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的命名比较复杂,这里不做表述。

(三)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又分为自号和赠号。

自号: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五柳先生、青莲居士、东坡居士。

赠号: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谪仙人、贺梅子、张三影。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她将随着中华民族的脚步,不断的进化,将继续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虽说,现代社会中姓名已经从复杂到简单化,但我们应当了解其的起源与发展,将我们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人名用字的语言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时代性 纵观几千年中国取名史,断代的时代性特征是如此强烈。 自商汤的六世祖上报甲开始,历代商王均以十干取名,如成汤名大乙,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等,因兵败而自焚的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名辛,所以又称帝辛。换了今天,谁要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为下一代取名,很可能被人讥为浅陋平庸。然而当时无论是安排农事生产或进行巫筮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在权贵者看来,这却是最好的称谓。 到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根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泛神观念,还顽固地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因此,人们又特别爱用动物的称谓来取名,著名的便有董狐、竖貂、阳虎、乐羊、触龙、西门豹、项燕等人。 两晋南北朝时,吏治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竞慕虚玄,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又成一时风气。如“之乎者也”的“之”,最称时髦,涌现过一大批?“之”为名的出名人物,如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到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它则“昙”、“智”、“净”、“僧”、“玄”、“灵”等,不一而足。又北朝人则多以神将取名,曰“夜叉”,曰“罗刹”,曰“金刚”,曰“力士”,赵(区瓦)北(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此辟有专篇。 唐宋时文苑勃兴,风气流畅开放,远过于昔,取名方式和格例众多,但也并非没有若干时代特点可寻。如“文”、“德”、“忠”、“信”等彰德之字,“老”、“叟”、“翁”、“父”(甫)等倚年之词,大量人名。 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当是强调民族界别的统治政策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汉字与取名文化

汉字与取名文化 内容摘要: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这里,我们依据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来看看我们的取名,这也是个丰富的文化。我们有的取名很多,比如人取名,公司取名,植物取名等等。这些都是与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汉文化,艺术,取名,公司,植物,博大精深。 一、汉字与人取名的文化 1、从中国的取名角度来看,有些人认为取名是有讲究的,从历史的习 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而“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在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取名都是根据汉字文化。例如,起名选多音字,名中用生僻字,起个双名,名字不同声调,字型结构有变化,用谐音的,改用古代的名字等等。他们取名想符合个人的命理,也就是说通过命理选出您的喜用神,然后根据您喜欢的字进行组合。符合个人风格及个性,取名要根据本人的性格信息来取,尽量弥补性格中的劣势,突显本身的优势,避免和家族中的同性,特别是长辈重名;符合音律学、音韵学,指取好的名字,要豪放大气、朗朗上口、好听好记,因为名字从心理学上讲,叫首因效应,是给人的第一感受,好听的名字是很容易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的。姓名,传承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人的精,气神!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玄机!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汉语与中国文化

看《汉语与中国文化》有感 专业:古代文学学号:20101104051 姓名:赵明俊林宝卿先生在这本书之中从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对象、性质、意义和方法,以及汉字、词语、语法、熟语与中国文化等方面分八章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解读。本着“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的研究模式,通过引证大量生动的语言事实,反映了当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最新成果,其论点和材料不仅能进一步证明“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而且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补充了新血液、完善了新观点。 在第一章引论中,作者分三节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性质、意义、方法,中国汉语与文化研究简况进行了概述,对一些宏观上的概念和关系作了说明。首先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我们必须要从大的方面了解语言到底和文化存在什么关系。在文章中,作者对语言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将语言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将文化的定义也总结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意义。如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对文化的阐释是:“文化史一种沉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文化史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简单来说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阐释无疑是从广义上给文化作的定义。但是我认为对于文化的含义我们应该以

一种广义的视角去给定一个狭义的定义,这不仅可以在研究的时候不因概念过大而论述不清,同时也避免论述工作卷帙浩繁而劳而无功无用。了解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作者接下来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们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我认为语言和文化并不是简单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得以传承的媒介,它本身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文化这个庞大的及机器,同时它也是这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油,它调理这这个机器,使它能持续的运行而不断层。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我们将时针拨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文化必然是人创造的,它必然与自然相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从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人,无疑经过了漫长年代,甚至远远长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在这个无记录的空白年代,我们连人的界定都无法确定,那怎么谈文化,而且早期的语言无疑只是一些代表了特定意义的符号,还无法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成系统的语言,那么这时候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分析,如何界定,也是我疑惑的地方。 在文中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是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二是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到底语言的存在是不是以文化的存在为转移,这点我觉得还值得商榷。我觉得语言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聚居的扩大自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形声字;会意字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

最新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刘晨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中庸之道。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

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贡献及与时代的关系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贡献及与时代的关系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三年六月 正文

关键字:文字时代影响贡献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古代文字的重大贡献以及文字与中国国古代时代的关系。 1 文字 1.1 文字的产生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再到楷书。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人类杜会之初,因生产力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这几种方法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後,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移转,变成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1.2汉字的发展 1.2.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 本书简介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 “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 “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精选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精选作文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精选作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精选作文【一】常常流连于古人的诗词歌赋,但觉古人寥寥数句,或奇伟磅礴,或阴柔秀美,便即跃然纸上,便叹道汉语神奇。无论鸿篇巨制,抑或散文小品,均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绪到处,文字仿佛已不是文字,字里行间尽是画卷。 在汉语文字间,想象,俨然成了必备的工具。 于是,便佩服上古的仓颉,是怎样,才能勾起一个民族的全部想象力?比如一个“旦”字,几千年未曾改变,只区区五画,便勾勒出旭日喷薄,阳光普照,而它恰恰是“早晨”之意。想必,汉语当是最简洁,最有内涵之语言吧。 “落日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歌唱晚,响穷蓬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此句当为自古秋色之魁首。秋的凄凉哀婉尽付字间,跃入眼帘的是字,到了脑海,便成了一幅绵延千年的画卷。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玉环的奢靡一笔写尽;“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箫声悠悠,更添夜之凄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风物尽融入诗句中。 因此方知,凭着汉语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堪称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国外有人说中国人因教育体制而缺乏想象力,真是无稽之谈。恰恰熟稔拼音字母的洋人学汉语时却缺乏理解能力,可见,汉语是想

象力的试金石。 想象力,决不单单是能设计出飞机大炮或能进行科学上的创造,或许,连三岁小儿也能心领神会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有些人也一生都无法理解呢。 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汉语,在漫长的岁月中,汉语汉字将我们陶冶成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将我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化外之民,变成了看见残砖破瓦间的一枝野花便能吟诵出“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的浪漫民族。最重要的,汉语汉字赋予了我们其他民族不具备的想象力。 书写在泛黄的典籍上的方块字,是行间的画卷,是字里的山水,是无声的韶乐,足以使我们“三月不知肉味”。汉语汉字是整个中华民族,十数亿龙的传人想象力的源泉。 感谢汉字,行间的画卷,教会我们,在思想的天空中恣意翱翔。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精选作文【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得以记录下来的大功臣就是汉字,汉字的作用不单单是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她穿越了五千余年,经过岁月的洗仍然熠熠生辉。汉字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的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积累,是民族的文化,铭刻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汉字在形体上逐步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它由4300年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