史》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书名,《北魏史》。作者,杜士铎等编。ISBN,9787537830034。页数,474。定价,元。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 内容介绍。《北魏史》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作品目录。导论一。北魏在中国历

史上的地位二。 北魏史分期与木书编写体制上编拓跋魏国家的创建和疆土的扩展第一章早期的拓跋氏社会第一节鲜卑拓跋部的起源与迁徙一。两汉时代北方民族格局的演变二。鲜卑拓跋部的起源三。拓跋鲜卑的两次大迁徙第二节魏晋时期拓跋氏的壮大及其通南夏一。神元帝力微的王业初基二。北魏历史三部的开拓与桓帝援晋第三节晋末十六国时期的代国一。 穆帝猗卢的代国二。昭成帝什翼犍代国的盛衰三。拓跋部的早期国家及其性质第二章道武帝拓跋珪创建北魏第—节登国年间拓跋珪复国建魏的努力一。北魏政权的建立二。北魏政权的壮大第二节皇始。天兴年间的进兵中原一。对后燕的战争二。北魏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建设三。讨高车与争河东第三节天赐年间道武帝的昏乱一。公孙表第一次出使江南二。四等爵的制定与试行“辨宗党”三。 道武帝晚年的昏乱四。对拓跋珪的

评价第三章太武帝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第一节明元帝拓跋嗣巩固北魏政权一。起复旧官。加强统治集团的团结二。劝课农桑。整顿吏治。缓和阶级矛盾三。安抚内属官民。增强北魏实力四。对刘宋用兵。攻占青兖豫三州五。确立储君。保证皇权顺利交接第二节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一。北讨柔然。解除后顾之忧二。西征夏国。克定关中三。出兵和龙。攻灭北燕四。 消灭北凉。完成统一大业五。抗击刘宋进犯。巩固南部边疆六。对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视第四章北魏的兵制与疆域第—节北魏兵制一。武官名号与品级二。军队组织与系统三。兵役四。兵种与兵器第二节疆域与行政区划一。疆域二。武定行政区划中编北魏中期的社会改革与进步第五章文成。献文二帝安定社会与开边第一节文成帝与时休息。怀辑中外一。 兴安。太安。和平年间政治秩序的整顿二。经济政策的调整三。民族关系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 导课:播放歌曲《敕勒歌》,介绍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导入课题。揭示课标 一、淝水之战 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对南方、对北方) 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介绍孝文帝其人。 4、由于旧都平城的鲜卑大贵族反对,平城改革的阻力太大,孝文帝决定迁都到很文化先进的“洛阳”,这一举措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5、穿越时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呢?”

北魏时期的士族阶层及其写经风格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9662916.html, 北魏时期的士族阶层及其写经风格特征 作者:刘淮 来源:《牡丹》2017年第27期 “写经,是我国一种民间风俗……以佛教信仰崇拜为心理基础,以寺院为集散中心的一种全社会的活动……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和奉献,对社会所尽的功德。”写经,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上自王公下至百姓都可以接受来自经文的加持与洗礼。1900年,敦煌道士王圆菉在 带人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了现在编号为388号窟中的藏经洞。1909年起,我国开展 了敦煌藏经的研究,笔者就北魏士族写经部分做简要分析。自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鲜卑族逐渐汉化,门阀制度被沿用,加速了阶级的分化。然而,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书法蔚然成风。其中,离乱与苦难使人们对人生产生了出离心,强烈的求生净土的愿念,使写经活动空前繁荣起来,逐渐形成官方与民间两个不同阶层的写经群体。本文就写经这一宗教艺术产物,分析北魏时期士族阶层写经的风格特征。 一、北魏士族阶层的写经团队组成部分 北魏由鲜卑族统治,宣武帝元恪笃信佛教。据《魏书·释老志》载:“世宗(宣武帝)笃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標明义旨。沙门条录为《内起居》焉。”在宣武帝的倡导下,佛教大为兴盛:“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写经团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写经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活动,目前重大数量的经卷集中出现于敦煌地区,其中北魏部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北魏控制敦煌地区有一个世纪之久(442-534),在这近百年时间中,产生并保存至今、有明确纪年的敦煌写卷共有五十件左右。通过对这些重要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北魏时期已经出现专门的写经团队:一是由王室贵族、文人士族、豪强、僧侣、官经生这些地主阶层领导的官方写经集团;二是来自民间的寒门经生、普通僧侣、佣书等贫民阶层自发组成的比较零散的写经群体。但无论身处何阶层,信众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积累功德——他们相信通过抄写经论可以摆脱现世的困顿不安,从而往生极乐世界。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引领时代的审美倾向。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书风更为盛行,如王羲之等社会名流、书法大家就写过《妙法莲花经》《佛遗教经》等不少经文。因此,由贵族、士人领导,组成一个庞大的官经生集团,如东阳王元荣就大力倡导、支持写经活动;此外,也有被聘请专任写经的“博士”“写经师”“写经生”等,如“典经师令狐崇 哲”“官经生曹法寿”“经生张显昌”等专门从事抄经的官方抄手,以及刘广周、令狐礼太、张阿 胜等人也常出现于相关文献中。其中,作为写经大户的令狐氏在敦煌一带本身就是士族大族。据敦煌考古文献资料,人们可见令狐家族最早接触佛教的记载:“北凉马德惠石塔题记:令狐飒书。承阳二年岁在丙寅(426)次于鹑火十月五日,马德惠于酒泉西城立,为父母报恩。”敦煌写经活动中,官方都有一定分工:(官)经生、典经帅、校经道人等人各负责,而令狐礼太、令狐艺康、令狐永太等令狐家族成员占有据了绝对优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淝水之战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2.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3.根据课本简述淝水之战的影响。 4.学生讨论: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总结: A.从前秦方面看:(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学生讨论: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相关链接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①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②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③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