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

也就是说,由于生理和性别分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原因,企业所需负担的女性就业成本一般比男性更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找女性。

社会性别要求:

(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性别

人的社会性别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2)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男性的软弱心理;在处理与男性的关系上,应当与男性结成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不能成为一种工具。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考察女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不能将妇女孤立地割裂开来。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结构中,不仅包括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同时也有对男女两性发展的不同限制和制约。(注重不同政策或项目中对男女两性影响的分析。社会性别理论注重分析哪些政策和项目能真正使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有所改善,哪些反而强化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加剧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而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

由此可见,社会性别理论在解构传统性别关系和性别观念的同时,也在努力建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社会性别观念。这种理论说到底是要从探寻两性关系的奥秘开始,认识人的本性,又在深入了解人的本性的基础上,寻找构建良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体福祉的新途径,并由此形成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因此,社会性别理论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的回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公共管理的价值、手段和目标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譬如,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根源——经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权力关系——都可能依靠自身的分析范畴找到答案,从而帮助提醒人们在制定公共政策、从事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必须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把正义、平等、公正的价值观纳入到性别构成的现实实践之中。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壹、前言 女性主义协助我们了解社会结构中因性别所产生的权力关系,虽然社会工作中关切女性议题并不等同于女性主义(Sands & Nuccio,1992;Simon,1988.etc),但是透过女性主义对社会文化的解释与批判,有助于社会工作实务上,权力、资源的分配关系探讨,打破主流价值的运作,协助案主由其自身经验获得自觉与解放,并结合受压迫个人或团体,试图再建构社会中的两性关系与权力分配。 贰、女性主义发展历程(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女性主义具有不同的流派,每一流派对妇女处境及压迫根源有 不同的解释,因此所提出的策略亦有所不同,以下就自由女性主义、基进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分别说明之。 (一)自由主义(Liberal)女性主义 最普遍为大家熟悉的女性主义观点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该理论强调男女两性应是相同的,而性别的分工为社会上不平等的根源,因而形成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因此,该理论强调同工同酬,并消除社会之歧视与或不公平的待遇,主张透过任何形式以使男女平权。此外,还倡议包括合法堕胎、反歧视、性骚扰、争取法案改革及职业训练方案(使女性亦可有机会与男性竞争,从事如建筑工、消防员等工作)。自由主义可分为古典自由主义与福利自由主义,前者强调政府责任在于(1)保障公民自由(2)提供全民均等机会,后者则强调政府角色在规制市场,提供人民最起码的经济正义(economic justice)。 社会工作者常运用福利自由主义观点,提出满足妇女经济上需求的(尤其抚育子女者)政策,主张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扶助方案。 (二)基进(Radical)女性主义 基进女性主义认为妇女面对的男性优势的压迫,源自最古老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关于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调查研究 一、前言 马克思曾在《致路·库格曼》一文中作出过以下论断:“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这一论断表明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然而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并未得到重视,可以说,传统的男权社会并无所谓的“性别平等意识”。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毛主席曾提出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标志着新中国女性地位较之建国前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人的性别平等意识也由此觉醒。另一方面,近年提出的中国梦概念也与性别平等密不可分——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平等”虽仅作为一项列于其中,社会性别平等又只是“平等”分类中的一种,但是必须看到,社会性别能否平等,将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2014年9月,联合国妇女署发起了HeForShe,旨在号召男性支持性别平等,而这一运动在中国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性别平等意识的看法,并希望借此调查增强参与调查者的性别平等意识。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朋友圈中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微信访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获得64份有效问卷,以下为基于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的数据分析: 1、约59%(38人)的受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并认为中国当前男女较为平等,约36%(23人)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性别不平等仍较为严重。余下3人表示不关心该问题。 2、约72%(46人)对性别平等意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余下受访者对此的了解并不全面。调查问题分析 受访大学生基本认同性别平等价值取向,并对相关政策、社会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有或曾有性别歧视倾向,其中男生居多。 1、自身性别、出身地区对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有较大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访女生都对性别平等意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男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则有所缺失。这与其自身经历有关。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面对性别歧视,因此也更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大部分男生受益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对性别平等问题并不敏感,但所有受访男生均表示他们乐于为促进性别平等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大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受访大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更为敏感,但并未详细了解过性别平等意识。而与之相对的,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受访大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性别平等意识的了解更为全面。这可能与了解渠道以及当地普遍观念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业论文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 业论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结业考核 我选择的两个论题为 1,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4,中国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相关问题 论题一、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从古至今,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要生产力,生理上的优势让男性在社会劳动中获得更的分配。结婚之后,女性的生活重心自然向家庭偏移,相夫教子式的家庭主妇,也不太可能在职场中有很大收获,所以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依靠男性,这就不免造成了经济上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也造成婚姻中本该公平的双方有了“从属关系”,使得女性在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若想和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经济独立不可忽视。但是,子女对女性的牵绊,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让女性的经济独立之路困难重重。 一、观念问题 根深蒂固的观念,就认为女性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带孩子,然后“伺候”外出忙碌一天之后回到家里的男人。无论是社会,甚至是女性自己,都还没有建立起经济独立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打拼赚钱养家糊口,女性在家教育子女,大家心照不宣的维持这样一种“平衡”。 这个时候,一旦女性也要外出工作,社会会认为女性不够重视家庭,“女人就应该靠男人养”的大男子主义也会为了面子不希望妻子婚

后工作。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全职主妇比比皆是。而一些进步的地方,职场中的女性也面临很大压力和不被理解。 不过,女性自己的依附心理也占很大原因。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房子车子也成了择偶的重要标准,“钓个金龟婿”以后不愁吃穿,不思进取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靠男人养活,这样的女性是不会有经济独立的想法的。 二、社会偏见 古往今来,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果断、勇敢魄力的象征,而女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柔弱、胆小,所以一些决策性的职位一般不会由女性担任。就业歧视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比如女性生理期、结婚、生产、哺乳等,很多企业更愿意招收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即使愿意在职场上打拼,但往往不会有很高的报酬。 虽然大家都在工作,都有收入,但社会偏见造成的收入不平等,也造成经济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 三、精力有限 还是以婚姻关系为例,女性经常承担了家务,外出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消磨着女性的精力。上班工作,下班劳动,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样的权衡当中,很多女性也都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想法,或者从事一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女性收入不高,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来源于男性的工资。

社会性别_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_刘霓

女性研究 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刘 霓 提 要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几十年来,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唯物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gender”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所具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兰?科德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百科全书》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词条中谈到:在普通字典的定义中所遗漏的正是社会性别———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①而在另一本在此前出版的工具书,即由索尼娅?安德马赫尔等人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词汇汇编》中,对社会性别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初期,女性主义者采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1968)所提出的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方法,将性别差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② 除了这些工具书中的解释之外,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和唐?H.奇默尔曼撰写的文章《行动着的社会性别》中还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解释。她们讲到:在讲授相关课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③ 总之,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性别概念在女性主义 理论中的确立 在60年代末,社会性别概念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至少从那时开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被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尽管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才在女性主义者中间流行起来,但是“男女之间的 25 ① ② ③West,Candace;Z inmmerman,D on H.,1987,D oing G ender,in Myers,K risten A.(ed.),1998,p.167. Andermahr,S onya;Lovell,T erry and W olkowitz,Carol, 1997,p.102. C ode,Lorraine(ed.),2000,p.220.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社会政策下妇女发展指标 (9) 1.1妇女发展指标的推动作用 (9) 1.2社会主义下男女平等的观念的发展 (11) 1.3女性平等思想的前提 (11) 二.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的研究 (12) 2.1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分析 (12) 2.2男女平等观念转变的分析 (13) 2.3国内外女性平等的对比分析 (13) 2.3.1中外参政的比较分析 (13) 2.3.2女性组织发展的现状 (14) 2.3.3政府思想和执行力的提高 (14) 三.我国女性的工作思考和实践 (14) 3.1社会性别的调研分析 (14) 3.2新时期下妇女发展的进步作用 (14) 3.3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性的判断分析 (15) 四. 对于社会性别的分析———以上海大学性别话语分析为例 (15) 4.1调查领悟分析社会性别概念 (15) 4.2对上海大学性别的调查 (16) 4.3调研结果 (17) 4.3.1学习成绩归因方面 (17) 4.3.2性别社会角色期望方面 (17) 4.4分析及思考 (17) 4.5启发和建议 (18) 4.5.1课堂上应多关注女生 (18)

4.5.2课外活动应多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或比赛让女生参与 (18) 4.5.3培养女生的受挫能力 (18) 4.6研究存在的不足 (19)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附录 (23) 摘要: 近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推动之下,对于女性地位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着眼于女性命运的变迁、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1、在西方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性别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变化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了。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们认为,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她们同时强调男女两性差异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1975年,美困人类学者盖尔·卢宾发表的《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对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的影响很大。”卢宾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相应的统治工具和机制来约束和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生理的性别变成了社会的性别,这就意味着,女性处于被压迫的边缘地位的出现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差异,而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卢宾的这篇文章对女权主义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者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性别制度,以及其在各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制度下的演变过程和不同形态。 “1988年,美国妇女史研究专家琼·W·沂科特发表《社会性别:一个历史分析中的自效范畴》,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作了新的阐述。”她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样,它的出现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她主张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这种社会关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同时她还认为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性别,还认为社会权力关系的有关制度体制也是由男女两性在历史变化中生成的。 20世纪末,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妇女运动和学术界两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三世界和有色人种的女权主义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后现代的女权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上。这个时期学者们没有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关注社会性别,而是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制度中与民族、种族、阶级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客观具体的考虑和分析妇女的社会地位。 2、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年。当时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大约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本次大会上,人们在介绍

社会性别研究学习心得

社会性别研究学习心得 201210800034 物理学 XX 社会性别研究这门课程我们是第三周开始上的,通过这几周以来对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从理论上系统地对社会性别研究有了了解,也联系了生活实际,对社会性别有了更具体的感悟。以下就是我这几周以来从理论到生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 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标准。而性别作为社会性别的基础,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会自动改变,但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会因时而变。 在《性别社会学》一书中这样提到:性别的社会属性比性别的生物属性的内涵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负载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男女的社会角色,行为,道德,自我意识的建构和不同的期望。朱蒂斯鲁博认为作为个体的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它包括了生理性别要素,社会性别身份认同,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生育地位,社会性别化地性取向,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社会性别过程,社会性别信念,社会性别展示等方面。 现在,社会性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具备的条件主要有四

个方面:一是在于社会性别具有学术性的意义,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二性关系与权力,制度的变动。三是社会性别的实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四是以性别视角审视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法律、政治、经济学,促进二性健康、和睦、均衡发展。 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经历着内容和手段侧重点不同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作为一个女生,我可以清楚察觉到自身的社会性别趋于成熟的过程。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性别意识,只是时常听大人说“女孩子不能那么调皮,应该要文静一点”,虽然当时也没有把这话听进去多少,但还是在心里植入了“我是女生”的种子。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了女孩子的爱美之心,总是缠着妈妈买漂亮裙子,这便是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统一的表现。 我一直都是在家人朋友的呵护下长大的,所以没受到过什么性别歧视,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能隐隐约约感受得到“男女有别”。比如,小时候男孩子可以尽情地在泥巴里打滚,女生则要安安静静地呆着;选大学的时候,对于男孩子,大人会觉得出去闯荡一番成就事业比较好,而女孩子则是在离家里近的地方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就好了。 虽然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但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女性成才障碍逐步消解,社会性别隔离逐被打破,女性的发展环

性别与社会2014试卷

浙江大学2013–2014 学年冬学期 《性别与社会》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号: __________,开课学院:_公共管理学院_____ 考试试卷:√A卷、B卷(请在选定项上打√) 考试形式:闭、√开卷(请在选定项上打√),允许带___________入场 考试日期: 2014 年 1 月日,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诚信考试,沉着应考,杜绝违纪。 考生姓名:学号:所属院系: _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评卷人 一、判断题:(任选一题)(10分) 下列说法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说明你认同的理由;如果有,说明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1,男女平等就是一样 2,奸人妻女、掠人财物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 1,你心目中理想的女性、理想的男性是什么样的?说出你认为最重要的10个品质,并说明男女两性的差异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对男女两性各有什么影响? 2,请从外在形象、外显行为、职业角色、内在心理和性格特征等角度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男女两性的界定,检视这种性别定型对男女两性在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性别观念并说明理由。(观点自由,不一定非得是女性主义的) 三、分析题(20分) 留守女童被多人强奸之后 2014年1月9日,广西兴业警方向“中国网事”独家详细披露了一桩留守女童惨遭多

人性侵的案件。 父亲报警 受害人丽丽(化名)出生于2000年3月,是广西兴业县的一名小学生。近日被曝出从11岁开始先后遭多人多次性侵,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两年遭18个中老年人性侵”和“两年遭10名中老年人性侵”。 广西兴业警方向“中国网事”独家提供的一份长达13页的案件侦查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4月27日、5月6日、7月23日,受害人父亲分三次带着受害人到派出所报案,称受害人自2011年起被人强奸,涉案人员共涉及同村15名村民和同镇另外两个村的3名村民。接警后,兴业县公安局对此案展开侦查。 兴业警方表示,受害人举报的18名涉案人员中,警方已经查明身份的犯罪嫌疑人有16人,目前抓获14人,在逃2人,另有2人目前未能查明身份。 这份落款日期为“2014年1月8日”的报告显示,在抓获的14人中,11人被移送检察院起诉,1人被取保候审,1人被监视居住,1人正在办理移送起诉;有5人涉嫌强奸罪、有7人涉嫌嫖宿幼女罪、1人涉嫌猥亵儿童罪,1人因证据不足检察机关不予批捕。 施害者获刑时,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有44岁了。宣判后,只有1人提起上诉。他并没有否认与幼女间有身体接触,但他认为自己不是主动的,而且认为量刑过重。 父亲不满 这样的判决令丽丽的父亲及其家人难以接受。在办案期间,丽丽父亲多次到当地派出所对民警办案态度、办案进度、办案程序及案件定性等问题进行质疑,办案民警解释后,丽丽父亲不予接受,先后到相关部门上访,指责派出所对此案不重视、不作为。 兴业县警方认为,此案犯罪嫌疑人多,作案次数多,时间跨度大,当事人记忆混乱,物证人证稀少,调查取证工作异常艰辛,“案件能办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家属之所以不满意,办案民警认为,主要是因为对部分犯罪嫌疑人以“嫖宿幼女罪”逮捕起诉有意见,认为一是以轻罪放纵了强奸犯罪;二是把被害人视为卖淫女,严重损害了她的声誉,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 兴业县警方认为,公安机关开始都是以强奸罪来呈捕的,只是因为检察机关提出意见,才将部分嫌疑人改为以嫖宿幼女罪呈捕,经检察机关审查批准后以这一罪名执行逮捕。“自嫖宿幼女罪出台以来,对其存废问题,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废除呼声不断。如何区分以钱财诱惑为手段的奸淫幼女罪与嫖宿幼女罪,也是争议很多的难题。”兴业县公安局法制部门在案件核查意见中提出,“两个法条有重合的地方,嫖宿幼女本身就是奸淫幼女的一种情形,奸淫幼女罪里也有利用金钱诱惑达到奸淫目的的情形。二者如何区分?如何认定幼女是否处于卖淫地位?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 “爷爷辈”施害者 在丽丽的叙述中,强奸过她的至少有18人,其中15人是她同村的长辈——大部分是爷爷辈。在持续2年的时间里,每人平均性侵三四次。最多的一个,60岁的陈美光,法院认定达15次。 第一次性侵发生在2011年,当时丽丽只有11岁,而施害者黄延来已经74岁了。那是4月份,春季放农忙假的最后一天,“瘦瘦小小的丽丽,跟着奶奶去山岭间的田里插秧,后来丽丽自己一个人去捡田螺,捡着捡着,她就离奶奶越来越远了。”噩运在此时降临,“正在

大众传媒性别建构的理性批判_女性主义的反省_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

大众传媒性别建构的理性批判 ———女性主义的反省: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 叶 晖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既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它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性别成见而存在。东西方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都可谓源远流长,那么,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之根部的集体无意识,男权观念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并通过大众传媒广为传扬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个男性文化霸权的社会里,鉴于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敞开”与“遮蔽”的双重功能,它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媒体再现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中心价值观这种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会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使女性遭到象征符号上的消解,或者不被呈现,或者被定型为母亲、妻子等角色。 〔关键词〕 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08)04-0009-04 The Cr iti que of Gender Con structi on of M a ssM ed i a ———Fem inist intr os pecti on:the double functi ons of s ocial gender and mass media YE Hui (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J 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I n modern s ociety,mass media is both a business and s ocial culture.It cannot separate fr o m traditi onal gender discri m inati on fr om any pers pective.Social discri m inati on t owards women in east and west culture has l ong originati on,thus as an unconsci ousness deep ly r ooted in culture,no wonder male sup re macy exists worldwide and mass s p read thr ough mass media.I n a s ociety dom inated by male culture,when reflecting fe male i m age,mass media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male sup re macy r ooted in s ocial culture and p sychol ogy concerning its exposing and covering functi ons in modern cultural context.And it will discompose or disreflect women’s sy mbolic meaning in public or hiding means,or defined as r oles like mother,wife,and s o on. Key words:mass media;s ocial gender;gender constructi on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娇好的容貌和迷人的身段的确能给人带来感观享受和视觉愉悦。问题是,在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联袂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中,传媒所表达的审美情结为什么偏偏对女性的体貌而不是男性的体貌情有独衷?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做出角色定型的描述?在这方面,女性主义开始了最初的尝试,她们的早期著作都集中于塔什曼所称的“对女性形 ? 9 ? ①收稿日期:2008-05-13 作者简介:叶晖,女,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努力和挑战——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

努力和挑战——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读《世纪之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之感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江泽民郑重宣告,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通过,“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削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被正式写入了法律。 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不断完善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是判断其是否真正重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精神的指引下,中国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为推动中国社会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形成了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对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从缺少社会认知到逐步深入人心;从领导人的讲话到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是制定了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政策。在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 二是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 1995年8月,中国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全面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随后,省、市、县(区)、乡(镇)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一场保障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国家行动。规模和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堪称首次。在1995年纲要计划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又于2001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随

透过性别看世界课后答案解析

性别其实是一种(C)。 A、 个人选择 B、 先天特征 C、 再现 D、 个性 2 刻板的两性气质中,要求男性(B)。 A、依赖性 B、控制性 C、连续性 D、被掠夺性

“社会性别”一词来源于英文词汇(C)。 A、sex B、sexuality C、gender D、identification 4 社会性别对于个人和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对个人意味着差异,对社会意味着相同 B、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差异 C、对个人意味着差异,对社会意味着差异 D、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相同 5 刻板的两性气质认为女性的比男性更加自然化。(√)1.2 1

传统社会规范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坐姿是(C)。 A、 上身保持正直,双腿45度斜角并拢 B、 上身保持正直,双腿垂直分开 C、 上身倚靠椅背,双腿45度斜角并拢 D、 上身倚靠椅背,双腿垂直分开 2 下列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63年版本的斯凯瑞童书《Best Word Book Ever》中的是(C)。 A、社会公共服务中可以同时看到男性和女性 B、消防员被标注为“firefighter” C、空乘被添加“beautiful”这个形容词 D、护士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确刷牙

3 关于美国第二波妇女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B、要求女性获得就业权和投票权 C、反思两性之间的差别 D、针对各种无形的文化和习俗 4 传统社会规范认为,男性通过在落座时对空间的占据体现其权威的高度。(√)5 对于科学现象的描述也可能受到文化概念的影响。(√) 1.3 1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不包括(C)。 A、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B、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性别与翻译 ———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赵 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在以巴斯内特为首的众多翻译家的倡导下, 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剖析,以此说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差异理念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8—02 在世界范围内,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 段, 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feminism ),亦称女权主义。女权主 义一词是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的称谓,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义。但日文翻译成女权主 义之后,不仅忽略了占主要部分的女性主义批评,而且令那些向来有性别歧视的人作为笑柄或谈 资。”[1]早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应该同工同酬,享有同等机会和权利,但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 及历史传统。“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 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这样的角度看, 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时宜的。”[2] 概括地讲,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与20世纪末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主义、后殖民主义及酷儿理论思潮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完成一种破旧立新的话语变革。 二、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语言的性别因素到底重不重要?女性身份或意识对翻译到底有没有影响?男性与女性差异究竟是先天的, 还是后天的?“从时间上看,强调女性差异有三个阶段:(1)本质主义阶段:即认为在本质上存 在一个“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2)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是通过社会产生的;(3)受德里达“异延”的概念和福柯的知识谱系范畴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差异是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的。身份或认同可以理解为话语和历史的定位。生 8 01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目录

摘要: 近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推动之下,对于女性地位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着眼于女性命运的变迁、女性理论的创新、平等地位的稳健和工作中女性的种种变化的分析和讨论,在追求男女平等观念的实践和落实情况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政策对妇女地位的负面影响常常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分析和探讨的是女性命运、性别平等一些列问题,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更好的稳定和坚持性别平等。重点反映的是社会性别平等差异的现象和解决办法,对于妇女发展指标的推动作用、中国养老金制度、男女平等观念转变等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字:女性地位养老金制度男女平等观念 Abstract: Nearly a decade of socialist economy under the push of, to promotes the change of women's status,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ange of social status, to change the destiny of women, women theory innovation, steady and women in the work of inequality changes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concept and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very positive role, but some polic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tatus of women is often overlooked, or didn't get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female fate, gender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年9月)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 年9 月)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年9 月) 目录人民日报》(2015 年09 月23 日22 版) 前言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二、妇女与经济三、妇女与教育四、妇女与健康五、妇女与 决策管理六、妇女与环境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结束语 前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 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将男女平等作为促 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今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20 周年, 中国政府特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妇女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也是对全球平等、发展 与和平的历史贡献。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国家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 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 协调、 指导、 督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国务院妇女 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部级领导组成,主任由国务 院领导担任。 20 年来,成员单位从成立初的 19 个增至目前 的 35 个,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9 个部 门和 6 个群体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五分之 中国性别平等与 20 年来, 不断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政府工作机构。 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 作用日益凸显。 1990 年, 中国 负责日常工作, 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 全国 3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