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0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故本次环评将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10.1 生态环境现状

10.1.1 拟建场址

10.1.1.1 生态环境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本项目位于济宁市北郊李营镇北尧村北,济宁至宁阳公路以东,日东高速公路北侧,距济宁市城市规划区边界约11km,厂区地理位置详见图2.1-1。厂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本项目所在厂区土地利用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用地性质符合要求。项目国有土地使用证见附件11。

2、生物分布现状

(1)植物现状

该区域受人类干扰历史长、强度大,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

(2)动物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蛇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1-1。

表10.1-1 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表

鸟类喜鹊、大山雀、大杜鹃、楼燕、家燕、鹌鹑、大嘴乌鸦、黄雀、灰燕、小嘴乌鸦等

兽类黄鼠狼、野兔、刺猬、老鼠、野猫等

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壁虎、蛇等

节肢动物蜜蜂、蜻蜒、螳螂、蚱蜢、蝉、蚊、蝴蝶、萤火虫、臭虫、三化螟、黄蜂等

(3)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

依据《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经逐一对照查询,评价区无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现场踏勘亦未见珍稀濒危植物。评价区及周围也无国家保护动物。

3、生态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可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风景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保护目标。

10.1.1.2 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省土壤图》(1990年3月)中的具体划分,厂址范围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黄色耕土。通透性较好,褐土肥力一般,适种性广。

项目区所在地区土壤侵蚀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其中降雨和地形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乱堆乱放以及陡坡开荒、铲草皮、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产生或加剧了水土流失。

根据国家关于全国土壤水蚀和风蚀按6级划分的原则和指标范围,具体见表10.1-2。评价区土壤侵蚀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680t/km2·a。评价区每年土壤流失背景值为65t。

表10.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程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剧烈

侵蚀模数(t/km2·a)<200 ~2500 ~5000 ~8000 ~15000 >15000 流失厚度<0.15 ~1.9 ~3.7 ~5.9 ~11.1 >11.1 10.1.1.3 景观生态现状

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评价区为本项目一期工程现有厂址,评价区附近主要为本项目东侧的济宁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填埋区以及济宁市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均为明显受到人类干扰痕迹的区域。

评价区内的道路、沟渠作为景观内的人工廊道,起到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总体看来,拟建项目区的景观异质性较低。

综合分析认为:评价区人类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较低。

10.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2.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项目厂区内动植物已基本灭绝,因此,施工期不会对动植物造成不利影响。

施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产生的土石方。

项目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降雨、台风、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开挖、回填、临时堆置表土等。对本工程而言,工程的建设过程将带来土地占用、工程开挖、表土临时堆放、施工临时用地等对工程范围内的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为进一步完善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应在施工场地和临时堆土场四周布设排水沟、沉砂池等临时防护措施,防止水流对裸露地表的冲刷,尽量避免增加新的水土流失。

施工材料分类堆放,并采用彩条布垫砂、石、水泥、表土等,尽量保证原有的地表组成物质。在场地平整过程中,依地势进行场地布置,开挖的少量土石方用于坑凹回填或场平覆土。结合施工组织和施工时序,合理利用施工场地,严禁任意扩大施工场地占地范围或改变施工场地位置。项目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撤离临时施工设施,及时回复绿化。

10.2.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建设除了施工期的生态影响外,在其运营期也将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现有土地进行改造、建设和园林绿化,将会有一定数量的乔灌草引入,生物组分的异质性提高,生物量增加,区域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提高;由于加强管理,人为对绿地、林木的浇灌,生物生长量将大大提高。

10.2.2.1 土地利用影响

本项目是在原址上进行的改扩建,因此建成以后对土地的利用类型、生态系统的改变不大。

10.2.2.2 对区域植被的影响

随着本项目的绿化建设,引进多种观赏、防护等植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内植物的多样性。由于绿化面积相对较大,因此生物量将有所增加。

10.2.2.3 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本项目建成后,厂区内主要以厂房、硬化路面为主。

通过绿化,增加乔木树种的比例并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按照项目建设规划,厂区内道路两侧及各类设施处,均得到较好的绿化,它们作为廊道,能增加区内景观的连通性。起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阻隔恶臭气体扩散的作用。因此,项目建成后,绿地景观的优势度能得到提高。

10.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0.3.1 施工期

施工期间,采用的主要是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1、为了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建设单位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在暴雨季节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并减少雨季时的施工,对施工道路的设计,土石方挖填等方案进行周密论证,优选出水土流失较少的方案。

2、在开挖建设中,应尽量避开雨季。为防止雨季雨水无序进入建设区造成冲刷,需在厂址周围设置排水明渠,排水明渠采用浆砌块石形式,断面为矩形,该措施也应作为施工期水保的导水主导方案。

3、为将影响降至最低,设计中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具体措施是:场区内设截洪沟,保证清污分流,将雨水排至场外;并进行植被、绿化,这样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了环境。

施工期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要尽量做到挖、填方的平衡,减少借方和弃方,开挖的土方尽量作为施工场地平整回填之用,不能回用应及时运往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处理,不能在场区内长时间堆存,其堆放场地须采取防止水土流失措施,如挡土墙等。

4、施工中所用材料统一堆放管理,设置专门的材料场。

5、施工中占用的非征用地,应及时恢复原有功能,实在不能恢复的,应采取补救措

施。

6、加强施工管理,把拟建项目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植被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对地区植被的保护,采取措施,尽力减少土壤侵蚀。

10.3.2 运营期

为减少施工期对植物的影响,施工中要尽量保护好周围的植被,施工过程要尽量实施绿化工程,最好与工程同步进行。对于不到采伐期的苗木,应进行迁地移栽。场内的较大的树在建设时应加强保护,必要时可进行异地移栽。

在工程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绿化建设,在物种配置时异地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树种,注意乔、灌、草的结合,既要考虑生态功能,又要考虑美观的生态价值。

为美化环境,在垃圾焚烧厂工程建成后,应植树造林,办公楼和生活区前种植观赏花草,美化环境,使垃圾焚烧厂成为一个办公条件舒适、环境优美、善心悦目的人造景观。

通过增加垃圾焚烧厂的绿化面积,包括整个厂区的美化和立体绿化,可将厂区与周围环境进行绿色隔离。绿地的布置从工艺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垃圾焚烧厂的绿地可分为场前绿地、防护绿地、缓冲绿地三种。

1、场前绿地位于垃圾焚烧厂的前区,以美化环境、防噪和除臭为主,种植常绿树、灌木、草地等,以丰富四季景色。

2、防护绿地主要是废气、恶臭卫生隔离防护绿地,呈带状布置在生产区和辅助区场界之间,带宽20~30m。倡议北方高大树木、灌木、花卉和草类交替种植成密实的混合林带,对净化空气起到一定作用。

3、缓冲绿地分布在生产区内,对厂区废气、恶臭源一侧规则布置,对NH3、H2S等恶臭气体吸收效果好的树种,靠近粉尘源一侧布置对空气净化效果好的树种。

10.3.3 水土保持措施

1、加强绿化,减轻雨水对厂区的冲刷。

2、加强焚烧厂的管理,控制各种项目的地表剥离,加强项目完成后对破坏植被的恢复。

10.3.4 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对垃圾进出焚烧厂的道路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尽量避免经过居民密集区域,垃圾要密封运输,及时清扫道路,以免散落的垃圾对周围居民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焚烧厂应圈以围墙,以防出现非正常道路,无限制的随便进出,不仅不利于保卫,而且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威胁。

焚烧厂应对有毒有害或爆炸性物品如杀虫剂、除草剂、易燃物等,设置特殊的库房加以保管。其他可燃性物品如柴油、汽油、润滑油等,应存放在有完整标记的桶或容器内。

10.4 土壤现状评价

本次环评委托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同时引用中持伊迪亚(北京)环境检测分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15日对厂区周边土壤环境二噁英进行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

10.4.1 土壤现状监测

10.4.1.1 监测点位

本次评价布设3个土壤质量监测点,监测布点情况详见表10.4-1(1)和图5.1-1。

表10.4-1(1)土壤现状监测点情况一览表

点位名称方位

距离

(m)

监测项目功能意义

1# 拟建项目

厂区

————

pH、Hg、Cr、Cd、Pb、

As、Cu、Zn、Ni、阳离子

交换量、氟化物

拟建厂址土壤质量背景值

2# 北尧村S 811

pH、Hg、Cr、Cd、Pb、

As、Cu、Zn、Ni、阳离子

交换量、氟化物

拟建厂址主导风向上风向

3# 红庙村N 863

pH、Hg、Cr、Cd、Pb、

As、Cu、Zn、Ni、阳离子

交换量、氟化物

拟建厂址主导风向下风向

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

表10.4-1(2)引用的土壤二噁英监测点情况一览表

序号点位描述方位距离(m) 监测项目

1#

厂界南侧,距厂址约300米。

E116°38′19″,N35°31′47″。

S 300 二噁英

2# 以垃圾仓为中心,西北偏北方向约1200米。

E116°38′15″,N35°32′24″。

NN

W

1200 二噁英

3# 厂界西侧50米草地。E116°38′21″,N35°32′3″。W 50 二噁英

10.4.1.2 监测项目

本项目监测项目为:pH、Hg、Cr、Cd、Pb、As、Cu、Zn、Ni、阳离子交换量、氟化物、二噁英,共12项。

10.4.1.3 监测频率与时间

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5月17日监测一天,监测一次。中持伊迪亚(北京)环境检测分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15日对二噁英采样监测,监测一天,监测一次。

10.4.1.4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中规定执行。具体监测方法见表10.4-2。

表10.4-2 土壤监测与分析方法

检测项目标准代号分析方法检出限pH L Y/T 1239-1999 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

锌HJ 350-2007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1 mg/kg 铅GB/T 17141-1997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2 mg/kg 镉GB/T 17141-1997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02 mg/kg 铬HJ 350-2007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5 mg/kg 镍HJ 350-2007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5 mg/kg 汞GB/T22105.1-2008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0.002 mg/kg 铜HJ 350-2007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1 mg/kg 砷GB/T22105.2-2008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0.01 mg/kg 阳离子交换量L Y/T 1243-1999 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0.1 cmol(+)/kg 氟化物GB/T 22104-2008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125 mg/kg

二噁英

土壤和沉积物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

辨质谱法HJ77.4-2008

——

10.4.1.5 监测结果

土壤各取样点监测结果见表10.4-3(1)和表10.4-3(2)。

表10.4-3(1)土壤现状监测结果

检测参数

点位

1#拟建项目厂区内2#北尧村3#红庙村

pH(无量纲)7.55 7.49 7.47

汞(mg/kg)0.027 0.039 0.041

总铬(mg/kg)67.9 67.9 67.1

镉(mg/kg)0.18 0.16 0.21

铅(mg/kg)28.2 25.1 30.3

砷(mg/kg) 6.47 7.01 5.87

铜(mg/kg)26.5 27.1 24.1

锌(mg/kg)72.2 73.8 74.6

镍(mg/kg)31.3 32.0 28.9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9.54 13.6 15.7 *氟化物(mg/kg)483 591 580

注:①pH无量纲;②阳离子交换量单位为cmol/kg;③其他单位为mg/kg

表10.4-3(2)引用的土壤二噁英测定结果

序号点位描述二噁英浓度(ngTEQ/kg-dry)

1#

厂界南侧,距厂址约300米。

E116°38’19’’,N35°31’47’’。

0.77

2# 以垃圾仓为中心,西北偏北方向约1200米。

E116°38’15’’,N35°32’24’’。

1.5

3# 厂界西侧50米草地。E116°38’21’’,N35°32’3’’。 6.3

10.4.2 土壤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其中氟化物采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表4全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土壤现状评价标准见表10.4-4。

表10.4-4 土壤现状评价标准

项目Hg As Cr Cu Cd Pb Zn Ni

氟化

二级标准值

pH<6.5 ≤0.3≤40≤150≤50≤0.3≤250≤200 ≤40

≤2000 6.5

pH>7.5 ≤1.0≤25≤250≤100≤0.6≤350≤300 ≤60

注:①pH无量纲;②阳离子交换量单位为cmol/kg;③其他单位为mg/kg 注:二噁英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故不进行评价,仅留现状值。

2、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

对于浓度越高危害越大的评价因子,计算公式为:

0i

i i

C S C =

式中:S i -第i 种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

C i -第i 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 C 0i -第i 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3、评价结果

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列于表10.4-5。

表10.4-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单因子指数结果表

检测参数 点位

1#拟建项目厂区内

2#北尧村 3#红庙村 汞 0.03 0.08 0.08 总铬 0.27 0.34 0.34 镉 0.30 0.53 0.70 铅 0.08 0.08 0.10 砷 0.26 0.23 0.20 铜 0.27 0.27 0.24 锌 0.24 0.30 0.30 镍 0.52 0.64 0.58 *氟化物

0.24

0.30

0.29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项目各监测点各监测因子均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10.4.3 土壤影响分析

10.4.3.1 拟建项目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的现象。土壤污染可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发育,以致造成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并可通过食物链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直接危害,甚至形成对有机生命的超地方性的危害。

拟建项目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主要类型有以下四种:

(1)大气污染型:污染物质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重金属、二噁英、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降落到地表可引起土壤酸化,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各种大气飘尘(包括重金属、非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性散落物)等降落地面,会造成土壤的多种污染。

(2)水污染型:拟建项目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或事故状态下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发生泄漏,致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型:拟建项目污水处理站污泥、生活垃圾等在运输、贮存或堆放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洗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

10.4.3.2 土壤污染控制措施

1、控制拟建项目“三废”的排放。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清洁工艺,以减少污染物质;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和总量要求。

2、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做好对设备的维护、检修,切实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同时,应加强关键部位的安全防护、报警措施,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防事故的发生。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生物,但是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生物,这是为什么呢而现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远古的人类,这又是为什么呢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都是本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在19世纪初世界人口为,到了2011年世界的人口突破了 。 2、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 5、湖泊污染导致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6、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新的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我国的人口形势 讨论

1、什么时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侯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什么 探究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1、森林遭到严重的滥伐后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森林遭到破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滥伐森林将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减弱,不能为森林中的消费者提供营养和食物,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平衡,轻者导致依靠森林的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重者导致生物灭绝、森林消失。 2、工厂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直接导致空气污染。还会通过大气循环,影响降水,导致江河湖海污染。如果浓烟中含有大量硫酸物质,还会形成酸雨,从而影响建筑物、农作物。也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近些年来,我国不少湖泊发生严重污染现象,导致蓝藻大量滋生,形成水华,湖水变臭鱼虾难于生存。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湖泊以清澈秀美的貌 湖区里滋生了大量的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4、有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不赞同这种看法。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的重要成果有“三北”防护林等等。 5、对受伤的野鸟进行救治和喂养,待鸟康复后,将它放归大自然。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 二、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 主要包括构成系统的生物组成(种类)及其数量,生物组成在系统中的时空分布和相互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非生物组成分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 生物组份:初级生产者:根系、藻类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消费者:植食、菌食和肉食性土壤动物; 分解者: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非生物组份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土壤生物的栖居环境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赋予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机构特质,而且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因此,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分析是功能研究的基础。 结构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详见下表(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生态系统机构的影响非常重要,未单独列出)。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保持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有时生态系统的功能 又称为生态系统过程; 2、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样,土壤生态系统系统的功能也主要包括能流、物质循环和信息 流等过程,它们是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动力; 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密不可分: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或过程 格局,而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因而生态系统机构和功能的演进或退化总是相伴进行的; 能量流 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能量流,简称能流。 土壤生态系统的能流以植物和土壤藻类等初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为开端,然后这些生物或其残体中的能量进一步沿食物链向下传递,同时伴随着向环境的消散:

土壤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内容 1、初级生产者的能量(光能)同化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分配; 2、次级生产者的能量摄取量、同化量、排泄分泌量、呼吸量和次级生产力; 3、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在各隔室中的流通量和现存量,最终建立能流模型,揭示能量沿土壤碎屑食物网的流动规律; 4、土壤生物群落或系统演替中的能流特征以及干扰对能流过程的影响。 物质循环 物质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返回到环境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过程,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养分循环的概念 生物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循环叫做养分循环。水分是养分循环的重要载体,往往是相互伴随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201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律地位相对技术导则或技术规范而言更为高级。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一般使用GB编号,且经国家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同意发布。 本导则HJ19-2011与原导则HJ/T19-1997明显不同的变化之一:是对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导则判断评价等级主要由两个方面来决定: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工程占地范围。而且给出了一个占地范围表格。相对于原导则,可操作性明显增强。这是广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是新导则的显著进步。 注意这个占地范围,是包括水域的。而且是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需要考虑。当然,如果临时占地是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的,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永久占地来判断(而不是需要叠加的,呵呵)。 另外,导则给出了其他几个特殊情况: (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0 生态及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故本次环评将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10.1 生态环境现状 10.1.1 拟建场址 10.1.1.1 生态环境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本项目位于济宁市北郊李营镇北尧村北,济宁至宁阳公路以东,日东高速公路北侧,距济宁市城市规划区边界约11km,厂区地理位置详见图2.1-1。厂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本项目所在厂区土地利用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用地性质符合要求。项目国有土地使用证见附件11。 2、生物分布现状 (1)植物现状 该区域受人类干扰历史长、强度大,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 (2)动物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该区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蛇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1-1。 表10.1-1 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表 鸟类喜鹊、大山雀、大杜鹃、楼燕、家燕、鹌鹑、大嘴乌鸦、黄雀、灰燕、小嘴乌鸦等 兽类黄鼠狼、野兔、刺猬、老鼠、野猫等 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 爬行动物壁虎、蛇等 节肢动物蜜蜂、蜻蜒、螳螂、蚱蜢、蝉、蚊、蝴蝶、萤火虫、臭虫、三化螟、黄蜂等

(3)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 依据《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经逐一对照查询,评价区无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现场踏勘亦未见珍稀濒危植物。评价区及周围也无国家保护动物。 3、生态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可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风景区、水源地等生态敏感保护目标。 10.1.1.2 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省土壤图》(1990年3月)中的具体划分,厂址范围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黄色耕土。通透性较好,褐土肥力一般,适种性广。 项目区所在地区土壤侵蚀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其中降雨和地形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乱堆乱放以及陡坡开荒、铲草皮、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产生或加剧了水土流失。 根据国家关于全国土壤水蚀和风蚀按6级划分的原则和指标范围,具体见表10.1-2。评价区土壤侵蚀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680t/km2·a。评价区每年土壤流失背景值为65t。 表10.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程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剧烈 侵蚀模数(t/km2·a)<200 ~2500 ~5000 ~8000 ~15000 >15000 流失厚度<0.15 ~1.9 ~3.7 ~5.9 ~11.1 >11.1 10.1.1.3 景观生态现状 区域内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因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物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决定。评价区为本项目一期工程现有厂址,评价区附近主要为本项目东侧的济宁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填埋区以及济宁市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均为明显受到人类干扰痕迹的区域。 评价区内的道路、沟渠作为景观内的人工廊道,起到分割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的作用。总体看来,拟建项目区的景观异质性较低。 综合分析认为:评价区人类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生物组分异质化程度较低。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0.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目的 本次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恢复、改善建设区域的生态功能方面论述建设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提出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对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干扰和破坏的措施,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10.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0.2.1土地利用现状及周围环境概况 拟建项目用地为规划中的工业用地,经调查,拟建厂址位于现有厂区内,周围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另外还有田间杂草,黄背草、狗尾草等,植被单一。厂址周围以人工生态为主,主要是农田、道路以及村落等 10.2.2生态系统现状 经实地调查,拟建厂址周围共有5种生态系统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广;林地生态系统以农田林网和果园为主,点、片、带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湿地生态系统以河道两侧为主,另外低洼地零星分布,生活着部分水生生物;村镇生态系统中生产、生活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路际生态系统中各级别道路和道路防护林贯穿于各类生态系统。拟建项目厂址周围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0.2-1。 表10.2-1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10.2.3植物多样性及常见植物 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物有320种。其中,被子植物72科,206属,303种(双子叶植物56科,147属,214种;单子叶植物16科,59属,89种);苔藓植物l科1属1种;蕨类植物4科,4属,6种。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主要乔木有旱柳、刺槐、毛白杨、榆;灌木有白蜡、杞柳、荆条、酸枣、铁扫帚等;草本植物有黄背草、苦菜、白莲蒿、狗尾草、结缕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等;藤本植物有葡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谷子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等;豆瓜菜物种有黄豆、绿豆、豆角、豌豆、茄子、番茄、葱、白菜、菜心、萝卜、芥菜等。 10.2.4植物群落类型 1、农作物群落:大部分面积为农田,种植农作物。主要的农作物群落为小麦和玉米群落。 2、农田杂草群落:生长于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地段,植被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如马唐、狗尾草群落,伴生有鹅观草、小蓟、米口袋、蒺藜、苦菜及胡枝子、酸枣等小灌木。多为伴人植物,受人为干扰较大。 3、杨林群落:主要以毛白杨为主。杨树林下主要有野古草、狗尾草、苦菜、牡丹等。多为用材林和农田林网,人工群落,除有少部分人工栽培的灌木外,其它一般无野生灌木。 4、湿地群落:分布于低洼地和河道两侧,多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天然植被有芦苇、苔草、灯心草、香蒲、白茅、节节草等。 10.2.5动物分布现状 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据调查,境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蟾蜍、蛙和喜鹊、麻雀等鸟类。家禽家畜,养殖种类有猪、牛、狗、鸡、鸭、鹅等传统种类,主要动物资源情况见表10.2-2。 表10.2-2主要动物资源情况一览表 10.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第八章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第八章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8.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1.1生态背景调查 (1)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功能区划 依据《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属于黄土丘陵东部强烈侵蚀农业生态功能区。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功能主要为农业生态区。 (2)区域内的主要动物分布 区域内主要的鸟类有:雉(野鸡、山鸡)、石机(嘎拉鸡)、啄木鸟、麻雀、燕子(家燕)、鸽子(白鸽、灰鸽)、小杜鹃、戴胜(臊布谷)、斑鸠(斑斑扑鸽)、鸿雁(咕噜雁)、红嘴山鸦、乌鸦、猫头鹰、凤头百灵(铜铃儿)、大杜鹃(布谷鸟)、云雀(渐渐高)、地雀等。 区域内主要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有:花鼠(居里猫)、刺猬、中华鼢鼠(瞎瞎)、达乌尔鼠兔(青台子)、达乌尔黄鼠(黄鼠)、褐家鼠(老鼠)、小家鼠(耗子)、蝙蝠(野别狐)、旱貂(崖獭子)、黄鼬(黄鼠狼)、蒙古兔(野兔)、五趾跳鼠(跳鼠儿)。 区域内主要的昆虫有:马蜂、麻子蜂、蝶、蛾、蝉、螳螂、蜘蛛、蚯蚓、蜈蚣、蚰蜓、蜻蜓、蝎、促织、蜗牛、蚊、蝇、天牛等。爬行动物主要有黑脊蛇、枕纹棉蛇、乌稍蛇、黄脊蛇。两栖类动物:花背蟾蜍(癞蛤蟆)、青蛙(田鸡)。 (3)区域内主要植物分布 乔木:白杨树、核桃、柳树、榆树、椿树(香椿、臭椿)、槐树、柏树、松树、桐树。 灌木:樱树、花椒树、沙棘、山毛桃。 草的品种:苦苣菜、白黎(灰条)、野胡麻、马莲、艾蒿、白茅(倒生)、蒺藜(八楞)、荠菜(荠荠菜)、腺茎独行菜(辣辣)、狼柴草(绵蓬)、骆驼蓬(臭蓬)、鹤虱(羊然然)、宾草、苋麻、苦荬菜(马苦苣)、黄花、狗尾草、大蓟(驴杏儿刺)、桃叶蓼(燕儿草)、地肤(简简扫竹)、细果角茴香(牛延水)、羊胡草、天旋子、野葵(小七花)、小车前、丝叶芽葱(黄鼠草)等,人工种草主要草种是苜蓿。 农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胡麻、豌豆、扁豆、油麦、谷子等等。 经济树种有:苹果、桃树、李子树、杏树、梨树。 药材主要有:甘草、冬花、地骨皮、艾叶、秦艽、地黄、天仙子、茵成、蒲公英、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环境管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文物保护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1. 目的 本评价的目的是分析项目建设前后对此区域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性保护措施,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7.2.范围 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环境。 7.3.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及周边1km2生态系统。 7.4. 内容与方法 7.4.1内容 分析本项目建设前后区域内的土壤、水、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绿地、水土流失、景观等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变化。 7.4.2分析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文字的定性对比分析描述为主,适当辅以预测分析。 7.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5.1 土壤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市境决口、泛滥、改道,使微地貌起伏不平,显著差异,形成临黄滩地、新积土地、背河洼地、冲积和风积沙丘沙地、黄河故道条带状沙丘地、黄土岗地、脱潮土地、泛淤平地等地种。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受黄河冲积影响,成土母质主要为黄河冲积

物。在经历长期的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种植之后,现在#市境内的土壤可分为潮土、盐土、风沙土、新积土四个大类,其中潮土类占整个土壤面积的97%,而且大部分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 7.5.2区域生物多样性 据调查,区内养殖动物主要有猫、狗、兔、鸽、画眉、百灵、鹅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虫类等。 区内植物以栽培种植为主,乔本科主要有泡桐、刺槐、毛白杨、沙兰杨、榆、椿、松、柏、格、银杏、合欢等;花灌木类主要有木丁香、碧桃、榆叶梅、紫蔽、月季、红叶李、海棠、迎春、连翘等;常绿灌木主要有冬青、黄杨、侧柏等;草花类主要有各种菊花(2000多个品种)兰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刺槐、蔷蔽、酸枣、构相、圣柳、芦苇、蒲草、艾篙、目稽、狗尾草等。 鱼塘内水生生物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如鲢鱼、鲤鱼、鲫鱼、白条、泥鳅。 7.5.3区域植被 实地调查显示,项目区有1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的毛白杨20多棵,高度3~4m,胸径2.5~3cm;地上草本植物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 以下;由于这里原来分布着对外进行垂钓经营活动的7个鱼塘,人为活动的干扰严重,此地草本植物较为稀疏,物种较少。 项目区西侧作为项目的周边环境,在该项目的评价范围之内;该区有10m宽大堤防护林带,植被发育较好;乔木层居多,毛白杨林群落为主要植物群落,同时伴生着数量较少的其它树种;毛白杨高度3~4.5m,胸径2.5~4cm,郁闭度为0.4~0.55;基本无灌木层,林下的草本植物较为茂盛,且多为喜光植物,高度在35cm以下;物种较为丰富,主要有鹅观草、知风草、狗尾草等,草本层盖度80%。 由于该区土壤较厚,水分较为充足,植物生长良好,有较高的物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报告编写提纲(风景名胜区)

B B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编写提纲 前言 1 总论 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2 编制依据 1.3 论证目的与原则 1.4 生态环境影响论证范围及时段 1.5 生态环境敏感点与保护目标 1.6 论证内容 1.7 生态环境影响论证技术路线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2 规划符合性分析 2.3 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2.4 生态影响源及其强度 3 项目涉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现状调查 3.1 主要生态功能 3.2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3.3 陆生动植物调查 3.4 水生生物调查 3.5 水资源调查 3.6 水土保持调查 3.7 自然遗迹调查 3.8 土地利用调查 3.9 历史沿革与管控要求 3.10 既有项目现状 3.1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3.12 论证区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论证 4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生态系统及主要生态因子影响分析 4.2 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3 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4 风景名胜影响分析 4.5 水资源影响分析 4.6 水土保持影响分析 4.7 自然遗迹影响分析 4.8 景观影响分析 4.9 累积生态影响分析

5 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5.1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5.2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5.3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5.4 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5.5 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清单 6 涉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项目建设基本原则符合性分析6.1 生态功能影响分析 6.2 国土空间性质影响分析 6.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4 保护面积影响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图件 8.1 附件 8.2 附表 8.3 附图 8.4 其他提交材料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2、责任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3、治理范围 株洲市天元区栗雨片区位于天元区北端栗雨工业园内,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范围周围道路包括黑龙江路、规划二路、湘芸路、沿江北路、西环线、珠江北路,总面积313.2万平方米。该区域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株洲市规划,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4、治理思路 区域内土壤主要是镉超标和铅超标,其中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00%。 (1)对栗雨片区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采用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2)对于栗雨片区部分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和作为教育用地的含重金属土壤,送至土壤修复中心采用淋洗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以根据栗雨片区规划在重要区域进行回填。 经上述处理后的土壤质量符合或经治理后符合功能转换相关要求,可进行功能转换,按株洲市规划,将转换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5、治理规模 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根据现状调查和分析(具体见7.5节),得出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的概况如表3-1: 表3-1 栗雨片土壤污染现状明细表 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规模用面积乘以平均深度得出土方量,土方量乘以容重的出土壤总质量。经计算得出: 治理以Cd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313.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0.25米,约合78.3万立方米,其中75.95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处理,对污染严重(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要求的)、土地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范围内的2.24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洗处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 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概要 4.2.1 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 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下列不同环境要素(或称评价项目)的评价,即: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土壤与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珍贵”景观以及日照、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建设项目对上述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统称为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单项影响评价)。 4.2.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2.2.1 按照4.1中的划分依据,可将上述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导则。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 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9.1区域概况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生态亚区—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地生态亚区,113 -1攀西矿产-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 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 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 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该矿区建设项目建设未涉及《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卷85分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85.0分,用时1160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 A.容纳SO2 B.容纳NO2 C.容纳COD D.容纳污染物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一般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二是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等的完整性;三是()或已有的管理区界。 A.河流界线 B.道路界线 C.行政边界 D.海洋岸线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3.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在()年开始实施的。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环评法》第七条规定,()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A.土地利用

B.地级市 C.直辖市 D.省会城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通过对规划可能涉及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A.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 B.收集有关基础数据 C.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域的有关情况 D.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E.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2.环境影响评价在()、()、()和()层次的应用称为战略环境评价。A.法律 B.政策 C.规划 D.计划 E.项目 用户答案:[BCDE] 得分:8.00 3.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较窄,内容比较专的规划,包括()、()、()、()、()、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A.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林业 E.能源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4.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A.战略决策的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子系统也存在不确定性; B.社会、经济的条件不确定性; C.大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D.外部政策的不确定性;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分析及其对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因为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害,如南方的泥石流,北方的沙尘暴等等灾害。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一是制度根源,二是文化根源,三是科技技术问题,四是人为根源。对生态问题的不断认识和反思,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 2.制度根源 制度根源在于我国建国早期对于人口政策十分宽放,人口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现在的13.3亿,增长了1.46倍。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十分大的压力,这其中包括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得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主要依靠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过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我国的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二是工业大而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低价和无价政策制度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衰败,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资源价格的不合理同时导致了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错误认识。制度上的缺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不清,相互配合不够协调,环境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技术手段差,执法不严,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保护没有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须同时配套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市场条件下的环境保护投入保障机制,缺乏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改善环境质量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各种制度根源都导致了生态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20, 10(2), 194-19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5877667.html,/journal/ae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5877667.html,/10.12677/aep.2020.102022 Impacts of Invasion Plant on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eyu Yang, Lanfang Yang*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20th, 2020; accepted: Apr. 13th, 2020; published: Apr. 20th, 2020 Abstract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s usually change indigenous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their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he invasive success of alien plants will destroy the original soil ecosystem, which will lead to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ecurity problems. There are about 658 spec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ports about the invasive plants, the impact of invasive plants on the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rarely reviewe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impact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on soil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know the invasive mechanism and the harm of the invasive plant,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s. Keywords Alien Plant Invasion,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il Organism, Soil Animal, Indigenous Plant,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杨泽宇,杨兰芳*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13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20日 摘要 入侵植物通常会改变入侵地的土壤生态环境以适应其生长和繁殖,当其入侵成功后,就会损伤甚至破坏*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