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学生构成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设计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构成原理及运用等关键能力,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构成原理、构成要素、构成形式、构成综合运用”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并将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能进行构成创作与创新,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史,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形式及形式美法则,能将构成创新运用于实践。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对比与调和的方法,能通过色彩搭配表达情感并运用于实践。

3.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半立体构成的方式,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构建空间造型。

4.具备创新、审美、安全、环保的理念,具有市场分析、成本控制和版权意识。

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结合建党百年主题构成造型设计融入构成课

程教学,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

2.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创设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观察、审美、表现、创新能力。

3.在组织教学时,运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多选用学校、本地、中国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的潜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及时补充现代艺术设计相关的新动向、新材料、新工艺;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传统手绘及数字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研修,提升专业素养。

4.建设并使用好校内外实训基地,适时组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积极参加相关企业、行业协会活动,将所学运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课时安排可采取周课时与实训周相结合的办法,立体构成造型制作等教学任务可安排在实训周进行。

5.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意志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到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模块,要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转化,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既要评价制作工具与材料的正确使用,以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状况,也要兼顾恒心毅力与耐挫力的养成。

3.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状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人员等。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将其与后续课程的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标准。

2.教材内容要结合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岗位要求,体现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把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理论编制到教材中去,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

3.教材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特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同时要加强专业交流和企业实践,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

2.配全本课程教学所需的教学参考书和电子读物,教学场所配齐必备的电脑、描稿台等设施设备,充分向学生开放,提高设备和读物的利用率。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和利用仿真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共享利用教育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专业教学资源库”。有组织地推进校内、校际协同备课,共建平台课程,实现教学资源与成果的丰富和共享。

七、说明

本标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三年制)学生。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学生构成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设计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构成原理及运用等关键能力,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构成原理、构成要素、构成形式、构成综合运用”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并将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能进行构成创作与创新,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史,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形式及形式美法则,能将构成创新运用于实践。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五年四月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构成设计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必修课,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作为设计艺术的重要基础理论,构成设计已成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构成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它通常分为平面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色彩构成设计三个方面。平面构成主要学习的是平面空间内点、线、面等各种形态元素的性质特征及组合规律和方法,通过把不同形态的点线面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体会各种构成形式的审美效果和美的法则;色彩构成是对色彩进行深入地研究,研究色彩的科学原理、各种色彩组合搭配的规律和原则;而立体构成学习的是三维空间内各种形态元素的分解和组合的规律和方法。任何一种艺术设计种类,其实都是一种建立在平面、立体、色彩设计基础上的综合设计。装潢设计中的广告、招贴、标志、CI等均需利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综合知识,而商品包装、书籍装帧、POP等的设计更需要全面地掌握和应用构成设计的原理。 因此构成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探索新的视觉语言,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它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造型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科学,它能够把对平面和立体的研究、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总学时:48课时(3学分) 编制人: 审核人: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专业限定选修课、理实一体课。 (二)课程作用 培养学生平面设计构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构建完善的职业技能体系。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为核心,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为原则的基本理念,合理选取课程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践,以应用入手、实训为主,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训室中对平面构成课程展开各种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多开展作品展览教学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多元化学术氛围,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最终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一)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提高审美情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职业应具备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拥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 (二)知识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掌握平面构成的造型方法、表现方法和组织形式,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元素进行平面设计。

(三)能力目标 培养审美观及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设计创新能力、艺术表现技能,具有把平面构成的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包装、广告招贴、标志、展示设计等)、舞台美术、动漫、摄影等专业领域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师资要求 具备中级职称以上有从事平面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具备较强的构成表现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教师。 (二)教学方法建议 理论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实训操作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小组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耐心细致的习惯。 (三)教材要求 选用的教材,应满足本课程标准的要求。语言应精炼、准确、科学,体现先进性、通

园林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园林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园林构成基础》是园林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也是理论教学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 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构图能力、审美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 根据当前建设市场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当前建设市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的教育新理念,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课程建设,展开了“教学做”的体化教学,学生为中心,对《园林构成基础》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讲练结合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以设计案例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对经典设计作品的赏析,掌握基础的构成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构图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设计鉴赏能力的实际,形成了能力本位、模块教学、融“感受、欣赏、创造”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并运用到园林设计中。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构成原理 2)掌握在平面、色彩、立体设计中,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一个正确的设计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 3)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美的法则设计与看待每一样作品。

平面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8037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4 计划学时:64 适用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多媒体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平面构成试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没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他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只见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扶优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它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性观念,训练学生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学生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色彩构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运用的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 3.掌握色彩构成的分类; 4.掌握色彩构成的物理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效应,色彩的混合效果; 5.掌握色彩构成的原理.构思方法与表现技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基本色彩辨识能力; 2.具有综合性的运用色彩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具有审美和解读美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分析的能力; 4.具有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6.拥有较好的设计洞察力和较好的时代进步感以及优秀的平面构成审美能力;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课程学分 4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建议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在能力培养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点评,共同进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构成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变化规律,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知识的目标。 (二)评价方法 本课程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和实训成绩,总结性评价为期末考核评价。成绩的给定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形式。 平时表现:出勤率、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 实训成绩:单元实训作品成绩、展览展示作品成绩、相关比赛成绩等。 期末成绩:理论笔试成绩+实践作品成绩。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设计构成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是现代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创造新型的基本方法,从形态的知觉和心理立场出发,探讨研究造型和构图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意识和构成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想象和创意能力。 3、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突出抽象表现的训练手法。培养其构思、设计能力。 二、参考课时:80课时 三、课程目标、内容、考核标准

四、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2、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坚决落实好教改教研工作,把教改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课堂中。 5、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6、注重特长生的培养,争取50%的学生爱好美术,有美术特长。 二、教学建议: 1、认真备课,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2、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教学。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锻炼、培养。 4、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 推行发展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5、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 在玩中学,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6、组织有意义的美术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培养集体荣誉感。

美术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美术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美术设计构成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美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三个专门化方向的基础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充分了解构成在美术设计专业的作用,探索形式美的构成表现规律,为后续美术设计专业专门化方向的学习奠定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的设计思路,采用以美术设计构成中的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任务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设计该课程。 本课程的相关工作任务是以美术设计构成中所涉及到的形态、色彩、立体空间为主线来划分和设计的。通过图形组合处理、图形色彩处理、空间形态组合等逐步递进的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整体上掌握美术设计构成的形式法则。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采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手法,完成本课程的各项工作任务。

本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本课程建议教学课时为216课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引导学生将构成的观念、方法运用到美术设计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审美、创新、动手及制作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 能按照构成的形式法则,完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 ● 能运用色彩配色原理和技法进行色彩设计。 ● 能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形态的组合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一)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一) 设计构成课程标准 什么是设计构成? 设计构成是指设计中不同元素形成的整体效果,包括视觉效果、 表现方式、心理反应等方面。一个好的设计构成应该具备良好的视觉 效果、清晰明了的表现方式以及令人满意的心理反应。 为什么需要设计构成课程? 学习设计构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提升 设计能力和实践技巧。通过学习设计构成课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作出更有创意、更有吸引力的作品。设计构成课程标准内容 以下是设计构成课程的标准内容: 1.基本元素:首先要介绍设计中的基本元素,包括线条、 形状、颜色、纹理等。每个元素都应当详细解释,涵盖使用场景、效果表现等方面。 2.整体构成:整体构成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 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效果和表现方式。要详细介绍整体构成的概念、定位、布局等方面。

3.色彩搭配:色彩搭配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感觉和效果, 所以这是设计构成课程中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之一。 4.效果表现:好的效果表现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也更容易吸引眼球。通过学习效果表现,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视 觉呈现能力。 5.实践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构成知识,课 程应该增加一些实践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巩固所学知 识,提升实践技能。 结语 设计构成课程是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技巧的关键课程之一。通过 学习设计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提升自己的 实践能力。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设计构成知识,成 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设计构成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可以设定以下教 学目标: 1.掌握设计中的基本元素:让学生了解设计构成中的不 同基本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构成的知识。 2.能够熟练运用设计构成:通过不同的练习和学习,让 学生掌握设计构成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在自己的实际设计中。

《现代构成》课程标准

《现代构成》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开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课程总学时:112 课程类别:职业技能专业必修课编写日期:2015.9 一、课程性质、特点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设计基础》课程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技能必修课。该课程分为二维图形设计基础、三维图形设计基础两个模块设计基础内容。本课程通过对形式语言的把握,理解设计的实质,为将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提供扎实而实用的设计基础概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通过本课程中对各模块设计基础元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其基础设内容及基本技能,能将各种不同基础元素相互结合,通过相应的结构造型、材料、色彩,能够适用与各类其它设计中,为后续课程服务。同时,该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对造型的基础知识与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着重解决学生的造型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目标及考核标准 学习模块课内学时模块分解重点内容与要求 模块一 二维图形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64 一、基础概论 1、平面构成的概念 2、工具与工具轨迹的 创造 重点内容:平面构成的概 念、工具轨迹与设计元素的创 造。 要求:掌握平面构成的基 础概念以及熟悉不通工具对 不同基础设计形态的创造。

二、点形态的设计 1、点形态的设计概念 2、不同工具、不同手 法的点形态的设计实践 重点内容:点形态的设计 概念和手法。 要求:掌握从点的大小、 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 诸方面进行设计的方法。 三、线形态的设计 1、线形态的设计概念 2、不同工具、不同手 法的线形态的设计实践 重点内容:线形态的设计 概念和手法。 要求:掌握从线的粗细、 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 诸方面进行设计的方法。 四、面的形态设计 1、面形态的设计概念 2、一次分割设计 3、二次分割设计 重点内容:面形态的设计 概念和分割设计。 要求:掌握对“10X10cm 方形”一次、二次、多次分割 4、多次分割设计设计的画面美感组织设计方法。 五、图形与肌理形态的设计 1、不同材质、肌理效果的设计

《动态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动态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课程通过动态视觉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动态视觉的构成形态,即图形设计、时间设计、动态设计三大研究主线,建立起时间节奏、动态、视觉三方面的认知实践素养,能够建立起初级动态图形设计师的职业能力。为影视动画专业群学生培养动态视觉方面的专业能力。据企业“动效设计师”职业能力反馈,以企业技能内容和知识内容的需求为导向,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载体和知识技能点。学生通过“岗位技能点学习—实战项目—动画综合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由点到面,逐步实现由技术操作到动画创作与制作综合能力升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态视觉设计能力,包括:属性动画、遮罩动画、三维摄像机动画、MG动画、智能动画、转场动画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其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理解MG动画的概念,了解“动效设计师”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2. 深刻理解动画十二运动规律; 3. 掌握动效设计常用技巧:属性动效、遮罩动效、聚散动效; 4. 熟悉镜头语言的应用方法:技巧转场、无技巧转场;景别的应用; 5. 掌握动态图形设计中常用智能插件和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具备赏析优秀MG动画的审美素养; 2. 能够在动效设计中合理应用动画十二运动规律; 3. 能够运用动效技巧完成综合拓展性项目; 4. 能够在动态镜头中恰当使用转场技巧,并能对景别进行合理布局; 5. 能够熟练使用插件Motion、Animation Composer、Autosway等动效工具,提升动效品质和工作效率; 6. 能够利用三维图层技术制作视频类作品; 1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授课单位】【总学时】28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赏析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着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夯实基础,为以后继续深造和工作搭建桥梁;二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情趣;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能够将平面构成的知识应用到不同设计领域。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立足于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课程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从现代设计教学实践出发,充分考虑平面构成的内部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逻辑,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认知篇、实战篇和应用篇在布局上,架构合理,脉络清晰,内容充实,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讲解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学习目的及方法、形态要素、视知觉、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等基础理论。 (2)掌握各种平面构成形式的特征。 (3)理解不同构成形式传达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4)了解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构成基础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学时:72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第一部分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构成、色彩认知、审美、色彩语言驾驭等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构成和色彩原理,并能独立进行多媒体设计,在就业时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2、课程的基本理念 通过具体的构成方法,使学生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并熟悉各种构成方法; 通过综合实训让学生认知色彩感情,具备驾驭色彩的能力和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分组实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 通过项目制作培养工作责任心。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构成训练为向导,以典型构成方法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通过完成各种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平面构成的方法与色彩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使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学习目标 本课程以学生能够完成平面设计构图和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意念的能力为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平面构成及色彩常识和色彩心理及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2、专业能力 (1)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原理; (2)掌握平面构成的方法; (3)熟练掌握重复、渐变、特异、发射、肌理、密集、空间等构成; (4)掌握色彩的基本常识; (5)熟练掌握色彩与心理; (6)熟练掌握各种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构成方法; (7)能熟练完成同类色、互补色、对比色对比,面积、冷暖对比,及以上色彩的调和; (8)熟练驾驭色彩能力。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精心整理《平面构成》课程标准制订日期2011年9月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课程代号学时/学分52/3 课程所在系艺术系教研室广告设计教研室 适用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服装设计 撰稿人钟卓丽审核人批准人 一、课程的性质 《平面构成》是广告设计与策划的专业课,是学生进入专业设计前必须具备的重要专业设计能力之一,在本专业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和美学、心理学的高度去研究在二维里的平面、空间的组合和构成方式,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础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设计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判断力,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加强创意思维的训练。教学中结合实际和专业应用方向,强调手绘为主计算机辅助的平面构成练习与教学。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本本课程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广告设计与策划实际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以研究设计构成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为专业设计提供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教学目的,以广告设计与策划实际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采用循序渐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模拟,提出课题任务书(教师布置)→看图思考(学生主导)→理解与交流(老师引导,学生集体分析)→分析图例的构成技巧(老师引导学生集体分析,课题知识在图例分析中进行讲解)→课堂练习(学生练习、老师指导解决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解决课题任务书中的要求)→课题任务书课后完成,加强创意思维的训练整个流程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运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平面构成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并表现设计构成作品。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由4个项目与13个任务组成,项目之间的设计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任务的布置先静后动、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相关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念。 本课程注重技能考核,采用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项目考核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是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让学生运用在各个项目中学会的技能进行综合项目的制作。 该门课程为52学时,4学分。 三、课程目标 1、学会用点线面元素设计平面构成作品 2、学会用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设计构成作品 3、学会用平面构成的构成基本形式计构成作品 4、学会肌理构成的表现方法与技巧设计构成作品 5、能在电脑上设计平面构成作品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工作任 务 知识要求技能要求 学 时

构成设计 课程标准

《版式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开课单位: 计划学时: 48 考核类型:考查 适用专业: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目录 一、课程定位 (1) 二、课程目标 (1)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 四、考核内容及方法 (2) 五、实施建议 (3) 六、其他必要说明 (4)

一、课程定位 《构成版式设计》课程为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首重育人,德化情操审美为体,生存工作能力为用。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也要满足社会的直接需求。确切地说,构成设计既为专业课打好基础,即双基(即创意基础、技能表现基础),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即双技(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学生学了构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架构现代设计思维,为后续一系列设计课程提供扎实的基础。 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 二、课程目标 构成设计,是现代设计开始以来的基础科目,三大构成的训练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适用所有设计门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基本上适用于所有设计的行业,是设计师入门的必学基础课程。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通过大量的练习、作品欣赏、创作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以项目为主,大赛为辅。欣赏国内外优秀构成设计作品,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构成设计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表达方式,并且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审美品味、鉴赏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设计和创新,提高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抽象思维想象力。 2、知识目标 理解三大构成的表现手法;掌握将点线面作为设计语言基础,融入各个设计专业课程。 3、素质目标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一、构成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构成基础课一直都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是设计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构成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最终推导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最终有效的完成创作。在学习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解形态、理解形态的各个基本要素,学会应用各种构成法则进行有视觉传达目的性的训练,把平面、立体、色彩、空间等要素综合起来,避免以往纯粹的形式法则单一的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方式和方法 通过构成基础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构成基本原理,熟练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创作。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和创作条件进行创新。加强学生对创作形式的培养和创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平面、色彩和空间的综合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从形式到内涵得到全面的提升。 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进入实践环节也可分部分进行,组织学生进行符合课程要求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以前学生制作的构成作品辅助讲解, 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 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 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构成意识感觉,提高学员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构成基础概论 基本要求:了解构成的概念和简要历史,理解“美”是构成作品的核心要求;掌握形式美法则。 重点:构成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形式美法则 难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平面构成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构成的内容和目的;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性质及构成基本形

《平面构成》核心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核心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设计类专业学习的必修课,也是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平面构成形式的认识、感知、审美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构成意识的素养及能力,为后续的书籍与画册设计、包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与理念 平面构成及应用作为广告和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于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平面构成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 本课程通过通俗易懂、实用性的经典案例来分析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理论、类型、规律,采用基础理念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实践部分采用学生手绘方式进行,每个类型的构成都设置相应的作业,学习在手绘作业的时即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为同学们补补美术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制作与表现的动力、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们专心、耐心、细心,使学生尽快熟悉平面构成设计制作与应用操作要求的同时也为以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平面构成课程为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要求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和基本要素全部了解,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和平面构成的类型及平面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技能与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了解点、线、面等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2.理解点、线、面的概念,掌握点、线、面的形态、作用及性格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3.了解形式美法则的含义,理解形式美法则的价值; 4.了解基本形的概念及组合关系、逻辑构成范畴内的各种构成规律,掌握肌理构成的种类形式和表现方法及平面性空间的表现方法。 (三)能力与素质目标了解基本形的概念及组合关系、逻辑构成范畴内的各种 构成规律,掌握不同构成形式的种类和表现方法并能体现在设计作品中。达到在实际中能够融会贯、灵活运用平面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设计。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构成艺术设计与训练》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构成艺术设计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性和创造性,以及逻辑的、抽象的、理性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能用正确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以逐步完成从基础到设计的过渡。构成艺术设计由三大部份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造型的基础,主要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色彩构成是探讨如何利用色采要素搭配出高审美价值的色采;立体构成是研究造型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构成艺术设计作为设计基础课,除了包括造型或者设计的入门知识外,还针对造型领域中共同存在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所以学生在掌握了构成课程相关知识后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等多个岗位工作中。 (二)课程基本理念 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课程特殊强调启示、培养每一个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构成艺术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从基础到设计的过渡,增强实践能力。

构成艺术设计课程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性和创造性,以及逻辑的、抽象的、理性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能用正确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以逐步完成从基础到设计的过渡。培养学生设计、创造能力。 构成艺术设计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辟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份组成: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释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辟与利用建议、教学时间安排、实验实训场所设备配置建议。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设计思维发展的角度,根据构成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平面构成"、 "色采构成"、 "立体构成"三个学习领域。三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构成课程结构。 二、课程目标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1、1 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类别: 职业技能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2学期。 授课学时: 总学时:56课时。其中理论学时:20 课时; 实践学时:36 课时。 1、2 课程定位 《平面构成》就是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规律与设计方 法的理论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平面构成课程就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一般将该课程设置在第二学年,它也就是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 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历史、发展与现状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真正理解构成要素在各类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在平面构成所研究的点、线、面、肌理、方向、位置、空间、重心、形式、情感等构成内容,就是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的基本 元 素,结合真实企业命题的设计操作,使学生掌握设计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熟悉市场调查的过 程与分析报告的写作等。也正因为在教过程中积极探索这样的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突出学生创意能力培养,使之真正进入情境中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具备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3 课程设计思路 《平面构成》学习领域共56 学时,本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多,共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为几个任务模块。本学习领域跳出传统学科课程的体系,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工作实训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进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以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并通过相关的实训进行模拟,达到教、学、练(做)一体化,为后续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基础。课程内容的排序符合认知规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排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1.1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67010004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职业技能基础课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授课学时:总学时:56课时。其中理论学时:20课时;实践学时:36课时。 1.2课程定位 《平面构成》是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平面构成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一般将该课程设置在第二学年,它也是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真正理解构成要素在各类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在平面构成所研究的点、线、面、肌理、方向、位置、空间、重心、形式、情感等构成内容,是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的基本元素,结合真实企业命题的设计操作,使学生掌握设计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熟悉市场调查的过程和分析报告的写作等。也正因为在教过程中积极探索这样的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突出学生创意能力培养,使之真正进入情境中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具备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 《平面构成》学习领域共56学时,本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多,共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为几个任务模块。本学习领域跳出传统学科课程的体系,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工作实训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并通过相关的实训进行模拟,达到教、学、练(做)一体化,为后续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课程内容的排序符合认知规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排序,学习项目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内容与职业项目紧密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