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

侯甬坚

西安城市生命力的初步解析

在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尤其是城市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诸多城市如繁星似锦绣,错落分布在中华大地上,不仅历史长,而且持续至今,构成了世界历史上引以为骄傲的东方城市生命史。我们想知道,这些城市的生命史为何如此之长,其生命力何在?其生存的奥妙何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在哪些方面起作用?我们设想,尽可能地从一个个城市的细节入手,就其城址、演变关节、延续和扩展的关键因素等展开连续性思考和研究,将一个个城市作为一个个生命体来看待,以生命力解析生命史,从中揭示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东西,就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种热切追求。

本文以古都西安为例,意欲初步展开揭示其城市生命力的解析工作。工作之初所怀有的一种预设和感受,就是应当采用拟人的方式,在细致描述城市为人类美好居住场所的同时,对其寄予人类精神生活上的无限关怀。

一、西安城市发展史上曾度过的四大难关

西安坐落在黄河支流渭河下游平原中部的南侧,在这一习称为“八百里秦川”的宽广土地上,西安小平原上渭河边到秦岭沣峪口的南北距离为30公里,西安东南靠近秦岭山脚前向北延伸出去的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形成很可靠的地理依托。历史上周秦汉隋唐诸王朝的都城就先后选建在此。

西安的都城史及城市史都很长,由于早期历史纪年的缺乏,今人只知周文王在晚年建都丰京(沣河西岸),周武王建都镐京(沣河东岸),接续下来的都城有秦之咸阳(跨渭河两岸)、西汉西晋南北朝之长安(龙首原之北)、隋唐之大兴、长安(龙首原之南)。包含都城史尤其是唐以后连贯的城市史,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西安市,都城史逾千年,城市史超过三千年,这就是西安城市的生命史。西安数千年间经历过的磨难,难以备述,只能举其大端,略加申明。

1.粮食短缺

秦国征伐诸国,多辟草莱,实行“农战政策”,兼修郑国渠,以达富国强兵的目的。西安建都长安,皇帝百官加百姓人口二三十万,还有大量军队,消费极大,粮食吃紧,当地不能满足,主要靠从关东地区不断漕运粮食,如河东守番系所说“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①。隋唐建都大兴及长安城,人口数又多于西汉,遭遇灾荒之年,粮食极为短缺时,还出现过皇帝“就食东都”洛阳的事情。唐中宗李显不愿意做“逐粮天子”、唐德宗李适赶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关西地区自身粮食供应不足的困境②,断断续续的漕粮西运,支撑到唐末,连同中原王朝其它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国都就顺势向东迁走了。

2.巨大战乱

国都所在,既然是全国的要害之地,一旦出现反抗王朝的势力,若控制不住,不断升级,就会出现兵临城下的危险境地。秦末、西汉末、隋末、唐末战乱之火烧及都城,立即导致王朝灭亡或走向衰落,就是这样的例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的历史长期不显③,就在于天下动乱不宁,长安城深受其害。至于西汉历时近两百年、唐朝历时接近三百年间,所承受的兵荒马乱甚多,平日里人们多以生活在天子脚下、京畿之地为荣耀,战乱之时民众则迅

輦輮訛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页。

輦輯訛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导论)。

作者简介:朱士光,男,1939年生,湖北武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陕西西安,710062。

即遭受战火涂炭,诸多辉煌的建筑也一道付之于一炬。新的王朝建立,系一次次从废墟中再建,为西安都城史的一个特点。

3.都城迁走

公元904年④,在唐末战乱中崛起的朱全忠,勒逼唐昭宗李晔及宫人东迁洛阳,“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薨号哭,月余不息”⑤,从此,封建王朝的都城迁离了长安。罗伯特·萨默斯深谙其中意味,他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实,因为在唐代及其以前时代里,关中地区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权力和权威无可争辩的所在地,它此后再也不能恢复其中心地位了”⑥。后唐对长安还有一些留恋⑦,但也只是千年帝都的一点余绪。都城迁走对当地人士的感情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挫伤,多少年以后,还有不少人对此扼腕叹息,不胜唏嘘。

4.水资源不足

历史上建都西安的朝代,充分依赖“八水绕长安”所形成的有利形势建造都城,尤其是隋唐长安城所利用的水源,主要来自秦岭山脉和地下潜水层。关中平原的天然降雨具有夏秋多于冬春季节的特点,山区降雨也多于平川台塬,年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冬春降雨少会出现干旱现象,夏秋降雨多也会形成洪涝灾害。尽管如此,限于人口总量和城市性质,在1949年以前的长安或西安,有过饮用水水质不理想的记录,还没有出现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西安出现“水问题”应该说是从1949年开始的⑧。当时从政治上考虑,政府要把西安从剥削阶级的消费性城市转化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生产性城市,1953年制定并经国家正式批准开始实施的《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东西郊详细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等,目标是把西安建设成为“以轻型的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国家工业基地之一”。经过这样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发展,到1978年西安建城区面积达到131平方公里,城区和郊县总人口从1949年的227.33万增长到498.1万,至2000年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市区面积达到1964平方公里,人口达688万。与此相对应,从50年代开始出现的自来水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就是尽力扩大生产,挖掘潜力予以满足,呈现的是旺盛的供需指标不断突破原有规模的趋势,而解决水源的主要方式就是超采地下水一条途径。到80年代,西安城市生产和生活出现严重的“水荒”,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范围沉降区和城市地裂缝的出现,成为当时最棘手的市政问题。1996年开始的黑河引水工程为西安市区输水,通过工程手段引调客水进入西安,成为改善和及时解决西安供水不足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十年来,西安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经济新区不断建立,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市常住人口进入新高(846.78万),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上了高速路,新一轮供水形势将更为严峻。

从历史到今天,西安都城史曾经独领风骚,西安城市史一再步履艰难,面对未来的动人憧憬,势必需要就地理环境对西安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做一番考量。

二、地理环境对西安的支撑作用

西安的地理位置牢固如磐,有人在论述西安南面的山脉时说,“秦岭山脉由西向东逶迤,在这里却向南拐了一个弯,这个弯度的伟大之处,是在秦岭北麓亮出了一个巨大的怀抱”⑨,叙述极为有趣。从海拔2802米的牛背梁向远处望去,秦岭绕出的这个弯,正好是西安小盆地的展开地域。一个至为明显的事实是,唐末国都虽然向东迁走,五代和宋金时期的京兆府、元代的奉元路、明清时期的西安府,近代以来的西安市,仍然建在这里,说明历史上周秦汉隋唐诸王朝选建都址的地方具有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不仅是一个区域中心,还是区际之间的重要枢纽,可见选建之人无不目光睿智。

西安市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长期的人类生产等活动影响下,总的特点依然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西安的气候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为西安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寒暖适宜,一向利于人类的生存居住⑩。最关键的降雨情况,记录上虽有月际和年际间的变化,每年6-9月降雨集中、年降雨量维持在500-700毫米之间的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2007~2009年年均降雨量为628毫米)。在西安的气候历史上,既有连续多年的干旱天气,也有降雨量超常增加的年份,如2011年9月1日至17日,西安市降雨量即达236.3毫米,是常年同期降雨量50毫米的4.7倍,被称为1961年以来之最。如此稳定或增大的降雨量,正是西安城市环境中最基本的生态保障。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其土壤物理化学性状也比较稳定。南部秦岭山脉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北部关中平原一般海拔为400~600米,地质构造不

表1西安市2007~2009年月降雨量记录及其合计

(单位:毫米)

同,地貌景观互异,彼此界限清晰,形成良好的山地-平原间的气流和水热能量输送系统。西安小平原东西长为140公里,宽达40公里,自南而北依次为渭河河漫滩及渭河1~3级阶地,地势宽阔平坦,黄土物质覆盖深厚。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不断开辟扩大的农田,长期施用农家肥形成的肥沃的耕作层,在现代各种农业技术的参与作用下,夏秋粮食产量一般保持在千斤以上。新征用和拓展的城镇及交通道路用地,承载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物,而且呈现出日益繁荣的都市景象。

西安城市的外在表象,依然是平坦的八百里秦川,冬夏较长的四季,如果就此认为西安的自然状况一直稳定,没有什么问题,那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城市———“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对抗最为激烈的地点,作为‘天然的智人库’,作为威胁整个地球、最大量的污染的源头”

輥輯訛

,自然界各个要素及

其总体面貌绝对不会平静。据《西安市的颗粒物污染控制》报告介绍,西安的空气质量除本身受到天气诸种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燃煤污染源、机动车污染源、城市逸散性粉尘源、城市垃圾颗粒物污染源、非燃煤工业源及远程自然粉尘来源的共同影

响,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輥輰訛。

因而,一年之内,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空气中多有悬浮的浮尘颗粒及有害气体,不是雨天雨水产生的裹挟作用的话,仰望西安天空终难见到蓝天白云的景象。

三、水:维系西安城市生命的关键所在

2005年初,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论证和修改,西安市人民政府形成了一份对西安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报告———《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全文虽不到3万字,但立意高远,意义重大。这份报告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定位,归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的外向度,使之尽显其人文之都、科技之市、现代新城的魅力”这样生动的表述。当时新闻媒体的报道,采用的题目是“关注城市发展路线图:四化

西安将这样打造”,也是抓住了关键所在。

我们尤其关注报告中的“美好前景:生态化”部分的阐述。报告拟定的生态化建设的目标为:通过系统持久的建设,使西安生态环境逐步达到自然、清洁、安全、协调、舒适、优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8平方米;河流水系污染得到普遍治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普遍达标;全市普遍采取节水措施,达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60%以上,工业废水基本全部达标排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城市空气质量到2010年好于或达到二级标准282天/年以上;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0%;城市气化率达到10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0%。

报告整理出来的西安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四大问题,其中前三个都同水资源有关:(1)山地、

台塬、丘陵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

力降低;

(2)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地

下水开发利用过度,地表水开发利用不足;

(3)

河流水系污染严重。西安境内有较大的河流40多条,其中中度至严重污染的超过总数的一半,地下水中度以上污染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我们认为这些分析也是点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那么,今日西安城市建设究竟缺不缺水,如果缺水的话,究竟缺少到什么程度?关于水资源统计的这一笔帐,计算和统筹起来的难度,很可能超过对任何其它稀缺或紧缺物品的统计。农业、工业各个行业建设需要水,市民生活需要水,房地产开发景观建造需要水,旅游业发展和世界园艺会举办也需要水……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历史上一直保留下来的浐灞、泾渭、沣渭汇合处,本来是西安周边的湿地所在,现在也逐渐纳入到各个经济新区的开发计划内了。一个是以河流形式存储的水资源,为西安的需要作为客水被引走,一个是河流岸边的平整土地,为不断扩大的西安城区一一囊括进来,西安周边河流生态的日趋恶化及西安城市向周边的大幅度扩张,均引起广大市民的焦虑和不安。总而言之,今日西安之大,已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作为国

都存在的周秦汉唐诸王朝的都城范围,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深度运作,已经将周秦汉唐诸王朝在西安小平原的所有都址用城市联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了。

在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的重要成果,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如何协调的问题寻找一些确定性的原则。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举世闻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该项宣言申明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在使用地球上不能再生的资源时,必须防范将来把它们耗尽的危险,并且必须确保整个人类能够分享从这样的使用中获得的好处”輥輱訛。其中作为原则之一书写的条款是:“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輥輲訛。

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诸多文件,第一份文件重申了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的精神,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思想,作为对以前有关环境问题认识的新观念。第三项原则的具体表述是:“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輥輳訛;第八项原则的具体表述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輥輴訛。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1992年的春天,一群科学知识界的著名人士在海德堡的活动情况,他们面对自然保护主义者和政治生态学者,在里约大会之前采用《致各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的海德堡呼吁书》的形式,向联合国大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輥輵訛,这种声音在维持人类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关系方面被认为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呼吁书》的最后一段文字集中地阐明了这些重要人士的看法,即“威胁我们的地球的最大问题是无知和压制,而不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因为它们的手段是使人类能够由自己并为自己战胜人口过剩、饥饿和大流行病等灾难不可缺少的工具,只要这些手段得到恰当的运用”。学者们的思想已经阐发清楚,并在随即召开的里约文件中有明显的反映,问题是怎样做才叫做“这些手段得到恰当的运用”,这是具体实践中最难的事情——

—特别是对利润或利益的追求脱离了科学知识界人士的期望的时候,许多忧虑、不满甚至指责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远在亚太地区的中国西安城市建设之实际,遇到的也多是这样棘手的问题。

到了本世纪初,有位率先提出环境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大概是受到他的同伴论著的启发,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著作中写入了《为人民重新设计城市》一章輥輶訛,在这一章的具体阐述中,他极力摒弃“以汽车为中心无计划延伸的城市”模型,提倡建立“城市铁路和自行车系统”,著作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在论述如何“为人民计划城市”。——

—莱斯特·R·布朗阐述的“为人民计划城市”的思想,值得为大量“城市病”所困扰的人士来学习和体会。

举西安来说,如何获知广大市民的基本意愿,征求到最重要的意见或建议,是有利于规划近期和中远期城市蓝图的关键一着。再者,西安水资源不足已是基本事实,“大水大绿”的期望与这种事实之间的差距该如何协调和处理,有什么条件可以支持西安建设“山水城市”的说法,周秦汉唐和宋元明清哪个时期离我们最近,怎样缅怀前贤和敬仰历史王朝才更加符合实际,能否尽可能减少水面的汇聚,采用多养花养草种树培植绿地的方式,是不是更符合西安的自然条件和长久使命。

四、究竟谁可以决定西安城市的命运

论述至此,还有一个问题萦绕心头,即究竟是谁在决定西安城市的命运?许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说理所应当地应该是政府,这是具有许多道理和符合以往和现在诸多事实的认识。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还要继续询问和提出这个问题,究竟谁可以决定西安城市的命运?

一个城市的居民,从法律角度而言,都是国家的公民。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则有市政府管理人员和市民之分。所有居民同住一个城市,有关这所城市的市政条件、福利安排同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利益休戚相关。最为重要的是,涉及到基本生活条件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建设等事项,无一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紧密相连。我们处在一个居民总数在向千万大关靠近的时间段内,每一位市民自然拥有更多的理由关心和过问所居住城市的可持续居住问题。

在此,笔者非常愿意回顾一下1983-1985年西

安市政府领导的那次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和响应的西安环城建设活动,因为那次活动可以称为政府和人民情感交融的蜜月期。据最新研究,从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整修西安城墙后輥輷訛,又是一个二百年左右,又要大力修整破败不堪的西安城墙了輦輮訛。工程准备期间,就成立了省市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在开工典礼上,兼任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名誉主任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讲清楚了这一工程的修建方式和教育作用:

西安市委和市政府决定采取国家投资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分期实施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我看是正确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依靠群众自己动手谋福利”,不仅可以节约国家投资,而且有利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很好课程,对于锻炼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朝气蓬勃的革

命队伍,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輦輯訛

许多西安市民,包括在外地外国居住的有古城西安生活经历的人士,从新闻和报纸上获知将要修整西安城墙的消息,都无比激动,热情高涨,许多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到义务劳动的行列中,不少市民也是自愿加入,出工出力,有的干部群众主动捐款,还有人写信为环城园林提出规划构想、提出修复城墙中应重视的抗震问题、桥坝结合问题、环城公路建设问题等。旅居美国科罗拉多的华裔人士龙英写信相告:“我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看到《人民日报》关于西安市人民动手兴修环城公园的报道,兴奋得不能入睡,当想到古城西安将围上绿色的‘项链’,清澈的河水流绕城周,游人能够在林荫中沿河堤散步,这怎能不使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呢!”輦輰訛当时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古城墙是西安的珍贵文物和重要标志,借助着还保留的时代激情参与其中,形成与政府倡导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号召极为难得的共鸣,完成了一项非历史上历次城墙修缮活动可比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建维修工程。

时至今日,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市民阶层,在城市文化的熔铸和熏陶中,已经日渐成熟,环境保护理念也更为深入人心,同过去相比,一句话,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更高了。事实上,“人民群众”这种政治意味浓厚的表达,在不少方面已经悄悄让位于更有法律和民主意味的“市民阶层”之表达。市民这一阶层包含着居民身上所有的社会性,包含着在同一城市生活居住的所有人,他们生活中的种种意愿总会找到合适的诉求对象予以表达,这些对象可能是受到市民认可的某某报纸或某某团体,有时也会是某些市民自觉不能放过的机会。

许多西安人知道甚至不能忘记,这样的机会在西安公众媒体中已经出现并有过展露。2004年12月18日那一天,西安的天气是弥漫着浓密气溶胶颗粒的雾蒙蒙冬天景象,一名在“华商网”上开设“新西安论坛”的版主秦透社(网名),在西安的“华商网”等3家本地网站先后开展了“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这一评选活动给网民留出的时间真是不长,刚刚两周,到2005年1月1日这一天评选就揭晓了,其结果是“西安宝马彩票案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等十条教训名列其中。这一结果不仅在广大网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而且还惊动了政府部门。

据报道,评选活动发起后,立即引起了陕西省委、西安市委和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重视,无论是做出的批示还是在网上的回应,都充分肯定了评选活动的意义。对于评选结果,西安市方面很快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评选结果进行了研究讨论,要求相关部门和区县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积极改进工作,寻找差距和不足,并在一周内提出整改措施,而西安公安局交管支队率先在“华商网”上回应“十大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最后,3月4日那一天,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约请参与评选活动的主要网名代表进行座谈,座谈的话题依然是那么直接而美好——

—即“西安咋样变得更美好?”

对于此次评选活动,舆论也给予了支持的声音。新年的1月4日,人民网“强国论坛”首页发布了网评,认为西安的评选活动是“2004年中国最有价值的一次‘十大’评选”。接着,《瞭望东方周刊》发表的文章题目就是“十大教训评选,网民参政试验”。1月24日,《西安日报》发表题为《让教训成为推进发展的动力》的评论员文章,文章说“‘十大教训’对全市所有的部门和企业都是一次警醒。”网民就是市民,市民发表的意见就是民意,秦透社(网名)说“‘十大教训评选’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之所以得到政府部门肯定,其意义就在于民意的真实有效表达”,还有人评论说“现在是网民通过网络,以后可能是市民更为直接、广泛地参与,这是一个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一种必然。”

很明显,上述两个实例的实际意义各有不同,广大市民参与的西安环城建设活动,属于“人民城

市人民建”的事例,时隔20年后一部分市民以网民身份展开的“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属于“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事例,只是后者意欲参政的方式和途径都还远远未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高度。

我们认为,今日行使行政职权,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西安城市命运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正因为政府担负的职责重大和崇高,任重而道远,才需要一届届政府公职人员殚精竭力,服务市民,着眼长远,传好接力棒。为更好地调动广大市民当家做主、参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积极性,政府就必须广开合理渠道(如建立民意调查中心、赋予市民以相当的话语权、举行各种听证会、定期公布市政专项信息),与广大市民相沟通,广泛了解民意,努力形成以关心城市前途为中心的政府-市民新型关系,在全国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中做出表率。在这中间,充分展开磋商和论证工作,依据西安城市历史和环境特点形成自身特色,同广大市民一道共同为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居住走出新路。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支撑着一个城市的生命史,相对而言,满足今天的需要和管理好今天的城市也是相对容易的。可是,我们不仅要考虑西安城市发展的今天,还要考虑到明天和将来,考虑到与世界上的雅典、罗马、开罗这些著名古都齐名的西安城市史的长久延续。在中国,西安是数百个城市中一个很特别的代表,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地方,需要整个社会和每一个市民认真地关爱她,保护她,也只有这样做,做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西安才会享有“长安”之福祉。

注释:

①《汉书》卷29《食货志》。

②可参考王培华《汉唐长安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③[日]洼添庆文:《魏晋南北朝时期の长安》,东洋文库中国古代地域史研究班编《水経注疏訳注(渭水篇下)》,东京东洋文库発行2011年版,第3-14页。

④1994年文物出版社第2版《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有一处排印之误,在第136页,内容为:

……

901辛酉四年

天复元年

902壬戌二年

903癸亥三年

904甲子四年

905乙丑唐哀帝李柷天祐元年

二年

906丙寅三年

907丁卯四年

误处很明显在“905乙丑”几个字排上一行,致使天祐二年无对应之纪年。史料方面有《旧唐书》卷20下《哀帝纪》文字:“天复三年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八月十二日,昭宗遇弑”(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85页)。天复三年(903),其时辉王李柷受拜新职。次年为天复四年(904),时在八月十二日,昭宗被人杀害,身为昭宗第九子的李柷随即被立为皇太子,在灵柩旁即了皇帝位,第一个年号定为“天祐”,其元年也在904年同一年。又,万国鼎编、万斯年和陈梦家补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第41页列表唐昭宣帝(即唐哀帝)天祐元年在公元904年,也就是说,这一年与天复四年为同一年,其排版方式与901年唐昭宗时的光化四年、天复元年一样,要占两行。正确的排版方式为:

904甲子四年

唐哀帝李柷天祐元年

905乙丑二年

906丙寅三年

907丁卯四年

笔者使用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为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2版(2001年10月第7次印刷),有鉴于该书“出版说明”里有编者的一段话,即“中国历史年代简表1973年第一版,今经第二次修订,错误遗漏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落款为1993年10月),故在此特别予以指出,以便于使用。

⑤《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

⑥[美]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74页。文中引文出自该书第10章,作者为罗伯特·萨默斯(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助理教授)。

⑦《旧五代史》卷150《郡县志》。

⑧包茂宏:《建国后西安水问题的形成及其初步解决》,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9-276页。

⑨陕西柞水牛背梁森林公园宣传片《牛背梁——

—秦岭国家森林公园》解说词,见陕西柞水牛背梁森林公园网站视频材料。如果说秦岭山脉在蓝田东侧向北伸出了骊山支脉,在蓝田西侧分布了白鹿、少陵、神禾诸原,形成了一个可供城市据以兴起的怀抱,当更为准确。

⑩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西安市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輥輯訛[法]克洛德·阿莱格尔:《城市生态,乡村生态》,陆亚东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6页。

輥輰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编《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控制》第4篇,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张晓虹

上海城市空间的成长

上海的崛起就像一个传奇,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为了深入了解上海的生命发展史,本刊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晓虹教授做了专访。

《江汉论坛》(以下简称江):人们在讨论上海城市史时,常常会使用“从小渔村到大都市”这样一个极具反差的对比。但在这个形象化的对比中,上海变得好像是从零基础拔地而起,突然从一片渔村中杀出来的一个近代都市。在您看来,上海的城市生命史应该从何时开始算起?

张晓虹(以下简称张):在“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说法里,包含着两个互为关联的内在逻辑:一是它表明人们很容易认为,上海城市的发展是直接导因于开埠这一历史事件,意即上海的诞生全仗于开埠;二是认为与其它对外通商口岸相比,上海开埠时的城市规模与城市等级都较低,因此上海城市发展带有更强烈的戏剧性。后者较符合历史实际。前者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夸张,但显然是过分了。

上海的建城,学术界一般定在1291年,也就是元至元二十八年上海正式设县。①不过即使这一事件,也只应看作上海作为已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正式现身历史舞台。而在这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上海城市的漫长孕育过程早已开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传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两宋时代完成了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转移,明清以后更是势倾东南。长江三角洲暨太湖流域凭借其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日益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区域。位于长三角东部的华亭/松江则是其中的翘楚,并最终导致了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

唐宋时期今属上海直辖市的绝大部分地区虽都已成陆②,但除西部地势稍高外,东部大都为港汊纵横的滨海低地。从太湖渲泄而出的水流汇集成“深广可敌千浦”的吴淞江,东流入海,成为苏州地区主要的对外贸易运输线。这一时段吴淞江的入海口位于当时华亭县(今属上海西部青浦区)境内。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吴淞江南岸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商港——

—青龙港。成书于南宋的绍熙《云间志》曰:“青龙镇去(华亭)县五十里,居松江之阴,海商辐辏之所。”青龙港的存在带动了华亭县城的兴盛繁华,宋人描述它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蕃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堪为东南第一大

社2001年版,第222-234页。

輥輱訛輥輲訛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文件:《人类环境宣言》,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附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157页。

輥輳訛輥輴訛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附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0页。

輥輵訛这份由425位科学知识界人士签名的《致各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的海德堡呼吁书》,形成于1992年4月14日,是写给当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全球高峰”会议)的,全文刊克洛德·阿莱格尔、陈亚东译《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5-146页。

輥輶訛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林自新、戢守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輥輷訛史红帅:《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西安城墙维修工程考——

—基于奏折档案的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1期。

輦輮訛西安市城墙管理所、莲湖区“三整顿”办公室:《关于西安城墙被破坏情况的调查》(1980年7月25日),刊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西安环城建设资料汇编》第1辑,1984年,第20-21页。

輦輯訛马文瑞:《群策群力,为把西安建设成美丽整洁的文明城市而奋斗》,《西安晚报》1983年4月1日。

輦輰訛《龙英的信》,刊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西安环城建设资料汇编》第1辑,1984年,第178页。

作者简介:侯甬坚,男,1958年生,陕西扶风人,理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62。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市共享空间的特征分析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雷永超张彤刘冲王峰 (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091班,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特定的空间场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论文在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安市公共空间面临四大问题: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论文指出: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环境设计;西安市 引言 公共空间狭义的理解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随着城市的改建与发展,公共空间越来越被重视,其规模与数量也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无疑

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公共空间正面临着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 这些不单单是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建筑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创造美好的公共空间的职责。我们提倡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此外,通过精心的环境空间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冷漠与不信任,让城市在交流互动中焕发活力,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研究和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并提出相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1.1 人性化缺失 1.1.1缺乏休息设施 目前由于季节性因素,在商业区、步行街、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空间中设计中极不重视座位的设置,繁华地段缺少舒适合理的座位,人们在逛街疲惫之后无处休息,只能坐在无可选择的坐息处。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损城市形象。 1.1.2 忽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公共空间活力的创造 例如,城市商业中心区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入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压抑与疲劳情绪,而现有商业休闲区域中绝大多数都缺乏足够的停滞空间及相应的休闲环境,以缓冲购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中等城市案例分析—宝鸡 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1班向洁华20125220107 一.概述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千阳县、面积为18172 平方公里。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

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规划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调研分析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调研分析通过对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经行调研后针对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从公园,建设外部环布置个人群需求基础设施以及气氛营造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得出要重视个人群活动规律重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重视在公共空间的细节设置给人带来的微妙感受并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的结论,并通过仔细和深入的调研得出城市公园建设发展方向的结论。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位于西安北城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占地约800亩含运动主副馆亚洲首屈一指的主题公园。结合城运村得天独厚的运动与景观资源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研究邀国际著名的景观规划公司泛亚国际景观绿化公司执掌擎画。是一个以球类运动为主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型运动主题公园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绿色、开放、自由的运动型主题公园。 在分析了城运村的资源优势和西安的地域特点的基础上经发地产提出了西安城市运动公园的定位它是一个以球类运动为主,以群众性休闲体育运动为辅的充满动感与活力的全新主题公园。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兼具很强的休闲、游戏功能。在设计中更加注重生态、自然因素。追求公园与人的互动与融合兼顾各层次和年龄人群的休闲和娱乐需求使运动公园真正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在功能区域的规划上采取人性化的设计与布局形成人的活动合理流线组织符合人运动活动链并且能够满足运动间隙休息需求以及运动后休闲、餐饮、购物需求。

它最大的特色是将自然生态的环境与运动休闲的功能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公园与人的互动与融合营造一种亲切、自然、生趣盎然的休闲运动场所。让建筑隐藏于绿色人流连于绿海之中在绿树中运动在运动中呼吸草木的气息。同时一些草坪和绿地还可以为运动公园将来的发展留下弹性空间。 具体调研分析有: 1.视觉美感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对设计的多与少把握得很好,该公园景观艺 术运用了多个设计元素构成了内含丰富的层次,以“多”的手 段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彩。 与环境和谐,协调是运动公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它的景观环 境的和谐与协调更在于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 2. 艺术视野 城市运动公园不仅采用了直接引入艺术品,而且展现了艺术的 再现,引入艺术具有公共性及参与性,能与人们建立共同的认 识。 艺术的再现采用了一些雕塑来表现,将艺术的思想和视觉表现 力作为理论指导,力求艺术再现。 3.价值 它最大的特色是将自然生态的环境与运动休闲的功能完全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公园与人的互动与融合营造一种亲切、自然、生趣盎然的休闲运动场所。让建筑隐藏于绿色人流连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区分区规划分析 大家上午好,我们小组选择的案例为西安市长安区的分区规划分析。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所以长安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长安城城市规划 周代的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最典型的九宫格局。 由图可以看出,古长安城的大致规划为:皇城在整个城市偏北,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分别有用于贸易用的东市和西市。 2.现代西安的分区规划 2009年7月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西安市分区规划》,此次规划涵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临潼、阎良、长安等九个区,其大致规划图如下: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九大分区之一,其分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现状和规划、旧城改造和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因素,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西安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市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长安区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学习、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安中心区的建设,长安区的中心作用将发生转变,长安分区规划应当预先做出规划安排。但在新旧交替的一段时间中,长安区仍将承担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规划的编制,一方面应当成为上一层次完善、下一层次规划的依据,成为开展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分区规划应当与政府对城市建设开发的控制管理的方式相结合,应充分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可变性。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15, 4(3), 21-2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3984577.html,/journal/jl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3984577.html,/10.12677/jlce.2015.43004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Urban Spatial 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Qianqian Tang, Kaiyu Li*, Meiyue Liu, Yan Li, Lei Wa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Email: 734176161@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3984577.html,, *381672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3984577.html, Received: Jul. 14th, 2015; accepted: Jul. 31st, 2015; published: Aug. 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398457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world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Xi'a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t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Ur-ban spatial form of city operation and all elements of the city with a certain lock-in effect are the core means of the planning of low carbon city.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low carbon city. Taking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form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Keywords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Xi’an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唐倩倩,李开宇*,刘美月,李彦,王垒 *通讯作者。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 ——以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例 吴淼,米炜嵩 摘要:立足于西安市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结合现状城市空间风貌建设的存在问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指导西安市城市空间风貌管控。通过编制导则,优化和完善西安现有规划管控体系,提升西安市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水平,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空间风貌精细化管理西安 1、新型城镇化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风貌诉求与问题 1.1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的新要求 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悠久厚重的历史缔造了西安在华夏文明、中华历史中的地位。西安的城市建设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演进史,西安历代城市建设一直尊崇传统营城的法则,呈现了自周、秦、汉、唐、及至明、清的完整历史画卷,其中隋唐长安城更是第一个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城市,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伴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西安的城市建设在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彰显气质,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的重要挑战。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负载了更多的历史期待和新时期的责任担当。如何切实有效地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使城市建设凸显传统文化,探索一条属于西安也适合西安的特色之路,始终是西安规划人的追求。 1.2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存在问题 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西安的城市文脉和灵魂,使隐性的文化内涵体现于显性的城市建设中。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下城市空间风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2.1城市空间风貌特色不够鲜明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西安既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空间风貌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风貌分区模糊,风貌特色需要进一步凸显;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挖掘;建筑设计群体控制需要加强,部分“豆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山脉,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猿人在市辖区内灞河两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半坡遗址坐落在市内浐河东岸;传说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黄陵县。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区建都,共计1100多年,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见长安城)。唐代以后,京都东迁,西安仍是西北地区重镇。现存有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的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钟楼、鼓楼、明长安城城墙和城楼等重要古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 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

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论文题目: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反映旅游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也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旅游业是西安的重要支柱产业,西安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区域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从旅游节点、通道要素、区域要素、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四个要素着手,对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划分并做出旅游发展空间组织方案。 关键词: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节点旅游地屏蔽现象

Xi'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bstract Tourism space structure reflect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syste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tourism activities in geographical space is the projection.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Xi'an, Xi'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pace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ational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s a basic support. From the tourism node, channel elements, regional factors, the city tourist source markets begin the four element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Xi'an tourism and make 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program. Key Words:Xi'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Tourism Node Tourism area screen phenomenon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城市空间扩张转型与新区形成时机_西安实证分析与讨论_李建伟

N e w D i s t r i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4期 VOL.39 NO.4 APR. 2015 58 【作者简介】 李建伟(1976-),男,博士,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 刘科伟(1962-),男,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刘 林(1984-),男,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修改日期】2015-04-0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5)04-0058-07【中图分类号】TU984.11+3; F127.9【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50410a 【摘要】以西安为例,在对城市用地、人口、经济等扩张规模特征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空间扩张与新区形成时机的耦合分析,进而对设立城市新区时机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城市空间突变式扩张时机(空间结构转型)与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和人口—城市扩张弹性指数之间具有强相关性,与经济—城市扩张弹性指数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当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和人口—城市扩张弹性指数处于上升增长状态时,就有必要通过设立城市新区来缓解压力(降低城市空间扩张速率或者减小人口—城市扩张弹性指数),并且每次压力反弹的时间不断缩短,强度不断增强,表现为“反波浪”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空间扩张;城市新区;“反波浪”模式;西安 ABSTRACT: Based on a case study on Xi’an City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the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new urban district establishment,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time node for establishing new urban districts in theory.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ptimal timing of new urban district establishment (spat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rate, the population-urban expansion elasticity index; yet a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ptimal timing of new urban district establishment and the economy-urban expansion elasticity index. The “anti-wave” model is formed when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rate and the population-urban expansion elasticity index are rising, and rebound times become continuously shortened and intensity strengthened, which shows that it is high time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reducing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rate or the population-urban expansion elasticity index) by establishing new urban districts. KEYWORDS: spatial expansion; new urban district; the “anti-wave” model; Xi’an City 1 城市空间扩张拐点 城市新区建设对于城市空间跨越式扩张与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时间拐点,亦即设立城市新区的时间节点自然就成为被关注的问题之一。所谓城市空间扩张拐点,即是在城市规模日益增大的过程中由渐变式的无序蔓延到突变式的有序扩张的时间拐点,在这一拐点边际成本急剧增加,需要通过建设新区改变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对自由扩张的“外溢—回波”模式①进行必要的调整。 安迪?格罗夫(Andy S. Grove)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战略转型点(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的概念,提出应先于他人辨明业界动向的观点。亚力克斯?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认为社会大动荡往往出现在经济增长后下滑的那个拐点,即所谓的“倒J”假设(图1)。城市化水平30%和70%被认为是城市化发展的拐点,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被认为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拐点,城市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转换点被认为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拐点[1]。那么,如何确定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空间结构跨越式发展)的拐点在哪里,即新区建设在什么条件下是最为适宜的呢?陶松龄、陈有川(2003)基于门槛理论,认为城市跨越式发展取决于跨越前的能量积累和跨越后的能量 城市空间扩张转型与新区形成时机* ——西安实证分析与讨论 李建伟 刘科伟 刘 林 *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 (201110111001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D034);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JK0943);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12NW31)。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TRANSFORMATION AND NEW URBAN DISTRICT ESTABLISH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XI’AN CITY LI Jianwei; LIU Kewei; LIU Li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