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③冷光:防止灯光过照影响观察真实情况,故必须在灯光前加隔热片,使照射20分钟后局部温度上升不超过3℃。一般室温在15~25℃之间最佳。

④滤光:由于红黄色光照射局部后,微血管与周围组织都显红色,反差少,看不清红血球移动,因绿与红互为补色,故常加蓝绿色或黄绿色隔热玻片或滤色膜。使用经过滤色的冷光则红细胞流动清晰可见。

⑶目镜测微尺

安装在目镜内的一种测微板尺,直径15㎜,分10大格,每大格10小格,共计100小格。将其安入目镜光阑上,插入显微镜的抽管中,即可测量毛细血管的宽度(在显微镜中观察,每小格10μm)及每㎜宽度内的毛细血管数目(根数)。

⑷手指固定架

用石膏、有机玻璃或金属等制作。以使手指固定舒适。

⑸观察油

使透明皮肤,帮助光线折射,减少漫反射。一般用香柏油、石蜡油均可。

实验数据:

⑴毛细血管襻的形态

①清晰度:清晰可见。正常:85﹪以上清晰可见。异常:模糊、消失。

②排列:正常:排列整齐。异常:不规则、紊乱。

③外形:正常:“发夹状”或微变“交叉状”。异常:除正常以外皆属异常。异常率超过30﹪才有意义。健康人80﹪以上管襻为正常,年龄增大,异常率增高。

④数目:以目镜测微尺计数3个不同区,计数“根数/㎜”,取平均值。正常:6~12支/㎜,平均7支/㎜。

⑤长度:取平均值,不同人之间长度差异很大,但每个人各管襻长度则较接近。

⑥管径:本指标最好采用电视扫描定量仪或激光微循环显微镜。如不具备上述仪器,则可采用目镜测微尺测量(150倍以上放大方较准确)。或以并排平行通过管襻中部的红细胞个数(1个7μm)来确定。正常情况下,微动脉管径≈9.16±0.95μm。微静脉管径≈12.04±1.59μm。动/静≈1:1.3 ~1.5。

⑦襻顶宽度正常约为43≈47μm。

⑵微血流动态

①血液流态:常见的有:线流(血流连续,无红细胞集聚现象)。泥沙流(血流中有轻度的红细胞集聚现象)。虚线流(血流中的红细胞呈粒状流态)。絮状流(红细胞聚集与血浆呈分离状)。正常情况下,呈均匀连续流态。如呈絮状则为异常。

②襻顶血流正常:流畅。异常:膨大、瘀血。正常人亦可见少量襻顶膨大或瘀血,但

不超过20﹪。

⑶血流速度流态半定量法:根据流态可以大致确定流速,这种方法不需特殊仪器,易于掌握运用。在显微镜下,血流从正常→停滞可分为7级:线流>1.6㎜/秒,线粒流<1.6㎜/秒,粒线流<1㎜/秒,粒流<0.6㎜/秒,粒缓流<0.4㎜/秒,粒摆流<0.2㎜/秒,停滞=0㎜/秒。

⑷襻周状况有三种情况。正常情况下襻周清晰,无渗出或出血出血。

①清晰:管襻周围和襻顶部有边缘清晰的透亮区。

②渗出:管襻周围边缘不清、模糊、看不清血流或有明显的渗出物。

③出血:管襻顶部可见三角形、半月形、或帽状、点状片状出血。新鲜的出血呈鲜红色,陈旧性出血呈紫红色或黄褐色。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爪甲淡红:甲襞管襻排列整齐、80%呈“发夹状”或“8字形”、血流流畅、襻周清晰。

爪甲淡白:甲襞管襻缩短、口径纤细、血色浅淡、血流缓慢。

爪甲深红:甲襞微血管增生、扩张、增粗、血色深红、流速加快。

爪甲青紫:甲襞管襻排列紊乱,异型管襻瘀血,血色暗红。

实验二:脉图描记与分析

实验原理:在脉象检测中,运用特定的测试元件,量化的客观的指标,把中医诊脉指感、脉搏的力度、频率、脉管的粗细、张力、血流的状态,以及脉象随取脉压力改变而是变化的情况检测出来,这种电子元件即脉搏换能传感器。脉搏跳动时,不仅心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影响血流,而且动脉管内的压力、容积、流速、流态也会影响脉象。因此,脉象检测就有压力脉图、流量脉图、速率脉图、容积脉图和频谱脉图等不同类型。换能器也有力敏测压式、生物阻抗式、光电换能式、超声多谱勒式等多种类型,因中医切脉主要是从压力变化的势态中捕捉信息进行诊断,故国内对力敏测型传感器研究应用较为普遍。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中医脉象仪的使用方法和脉图描记过程,熟悉脉图的常用指标及检测方法,熟悉正常脉图的形态及参考值,了解常见病理脉象的脉图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固定换能器:被测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直腕仰掌,腕后垫一脉枕。固定前先选定其左手寸口关脉部位,再把换能器的探头垂直对准关部,并用固定带固定。

②系列脉图描记:将心电图记录开关置“观察”位,调节换能器的加压旋钮,并根据取法压力表所示,逐渐均匀加压(取法压力表中每10%相当于25g压力,全程为250g),同时观察脉象仪面板上脉幅指示器和心电图机热笔,当热笔摆动恒定时,表示脉幅稳定,按下心电图记录开关至“记录”档,记录4~5帧脉搏波,随后按压脉象仪压力标记按键,打上该时取法压力的方波标记。

此后重复上述操作,每加压25g,便记录1组脉搏波及压力定标。待10个压力段记录完毕,便完成了按阶梯加压的系列脉图描记。

③最佳脉图描记:调节换能器加压旋钮,使脉图振幅处于最高的位置,连续描记5~6帧脉图,并在最后一帧脉图后记上定标信号。

实验数据:

⑴时间指标

① t:脉动周期,即脉图起始点到终点的时值。t值对应于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参考值:0.6—1秒。

② t1:升支时间,即脉图起点到主波峰点的时值。 t 1值对应于左心室快速射血期。

正常参考值,0.07—0.11秒。

③ t 4:心缩时间,即脉图起始点到降中峡之间的时值。t 4值对应于左心室的收缩期。

正常参考值:0.28—0.44秒

④ t 5:缓降时间,即降中峡到脉图终点之间的时值。 t 5值对应于左心室舒张期。

正常参考值: t 5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一般为0.36—0.76秒。

⑤ W:主波上1/3处的宽度,相当于动脉内高压水平所维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0.12—0.23秒。

⑵波幅指标

① h1:主波高度,即主波峰顶到基线的垂线长度。h 1值代表心收缩期动脉管壁承受的压力和容积,反映了左心室射血功能和大动脉的顺应性。正常参考值:8.5—28毫米。

② h 3:重搏前波高度,即重搏前波峰顶到脉图基线的幅度,h 3值主要反映动脉血管张力和外周阻力状态。正常参考值:12.5—21.0毫米

③ h4:降中峡高度,即降中峡谷底到基线的幅度,反映动脉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

正常参考值:7.35—12.50毫米。

⑤ h5:重搏波高度,即重搏波峰顶点至降中峡谷低水平线之间的距离。

正常参考值:0.5—2毫米。

⑶比值指标

为更好地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和脉图特征,除以上所测绝对数值外,还常取各参数的相对比值,在反映脉图的生理含义上更为准确和灵敏。

① h 1/t1:升支斜率。正常参考值:188—352。

② h3/h1:张力系数。正常参考值:0.56—0.93。

③ h4/h1:阻力系数。正常参考值:0.25—0.62。

④ h5/h1:弹性系数。反映重搏波相对高度。

⑤ W/t1:脉象弦度。正常参考值:0.12—0.26。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综合上述脉图波形、参数,提出“脉图结论”。在考虑脉图临床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于学生,可提出如下某一项即可。

①符合(或基本符合)XX脉象的脉图特征。

②具有XX特点,应考虑XX(如某病、某证、或某项生理、病理变化)。

③脉图具有XXX特征,应结合临床考虑。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③冷光:防止灯光过照影响观察真实情况,故必须在灯光前加隔热片,使照射20分钟后局部温度上升不超过3℃。一般室温在15~25℃之间最佳。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数:9 2、实验项目数:4 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三、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反应实验,了解乌头的毒副作用。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白鼠分成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一定浓度的乌头煎液,观察给药后的中毒症状,直至死亡,并即时记录时间。 (六)实验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时钟。 实验四、中药苦杏仁对小鼠镇咳作用的观察(氨水引咳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氨水引咳法观察中药苦杏仁的镇咳作用,并了解氨水引咳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2组,分别苦杏仁煎剂和生理盐水。用氨水引咳,观察和记录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的咳嗽次数。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篇一: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

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微循环

微循环 知 识 手 册 (本资料参考相关医学资料,作为内部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得用于宣传或其他用途)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 五大看点:颜色,形状, 山峰, 位置, 速度 一:颜色: 1,基底颜色--每个人基底颜色都不同,以颜色平均,基本 色粉红为最好。血液底色发黄为炎症,按黄色的程度区分炎 症的程度。越黄越重,发黑为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按颜色深 浅区别程度轻重。 2,血液整体偏红,深红多为血液粘稠,重症者出现微细血 管堵塞,如图③。局部血管偏红,深红的多为上火,如图④, 肝火旺盛。 备注:观看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红点是正常现像,但是不 会红太多。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二,形状:血管形态分析 1.正常型为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血管长度5-8CM; 2.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流式快速流动; 3.异常为交叉和畸形; 4.交叉的比例数不超过30%,畸形不超过10%均视为正常; 短小型/蝌蚪型血管: 1.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 2.贫血,易乏力; 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休息不规律;

4.记忆力下降; 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 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 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 1.心肌功能出现问题 2.主要症状: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 痛等; 3.易发疾病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纤细色浅型血管: 1.女性较多见,血压偏低; 2.贫血、末梢供血不足、手脚冰凉; 3.免疫力低下; 4.年长者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 增厚及黑头型血管: 1.血脂偏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 2.血液回流差,血管中垃圾毒素多; 3.新陈代谢失调; 4.脾胃失调,便秘者居多; 角状血管: 1.风湿性血管;体内多湿寒;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包括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下面是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五个关键点:颜色、形状、山峰、位置和速度。 关于颜色: 1.每个人的基底颜色都不同,我们以颜色平均值作为参考,而粉红色是最理想的基本色。如果血液底色发黄,表示存在炎症,并且根据黄色的程度来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越黄表示炎症越严重,如果发黑则表示存在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程度的轻重。 2.如果整体血液偏红,尤其是深红色,说明血液粘稠,严 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微细血管堵塞,局部血管偏红、深红则可能是上火,尤其是肝火旺盛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稍微红一些是正常现象,但是不应该过于红。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关于形状:我们需要分析血管的形态。 1.正常的血管形状是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长度约为5- 8厘米。 2.正常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状,快速流动。 3.异常情况包括交叉和畸形。 4.交叉的比例不应超过30%,畸形不应超过10%,否则都会视为异常。 短小型/蝌蚪型血管: 1.末梢供血不良,导致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 2.容易出现贫血,乏力。 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休息不规律。 4.记忆力下降。 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 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 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

1.表明心肌功能出现问题。 2.主要症状包括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痛等。 3.易发生的疾病类型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纤细色浅型血管: 1.这种类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血压偏低。 2.容易出现贫血、末梢供血不足、手脚冰凉。 3.免疫力较低。 4.年长者容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 增厚及黑头型血管: 1.表明血脂偏高,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 2.血液回流差,血管内垃圾毒素较多。 3.新陈代谢失调。 4.脾胃失调,容易便秘。 角状血管: 1.这是一种风湿性血管,体内湿寒气较多。

中医诊断实训考试模式的构建

中医诊断实训考试模式的构建 简维雄;李琳;凌智;梁昊;曾逸笛;杜佳;王建国;刘旺华;胡志希 【摘要】在“中医诊断实训”规范标准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本教研室形成并逐渐完善了“中医诊断实训”考核机制.形成了以问题回答、问题讨论,实训操作,图片辨识,临证思维为多点测试.平时成绩、实训报告、网络考试、笔试分站式考试模式.通过对近3年1161名学生的成绩分析,发现图片辨识、四诊综合能力测试符合考试要求,而技能操作部分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8(016)001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中医诊断实训;考试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维雄;李琳;凌智;梁昊;曾逸笛;杜佳;王建国;刘旺华;胡志希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其中的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更是突出学习基本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在当前学生人数增加,而教学附属医院数量有限,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的矛盾下,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教学显然难以普遍开展。为此在中医诊断学中开展实训教学尤为重要,我校中医诊断实训课程,依托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重点学科,迄今授课已逾10年,已形成规范标准的教学模式[1]。并且在2014年秋季从中医诊断学中剥离,单独成为一门课程,与中医诊断学并列共存。既然单独成为一门课程,必然也要建立自己的考核方式。为此本教研室形成并逐渐完善了“中医诊断实训”考核机制,以飨同道。 1 考核方式 实训考核的重点是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内容虽有教材支撑,但实训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突出的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下,以学生参与教学,面对发现的问题,养成思维的习惯,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而且,我校“中医诊断实训”考核时间是最后一次课程,无法复习也没有时间复习。所以,一次考试不能体现出实训课程的独特性来,为此我们采用多点式与分站式结合的考评方式。 所谓多点式评价,包含问题回答、问题讨论,实训操作,图片辨识,临证思维多点测试。所谓分站式评价,包含平时成绩、实训报告、网络考试、笔试结合的考试。 2 考核内容 问诊、舌诊、望诊、脉诊、辨证、四诊综合等六部分技能实训。 3 方法和步骤 3.1 课堂(平时成绩)在进行以上6项内容实训时,课堂提问与分组讨论结果计入平时成绩。“中医诊断实训”每节实训课都会按照10人为一讨论组,问诊、辨证、四诊综合课堂中,对如何收集症状、体征,以及辨证思路进行分组讨论。在舌诊、望诊实训课堂中会贯穿课堂提问,教师进行典型图片的分析后,随后选取50~70张的图片(图片数依据授课人数,人均1张)进行课堂提问,重在考察分析图片的思维过程。脉诊实训课,通过观察学生在诊察典型脉象,考察对诊脉的方

谈中医诊断实训虚拟仿真课程构建

关键词:中医诊断实训;虚拟仿真;教学改革 医学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也发现,由于受制于医学伦理、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抽象等制约,实训内容、实训效果、实训室开放及运行成本一直是困扰医学院校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1]。因此,急需一个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案。为此能够突破实验硬件不足的限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模拟各种实践操作过程的虚拟仿真技术受到教育界青睐。但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中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果能将虚拟仿真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这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比较灵活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思考能力,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必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中医诊断实训课程是针对中医诊断学中技能操作部分的衍生,迄今在我校授课已10余年,目前已从中医诊断学中剥离,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已形成规范标准的教学模式[2]。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重点是针对中医诊法技能和辨证思维训练的实践教学,以及为了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研究相关诊法生理、病理学理论的实验教学。因此,虚拟课程内容的设置将从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2个方面展开探索研究。 1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3]。中医诊断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诊法技能与辨证思维训练两部分内容。 1.1诊法技能虚拟仿真 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诊法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望诊实训、舌诊实训、脉诊实训、问诊实训,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虚拟仿真的侧重点在于临床操作的技能与方法的学习,以脉诊实训举例,首先将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为多个细节。比如:时间、部位、布指、调指、平息、运指、察脉以及环境、患者情绪、患者体位、医生神志对脉象的影响因素。每个细节要求不同,比如诊脉的部位、布指、调指、运指、察脉采用动画与视频短片结合的形式;其余时间、环境、患者情绪、患者体位、医生神志、诊脉时间、诊脉手指多采用视频短片。以其中脉诊部位为例,应当包括3个内容:镜头一:拍摄寸口脉诊的部位。动画一:应用3DMAX制作腕关节、桡动脉解剖位置关系图。解说一:单独切按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然后进行视频、动画、音频合成制作做成动画短片,进行场景和人物建模,采用动画技术进行内容分解,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以便后期人机互动。在后期虚拟教学中,学生首先观看视频、动画,听讲解,学习脉诊的部位后,进入考核内容,考核是一个腕部视频/动画,用鼠标点击在视频/动画上选择正确的“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之处”。选择对位置,此部分学习完成,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 1.2辨证思维虚拟仿真 辨证思维实训与诊法技能实训的学习目的不同,侧重于辨证思维的训练,重点是学生围绕“虚拟”的患者展开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基于此,辨证思维虚拟仿真的构建更加复杂。首先要架构一个包含症状、体征以及多种辨证方法的数据库,其次选择适合病例模拟“患者”,最后围绕这个“虚拟”患者展开资料收集以及辨证分析的训练。主要包括:(1)构建数据库。辨证思维虚拟仿真,重点是诊法技能、辨证思维的综合训练。这部分是属于虚拟的重点、难点内容。首先是要建立辨证思维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包含《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症状、体征,应用证素思维,构建辨证网络平台。(2)病案选择。虚拟仿真首先要选择多个标准案例,以供同学们学习。案例范围围绕教学内容,应用袁肇凯名医工作室复诊案例,袁肇凯教授是“首

谈中医诊断实训虚拟仿真课程构建-中医教育论文-医学论文

谈中医诊断实训虚拟仿真课程构建-中医教育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键词:中医诊断实训;虚拟仿真;教学改革 医学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也发现,由于受制于医学伦理、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抽象等制约,实训内容、实训效果、实训室开放及运行成本一直是困扰医学院校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1]。因此,急需一个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案。为此能够突破实验硬件不足的限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模拟各种实践操作过程的虚拟仿真技术受到教育界青睐。但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中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果能将虚拟仿真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这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比较灵活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思考能力,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必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中医诊

断实训课程是针对中医诊断学中技能操作部分的衍生,迄今在我校授课已10余年,目前已从中医诊断学中剥离,成为一门课程,已形成规范标准的教学模式[2]。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重点是针对中医诊法技能和辨证思维训练的实践教学,以及为了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研究相关诊法生理、病理学理论的实验教学。因此,虚拟课程内容的设置将从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2个方面展开探索研究。 1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3]。中医诊断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诊法技能与辨证思维训练两部分内容。

【推荐】偏头痛实验室检查

【推荐】偏头痛实验室检查 一、脑电图检查 偏头痛的脑电图改变目前认识不一致,其异常表观可有:局灶性θ波增多;阵发性短程或中程至高幅的慢波,棘波、棘慢综合波及散发的尖波,对过度换气或闪光刺激的异常反应。偏头痛患者脑电图慢波灶可发生于偏头痛的发作期,发作前及发作后。国外统计偏头痛发作期间脑电图异常率为20%~55%.陈俊抛等统计为25.2%.有人报道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脑电图异常率比对照组高3倍。 二、脑电地形图(BEAM) BEAM是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脑电定量分析技术,它能以类似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直观的脑电活动分布。1989~1990年北京宣武医院对100例偏头痛患者及对照组进行了BEAM的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疼痛部位与BEAM对应点有一定相关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患者组阳性率为74%. 三、经颅多普勒(TCD) TCD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探查颅内血管血流速的超声检查方法,通过对各种检测参数的评价,可以评估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状况,从而反映血管的功能状态。 四、头颅CT 临床发现偏头痛患者头颅CT扫描多为正常,偶有显示局灶性梗死或水肿的现象。偏头痛患者CT检查不作为常规,当有神经系统检查异常或疑有颅内占位病变时才作该

项检查。 五、脑血管造影 当偏头痛患者有以下情况存在时:①发作时并发神经缺失体征:偏瘫、眼肌麻痹等; ②颅内有血管杂音;③头痛发作剧烈且长期位于一侧;④颅骨平片有异常;⑤抗偏头痛治疗无效;⑥无阳性偏头痛家族史,建议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条件允许者同时行数字减影检查。 六、脑脊液 偏头痛患者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当发现有脑脊液细胞数增多时,应排除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肉瘤和Tolosa-Hunt综合征等。 Raskin(1988年)发现10名偏头痛患者有10年以上的偏头痛发作史,脑脊液的淋巴细胞数在15~100个/mm↑3.国内吴德辉(1986年)对80例无先兆偏头痛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偏头痛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增多,淋巴、单核细胞比例倒置,并有吞噬细胞。 七、免疫学 如前所述,部分偏头痛是由某些食物引起,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过敏反应所致。很多事实证明,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如谷氨酸钠、硝酸盐、酪胺、苯乙酸等进人体内引起机体强烈反应,使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或直接作用于颅内外血管靶器官,而激发了偏头痛发作。 实验室检查中对食物诱发的偏头痛已有很多异常发现,较早发现的是血清中特异IgE 在偏头痛发作时增高,如事前服用能预防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色甘酸钠,则能有效地预防发作。 Thonnard(1982年)报告,在对24例偏头痛患者的免疫学研究证明,患者循环T细

中医药学论文: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实践

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中医诊断学普遍开展了数字化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分析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成果,以进一步展现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