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用药与中西医类型

疝气的成药就是橘核丸,处方如下:

济生橘核丸

橘核 60g肉桂15g川楝子(炒)60g

桃仁 60g厚朴(制)15g海藻60g

昆布120g关木通15g延胡索15g

枳实(炒) 15g木香15g

茴香橘核丸

拼音名:Huixiang Juhe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515

【处方】小茴香(盐炒) 40g八角茴香40g 橘核(盐炒) 40g荔枝核 80g

补骨脂(盐炒) 20g肉桂16g 川楝子 80g延胡索(醋制) 40g

莪术(醋制) 20g木香20g 香附(醋制) 40g青皮(醋炒) 40g

昆布 40g槟榔40g 乳香(制) 20g桃仁 16g

穿山甲(制) 20g

外治自疗法

(1)肉桂10克、研末醋调,纱布包后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有提升中气之功效。

(2)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克,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脐部用于疝气治疗。

[儿科](疝气)(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涂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男性科](疝气)(小肠气)粗食盐半斤炒热后,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中药治疗疝气

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向体表突出的疝即为腹外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腹外疝又以腹股沟疝多见。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主要为患儿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形成孔隙,腹壁肌肉发育不全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形成的薄弱和缺损使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当小儿哭闹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内容物自此向体表突出而发本病。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患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时即可出现,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啼哭、坠胀感、触痛及腹股沟或阴囊肿块,但不妨碍活动。在站立、哭闹或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平卧、睡眠后肿物变小或消失,用手轻轻向上挤压可使肿物还纳腹腔[1]。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狐疝”范围,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疝气一证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医宗金鉴·卷五十四·疝证门》认为“诸疝厥阴任脉病……胎症多因禀赋病”。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失健运,中气虚弱,气虚下陷,提举无力所致。《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论“疝”时谈到:“或小儿亦有此病,俗曰疝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也指出本病与先天禀赋不

足有关。《医学入门·疝气》指出:“气疝上连肾腧,下及阴囊,得于嚎哭忿怒之郁而胀,或劳役坐马,致核肿胀。”得出本病的发生与气机不畅及劳累有关。王冰在《素问·大奇论》注中曰:“疝者寒气凝聚之所为也。”《诸病源候论》说:“疝者痛也。”《类经》曰:“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也就是说疝气因先天不足、本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或卧湿地寒邪凝滞而成;或因寒邪湿热郁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流入厥阴,阴阳失和,气滞不行,经脉阻塞牵引睾丸少腹绞痛[2]。

中药治疗疝气

2.1内治法

2.1.1补中益气理气止痛

王瑞如[3]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疝气,治疗组服用基本方:黄芪、升麻各5g,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台乌、鸡内金各3g,每日1剂,水煎2次,分多次频服。15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疝带或绷带压住内环,防止肿胀物掉下突出。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9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治疝必先治气”之要诀,李永平[4]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方:黄芪12g,红参4g,白术6g,炙甘草、升麻、当归、柴胡、黄芩各3g,白芍、枳实各5g,益智仁、金樱子、芡实各8g,口服治疗小儿气虚血虚型斜疝,药中病机,获得满足效果。

2.1.2中药治疗疝气温中提升疏通气机

姬承武等[5]用中药温中提升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直疝100例,治疗组方药为:沉香、乌药、小茴香、肉桂各6g,吴茱萸3g,川楝子6g,荔枝核9g,升麻3g,橘核9g,水煎,1日4次口服,疗程5月。对照组采用疝气带固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86%、2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吉庆等[6]以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为大法,自拟消疝汤加减治疗6月~3岁疝气15例,偏气疝者加木香、香附;偏寒疝患儿阴囊湿疹、四肢不温者加干姜、肉桂;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结果有效率达93%。曾锟鋘[7]用自拟黄芪升麻汤治疗2~12岁疝气37例,方药组成:红参5~10g、黄芪10~40g、升麻5~20g、台乌5~20g、川楝子5~10g、猪小肠20~50g,疗效满足。

2.1.3中药治疗疝气行气通络利湿化痰

汪青霞[8]将白芥子用于1~11岁疝气中水疝的治疗,确有奇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白芥子8~12g,10d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加白芥子后疗效提高,疗程缩短。基本方药行气通络、利湿散结,辅以白芥子辛温散寒,去皮里膜外之痰,收到显著疗效。

2.2外治法

2.2.1中药治疗疝气行气活血散寒祛湿

张宽智[9]采用民间方外敷香附蜀椒散加减炒热外敷,治疗5月~11岁单纯性疝气32例,总有效率达84.4%。香附蜀椒散组成:香附、蜀椒各等分,新麸皮500g,大青盐粒3粒,陈醋适量,将上药拌湿炒黄,用消毒纱布包裹,选用患儿命门、天枢、关元、气海、腹股沟等穴或阿是穴处,温热外敷。每日晨5时、午12时、晚5时各1次,1周为1个疗程,2~4个疗程即可。若盘肠气痛甚者加大茴香、肉桂;气疝少腹疼痛加剧者加橘核、延胡索;狐疝脐突膨胀痛者加升麻、荔枝核。除5例未坚持治疗外,治愈27例,治愈率84.4%。

2.2.2中药治疗疝气温经散寒升阳举陷

于翠敏[10]根据“天台乌药散”之意,减高良姜、槟榔,加吴茱萸、延胡索、橘核、升麻、柴胡、枳壳组方,共研细末,为1次量,装入6cm×8cm长方形布袋中,置于神阙穴处,外用绷带绕腹数周固定,3d换1次。治愈幼儿疝气20例,总有效率达100%。童明明[11]采用丁香粉、肉桂粉各2g,生姜3g,四季葱白5根,食盐5g,布包外敷脐部,天天换药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脐疝效果明显。黄殿宏等[12]用枳壳、乌梅、川楝子、石榴皮、小茴香、肉桂、吴茱萸各9g,制膏外用,治疗疝气5例,全部治愈。刘学平等[13]以舒肝理气、散寒止痛、提升中气为治则,用中药疝气治疗袋治疗腹股沟斜疝325例,取得良好疗效,总有效率97.15%。

2.2.3其他

针对本病气虚下陷、寒邪凝滞,吴旺社[14]用中药外压迫法治疗儿童疝气961例。组方:川芎、枳壳各3g,吴茱萸、升麻、小茴香、肉桂各6g,橘核、荔枝核、葫芦巴、乌药、木香各9g,上药共研细末,装小布袋中呈鸭蛋状,压迫疝环处,腹带固定,3月为1个疗程。对不同种类疝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73.1%~100%,尤其适用于外科手术后复发性疝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无不良反应。戴玲[15]自制疝气兜加中药治疗疝气25例,选药黄芪、柴胡、党参、升麻、当归、吴茱萸、大茴香、小茴香各等分,研末过筛,装入疝气兜,经佩戴两年后,25例患儿指诊皮下环闭合,随访3~10年,无1例复发。莎仁格日勒[16]等发挥民族医药特色和优势,采用当玛、金石榴、广木香等治疗凉性斜疝;采用野猪炭、希吉德等消食化滞;继用沙参、沙棘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从各方面缓解疝气症状,疗效明显。邹汉茂[17]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采用金潼鸳鸯汤加减口服,疝气袋局部压迫疝门,独角莲、鸡舌膏药外贴,三联疗法治疗疝气296例,取得可喜效果,总有效率达96.7%。

2.3中药治疗疝气针灸治疗

2.3.1针刺为主

陶洪轩[18]采用针刺方法治疗8月~11岁疝气25例,辨证为寒滞厥阴者针刺大敦、太冲、三阴交,用泻法,得气即拔针,不按针孔;关元穴留针5~10min,用补法,针后加灸。辨证为湿邪积聚者针刺大敦、三阴交、四满、水分,用泻法,留针3~5min;关元穴捻转补法,进针得气即出针,不灸。患儿均在针后按摩其疝侧包块,直至消失,再以绷带加压包扎疝部,直至痊愈,天天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治疗3个疗程,各型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100%。武光录等[19]采用针刺大敦、三阴交、归来等穴位,配合隔蒜灸治疗疝气,疗效优于手术疗法。

2.3.2中药治疗疝气穴位灸配合敷药

黄紫堂[20]采用穴位灸配合敷药治疗男性婴幼儿疝气154例,取双侧大敦、中封、太冲、三阴交、阴陵泉。用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熏灼,灸时见其下肢掣动,应移至另一穴位,每穴灸2~3遍,10d为1个疗程。灸后敷药,取吴茱萸、川楝子、小茴香50g,研末,用时取药末30g,加面粉6g、水适量,调匀成糊状,摊于纱布上,贴于脐下气海至中极部位,固定,每2日换1次,5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4.1%。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解小会等[21]取穴于肝脉和任脉用艾灸,以大敦、三角灸为主穴。证属寒者,加温补关元、神阙以培元阳、解寒凝;证属湿热疝者,运用疾去其火的泻法,艾灸膈俞以活血、三焦俞以行气;证属狐疝者,加足三里、提托以温补中阳,升举下陷之气。黄铜盘[22]、张效存[23]用类似之法治疗斜疝,效果斐然。

疝气非小疾?手术可治愈(大病防治《疝气防治篇》

《健康时报》 (2002年02月21日第二十版)

本报记者?高琪

编者按:凡人体内脏器官或其他组织通过一个不正常的通道突出,就称为“疝气”,它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由于哭闹、便秘、生气、用力过度、哮喘等原因,导致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增高所致。由于疝气初发时患者可以用手把突出的肿物还纳回原位,因此不少患者对其掉以轻心,导致病情加重,发生嵌顿和绞痛,危及生命。那么怎样有效地防治小儿和老人疝气?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朝阳医院疝治疗中心主任马颂章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主任周红教授。

手法复位不长久?反复复发酿大祸

小儿疝:手术只要20分钟

周教授告诉记者,人体内许多部位都可能发生疝气,如股疝、肠疝、脑疝等。与成人不同,小儿疝气指的是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一般是先天形成的。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股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

周教授说,小儿疝气可能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通常在小孩哭闹、运动、解便后,在腹股沟处会有一鼓起的光滑、圆钝的块状物,开始孩子哭闹时在大腿根处可见一“鼓包”,安静或平卧时就可以消失,随着出现次数的增多,肿物可以进入阴囊内,并在孩子不哭闹时出现,但此时让孩子平卧用手轻轻推挤肿物,肿物即可消失。可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局部下坠、胀痛、发育不良等症状。小儿疝气在半岁前有自愈的可能,如果过了半岁仍有发生,则应该考虑手术。

至于为什么必须手术,周教授以男孩举例解释说,男孩的睾丸最早在腹部,以后稍微向前移动,逐渐从腹股部进入阴囊。睾丸进入阴囊的这条通道,出生后一般都关闭了,但也有不能很好闭合的。闭合不好时,婴儿到了两、三个月,就会由于大声哭闹或排便用力,使腹内的肠子顺着这条通道掉下来,越过腹股沟进入阴囊。这就是腹股沟疝气。腹股沟疝气的危险是肠子在通道里嵌顿,医学上称此为嵌顿疝,若嵌顿时间过长,会导致周围组织压迫肠管,造成血循环障碍,出现肠梗阻和肠坏死而不得不切掉肠子,甚至危及生命。小儿初发时,可到医院门诊由大夫通过手法使其复位。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反复复发会在周围组织形成瘢痕,影响到睾丸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嵌顿。所以她建议家长发现孩子得了疝气最好在半岁后带孩子做一个疝囊高位结扎术,这个手术很简单,在门诊20分钟就可完成,而不会对身体有任何损伤。

自我正确诊断?切莫乱推肿块

中老年疝:手术修补可根治

对中老年疝,北京朝阳医院疝治疗中心主任马颂章教授说宜采用修补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他说,疝气是一种腹壁有了缺损,也就是有了“缺孔”后所引起的疾病。这可能是手术后的切口感染、皮下的切口裂开或是年老腹壁组织薄弱加上骤然的腹压增高造成的。由于腹壁“缺孔”的部位不同,因此成年人临床上可以出现不同部位的疝,如:腹股沟疝、脐疝、腹壁切口疝和股疝等。它们无一例外地使腹腔内的器官,如:小肠、大肠、膀胱、大网膜等都可以从腹壁缺损处膨起,

或下垂到身体的低部,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更因坠出的器官可以在腹壁缺损处被卡住而引起被卡的器官坏死而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自己诊断患了疝气呢?当在正常的平坦腹壁出现包块,而这个包块在平卧时又能消失时,就有疝气的可能。在原来接受过手术的切口处也是好发的,这在女性老人中更是多见。女性还有多见的是脐疝等。对于有症状而表现不典型的病人,医师可以借助CT或B超检查来帮助得到正确诊断。患者必须注意一点:当这个本在病人平卧后或在病人稍加挤压后可以消失的包块,现在“卡”在局部而不可返纳而且伴有腹痛时,常常提示疝内容物被嵌顿,时间久后就有坏死的可能。

马教授向记者介绍,手术是治愈成人疝气的唯一方法。疝气发作时,病人应立即卧床休息,平稳呼吸,用手缓慢将肿块推送回腹腔。对于上述方法仍不能恢复的疝气,还可以试用垫高臀部或头低足高位,再用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动作应轻柔,以防肠管破裂。疝块突出时间较长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如果出现腹痛加重,局部有压痛和反跳痛,肿块紧张发硬,千万不要盲目地把肿块推回腹腔。因为被嵌顿的肠管可能已发生缺血坏死,假如强行推回到腹腔,则有可能发生肠坏死、穿孔的危险。应立即去医院治疗,通过手术修补达到根治目的。

用高强度材料?置入腹壁缺孔

———里程碑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传统的疝修补方法是在有张力的情况下缝合腹壁薄弱处。外科医生以较粗的手术缝线把有一定距离的“缺孔”两边缝合在一起闭合这个“缺孔”。这种方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年迈导致组织脆弱,有时腹壁“缺孔”较大,强拉的缝合易裂开,这就导致手术后复发。又因缝合有张力,手术后疼痛较重,病人需至少卧床三天,而且出院后要休息三周,三个月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所以传统手术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复发率大约是15%~20%。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一个完全新概念的手术方法,其术后复发率只有1%~2%。有人把这种手术方法称为“疝手术的里程碑”。它是指用一种高强度材料制成,而又十分柔软的、不同式样的补片,通过一个约4~6公分的小切口,置入引起疝气的腹壁薄弱“缺孔”处,即医学上称为“疝环”的地方。也就是说用每平方英寸能承受250磅张力强度的材料来挡住这个“缺孔”。而且又用精制的手术缝线在丝毫没有张力下,把修补材料固定在周围较坚强的组织处。有的还要做双层加固。

这种手术因为手术中出血少,损伤轻,无张力缝合,所以安全可靠。在马颂章教授500余例手术中的病人中,六十岁以上占72%,平均年龄达到71岁,最高年龄96岁。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术后第一天可下地,第六天出院,没有用术后镇痛药,切口愈合好,没有出血、没有术后感染、没用抗生素,切口不用拆线。

最近北京朝阳医院疝治疗中心开展了疝门诊手术。接受门诊手术的病人在手术的当天早晨来医院,稍微休息后即可接受手术,手术后在手术室的恢复室内给予适当的治疗和观察,当天下午即可返家。

患了疝气必须手术吗?

是不是所有患疝气的病人都需要手术?非也。马教授向记者解释说,疝手术要达到的目的是预防因疝气引起的肠梗阻、肠坏死,但疝气并不都引起肠梗阻、肠坏死。不过,在腹腔内容物频繁坠入疝囊内,而且自行返纳较为困难,尤其腹

壁“缺孔”较小的病人,都易引起肠梗阻、肠坏死,宜及早手术;腹壁“缺孔”较大,站立时腹腔内容物立即坠入疝囊内,而且把疝囊越撑越大,这也应当手术治疗。对于使用“疝托”或“疝带”等一些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虽然它们能暂时挡住内容物坠出,但由于“托”或“带”上的硬性块状物压在“缺孔”上,使“缺孔”更增大。还有的用药物贴在“缺孔”的腹壁处,想使药效穿透厚厚的腹壁,合拢这个“缺孔”,几乎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疝气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指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如肚脐)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引起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有时疼痛牵引到肚脐以下的腹部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氙气的病因】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腹部先天性发育薄弱和异常或者腹壁手术切口感染,造成手术愈合后的疤痕发生病理改变形成。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另一方面,腹内压力过高,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原因如婴幼儿啼哭,成人的超负荷持重、生气、腹内巨大肿瘤、妊娠等,挤压腹腔内器官从薄弱处脱出,还有一些患者本来就有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而致排尿障碍、肝腹水等均可造成腹压持续增高,以上因素均可诱发疝气的形成或造成疝气术后复发。

中医认为,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病因较为复杂。疝气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人体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疝气的临床表现】

疝气的症状最主要是体现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榨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婴儿疝气多是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二则多于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的出现,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当病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的不便。

【氙气的分类】

(1)疝气按患病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腹股沟疝:此类疝气可出现、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高峰发生在初期的童年时期,80%~90%发生于男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多为老年人。

②腹壁疝:这类疝气主要发生在肚脐周边部位,妇女疝气患者占多数。多数发生在20~50岁之间。

③脐疝:发生在肚脐,肚脐内部呈圆环凸起。脐疝10%~20%发生在婴儿、儿童,其次成年女性比较常见。

④阴疝(阴囊坠胀):男士发生在阴囊部位,产生阴囊坠胀,严重时明显肿大,行走极为不便。女性发生在卵巢部位,使得下身明显肿大,伴有坠胀疼痛感。

⑤切口疝(腹壁切口疝、会阴切口疝):此类疝气发生于外科手术切口疤痕部位。切口疝可能发生在疝气手术后几个月或几年后。

(2)中医根据疝气的病因和临床症候,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①寒疝:常因外感寒邪,侵袭肝肾二经,表现为阴囊冷痛肿硬、痛引睾丸、阴茎不举、脐周绞痛、冷汗、四肢厥逆(四肢由手足冷至肘、膝)、脉沉紧,甚则全身发冷、四肢麻木。

②气疝:常因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不舒畅,表现为阴囊坠痛,上连腰部,大便秘结、小便涩难,遗尿,每于恼怒过度或过劳时发作,情绪平静即逐渐缓解。

③水疝:常因体内水湿潴留,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表现为阴囊无痛无热、皮色正常、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相当于西医的鞘膜积液。

④颓疝:常因久居潮湿之地,水湿之邪侵犯肝经之脉,水湿积聚于肝经循行之阴处,表现为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

⑤狐疝:常因气机郁滞,寒湿侵袭及气虚下陷所致,表现为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故名。类似于西医的腹股沟疝。

【怎样治疗疝气】

患疝气后可根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无其他疾病选择治疗方案,目前,手术治疗是根治疝气的唯一方法。非手术治疗疝气较慢,对阻止疝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轻度的疝可试用非手术治疗,中老年人可选用做辅助治疗,儿童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一)保守疗法保守治疗主要有中药疗法和疝气带疗法两类。

①中医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而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橘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寒疝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主方用暖肝煎加减(枸杞、当归、茯苓各15克,小茴香、乌药、肉桂各10克,沉香5克。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阳痿加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等。

气疝宜疏肝理气止痛。主方用天台乌药散加减(乌药、木香、茴香、青皮、良姜各15克,槟榔2个,川楝子10个,巴豆70粒),痛甚者,伴炒生姜、热酒服下下亦可。

水疝宜行气利水除湿。主方用五苓散合导气汤(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川楝子8克,木香6克,小茴香6克)。

颓疝宜行气利湿散结。主方用橘核丸加味(橘核50克,川楝子、厚朴、香附各40克,枳实、小茴香各30克,桃仁、元胡、三棱、莪术、海藻、昆布、猪苓、泽泻、木通各20克)。

狐疝宜升阳补中益气。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白术、黄芪各25克,陈皮、升麻、柴胡各2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

②疝气带疗法:分治疗型和保健型疝气带,能迅速阻止疝的突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疝气治疗带是疝气患者最为安全有效的专科器械用品,主要是通过器械固定起到辅助治疗,而达到目的,具有不手术、不住院、花费低、无痛苦、无任何毒副作用,使用方便,不妨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但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

(二)手术疗法手术疗法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三类

①疝修补术: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手术会留下1个大切口(长6~8厘米),需住院7~10天。常规抗感染,疝口护理不好易复发,缝合容易造成另一侧出现疝气。复发率约20%左右。

②疝补片修补术: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环口。手术会留下1个中等切口(长4~6厘米),需住院3~7天。常规抗感染,疝口护理不好易复发。复发率约1%左右。

③疝腹腔镜修补术:是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手术会留下3个小切口(长约1厘米),需住院4~7天。常规抗感染。武汉现代泌尿外科医院医生提醒到,手术过程必须全麻,术中可能会发生损伤等,术后可能会有并发症。复发率约为10%。

(三)外治法

(1)外敷法

方1:丁香适量,上药研末,撒在独角莲膏药上,敷贴患处。

方2:丁香适量,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外敷固定,2天换药一次。

方3:上药分2份,分贴于肚脐部及两足心,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方4:牡蛎3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先用手将疝气纳回,再将药糊涂于患侧阴囊,每天1次,连用3晚。

方5:黄精、桔梗各9克,上药放入樟脑2克,酒浸泡半小时,取出捣糊状,敷气海穴(脐下1.5寸处)。

方6:蓖麻仁7粒研碎,面粉适量,水调成膏,敷健侧涌泉及贴在健侧腰部,2天换药一次。

(2)热熏法茶叶10克、桔I叫-7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食盐1.5克,水煎,趁热熏洗患处20分钟以上,每日1次。或用灯笼草30克,煎汤熏洗,每日1~2次。

(3)药浸法鲜生姜汁一小杯,将阴囊浸杯中姜汁内,阴囊内有针刺感,即渐回缩,约10分钟,缩小如常。

(4)热熨法吴茱萸、盐各60克,同炒热,布包,熨脐腹部,冷则加热水袋熨烫1~2小时。

(5)艾灸法生姜片2毫米厚,置于患侧腹股沟上方,将艾绒做至枣大,灸5壮,燃至有温热感时压穴,每日1~2次。

(6)袋兜法将艾绒装入布袋内,以袋兜阴囊,半月更换一次。

(7)药垫法川椒30克、小茴香30克、灶心土500克。将川椒、小茴香研为细末,灶心土打碎,三味和匀,棉布包裹,制成坐垫,坐其上。

(8)坐浴法大葱、紫苏各适量,石灰袋1个,大葱、紫苏加水煮开后,待温热时浸坐15~20分钟,然后以石灰袋置于患处入睡。本方对于疝气胀痛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和便秘;多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尽量减少奔跑与站立过久;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四)药膳食疗法

方1:60~90克活鲫鱼2条,伴小茴香10克。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适用于疝气坠痛。

方2:大小茴香各3克,荔枝核5个,橘核10克。用法:共研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适用于疝气肿痛。

方3:荔核15克、大茴香6克,研末冲服。每日27R。

方4:老丝瓜1条焙干研末,每服2~6克,每日2次。

方5:陈向日葵杆1棵,去皮,水煎服,每日2次。

方6:茄子蒂3个焙焦为末,冲服,每日2~3次。

方7:核桃10个,烧炭研末,冲服,10次服完,每日2次。

方8:猪瘦肉适量、鸭椿子30克,煮熟,食汤与猪肉。

方9:乳鸽1只,生黄芪10克。将乳鸽洗净,生黄芪用布包好,纳入乳鸽中,隔水蒸熟,食之。适用于体弱气虚,疝气坠痛。

方10:小茴香15克,粳米100克。先煎小茴香,去渣取汁,然后人粳米煮为稀粥。每日分2次服。适用于小肠疝气、脘腹胀气、睾丸肿胀偏坠以及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等症。

方11:荔枝核30克,粳米50克。先煎荔枝核,取汁,人粳米煮粥,任意食用。适用于寒疝气痛、小腹冷痛等症。

方12:橘核、小茴香、黄酒各适量。将橘核、小茴香炒后研成细末,二者等份混匀即可。每日服1次,每次4~5克,睡前用黄酒调服。适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

方13:猪脬1个,大、小茴香与补骨脂、川楝子各等份,酒适量。将猪脬洗净,人大、小茴香与补骨脂、楝子填满,放食盐适量,煮熟。食肉;其药焙干为末,每次2克,用酒冲服。适用于疝气坠痛。

方14:大、小茴香各9克,乳香少许,同水煎。每日1次,饮服后取汗。适用于小肠疝气坠痛。

方15:生麻雀3只,茴香9克,胡椒3克,缩砂仁、肉桂各6克,酒适量。将生麻雀去毛及内脏,将其他各药装入其肚内,再用湿纸裹上,煨熟即成。空腹以酒送下。适用于治疗睾丸偏坠冷痛、疝气。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_王道成

参考文献 [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 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修回日期:2009-08-19 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 [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 病分册,1997,24(3):22. [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 [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 151. [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 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王道成1,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 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 WAN G D ao-chen g1,2 (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 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 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 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 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 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

中西医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建国初期我国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十二字战略方针是: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体提高。 2.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有: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病证药结合方法,多学科研 究方法。 3.优良的中医动物模型应具有四个方面特征:普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可评价性,可变换性。 4.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现代“三论”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5.脏象学说中西医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是突出了对肾本质和脾本质两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对肝本质的研究。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有:肠系膜微循环,耳廓微循环,皮肤循环, 舌尖微循环,口唇微循环。(任选3项) 7.自鸦片战争至建国以前的中西医结合时处于中西医汇通阶段,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的代表医家有:唐宗海,张锡纯,陆渊雷,恽铁樵。 8.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微循环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方法,免疫学研究方法,病 理学研究方法。 9.动物模型制作对模型的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相似性,可代替性,可外推性。 10.根据中西医结合有关基础研究成果,认为作为“阴阳”物质基础的可能物质是:环核苷酸。它 包括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 11.微观辨证理想指标除应具有客观,敏感,特异与可计量的特征外,其客观指标还要求具备:恒 定性,相随性和排他性。 12.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数学模拟两大类,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动物模型。 13.中西 医结合实验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西医结合疗效上,并探索疗效机理。 14.组织培养研究方法是指有机体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外人为的控制下继续生长,繁殖,传代,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组织培养研究多是活体观察。 15.用原来西医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用二氧化硫或烟熏法造成慢性支气 管炎或哮喘模型,可作为中医哮喘模型。 16.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可控的致病因素复制中医证得动物模型,如采用振荡器劳倦装置,可复 制脾虚证模型;模拟风吹,寒冷,潮湿气候条件可复制痹症模型。 17.模拟方法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形式化模拟和数学化模拟。 18.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被认为是脾虚证得微观指标之一。 19.通过温肾法实验研究,认为肾阳功能的主要调节点应定位在下丘脑。 20.血液流变学所研究的内容是血液的运动规律,即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变形的规律。用原来西医 病理模型代表中医病症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如注射血管加压素或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或 心肌梗塞模型,可作为中医血瘀证模型。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目的讨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治疗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通过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与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非常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所导致的一种肝慢性坏死性疾病。在临床中,往往通过中医手段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因为乙肝病毒可导致肝组织出现坏死与炎症以及肝细胞出现损伤等情况,则需要对肝炎病毒进行免疫处理[1]。此外,肝炎病毒能够在人体内进行复制,引发肝组织出现病变而逐渐的发展成为慢性化。常规的西医治疗手段已经很难有效的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治疗,因此在既有的抗肝炎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应不断的开发出更多的新型治疗方法[2]。本研究中主要对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方法与临床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其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治疗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而每组均有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2例,其年龄为30~80岁,平均为(45.23±3.67)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4例,其年龄为25~75岁,平均为(43.56±2.69)岁。两组患者在疾病症状、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3]。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步骤为:为患者提供0.2 g的甘素乐、肌苷与维生素C,口服,其用法为3次/d。 观察组:在对照中采用西医治疗的前提下,采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主要为:谷芽、神曲与麦芽各20 g,赤芍、鸡内与党参各1.5 g,丹参30 g,板蓝根15 g,白花蛇舌草30 g,车前子10 g,茵陈与半枝莲各20 g,柴胡与大黄各10 g。其用法为,每日一剂,且水煎分服。两组患者都需要进行为期十二周的治疗。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报考临床助理医师

问:中西医的助理医师加上成教的临床专业毕业证能考临床的助理医师吗? 大家好!请知道的前辈门指点一下。我是中西医结合的助理医师。但是我已经取得了成人教育的临床医学大专文凭。能不能中西医结合的助理医师加临床大专文凭报考临床的助理医师。谢谢各位。 答:不可以的,成教是不可以报考执业/助理医师的,中西医助理医师2年后可以继续报考中西医执业医师。具体政策请查看一下内容: 为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现对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如下: 一、符合《执业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4号)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6号)的有关规定。 二、报考人员应按本人试用期所从事的专业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毕业的报考人员,按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报考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医师资格。 三、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历,试用期在医疗机构检验科承担检验医师工作的,可以参加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四、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五、在《执业医师法》颁布前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并已经转正,取得医士职务任职资格,但未取得医师职务任职资格者,可凭医士职务任职资格证明和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连续从事医士业务工作五年以上或从事医士业务工作时间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执业时间累计满五年的证明申请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含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临床博士、硕士和七年制及以上的长学制毕业生,在学期间必须具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毕业实习和一年以上的临床工作实践,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上述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不允许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概念: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中医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症状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一、概念: 指胃肠道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以及异位的胃粘膜。中医学诊断为“胃脘痛、胃痞、反酸、噪杂”。 二、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 4、B超、肝功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治疗: (一)西医治疗: 1.避免致病外因: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树立胜病信心;避免刺激性食物、烟、酒、咖啡、浓茶和非甾体抗炎药物。 2.改善机体内因:调节神经功能,进行精神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镇静剂或抗抑郁药;调节胃肠功能,酌情分别给予解痉剂、促动力剂、抗胆汁反流剂。 3.克服攻击因子:抑酸、抗-HP、增强胃黏膜屏障为主治疗。抑酸为基本治疗,根除HP可提高愈合质量,增强胃黏膜屏障为减少复发重要因素。 4.增强防御因子:应用粘膜保护剂如铋剂、硫糖铝、麦滋林等。 5.抗Hp治疗:三联治疗。 (二)中医分型及治疗

1.肝胃不和证: 主要证候: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嘈杂泛 酸,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如兼有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腻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炒白芍、枳壳、川芎、香附、炙甘草、郁金、青皮、 川楝子),如兼肝胃郁热,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焦栀、柴胡、白术、当归、茯苓、白芍、薄荷、黄连、吴萸) 2.脾虚气滞证 主要证候:胃脘隐痛或胀痛,嗳气,打膈,食纳差,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腻。治则:益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干姜、白术、白芍、枳壳、厚朴、陈皮、川楝子),3.脾胃虚弱证 主要证候: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泛吐清水,舌质胖,边有齿 痕,苔薄白。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香附、木香、生姜、炙甘草、 大枣) 4.胃阴不足证 主要证候: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

中西医结合专业 职业规划 演说稿

职业规划演说稿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我是13级中西医临床专业的陈立铭。 今天,由我来和各位谈谈我们小组的职业规划报告。 作为一个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有着很特殊的地位:既不是纯西医,也不是纯中医,而且是五年制临床专业。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职业规划道路也有可能有那么点不太一样。 首先,幸运的是,经过我们小组内的讨论,没有一个同学现在打算转业,大家毫无例外地都选择了医学的道路。这也为我节约了些许演讲时间,所以我就把转业的道路去掉了,各位组员以后还请不要后悔。【鞠躬 【PPT上在医学和转业上讲转业消失处理】 为了做好我们的职业规划,我们小组对以下几位我们熟悉且尊敬的老师进行了访谈。【显示老师名字和转业】 在访谈的过程中,原先对于我们而言模糊的未来开始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 既然我们的专业是比较特殊的“中西医结合”,其实组内同学不同的职业规划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和他们如何理解“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有关。 【例子1】 XX同学赞同 问:2、从事主中医以西医为辅还是主西医以中医为辅比较有较大竞争性? 答:“与个人爱好的职业选择有关。各有所重,就目前来说,中西结合是趋势。在医院病房里用得比较多的是西医,所以先要学好西医。但是不能将中医部分放掉,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医的临床经验积累,否则以后开方子都有问题。 在他眼里,目前的大医院仍然是以西医为主,而衡量一个医生的水准也是通过西医的考量,因此他打算毕业后考取西医的硕士或者西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期待通过专业的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西为主中为辅的临床医生。 【例子2】 而小组中的XX同学赞同 1.我们觉得中西结合的现状不佳,老师你对其前景怎么看? 中西结合还是一个新兴学科,一开始我们国家比较贫穷,研究经费少,我们对于中医的研究只停留在浅层。大概十年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富裕,研究经费的增加,我们开始研究中药和方剂里面的具体有效成分,当时大家都信誓旦旦,要把中医用西医的理论完全解释出来,让中医走向世界,结果发现无论是单味药的有效成分还是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合在一起,都不能发挥药效,只有当其经过传统方法制成方剂时才有作用。 现在中西医结合处于相对迷茫的时期,大家根本不知道怎么研究,我也是越研究发现问题越来越多,里面的机制太复杂,不是这么点时间可以搞清楚的。反正大家不能说中医是无效的,也不能说中医没效,中西结合一定是有研究价值的。 而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的道路…………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复习

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1、中医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2、表现:咳嗽、咯痰、喘息或气促。 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长期发复→肺气肿 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3、分期:颁发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4、西医治疗 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是――控制感染→ β酰胺类,大环酯类,喹诺酮类 5、中医治疗 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浊阻肺――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肺气虚――补肺汤 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 1、发病机制: (1)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 (2)气道慢性炎症――哮喘的本质 (3)气道高反应性――共同病理生理特征 (4)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 2、中医病机 宿根――宿痰伏肺 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 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 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 4、西医治疗 (1)β2受体激动剂――首选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 (2)茶碱类(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的cAMP 浓度,具有气道纤毛清除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 (3)抗胆碱药――阻断气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 (4)激素――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的生成、炎生介质的释放,减少组胺的形成 5、中医治疗 寒哮――射干麻黄汤 热哮――定喘汤 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1)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军团菌 克雷伯杆菌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2)病毒性肺炎――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比例高90% (3)支原体肺炎 (4)真菌性肺炎 (5)肺炎衣原体肺炎 (6)非感染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 2、病理 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 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三)表现: 1、细菌性肺炎 (1)肺炎球菌肺炎: 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咯铁锈色痰 呼吸困难→休克肺中毒肺 肺实变时有叩浊、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 并发症少见 (2)葡萄球菌肺炎 高热,咳嗽,粉红色乳状痰,伴全身毒血症→循环衰竭 两肺散在湿啰音 并发症:单个或多发性肺脓肿→气胸或脓胸 (3)克雷伯杆菌肺炎 起病急,高热,痰呈灰绿色或砖红色胶冻状,呼吸困难紫绀可有典型的肺实变体征 并发症:单个或多发性脓肿;败血症,甚休克 (4)军团菌肺炎 轻者流感症状,早期可有消化道症状 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重者发绀。体温上升与脉搏不成比例并发症:早期多系统受累是本病的特点 2、病毒性肺炎 阵发性干咳。(老幼)呼吸困难,紫绀,嗜睡,精神萎靡严重:呼吸浅速,肺部叩诊过清音,喘鸣音,三凹征 并发症:少见 3、支原体肺炎 持久的阵发性刺激性呛咳为本病的突出症状 咽、耳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 4、真菌性肺炎 (1)肺放线菌病 起病缓慢,低热或不规则发热,粘液或脓性痰 痰中有时可找到由菌丝缠结成的“硫黄颗粒” 贫血、消瘦、杵状指 并发症:脓胸和胸壁瘘管 (2)肺念珠菌病 支气管炎型: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点状白膜; 肺炎型:咯白色粥样痰,痰有酵母臭味或甜酒样芳香味 并发病多发性脓肿 5、肺炎衣原体肺炎 表现轻,咽痛,干咳,可持续数月 6、非感染性肺炎 (1)放射性肺炎 刺激性干咳,气急和胸痛,呈进行性加重 放射部位皮肤萎缩和硬结,出现色素沉着 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2)吸入性肺炎 咳淡红色浆液性泡沫状痰。痉挛性咳嗽、气急 急性期双肺有较多湿啰音,伴哮鸣音 (四)治疗――尽早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肺炎的首选 1、细菌性肺炎 (1)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 (2)葡萄球菌肺炎――耐青霉素酶的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3)克雷伯杆菌肺炎――三、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4)军团菌肺炎――首选红霉素 2、病毒性肺炎――抗病毒 3、肺炎支原体――首选大环酯类,次为氟喹诺酮类 4、真菌性肺炎――抗真菌 5、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 6、非感染性肺炎 (五)中医治疗 邪犯肺卫――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热闭心神――清营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四逆汤 正虚邪恋――竹叶石膏汤 四、肺结核(肺痨,劳瘵,急痨,劳嗽,尸疰,虫疰)(一)病理――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 三种病理变化多同时存在 病理过程:表现为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 (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也可涉及心肝(三)治疗 具有独特的杀菌作用,能杀灭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吡嗪酰胺最常用的抗结核药――异烟肼 主要不良反应为第VIII对颅N损害的氨基酸苷类:链霉素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中西医结合医院年三年发展规划

ⅩⅩ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年三年发展规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卓越贡献。为了更好的利用中医药,发展中医院,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思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ⅩⅩ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中医特色,努力拓宽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全体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西医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医务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医院硬件设施能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医疗设备比较先进,服务质量有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病房楼配套设施建设,年内实施中医科与妇产科分科,成立中医管理科、单独设中医科、组建

中医馆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达十五种以上。对病房进行墙面地面等的工程改造优化服务环境;2013年底前购进肝病治疗仪一台,2014年底前争取上CT机,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质量及诊断水平,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2.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争取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及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实现每个科室2-3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及规范的诊疗方案。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人才素质工程 针对我院临聘人员较多(70%),综合业务素质差的现状,为提高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技术水平,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创造再学习的条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调整、充实知识构成。大力开展院内技术学习、业务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个人求职简历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个人求职简历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 - 国籍:中国无照片 个人简历网 当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梅州身材: 157 cm 45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 22 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医院/医疗/护理/美容保健类:医药销售员/厂医/医生 工作年限: 0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东莞佛山 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北窖医院起止年月:2007-07 ~2008-05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医疗,卫生事业 担任职务:实习生 工作描述: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妇科门诊,儿科,中西医门诊、康复理疗科各科室实习一月半,熟练基本临床操作,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离职原因:实习结束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历:大专毕业- 2008-05-01 所学专业一:中西医结合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 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2-09 2005-07 兴宁黄坡中学高中毕业证 2005-09 2008-05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西医结合中级按摩 师资格证、购销员资格证、毕业证 语言水平 外语:英语一般 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水平及其他专长 专业素质较强,能熟练掌握病史询问、病历书写、常见疾病诊疗、腹腔穿刺、腰椎穿刺等内科基本操作、清创缝合术、换药术、手术后 拆线法等外科基本操作。 ☆、善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高度责任心责任感。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水平,具有团队精神,能处理协 调好各种关系。 详细个人自传 自我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2013级临床医学 金娥 摘要: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随着现代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证明了降压治疗主要在于血压降低的本身和保护心脑肾等免受损害。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用药仍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再配合少量西药,起到提高药效的协同作用,又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发挥各有的特点和优势,以期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最高目标一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发病人数迅速增长,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目前有1.6亿高血压患者,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第一疾病”【1】。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对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2】。1辨病治疗与辨证施治 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多属“眩晕”、“肝风”等病证。首先,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诊治的深度【3】,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第3步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和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总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应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一般早期以阴阳失调为主;中期以痰瘀互结为主;发展至第3期,出现中风、冠心病、心衰和肾病、肾衰则痰瘀胶结、凝滞尤甚。这一分析,从宏观上说明“痰”、“瘀”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机。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配合使用活血化痰的药,取得了比单纯辨证治疗更好的疗效。对于临床无证可辨者,我们给予辨病治疗。而关于活血祛痰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也已见报道【4】。由于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而辨病治疗则是针对高血压病总的病因病机的治疗,具全局性和预防性,故从标本关系上讲,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在症状明显或严重时以治标为主,而症状相对缓和或无症可辨时则以治本为主,防止高血压病向中风发展。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602 )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具有坚实、广博、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 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精通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 交流的能力。如果第一外语不是英语,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2、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临床和实验研究。 3、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4、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5、中西医结合脊柱疾病临床康复及实验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3学分,选修不少于2学分。课程学习时间由导师组根据科研工作安排确定,在申请答辩之前修完全部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一)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6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1学分 2、学位专业课:2学分

3、前沿讲座:5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博士生了解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博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前沿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主要采取3种方式: (1)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2学分 参加院系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0.1学分/次 参加全国性及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0.2学分/次 (2)综述或课题报告2学分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或科研报告6-8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院系报告2次。由导师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获得学分。 在本研究所做的综述或报告0.2学分/次 在学科做的综述或报告0.4学分/次 在医学院做的综述或报告0.6学分/次 (3)课题计划书撰写1学分 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科研基金计划书,要求立题新颖、思路清晰、课题设计合理。由导师组进行评审,评审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二)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三)补修课: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硕士生主干学位课程2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博士生学习的学位课程中有与应补修的课程相同,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免考。 六中期考核 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要求在第三学期完成。由5-7名专家组成考核委员会负责对博士生入学以来的思想表现、科研能力、论文的设计与准备及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评。考核合格者进入博士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考核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选题和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前沿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博士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工作前必须先进行开题报告,听取专家意见,完善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