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15, 4(3), 21-2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journal/jl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2677/jlce.2015.43004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Urban Spatial 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Qianqian Tang, Kaiyu Li*, Meiyue Liu, Yan Li, Lei Wa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Email: 73417616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 *381672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

Received: Jul. 14th, 2015; accepted: Jul. 31st, 2015; published: Aug. 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world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Xi'a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t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Ur-ban spatial form of city operation and all elements of the city with a certain lock-in effect are the core means of the planning of low carbon city.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low carbon city. Taking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form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Keywords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Xi’an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唐倩倩,李开宇*,刘美月,李彦,王垒

*通讯作者。

唐倩倩等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

Email: 73417616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 *381672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

收稿日期:2015年7月14日;录用日期:2015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4日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内容。随着西安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低碳城市的构建带来更大的挑战。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有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已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安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关键词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西安

1. 引言

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是碳排放的最主要的地域单元。最新研究显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很可能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所致。城市是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 [1]。因此,城市是实现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所在。构建“低碳城市”已成为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2]。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各城市要素有一定锁定效应[3],对提升城市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有重要作用[4],逐渐成为城市碳排放的研究热点。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优化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手段[5] [6]。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西安市人口不断聚集,造成用地紧张、交通堵塞、碳排放增加等问题,给低碳城市的构建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研究西安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对其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发展

2.1. 低碳城市

随着全球变暖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入,对低碳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许多学者都对低碳城市概念进行界定,其中,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7]。尽管学者对低碳城市概念的界定表述不一致,但实质内涵基本相同,都要求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随着工业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碳排放比重将持续下降,城市交通碳排放将成为碳排放构成的核心。

2.2.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形态的理解主要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角,认为城市空间形态是以城市用地为功能空间,以城市交通为载流空间,以城市组织结构为空间肌理的结构体系[8]。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外部

唐倩倩等

物质轮廓形态和内部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外部形态可运用Goolgeearth遥感影像绘制,直观反映城市空间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内部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可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功能混合、城市密度、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等指标来衡量。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且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城市空间形态是指由城市用地的结构、功能及其空间关系所决定的城市的空间布置方式。

2.3.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阶段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城市密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公共通勤度是测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指标。低碳城市的构建与城市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城市密度越大,人口越集中,适宜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公交、地铁、轻轨等),从而减少私家车出行量,进而减少碳排放;城市布局越紧凑,城市内部功能空间越集中,从而缩短人们出行距离,可通过步行代替私家车出行,使得碳排放量降低;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居住、工作、购物、医疗、教育、文娱中心布局紧凑,同样也能减少碳排放,进而实现低碳城市的构建。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3.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研究大多属于实证分析范畴。1989年Newman通过对世界100多个大型城市实证研究指出,城市密度与人均能耗量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即城市密度越低的城市能耗量越高,相反密度越高的城市,如香港却产生了较少的能耗[9]。Valle & Niemeier基于工具变量统计分析法对美国加州进行研究表明,居住密度增加10%能够减少1.9%的机动车使用里程[10]。Gleaser & Kahn采用回归分析法对美国66个都市区进行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规制强度与家庭碳排放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11]。Banister & Watson通过对英国和荷兰6个城市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密度、就业分布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可以对碳排放产生影响[12]。国外学者已经意识到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高密度、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城市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居民私家车出行量,提高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而降低碳排放。

3.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从实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较少。韩笋生、秦波认为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是我国城市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13]。郝寿义认为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土地混合利用能够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从而减少交通成本和能源消耗[14]。连玉明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紧凑多中心空间形态、公交主导空间形态、生态主导空间形态是符合低碳发展理念的城市空间形态[15]。吕斌选取我国近百个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运用GIS 及遥感影像对交通通勤度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组团城市的功能空间形态紧凑度最高,片状其次,带状最低,可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16]。功能混合、土地开发利用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能减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平均服务半径,从而缩短居民出行距离,实现低碳化发展。

4. 低碳视角下西安市空间形态优化背景与动因

4.1. 西安市空间形态优化的背景

4.1.1. 全球变暖的威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有90%以上来源于由人类活动排放的等温室气体,城市居民日常

唐倩倩等

生活、工业、交通等引发的碳排放已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左右。从末端使用的角度来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为工业、交通和建筑;随着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而交通碳排放比重不断提升。全球碳排放结构中,交通部门占到23%左右(图2),且该比例将在2030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50%和80% [17]。由于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各城市要素有一定锁定效应,对降低碳排放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对于降低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挑战

近年来,陕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陕西省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0.02%。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聚,特别是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Figure 1.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theory of urban spatial form

图1.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8]

Figure 2.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tructure

图2.全球温室气体碳排放结构

唐倩倩等

高的背景下,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对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阶段的西安而言,如果不通过有效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来引导居民交通选择,必然造成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这都将导致西安市区与区域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构,从而给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对西安市探索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18]。

4.2. 西安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动因

4.2.1.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密度、功能混合、公交导向的“紧凑城市”被认为是有效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19]。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和模型都证实了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缩短了居民出行距离,减少私家车出行量,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从纵向来看,虽然近年来西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图3),但从横向来看,如济南、哈尔滨、昆明、合肥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都比西安高(表1) [16]。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提出西安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4.2.2. 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在城市内部交往过程中,由于居住、工作、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异,所产生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0]

Figure 3.The urban spatial compactness change trend of Xi’an from 1998-2009

图3. 1998~2009年西安城市空间综合紧凑度变化趋势图

Table 1.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ity and the average service radius of facilities in 2009 (unit: km)

表1.2009年城市概况及各服务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单位:km)

城市商业平均服务半径医疗平均服务半径

济南 3.45 1.08

哈尔滨 3.27 1.23

西安 3.76 1.24

昆明 3.15 1.12

合肥 2.95 1.22

武汉 4.42 1.94

广州 5.1 1.42

唐倩倩等

的交通需求是城市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21]。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形态越紧凑,即服务设施平均服务半径越短,人们距离购物、工作、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越近,居民通过步行或公共交通体系即可获得生活服务设施,降低对私家车出行的依赖度,减少因私家车出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与此同时,也减少因大规模私家车出行所产生的交通堵塞造成的时间浪费,利于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提升。

5. 西安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吕斌基于城市内部商业设施服务点的GIS数据,采用GIS的密度分析函数,进而确定城市商业中心分布位置及数量,指出西安属于复合中心(城市内部有多个市级商业中心,并大多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类。由于西安的商业中心过度聚集在城市核心地区(如钟楼、小寨等),导致城市边缘的市民距离市级商业中心较长。西安市商业平均服务半径较大,拉长居民出行距离,导致居民选择私家车出行方式比例提高,从而增加碳排放,这不利于低碳城市的构建。为此,下文提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以期望西安市能实现低碳化发展。

5.1.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与碳排放成正比。城市规模越大,各项服务设施平均服务半径越长,从而增加居民出行距离,提高私家车出行比例,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反之,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居民可通过步行或者公共交通即可获得各种服务设施,降低对私家车出行需求量,从而减少碳排放量。目前,城市增长边界已经成为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重要规划管制手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西安市要杜绝“摊大饼”式无限扩张的发展模式,可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范围,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也可以通过其他财政政策,如鼓励都市农业或休闲农业以提高农田经济收益来降低城市化的推力,或者通过相应的财税政策激励和引导开发重点转向建城区的低效用地来达到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5.2. 提倡土地混合利用和多样性开发

世界银行2010 年发布的《城市与气候变化》报告中提出了城市降低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规划措施,其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施设计规范之间的结合[22]。西安市在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管理时应制定提高土地开发密度规定,划分土地功能分区,改变单一功能分区并鼓励混合用地分区,实现商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内部服务功能设施紧凑布局,并要求新开发项目为社区服务设施供给做出贡献,加强职住平衡并控制单一住宅功能的郊区建设,以减少机动车出行,增加公共交通、步行等方式出行。同时,鼓励已有居住区及空置建筑的维修再利用,以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这是提升城市容量的同时并能够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可达性的有效措施。

5.3. 推行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

公交导向型的开发模式(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近年来广受推崇的一种开发模式,即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在其10分钟的步行圈内配置居住、商业、办公、开放绿地、公共设施等功能。西安市可以通过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体系,引导开发项目、就业与商业服务向主要公交站点集聚(例如提供密度奖励等),建设紧凑且可达的社区。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提升公交容量和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等措施来提高公交吸引力,从而增加公交出行率,并加强多种交通方式换乘,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等低碳出行方式。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提倡步行友好型的社区路网体系,塑造良好安全的慢行环境,向居民提供便利舒适的替代出行方式,而道路可达性的提高则可以通过设立道路连接度标准和限制社区最大规模等措施来实现。

唐倩倩等6. 结论与讨论

基于前文的分析,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有利于提高居住、就业与商业服务活动的邻近度与可达性,缩短居民出行距离,减少私家车出行的比例,增加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可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本文充分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低碳发展的关系,基于西安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指出与其他城市相比,西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不高,不利于实现低碳化发展,并为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建议及未来发展方向。西安市应该坚持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原则,抓住现阶段转瞬即逝的机遇,为未来留下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空间格局,真正推动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0YJAZH041);中国西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SH017)。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07) 气候变化2007: 综合报告.

[2]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 等(2009)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学刊, 3, 38-45.

[3]Kahn, M.E. (2008) Urba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ccpr/olwp/CCPR-029-08

[4]Pacala, S. and Socolow, R. (2004) Stabilization wedges: Solving the climate problem for the next 50 years with current

technologies. Science, 305, 968-97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126/science.1100103

[5]Elizabeth, W. and Jake, P. (2010) Spatial planning and climate change. Routledge.

[6]秦波, 邵然(2011) 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 理念、实证和实践. 国际城市规划, 3, 73-78.

[7]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09)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科学出版社, 北京.

[8]许学强, 朱剑如(1988) 现代城市地理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9]Newman, K. (1989) Gasoline consumption and cities: A comparison of US cities with a global survey and its implica-

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5, 24-3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080/01944368908975398

[10]Valle, D. and Niemeier, D. (2011) CO2 emissions: Are land-use changes enough for California to reduce VMT? Speci-

fication of a two-part model with instrumental variabl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 45, 150-16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016/j.trb.2010.04.001

[11]Gleaser, E.L. and Kahn, M.E. (2008) The greenness of citie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Jour-

nal of Urban Economics, 67, 404-41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016/j.jue.2009.11.006

[12]Banister and Watson (2003) Sprawl in the 1990s: Measurement,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Urban Affairs Review, 38,

325-355.

[13]韩笋生, 秦波(2004) 借鉴紧凑城市理念, 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城市规划, 6, 23-27.

[14]郝寿义(2008) 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 经济地理, 3, 419-424.

[15]连玉明,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10)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北京,

2-3.

[16]吕斌(2011)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评价. 城市规划, 6, 43-44.

[17]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9) Transport, energy and CO2: Mov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 IEA, Paris.

[18]刘志林, 秦波(2013) 城市形态与低碳城市: 研究进展与规划策略. 国际城市规划, 2, 4-11.

[19]Jenks, M., Burton, E. and Williams, K. (1996)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Spon Press, London.

[20]杨晓坤(2011) 西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

[21]Young, W. and Bowyer, D. (1996) Modell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anges in urban structure. Computer, En-

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 313-32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016/S0198-9715(96)00024-5

[22]The World Bank (2010)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An urgent agenda.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西安市共享空间的特征分析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雷永超张彤刘冲王峰 (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091班,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特定的空间场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论文在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安市公共空间面临四大问题: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论文指出: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环境设计;西安市 引言 公共空间狭义的理解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随着城市的改建与发展,公共空间越来越被重视,其规模与数量也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无疑

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令人堪忧的问题:公共空间正面临着人性化缺失、自然化缺失、空间层次化缺失、地域化缺失。 这些不单单是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建筑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创造美好的公共空间的职责。我们提倡设计师和管理者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利用地域特色,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公共空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生活。此外,通过精心的环境空间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冷漠与不信任,让城市在交流互动中焕发活力,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研究和分析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并提出相关对策,不仅有利于西安市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西安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1.1 人性化缺失 1.1.1缺乏休息设施 目前由于季节性因素,在商业区、步行街、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空间中设计中极不重视座位的设置,繁华地段缺少舒适合理的座位,人们在逛街疲惫之后无处休息,只能坐在无可选择的坐息处。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损城市形象。 1.1.2 忽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公共空间活力的创造 例如,城市商业中心区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入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压抑与疲劳情绪,而现有商业休闲区域中绝大多数都缺乏足够的停滞空间及相应的休闲环境,以缓冲购

对西安城市公共艺术形态设置的探讨_以西安浐灞生态园景观雕塑形态为例

2008年11月 第24卷第4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ov.2008Vol.24 No.4 收稿日期:2008-09-18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S21) 作者简介:雷柏林(1973-),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郑建萍(1972-),女,湖北黄陂人,陕西 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对西安城市公共艺术形态设置的探讨 ———以西安 灞生态园景观雕塑形态为例雷柏林1,郑建萍2 (1.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2.陕西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为了探讨城市公共艺术形态设置问题,采用理论与实例分析方法,立足西安 灞生态园的现有规划, 指出从生态区景观雕塑规划着眼,应当适度转化大尺度空间营造的距离感,坚持以小空间、细节深化的多元化形态 设置,进一步构筑紧凑的空间形态及实现生态循环最大化,从而强化公众的参与,营造城市文化特色。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雕塑;多元化形态;规划设置; 灞生态园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 (2008)04-0099- 04 随着城市发展的日趋合理性和人性化,城市公共艺术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西安城市规划发展的建设中,虽然公共艺术设置的形态对环境和文化有所关注,但公共艺术形态单一、简陋、粗俗以及“同质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整体倾向性问题。现代的公共艺术绝不是独立形象的简化,当我们来到巴黎、汉堡、纽约、巴塞罗那等城市,无不为它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城市公共艺术的成功营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美的、感性的形象,更深的原因是雕塑同时凝结了两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形象地表现城市人文历史的背景,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增加城市景观的厚度,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以满足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环境要求。本文试从城市景观雕塑这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进行探索,论证灞生态园景观雕塑形态设置的优化方案。 1 灞生态园区概况及景观雕塑形态设置现状 灞生态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侧,包括 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形区域;区块内有 河、灞河两条河流汇入渭河;35万亩湿地,是西安市具有多功能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全体市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根据西安市 灞河生态区的总体规划,确定了 灞生态区将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绿色资源成为西安的“绿肺”,服务于西安的生态建设,营造亲水、近水的人文环境。 通过前期规划建设,生态区的基本形态已经初具规模,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生态区的建成将成为城市文化遗产本身历史特性的延续和弘扬。然而通过现场考察与调研我们发现,需要紧跟总体规划的步伐,实现远景目标还有待于各项文化项目的配套建设,尤其是没有先行雕塑、公共标识等总体视觉系统统筹规划建设,使得过量的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建筑等容易呈现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城市公共艺术被关注与重视的程度不够;二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空间特殊的人文属性,以及将公益性资源快速转换为经济资源,实现城市的增值和创造财富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在重视程度和经济上加强外,更需要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来研究景观雕塑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和布局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一、知识讲解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城市的主要职能。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布局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该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因该区人流货流量大,所以一般布局交通通达度好的交通干线两侧、市中心、街角路口。 工业区:呈现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降低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方便进出原料和产品。 二、例题分析 兰新高铁(图一)的部分路段既有地下隧道也有“地上隧道”,“地上隧道”主要目的是防止新疆境内的强风吹翻列车,其一侧有许多圆形小洞,“地上隧道”内壁采用双层结构是为了克服当地另外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图二)。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关于隧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修地下隧道,乙地修“地上隧道”②甲地修“地上隧道”,乙地修地下隧道 ③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低温④图二内壁采用双层结构的目的是克服强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 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 物流 B. 商务 C. 工业 D. 园艺 【答案】1. C 2. B

【解析】 1.一般而言,地上隧道修建在大风区,地下隧道修建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根据图示,甲地位于山间谷地,地势平坦,但甲地两侧为山地,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这就需要建设地上隧道以防风。乙地需要穿过祁连山脉,地势起伏大,需要修建地下隧道。据此分析①错②对。地上隧道只需要单层就可以防风,材料中描述双层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另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纬度较高,且离冷空气源地较近,冬季寒冷,正如我国东北等地民居双层玻璃为防寒一样,这里的双层主要目的最可能是为了防冬季的严寒,故③对④错。根据以上分析本题选C。 2.高铁客运站是以旅客集散为主,高铁站核心区域人流较多,具有交通优势,也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价也相对较高,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商业活动,选项中,只有B项商务属于商业活动,选B。高铁以客运为主,货运量小不适合布局物流产业,A错误;工业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不会占据地铁的核心区域;园艺业分布在市郊,也不会在地铁的核心区域。也就是说工业与园艺所需要的区位因素均与高铁核心区域无较大关联,据此分析选B。 三、跟踪训练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1~2题。 1.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客货物流区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D.金融商业区 答案:B点拨:N地临近大学城和科研所,最适宜建高新技术区。 2.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A点拨:大型零售企业应该选择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市场地区,①处位于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

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 兰州市城市定位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兰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的现代城市 兰州的城市规模 据《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3866163人,2010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49809人,占51.15 %;女性人口为1766354人,占48.85%。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兰州新区6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420万人,其中,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全市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36个民族,(除回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城关区面积220平方千米,人口127.87万,大部分省级和市级行政

单位机关均在城关区,是全省和全市的首善之区,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七里河区面积397平方千米,人口56.10万。老国有企业众多,商贸发达,有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十九中学等,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西固区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36.40万。中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安宁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8.85万。是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高校云集,是兰州的科教区,未来兰州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红古区面积575平方千米,人口13.61万。白银区单独划出成立白银市之后成为兰州仅剩唯一的远郊区。 永登县面积6090平方千米,人口50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境内的秦王川是“兰州新区”的主战场,发展前景巨大。 皋兰县面积2556平方千米,人口13.18万。县人民政府驻石洞镇。兰白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区兰州白银两城市的衔接地带。 榆中县面积3362平方千米,人口43.71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兰州市的东大门,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高原夏菜是榆中的招牌和特色产业。 兰州市的城市形态 兰州市城市地域结构经过漫长的演化,在狭长的黄河河谷盆地上,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政治、商业、科教为主导职能的城关区,以轻工业、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武汉和西安的城市定位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作业 1、选取2 – 3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比较它们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造 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

2、为什么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还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者在具体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 合二为一?如果可以的话,应当怎样整合?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大的规划(母规划),他容纳了许多小的规划(子规划)。因此,城镇建设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管控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土部门进行编制和实施,是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总体安排。在中国的空

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只是最后一个层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空间上覆盖行政区的全部范围,负责对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刚性管控。而城市总体规划只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进行具体的安排,并且只是大体上确定建设用地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方式是”由上到下,指标分解“,主要的管控目的是保证区域内的耕地的面积及质量。全国大多数的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要报国务院批准,并且,任何一次性占用35亩及以上耕地的项目理论上都要报国务院批准。对于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来说,无论面积多少,都要上报国务院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和管控工具就是一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在规划期内,除非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获批准,否则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占用图上的耕地乃至基本农田。对于两者的合二为一来说,理论上是可行的,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两者合二为一的关键在于两个规划管理部门的合二为一,技术上的问题都是相对比较好解决的,技术上的要点无非就是规划指标的时空分解与相互协调而已。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参考“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但当两个部门同时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管控时,两种规划间的高水平协调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是典型的“政出多门”的问题。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低碳经济, 2015, 4(3), 21-2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journal/jl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10.12677/jlce.2015.43004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Urban Spatial 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Qianqian Tang, Kaiyu Li*, Meiyue Liu, Yan Li, Lei Wa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Email: 73417616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 *3816720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 Received: Jul. 14th, 2015; accepted: Jul. 31st, 2015; published: Aug. 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99353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world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Xi'a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it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Ur-ban spatial form of city operation and all elements of the city with a certain lock-in effect are the core means of the planning of low carbon city.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low carbon city. Taking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form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Keywords Low Carbon, Urban Spatial Form, Xi’an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唐倩倩,李开宇*,刘美月,李彦,王垒 *通讯作者。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

海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口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并重点分析了海口市的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那就是,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海口市;城市空间发展;城乡二元制度 1前言 城市空间发展专指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及其对应的空间范畴,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指导各项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实现全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必须重视城市空间的发展,统筹全省的旅游资源,着力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2]。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各种优势非常明显,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面,为全省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海口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海口位于海南省北部,东接文昌市、西邻澄迈县、南依定安县、北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隔海相望。陆域面积2304.8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海口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是全省的旅游重点城市,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2005年底,海口市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四个区,共有24个乡镇,1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常住人口173.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7.3万人。 表1 现今海口市域内和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3 海口市的城市发展优劣势比较 3.1城市空间发展的优势 运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分析,海口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优势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 3.1.1 地处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联系通道上 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海口位于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交接处,处于东北亚与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 ——以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例 吴淼,米炜嵩 摘要:立足于西安市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结合现状城市空间风貌建设的存在问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指导西安市城市空间风貌管控。通过编制导则,优化和完善西安现有规划管控体系,提升西安市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水平,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空间风貌精细化管理西安 1、新型城镇化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风貌诉求与问题 1.1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的新要求 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悠久厚重的历史缔造了西安在华夏文明、中华历史中的地位。西安的城市建设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演进史,西安历代城市建设一直尊崇传统营城的法则,呈现了自周、秦、汉、唐、及至明、清的完整历史画卷,其中隋唐长安城更是第一个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城市,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伴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西安的城市建设在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彰显气质,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的重要挑战。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负载了更多的历史期待和新时期的责任担当。如何切实有效地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使城市建设凸显传统文化,探索一条属于西安也适合西安的特色之路,始终是西安规划人的追求。 1.2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存在问题 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西安的城市文脉和灵魂,使隐性的文化内涵体现于显性的城市建设中。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下城市空间风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2.1城市空间风貌特色不够鲜明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西安既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空间风貌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风貌分区模糊,风貌特色需要进一步凸显;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挖掘;建筑设计群体控制需要加强,部分“豆

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论文题目: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反映旅游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也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旅游业是西安的重要支柱产业,西安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区域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从旅游节点、通道要素、区域要素、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四个要素着手,对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划分并做出旅游发展空间组织方案。 关键词: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节点旅游地屏蔽现象

Xi'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bstract Tourism space structure reflect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syste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tourism activities in geographical space is the projection.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Xi'an, Xi'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pace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ational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s a basic support. From the tourism node, channel elements, regional factors, the city tourist source markets begin the four element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Xi'an tourism and make 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program. Key Words:Xi'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Tourism Node Tourism area screen phenomenon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