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钢热处理

第五章钢热处理

第五章钢热处理
第五章钢热处理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本章重点:

热处理工艺主要介绍钢的普通常见的热处理方法,

1.退火

2.正火

3.淬火

4.回火。

难点:各种热处理方法的区别和应用

§5.3 钢的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热处理工艺。在机械零件和工、模具的制造加工过程中,退火和正火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先行工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机械零件及工、模具的毛坯退火或正火后,可以消除或减轻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内应力与成分、组织的不均匀性,从而改善钢件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及最终热处理(淬火)作好组织、性能准备。一些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或工程构件,退火和正火亦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 退火目的及工艺

退火是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减轻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的不均匀性,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以及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退火工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及再结晶退火等。不同退火工艺的加热温度范围如图5.25所示,它们有的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有的加热到临界点以下。对于加热温度在临界点以上的退火工艺,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及等温温度等。对于加热温度在临界点以下的退火工艺,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的均匀性。

1.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 C3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500℃左右出炉空冷,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主要用于亚共析钢,其主要目的是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过共析钢完全退火,加热温度在A cm以上,会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界析出,造成钢的脆化。

2. 等温退火

完全退火所需时间很长,特别是对于某些奥氏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往往需要几十小时,为了缩短退火时间,可采用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的加热温度与完全退火时基本相同,钢件在加热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快冷至A r1以下某一温度等温,使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然后出炉空冷。图5.26为高速钢的完全退火与等温退火的比较,可见等温退火所需时间比完全退火缩短很多。

A r1以下的等温温度,根据要求的组织和性能而定;等温温度越高,则珠光体组织越粗大,钢的硬度越低。

3.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渗碳体球化,获得球状(或粒状)珠光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共析和过共析钢,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同时为后续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球化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 c1以上20~30℃,充分保温使未溶二次渗碳体球化,然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在A r1以下20℃左右进行较长时间保温,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化,随后出炉空冷。上述两种工艺如图5.27所示。(1分钟)

对于有网状二次渗碳体的过共析钢,在球化退火之前应进行一次正火,以消除粗大的网状渗碳体。

近年来,球化退火工艺应用于亚共析钢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只要工艺控制恰当,同样可使渗碳体球化,从而有利于冷成形加工。

4. 扩散退火

扩散退火是将钢锭或铸钢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扩散退火加热温度通常为A c1以上150~300℃,具体加热温度视钢种及偏析程度而定,保温时间工般为10~15h。

扩散退火后钢的晶粒非常粗大,需要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由于高温扩散退火生产周期长、消耗能量大、生产成本高,所以一般不轻易采用。

5. 去应力退火

为了消除冷加工以及铸造、焊接过程中引起的残余内应力而进行的退火,称为去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还能降低硬度,提高尺寸稳定性,防止工件的变形和开裂。

钢的去应力退火加热温度范围较宽,但不能超过A c1点,一般在500-650℃之间;去应力退火后的冷却应尽量缓慢,以免产生新的应力。

二. 正火目的及工艺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cm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获得珠光体类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正火与退火主要区别在于冷却速度不同,正火冷却速度较快,获得的珠光体组织较细,强度和硬度也较高。

正火与退火的目的相似,但正火态钢的机械性能较高,而且正火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应尽量用正火代替退火。正火的主要应用是:

1. 作为普通结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2. 作为低、中碳结构钢的预先热处理,可获得合适的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3. 用于过共析钢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妤组织准备。

综上所述,为改善钢的切削性能,低碳钢宜用正火;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宜用球化退火,且过共析钢宜在球化退火前采用正火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中碳钢最好采用退火,但也可采用正火。

§5.4 钢的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1以上的一定温度,保温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马氏体强化是钢最有效的强化手段,因此,淬火也是钢的最重要的热处理工艺。

一. 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加热温度是淬火工艺的主要参数。它的选择应以得到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为防止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加热温度一般限制在临界点以上30~50℃范围。碳钢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50.28所示。

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A c3+(30~50℃)。这样可获得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若淬火加热温度过高,不仅会出现粗大马氏体组织,还会导致淬火钢的严重变形。若淬火加热温度过低,则会在淬火组织中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钢硬度不足,甚至出现“软点”现象。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 c1+(30~50℃)。淬火后,共析钢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过共析钢则可获得均匀细小的马氏体加粒状二次渗碳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过共析钢的这种正常淬火组织,有利于获得最佳硬度和耐磨性。若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过高,则会得到较粗大的马氏体和较多的残余奥氏体。这不仅降低了淬火钢的硬度和耐磨度性,而且会增大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

对于合金钢,由于大多数合金元素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所以淬火加热温度可以稍微提高一些,以利于合金元素的溶解和均匀化,从而获得较好的淬火效果。

二. 淬火冷却介质

冷却也是影响淬火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淬火冷却介质,对于达到淬火目的和保证淬火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煮义。为了保证淬火能得到马氏体组织,淬火冷却速度就必须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而快冷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较大的内应力,以致往往要引起钢件的变形或开裂。要解决这一矛盾,理想的淬火冷却曲线应如图50.29所示。由图可知,淬火并不需要整个冷却过程都是快冷,只要求在C曲线鼻尖附近快冷;而在M S点以下则应尽量慢冷,以减小马氏体转变时的内应力。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淬火冷却介质能符合这一理想淬火冷却曲线的要求,也就是说,至今还没有一种十分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淬火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盐水和油。

水是既经济又有很强冷却能力的淬火冷却介质。其不足之处是在650~550℃的范围内冷却能力不够强,而在300~200℃范围内冷却能力又偏强,不符合理想淬火冷却介质的要求。盐水的淬火冷却能力比清水更强,尤其在650~550℃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冷却能力,这对尺寸较大的碳钢件的淬火是非常有利的。采用盐水淬火时,由于盐晶体在工件表面的析出和爆裂,可不断有效地打破包围在工件表面的蒸汽膜和促使附着在工件表面上的氧化铁皮的剥落。因此用盐水淬火的工件容易获得高硬度和光洁的表面,且不会产生淬不硬的软点,这是清水淬火所不及的。但是盐水在300~200℃以下温度范围内,冷却能力仍像清水那样相当强,能使工件变形加重,甚至发生开裂。此外,盐

水对工件有锈蚀作用,淬过火的工件必须进行清洗。

总之,水和盐水主要适用于形状简单、硬度要求高而均匀、变形要求不严格的碳钢零件的淬火。

油是一类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冷却介质。淬火用油主要为各种矿物油。油在高温区冷却速度不够,不利于碳钢的淬硬,但有利于减少工件的变形。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油主要用作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好的合金钢和尺寸小的碳钢零件的淬火冷却介质。

熔融状态的碱浴和硝盐浴也常用作淬火冷却介质。碱浴在高温区的冷却能力比油强而比水弱,而硝盐在高温区的冷却能力比油略弱。在低温区域,碱浴和硝盐浴的冷却能力都比油弱。因此碱浴和硝盐浴广泛作截面不大、形状复杂、变形要求严格的工具钢的分级淬火或等温淬火的冷却介质。

表5.1和表5.2分别为常用淬火冷却介质水、盐水、碱水和油的冷却能力与碱浴、硝盐浴的成分、熔点使用温度。

三. 淬火冷却方法

由于淬火介质不能完全满足淬火质量的要求,所以要选择适当的淬火方法,以保证获得所需要的淬火组织和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淬火应力、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最常用的几种淬火方法如下:

1. 单液淬火

单液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淬入一种介质中连续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一种淬火方法(如图5.30曲线-1所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热处理;但它只适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和合金钢零件的淬火。(1分钟)

2. 双液淬火

双液淬火是先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淬入冷却能力较强的介质中冷至接近M S点温度时快速转人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却,直至完成马氏体转变(如图5.30曲线2所示)。这种淬火法利用了两种介质的优点,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冷却条件;在保证工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同时,减小了淬火应力,能有效防止工件的变形或开裂。在工业生产常以水和油分别作为两种冷却介质,故又称之为水淬油冷法。双液淬火法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难以保证淬火质量。(1分钟)

3. 分级淬火

分级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淬入稍高于M S点温度的盐浴中,保持到工件内外温度接近后取出,使其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发生马氏体转变(如图5.30曲线3所示)。这种淬火方法显著降低了淬火应力,因而更为有效地减小或防止了淬火工件的变形和开裂。因受熔盐冷却能力的限制,它只适用于处理尺寸较小的工件。

4. 等温淬火

等温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淬入高于M S点温度的盐浴中,等温保持,以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淬火工艺(如图5.30曲线4所示)。这种淬火方法处理的工件强度高、韧性好;同时因淬火应力很小,故工件淬火变形极小。它多用于处理形状复杂、尺寸较小的零件。

§5.5 钢的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临界点A cl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后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淬火钢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如不及时回火,往往会导致工件的变形和开裂。

稳定组织和工件尺寸:回火过程中,不稳定的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会转变为较稳定的铁素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的两相混合物,从而保证了工件在使用过程中形状和尺寸的稳定性。ˉ

获得要求的机械性能:钢的淬火态组织一般虽然硬度很高,但脆性也很大;可通过适当温度的回火,以获得零件所要求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的良好配合。

一.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组织

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淬火碳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主要发生在加热阶段。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的组织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5.31所示。(1分钟)

1) 马氏体分解

当回火温度超过80℃时,马氏体开始发生分解,从过饱和α固溶体中析出弥散的且与母相保持共格联系的ε碳化物。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含碳量不断降低;直到350℃左右,马氏体分解基本结束。α相中的含碳量降至接近平衡浓度。此时的α相仍保持板条或针片状特征。(1分钟)

2) 残余奥氏体转变

淬火碳钢加热到200℃时,残余奥氏体开始分解,转变为ε-碳化物和过饱和α相的混合物,即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α相中的含碳量与马氏体在相同的温度下分解后的含碳量相近。到300℃时残余奥氏体分解基本完成。(1分钟)

3) 碳化物的转变

当回火温度升至250~400℃时,亚稳定的ε-碳化物转变为稳定的θ碳化物,即从α相中析出渗碳体。这种转变在350℃左右进行较快,结果ε-碳化物被渗碳体所代替,从此碳化物与母相之间已不再有共格联系。(1分钟)

4) 渗碳体聚集长大和α相再结晶

当回火温度升至400℃以上时,渗碳体开始聚集长大。淬火碳钢经高于500℃回火后,渗碳体已为粒状;当回火温度超过600℃时,细粒状渗碳体迅速粗化。与此同时,在400℃以上α相发生回复;当回火温度升到600℃以上时,α相发生再结晶,失去板条或针片状形态,成为多边形铁素体。(1分钟)

2. 回火组织

由于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上述转变过程的交又进行,因此得到的回火组织较为复杂,但根据回火温度范围的不同,大致可将碳钢的主要回火组织分为三类。

1) 回火马氏体

高碳淬火钢在150~350℃低温回火时,淬火马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它是由细小的ε-碳化物和较低过饱和度的针片状α相组成,如图5.32所示。中碳淬火钢低温回火后得到的回火马氏体仍保持板条状和针片状形态。低碳淬火钢低温回火时,只发生碳原子的偏聚而无碳化物析出,其形态仍保持板条状不变。

2) 回火托氏体

淬火碳钢在350~500℃温度范围内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回火托氏体。常见的回火托氏体是由大量弥散分布的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片状铁素体组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渗碳体颗粒难以分辨,如图5.33所示。

3) 回火索氏体

淬火碳钢在500~850℃温度范围内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它是由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组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渗碳体颗粒能清楚分辨,如图5.34所示。

二. 回火钢的性能

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回火温度——回火组织——钢的性能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如图5.35所示。在200℃以下回火时,由于ε-碳化物的弥散析出,硬度下降甚微;而高碳钢在100℃左右回火时,硬度甚至稍有提高。在200~250℃回火时,由于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高碳钢的硬度几乎停止下降。当回火温度超过250℃以后,由于ε-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以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直皇直线下降。

在较低温度(200-300℃)回火时,因淬火引起的内应力被消除,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得到提高。在30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钢的弹性极限达到最高值。进一步提高回火温度,钢的强度将迅速下降,钢的塑性和韧性一般都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长。在600℃左右回火时,钢的塑性、韧性与强度达到良好配合,即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淬火钢经回火获得的托氏体和索氏体组织与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所得到的托氏体和索氏体相比,具有较优的性能;在硬度相同时,前者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塑性和韧性。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形态不同所致。

三. 回火种类

淬火钢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决定于回火温度。按回火温度范围的不同,可将钢的回火分为三类:

1. 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范围一般为150~250℃,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淬火钢经低温回火后仍保持高硬度(HRC58-64)和高耐磨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淬火应力和脆性。各种高碳钢工、模具及耐磨零件通常采用低温回火。

2. 中温回火

回火温度范围通常为350~500℃,得到回火托氏体组织。淬火钢经中温回火后,硬度为HRC35~45,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并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中温回火主要用于各种弹簧的处理。

3. 高温回火

回火温度范围通常为500~650℃,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硬度为HRC25~35。淬火钢经高温回火后,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即综合机械性能较好。人们通常将中碳钢的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凋质处理。它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如在交变载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2分钟)

四. 回火脆性

淬火钢回火时,其冲击韧性并非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地提高,在250~400℃和450~650℃两个温度区间内出现明显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钢的回火脆性,如图5.36所示。

1. 低温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出现的脆性称为低温回火脆性,也叫第一类回火脆性。几乎所有的淬火钢在300℃左右回火时都会出现这种脆性。一般认为,低温回火脆性是由于马氏体分解在其晶界上析出断续的薄壳状渗碳体,降低了晶界断裂强度,使裂纹容易沿着晶界形成与扩展,因而导致脆性断裂。若进一步提高回火温度,可使碳化物聚集球化,从而减轻和消除界面脆化,钢的韧性又得到恢复和提高,此后,即使再一次在300℃左右回火,脆性不会重新出现。因此又称低温回火脆性为不可逆回火脆性,为了防止低温回火脆性,通常的办法是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

2. 高温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500-650℃温度范围内回火出现的脆性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又叫第二类回火脆性。这类回火脆性主要出现在含Cr、Ni、Mn、Si等合金元素的钢中。当淬火钢在550℃左右加热保温后缓慢冷却时,会出现明显的隘脆化现象,若快速冷却,脆化现象消失或受到抑制。若将已产生脆化的钢重新加热到550℃左右保温并快速冷却时,可消除脆性;反之,若将已消除脆性的钢重新加热到高温回火温区,然后缓慢冷却,则脆性又会再次出现。因此高温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

一般认为,高温回火脆性的产生主要与Sb、Sn、P、As等有害杂质元素在原奥氏体晶界偏聚有关。这些杂质削弱了奥氏体晶界上原子间的结合,从而降低了晶界断裂强度,而Ni、Cr、Mn等合金元素不但促进上述杂质元素向原奥氏体晶界偏聚,所以增大了回火脆性倾向。

在钢中加入Mo、W等合金元素,能抑制杂质元素向晶界偏聚,可有效减轻或消除这类回火脆性倾向。

§5.6 钢的淬透性

淬透性是钢的一个重要的热处理工艺性能,它是根据使用性能合理选择钢材和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

一. 淬透性的概念

钢的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可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淬透层的深度表示。淬透层越深,表明钢的淬透性越好。

一定尺寸的工件在某种冷却介质中淬火时,其淬透层的深度与工件从表面到心部各点的冷却速度有关,若工件心部的冷却速度能达到或超过钢的临界冷却速度Vc ,则工件从表面到心部均能得到马氏体组织,这表明工件已淬透。若工件心部的冷却速度达不到Vc ,仅外层冷却速度超过Vc ,则心部只能得到部分马氏体或全部非马氏体组织,这表明工件未淬透。在这种情况下,工件从表到里是由一定深度的淬透层和未淬透的心部组成。显然钢的淬透层深度与钢件尺寸及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有关。工件尺寸越小,淬火介质冷却能力越强,则钢的淬透层深度越大;反之,工件尺寸越大,介质冷却能力越弱,则钢的淬透层深度就越小。

钢的淬透性在本质上取决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过冷奥氏体越稳定,临界冷却速度越小,钢件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得到的淬透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因此,凡是影响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因素,都影响钢的淬透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钢的化学成分和奥氏体化温度。也就是说,钢的含碳量、合金元素及其含量以及淬火加热温度是影响淬透性的主要因素。

需要特别强调两个问题,一是钢的淬透性与具体工件的淬透层深度的区别。淬透性是钢的一种工艺性能,也是钢的一种属性,对于一种钢在一定的奥氏体化温度下淬火时,其淬透性是确定不变的。钢的淬透性的大小用规定条件下的淬透层深度表示。而具体工件的淬透层深度是指在实际淬火条件下得到的半马氏体区至工件表面的距离,是不确定的,它受钢的淬透性、工件尺寸及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是淬透性与淬硬性的区别。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淬透性和淬硬性并无必然联系,如过共析碳钢的淬硬性高,但淬透性低;而低碳合金钢的淬硬性虽然不高,但淬透性很好。

二. 淬透性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测定钢的淬透性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末端淬火法(筒称端淬法),其有关细则可参见国家标谁GB225-63。 采用φ25mm ×100mm 的标准试样,经奥氏体化后迅速放在末端淬火装置(见图5.38a )上喷水冷却。

将端淬后的试样沿着轴线方向相对两侧面各磨去0.2~0.5mm ,获得两个相互平行的窄条平面。然后从试样的末端开始,每隔1.5mm ,测量一个硬度值,即可得到试样沿轴线方向的硬度分布曲线,这就是钢的淬透性曲线。

钢的淬速性通常用d HRC J =

表示,其中J 表示末端淬透性,d 表示至水冷端的距离,HRC 为在该处测得的硬度值。例如12

35

J 表示距水冷端12mm 处的硬度值为HRC35,6

50

45-J

表示距水冷端6mm 处的硬度值为HRC45~50。

三. 淬透性曲线的应用

1. 根据淬透性曲线可以比较不同钢种的淬透性大小

先在半马氏体区硬度与钢的含碳量的关系曲线(图5.38c)上找出不同钢种的半马氏体区硬度值,然后过此硬度值的点作一水平线与淬透性曲线相交(见图5.38b),交点处对应的距离即为相应钢种的半马氏体区至水冷端的距离。该距离越大,钢的淬透性就越大。例如,45钢半马氏体区至水冷端的距离大约为3.3mm,而40Cr钢则为10.5mm 左右,显然40Cr钢的淬透性比45钢大。

2. 利用淬透性曲线可以确定钢棒的临界淬火直径

一根钢棒在某种介质中淬火时,能够淬透或截面中心获得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叫做临界淬火直径。

3. 利用淬透性曲线可推导圆钢淬火后横我面上的硬度分布

基本方法是:先在图5.40中找到钢材直径的水平线上与“表面”、“3/4半径”、“1/2半径”和“中心”曲线的交点,并由此找到它们相应的距试样末端的距离d,然后利用这些d值在钢的淬透性曲线上找到它们相应的硬度值。

4. 淬透性与机械设计

由于钢的机械性能受淬透性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根据工件的服役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材时,必须充分考虑淬透性这一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重要零件,如承受较大载荷的螺栓、拉杆、锤杆等,常常要求其心部和表面机械性能一致,因此应当选用能全部淬透的钢。

某些心部机械性能对于使用条件影响不大的零件,如仅承受弯曲和扭转的轴类零件,不需要一定淬透,因而可选用较低淬透性的钢,只要保证淬透层深度为工件半径的1/3~1/2即可。

有些工件不能选用淬透性高的钢,例如需要焊接的工件,若选用高淬透性的钢,则易在焊缝热影响区内出现淬火组织,造成焊件的变形和开裂。

由于工件的淬透层深度受到工件有效尺寸的影响,一些大尺寸工件往往不能淬透,并且工件截面尺寸越大、淬透层深度越小。因此,在机械设计中,不能将小尺寸试样的性能数据用于大尺寸工件的设计计算中。

低淬透性钢制造的大尺寸工件,采用正火代替凋质处理,不仅更为经济,而且性能也相差不大。

§5.7 钢的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采用快速加热的方法使工件表面奥氏体化,然后快冷获得表层淬火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很多承受弯曲、扭转、摩擦和冲击的零件,其表面要比心部承受更高的应力。因此,要求零件表面应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在保持一定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应具有是够的塑性和韧性。显然,采用表面淬火的热处理工艺,能使工件达到这种表硬心韧的性能要求。

表面淬火是钢表面强化的方法之一,由于其具有工艺简单、生产率高、热处理缺陷少等优点,因而在工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及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感应加热与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方法。

一.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使工件表面产生密度很高的感应电流,将工件表层迅速加热、。图5.42为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将工件放人感应圈内,当感应圈中通过一定频率交流电时会产生交变磁场,于是工件内就会感应产生同频率的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沿工件表面形成封闭回路,故通常称为涡流。涡流在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到心部呈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分布在工件表面,工件心部电流密度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感应加热就是利用感应电流的集肤效应和热效应将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的。 2.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种类

感应电流透入工件表层的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电流频率越高,电流透入深度越浅,则工件表层被加热的厚度越薄,即淬透层深度越小。感应电流透入工件表层的深度δ(mm )与电流频率f (Hz )之间有如下关系:

f

2020=

δ (20℃冷态)

f

500800=

δ (800℃热态)

δ

800远大于δ20。

,这是因为钢被加热到磁性转变点以上温度时,失去磁性,磁导率急剧下降,导致电流透人深度急剧增加。 根据所用电流频率的不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可分为三类:

1)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为100~500kHz ,最常用频率为200~300kHz ,可获淬硬层浓度为0.5~2.0mm ,主要适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及中、小尺寸轴类零件的表面淬火。

2)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为500~10000Hz ,最常用频率为2500~8000Hz 。可获淬硬层深度为3~5mm 。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深的较大尺寸的轴类零件及大中模数齿轮的表面淬火。

3)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为50Hz ,不需要变频设备。可获得淬硬层深度为10~15mm 。适用于轧辊、火车车轮等大直径零件的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速度极快,一般不进行加热保温,为保证奥氏体化质量,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可采用较高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可比普通淬火温度高100~200℃。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通常采用喷射介质冷却。工件经表面淬火后,一般应在180~200℃进行回火,以降低残余应力和脆性。 3.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与普通加热淬火相比,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有以下主要特点:

1) 由于感应加热速度极快,钢的奥氏体化温度明显升高,奥氏体化时间显著缩短,即奥氏体化是短时间内在一个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

2) 由于感应加热时间短、过热度大,使得奥氏体形核多,且不易长大,因此淬火后表面得到细小的隐晶马氏体,硬度比普通淬火的高HRC2-3,韧性也明显提高。

3) 表面淬火后,不仅工件表层强度高,而且由于马氏体转变产生的体积膨胀,在工件表层造成了有利的残余压应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件的疲劳强度并降低了缺口敏感性。

4) 感应加热速度快、时间短,工件一般不会发生氧化和脱碳;同时由于芯部未被加热,淬火变形小c

5)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生产效率高,便于实际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因设备费用昂贵,不宜用于单件生产。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主要适用于中碳和中碳低合金结构钢,例如40、45、40Cr、40MnB等。

§5.8 钢的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达到改进表层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与表面淬火相比,化学热处理后的工件表层不仅有组织的变化,而且有化学成分的变化,所以,化学热处理使工件表层性能提高的程度超过了表面淬火的水平。

化学热处理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工件表层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而且能够保证工件心部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因此,化学热处理在工业生产中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化学热处理种类很多,根据渗入元素的不同,可分为渗碳、渗氮(氮化),!碳氮共渗(氰化)、渗硼、渗硫、渗金属、多元共渗等。在机械制造工业中,最常用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钢的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

一.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化学热处理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将它看成由渗剂的分解、工件表面对活性原子的吸收和渗入工件表面的原子向内部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1. 渗剂的分解

在一定温度下渗剂的化合物发生分解,产生渗人元素的活性原子(或离子)。例如:

2CO→CO2+[C]

ˉCO+H2…-→H2O+[C]

CH4→2H2+[C]

2NH3一→3H2+2[N]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化学热处理渗剂的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活性,即具有易于分解出被渗元素原子的能力。然而并非所有含被渗元素的物质都能作为渗剂。例如N2在普通渗氮温度下就不能分解出活性氮原子,因此不能作为渗氮的渗剂。

2. 工件表面的吸收

刚分解出的活性原子(或离子)碰到工件时,首先被工件表面所吸附;而后溶入工件表面,形成固溶体;在活性原子浓度很高时,还可能在工件表面形成化合物。

3. 工件表面原子向内部扩散

工件表面吸收被渗元素的活性原子后,造成了工件表面与心部的浓度差,促使被渗元素的原子由高浓度表面向内部的定向迁移,从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扩散层。

二. 钢的渗碳

将低碳钢放人渗碳介质中,在90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以获得高碳渗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渗碳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同时保持心部具有一定强度和良好的塑性与韧性。渗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为0.1%~0.3%,常用渗碳钢有20、20Cr、20CrMnTi、12CrNi、20MnVB等。因此,一些重要的钢制机器零件经渗碳和热处理后,能兼有高碳钢和低碳钢的性能;从而使它们既能承受磨损和较高的表面接触应力,同时又能承受弯曲应力及冲击载荷的作用。

1. 渗碳方法

根据所用渗碳剂的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三种,即气体渗碳、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常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气体渗碳应用最为广泛。

1) 气体渗碳

气体渗碳是零件在含有气体渗碳介质的密封高温炉罐中进行渗碳处理的工艺。通常使用的渗碳剂是易分解的有机液体,如煤油、苯、甲醇、丙酮等。这些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活性碳原子,造成渗碳条件:

CH4一→2H2+[C]

2CO→CO2+[C]

CO+H2一→H2O+[C]

2) 固体渗碳

如图5.45所示,固体渗碳是将工件装人渗碳箱中,周围填满固体渗碳剂,密封后送入加热炉内,进行加热渗碳。渗碳温度一般也为900~950℃。

2. 渗碳层成分、组织和厚度

低碳钢渗碳后,表层含碳量可达过共析成分,由表往里碳浓度逐渐降低,直至渗碳钢的原始成分,如图5.46所示。所以渗碳件缓冷后,表层组织为珠光体加二次渗碳体;心部为铁素体加少量珠光体组织;两者之间为过渡层,越靠近表层铁素体越少,如图5.47所示。一般规定,从表面到过渡层一半处的厚度为渗碳层的厚度。

渗碳层的厚度主要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来确定。渗碳层太薄,易产生表面疲劳剥落;太厚则使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降低。一般机械零件的渗碳层厚度在0.5~2.0mm之间。工作中磨损轻、接触应力小的零件,渗碳层可以薄些;渗碳钢含碳量较低时,渗碳层应厚些;合金钢的渗碳层可以比碳钢的薄些。

3. 渗碳后的热处理

为了充分发挥渗碳层的作用,使渗碳件表面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1) 直接淬火

即工件渗碳后预冷到一定温度直接进行淬火。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气体或液体渗碳,固体渗碳时较难采用。

2) 一次淬火

即渗碳后让工件缓慢冷却下来,然后再次加热淬火。与直接淬火相比,一次淬火可使钢的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对于心部性能要求较高的工件,淬火温度应略高于心部成分的A C3点;对于心部强度要求不高,而要求表面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的工件,淬火温度应略高于A C1;对介于两者之间的渗碳件,要兼顾表层与心部的组织及性能,淬火温度可选在A C1~A C3之间。

不论来用哪种方法淬火,渗碳件在最终淬火后都应进行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一般为180~200℃。

三. 钢的氮化

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元紊,以获得富氮表层的化学热处理称为渗氮,通常叫做氮化。

与渗碳相比,钢件氮化后表层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氮化后的工件表层硬度高达Hv950~1200,相当于HRC85~72。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氮化工艺是气体渗氮,即将氨气通人加热到氮化温度的密封氮化罐中,使其分解出活性氮原子,反应如下:

2NH3—→3H2+2[N]

四. 钢的氰化

氰化就是向钢件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又称为碳氮共渗。

中温气体氰化是将钢件放人密封炉罐内加热到820~860℃,并向炉内滴人煤油或其它渗碳剂,同时通入氨气。

45号钢热处理工艺

45号钢热处理工艺 1 45号钢要求硬度HRC40-50,是不是要淬火+低温回火, 换算成布氏硬度大约是380,470HB,根据一般热处理规范,热处理制度与硬度关系大致如下: 淬火温度:840?水淬 回火温度:150?回火,硬度约为57HRC;200?回火,硬度约为55HRC;250?回火,硬度约为53HRC;300?回火,硬度约为48HRC;350?回火,硬度约为45HRC;400?回火,硬度约为43HRC;500 ? 回火,硬度约为33HRC;600?回火,硬度约为20HRC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工艺都指标准范围内中间成分,且热处理温度都存在一个调整范围,如成分在范围内存在偏差,可以相应调整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 2 1.临界温度指钢材的奥氏体转变温度。不同含量的钢材有着不同的临界点,但临界点有着一个范围内的浮动,所以下临界点温度指的就是奥氏体转变的最低温度。 2. 常用碳钢的临界点 钢号临界点 (?) 20钢 735-855 (?) 45钢 724-780 (?) T8钢 730 -770(?) T12钢 730-820 (?) 3 20Cr,40Cr,35CrMo,40CrMo,42CrMo:正火温度850-900?,45号钢正火温度850?左右。

4 20CrMnTi Ac1 Ac3 Ar1 Ar3 740 825 680 730 5 Cr12MoV热处理知识 Cr12MoV钢是高碳高铬莱氏体钢,常用于冷作模具,含碳量比Cr12钢低。该钢具有高的淬透性,截面300mm以下可以完全淬透,淬火时体积变化也比Cr12钢要小。 其热处理制度为:钢棒与锻件960?空冷 + 700,720?回火,空冷。最终热处理工艺: 1、淬火: 第一次预热:300,500?, 第二次预热840,860?; 淬火温度:1020,1050?; 冷却介质:油,介质温度:20,60?, 冷却至油温;随后,空冷,HRC=60,63。 、回火: 2 经过以下淬火工艺,可以达到降低硬度的作用,具体回火工艺如下: 加热温度400,425?,得到HRC=57,59。 说明:在480--520度之间回火正好是这种钢材的脆性回火区,在这个区间回火容易使模具出现崩刃。最为理想的回火区间在380--400?,这个区间回火,韧性最好,并且有良好的耐磨性。如果淬火后,采用深冷处理(理想的温度是零下120)与中温回火相结合,会得到良好使用效果和高寿命。Cr12MoV的回火脆性温度范围在325~375?。CR12MoV380-400回火后硬度在56-58HRC做冷冲模冲韧性好的材料具有不易开裂的优点,特别是在原材料质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用此方法经济实惠。

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 第一章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包括:将钢材或钢制件加热到预定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下来,达到热处理所预定的对钢材及钢制件的组织与性能的要求。 1□□钢的加热 1.1□制定钢的加热制度 加热温度、加热速度、保温时间。 1.1.1加热温度的选择 加热温度取决于热处理的目的。热处理分为:淬火、退火、正火、和回火等。 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细小的马氏体组织,使钢具有高的硬度; 退火及正火的目的是获得均匀的珠光体组织,因此其加热温度不同。在具体制定加热温度时应按以下原则:热处理工艺种类及目的要求;被加热钢材及钢制件的化学成分和原始状态;钢材及钢制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加热条件来制定。对于碳钢及低合金钢的加热温度:亚共析钢淬火温度:A C3以上30~50℃; 过共析钢淬火温度:A C3以上30~50℃; 亚共析钢完全退火:A C3以上20~30℃; 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A C3以上20~30℃; 正火A C3或A CM以上30~50℃; 1.1.2加热速度的选择 必须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及导热性能;钢的原始状态及应力状态;钢的尺寸及形状来确定加热速度。如钢的原始状态存在着铸造应力或轧煅热变形残余应力时,在加热是应特别注意。对这类钢要特别控制低温阶段的加热速度。钢的变形与热裂倾向是以钢的化学成分及原始状态不同而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a) 低碳钢比高碳钢热烈倾向小; b) 碳钢比合金钢变形开裂倾向小; c) 钢坯和成品件比钢锭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d) 小截面比大截面的钢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1.1.3钢在加热时的缺陷 a) 过热:过热就是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使奥氏体晶粒过分长大。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在冷却时产生粗大的组织,并往往出现魏氏组织,结果是钢的冲击韧性、塑性明显下降。已过火的钢可以在次正火或退火加以纠正。 b) 强烈过热: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保温时间过长,使氧或硫沿晶界渗入钢中或者钢中的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作业题参考答案

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 答:溶质把溶剂原子置换后,溶剂原子重新加入晶体排列中,处于晶格的格点位置。 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答: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组元的结构相同,形成间隙固溶体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如:铁素体F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与α-Fe相同,为体心立方,碳的溶入使铁素体F强度高于纯铁。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元的结构不同,间隙化合物是由H、B、C、N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以X表示)与过渡族金属元素(以M表示)结合, 且半径比r X /r M >0.59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如Fe3C间隙化合物 硬而脆,塑性差。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量总是高于原液相中含B量. (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故在平衡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答:(1)错:Cu-Ni合金形成匀晶相图,但两者的原子大小相差不大。 (2)对:在同一温度下做温度线,分别与固相和液相线相交,过交点,做垂直线与成分线AB相交,可以看出与固相线交点处B含量高于另一点。

(3)错:虽然结晶出来成分不同,由于原子的扩散,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均匀的。 4.共析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所示: (1)填入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 为什么? 答: Mg-Mg2Cu系的相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Mg-Mg2Cu系的组织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在各区域中不会有纯Mg相存在,此时Mg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2)求出20%Cu合金冷却到500℃、400℃时各相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 答: 20%Cu合金冷却到500℃时,如右图所示: α相的成分为a wt%, 液相里含Cu 为b wt%,根据杠杆原理可知: Wα=O 1b/ab*100%, W L = O 1 a/ab*100% 同理: 冷却到400℃时,α相的成分为m wt%, Mg2Cu相里含Cu 为n wt%, Wα=O 2n/mn*100%, W mg2Cu = O 2 m/mn*100% (3)画出20%Cu合金自液相冷却到室温的曲线,并注明各阶段的相与相变过程。 答:各相变过程如下(如右图所示): xp: 液相冷却,至p点开始析出Mg的固熔体α相 py: Mg的固熔体α相从p点开始到y点结束 yy,: 剩余的液相y开始发生共晶反应,L?α+Mg 2 Cu y,q:随着T的降低, Cu在Mg的固熔体α相的固溶度降低. 5.试分析比较纯金属、固溶体、共晶体三者在结晶过程和显微组织上的异同之处。 答:相同的是,三者都是由原子无序的液态转变成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态晶体。 不同的是, 纯金属和共晶体是恒温结晶,固溶体是变温结晶,纯金属和固溶体的结晶是由

常用钢材热处理方法及目的

常用钢材热处理方法及目的 常用钢材热处理方法 一.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40~60℃,保温一定时间,急剧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称为淬火。常用急剧冷却的介质有油、水和盐水溶液。淬火的加温温度、冷却介质的热处理规范,见表<常用钢的热处理规范>. 淬火的目的是:使钢件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通过淬火钢件的硬度一般可达HRC60~65,但淬火后钢件内部产生了内应力,使钢件变脆,因此,要经过回火处理加以消除。钢件的淬火处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它常用的方法有: 1.单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保温一定时间后,在一种冷却液中冷却,这种热处理方法,称为单液淬火。它适用于形状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碳钢或合金钢,工件直径或厚度大于5~8mm的碳素钢,选用盐水或水中冷却;合金钢选用油冷却。在单液淬火中,水冷容易发生变形和裂纹;油冷容易产生硬度不够或不均的现象。 2.双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保温后,先在水中快速冷却至300~400℃,在移入油中冷却,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双液淬火。形状复杂的钢件,常采用此方法。它既能保证钢件的硬度,又能防止变形和裂纹。缺点是操作难度大,不易掌握。 3.火焰表面淬火:用乙炔和氧气混合燃烧的火焰喷射到工件表面,并使其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立即用水向工件表面喷射,这种处理方法,称为火焰表面淬火。它适用于单件生产、要求表面或局部表面硬度高和耐磨的钢件,缺点是操作难度大。 4.表面感应淬火:将钢件放人感应器内,在中频或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磁场,钢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了同频率的感应电流,使钢件表面迅速加热(2-10s)至淬火温度,立即把水喷射到钢件表面。这种热处理方法,称为表面感应淬火。经表面感应淬火的零件,表面硬而耐磨,而内部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这种方法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等含碳量的合金钢件。 表面感应淬火根据所采用的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中频和工频淬火三种。高频淬火电流频率为100~150kHz,淬硬层深1~3mm,它适用于齿轮、花键轴、活塞和其它小型零件的淬火;中频淬火电流频率为500~10000Hz,淬硬层深3—10mm,它适用于曲轴、钢轨、机床导轨、直径较大的轴类和齿轮等;工频淬火电流频率为50Hz,淬硬层一般大于10mm,适用于直径在300mm以上的大型零件的淬火,如冷轧辊等。 二.回火 将淬火后的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某一温度性(见表),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或油中冷却的过程,称为回火。回火的目的是:消除钢件淬火时所产生的内应力,使钢件组织趋于稳定;降低淬火中的脆性,增加塑性和韧性。回火是继

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守则

1 适用围 本守则作为我公司常用钢材的各种热处理规及注意事项。为一般件热处理的主要技术依据,对结构复杂和工艺上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和成批生产的零(部)件,则按专用工艺规程执行。 2 名词术语 2.1 正火 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2 退火 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3 淬火 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作在横截面全部或一定的围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2.4 回火 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2.5 有效加热区 炉膛炉温均匀性符合热处理工艺要求的装料区域。有效加热区的确定,按JB2251—78《电阻炉基本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有关试验方法进行。 2.6 冷却速度 在冷却过程中某一时间或者一定时间间隔工件表面或心部温度下降的变 化率。 2.7 热处理变形 工件热处理时所引起的形状尺寸偏差,垂直于长度向上的变形叫弯曲。 3 热处理加热设备 3.1 正火和退火所使用的加热设备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3.1.1 在加热设备正常装炉的情况下,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偏差应按下表所列的精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3.1.2 燃料加热炉,其火焰尽量不直接接触工件,以免使工件局部过热。当火焰直接与工件接触时,加热炉结构应使处理工件质量不显著损坏。 3.1.3 热浴加热炉,其热浴对工件不能有腐蚀及其它有害作用。 3.1.4 工件加热后在随炉冷却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各部位的冷却速度均匀一致。 3.2 淬火、回火加热设备 3.2.1 淬火、回火加热设备必须满足下列要求,有效加热区的温度按下表所列的精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3.2.2 热浴槽中的热浴,对工件不能有腐蚀作用。当采用盐浴炉加热时,应按盐浴脱氧制度对盐浴进行充分脱氧。 3.2.3 燃料加热炉,其火焰尽量不直接接触工件,以免工件过热。当火焰直接与工件接触时,加热炉结构应使处理工件质量不受显著影响。 3.2.4 保护气氛加热炉应根据处理工艺要求能调节和控制炉气氛的成分。 3.2.5 真空炉应能根据处理目的对真空度和炉保持气氛的组成进行调节。 4 淬火冷却介质及设备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 水 、 油 、 空气 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过热 与 过烧 、 氧化 与 脱碳 、 硬度 不足 与 软点 、 变形 与 开裂 等。 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 、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和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三种。而且感 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浅 。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 为 低温 回火、 中温 回火和 高温 回火三种。 13.化学热处理是由 分解 、 吸附 和 扩散 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 气体 渗碳、 液体 渗
碳和 固体 渗碳三种。
三、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 C 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f; C. A1。 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 A
,亚共析钢则应选择在
C


第五章钢热处理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本章重点: 热处理工艺主要介绍钢的普通常见的热处理方法, 1.退火 2.正火 3.淬火 4.回火。 难点:各种热处理方法的区别和应用 §5.3 钢的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热处理工艺。在机械零件和工、模具的制造加工过程中,退火和正火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先行工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机械零件及工、模具的毛坯退火或正火后,可以消除或减轻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内应力与成分、组织的不均匀性,从而改善钢件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及最终热处理(淬火)作好组织、性能准备。一些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或工程构件,退火和正火亦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 退火目的及工艺 退火是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减轻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的不均匀性,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以及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退火工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及再结晶退火等。不同退火工艺的加热温度范围如图5.25所示,它们有的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有的加热到临界点以下。对于加热温度在临界点以上的退火工艺,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及等温温度等。对于加热温度在临界点以下的退火工艺,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的均匀性。 1.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 C3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500℃左右出炉空冷,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主要用于亚共析钢,其主要目的是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过共析钢完全退火,加热温度在A cm以上,会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界析出,造成钢的脆化。

钢热处理工艺

45号钢热处理工艺 学号: XXXXXX 姓名: XXXXX 指导老师: XXX

目录 一、综述 (4) 1.调质淬火 (4) (1)淬火加热温度 (4) (2) 淬火冷却 (4) (3) 淬火冷却方法 (5) 2. 45钢的调质淬火 (5) 3.回火 (6) (1)回火目的 (6) (3)常用回火方法 (6) 4. 45钢淬火后的回火 (6) 二、选题依据 (7)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8) 1. 实验设备 (8) 2. 实验材料 (8) 三、实验过程 (8) 1. 试样的热处理 (8) (1)淬火 (8) (2)回火 (9) 2. 试样硬度测定 (9) 3. 显微组织观察与拍照记录 (9) (1)样品的制备 (9) (2)显微组织的观察与记录 (9)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0) 1. 样品硬度与显微组织分析 (10) 2. 硬度测试数据 (11) 3. 淬火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11) (1)淬火温度的影响 (11)

(2)淬火介质的影响 (12) 4. 回火对试样的影响 (12) (1)回火温度对45钢组织的影响 (12) (2)回火温度对 45 钢硬度和强度的影响 (13) (3)以45钢和T8钢为例分析碳含量对钢的淬硬性的影响 (13) 六、结论 (14) 1. 淬火条件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14) 2. 回火温度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14) 3. 碳元素影响样品的组织和性能。 (14) 七、参考文献 (14)

一、综述 【内容摘要】: 45钢是中碳结构钢,冷热加工性能都不错,机械性能较好,且价格低、来源广,所以应用广泛。它的最大弱点是淬透性低,截面尺寸大和要求比较高的工件不宜采用。45钢淬火温度在A3+(30~50)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取上限的。偏高的淬火温度可以使工件加热速度加快,表面氧化减少,且能提高工效。为使工件的奥氏体均匀化,就需要足够的保温时间。 【关键字】:调质淬火 45钢的调质淬火回火 45钢淬火后的回火 1.调质淬火 调质是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双重热处理,其目的是使工件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为使调质件得到好的综合性能,一般含碳量控制在0.30~0.50%。调质淬火时,要求工件整个截面淬透,使工件得到以细针状淬火马氏体为主的显微组织。通过高温回火,得到以均匀回火索氏体为主的显微组织。 淬火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提高强度硬度,以便在随后不同温度回火后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1)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温度主要是根据Fe—Fe3C相图中钢的临界点确定。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AC3以上30℃~50℃,使钢完全奥氏体化,淬火后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共析钢、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1以上30℃~50℃,得到奥氏体和部分二次渗碳体,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共析钢)或马氏体加渗碳体(过共析钢)组织。 (2) 淬火冷却 淬火冷却时,要保证获得马氏体组织,必须使奥氏体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冷却,而快速冷却会产生很大淬火应力,导致钢件的变形与开裂。因此,淬火工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既能获得马氏体组织,又要减小变形、防止开裂。 常用冷却介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淬火冷却介质是水和油。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冷却介质较多,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介质,能完全符合理想淬火冷却速度的要求。水具有较强烈的冷却能力,用作奥氏体稳定性较小的碳钢的淬火,水冷却介质最为合适。油的冷却能力比水小,因此,生产中用油作冷却介质,只适用于过冷奥氏体稳定性较大的合金钢淬火。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试题学习)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 复习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 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高等教育#
1

11.渗氮 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 完全退火 、 球化退火 和 去应力退火 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 水 、 油 、 空气 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过热 与 过烧 、 氧化 与 脱碳 、 硬度 不足 与 软点 、 变形 与 开裂 等。 1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 淬火 、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和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三种。而且感 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浅 。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 为 低温 回火、 中温 回火和 高温 回火三种。 13.化学热处理是由 分解 、 吸附 和 扩散 三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 气体 渗碳、 液体 渗 碳和 固体 渗碳三种。
三、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 C 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 Mf; C. A1。
高等教育#
1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 2.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M回(+碳化物+Ar),其目的是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T回,一般用于高σe 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S回,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硬度及高的塑性、韧性的零件。 3.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 4.珠光体按层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却速度越低;其C曲线的位置越右移。 6.钢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和为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过共析(高碳钢)钢。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使强度、硬度与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 8.T8钢低温回火温度一般不超过 250℃,回火组织为 M回+碳化物+Ar ,其硬度大致不低于 58HRC 。 (二)判断题 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小,板条状马氏增多。(×) 2.马氏体是碳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 3.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又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4.低碳钢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 5.淬火、低温回火后能保证钢件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并有很好韧性,它常应用于处理各类弹簧。(×) 6.经加工硬化了的金属材料,为了基本恢复材料的原有性能,常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 (三)选择题 1.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的是 B 。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则将使淬透性 A 。 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对小试样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代 3.为消除碳素工具钢中的网状渗碳体而进行正火,其加热温度是 A 。 A.Accm+(30~50)℃ B.Accm-(30~50)℃ C.Ac1+(30~50)℃ D.Ac1-(30~50)℃ 4.钢丝在冷拉过程中必须经 B 退火。 A.扩散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重结晶退火 5.工件焊接后应进行 B 。A.重结晶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扩散退火 6.某钢的淬透性为J,其含义是 C 。 A.15钢的硬度为40HRC B.40钢的硬度为15HRC C.该钢离试样末端15mm处硬度为40HRC D.该钢离试样末端40mm处硬度为15HRC (四)指出下列钢件的热处理工艺,说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硬度: ① 45钢的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好); 答: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25~35HRC。 ② 60钢簧; 答: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35~45HRC。 ③ T12钢锉刀。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58~62HRC。 (五)车床主轴要求轴颈部位的硬度为50~52HRC,其余地方为25~30HRC,其加工路线为:锻造→正火→机械加工→调质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含答案)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含答案) 一、填空题(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1、将钢加热到________,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________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答案:Ac 3或Ac cm 以上50℃、空气 2、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操作来改变其内部________,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答案:加热、保温、冷却、组织 3、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叫________,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硬度的能力叫 ________。 答案:淬透性、淬硬性 4、将________后的钢加热到________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这种热处理方法叫回火。 答案:淬火、Ac 1 5、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形成________的能力称为钢的淬透性。淬透层深度通常以工件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来表示。淬透层越深,表示钢的________越好。 答案:马氏体(M)、表面、半马氏体区、淬透性 6、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铁具有________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其内部________发生变化的结果。 答案:同素异构、组织 7、将钢加热到________,保温一定时间,随后在________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答案:Ac 3或Ac cm 以上30℃~50℃、空气 8、钢的渗碳是将零件置于________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活性________渗入钢的表面,以提高钢的表面________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答案:渗碳、碳原子、碳含量 9、共析钢加热到Ac 1 以上时,珠光体开始向________转变,________通常产生于铁素体和渗碳体的________。 答案:奥氏体(A)、奥氏体晶核、相界面处 10、将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________,使某些元素渗入工件表面,以改变化学成分和________,从而改善表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叫化学热处理。 答案:加热和保温、组织 11、退火是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________冷却,以获得接近________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答案:缓慢(随炉)、平衡状态 12、将钢加热到________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 ________冷却到室温,这一热处理工艺叫退火。 答案:适当、缓慢(随炉) 13、V 临 是获得________的最小冷却速度,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钢材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 Hardening or Quenching cui huǒ (行业内,淬读"zàn"音,即读“zàn huǒ”) 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1]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淬火能使钢强化的根本原因是相变,即奥氏体组织通过相变而成为马氏体组织(或贝氏体组织)。 钢淬火工艺最早的应用见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钢制兵器。 淬火工艺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汉书.王褒传》中的“清水焠其峰”。 “淬火”在专业文献上,人们写的是“淬火”,而读起来又称“蘸火”。“蘸火”已成为专业口头交流的习用词,但文献中又看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淬火是标准词,人们不读它,“蘸火”是常用词,人们却不写它,这是我国文字中不多见的现象。 淬火是“蘸火”的正词,淬火的古词为蔯火,本义是灭火,引申义是“将高温的物体急速冷却的工艺”。“蘸火”是冷僻词,属于现代词,是文字改革后出现的产物,“蘸”字本义与淬火无关。“蘸火”本词为“湛火”,“湛”字读音同“蘸”,而其字形又与水、火有关,符合“水与火合为蔯”之意,字义与“淬火”相通。“湛火”为本词,“蘸火”则为假借词。 淬火 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钢淬火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它的组织全部或大部转变为马氏体,获得高硬度,然后在适当温度下回火,使工件具有预期的性能。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 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淬火工件硬度要求和检测方法: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第7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1. 铸铁分为哪几类?其最基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按照碳的存在形态不同铸铁分三类:白口铸铁,碳主要以渗碳体形式存在,该类铸铁硬、脆,很少直接用;灰口铸铁,碳主要以石墨形式存在,该类铸铁因石墨形状不同而性能不同,用途不同;麻口铸铁,碳一部分以渗碳体形式存在另一部分以石墨形式存在,该类铸铁也硬、脆,很少直接用。 2.影响石墨化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1)铸铁的化学成分对石墨化的影响: 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锰是阻碍石墨化的元素。它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中,其固碳的作用,从而阻碍石墨化;硫是有害元素,阻碍石墨化并使铸铁变脆;磷是一个促进石墨化不显著的元素。(2)冷却速度对石墨化过程的影响: 冷却速度越慢,越有利于石墨化。 3.在生产中,有些铸件表面棱角和凸缘处常常硬度很高,难以进行机械加工,试问其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结晶时表面棱角和凸缘处冷却速度快不利于石墨化的进行,形成的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莱氏体,性能硬而脆,切削加工比较困难。 4.在铸铁中,为什么含碳量与含硅量越高时,铸铁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越低? 答:因为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铸铁中碳和硅含量越高,越容易石墨化。而石墨与基体相比,其强度和塑性都要小得多,石墨减小铸件的有效承载截面积,同时石墨尖端易使铸件在承载时产生应

力集中,形成脆性断裂。 5.在铸铁的石墨化过程中,如果第一阶段(包括液相中析出一次石墨和奥氏体中析出二次石墨)、第二阶段(共析石墨)完全石墨化、部分石墨化、未石墨化,问它们各获得哪种组织的铸铁? 答: 6.什么是孕育铸铁?如何进行孕育处理? 答:经孕育处理后的铸铁称为孕育铸铁。孕育处理是在浇注前往铁液中加入少量的孕育剂,改变铁液的结晶条件,从而获得细珠光体基体加上细小均匀分布的片状石墨的工艺过程。 7.为什么说球墨铸铁是“以铁代钢”的好材料?其生产工艺如何?答:球墨铸铁析出的石墨呈球状,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比片状石墨小,使铸铁的强度达到基体组织强度的70~90%,所以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韧性不仅高于其它铸铁,而且可与相应组织的铸钢相媲美,特别是球墨铸铁的屈强比几乎比钢高一倍,一般钢的屈强比为0.3-0.5,而球墨铸铁的屈强比达0.7-0.8。在一般机械设计中,材料的许用应力是按照屈服强度来确定的,因此,对于承受静载荷的零件,

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参数

热处理工艺规程B/Z61.012-95 (工艺参数)

2012年10月15日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常用钢淬火、回火温度 (1) 2.1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1) 2.2要求淬硬的钢种 (4) 2.3要求渗碳的钢种 (6) 2.4几点说明 (6) 3.常用钢正火、回火及退火温度 (7) 3.1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7) 3.2其它钢种 (8) 3.3几点说明 (8) 4.常用钢去应力温度 (10) 5.各种热处理工序加热、冷却范围 (12) 5.1淬火……………………………………………………………………………………………1 2 5.2 正火及退火 (14) 5.3回火、时效及去应力 (15) 5.4工艺规范的几点说明 (16) 6.化学热处理工艺规范 (17) 6.1氮化 (17) 6.2渗碳 (20) 7.锻模热处理工艺规范 (22) 7.1锻模及胎模 (22) 7.2切边模 (24) 7.3锻模热处理注意事项 (25) 8.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规范 (26) 8.1铝合金的热处理 (26) 8.2铜及铜合金 (26) 9.几种钢锻后防白点工艺规范 (27) 9.1第Ⅰ组钢 (27) 9.2第Ⅱ组钢 (28)

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热处理工艺规程”(工艺参数),它主要以企业标准《金属材料技术条件》B/HJ-93年版所涉及的金属材料和技术要求为依据(不包括高温合金),并收集了我公司生产常用的工具、模具及工艺装备用的金属材料。 本标准适用于汽轮机、燃气轮机产品零件的热处理生产。 2.常用钢淬火、回火温度 2.1 要求综合性能的钢种: 表1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精编版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钢的五种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表面淬火、退火、正火、回火、调质工艺: 1、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700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空气中冷却叫回火。 2、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800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炉中缓慢冷却叫退火。 3、把金属材料加热到相变温度(800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再在特定介质中(水或油) 快速冷却叫淬火。 ◆表面淬火 钢的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 淬火高 2~3 单位(HRC)。 2.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 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对 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 一般硬化层深δ=(10~20)%D。较为合适,其中D。为工件的有效直径。 ◆退火工艺 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退火的目的 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②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 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最新本单元练习题(钢的热处理)参考答案(徐)

本单元练习题(钢的热处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钢的整体热处理主要有退火、回火、正火和淬火。 2、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3、常用的退火工艺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4、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有水、油、盐浴。 5、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 6、常见的热处理缺陷有过热和过烧、氧化和脱碳、变形和开裂和硬度不足和软点。 7、常用回火方法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其回火温度范围分别是小于250℃、250~500℃和大于500℃。 8、化学热处理通常都由分解、吸附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常用的热喷涂方法有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和爆炸喷涂等。 (二)判断题 1. 过冷奥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都是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2. 任何成分的钢加热到A1以上温度时,都要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 3. 一般沸腾钢为本质粗晶粒钢;镇静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4. 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零件都采用本质细晶粒钢。(×) 5.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细。(×) 6. 在550℃处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7. 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要增大。(√) 8. 完全退火可用于过共析钢,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9. 去应力退火过程中钢的组织在不断变化。(×) 10. 通常将淬火后工件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三)选择填空题 1、在实际加热时,45钢完全奥氏体化的温度在(B )以上。 A、Ac1 B、Ac3 C、AcCm

2、在实际加热时,T12钢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是( A ) 。 A、Ac1 B、Ac3 C、AcCm 3、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则奥氏体化的速度(A )。 A、越快 B、越慢 C、保持不变 4、奥氏体形成以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则其晶粒(A )。 A、自发长大 B、基本保持不变 C、越来越细小 5、我们把在A1温度以下暂时存在的奥氏体称为( B )奥氏体。 A、残余 B、过冷 C、过热 6、在下列组织中,片层间距最大的是( A );硬度最高的是(C )。 A、珠光体 B、索氏体 C、托氏体 7、下贝氏体的强韧性比上贝氏体好,其脆性比上贝氏体(B )。 A、大 B、小 C、基本相同 8、为了改善2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B )。 A、退火 B、正火 C、淬火 9、为了改善6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A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10、为了改善T12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B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11、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确定为(B )以上30℃~50℃。 A、Ac1 B、Ac3 C、AcCm 1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确定为(C )以上30℃~50℃。 A、Ac1 B、Ac3 C、AcCm 13、淬火钢回火时,温度越高,则其硬度(B )。 A、越高 B、越低 C、保持不变 14、感应淬火时,电流频率越高,则获得的硬化层深度(B )。 A、越深 B、越浅 C、基本相同 (四)问答题 1、何谓热处理?热处理加热保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热处理是将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