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大会分别从就业率、就业质量、大学生能力、大学生读研以及创业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情况。并应景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专题。

本次大会的重点,给出了2013年本、专科的红绿黄牌专业名单,可以看到: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专业陷入困境,而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就业前景大好。

在就业率方面: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但就目前来看,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较去年相比下滑严重。同时,报告给出了2012届本、专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最低学科。分别是本科最高管理学(92.9%),最低法学(87.2%);专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2%),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6.7%)。

在读研方面:2012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5%,与2011届(9.2%)基本持平。

在薪金方面: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3048元)比2011届(2766元)增长了282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2届(3366元)比2011届(3051元)增长了315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2届(2731元)比2011届(2482元)增长了249元。

在专业相关度方面: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比2011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为62%,比2011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并且2012年大学生满意度达到了55%。比09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也呈现下降趋势。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2011届(41%)下降了8个百分点。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说明已经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9.6%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大会还指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与社团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大会分别从就业率、就业质量、大学生能力、大学生读研以及创业方面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情况。并应景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专题。

本次大会的重点,给出了2013年本、专科的红绿黄牌专业名单,可以看到: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专业陷入困境,而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就业前景大好。

在就业率方面: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但就目前来看,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较去年相比下滑严重。同时,报告给出了2012届本、专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最低学科。分别是本科最高管理学(92.9%),最低法学(87.2%);专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2%),最

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6.7%)。

在读研方面:2012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5%,与2011届(9.2%)基本持平。

在薪金方面:全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3048元)比2011届(2766元)增长了282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2届(3366元)比2011届(3051元)增长了315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2届(2731元)比2011届(2482元)增长了249元。

在专业相关度方面: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比2011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为62%,比2011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并且2012年大学生满意度达到了55%。比09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也呈现下降趋势。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2011届(41%)下降了8个百分点。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说明已经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9.6%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大会还指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与社团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总量矛盾突出

1.大学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

自1999年政府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680万,是1998年(大学扩招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8倍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增大。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未来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青年就业压力仍不容小觑。有媒体将其解释为“最难就业季或将再持续5年”。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也从大学扩招前的约10%上升至2011年的26.9%,大学生将成为主导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主要力量。目前,这一群体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就业困难影响大学毕业生的生活状况和价值态度,导致部分毕业生处于较为恶劣的生存状态,并有可能增强其不满情绪和偏激行为。

2.岗位供给数量减少

一是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活跃,企业用工需求不旺。从人社部对这100个城市公共服务就业机构市场供求数据分析,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双降,市场需求人数同比下降2.9%,求职人数同比下降4.3%。根据人社部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项目,对8000多户企业的―项调查显示:二季度有招聘计划的企业比例有所下降,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有加薪计划的企业环比下降5.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二是2013高校毕业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13年应届毕业生总量增加了19万人,而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

3.总体签约率低

2013年大学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低于去年。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签约率不足4成。“史上最难就业年”到底有多难?《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

同期12个百分点。

本科生签约率不足四成。该就业报告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法学、英语就业亮“红牌”。高考刚刚结束,毕业生很快将面临填报志愿,报告列出的2013年就业“红黄绿牌”专业或可作为参考。报告指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专家指出,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较低。“有些红牌专业听起来名头很响,但由于办学门槛和成本低,大部分学校都可开设,导致供大于求”。而地质、船舶与海洋、石油、采矿等专业继续被颁“绿牌”,就业率和薪资走高。

离职率呈现下降趋势。对2009届大学生跟踪调查显示,其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755元,本科为5350元,高职高专为4160元。其中8.9%的人月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有12.0%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呈现下降趋势。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比2011届下降了8个百分点。

二、结构性矛盾严重

1.结构错位,高技能人才短缺

目前存在“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这一社会问题。就业是本世纪前三十年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国的就业困难越来越从总量过剩转化为结构失衡,结构性失业很可能成为我国失业的一种主要形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失业,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岗位空缺,而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就是最严重的岗位空缺。

高技能人才包括三类,一类是生产中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相当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够在生产的关键岗位上起作用的,叫做技术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习惯叫做高级蓝领;另一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出现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他们操作机床时不是在操作机床,而是在操作计算机;第三类是复合技能型,就是掌握多种技能型人才。

2.毕业生素质走低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用人单位的新要求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出现了新变化:

以往要求: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工作经验等;专业对口度;交流、沟通与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能力、学习能力。

现在要求:综合素质、通用技能和基本素养;学生的实习经验;执行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尤其看重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积极学习、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抗压能力;性格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4.供需双方的意愿性错位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为何大学生就业难?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

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就业环境是一种社会存在。毕业生在择业前正确认识并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寻找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有助于帮助毕业生制订出符合社会实际的择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观念、市场环境的深度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体制内外有别的用人制度以及北上广与中小城市在资源配置、机会获取方面的差别,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重国企公务员、轻中小民营企业,重知识、轻技能,重北上广、轻中小城市等倾向。毕业生追捧进国企、考公务员、留在北上广,而无意中小城市、民营企业,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招聘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中小城市及企业求贤若渴却无人可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有业不就、自愿性失业。有专家据此建议,大学生要降低就业期望,从基层做起。这话当然有道理,不过,更为根本的是要打破“三六九等”的用人观念和制度,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学生就业难,从教育领域找问题,不在于大学扩招,而在于扩招后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从而造成学生的“滞压”。扩招后,部分大学难以同步补充师资、设备等资源,造成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当前的高教管理体制下,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不能紧跟劳动力市场供应变化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部分专业供大于求,增加学生找工作难度。这些年,英语、法学等热门专业相继亮起就业红灯,就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错位。要破解这一矛盾,就要大力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

三、用人单位招聘不规范

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四、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盲从性

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思考。

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偏高;大学生对就业能力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自我培训的意识。

第四节:如何破解就业难题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特别是今年5月份,又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

5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今年形势落实责任,各方努力,加强引导,综合实策,切实缓解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同时要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长远措施。

5月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天津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了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八项措施。

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

5月1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一、贯彻执行好大学生就业新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的一系列密集部署安排,概括起来主要有八项举措:

一是抓好政策落实。要求组织开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集中检查。对此,人社部也下发了一个专项通知。6月中下旬,联席会议的有关成员单位还将组成联合督查组

对部分地方进行专项督查。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同时组织好基层服务项目。

三是鼓励创业。落实鼓励创业的创业培训补贴、小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同时将创业培训补贴的申领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当年的1月1日提前到前一年的7月l 日。

四是完善就业服务。重点支持开展多种多样的招聘活动,在支持高校方面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绐予适当支持,同时对毕业生异地求职的纳入当地免费兮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范围。同时要求对口支援的相关地区和国有企业,积极促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是开展就业帮扶。重点部署启动实施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目的是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于这项工作,人社部前期也下发了一个专项通知,同时还召开会议在全国进行了部署。同时,今年起人社部还将对城乡低保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的求职补贴。

六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专业和职业的对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七是促进就业公平。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呻歧视,加强国有单位招聘活动监管,切实儆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

八是对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宣传引旱、督促检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工作要求。

二、用人单位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整治体制内就业岗位招聘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提高就业竞争公平程度。体制内就业岗位招聘的不正之风也许并不涉及数额巨大的贪污腐败行为,但其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大学毕业生迈人社会的第一步就面临就业岗位竞争,如果他们在第一步就遭遇不公平对待,这将影响他们对政府机构公正性的看法,也将影响他们对整个社会秩序公平性的看法,同时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行为。

三、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改善教育制度,给学生一片天。就业难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没有切实的水平和能力,具有的是可以侃侃而谈的理论和傲人的书生气,要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有很多的大学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附于书本和学校,始终不能全面的接触真正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入一些企业机制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们能在理论和实际中慢慢成长。其次,增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材生”。学校可以增添一些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课程教育,使学生不仅有才而且还会做人。

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客观认识自己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的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

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