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资源篇

第六章

●技术进步

●与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6.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6.2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

●6.3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但技术进步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这个世界从工业革命以来区别于以往世界的不同点就是,它把科学和技术

系统地、经常地、逐步地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方面。”

●------罗斯托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类型

●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

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导致

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层含义。

技术进步的类型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

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

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L也保持不变。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由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

可以由这些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外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或知识是经济系统的一个

中心部分,技术的增长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增长成正比例,投资可以使技术更有价值,技术则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丹尼森研究了1929~1969年美国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表明40年间美国年

均3.41%的增长率中,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部分为1.82,余下的部分则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规模经济(0.36%)、知识进展(0.93%)和资源配置的改进(0.30%)。其中,知识进展(相当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且其作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库兹涅茨分析了7个较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100多年

的统计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要素投入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下降,而要素生产率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明显上升。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有50%~70%应归因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来源

2、技术进步是引起经济结构变迁

的最重要因素

●(1)技术进步使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2)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技术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

●(4)技术进步会改变一国的就业结构。

3、技术进步的途径

●(1)本国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创新)

●(2)技术引进

●(3)“干中学”(l e a r n i n g b y d o i n g)

●(4)人力资本投资

4、技术创新

●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

体系之中。”(熊彼特)

●创新的表现形式:

●第一,引入新产品;

●第二,引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

●第三,开辟新市场;

●第四,开拓原料的新来源;

●第五,重组一个工业。

●技术创新,“当一种新思想和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

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

●技术创新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竞争程度;

●第二,企业规模;

●第三,垄断力量。

生态技术创新

●生态技术创新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度增大条件下,能够满足人类生态需求,

减少生产与消费边际外部费用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两种技术创新的总成本比较

生态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源最优配置

第二节、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

●生产过程就是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而获得产出的过程,技术实际上就

是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采用不同的技术,可以由不同的要素投入得到相同的产出。

●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就涉及到技术选择问

题,即根据资源的稀缺程度选择最优的要素投入比例。

一、技术类型的划分

●按占用各种资源的相对量来划分,技术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

型技术、技术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

●按使用效果划分,技术可划分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节能型技术、环保型技术。

二、技术选择的经济含义

●任何产量都可以用不同的技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同样生产出来,究竟

采用哪种方法生产,一方面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

●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要根据一国的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选择既保

证生产效率而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式。

●在实际生产中,除了成本以外,技术选择往往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三、技术选择的标准

●(1)高产出量标准。

●(2)社会极限性生产标准。

●(3)高积累率标准。

●(4)时间系列标准。

●(5)技术进步关联作用标准。

●(6)相容性标准。

四、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的原则

●1、要素禀赋原则

●2、技术可行性原则

●3、经济合理性原则

●4、生态原则

五、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与劳动力充裕、资本匮乏的资源结构相适应,发展

中国家应优先选择和引进“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是介于初级与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它具有以下

特点:

●(1)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合于小型企业,不占用过多资本,利于就业。

●(2)中间技术与粗糙的土技术相比,生产率要高得多;与资本高度密集的

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

●(3)中间技术在应用、管理和维修方面的问题都容易解决,能顺利地适应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

●舒马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中间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有许

多优点:

●第一,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

●第二,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小;

●第三,中间技术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适用技术

●反对者认为,中间技术常常造成产品质量低下,并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技能,

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雷迪提出,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最小成本或最大收益原则,考虑本国的生产要

素状况、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最切合本国国情的技术。

●“适用技术”既可以包括先进技术、尖端技术,也可以包括中间技术甚至原

始技术。

●适用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要求:

●(1)环境目标。适用技术应该能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环境

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社会目标。适用技术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供富有创

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社会和谐,并赋予群众较大的自主权。

●(3)经济目标。适用技术应该广泛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

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第三节、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水平上的差

距。

●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发展中国家可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

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依靠本国的科研力量进行研究开

发,二是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

技术及技术差距

●技术“泛指人们利用各种稀有资源从事种类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其外延包

括产品、工序、人力和组织等各个方面。”

●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是有差异的,因而产生

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得以进行的基础

技术差距模型

●1961年,美国学者波斯纳(M·V·P o s n e 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

文中提出了技术差距模型。

●由于差距使得技术先进国与后进国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

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得以进行的基础。

●但是,这种由技术差距导致的比较优势只是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因为后进

国通过模仿创新,将逐渐缩小与先进国的技术差距,导致国际贸易量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技术差距消失,由技术差距导致的国际贸易也随之消失。

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是技术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

一个作用者手中。

●技术先进国家或先进地区的技术,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扩散到后进国家或后

进地区。

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后来者所具有的特殊益处和优势。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

程加快,并避免有关风险。

●(2)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可使后发展国家走上

一条“捷径”。

●(3)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中获得利益。

●(4)强烈的赶超意识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技术引进的制约因素

●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推广,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需要克服许多障碍。技术引进的制约因素可以划分成以下10种:

●(1)需求障碍。

●(2)资本障碍。

●(3)自然资源障碍。

●(4)人力资源障碍。

●(5)劳动成本障碍。

●(6)规模障碍。

●(7)基础设施障碍。

●(8)制度障碍。

●(9)技术引进次序上的障碍。

●(10)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实例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技术引进,力求减少上述因素对

技术引进和推广的制约。在这方面,韩国和中国台湾是比较成功的。70年代中后期以前,韩国和台湾基本上都没有制定明确的技术引进政策。由于市场受到的扭曲较小,韩国和台湾的工资和利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积极的出口政策的激励而扩大生产,引进的技术也主要是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这类技术受技术输出国的限制较少,引进之后也容易消化和吸收。70年代,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韩国开始鼓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本国大企业购买外国专利,进口先进机器设备,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台湾经济的特色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为了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成立了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台湾还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回流,这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对比之下,智利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大慢于韩国和台湾。原因在于,

智利经济以初级产品出口、矿业和农业为主,在这些产业中,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不是很大,后发优势不明显。可见,技术引进必须配合国内的产业发展情况,才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三、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1、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目标,制定有关引进工作的目标、方针、政策和

措施。

●2、引进与创新并重,引进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创新。

●3、不仅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而且要注意引进“软”技术。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技术进步及其作用?

●2、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要遵循什么原则?

●3、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云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_石荣丽

收稿日期:2001—08—16;修回日期:2001—10—20 作者简介:石荣丽(1977—),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黄 鹏(1973—),男,湖南湘潭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第23卷第1期农业现代化研究 V o l.23 No.1 2002年1月 RESEARC H O F AG RICU L T U RA L M O D ERN IZA T ION Jan.2002 文章编号:1000—0275(2002)01—0076—04 云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石荣丽,黄 鹏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摘 要: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本文采用了增长速度方程、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总因子生产率指数等三种方法测算了云南省大农业“九五”期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试图为云南今后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证上的参考。 关键词:技术进步;贡献率;增长速度方程;综合要素生产率;总因子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 323.3 文献标识码:A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n Conit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Advance in Yunnan Province SHI Rong —li ,HU AN G Peng (Eco no my and T rade Co llege o f Yunnan Ag ricultura l U niv er 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It is techno lo gical adv a nce of ag riculture tha t ex er ts a tr 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dev elopement and civa liza tion o f ag ricultur e.Recently measurement adcalculatio n o n the co ntribution rate of the technolog ical adva nce has been pa y g r ea t a ttentio n in w o rldwide.T his thesis use speed increa se equatio n,productio n ra te o f synthetica l facto rs,pr oduction ra te of to tal facto rs to measure and calculate th e co ntribution r ate o f the techno lo gica l adva nce of the ag riculture in Yunna n Prov ince .The co nclusio n of the thesis can provide theo retical basis fo r eco no mic increa se and a uth entic pr oo f. Key words :techno lo gica l adv a nce;co ntribution ra te;speed incr ea se equa tio n;productio n rate o f synthetical facto rs;pro ductio n rate o f toa tal fac tor s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农业经 济增长主要是追加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优化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要素生产率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是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科学技术,系统的完善生产诸要素,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有目的的动态过程,科技进步不仅对劳动生产手段和技术等发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生产力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技术进步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测算和评价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 1 农业技术进步的定义 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反映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它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和发明新技术,通过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带来农业产出增量变化的过程,又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硬技术、实体化技术)内容外,也包括软技术即非实体化 技术如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改善等引起的农业产出增量的变化。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都是指广义农业技术进步。 2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2.1 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的改进 农业现代化的实质上是农业劳动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改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例如二战后的40多年,美国农业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每个农业劳动力可负担的耕地比发展中国家高出150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200人。 2.2 进步不断地开发和开拓农业经济资源,增加资源的供应量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体现了农业产出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形成的增长比例。科学测算这一指标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劳动、资本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对该指标的长期跟踪测算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科技、资本和劳动这三大要素的增长状况,明确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策略及具体管理环节上的得失情况,从而了解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动力和问题来源。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现代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然而,大量关于我国农业部门科技进步情况的经验研究却表明,中国全要素农业生产率在时间趋势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特征,而是呈现出时间波动性:1952-1978 年全要素农业生产率出现了下降;而自1978 年改革以来尤其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有极大的提高;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全要素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甚至负增长; 在20 世纪90 年代, 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主要在前半期, 后半期增长又明显放慢。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的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王小鲁(2002)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来自中国改革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而不是来自技术进步;林毅夫(1992)则认为:中国改革所引起的激励机制的改善大大改进了技术效率水平,通过改进技术效率对1978-1984年期间农产品的增长独自做出了高达42%的实际贡献;Fan(1991)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产出增长的57.7%来自于投入的增长,15.7%来自于技术进步,其余则来自于制度变化(即效率的改善)。在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析中,农业生产率增长的63%来自于效率改善,37%来自于技术进步。Yao和Liu(1998)根据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及中国农业的技术效率状况,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只有64.1%。Kalirajan et al.(1996)对1970-1987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所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似乎没有体现出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不仅科技水平不高,而且技术效率也存在很大改善的余地,这也似乎验证了克鲁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1201班 周婷(20120192)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看成所有形式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众家统一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加快技术进步是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那么,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呢?由于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结构变革等内容,因此考察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时,除了考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外,同时还要考察一些促进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从两大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而技术进步则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技术进步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进步既是渐进的又是突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技术是一类知识的总和,那么技术进步就是此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当一种技术的运用达到一种量的积累的时候,则会发生质的突变;技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却是一种渐进性的进步的过程,为技术发生突变积累势能。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特征。此外技术进步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其要素报酬递增且这种递增是不可逆的。即技术进步必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 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得出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据统计在我国,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次在决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六章:农业专题

第六章:农业专题 我国: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 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①热量充足,温差大;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 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限制因素:①热量不足; 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限制因素:①水资源短缺;②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机械、化肥、良种、冷藏

率高; 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 ⑥国家政策扶持。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 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 场为主;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 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三角洲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工业比较发达;④科技发达;⑤劳动力丰富;⑥国家政策扶持

(2)社会经济:①市场消费量大; 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 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不足:人多地少; 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 海、新疆、西藏) (1)自然因素:①草场面积广阔;②没有大型食 肉动物 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 牧草生长 (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②市场潜力广阔;③国 家政 策扶持等 5、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1)自然: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 ④土壤肥沃; ⑤水源充足。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6、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 、区位因素分析: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象 限制因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草场退化;③荒漠化加剧;④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⑤鼠灾、蝗灾严重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1978—2010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18209434.html,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1978—2010年 作者:胡凯 来源:《商业研究》2013年第06期 摘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农业生产总值、资本、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等投入产出指标,用索罗余值法分析了1978-2010年间各种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发现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应保持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的目标,就要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涵义及测算方法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涵义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则是在农业生产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自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测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成为了一个持续不衰的研究课题[1]。索洛将技术进步纳入生产函数中,在把资本增长 和劳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剥离以后,剩余部分归结为广义的技术进步,从而测算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便是有名的“索洛余值”[2]。 吴强(2000)指出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将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因素通通归结为科技进步,忽视了自然资源投入、教育水平、制度因素、管理水平等因素,这必然影响所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准确性[3]。何锦义(2006)指出了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 面性,它受指标选取、起止年份选择的影响很大,建立一个统一的测算方法对于合理地比较分析科技进步贡献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1]。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资源篇 第六章 ●技术进步 ●与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6.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6.2技术选择与经济发展 ●6.3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但技术进步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这个世界从工业革命以来区别于以往世界的不同点就是,它把科学和技术 系统地、经常地、逐步地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方面。” ●------罗斯托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类型 ●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 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导致 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层含义。 技术进步的类型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 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三类。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 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L也保持不变。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由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实现,也 可以由这些投入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外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或知识是经济系统的一个 中心部分,技术的增长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增长成正比例,投资可以使技术更有价值,技术则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导论 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

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 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 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 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2.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可以用来分析哪些问题?

第七章、农业科技项目的分类及特点

第七章、农业科技项目的分类及特点(4学时总24) 一、农业科技项目的分类 1.农业科技项目分类方法 自1982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到现在,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国家科技部等陆续推出国家级科技计划,各部门、各地方政府根据本行业、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制订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民间一些社会团体、著名人士也都捐赠和筹措基金,成立科技基金会,资助发展科技事业,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也出资支持研究与开发、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庞大科技计划体系。 科技计划的类别可依据不同方法来加以划分。以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部门分,有国家、行业、地方、基层单位和民间团体等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以科技计划的组织目标类型分,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计划,有促进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计划和加强基础性研究的科技计划等。以“政府性质”分,有基础性研究计划、研究开发计划、技术推广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等。 2.农业科技项目分类 农业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分布在国家、地方及其某些相关的科技计划之中,下面以“研究性质”划分标准为例简要介绍农业科技计划体系。 农业基础性研究计划 这类计划资助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或购置设备,目的是发展科技事业,培养人才,增加科技储备。其中既有加强和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吸引人才、稳定科技队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攀登计划),也有量多面广的科学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省市、部委设立的省部级、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等,这些计划一般都安排有农业基础性研究计划内容。计划经费都是以无偿拨款方式支持,多采用专家管理模式管理。 农业研究开发计划 此类计划的目的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对传统农业需要的关键(重点)技术进

2020年中图版高考地理复习第八章课时练23《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测试卷附解析

2020年中图版高考地理复习 第八章课时练23《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测试卷 蔬菜是重要的基础性商品,与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读2000—2012年京津冀地区县域蔬菜种植面积变化图(单位为公顷,负值为减小),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县域蔬菜种植面积变化特点是() A.京津周边地区增加较多 B.太行山麓面积减小较多 C.面积增加的县域数较少 D.种植总面积大幅度下降 2.北京、天津等蔬菜种植面积显著下降的原因是() A.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B.蔬菜市场需求减小 C.当地蔬菜单位产量提高 D.蔬菜仓储、运输保鲜技术提高 (2019四川成都龙泉二中月考)全覆膜大小垄沟播种技术,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融为一体,促进了农业的稳产和高产。该技术可分为秋覆膜和顶凌覆膜两种。下图为全覆膜大小垄沟播种技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全覆膜大小垄沟播种技术,主要是改造了农作物生长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4.顶凌覆膜是于早春土壤表土层解冻15厘米,日均气温5℃以上时整地起垄覆膜,可有效解决旱作区春旱问题。以下年降雨量地区适合顶凌覆膜的是() A.50~250毫米 B.250~450毫米 C.450~650毫米 D.650~850毫米 “南果北种”现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也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效农业的可行之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阳桃、木瓜等水果不断在北方的京、津、鲁、新等地开花结果。读下图,完成第5~7题。 5.“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A.全球气候变暖 B.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6.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相比,在京津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突出优势在于() A.光热充足 B.土地廉价 C.市场广阔 D.空气质量好 7.“南果北种”带动较明显的产业是() A.农产品深加工 B.大型农业机械制造 C.物流运输 D.城郊休闲观光 (2017江苏卷,15~16)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浅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奇迹”举世瞩目,从而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以及能源要素的不断增加来实现的,因而增长方式明显以粗放型为主。随着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政府的着力点。集约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当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 定方式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大部分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的,有理论分析但主要还是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从不同的角度看含义略有不同,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 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从技术进步的涵义我们可以得知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而且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含义在学术界是有很多争议的,目前经济学界的权威的定义是来自西蒙·库兹涅茨的:“国家经济增长,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 应调整的基础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已成为一国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目前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技术进步最基本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目前很多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到了,在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固然重要,但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结论。针对技术进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在索洛模型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有将储蓄率内生化的理论,也有致力于使人口增长率内生化的模型,但以后者为主流,即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研究。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法,得到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我国应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技术进步。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从反面证明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因而我国应该注重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学者也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总体上来看,学术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技术进步的来源分为内部自主创新来源和技术引进,一般认为技术引进来源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两种形式。在内部自主创新方面,通常我们用研发投入的多少来衡量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1] 1、1 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 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

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 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对上述三种观点的总结 手段目的论和供求论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历史上的经验来看,经济增长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和目的,同时也是引致科技进步的原因。例如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既是经济发展渴求提高劳动效率的结果,也是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技进步的案例显示,科技进步起因于对提高生产力的渴望,但往往因为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新的科技进步。因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诱因的。 但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生产必须与消费相协调。科技发展能够促进

农业技术经济学 判断题

第一章导论 0.技术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1.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数量表示P11 2.经济增长中,硬技术的投入一般以资金量的大小来表示 3.技术经济研究的问题既有微观问题,又在宏观问题 4. 技术、经济、计量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活劳动既只能消耗,不能占用。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容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展,在讲经济效益时,一般就经济效果在内(判断改错)。P26倒数第3行—倒数1行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一致性和矛盾性 3.农药属于贮藏性的资源,劳动力,时间,农机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4.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而是决定于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判断改错)。P36倒数第4自然段 5.高度差表明了各要素能力值的最大差距和不平衡度,如果高低差愈大,表明愈不平衡,农业生产中的浪费愈在大,高低差愈小,表明不平衡性愈小,平衡工作的任务愈小(判断改错)。P37倒数第2行—P38第2行 6.物质资源具体体现为一定的资金量(判断改错)。P40第1和第2自然段 7.农业生产资源报酬形态三种,图表2—2注释文字更正为:a.报酬固定形态,b.报酬递增形态,c.报酬递减形态(单选题、判断改错)。P44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关心当前的技术经济效益,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技术经济效益。应选择两者兼优的方案,或者把长远技术经济最好的方案选为最优方案。P28 9.高低差表达式=最大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最小能力值要素的能力值P37 9.经济最佳值是指在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在确定课题项目时,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判断改错)。P50 2.确定课题项目是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P49 3.在取得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时,实验法比调查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1、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对一项复杂经济事物仅设置一两项指标用来全面评价、综合衡量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0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图,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判断改错)。P74 3、成本利润率计算公式(单选题),成本利润率能更确切地表示资金消耗的经济效果(判断改错)。P79 4.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农产品商品率是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P73 5.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指标的公式,采用这项指标能够反映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水平P76 6.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7. 成本净产出率指标反映了资金消耗所创造的新价值的经济效果 8.确定课题项目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9.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基建设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 10.牲畜的产仔率和农药杀虫率属于技术效果分析指标 10.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11.成品产品率反映了资金消耗创造价值的经济效果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1.它是人们根据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优化方案。P95 2.试算分析法属于事前经济效益预估和测算。 3.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相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4.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不宜过大过小 第六章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分析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第二学期)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任课老师姓名:孟德峰 年级专业:2012级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号:201212401146 姓名:陈婷 课程分数: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在国民经济发展新时期,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探讨我国经济是否具有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本文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层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已经实现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具有较高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率。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内涵的界定 1. 科技进步内涵的界定 所谓技术进步,通常应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科技进步贡献率中的“科技进步”指的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是指一种存在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目的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包括了狭义技术进步所指的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管理技术、服务技术以及智力投资的变化。其中需重点强调一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方面价值的总和,它也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社会财富、生产增长、总产出的总量和人均量的完全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常用的是GDP 或GNP的增长率。 2. 技术进步的内涵 本文所界定的技术进步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途径,也是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即科技进步表现形式中的第二种形式,直接的技术进步。 二、技术进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产函数理论以来, 这种描述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1957年, 美国的经济学家索洛(Solow)对生产函数作出了重大改进,提出了强调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的增长,以及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权数,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定量分离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使人们认识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由于这项研究成果, 索洛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前人对该问题探讨的科研成果,以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以全新的角度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科技经济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

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者: ————————————————————————————————日期: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而逐渐过渡到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探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科技进步政策选择,分析和总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的科技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1、二者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大体说来,对二者关系的论断有三种: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供求论。[1] 1、1 手段目的论 手段目的论认为,科技与经济这两系统既不是孤立系统,也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即它们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所谓手段目的论就是在考察这一交换过程时,把经济增长作为这一交换的目的、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科技与经济交互作用理论。这样,把经济与科技分成两大系统。 1、2对立统一论 对立统一论用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看作一个大系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又分别是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大系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这一大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合理。所谓对立统一论就是认为构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这一大系统的两个要素科技和经济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理论。 1、3 供求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于很多经济学家己不再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来看待,而是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科技进步又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就需要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维持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供求论就是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供求关系。供求论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是资金(人、财、物的投入最终都可转化为资金投入),对其供给的是科技成果;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便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成果,对其供给的是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受供求规律的约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