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

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立德树人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立德树人,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感 禹谟镇中心完全小学赵凌 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习总书记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通过《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培训学习,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小学段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应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能够说每一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保持着一颗平凡的心态工作和生活。 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二是淡泊名利。老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绿洲型或谋官的权利型。陶行知曾经对老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

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老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老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爱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二、尊重学生,平等待人 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中,开展了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使我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到我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当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正确认清和对待自己应履行的职责。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

解读教师角色.doc

解读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就是从角色入手,研究教师实际表现的特征和进入多种角色的方法和途径,帮助教师对照基本职能,完善自我。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所接受的是应试为中心的教育。老师把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讲完,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而做为学生的他们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行。我们要如何看待当今的教师这个角色呢? 教师角色新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

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相反,在新课程改革下,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那么,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又应当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本文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信用卡”内容时,问学生都使用过哪些信用卡?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利用学生的答案,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总结出信用卡的特点。 2.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关系上摒弃权力与服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培养自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同伴之间如何合作、师生之间如何合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范例。比如,在讲“民主决策”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模拟关于教育收费的听证会。各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发言,并接受同学与老师的提问,共同探讨,共同总结。 3.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数学学科与社会实际、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好角色的转变 1.要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产实际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更新知识结构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观点早已过时。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来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活动。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中,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

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做专家型、学术型的专业化教师转变。 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交往互动、教学相长的协作关 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考试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做规划”° 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功能观: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由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教师角色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如下变化: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当前,学生的学习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下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的一个飞跃和突破。2.从独白到对话。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

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吧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扮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和参与;体现了独断和专制,忘却了民主和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所有的话语权,从而吧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语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3.由权威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我国解放以后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情境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创制者和教学成果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来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将学生不很规范,但很有见地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想法,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说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必须得到改善。 其次,从教师的自身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1、终身学习者。“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的角色。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

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翻转课堂源自美国学者萨尔曼?可干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后经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引入,一时蔚然成风。我校自去年对此引起关注,今年暑假又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前往山东昌乐二中实地考察学习,收获想来不菲。我虽不敏,但也略知一二。下面选择其中的一 个方面谈谈看法,供大家参考。我想要阐发的是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对于教材是十分虔诚的,奉之若神灵,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半步。相应的教参也被奉为圭臬,成为教学“圣经”,只能亦步亦趋。新课程早就看到这一弊端,提出教师要突破教材制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材。就此而言,翻转课堂与新课程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翻转课堂尤其需要教师有处理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教案”,并利用电子学习平台制作“微课”,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反复学习,以弥补吃不饱,消化不良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教学实效,服务每一个学生。同时,又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师由学习活动的掌控者向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转变。 我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就提出,教师要从教育的神坛上走下来,不要专制,不要暴虐,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唯我独尊”,你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游、导演、导师,你不是游客、演员,置学生于不顾,使其完全丧失学习的兴趣、快乐,以及由此带来了愉悦感、幸福感。 翻转课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身份,即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传统教学中,老师们习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布置作业,你写。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被动者,成为学习的接收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策划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规划学生的学习活动。譬如课堂上对成果交流的组织,问题讨论的指导,学习成效的评估,都需要教师关注。课堂延伸的学习教师更要关注。譬如,学习进程,学习平台,学习方式,学习检测都需要教师贴身指导。 翻转课堂有两个关键性学习环节,教师早精心策划的。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而且是每一个学生。譬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综合素质(特别是作用现代学习技术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特点、计算机网络学习能力等等。还包括课堂上学生呈现出困惑与不足。如果教师不是对此了然于胸,相反,眉毛胡子一把抓,翻转课堂必将流于形式,最终也只能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次是“后教”的组织,谋划。考察中就有教师指出翻转课堂会出现的几种可能: 1,教师甘当旁观者,放任学生自流。这种现象一度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出现过,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一无所获。 2,小组讨论或者集中交流时,不少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被课堂遗忘的对象,结果事与愿违。不久前河北涿州市的“三疑三探”教改就存在这种弊病,以致家长感到不公平,群起而攻之,最后不欢而散。 3,议而不决,最终教师一槌定音。这样,教师仍然掌控课堂,掌控真理,不利于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项度的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题性是这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学生主题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得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理论的提出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实践者的活动固然是一种实践,“专家”的活动同样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实践。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想和做代表了认知的两个途径——并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认知。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与理论研究不能顾及的领域。“专家”的传统角色日渐消亡,正在转化更加谦虚地顾问角色,与实践者一起进行反思与行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2020年新时代教师师德心得体会.pdf

新时代教师师德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达到专业化水平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 教育部周济部长最近阐述了当代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之中,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当你每天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神圣职责的时候,也就是在为自己负责,你将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敬业----明责之源泉 敬业,是对良知的尊重,是神圣在工作中的体现,是在工作中流露的优秀品德和人格。敬业的人,会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自己的义务,努力将工作做好。对教师而言,就是尽自己应尽的教育义务,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得起职业,对得起学生的教育良心。 面对着现实社会纷纷袭来的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诱人的工作,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呢,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她尽管没有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但她拥有充实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发挥影响,因为我们本身就处在精神财富之中,精神财富对培养人的心灵和意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精神财富就是我们的敬业态度、职业良心。教师的劳动,很难用严格的时空、具体的标准来度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主要靠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自律精神。教师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把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作为工作的座右铭,经常用职业良心这个天平去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增强服务意识以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增强服务意识以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增强服务意识以促进教师教学 什么叫服务?服务意识是指工作人员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为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对象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比如我们到派出所办事儿,就希望民警有热情的态度;我们到某个维修中心,就希望那里的售后服务能尽善尽美;我们到商场购物,就希望导购员体贴周到的服务……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服务意识很重要,而且是所有的单位:公共事业也好,私企也罢,都必须有服务意识,那么才能让自己投身于从事的工作,勇于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它要为学习者服务。这是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本质。这就需要教育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把握、体现出教育服务的公平性。教师要树立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将其变成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从而实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化。有了服务意识,你就会真心实意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

万万在自己岗位默默奉献的老师们。从他们身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老师的含义,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面对的是千人千面、生龙活虎的一群孩子,他们是一个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惟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让我们承载起家庭和社会的全部期望,甘守一生清平,甘守一方净土而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 第二,用爱心服务提高教育效果。我们所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通过流水作业生产出 来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孩子。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更何况身心处在发展变化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温暖、关怀、尊重、信任和理解,更迫切需要爱。教师只要真心付出爱,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很容易使学生感动,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要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知识的探讨。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3)由”良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教师有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与学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

论述题: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问: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因此,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即发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的地位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处理各种的方法。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1.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从过去的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初等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我们应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具有取之不尽的“长流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教育部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师的角色新。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教师了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课程的理念新。 1、课改的指导思想发生新变化。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哪怕是再难解决的问题,他也能想方设法去克服,那是一种积极的内驱动力。兴趣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个性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教材传授基础知识不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而是注重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如: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

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3.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 教材所选择的素材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对学校周围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对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对自已所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歌手大赛中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讨论有奖销售等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二、学习的方式新。 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要通过新教材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三、教师的角色新。

教师角色的转换初探

教师角色的转换初探 传统的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中学素质教育?老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标要求,蜕旧更新,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可以说刻不容缓。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中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要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确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积极、更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讲练。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师生互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高,教师以为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讲得声情并茂,讲到口干舌燥,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讲者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的标准。课堂上也设置了问题情境,也进行了启发诱导,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道理学生应该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如果学生还不会,教师不乐意,可能会说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斥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讲概念,讲方法,讲步骤,一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被动学习模式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的累。恨铁不成钢会演变成语言暴力,变相体罚这些事例曾经在我身上真实地发生过,由此带来的懊悔内疚,曾经让我的内心产生过迷茫和挣扎。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新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特别的爱心和耐心,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渴望的眼神和柔弱的心灵。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理念呈现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说到底是服务者,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问难质疑,教师着重点拨,学生分层练习,重视反馈检测,巩固学习效果。新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给于学生更多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相信学生能养成独立钻研的能力。 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自由,通过自主探究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概念,理清知识脉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模型,在教师点拨下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化难为易,逐步学会归纳演绎推理,合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也偏重于启发、鼓励、赏识。宽容积极的学习氛围,特别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效实用的课堂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优化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那些转变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1、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教师的个性,展现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P122-124)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P128) 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那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 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的活动中进 行研究及活动研究,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与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要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现代学习方式的五点特性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我要学、我能学、我这样学、在活动中学、问题与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P52)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学习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学习体会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学习体会 我们学习了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从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我对于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角色转变的认识。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

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