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分布与成因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地球陆地外表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涉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类型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

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貌。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⑥风蚀谷。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分布

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米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米。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火山地貌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这种山体称为火山。

分布

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山;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成因与规模

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

各地不一,规模较大的火山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径可达数百米。如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对高度达4572米,火山口的直径为625米。规模较小的火山,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火山有时成群分布,称为火山群。

形态结构

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

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①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②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③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④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①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②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③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前者多由中心喷发形成,后者常与裂隙喷发有关。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如上层的熔岩被侵蚀,火山颈成为突出地面的柱状山,称为颈丘。

类型

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①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夏威夷岛和冰岛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②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火口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进而向上隆胀形成。③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苏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④马尔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一般分为七大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冰川、海岸。 1、平原 平原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个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平原有两大类型:独立型平原,是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例如长江下游平原。从属型平原,是某种更大地形里的构成单位,高原可以包括盆地(青藏高原就包括柴达木盆地),而盆地常有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丘陵等,例如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几个平原都在盆地里。 2、高原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按高原面的形态可将高原分几种类型:一种是顶面较平坦的高原,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一种是地面起伏较大,顶面仍相当宽广的高原,如中国青藏高原;一种是分割高原,如中国的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 3、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 4、丘陵

是指地球岩石圈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5、盆地 盆地是盆状地形,主要特征是四周高(山脉或其它山地隆起带)、中部低(平原和丘陵),有完全型盆地和非完全型盆地。是世界五大基本陆地地形之一,在全球分布广泛。盆地与平原的关系:一些盆地包括平原、丘陵和河谷;有的平原中间的大凹形区域也是盆地,如华北平原里有渤海-华北盆地的一部分,西伯利亚平原的大凹形就是西伯利亚盆地。 6、冰川 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国际冰川编目规定:凡是面积超过0.1平方千米的多年性雪堆和冰体都应编入冰川目录。 7、海岸 海岸(又称滨),分为海岸、湖岸及河岸,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其中有众多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称为滩。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指海滨或滨海的陆地边界、紧接海洋边缘的陆地。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1世界五大地形 平原 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则是平原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和丘陵的区别在于起伏较小。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

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盆地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2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陆地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不同的地形区之间往往以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线.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三大丘陵:

常见的地貌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盆地地貌、河谷地貌、沙漠地貌、岛屿地貌和海洋地貌等。下面将对每种地貌类型进行详细描述。 高山地貌是指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地貌。它们通常由大规模的岩石构成,形成了陡峭的山峰和深谷。高山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和构造抬升,导致岩石的抬升和侵蚀。典型的高山地貌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平原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域。平原地貌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起伏。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适合农业和城市发展。典型的平原地貌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北美大平原等。 丘陵地貌是介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的地貌类型。丘陵地貌的地形起伏较大,有许多小山丘和小山谷。丘陵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丘陵地貌适宜农业种植和林业发展,也是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典型的丘陵地貌有英国的科茨沃尔德丘陵和中国的丘陵地带等。 盆地地貌是由山脉或丘陵环绕的相对平坦的地区。盆地地貌通常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盆地地貌的特点是地势较低,周围有山脉环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盆地地貌多为农业

和城市发展的热门区域,也是旅游和观光的好去处。典型的盆地地貌有四川盆地和美国科罗拉多盆地等。 河谷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河谷地貌通常由河流切割而成,具有狭长的地形特征。河谷地貌的形成与地壳的抬升、河流的侵蚀和气候等因素有关。河谷地貌在农业、水资源利用和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典型的河谷地貌有亚马逊河谷和长江三峡等。 沙漠地貌是指干旱地区的地貌类型。沙漠地貌通常由于气候干燥和风力侵蚀造成的。沙漠地貌的特点是缺乏水资源,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沙漠地貌的发展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典型的沙漠地貌有撒哈拉沙漠和蒙古戈壁等。 岛屿地貌是指海洋中的陆地形态。岛屿地貌通常由于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地貌的特点是被海水环绕,地形多样,植被丰富,适宜旅游和观光。岛屿地貌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典型的岛屿地貌有夏威夷群岛和马尔代夫等。 海洋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形和地貌特征。海洋地貌通常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形成的。海洋地貌的特点是地形多样,包括海底山脉、海沟、海岸线等。海洋地貌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典型的海洋地貌有大堡礁和马里亚纳海沟等。

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及主要代表地区

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及主要代表地区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km 的巨大球状行星,这个星球的表面积达5.1亿km2,其中有1.49亿km2的陆地。 从海拔最高8844.43m的珠穆朗玛峰到最低的 -392m的约旦死海(不是海,是一个内陆湖泊),陆地表面的形态极其复杂。一般可以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即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五种基本地形各自的特征大致如下。 山地和丘陵是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地貌形态,它们都是以一定的高度凸起于地表之上。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坡度、高度不尽相同。山地高耸、陡峭,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丘陵低矮、平缓,起伏不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0m。 山地多呈线状延伸,故称山脉。我国就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大约占我们国土面积的1/3。有世界上较为著名的山脉,如,位于我国西南边境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其平均海拔高度超过6000m。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这里。再如,纵贯整个南美洲的、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它南北绵延,长达9000余km。

丘陵多成片分布。比较有名的,如我国的江南丘陵和四川丘陵都以其各自所在地区的特殊土壤而被分别称作“红色丘陵”和“紫色丘陵”。 高原和平原又是另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地貌形态。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原”这个字上,“原”字在这里的大意为辽阔、平坦。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海拔高度不同。高原的海拔高度一般大于500m,平原则多小于200m。 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号称“世界屋脊”,自然风光极为独特。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则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面积达500余万 km2。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面积有560万km2。我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基本地形中的第五类是盆地,这个名称非常直观。顾名思义,其形状就像一个盆,周围比较高,而中间地势低平。非洲西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位于该盆地中。

地理中的地貌类型

地理中的地貌类型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自然景观。地貌类型的形成 与地球内部构造、大气、水体、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地理学中,地貌类型被广泛研究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变过程。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貌类型,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 一、高山地貌 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地势陡峭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位于板块运动活跃的 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高山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地壳运动使得地壳板块发生抬升,形成了山脉;而侵蚀作用则通过水、风、冰等力量,将山脉削平,形成山谷、峡谷等地貌形态。高山地貌对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是重要的水源地、气候调节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二、平原地貌 平原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川冲积平原等。平原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携带的沉积物在平原地区沉积下来,逐渐积累形成平坦的地表。平原地貌对农业、城市建设等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三、沙漠地貌 沙漠地貌是指干旱地区的地表形态。沙漠地貌主要分为沙丘地貌和戈壁地貌两 种类型。沙丘地貌是指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其形态各异,有的呈圆顶状,有的呈倒三角形状。戈壁地貌则是指由石质或砾石覆盖的地表,呈现出一片荒凉和干燥的景象。沙漠地貌的形成与气候、风力、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沙漠地貌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新能源的热点地区。

四、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 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如中国的桂林、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为典型和壮丽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溶蚀作用使得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流动,逐渐溶解岩石形成洞穴、地下河流等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对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旅游业的热门景点。 五、海洋地貌 海洋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形态。海洋地貌主要分为海底山脉、海沟、大陆 架等。海底山脉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山脉系统,如大西洋中脊。海沟是指海洋底部的深谷,通常位于两个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如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架是指陆地延伸到海洋中的平坦地区。海洋地貌的形成与海洋地质活动有关,如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海洋地貌对海洋生态、资源开发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 综上所述,地貌类型是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与地球内部 构造、大气、水体、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地貌类型对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为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空间。通过对地貌类型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学中的地貌类型

地理学中的地貌类型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地貌类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 究领域,它涉及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壳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在地理学中,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多种,每种地貌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高山地貌 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形。高山地貌通常由地壳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 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在高山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山脉、山谷、冰川等。山脉是由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隆起和抬升所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山峰峻峭。山谷是由水流和冰川侵蚀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低洼、两侧峭壁。 二、平原地貌 平原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平原地貌主要由沉积作用和风化侵蚀等因 素形成。在河流流域和海岸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有河谷平原、冲积平原、海滩平原等。河谷平原是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冲积物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海滩平原是由海浪和潮汐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盐碱。 三、沙漠地貌 沙漠地貌是指干旱地区的地形特征。沙漠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在沙漠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有沙丘、沙漠盆地等。沙丘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起伏、沙土覆盖。沙漠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低洼、干燥。 四、岛屿地貌 岛屿地貌是指海洋中的陆地形态。岛屿地貌主要由地壳构造运动和海洋侵蚀作 用形成。在海洋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有火山岛、珊瑚岛等。火山岛是由地壳构造运

动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土壤肥沃。珊瑚岛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平坦、海洋生物丰富。 五、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是指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河流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在河流流域,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峡谷、瀑布、三角洲等。峡谷是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陡峭、两侧峭壁。瀑布是由河流的落差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水流激烈、景色壮观。三角洲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综上所述,地貌类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它们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研究地貌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地貌类型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对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世界五种主要地貌 平淡 土地相对较低且表面起伏较小的区域称为平原。广阔的,平坦的土地其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度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征是地表起伏小,但区别在于平原的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m 以下,高原的海拔较高,边缘相对较陡。平原和高原的区别在于起伏很小。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区域。平原地貌宽阔平坦,波动小。 爬坡道 通常,丘陵的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上和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10米。地形由连续的低丘组成,起伏不定,坡度平缓。 山区国家 山区属于地质类别。根据高程和起伏特征,将地表形态定义为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m。

高原 通常,海拔超过1000米。该地区辽阔,地形开阔。周围地区有明显的陡坡。隆起区相对完整的大面积称为高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并且通过完全大面积隆升将其与山区区分开。在长期连续的大规模地壳隆升中形成了被称为“地球的阶段”的高原。 它不同于高大的平原,以及平坦的地面和小的起伏的山区。有些高原地势平坦而平坦,几乎没有浮雕。其他人则有起伏的山脉和地形的巨大变化。 盆地 顾名思义,盆地就像地面上的一个大盆地。因此,人们称周围高(山或高原),中心低(平原或丘陵)的盆地型地形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位于东非中部,称为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为加拿大的三分之一。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地区,盆地边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域是指具有特定地形类型的独立地形单元(有五种类型的陆地地形: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山河经常被用作不同地形之间的边界 1.四个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南贵州高原 2.四个盆 准gar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3.三个平原 长江平原中下游,华北平原 4.有三个主要山丘 辽东山,山东山和东南山 中国主要地貌分布 1.重力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山区。

五种地形类型

五种地形类型 一、平原: 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它好像铺在大地上的绿色地毯,坦荡千里,辽阔无垠。平原地貌宽广低平,起伏很小,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平原可以分成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两类,堆积平原中的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它的特点是地面平坦,面积广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地区。另一类是侵蚀平原,主要由海水、风、冰川等外力的不断剥蚀、切割而成。这种平原地面起伏较大。 1、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南临渤海,北达嫩江中游,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整个平原主要由松花江、辽河、嫩江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原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本地区平坦的地形,较为丰富的水热资源,以及格外肥沃的土壤,赋予了东北平原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劳动人民长期开发,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2、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平原,主要由冲积平原组成。它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 3、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三峡以东,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以北,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四个部分,是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出来的平原。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农田、杭嘉湖平原1、杭嘉湖平原2、洞庭湖平原 4、恒河平原:恒河平原是由恒河冲积而成,恒河平原和恒河三角洲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黄麻、油菜籽、甘蔗等。这里人烟稠密,历来是印度、孟加拉国的主要经济区。 5、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中部,范围南北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起安第斯山脉,东到大西洋沿岸,有亚马孙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面积56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平原。它地势低平,大部在海拔150 米以下,在这里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二、高原: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

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与成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地貌 类型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以及时间的作用密切相关。在地球上,主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貌、平原地貌、丘陵地貌、河流地貌和海洋地貌。 高山地貌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貌类型之一。它们通常位于板块边界附近, 形成于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挤压作用下。高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折叠山脉和断裂山脉。折叠山脉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断裂山脉则是由于地壳板块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例如洛基山脉。 平原地貌是地球上最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它们通常位于板块内部或海岸线附近,形成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下。平原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平原、冰川平原和海岸平原。河流平原是由于河流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冰川平原是由于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地区。海岸平原是由于海洋的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例如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丘陵地貌位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是由于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丘 陵地貌通常由起伏的小山丘和河谷组成。它们形成于长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下,例如英国的科茨沃尔德丘陵。 河流地貌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河流地貌通常由河床、河谷 和洪积平原组成。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峡谷和峡谷,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河流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洪积平原,例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海洋地貌是由于海洋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海洋地貌通常由海岸线、海 湾和海底地形组成。海洋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海岸线和海蚀平台,例如英国的多佛尔海岸。海洋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海湾和珊瑚礁,例如大堡礁。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地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地表地貌分 类是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下面将介绍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 一、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其中,水侵蚀地貌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包括河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风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沙丘、风蚀盆地等。冰侵蚀地貌则主要包括冰川谷地、冰碛地等。 二、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地貌类型。沉积作用是指水、风、冰等自 然力量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地表上的过程。堆积地貌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冰碛平原等。这些地貌类型通常呈平坦或缓坡状。 三、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指由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类型。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些运动会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构造地貌包括山脉、高原、断层等。山脉是由地壳的隆起和抬升形成的,高原则是由地壳的上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四、溶蚀地貌 溶蚀地貌是地下水在溶解岩石和溶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貌类型。溶蚀地 貌主要包括喀斯特地貌和溶洞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溶解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表上出现了众多的洼地和塌陷坑。溶洞地貌则是由地下水在岩石中形成的洞穴和通道。 五、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作用和运动形成的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包括冰川谷地、冰 碛地、冰川湖等。冰川谷地是冰川削切和冲刷作用形成的狭长河谷,冰碛地则是冰川运动中沉积的冰碛物形成的地表地貌。 六、风化地貌 风化地貌是指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地貌类型。风化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 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破坏而形成的,如风蚀沟和风蚀石。风积地貌则是由风力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地表上形成的,如沙丘和沙漠。 总结起来,地质学中的地表地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构造地貌、溶 蚀地貌、冰川地貌和风化地貌。每种地貌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成因机制,通过对地表地貌的分类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变化。地表地貌分类的研究对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貌主要类型总结

我国地貌主要类型 我国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一、山地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 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