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训课程改革

实训课程改革

实训课程改革
实训课程改革

实训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专业岗位,成为一个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专业人才,这是每个中职教学专业改革的重点,也是每个专业教师的孜孜追求。

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难以有效进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改革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实战技能

1、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根据“233”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教学特点,整合课程体系。如建筑工程系,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和浙江省建筑业地域特色,按照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能力要求,对建筑构造、建筑制图、施工图识读、图纸会审模拟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打造了“施工图识读、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施工项目管理和工程资料管理”等4门综合实务训练课程,突出施工员岗位群核心技能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根据培养学生造价员岗位与可迁徙发展的经济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整合为工程定额、工程计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和工程经济评价与控制四大模块课程,按照知识接受的螺

旋递进思维规律,加强学生在编制概(预)算书、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和编制工程结算书等工作岗位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2、按照工程项目要求,开发实务训练教材

学院各专业按照“课堂知识传授与工程实境教学相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实际和课程整合情况,与知名企业合作合作开发了系列模拟实务训练的教材。如建筑工程系和浙江建工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浙江江南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一个完整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凝炼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组织开发了《施工图识读实务模拟》、《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教材。经济管理系按照造价员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浙江省工程造价管理站、浙江同方会计事务所、浙江五洲项目管理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了《定额测编实务》、《工程计价》、《招投标模拟》等实务训练教材。

学院教师还参与《事故对策技术手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使用手册》、《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浙江省建筑施工安全台账》、《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化图例》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规范、实(使)用手册以及规程、指南等的编写。

这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实务教材已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被全国多家高职院校使用,在建设类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也被省多家建筑企业作为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教材。这批综合实务训练系列教材以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规范、实(使)用手册以及规程、指南等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教材理论性强,操作指导性差的弊端,对学

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仿真教学软件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学生学习思维与方法,联合行业企业,开发了多套仿真教学软件。如建筑工程系以识图能力培养为核心,精心撷取三百多个涵盖各类建筑功能及各种结构形式的真实工程典型案例,首创识图仿真软件。该软件提供知识链接,搭建起自主学习平台,实践了“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将“教授知识”真正转变为“学习技术”,实现了学生从基本识读能力→综合自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建筑装饰与艺术系根据室内装饰工作岗位特点,模拟真实的室内装饰实训环境,完成基础设计实训、装饰材料选择与替换实训、不同部位的施工工艺实训以及计量计价实训等,通过课内题目测试、基于视频点播平台的视频考核及在线考试,可完成综合考核,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装饰仿真软件。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与深圳松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在电脑上与做真实训练一样的仿真操作实训内容,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包括教学视频、资料、图集、动画等资源的3D仿真实训系统。该系统采用3D技术、动漫技术、Flash、影视技术等手段,将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兴趣盎然的动画、视频等来展现;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实训室或工程现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带来最真实的体验,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摄像机接线项目中,摄像机的插头与硬盘录像机的接口连接正确,它们之间就会有连接线出现,让学生在游戏式

的体验中学到知识。

采用动画显示,图、文、声并茂的仿真教学软件,给传统的职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仿真教学软件真正实现了能力评价标准化、教学设计系统化、工程案例真实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员学习自主化,得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建筑工程系陆续推出高职版、中职版、企业版识图仿真软件,用户已经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份,70多所职业院校购买使用。

二、完善实训基地,创设真实岗位环境

高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书本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的局面,除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改革以外,必须对实践实训基地从管理到布局设施等内容彻底进行改造和完善,按照真实工程项目的仿真模拟综合实务训练要求,建立一个使学生进行岗位模拟体验、真正符合高等职业教学需要的、同真实工作岗位环境相匹配的专业技能训练操作场所。

1、开放实验实训教学基地,适应实训课程改革需求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适应专业课程实践实训教学,对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了全面改造。增添了新的实训大楼,目前学院实训实验室总建筑面积四万四千多平米。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训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实践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对原有实验实训室按功能和教学需求进行统一整合。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技能训练培养要求,与加拿大木业协会等发达国家的3个建筑业行业协会、14家国际知名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有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建筑电气与环境技术实训

中心、建筑设计与艺术实训中心、建筑经济管理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等五个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实训室70余个,开设有130多个实验实训项目。同时,淘汰一些落后的实训实验设备,引入像德国墙体抹灰自动喷浆机、BMSR智能楼宇设备管理系统等多种国际领先技术的先进设备,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实验实训技术含量。

学院根据专业课程实践实训教学需求,一切围绕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出发,将实践实训场地建成智能化实训场地。设置了智能导览、团队讲解、增设自主语音讲解、二维码标识、智能考勤、视频监控等综合智能系统,学生凭校园一卡通进入,实现自主自助学习。首创了全国唯一一个高职建筑类多功能、全开放、自助式的智能实训基地,实现智能化的全方位开放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同时,学院加强对实验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开设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动态教学管理。如楼宇智能专业,开设了全国唯一的网络化、数字化视频监控教学平台,利用掌上电脑等终端设备,学生通过无线网络访问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库,在工位上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监控平台,全面及时掌握整个实训过程;利用自动巡回指导功能,实现教师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实训过程全记录、实训项目自动考核等;利用无线对讲装置,使师生及时沟通信息以及报备、更换损坏的设备和缺失的材料等。

2、整合校企合作实训资源,推进紧密型基地的共建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完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同时,充

分依靠“建设行业促进学院发展理事会”和建设行业职教集团,完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学院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天安装公司、商达环保公司杭州植物园、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伟星地热实训室”、“给排水实训室”、“中天电焊车间”和“污水治理云管理平台实训室”等“厂中校”和“校中厂”,实现校企之间的物质资源共享、智力资源互补,实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一体化。

学院还充分利用跨国校企合作资源优势,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理念,与德国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瑞士喜利得公司、德国堡密特公司、德国伊通公司、德国BMSR等国际企业合作建设了“节能样板楼”、“吉博力同层排水实训中心”、“外墙外保温基地”、“喜利得紧固技术培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形成了以伊通节能楼、国际新技术合作展厅和二星级绿色建筑培训大楼三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展示区为引导,以中外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为龙头,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核心的共享型综合实训基地。

学院目前与省内外知名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352个,其中集产研合作、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为一体的紧密型实训基地50个。这些实践实训基地,为模拟实训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现实场景,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与工程实境脱节的弊病,实现课堂知识传授与工地现场教学有机融合对接,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提升提供了保证。

3、依托现代的数字化技术,丰富实践实训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单靠校内或校外的实验实训场地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丰富实践实训教学资源,满足专业课程的的实践实训教学需需求,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学院建筑工程系采用虚拟信息技术,研发仿真施工管理平台,实现真实岗位体验。他们依据专业的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岗位职责,模拟工地现场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系统研发了仿真施工管理平台。通过操作虚拟人物,以岗位角色接受“项目经理”下达的任务,模拟工程进度和工作面操作,实时切换角色完成全过程施工管理,让各类岗位的真实体验贯穿实训。通过数据库技术监控实训轨迹,实现自动考核、自动分析的智能化教学管理。

建筑园林专业以校园园林实训基地、杭州植物园的植物为标本,开发虚拟植物园。他们将校园内的230多种植物标本通过二维码技术挂牌定位,采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实现虚拟植物园和真实场景的无缝对接。丰富的数据库包含了植物的科属、识别特征、生态习性、适应地区、种植技术等,学生可以自主进入虚拟植物园进行植物认知训练。

楼宇智能化专业建的“楼宇智能化专业现代化教学资源库”软件中设置了工程项目库、工程设备库、工程工具库、工程附材库、系统原图库、规范图集库等教学资源,有图片、3D仿真模型、工程案例、图集、课件、教案等大量素材,内容涵盖了消防、安全技术防范、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的最新技术、规范和主流产品,以3D互动的仿真文件展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内容要被学生接受,必须要有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狠抓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建设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大力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管理,提升教师执教服务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关键是教师。一个只能纸上谈兵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的,要加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院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始终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三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建设类行业协会合作办学的优势,安排了数百名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方式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兼挂职。同时在省内知名行业企业分别建立了融工作研修、科技开发、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等一体的访问工程师流动站,通过接受行业最新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服务行业企业来增强教师的执教能力。目前校内专任教师双师数占专任教师比例94.42 %,其中有77名教师取得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国家级注册师执业资格。

三年来,学院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14个,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个、市级研发中心3个;与行业协会、企业单位联合编写工法30部,其中省级以上工法6部;与企合作完成省部级研发项目19项,应用技术专项课题22项,其中推广应用和有利于产业化提升的项目10项,累计到款金额超过500万;完成了其他各类应用技

术服务项目200余项,合作项目到款经费超过1500万。学院建筑工程系和广州中望龙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实训/评价系统”,是一套具有独创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建筑工程识图仿真软件,推出不到半年就被全国20多个省70余所职业院校采用,产品销售额已达370万,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近5000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教师通过行业挂职、企业实践和访问工程师流动站等培训实践活动,了解了行业企业一线的最新政策和需求,掌握了行业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与工艺,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了原来课堂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弊端,明显提升了实践实训的执教水平和社会服务服务能力。

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引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与浙江省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立建设有限公司等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引入遍布全国各地的100多个在建的土建和市政等项目的视频资源,实现了施工现场远程教学。专任教师实时切换工程现场、典型部位,兼职教师在线讲解工作面上的具体操作,专兼教师、学生实现双向语音互动式教学,打破了以前教师单一的课堂书本教授模式,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现场施工技术知识。

如工程造价专业的招标实训课程,就采用招投标现场直播,实现一体化教学。指导教师通过互联网与省市招投标中心对接,引入现场视频系统,进行招投标现场直播,实时观看真实工程开标、交易流程

等,感知现场实况,熟悉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实现一体化教学。

学院在与国内著名企业合作的同时还和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3个建筑业行业协会、14家国际知名行业企业在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绿色节能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现代化、新概念建筑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储备视频资源库,按照教学需求随时调用,形成长效机制,打造魅力空中课堂。

3、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施教师辅导式的教学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将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与技能竞赛相结合,采用教师辅导,学生自学、自练和合作互助为主的任务驱动式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结合《结构模型制作》、《识图能力训练》等课程的实训内容和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规则,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能承受一定的水平风荷载的“单立柱户外广告牌模型”。学生们自由组合成3人小组,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教师点拨——提出改进方向的过程,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结构,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分析、设计、协作和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参加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获

得了特等奖,成为第一所获得省级结构竞赛特等奖的高职院校。同年,作为全国唯一有资格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高职队,在与清华、浙大、同济等95所本科学校同场竞技中,获得全国二等奖、总成绩排名17的好成绩,得到组委会的极高评价。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以学院每年开展的“鲁班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与“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2个赛项作平台,以培养大赛参赛学生为依托,组织多个由学生自主管理,老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的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不同的团队针对每项大赛竞赛要求,每学期开展一期技能培训,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展专业专项技术培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技能大赛培养梯队。2014年举行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学生结合所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和平时培训积累的技术能力,创作体现建筑节能先进技术的参赛作品《光纤太阳灯的研制》,获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学院通过实践实训课程改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共获省级以上奖项278项。其中国家特等奖、一等奖共33项;省级特等奖、一等奖74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得到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4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学院2010届毕业生三年后收入为6313元,其中“有14.9%的人收入集中在9000元以上区间段”。2014

年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有260多家企业来学院招聘3000个岗位,学生就业率达到98.89%。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 课程改革与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研究 张才千刘斐 (开封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为依托,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研究,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实行方法,并对下一步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说明,希望能给相关的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作过程综合实训教学单元 Abstract:Theteachingmodebasingontheworkingprocessisaimportdirectionofhighervocationalprofe ssionalcurriculumreform. Basedonthecomprehensivesoftwaretechnologyprofessionaltrainingcoursestorelyon,basedonth eworkingprocessofthecurriculumreformandresearch,thepaperpresentstheworkingprocessoftherefor mpracticeandthemethodstothenextstepofcurriculumreformdirectionwereexplained,thehopecangiver elatedresearchtopicstoprovidecorrespondingreferenceandsignificance. Keywords:WorkingProcess,ComprehensiveTraining,TeachingUnit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对任何一种教育,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都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2]。要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建设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高职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背景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背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编码:05130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前言 为了落实我校“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实现国家教委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学改革任务,我校编写了部分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实现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是落实《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该项工作,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录 一、专业名称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2. 人才规格 五、课程(项目)体系 六、核心课程(项目)设置 七、教学进程安排 八、课程(项目)学时分配 九、专业教师与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十、核心课程(项目)课程标准(一)电工工艺技术 (二)机械与电气识图(CAD)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四)PLC与传感器技术应用技术

(五)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 (六)机械维修技术 (七)机床设备维修技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一、【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学校调研分析发现,我国机械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类复合型人才奇缺,仅机电设备维修类一线工人在我国的年需求量就达10万人。随着我市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以汽车行业、模具制造业、电梯安装维修业、机械加工业、飞机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岗位上均出现较大缺口,同时各大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维修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直至2010年预测本市以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1万人以上,这为学校继续扩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规模、建设天津市专业领域一流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5330348.html,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杨立 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6年第14期 摘要:文章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C语言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需求为方向,以专业够用为原则,从大纲、内容、案例、开发环境、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C语言;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运城学院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讲,该门课程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入门程序设计语言,也是电子类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器控制与PLC》《EDA》《MATLAB》等后续课程的软件编程基础,同时也是每年电子设计大赛中使用的控制芯片单片机、DSP等的主要编程语言。故C语言的掌握程度对该专业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对C语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加 强C语言课程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高学生编写程序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 1C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运城学院C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脱离专业。C语言是理工类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开设的目的不尽相同。目前,学院不同专业开设的C语言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以编程语言的普及为目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但缺乏与专业的紧密衔接。 (2)公共课教师服务专业意识不强。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C语言课程的基本要求,讲语法,分析程序,采用的是“Fibonacci数列”“水仙花数”等通用案例,虽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很少关注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是否有用,哪些知识有用,总感觉学生的专业应该是专业老师去指导。 (3)学生对C语言课程认识不到位。经调查,该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C语言是为了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加之现在等级考试增加了office模块,部分学生转去参加较易通过的office模块考试,故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表1是2014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个班级C语言学习情况的调查情况。通过调查分析,由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单片机等专业课是在c语言课程学习结束2个学期后才

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自改革工作以来,我院在高等教育部门的友好关怀和全面指导,全体教师采取行动,走进课程改革的潮流,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新探索。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是我们对课程的理解,通过抽象,表面逐渐到具体,深入,是教训,向我们展示一个新的舞台,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改变老师的教育思维。在过去几年的经验是深刻的。现在对几年的课程改革做一个简短的报告。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学校重点关注三个系统的建设,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网络教学研究工作扎实有效,效果明显。 一是积极开展三系统工作 在进行三个系统的工作时,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了乡级班的学期,使任务分配到学科,到班组,以主,副书,案例,课堂材料,副书准备教师交换意见,每次会议有详细记录。咨询类分配到成绩组,由组长领导参与指导,超过两次的学期咨询,我们积极参与讨论温暖,相互促进和提高,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二是积极发展校本课程,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2005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学科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发了文明礼仪,自然科学等常识的校本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对校本材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从2007年起,通过认真学习,精心挑选组织专业人员,修订,确定小学生礼仪教育,自然科学知识为我们的学校学校教科书。 本学期,我校新一轮的以学校为主的教材教材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低级语言培训,中级写作培训,高级兄弟,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写作基本技能,儿童的道德修养。 三,大力做好研究工作,提高师范教育和科研水平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大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行为,从大小小开始,小组成员使用个人自愿声明并统一调度的组合方式。该研究组重点研究了独立,合作的研究和研究方法,并以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了研究活动。我们学校严格遵守任务组管理,认真完成一般任务组五个任务,在每个级别实施,即每学期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商业杂志专着。同时,相关学习笔记和阅读体验。每个月提交一次教学反思;每个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个学期在一个学习部分,每个学期至少提供一个研究问题,写一篇教学论文。按照实施计划,阶段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每个教师都仔细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以安排自己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的结果等在一个学期,以避免失明。加强教学与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在期末,教师将根据他们的研究计划检查研究组和教师,并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参加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自己的立场,根据实践,提出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标准的应知应会要求,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在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变配电工、设备安装工和区队技术员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了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由12个能力模块和137个单项技能组成。从而确定了毕业生面向机电技术岗位的几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即:《矿山机械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煤矿供电系统及电器设备的运行维护与检修》、《电气与PLC控制》、《煤矿机械液压传动》。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进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机电技术岗位能力递进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两大教学体系组成即:由基础课教学体系(含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到生产厂矿的广泛调研并多次召开由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家论证会,并结合岗位(群)职业标准、工作职责范围,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矿山机电技术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表1: 表1 矿山机电类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表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合得到毕业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由10项专业能力组成,综合考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形成12个能力模块(如表2所示),按照人才培养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对12项能力按照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点进行分解,得到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能力分析图表。该图表由12项能力模块和137个单项技能组成。 表2 矿山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模块表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2017年度课改工作总结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工作总结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年以来,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以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不断学习,在教师头脑中建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校还抓住有利的时机,不断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省级的有关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培训学习,提高和造就了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

作、探究”的教学思路。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教研室安排骨干教师上全镇教学公开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授课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科任教师互评,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围绕课改展开校本培训 (一)、充分利用我校省教坛新秀、省骨干教师的师资资源,开展“结对子”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岗位上练兵。每周让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讨论,对照《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们可以提出各种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组织辅导,由教研室安排学习内容,提供给教师们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推进课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活动中,我们有时先上课、听课,再组织观看光碟,把自己教师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探索,提高了我校的科研水平。(三)、开放“电子备课室”,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备课的实效性。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科研水平。 “计算机室”配备了70台电脑及相关标准化设施。改变了过去教师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刍议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刍议 [摘要]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并有相关的设备器材配合进行实验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电子技术师资和人才。可是电子技术课在高职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开设电子技术课的专业面以及如何开设这门课程等,还需讨论。文章认为,应改变目前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开设专业偏少的状况,尽可能扩大开设专业面;课程内容要新,知识面要广,技术实践性要强;探索建立新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本理论教学改革 一、现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效果一直不佳,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生源情况比较复杂,有来自三校生毕业的,也有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的,他们的基础不一样,因而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二是授课对象广,不同类型的强、弱电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差距大,因而不论采用“先模拟后数字”,或是“先数字后模拟”的教学进程,学时少与内容多、基本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不够等矛盾始终存在。三是实践教学内容少,以往在教学中采用的是“理论教学+实验”方法,效果不够理想。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对于一些典型电路的分析、元器件的作用往往局限于死记硬背,并不会付诸实践。同时,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数量十分有限,难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测量技术。这三个因素制约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工程的“龙头”工程,担负着新形势下的社会历史重任,是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劳动大军程序生产的母机。其本身课程结构的调整,影响到未来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四化”建设,第一位需要的是具有现代化科技知识的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所以教育知识结构影响到社会劳动大军智能素质现代化,人的智能素质现代化是整个民族科技水平的基础所在,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之类的公共课,反映了21世纪前期科技水平及社会需要的课程结构,加进电子技术课对智能结构的现代化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

---------------------------------------------------------------范文最新推荐------------------------------------------------------ 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 1加强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建设:,购置仪器设备一定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护理实训基地配备了如婴儿头皮静脉注射模型、婴儿护理模型、NICU抢救设备、多功能护理模型人、高级急救护理模型、多功能分娩床等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型和设备,并不断外出学习考察,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另外搜集购置临床医院使用的新型器械用品,让学生熟悉并及时掌握,弥补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或滞后临床的状况,以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工作。2完善实训条件,营造临床环境:我校儿科护理实训室全部以模拟儿科病房形式组建,营造仿真的临床环境。婴儿生长发育室配备有体重、身高(长)测量仪,以及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仪器,并在墙壁上张贴不同年龄小儿动作发育的图片;婴儿沐浴室配备有沐浴池、抚触圆床、游泳池等,墙壁上贴有婴儿沐浴和抚触的操作图片;另外我校在实训中心设置了母婴同室,供学生们学习了解现代护理中的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整个儿科护理实训中心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设置其独特的环境,以粉红色为基础色调,窗帘、被褥配合可爱的卡通图案,完全贴合临床儿科病房的特点。突出了专业训练的真实性、实用性。3校院一体,医教结合:临床护理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学校遵循“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学校教学不与临床脱节,教师每五年中要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一年,学习临床新技术、新方法;临床医生、护士轮流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不 1 / 4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设计与实践》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学生调查问卷 班级:姓名: 1、你对《机械设计与实践》的兴趣和学习过程是否具有趣味 □十分感兴趣□有点兴趣□一般□没有兴趣 □很有趣味性□比较有趣□一般□乏味 2、学习过程是否比较轻松和学习任务是否具有难度(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 学习过程轻松:□是□差不多□否 学习任务的难度:□是□差不多□否 3、学习过程中合作的情况和专业知识学习效果情况 解决问题方式:□全体组员都热烈讨论,积极合作地完成任务 □大家会尽力完成任务,有个别同学不愿意参与 □场面冷淡,大家都互相推卸任务完成的责任 专业知识学习效果:□扎实地掌握知识□学到很多知识 □有一点提高□没有学到知识 4、工学结合教材中教学项目设计情况(多选) 5、你觉得“机械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教学模式相比, 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的高中同学在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你可以去了解比较一下)(可多选) 6、行动导向教学的采用情况(项目导向性教学)和学业评价模式转变情况(学生学业成果不但有终结性评价而且体现学习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不再只是任课老师)行动导向教学的采用情况□是□否□不知道 学业评价模式转变情况□是□否□不知道

7、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每个教学项目实施程序: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教学实施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不知道 8、你认为《机械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可多选) 9、你认为《机械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可多选) 10、你认为《机械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突出了职业教育哪些特点(可多选)

最新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小学校 2018年春期课改课工作总结 这学期以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

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随机抽取的课改班级,几位老师都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课改合格率达百分之百,学校不管老少中青,都能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投入到课改大军中来。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

(完整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贯彻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类为数字电子技术。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的能力、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的能力、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内与课外实验,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加大实验比重,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电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时代的新产品; 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知能力;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要求考核要求 号 1 晶体二极1、熟悉二极管器 1.半导体的概念;二极管的单

实训课程改革

实训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专业岗位,成为一个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专业人才,这是每个中职教学专业改革的重点,也是每个专业教师的孜孜追求。 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难以有效进行,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改革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实战技能 1、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根据“233”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教学特点,整合课程体系。如建筑工程系,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和浙江省建筑业地域特色,按照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能力要求,对建筑构造、建筑制图、施工图识读、图纸会审模拟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打造了“施工图识读、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施工项目管理和工程资料管理”等4门综合实务训练课程,突出施工员岗位群核心技能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根据培养学生造价员岗位与可迁徙发展的经济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整合为工程定额、工程计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和工程经济评价与控制四大模块课程,按照知识接受的螺

旋递进思维规律,加强学生在编制概(预)算书、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和编制工程结算书等工作岗位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2、按照工程项目要求,开发实务训练教材 学院各专业按照“课堂知识传授与工程实境教学相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实际和课程整合情况,与知名企业合作合作开发了系列模拟实务训练的教材。如建筑工程系和浙江建工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浙江江南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一个完整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凝炼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组织开发了《施工图识读实务模拟》、《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教材。经济管理系按照造价员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浙江省工程造价管理站、浙江同方会计事务所、浙江五洲项目管理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了《定额测编实务》、《工程计价》、《招投标模拟》等实务训练教材。 学院教师还参与《事故对策技术手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使用手册》、《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浙江省建筑施工安全台账》、《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标准化图例》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规范、实(使)用手册以及规程、指南等的编写。 这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实务教材已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被全国多家高职院校使用,在建设类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也被省多家建筑企业作为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教材。这批综合实务训练系列教材以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规范、实(使)用手册以及规程、指南等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教材理论性强,操作指导性差的弊端,对学

基于新课改下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基于新课改下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价值取向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朱根东 摘要: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其实质是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避开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一、序言 日益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要求和现时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新型技能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其机电类专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对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新型技能型人才,其内涵主要表现在: (1)掌握基本理论。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广泛的机械与电气专业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2)具备相应技能。即具有专业化的实际操作水平及广泛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 (3)适应市场竞争。始终保持对科技发展及工程实践深化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不断进行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循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对机电类新型技能型人才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相关技能方面的要求,它是教学体系建立的依据,市场适用人才是教学体系培养的目标,市场对适用人才的反馈信息,又成为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在进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如下原则: (1)超前的课程开发 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的课程设置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实践的技能训练 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如在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将机电类专业所必备的钳工基础技能、电工基础技能、安全实习技能单独开列,作为

对机电类实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机电类实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文阐述了机电类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机电类实训课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实训教学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相关教学制度和体系;优化实训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一个优质的实训教学基地;提升实践操作教学的效果;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机制。 标签:机电类专业;实训课程;重要性;问题;建议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思想是将电子、信息、机械、控制进行有效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的智能化和最优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工业发展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高校对机电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些良好成效,尤其是在实训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提高了学生胜任现代机电设备实际设计和操作的能力,从而大大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学生长远发展。然而,我们在庆幸改革带来的成绩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实训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加强对开设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机电类实训课程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一、机电类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效 一方面实训课程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比一般的实践教学课程更加具有综合性。在实训课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手脑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解决问题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训课程设计和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实训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衔接平台。这个衔接平台不仅能够使该课程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也能够使整个课程群实现融合。同时,还有利于初学者对抽象且相对枯燥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树立自信心,并通过该平台建立和完善机电一体化知识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认知,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思考问题与动手的能力,我们在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以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为主要平台,加强机电类实训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如:学生自从见识了机电类自动化装置和系统高效率工作之后,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按照相关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不断补充和强化机电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课堂宣传及利用学生毕业设计,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到了实际工程应用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使他们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学业。 二、机电类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王小东焦陂职高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应站在专业建设的前沿,本文从职业学校专业课、基础课及实训教学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电子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加快经济的建设,适应社会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大大的缺乏,所以培养人才是的首要的就是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更在于中职教育。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改革的思路要对,不然毫无改革的意义,其次找准改革方向、并且要理顺改革主线。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现状决定了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设置课程是一个重点问题,当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一、当今的中职电子类的课程有些弊端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很难适应较高的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按照高中课程基本要求加上专业技能课而构成的教学体系。从学习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专业体系和通用要求设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重视理论传授,较大的时间比重倾斜于基本文化课,不适应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也脱不了上述的通病,还有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学科体系的安排较为严重。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1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听进来”就

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贯彻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类为数字电子技术。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 1、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的能力、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的能力、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准备

必要的知识,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内与课外实验,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加大实验比重,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 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电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时代的新产品; 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 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知能力;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课程内容和要求]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个人总结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5330348.html,)/工作总结范文/个人总结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年已悄然结束。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区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年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一直与本乡兄弟学校三坝小学开展联片互动,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公开课教学和教育教学心得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