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清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清单

?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知识点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
时空定位(时间轴):
?
?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
1、表现: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3)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4)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
2、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

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6、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

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7、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8、源远流长,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重难点突破——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男耕女织;②经营方法:农民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③主要内容: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④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4、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
5、优势: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④政府的重农政策
?
6、弱点(局限性):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
7、作用: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
总而言之,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
8

、评价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
拓展:?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日益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日益瓦解。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由于特定时代,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很低,农民生活艰难,农村面貌落后。新中国建立后,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
?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
主要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激化矛盾。
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
?
▲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
?
▲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自给自足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冶金
(1)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工艺特点:

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考古发现的人工冶炼的最早铁器属于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既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标志,又是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的重要标志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冶铁时所需要的燃料与动力,是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
(3)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古代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又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

2、陶瓷
产生——原始时代彩陶先有陶后有瓷
陶器:a、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b、独特技术——唐三彩c、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瓷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军”),明朝—青花瓷、彩瓷;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清朝—珐琅彩。

3、纺织业
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 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商时代,室内饲养家蚕已很普遍,在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等文字。西周时期,蚕、桑、丝绸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诗经》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和丝织的情况。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私营手工业)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特征: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有着长期领先世

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②官营、民营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④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 ⑥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重难点突破——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
(2)产生概况:①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②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 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产生及发展:(1)明代中后期,在农业全面繁荣,大地主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行业分工日益扩大,工商业空前发展的基础 上,首先在苏州等地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中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手工工 场规模扩大,雇工数量更多;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 ①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官府沉重剥削导致人民购买力低下市场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扩 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 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禁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 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重儒轻贾的价值观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 资扩大再生产。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

4.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发展的五个不同阶段及其阶段特征: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呈现出显

著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快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停滞倒退,隋唐时期恢复繁荣,宋元时期突破旧制,明清时期缓慢发展。我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最后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深入城镇农村,边疆海外。
2、具体表现:(1)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所谓盐铁官营,在盐方面是“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鬻盐,官与牢盆。”就是招募平民自备生活费用和生产费用,由政府供给主要的生产工具──熬盐锅,煮成的盐要按官定工价全部卖给官府。在铁方面,则是由罚作苦工的罪人和轮流服役的民夫在官吏的指挥和监督下来从事生产和运销,当然,还有一部分能工巧匠作技术指导。生产铁器全归官府。盐铁由官府所设置的盐铁官来负责运销和专卖,严禁私煮盐和私铸铁。以后历代对此进行了发展,专卖产品还涉及酒、茶、丝、香料、珠宝等物资。
(2)隋唐时期:唐代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3)“宋元商业的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宋代市场 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4)“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其次,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城”、“市”、“城市”三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城市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城市”是由“城”──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2、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 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3)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4)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1)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2)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3)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5)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 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三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2、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3、明清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对外贸易的萎缩

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而民间贸易则经历

了从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到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的变化。“海禁”的实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清代的外贸政策是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而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此外,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

介绍:广东十三行(又称广州十三行),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清朝对外奉行“闭关锁国”贸易政策的产物,是当时中外贸易畸形发展的标志。创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清廷既要“严华夷之大防”,又要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于是广东官府便组织和指定一些商人专管广东对外进出口贸易。这就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出现和行商制度创建的重要背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规定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并且由特许的十三洋行进行。从此中外贸易逐渐萎缩了。

4、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启示
强调:中国古代对外政策——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开放政策,这也是一个民族强大和自信的表现,也是成就中华文明并长期先进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到封建社会晚期如明清(1840年前)才开始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成为造成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特点:(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

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一: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 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参考答案二: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与特点。
参考答案三: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4.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实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五、三者关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商品,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市场。商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反过来调整、刺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重点拓展—— “商帮”:徽商与晋商
1、两者比较: 认识:1.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称作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南 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2.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首推鱼、盐业。3.晋商主要从事盐、丝绸、粮食的贩卖。4.徽商、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资产达百万者甚多。5.徽商奢侈,晋商节俭,晋商所在的山西比徽商所在的安徽更加富有,山西商人在明代是全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商人集团。


2、徽商与晋商:
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至清末衰落。

1.晋商在明 初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抓住机遇,输粮至边镇粮仓,取得了河东、长芦以及两淮、浙江食盐的专卖权,然后运往各地销售,获得高额利润。
2.明代中期,晋商经过长期的经营和积累,财力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家财数十万的富商。
3.明代晋商的资本组织出现了合伙制度,这是商人资本的一个重要发展。晋商的合伙制,是东家出本、伙计经商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也许是由贷本经商发展而来,东家与伙计是“合伙而商”,双方共享经营利润。
4.晋商的经营原则是诚信,以义取利。当时晋商们合伙做生意,爷爷、父亲借了别人的钱还没来得及还就客死异乡,过了几十年甚至当时的债主都忘了这回事,但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贷”。

徽商的主要特点是:①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出现了拥有资产百万乃至千万以上的大富商。②徽商的人数众多,而且有助手协助经商。③徽商经营的原则是诚信为本,勤俭持家,艰苦勤奋。④徽商有外出经营的传统,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④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品种多样。以盐、茶、木和典当业为主要经营内容,获得高额利润。⑤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⑥投入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认识:强调周时土地的所有权归周天子,土地使用权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土地不得私自转让或买卖。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 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井田制崩溃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有三: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

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3、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封建大地主占有制;封建农民个体所有制(自耕农);君主土地私 有制。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本身,其两大特征,其一土地归私人所有,其二土地可自由转让或买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且封建统治者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故历朝历代可以限制土地兼并,但并不能根除。
(2)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终危及自身统治。
(3)统治者政策:大都采取抑制兼并政策,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当然,也有例外如宋朝宋太祖就认为“不抑兼并”,因为地主可以为自己“看家护院”,故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二、重农抑商
1、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是制约古代商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艰难与曲折。大约自战国末年开始,古代中国统治者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 纵市场物价。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影响(评价):积极作用:“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 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封建 社会晚期,阻碍了社会进步。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闭关锁国的准确含义应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明初实行海禁,明中后期曾一度开禁,如郑和下西洋,之后政府 规定:“片甲不得入海”。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
4.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5.“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