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综上所述.全球开展传媒素养教育迄今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倡导阶段——“提出命题”;60年代后的重视阶段——“研究分析”;80年代后的建设阶段——“介入课程”;2l世纪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一一“终身教育”。

二、中国与西方的异同

西方社会对传媒素养的重视,源于大众传媒的副作用,主要是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并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西方的大众传媒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这种理论强调自由创办传媒、报道消息、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的权利。因而要抑制传媒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接受者的辨别、防范、抵制能力,也即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在中国,是通过加强对传播者的管理控制,来解决大众传媒副作用。但随着大众传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更新,“堵”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也要靠受众的传媒素养。与此同时,还要改进传媒体制、提高媒介质量等。

三、媒介素养的内涵

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前者应该是后者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成为具有利用媒介信息素质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媒介教育,使人们具有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定义,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 potter 这样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而要建构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资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但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

美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16751654.html,网站这样论述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姓习。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这样说:“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加拿大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更具体的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作、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显示的理解和享受。媒介素养也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说:“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地意义和作用,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地素养。”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衷菱在《沦媒介信息教育》一文中扩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就其广义来理解,属于媒介教育范畴。所谓媒介教育,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又称为新闻教育或新闻传播教育。这类媒介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或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这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此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人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

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地能力地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地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地内容:一是对媒介从业人员地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传者的新闻教育;二是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也就是从侠义角度来说的媒介素养教育,即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蒋宏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重要课题——公民传媒素养教育》这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公民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即正确地、建设性的了解、认识、判别、接受、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功能的能力,称为“传媒素养”。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竞争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的思维已经落伍,自从互联网诞生,对当今的媒体已经很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效果。因此.除了要加强法制以外,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认知教育的角度,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当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至点。

开展传媒素养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1、在认知方面,帮助公民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总和信息的能力;2、在情意方面,帮助公民体认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适当性,合乎法律和伦理性;3、在技能方面,帮助公民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媒介系统和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4、在营造环境方面,帮助公民不断重视科学地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地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和新闻事业地改革与发展,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促使社会效益好地传媒可持续地得到更好地经济效益,有更足地发展后劲。

由于我国大众传媒地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按照发展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向大众提供各类经济信息等公众资源,更可以帮助消除贫富差距,消除公众的“知识沟”问题,可以建造信息时代的、公众以媒介为核心的社区形态。另外,它还可以解决诸如儿童教育、妇女问题、文化产品生产等诸多广泛的社会学课题。

五、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

加拿大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持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的产品。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向我们提供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分解和辨析媒介的建构。第二,媒介构建现实。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媒介获得的。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第四.媒介总是暗含商业动机。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第六,媒介暗含社会和政治诉求。第七,媒介中的内容和形式总是紧密相连的。第八,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五个重要问题。这五个核心理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媒介信息是使用一种具有自己规则的创新性语言构建的;不同的人对问—信息的体验是不同的;媒介融入了价值和观点;建构的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或权力。五个重要问题是:是谁创造了达条信息?该信息运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条信息陈述了或是省掉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观点?为什么要传递这条信息?

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思.弓斯持曼(len masterman)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这些原则是.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2.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再现”(representation)。3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4.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5.媒介素养教育重在调查研究,它不应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强加了人。6.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与时惧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7.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analytical tools),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节。8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内容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子段。9.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可以用以下两种标准来评估:学生以自己的批评思维应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责任感的高低和主动精神的强弱。10.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中的“评价”(evaluatio n)首先意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这种自我评价既为学生的个性所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个性之发展。11、媒介素养教育尝试重塑教者与受教者的双边关系,它既向受教老同时也向施教者来展开自己的调查研究。13.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它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14,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合作的学问、它强调团体精神。15.对于媒介素养教者来说,实践的批评和批评的实践两者缺一不可。16、媒介素养教育是—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近程。17、媒介素养教育信守变无止境的原则,它必须不断发展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现实。18、媒介素养教育植根于一种独具特色的认识论。

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相关的理论。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认为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认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遵守如下原则: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涉及几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因为这四大主题关系者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在中国由于城乡差距的缘故,还应该制定出针对农村广大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第三,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第四,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探询、重述、质疑、互动和创新的作用,加强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五,重视媒介传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和媒介信息的受众、媒介产业以及与

媒介有关的各种制度;第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培训,引进国外成功的媒介苏牙关教育观念和模式;第七、实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促经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六、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外有关资料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是媒介素养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从单纯地识别媒介信息中所含的内容转变为不仅要识别媒介信息中所包含地内容还要动手参与如何传播媒介信息,从而推动媒介地发展;第三、越来越多地国家开始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地行列。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包括对媒介从业人员和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因此应该这样来认识中国未来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从对传播者的教育到信息接受者的教育;其次,媒介素养教育拓宽了教育领域,媒介素养教育与各学科不断融合,使传统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第三,媒介素养教育使现代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利用现代科技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地互动加强了。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引入国外有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前沿理论和实例,而不能在起步时期就走在时代后面;其次,从国外现有的媒介素养发展趋势来看,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第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第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培养。

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丹·布雷克(dan blake)从二个方面来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分析媒介产品,从媒介的目的、价值观、陈述方式、符号、惯例、特点和生产等方面入手。第二,受众解读媒介信息和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从受众解读媒介信息、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影响等三方面着手。第三,媒介和社会,主要从谁控制媒介以及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媒介,这当然离不开从仕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来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容应该包括“普及媒介基础知识;传授媒介运用方法;传播媒介批评理念”。对于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具体实施,郑保卫指出要“建立相应的督导与协调机构;形成媒介教育的社会化系统;编写媒介教育大众化普及教材;新闻与传播院校要发挥骨干作用”。应该说郑保卫教授所说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新闻传播教育,而对于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也没有具体的建议。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瑞尼·霍布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

介消费习惯;弄清楚电影、商业、电视和广播节目和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弄消楚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反应的各种制作技巧;通过考察印刷媒介新闻、电视新闻和其它媒介陈述新闻的方式、惯用的手法、强调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来验证和评价媒介陈述世界的质量高低;鉴别大众媒介的经济基础,分清哪些媒介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而哪些媒介没有这样做;理解媒介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工具来进行个人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一种版本认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方面。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有:第一,研究媒介信息,即学习如何理性地分辨媒介信息所包含地意义,辨别媒介所创造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第二,研究媒介,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我们必须对媒介的运作及如何传递信息有所理解。第三,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包括:第一,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方面的学习;第二,应该加强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受众研究方面的学习;第三,加强媒介生态环境教育。

另一种版本认为传媒素养的内容大致有五个层面:体验层,体验媒介感受,获得言语、视觉、听觉的感悟和选择媒体快感的能力;理解层,理解媒介信息的作用;知识层,认知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传输;能力层,对媒体传播信息的操作能力;作用层,公民自如、科学地驾驭传媒地能力。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传媒素养教育对于自由公民而言,其关键内容是:1、认知教育——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2、批判性教育——建立对媒介信息的系统批判意识。3、评价教育——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新,学会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

八、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

媒介素养教育是依托于媒介及媒介信息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国内外至今仍没有具体的标准,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和国外有关论述,作者认为媒介素养评估原则是:第一,媒介素养教育的考评方式的多样性;第二、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第三,一单元结束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该课题有关的媒介信息,让学生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并对其尽心陈述。

九、媒介公民的权利和责任问题

现代社会中,媒介公民有创办传媒、采访报道、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实施舆论监督的权利,同时有责任传递信息、促进社会、集散文化、提供服务,有责任客观反映舆论、正确引导运轮和实施舆论监督。具体落实到当前社会,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就是充分发挥其正值、经济、文化、社会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

我国大众传媒的具体责任有:1、对政治的责任,即传递各种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反映人民的情况、意见和愿望,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对经济的责任,即反映经济形势,传递经济信息,提供经济分析等意见性信息等。3、文化和教育责任,即提供文化流通的机会和文化活动的舞台,汇集、交流和扩散文化,促进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进步等。4、为社会生活服务的责任,包括沟通生活信息,解析社会现象,反映民情民意,指导、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5、防止大众传媒消极作用的责任。

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媒介公民要履行好上述责任,必须有收集信息、制作媒介和进行传播的自由。

十、媒介公民的职业精神问题

媒介公民的职业精神是其传媒素养的集中表现。职业精神是传媒工作中的尽职和尽力精神,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报道,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能够尽职尽力,就需要对职业要求,职业使命有明确的认识,对传媒是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都有自学的把握,需要有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还要有科学化管理基础上的竞争、激励机制。另外,职业精神还体现在媒介传播的把关。不仅要把好政治思想关,舆论导向关,还要从媒介专业要求的角度把好业务质量关。比如新闻报道,如果政治思想、舆论导向都正确,但缺乏新闻性,没有新闻价值,就不能作为新闻,更不能放在头条新闻的位置。

十一、如何提高传媒水平

首先是传媒环境问题,包括制度安排、社会管理和控制。传媒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指导思想错误、宣传导向失误的时候,也表现在媒介经常的少作为,不作为,是社会的信息体系、舆论监督体系有严重缺失,表现在正确的思想观点往往得不到及时反映和表达,人民医院得不到充分呈现,表现在缺乏统一、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成熟的产业组织。因此,在提高全民尤其是党政干部的传媒素养基础上,不断优化传媒的政法环境、市场环境,传媒的体制和结构、组织和行为,并形成良好的受众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是“媒介公民”——传媒机构和传媒人问题。媒介公民是传媒的内行者,已对传媒有较多的认识,但时代的发展是的大众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媒介公民对传媒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据有关抽样调查,现在许多传媒人很少看传媒理论著作和文章。原因很多:工作紧张,滥竿充数的书籍和文章太多、良莠(you)难分等等,但也反映了重视不够,或自认为原有知识和经验已经够用。这从反面证明了对传媒人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

十二、媒介素养教育对中国教育界的启示

(一)媒介教育系统已经在世界发达国家形成,中国教育界应当注意媒介教育系统在中国的存在,应该做出积极反应,采取必要措施,全面提高中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为人类高质量的媒介信息消费奠定基础。

(二)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预示着媒介教育的存在,它提醒中国教育界对中国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刻已经到来。按照逻辑学最一般的推理,媒介素养教育必然依托在媒介教育的基础上,那么,中国的媒介教育究竟在哪里?很显然,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三)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醒中国教育界,有必要提升国内现有的媒介教育理论层次,从而推动我国媒介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的转化。从媒介的制作技能和方法的教育转向提高大众对于媒体系统所传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反应能力等。

(四)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醒中国教育界,一场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正在来临。首先,向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单向输出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其次,它也不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第三,它更不仅仅是校长与学生、家长与孩子间的对话。

十三、中国当前面临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正在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科学思维理论,目前国内无论是教育界还是新闻界对其认知都还处在十分朦胧的状态之中。要想把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入国内,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在国内创立传媒教育学科点,研究和探讨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问题。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2004年1月背景广播学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设置了传媒教育硕士点,硕士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从下述工作着手:1、理清传媒教育的历史脉络;2、理清传媒教育的基本理论;3、理清传媒教育的学科体系;4、开展有关传媒教育的试验。

(二)尽快在国内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上述研究和探讨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出一批相关的成果,这些成果将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传媒教育学科的发展。

(三)尽快在国内开设出一批高质量的课程,编写出一批高水平的教材。课程和教材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有高质量的课程和教材做基础。

(四)加速在国内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在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培养出两类人才:第一类是本学科内部的梯队人员,他们是本学科发展的核心人员,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第二类是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他们将是这一学科领域的未来和国内传媒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其中一部分会逐渐成长为本领域研究的专家,一部分会成为媒介教育机构的教师或进入相关领域。

【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作品:优秀工作案例】山东理工大学“青春在线”网站建设案例分析

以青春的名义 ——山东理工大学“青春在线”网站建设案例分析 王长恒 简介: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指导下的“青春在线”网站成立于2001年12月,十六年来,网站秉承“贴近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管理和维护,以实现学生工作进网络,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理工学子的网上精神家园,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成果。经过10次改版和前沿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站已经成为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程序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生工作网络平台,吸引4万3千余人关注。截至2016年底,网站首页点击量已突破3880万次,日最高点击量达62024次。荣获中国大学生在线“十年贡献奖”、连续六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全国唯一)等荣誉称号。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2001年12月9日,在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的指导下,一个学生工作的新载体——“青春在线”网站诞生了。十六年来,网站秉承“贴近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管理和维护,以实现学生工作进网络,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理工学子的网上精神家园,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成果。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学生工作部(处)为网站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从建立之初就做到“四有”:有专项经费支持,有专用办公场地,有固定工作队伍,有

明确工作目标。学校每年拿出10余万专项经费用于网站60个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支出,配备电脑、无人机、数码相机、录像机等专业办公设备。学校为网站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从网站建设规划、日常管理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但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放手去干,靠一届届学生的传帮带,经过10次改版和前沿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站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当初单一的网站功能,已经成为集网站、微信、微博、小程序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生工作网络平台。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网站发展成绩斐然,平台建设与时俱进 16年来,“青春在线”网站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吸引4万3千余人关注,能够独立开展各类大型线上、线下活动的综合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截至2016年底,网站首页点击量已突破3880万次,日最高点击量达62024次。2004年5月,网站成为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的深度共建单位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十佳校园服务网站”、“十佳高校共建网站”和山东省“优秀网站”等荣誉称号。2014年7月又荣获中国大学生在线“十年贡献奖”,是唯一一家连续六届荣获“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荣誉称号的高校网站。2015年5月4日,第10次改版的网站投入使用,手机版同步上线,在省内高校学生工作网站中走在前列。2015年9月,“青春在线”微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现分为“学生服务”、“树洞”、“青春文苑”三个部分,可以实现校园一卡通查询,图书馆查询,考试时间查询,普通话、四六级成绩查询,学生兼职信息,校历查询等服务,累计推送图文信息近千篇,在“南方周末”推出的中国高校微信排行榜中稳定在前50强,在2017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官方微信影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新媒体的应用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程度的深入,结合国外先进的行业经验,出现了在公众场所非常受欢迎的新媒体。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银行、星级酒店、智能大厦、学校、政府等公共场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目前国内很多银行、星级酒店、智能大厦电梯口以及其它地方的液晶显示屏幕均采用单机DVD、VCD播放模式,且所有发布的内容都由广告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新媒体用户媒介素养论文 1媒介素养的概述 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媒体素养的定义都不相同,但是分析各国对媒体素养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差别。德国学者巴克认为媒体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力,批判力、灵活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批判力即指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概括和反思;理解能力即指人民对媒体所传达出来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即指人们针对出现的各种媒体内容,可以运用自己现有的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改变,包括对内容的创新以及对媒体形式的创新。有部分学者还总结出了媒介素养所具有的三种常见模式,即“知识型模式”,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价值方面的认识;“能力型模式”,不同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方式;“理解型模式”,该模式比较侧重于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其强调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技术能力来更好地理解信息。 2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很多国家(地区)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已将在正规的教育体系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如本,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了学生日常文化知识的学习课程当中;香港在学生的英语课学习当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我国的大陆地区,很多民众并不知道“媒介素养”一词的基本含义,更谈不上对它的深入了解。面对我国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媒体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媒体素养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淡薄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媒体信息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更多的人喜欢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媒体信息。批判性思维固然是好,但是很多群众却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这一种模式当中。在微博当中,拒绝对立的思维模式经常出现,很多人喜欢怀疑一些信息,但本身却缺乏这常识性,有的群众对媒体更多地是采取一种功利的心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的缺乏、媒介素养的淡薄对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一方面容易使群众的思维出现局限,同时也可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动乱。同时,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将其纳为自己研究的一个课题。 2.2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空白 在新媒体发展的这几年当中,有学者分析了我国的媒体素养的教育情况,很多机构、学校在开展这一方面的教学时,仅将内容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在我国很多的小学,并没有将媒体素养的教育当做一门正是的课程来开展,而青少年所谓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其正处于思维方式的养成使其,缺乏一个良好的媒体素养教育,会使青少年对媒介信息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2.3缺少专业媒体的支持媒体作为向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平台,其的职责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报导生活当中出现的各种新闻、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媒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放弃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应当有的职业操守,虚假、夸大新闻的事情频繁发生。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很多媒介开始走进市场,在市场利益的诱使之下,很多媒体为了满足少数群众的趣味,信息的播放呈现低级化的趋势。很多媒体播送的新闻都显得庸俗、愚昧,对于社会的重要新闻不播送,反而寻找一些低级趣味比较重的小事,大众对媒体

媒介素养练习题

单选题(共20题,每题5分) 1 .哪份报纸被视为我国近代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 ?A. 《光华日报》 ?B. 《南洋商报》 ?C.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 《西贡解放报》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哪个国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其拥有电视的人口普及率达到人口的65%??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意大利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在校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B. 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C. 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D. 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1920年10月27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意味着什么? ?A. 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B.

美国最早广播新闻内容的电台 ?C. 广播在美国已经普及 ?D. 广播世界化进程开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电视”这一名称的人是谁? ?A. 艾宾浩斯 ?B. 赛列克 ?C. 马可尼 ?D. 贝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相关叙述,哪一项是错的? ?A. 一般是指公众对媒介职能的认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媒介的知识。 ?B. 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 ?C. 媒介素养教育大致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D. 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下列哪个是网络广播的特点? ?A. 稍纵即逝 ?B. 不能够检索 ?C. 不能保存 ?D.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

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 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 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媒介融合、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媒介融合、媒介社会与媒 介素养教育]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形成了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并最终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 探讨媒介融合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媒介自出现之日起,就不断交融、聚合,相互激励、竞争,共同发展、进步。媒介从上古时期的非语言媒介发展到语言媒介,从实物媒介发展到符号媒介,从纸质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后者超越前者,但又包容前者;前者孕育出后者,但又独立于后者。两者一直构成发展又并存的关系。媒介教育也在其中担任和谐共荣的角色。 “融合”一词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媒体间的整合”正是这一时期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整合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传统媒体在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 在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传统媒体介入、整合新兴媒体是其必然的选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的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

的媒体特质开始得以不断彰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敏锐的大众传媒的弄潮者就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技术对于媒介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开始进人互联网行业,实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许多报纸都开始开设网络版,或者干脆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电视台也开始把部分视频节目上网,广播的在线节目也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受众市场也激发了与媒介相关的企业强烈的赢利欲望。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媒体整合浪潮的形成。“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的词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大众传媒的从业者频频提及。 作为媒介融合的早期形态,不同媒体的整合已经发生并正在进行,即便如此,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媒体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压力所引致的融合并非媒介融合的本质,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 要对“数字技术”作出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很困难的,但是数字技术的本质特征却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兼容、共享、开放”,具体而言,不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以“0”和“1”的数字形式进行处理,并通过不同的传输平台传播,而受众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终端来接收。终端可以是收音机、电视机,也可以是计算机、手机、PDA等。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媒介内容的存储和共享提供了可能,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上泾渭分明的媒体之间的界限。在数字技术时代,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传媒内容都将以同样一种数字格式来存储,从而最终都成为数字传媒。它表现为,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以往只有单一服务的网络(如电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陈总-媒介素养培训课程计划-1

《媒介素养》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媒介素养 二、课程性质;通识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 在读图时代和媒介发达社会,当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方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环境。本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形成对媒介所传递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原则 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理论举一反三,撰写论文和设计多媒体演示作品,并在课堂上分析、交流;观摩体验视觉艺术作品,解析其创作过程,切身感受视觉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传授大学生灵活使用媒介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另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批的准则。 2.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各类网站能够提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丰富资源的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本地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剖析、感悟体验等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比较的方法来对照中外视觉艺术,通过解析外在表征样式与风格的不同,加深对中外文化内在差异的认识,既达到从能指理解所指的学习目标,又能够以开放理性的态度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和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支持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五、课程总学时;共20学时。 2 表 1《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学时安排章知识内容学时安排 第一章;理解媒介 2 第二章媒介革命 4 第三章;媒介与信息 2 第四章;媒介与政治 2 第五章;媒介与文化 2 第六章;媒介与经济 2 第七章;广告素养 2 第八章;媒介娱乐素养 4 合计20 六、课程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理解媒介(2学时) 第一节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大学生与媒介素养 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要求 第二章媒介革命(4学时) 第一节传统媒体 第二节新媒体 第三节媒介革命

媒介伦理以及案例分析

大纲解析: 第一节:新闻传播伦理 传媒报道中的伦理困境(P4) (一)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伦理困境: 在狭义的角度也被称为“道德悖论”或“道德冲突”,是指陷于几个道德命令之间的明显冲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项,就将违犯另一项的情形。此情况下无论如何作为都可能与自身价值观及道德观有冲突。伦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如下: ①A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②B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③不过,我不能同时做A和B 2.规范伦理学两种不同的理论 目的论伦理学:结果论伦理学: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该行为的结果决定。非目的论伦理学: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其结果以外的东西决定。 如: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获得一个重要的新闻而采取暗访、欺骗的手段?依据非目的论者的理论,凡是以欺骗方式获取,在道德上通常都是错误的;但如若用功利主义理论来理解,这一切又都合乎情理。因为新闻工作者的欺骗行为是为了公众利益。

3.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首先,新闻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职业; ①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记者要抢新闻,抓头条,要求新闻记者无限逼近事实真相,②及时有效地进行报道和传播,但是新闻记者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不可避免有个人色彩。③在追求真实、快速的过程中,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其次,新闻工作者进行伦理选择时具有透明性。 ①没有什么人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伦理抉择。虽然所有的专业人士都会不时地犯一些伦理过失,但是只有新闻工作者有这个勇气或者说不得不将这些过失公之于众,当那些伦理抉择错误时,公众的反应既迅速又苛刻。 3.最后,追逐经济利益使新闻工作者的伦理观念淡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开启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模式 1.新闻伦理困境的表现 ①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他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 ②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对当事人的关怀之间存在着冲突。 ③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与真诚、信守承诺之间存在着冲突。 ④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保护司法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媒介形象概述

性内容一样重要。 印刷媒介是指主要利用纸质印刷品通过文字、阁片等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在人类传播革命和发展的历程中,印刷媒介为人类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33年,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的大众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同得到体现。书籍和杂志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论述较为精专、深入和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领导人本人的著述、领导人的传记、与领导者相关的历史叙述、政策解读等书籍和杂志,可以使读者受众(民众)对领导者的思想见识、相关背景、个人经历、个性特质等有比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在更深层面积淀成形象认知。 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广播媒介传播具有迅速及时,传播范围突破空间限制,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具有接近性、通俗性,收听不影响其他活动,具有独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广播媒介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独创的“炉边谈话”成为领导人使用广播传播信息、塑造形象的经典之作。 广播媒介的直接性、亲近性、无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信息和塑造领导人形象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但它在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方面不及印刷媒介,在形象生动方面又不及电视媒介。在媒介形态多元发展的情形下,广播媒介的受众范围和传播效果同样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的制约因素 3. 3. 1领导者“表演”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 3. 2媒介功能理论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媒介“把关人”与形象呈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大众媒介对领导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惜,这个精彩的细节,我们是在时隔20多年、两位老人均已作古后的“历史资料”中才看到。还有一件事,10多年前的春节,江泽民总书记走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听说他们已在准备娶媳妇,于是江泽民同志就说起他的一个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着落”,“老太太(指江泽民夫人王冶坪同志)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的事,你又不能多干预啊,所以在这件事上,“你比我有福气”。这样一番家长里短,将江泽民同志亲蔼随和、开朗豁达的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然而同样很可惜,国家主席和一位工人师傅之间这段人性化的聊天,我们是在香港的电视中才看到的_。如此精彩生动的一幕幕都被当时国内的違介给“把关”过滤了。1986年9月2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 节目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曾电视采访邓小平,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接受外国电视媒体的采访,由于“钢铁公司”(毛泽东称呼邓小平的“绰号”)[“]的威严和强硬,身经百战的华莱士还是颇有担忧。但他力7/没有想到,准备了三年的采访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范文 最新推荐------------------------------------------------------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呈大 爆炸发展趋势,各种信息和无处不在的噪声不断颠覆 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而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是一 个特殊受众群体,面对新媒体的狂轰乱炸很容易迷失 方向。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 高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探索媒介素 养教育的新途径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试图全面分析 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 期对我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 意见。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大学生 7937 Improve Wa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New Media Literac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1 / 5 technology, new media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ubiquitous noise constantly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a special audience group, their mind is still relatively immature, the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

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xx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

媒介素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对比研究 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 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

课题申报范文:206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与之相伴,媒介素养也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而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这一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尽管这期间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从我国媒介生态大环境中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提出有益的建议。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由隐性向显性发展。本课题旨在研究作为新媒体受众主力军和我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同时针对其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提升路径与科学对策。【课题界定】“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学者提出来的。我国学者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里,本课题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并能理解信息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研究现状:“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于1933年提出来的。此后,媒介素养受到各国重视,对其研究也逐渐增多,国外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媒介素养理论的研究。对媒介素养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对媒介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上。关于媒介定义和内涵的认识,国外学者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认为媒介素养是旨在帮助人们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媒介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二是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1989年,美国率先成立了“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系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西方的英国、德国、法国、芬兰、挪威、加拿大等逐渐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来。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此影响下,也陆续重视起媒介素养教育,其中以日本最为突出。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才初露端倪。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媒介素养定义以及内涵的研究。一些学者从能力上入手,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媒介的利用能力;还有人从研究对象入手,对媒介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细分,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传者素养、受者素养、媒介素养和媒体素养等。还有学者从层次关系入手,将媒介素养分为几个依次递进的的层次,第一个层面就是能够合理分配媒介的使用时间;第二个层面是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第三个层面是能够深入认识各种传媒的本质。二是对媒介素养提升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媒介素养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提上了日程。国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媒介素养欠缺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升对策等。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以及产生原因的论述,部分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媒介素养提升的措施。 这些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走向实践探索。面对当前发展迅猛的新媒体,结合新媒体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不够。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丰富和交流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媒体迎合了价值多元化、凸显个性的时代需要,但是也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辨能力,对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误读和误用。本项目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选题,有利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 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